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植树》优秀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植树-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植树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植树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了解什么是植树问题,掌握植树问题中的基本要素,如树的数量、间距等。
2.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习并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等差数列、公式法等。
3. 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公园、学校等地的植树数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树问题相关的PPT,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等。
2. 学具:练习题,草稿纸,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植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方法。
3.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公园、学校等地的植树数量。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植树2. 内容: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解决方法、实际应用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一些与植树问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学校、社区等地的植树情况,提出改善建议。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教学内容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适当拓展植树问题的相关内容,如植树的意义、植树活动的组织等。
3. 作业设计的改进:在作业设计方面,我需要更加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植树-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植树-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树和植树的意义2.掌握简单的数学量词:几个、多少个3.通过实物操作巩固数学概念教学重点1.通过实物操作理解数学概念2.学习用数量词描述物品的数量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树和植树的意义2.掌握几个、多少个等数量词教学内容1. 教学引入1.引出话题:种树的好处、种树的意义2.通过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理解植树的重要性3.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树吗?树有哪些特点?2. 教学过程(1)实物操作1.教师用实物展示不同数量的物品,如3个、5个、8个苹果2.向学生解释,我们用“几个”或“多少个”来表示这些物品的数量3.让学生按照要求在课桌上放置不同数量的木棍或其他物品,如2个、4个、6个木棍,让学生感受不同数量之间的区别(2)数学理论1.沟通学生学会用“几个”或“多少个”来描述一定数量的物品2.因为我们要种植树,所以要了解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文字和视频,了解树的基本特点3.讲解植树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植树是为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等3. 教学总结1.回顾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数量词的概念和树的基本特点2.强调植树的重要性,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可以在活动前让学生分领红、黄、绿“学生守护森林”的小卡片,培养爱护环境、积极参与植树等好习惯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物品实物操作、图片展示、视频观看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课后作业1.观察身边的环境,记录下发现的树、树的种类和特点等信息。
2.在校内外找到10个物品,使用数量词描述这些物品,并画出对应数量的图形图像。
教学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树的相关知识和植树的重要性,掌握数量词的概念和用法,并且可以通过实物操作不同数量的物品来深入理解数量词的含义。
同时,让学生了解珍惜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绿化美化的意识。
植树(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植树(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树的重要性,培养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2.掌握树的生长规律及相关术语;3.掌握测量高度和周长的基本方法;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5.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植树方案。
二、教学内容1. 植树的重要性•讲解植树的益处,如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等;•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究植树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2. 树的生长规律•运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树的生长过程;•讲解树的构造,如树干、树枝、树叶等;•带领学生探究不同树的生长规律及相关术语。
3. 测量高度和周长•通过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测量树高和周长的基本方法;•分组进行测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测量结果,让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4. 设计植树方案•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设计植树方案;•要求每个方案包含树的品种、数量、位置和养护方法等方面的考虑;•学生向全班展示方案,并进行评选。
三、教学重点1.掌握树的生长规律和相关术语;2.理解植树的重要意义及其益处;3.掌握测量高度和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引出本节课主题——植树的重要性;2.讲授环节:讲解树的生长规律、树的构造、测量树高和周长的方法;3.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并设计植树方案;4.总结反思:结合实际情况,总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和互动探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应用;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六、评估方法1.日常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协作意识等;2.学生自评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3.教师评估法:根据学生的表现、作业和讨论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植树-北师大版(201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植树北师大版(2012)教案:植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生活中的数学”,第一节“植树”。
教材中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植树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树与间隔的概念。
3. 学习计算简单情况下的植树棵数和间隔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情景,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计算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公园里植树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树与间隔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树与间隔的理解。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示范计算简单情况下的植树棵数和间隔数。
例1:如果要在公园里植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公园的长度是20米,需要植几棵树?解答:公园的长度是20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所以间隔数是20 ÷ 5 = 4。
在封闭的线路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相等,所以需要植4棵树。
3. 练习与讨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练习题:(1)如果要在公路两边植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8米,公路的长度是32米,需要植几棵树?(2)如果要在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里植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4米,花坛的长是12米,宽是8米,需要植几棵树?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植树问题1. 概念:树与间隔2. 方法:棵数 = 间隔数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1)如果要在公园里植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6米,公园的长度是48米,需要植几棵树?(2)如果要在公路两边植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米,公路的长度是50米,需要植几棵树?2. 思考题:在实际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植树教学设计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植树活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参与植树活动的热情。
7.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课堂展示与点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自信心。
8. 课后作业与延伸:
6.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
-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 提供机会让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彼此间的学习和进步。
7. 家长评价与反馈:
-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了解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 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反思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并互相合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都能够围绕植树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而,我也发现一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分工不明确、讨论方向偏离主题等。我需要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和进行小组讨论。
- 长度单位换算:米与厘米的换算,应用于测量树木高度、距离等。
- 统计方法:收集、整理植树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3. 植树活动案例分析:
- 城市绿化植树案例:分析城市绿化植树的方法、效果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防风固沙植树案例:探讨防风固沙植树的意义、实施策略及其对沙漠化的防治作用。
4. 小组讨论主题:
1. 学生层次:
(1)知识层次: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的数学运算,但对于涉及到实际问题的运算,如植树问题中的数量计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2)能力层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但对于抽象问题的理解尚需加强。在解决植树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的学生占一定比例,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植树》(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植树》(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植树》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版本: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对称与平移》,第七节《植树》。
内容包括:1. 理解树与间隔的概念;2. 掌握沿直线上树的方法;3. 学会计算封闭图形上植树的数量;4. 学会计算封闭图形上植树的间隔数。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树与间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学生能够掌握沿直线上树的方法,并能够计算封闭图形上植树的数量和间隔数;3. 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树与间隔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沿直线上树的方法,并能够计算封闭图形上植树的数量和间隔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窗外的树木数量。
2. 概念讲解:通过示例,向学生解释树与间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树与间隔的关系。
3. 方法讲解:向学生讲解沿直线上树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计算封闭图形上植树的数量。
4. 练习与讲解: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集体讲解答案,引导学生理解植树的数量和间隔数的关系。
5. 随堂练习:给学生发放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解答案,巩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植树问题树与间隔的概念沿直线上树的方法封闭图形上植树的数量封闭图形上植树的间隔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树与间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计算家附近树木的数量和间隔数,并写在练习本上。
2.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附近的树木数量和间隔数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树与间隔的概念,并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沿直线上树的方法,以及计算封闭图形上植树的数量和间隔数。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植树》优秀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植树》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
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片断〗(一)创设情境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
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班级一班二班三班人数444846(评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情况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1.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提出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
(1)一年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小朋友们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怎么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张桌子(单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
②如果每两人需要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学生可能会想到:44÷2=22(张)a.40÷2=20,b.22×2=44,c.直接想每两人坐一张桌子,4÷2=2,44÷2=22。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植树》教案
植树一、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课件四、教学过程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情境导入同学们,秋天到了。
秋天是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板书课题——植树㈡、探索新知,讨论算法)出示课件图片(书本P10师: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生1:看到有36个小朋友生2:小朋友们在植树生3:提出问题: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每组3人,分成几组可以用除法,列式36÷3师:怎么计算呢生1:因为12×3=36,所以36÷3=12生2:30÷3=106÷3=210+2=1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时,出现了很多口算方法,只要方法正确都给鼓励和表扬。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选择性地板书,并引导学生关注几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问学生哪种算法最简便,最喜欢用哪种方法。
㈢、基础练习,应用新知试一试第1题,第2题二、探索新知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㈣拓展练习,应用新知1、46÷1 48÷4 630÷9 96÷399÷3 100÷5 720÷8 86÷2练一练第2题,第3题2、在()里填上“>”“<”或“=”。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植树-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植树-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植树的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1.树木是重要的物质和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2.树木的生长和发展过程;3.学习和掌握计数,能够用“大约”、“多少”等词汇描述数量;4.理解面积,学习简单的面积计算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植树活动,让学生:1.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动手实践技能;2.着重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3.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感;4.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植树活动,促进学生:1.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观念;3.感悟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精神。
##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通过实地实践活动学习树木生长发育的过程和树木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2.学习和掌握计数,在实践中巩固对数量描述的基础知识;3.学习简单的面积计算知识,扩展思维方向。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到真知;2.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避免有些学生被忽略;3.督促学生注意环境保护,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三、教学流程设计1. 前置活动1.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树木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2.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各种树木的特点、生长环境、适应环境等信息;3.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植树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怎样植树?草莓园需要种多少树?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
2. 实践活动1.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规划好的植树方案到校园内植树;2.学生在植树过程中,观察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记录下树木的生长过程;3.学生按照规划好的面积布局安置树苗,测量面积,计算树苗的数量;4.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记录,并互相核对。
3. 后续活动1.学生回到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植树的好处;2.学生交换自己的学习笔记,完成课堂总结;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其团队的报告,并在班级公开报告,让同学和家长共同参与。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植树-教学设计
题目: 一条200米长的道路需要植树,每隔10米植一棵,问一共需要植多少棵树?
解答: 棵数 = 间隔数 + 1 = (200米/10米) + 1 = 21棵树
题型4: 计算不同间隔的间隔长度
题目: 如果在一条道路上需要植树50棵,每隔多少米植一棵?
解答: 间隔数 = 棵数 - 1 = 50棵 - 1 = 49棵
-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对间隔和植树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与植树问题相关的数学故事书籍,如《数学岛历险记》中关于植树问题的章节,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植树问题的理解。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不断提升自我。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强调理解间隔的概念和植树问题的应用。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植树问题”,设计问题如“什么是间隔?”“植树时如何确定间隔?”“如何计算植树的数量?”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组织学生观看教育电视台的数学节目,从中学习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和数学思维方法。
《植树》(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乘与除·第4课时植树·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和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三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目标1.探究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口算下面算式,说一说你的算法。
60÷2= 180÷3= 90÷3=140÷7= 160÷2= 250÷5=全班一起回答。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图片里的人们都在做什么?生:在植树。
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是哪一天吗?生:每年的3月12日。
师:回答对了。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植树的问题吧!(板书课题:植树)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记忆,便于本节课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答案】1.30;60;30;20;80;50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三年级的同学要去植树了,在植树前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你愿意帮助他们吗?(1)问题一: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棵树?师:你们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并汇报信息。
生:一共有36棵树苗,要分平均给3个班级。
师:要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生:把36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列式:36÷3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并尝试用“摆小棒”展示计算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植树|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植树|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植树|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4.4植树问题。
我们将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植树的位置,以及如何计算植树的总数。
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如何合理安排植树的位置,以及如何计算植树的总数。
2. 重点: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情景,比如在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里植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植树的位置。
2. 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我会通过PPT展示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些植树问题的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复杂的植树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植树问题1. 基本概念:植树:在一定区域内种植树木。
植树问题:如何合理安排植树的位置,以及如何计算植树的总数。
2. 解题方法:根据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画图、列式等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计算下面这个问题:在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里,每棵树之间的间隔是2米,花坛的长是10米,宽是5米,一共需要植树多少棵?2. 答案:一共需要植树25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解决更复杂的植树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4.4 植树(教案)
第4课时植树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吗?上次植树节,淘气和笑笑的学校买了一批树苗美化校园。
学校打算组织植树活动,分给各个班级来种植。
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吧!(出示情境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他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吗?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板书:植树)预设:有36棵树苗,分给3个班去植树,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出示问题: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1)独立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考虑,自己尝试列式36÷3,并计算出结果在小组内与同伴互相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预设:方法一:直接口算。
方法二:分小棒得到:先分3捆:30÷3=10,再分6根:6÷3=2,创设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植树”的现实情境,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 经历实际分物的过程,再次体验分物过程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每班分得:10+2=12。
(2)集体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教学时,引导学生把叙述计算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结合起来,简述思考过程。
教师提问:30÷3=10是“摆小棒”时的哪一步?6÷3=2呢?10+2呢?2.借助点子图理解算法教师:每班分到树苗后,要开始分组植树啦!(出示:三(1)班共有48人参加植树,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得到结果,再用借助数的组成方法计算出结果。
4.4《植树》(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4.4《植树》(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于4.4《植树》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4.4《植树》。
我们将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题目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和实际的例子,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植树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们独立解决。
我会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我会将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并理解。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们回家后进行练习,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反思,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也会寻找一些相关的拓展材料,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实际的例子引入我认为通过实际的例子引入植树问题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通过实际的例子,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在选择例子时,我会尽量选择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个问题。
二、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们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个方法,才能够独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在讲解这个方法时,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配合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
三、将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题目中如何让学生们将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题目中,是本课的难点。
《植树》(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植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植树的重要性,学会用数字表示数量,并发现数字与图形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包含数字1-20的卡片•表示树木的图案卡片•模拟土壤的绿色材料•一块巨大的卡纸板•数字图案卡片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问题导入:“为什么我们要植树,植树对环境有什么好处呢?”第二步:学生评价引导学生自行发表意见,老师可以适时引导:“我认为种植数识到5棵树可能会有什么影响?”第三步:展现图像给出与数字1-20相应的树木卡片或图案卡片,并让学生识别它们。
第四步:数形结合老师出示数字1-20的图形卡片,并请学生把它们编号。
然后,老师逐一呈现与数字对应的树木卡片或图案卡片,并请学生将它们贴在相应的数字上。
第五步:数学探究老师让学生数一数学盒中有几个图案卡片,然后要求他们用卡片构建一个表示该数字的树林。
教师试图引导学生用并行和集合的方式来构想如何形象的表达数字。
然后用模拟土壤的绿色材料塑造一片土地。
要求学生识别他们所放置的每株树所代表的数字。
有必要强调,图形和数字之间的联系是有意义的。
第六步:数学实践老师建议点选学生团体协助完成更大型的卡纸板树林构建。
以班级为团队植树,以加法运算演示植树总量的合成过程。
之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以减法运算演示种树总量的消耗情况过程。
第七步:总结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植树的重要性、数学概念和操作技能,并发现数字和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团队意识。
课堂评估老师可以设立以下几个维度评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能否准确识别数字1-20的树木卡片或图案卡片?•是否掌握了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操作?•是否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团队完成更大型的卡纸板树林构建?•是否能发现数字和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植树这个身边常见又受欢迎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具体的数字设计实现,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数学操作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植树》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植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植树》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除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通过“植树”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方法,理解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算理。
教材注重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同时,通过直观操作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复杂的除法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运算能力,对简单的除法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平均分相关的问题,对除法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尤其是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同时,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结合“植树”情境,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意义,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计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会用除法竖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除法竖式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第一篇: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一、自悟学习的条件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出示:63,124,186,357)师: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生:非常好算,很容易算出来。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利用乘法口诀。
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
(出示:303,6002,5607,3609)师: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生:很好算,一下子也能算出来。
师: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生:0不参加计算,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后,只要在后面补0就行了。
师:好,不错。
现在老师也想认识你们带来的新朋友,你们带来了吗?生整理自己的口算卡,口述,师板书1005,30006,2018,40008,师:你们能算出结果吗?生演算。
师问:你又有什么新感觉?生:只要认真,也能很快算出来,但不像上面的题那么容易。
师:你是怎么算的?生:利用乘法口诀,在心里先想出整十数,再看看几个0不参加计算。
算出结果后再在后面补上不参加计算的0。
说得好的同学受到了掌声鼓励。
二、自悟学习的目标师:刚才老师认识了你们为我带来的新朋友,老师特别高兴,谁还给老师带来了不曾认识的朋友?在教师鼓励下,生又口述,师板书844,963,662,555,师:你们真不简单,这样的朋友也让你们请来了。
老师非常开心,我们大家共同来认识它们好吗?学生非常欢喜,对于新内容的出现表示欢迎,从他们的神情上看出,他们已经迫不急待,跃跃欲试。
师:有哪些小机灵已认识它们了?师:那些认识它们的小机灵一定特想给大家介绍它们,不过我也要给那些不认识它们的同学一次机会,要不然,他们会不高兴的。
第四单元植树(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第四单元植树——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植树活动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
2. 表内乘法:学习1~9乘法口诀,能够熟练地进行表内乘法运算。
3. 植树问题:运用乘法知识解决植树问题,如计算植树的总数、平均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植树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卡片等。
2. 学具:乘法口诀表、计算器、植树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植树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呈现植树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植树的总数、平均分配等。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植树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乘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乘法的意义: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 表内乘法:1~9乘法口诀,熟练进行乘法运算。
3. 植树问题:运用乘法知识解决植树问题,如计算植树的总数、平均分配等。
七、作业设计1. 完成乘法练习题,巩固乘法知识。
2. 结合植树问题,设计一道乘法应用题,并解答。
3. 收集关于环保的资料,了解我国环保政策及措施。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植树活动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乘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植树》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
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片断〗
(一)创设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
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
班级一班二班三班
人数444846
(评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情况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
(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1.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
(1)一年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小朋友们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张桌子(单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
②如果每两人需要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
学生可能会想到:
44÷2=22(张)
a.40÷2=20,b.22×2=44,c.直接想每两人坐一张桌子,
4÷2=2,44÷2=22。
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
20+2=22。
48÷2=24(张)
46÷2=23(张)
(2)各班进行分组活动,该怎么分呢?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会结合本班的情况分成4人一组。
②出示问题:每4人分成一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
学生试着解决这一问题,然后交流。
特别要关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组,可以分成11组,还剩2人。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事及班级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教学反思〗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课是以“植树”的情境来呈现的,这一情境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实际。
因此我就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的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就
在自己的身边。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有显性条件(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2)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44÷2=22(张),48÷2=24(张),46÷2=23(张)。
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教学时,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3.本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没有余数),设计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三班的人数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问题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
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很快便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学生并未因此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三班应如何分组。
于是,学生纷纷列式进行解答:46÷4=11(组)……2(人)。
但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只看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下是课下我了解到的学生分组情况:(1)前11个小组,每组4人,最后2人分为1组,三班能分12个小组;(2)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个人每三人一组,共分12组;(3)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人分为1个大组,共分11组。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城市孩子对植树问题不熟悉的状况,老师抓住开学初学校一年级招生的实际,大胆舍弃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的情境引入除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并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通过发现、探索、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口算除法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共同探索等方面的能力。
3.积极倡导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4.教学设计有层次,开放性较强。
像“每4人分成一组,46个人能分成几组?”等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点评人:赵荣芳(郑州市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