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村”巨变——福建省东山岛山口村见闻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作者:林长华来源:《华人时刊》2019年第10期日前,福建东山岛朱先生通过微信发来民国时期他母亲和祖母在新加坡谋生的“大字”(《华侨登记证》)图片,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过番”往事。
笔者遂即前往东山岛宅山村采访朱先生的母亲———93岁的归侨谢美英。
老人年龄虽高,视力、听力、记忆力却俱佳。
她说,“大字”是过去东山岛华侨对护照的俗称,当年东山岛华侨就是用这种“大字”(《华侨登记证》)往返新加坡的。
“这本‘大字’是1942年初我母亲何白玉从新加坡回国时带来的。
我也有一本,姓氏被写错了。
”脸庞刻满人生沧桑的93岁谢美英老人,向笔者展示她母亲民国时期办理的《华侨登记证》。
浏览这本编号为“嘉字第344334号”的《华侨登记证》,封面为蓝黑色布面,封面用银白色印着5个竖排“华侨登记证”繁体字。
内页除登记姓名、性别、年岁、籍贯、出生地、现在居所、职业、商号、何时入境、夫或妻、子女等11项内容外,还贴有加盖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压片印章的半身照以及印花(已脱落)。
笔者了解到,当时国民政府赶在国际《国籍法公约》签字之前,公布了《华侨登记规则》,具有抢占先机意味。
因为在国外侨居很久的华侨没有中国护照,尤其是在国外出生的侨民子女,可能被侨居国列入当地国籍而造成双重国籍问题。
如能先让侨民和侨眷登记为中国侨民,日后中国与各国谈判华侨问题时将能发挥作用,这便是办理华侨登记证的本意。
再次与79年前的侨证深情对视,往事并不如烟,存储在谢美英老人心间的“过番”生活再次被唤醒。
上世纪三十年代,孤悬大海中的福建东山岛,风大、沙多、水缺、地瘦、人穷,加上战事频仍,百业凋敝,民不聊生,逼得岛上百姓背井离乡,纷纷逃往南洋谋生。
据1996年普查统计,东山岛旅外华侨华人4390户,32061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16个国家。
谢美英老人介绍,她1935年9岁时随母亲到新加坡“吃苦力”。
当时在新加坡吃苦力的东山岛人因为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倍受“头家人”喜欢,年轻女仆(俗称“妹仔”)找职业也比较容易。
海峡西岸“寡妇村”
■ 融
曩
蕤
_ 鍪
婆婆不忍 未婚儿媳 青丝 变银发 , 多次 劝她 找个对 象 , 磨 白了她 的鬓 发 , 磨碎 了她 的芳 心。可 是 , 仍忠 贞 她
但 小珠 总是执着 地说 “ 亚根托 我照料 母亲 和小叔 , 我 不渝 , 痴情 地等 着盼 着… …每年 “ 节 ” 冬 这天 , 为寄托
大猪 , 大猪 又变老猪 , 不见彼 岸亲 人归来 。尽管 猪 人 , 还 其家属 是情 连冬节 圆的。这 天 , 要给 未归 亲人 晒 已老得 走不动 了 , 小珠执 意 “ 但 等等 看 ” 。一 天 , 猪 留米浆 , 冀 团圆 曰 , 搓 团圆节 补 岁庆 团 圆。那 冬 老 期 共
维普资讯
文/ 林长华
暮秋 时节 , 者来 到全 国去 台人 时 ,从岛 上抓 走 4 9 个青 73
与台 湾隔海 相望 的福建 东 山岛采访 。这 里 曾经是个 壮年 , 落下 “ 百活寡” 八 。当年 仅 20 户的铜钵村 , 0余 一 4 1名已婚妇女盼夫 火药 昧相 当浓烈 的 “ 防前 线 ”1 5 年 7 1 海 ,93 月 6日, 夜之 间就被掳 走 1 7名壮 丁 ,使 9 “ 因此 而得名 。从 国产故 国 民党军 队配合 “ 帝 ”侵 朝 ,出动 了海陆 空部 队 归近半个世纪 之久 ,寡妇村 ” 美 1 0 0多人进 犯 东 山岛 , 响 了震惊 中外 的 “ 山 战 事 片《 30 打 东 寡妇村 》 中和 当地流传 的 “ 字巧 ”便 可看到 嵌十 ,
听到 “ 加添 “ 叫唤 声 , 禁 五 内俱 焚 , 起彼 岸 沈 的 不 思念
整编为陆军第 5 师。 8 翌年 3 的儿 子。后来他 冒着监禁 的危险辗 转异 国回到梓 里 , 月, 驻金 门的国民党 第 1 军 军长杨 与儿子过 上天伦 之乐 的生 活。闲暇之时 , 7 沈木花 用随
穷山变金山 迎得进客人留得住乡愁
BMBBMECOLOGICAL CONSTRUCTION穷山变金山迎得进客人留得住乡愁歹7¥面_丰木章尾泸西县永宁乡法衣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桃树造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州泸西县有两座山童叟皆 知,一座叫老圭山,有异 乡游子到老归山之意;另 一座叫东山,很多人孩提 时代听到父母长辈开玩笑 说“不听话就送到老东山” 就不敢哭了。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提到泸西东山往 往就是贫穷的代名词,李 子箐村委会就是东山三塘 乡的贫困村之一。
这里距 泸西县城23公里,距三塘 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 接向阳乡,南与箐门村民 委员会相连,西接龙甸村民委员会,北接白水镇; 辖小阿棚、阿硐村、李子箐、 阿永吉、槐花树、周依村、 大阿棚、支锅山8个村民 小组,现有农户1362户, 有乡村人口 4899人,其 中农业人口 4899人,建 档立卡贫困户204户880 人,2019年全部脱贫出列; 全村国土面枳40.59平方 公里,有耕地面积6183 亩,人均耕地1.24亩,林 地14841.9亩;辖区平均 海拔2198米,年平均气 温11.9摄氏度,年降水量 900毫米左右,喀斯特地 貌特征明显,属于典型的 彝汉杂居高寒贫困山区。
当地适合种植三七、草乌、 洋芋、苞谷、苦荞等农作 物;农民收入主要以务工、 种植业、养殖业收入为主, 全村现有高原蔬菜、中草 药、苹果等特色产业, 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 到5560元,实现了整村 脱贫。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 不开泸西县林业和草原局 坚持不懈贯彻执行“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 展理念。
扶植产业钱袋变鼓为了使该村在脱贫攻 坚中稳扎稳打提高收入, 泸西县林草局把陡坡耕地 治理项目覆盖到以往收成 不好、坡度大、石漠化严重的阿硐村小组1500亩连片地,每亩补贴1500 元,并根据当地冬季温度 较低的气候特点投入225 万元带动89户农户发展 苹果产业。
其中,阿硐村 小组还成立了苹果协会, 现规模已经发展到2200 亩,带动建档立卡户13 户,红红的苹果压弯了枝 头,这一季他们亩产可达 到45000元。
谷文昌先进事迹-谷文昌先进事迹
谷文昌先进事迹|谷文昌先进事迹谷文昌先进事迹下面是WTT整理的谷文昌先进事迹,供大家参考!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那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
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
”“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
”据解放时的记载,东山一年中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多天,在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0.12%。
解放前的近百年间,风沙吞没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
1949年全岛6万多人,有2000人死于天花,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占1/10。
地处风口的山口村共900多人,讨饭的就有600多人。
山口、湖塘两村的1600人中因风沙为害而患红眼病、烂眼病的400多人,失明或半失明的90多人。
海岛东南部横亘着 30多公里长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生,还有40多个流动沙丘,沙随风势不断向人们进逼。
有田无法种,种了无收成。
粮囤空空,锅里煮着青菜,一年到头缺吃缺烧,许多人扶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乘船过海到大陆上割草砍柴。
面对多灾多难的群众,谷文昌流下了泪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群众分到了土地,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什么用?”“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苦的地方,谁不想改变面貌呢?但是,怎么改?怎么变?很多人感到无能为力。
谷文昌动情地说:“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要向风沙宣战,条件再差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经过多次讨论,县委、县政府的思想统一了:“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
”他们带领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在一个飞沙走石的冬天,谷文昌率领林业技术员吴志成等同志,探风口,查沙丘,在风沙扑打中前进,用血肉之躯,感受狂风的力度,飞沙的流向。
新思路引领新征程读后感
新思路引领新征程读后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思路引领新征程”这句话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里就像是被小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思绪也随之飘远。
前段时间,我回了趟老家。
老家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曾经是那么的宁静和落后。
以前,村里的人们大多靠着种地为生,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然简单,但也充满了艰辛。
村里的路是那种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土路,农产品运不出去,外面的东西也进不来,大家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然而,这几年,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一个从城里回来的年轻人,带来了新思路。
他没有像老一辈那样,只是埋头种地,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村里那大片的山林。
他想,既然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为什么不发展生态旅游呢?说干就干,他先是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大家一起参与。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这是瞎折腾,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搞什么旅游啊?但是,他没有放弃,一次次地给大家讲外面的世界,讲发展旅游的好处。
慢慢地,有几户人家心动了,跟着他一起干了起来。
他们先是把进村的路修好了,不再是以前那坑坑洼洼的土路,而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接着,又把村里那些破旧的房子进行了修缮,保留了原来的古朴风格,又增加了一些现代化的设施,让游客住得舒适。
他们还在山上开辟了徒步的小路,沿途设置了休息的亭子和指示牌。
为了吸引游客,他们还在网上进行宣传。
拍了很多村里美丽的风景照片,还有特色的农家美食。
渐渐地,开始有游客慕名而来。
我记得有一次,村里来了一群游客,他们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
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村民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那几天,村里热闹极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接待游客。
有的游客去山上采摘新鲜的水果,有的去体验农家的生活,比如喂鸡、种地。
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农家菜,听着村民们讲村里的故事,那种氛围,真的是太好了。
就因为这个新思路,村里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那些滞销的农产品,现在成了游客们喜爱的土特产,价格也翻了好几倍。
东山县各镇
东山县各镇、村的名称来源前言:各位兄弟姐妹,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我们东山各镇、村的名称来源,也为了让这些乡土知识能代代传承下去,本人决定发这么一个帖子,希望大家能喜欢。
同时也在此声明,这个帖子所写的内容并不是本人收集或创造的,其主要来源是根据东山县地名办在1982年整理编辑的《东山地名含义汇编》一书(这是当时县地名办及各乡镇及部门的一些前辈所整理编辑的),我只是在这些老前辈所整理的基础上根据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再次整理而已。
我想,我们都应该感谢我们的前人,所有我们今天的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前人的辛勤耕耘。
是他们,让我们能拥有如此美好的今天。
我想,我们也应该像我们的前人一样,为我们的后代做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努力。
最后,再次感谢为东山乡土知识传承所做出努力的各位前辈,也提前感谢各位兄弟姐妹的支持!西埔镇西埔镇现为东山县县城(原东山县县城设于铜陵镇——旧称城关,于1953年才搬迁到西埔镇),位于东山县中部,东临大海,北和樟塘镇相连,南与陈城、前楼两镇接壤,西与杏陈镇毗邻。
全境属丘陵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东南沿海有沙滩地貌。
境内有亲营山、虎山、公望山(俗称200高地)、苏峰山等,其中东面临海的苏峰山是全县的最高峰,海拔274米。
西埔镇所在地西埔也是县政府所在地,但这不是最早的西埔,原来的西埔其实是现在的顶西村,因村建于庙山西面的一块荒埔上,故取名西埔。
据《东山县志》记载:“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建西埔圩场。
”因圩建于西埔村(现顶西村)附近,故称西埔圩,后来为了区分,原西埔村改为顶西村,西埔圩正式命名为西埔。
梧龙村梧龙村建于明朝,村庄最早建在庵山下,古人称此处是“牛穴”。
在初建村时,村子的周围有五处小树林,当时称“五林”,也叫“五笼”(我们东山方言的“林”和“笼”好象是相通共用的)。
清末该村出了一个很著名的秀才林乌鸡(乌鸡秀,就是著名的俗语“秀才没穿裤”故事中的主人公),认为用“五”做村名不雅,他想起全村姓林,木则林,所以就把村名改称“梧龙”。
《走进“寡妇村”》
《走进“寡妇村”》作者:林长华来源:《闽南风》2009年第11期1987年,国产故事片《寡妇村》的上映让福建省东山岛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变得世人皆晓。
影片中,失去了丈夫的妇女们痛苦而漫长的人生路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
22年过去了,初春的周末,笔者来到了这个与台湾隔海相望,被视为两岸新闻热点的“寡妇村”采访。
“寡妇村”,一个颇具视觉刺激的名称,她是福建省最南端东山岛一个独特的新文化村和旅游新热线。
“寡妇村”本名“铜钵村”。
据载,古代铜钵村的开基始祖生有21个男儿,在兵荒马乱年代,背井离乡四处谋生之际,老当家把一个祖传下来的铜钵敲为22块,要儿子各执1块,他边用红布包着钵蒂边叮嘱儿子们:“今后重圆日,就以铜块凑成钵认亲。
”故此后人便把该村取名为“铜钵”。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那时村民是迫于生计而离散逃荒、避难的。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
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前夕,驻岛的蒋军败退台湾时,大肆抓丁扩充兵源,从岛上抓走近5000个青壮年。
5月10日凌晨2时许,原国民党58师师长洪伟达逃台前,把村里虚龄17岁以上55岁以下的男子全部集中在村里的祠堂前,强行将200来户的铜钵村147名“适龄”壮丁掳上开往台湾的大船上。
遭此兵灾的铜钵村,一连三日见不到一户人家有炊烟冒起。
白天,村里处处都是唉声叹气泪流满面的人群;夜深人静之时,家家户户都传出悲伤痛苦的哭泣声……从此之后,失去了丈夫的91名已婚妇女,便步入了夜夜守活寡、天天盼亲归、人人负载家庭重担的痛苦而漫长的生涯,谁知这种日子竟然沿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寡妇村”因此得名,故事片《寡妇村》和电视连续剧《台湾海峡》许多素材便采撷于此。
斗转星移,物换境迁。
改革开放30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寡妇村”那些悲伤的故事注入了时代新内容,续写出一个个撼人心魄的新篇章。
我们步入村中,眼前所见是一座花木扶疏、瓜果飘香的新村。
一条长500多米的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环绕村中,各式建筑风格的新楼、别墅鳞次栉比。
东山又闻洋芋香
东山又闻洋芋香
大拙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 本刊讯(记者大拙)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党委、政府大力扶持农民发展洋芋产业,今年洋芋又喜获丰收.rn东山乡位于浅山地区,气候干旱,土质为大白土,十分适宜洋芋的种植.这里出产的洋芋口味好、颗粒大、干爽、不沾泥、无空心,消费者和加工厂家十分欢迎.东山乡党委、政府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洋芋种植产业.每年的洋芋种植面积达到全乡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多,今年更是达到了2.1万多亩,全乡洋芋产量达到了8.4万多吨.
【总页数】1页(P13)
【作者】大拙
【作者单位】《中国土族》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延续了50 年的悲剧——福建东山岛“寡妇村”见闻 [J], 王跃平
2.“乞丐村”巨变——福建省东山岛山口村见闻 [J], 林长华
3.闻思所及共香焄r——苏东坡的海南香缘 [J], 陈才智
4.闲来东山闻花香 [J], 逢君
5.隆冬绎陈韵,梅开闻寒香——“陈韵寒香壶”创作漫谈 [J], 石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山岛纪实
东山岛纪实作者:洪少霖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5年第11期东山岛,位处福建省南部沿海,为福建省第二大岛,我国第七大岛,介于厦门与汕头之间。
秦王嬴政33年(公元前214年),百越被平定后建南海郡,东山入其版图。
其面积为220.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1公里。
陆路进入东山岛,需要经过两座桥梁之一,为“大铲大桥”或“八尺门大桥”。
东山以其独特风景与历史遗留,令许许多多游客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海岸线边游客众多,几乎每一天都有无数嬉水之人乐在其中;它的历史古迹也吸引许多文史爱好者前往。
一座古时寂寞的海岛,而今充满无穷活力,生机勃勃。
一,羊角山:“长着羊角的山”东山岛的羊角山,是一座文化之山。
其山中有十八景观,分别为:羊角石、青云洞、风动石、羊尾石、青硅石、蛤蟆石、仙姑石、羊栏佛石、水牛顶花石、羊屁股、蛤仔石、石屏、望夫崖(观日岩)、大炮洞、石钟、石锣、石床、青云洞。
车至山下樟塘镇樟塘村,经过约半个小时土路行走,可见山顶上停留着一块分叉的巨石,其两端间隔11.4米,在间隔适当的距离与位置望去,它像极了一对大羊角,令人不禁感慨大自然是那般神奇。
要形成那羊角石之形状,需要极其巧合的条件,它是天地的一个片面,却让人联想到大自然无尽的巧合与奇妙,世上所有的艺术大师都会向大自然不断学习。
生活的旅途,因为它们以及各种不同神奇的发现,从而多姿多彩。
据介绍,羊角山又名解山,海拔84.4米。
古书《山堂志考》记录:山之有角曰麓,一在西蜀,二在闽东南海,世人以为后者即为解山。
据古人不完全统计,这个世界长角的两座山之一,即是羊角山。
明代,明英殿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黄道周评论他故乡的这座山为“吾漳之最”。
现今山中,还可见他青年时读书活动的地方。
羊角山一带,除了黄道周之外,在明代还出现了一位举人,名张敏。
他从小勤奋,书读万卷不知疲,万历十三年中举。
据记载,张敏不但才高,刚直不谀,品行端正且有仁慈之心,至今东山县还流传着他大孝、大仁、大义之故事。
寻老街访古村系列之东山村:石墙、石巷、石屋石阶构成一个石的世界
【寻老街访古村】东山村:石墙、石巷、石屋石阶构成一个石的世界2015-04-13温岭日报收藏,稍后阅读地理档案东山村位于温岭市东南沿海的松(门)石(塘)半岛的西南部,原属箬山镇,后并入石塘镇,北接里箬村,南邻东兴、东海等村,东为打爿岙,西濒海。
东山因地处小箬以东的山上,故名。
原名为山头顶,在里箬、外箬及打爿岙之间的山上。
多梁姓,以渔为主。
村落依山傍海,石屋鳞次栉比。
居民多迁自福建,该村保留的民俗“小人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角石井韵味浓厚。
)从温岭市区,乘坐前往箬山的班车,约一个小时即至箬山车站。
从车站坐一辆黄包车穿过东海隧道,登上隧道口边的石阶,没几分钟,东山村就到了。
眼前的东山山坳如一个巨大的喇叭,喇叭口就是大海。
两边是葱茏的山坡。
此际,渔港波澜不惊,渔船点点,千帆竞立,海水共长天一色,一派安详美景。
但是,大海并不总是这么风平浪静,大海的狂暴,东山村的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大海的风口浪尖上讨生活,必须要有镇得住风浪的东西才行。
石头,成了天然的守护神。
拾级而上,一幢幢石屋沿着山坡矗立。
石墙夹着石巷,石巷连着石屋,石屋傍着石阶,构成一个石的世界。
(石墙、石巷,颇有独特风情。
)石屋层数较低,以两层居多,层高也尽量压低,以减少风压。
厚重的石墙墙体厚达半米左右,其自重可有效地防止强台风带来的墙体坍塌,宛如一道屏障,把大海的狂暴阻挡在外。
外墙窗户较小,深深地嵌进墙壁之中,即使大风大雨,雨水也不至于飘进室内。
在入口大门处,通常设置一石质门槛,防止雨水进入室内。
连屋顶的瓦片上都压着一块块石头,青瓦白石,如钢琴的琴键一般,弹奏出凝重粗犷的乐章。
如此这般,就算外面雨骤风狂,里面也是岿然不动,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安乐窝。
石屋的隔热效果也很不错,冬暖夏凉,颇为宜人。
巷弄之间形成穿堂风,透心的凉爽。
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聊天,有时剥剥虾,做做鱼面,享受着这天然的空调。
(石阶绵延而上。
)山坡上的平地有限而金贵,民居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并常常结合地形变化的特点,分台筑室,房前屋后伸展出一级级石阶,左右顾盼,上下承接。
让贫村变成美丽乡村的“旅长书记”——记福建省尤溪县半山村党支
变”橄榄枝,返回到生他养他的福 话”,在村道两边醒目位置设立家 题”公园、垂钓鱼塘、生态停车场、
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 庭和睦、尊长爱幼、邻里互爱等传 半山幼儿园、老年人活动中心一系
2015 年村级组织换届期间,林上 统美德宣传牌。在新风气的引领下, 列民生工程,在全县第一个实现了
斗响应“能人回引”工程号召,回 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陋习在半山 村道铺设沥青路面,1.5 公里的主
FIGURE
人物风采
让贫村变成美丽乡村的“旅长书记”
——记福建省尤溪县半山村党支部书记林上斗
2015 年 3 月, 林 上 斗 从 原 南 工作和生活中。半山村先后开展半 更需要能人带动。林上斗先从村里
京军区空军某雷达旅大校旅长岗位 山好人、好婆媳、平安家庭评选活 的民生工程做起,带领村两委和村
退下后,毅然婉拒大企业“待遇不 动和以邻里和睦为主题的“半山夜 民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了“三诚主
乡村示范村和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此栖居。为了保护鹭鸟群体,林 展思路,聘请了闽南师范大学专
等称号。
上斗发动当地村民,购买大量的鱼 家团队,立足半山村区位资源优
“三诚文化”转风气
苗投放尤溪河中,为鹭鸟提供丰富 势,实行高起点高定位的规划设 的食物来源,村里还专门建立一个 计,确定把半山村打造成为“闽中
动,一种看不下、坐不住、动起来、 思路,经营生态旅游开发、林木花 上斗还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基
快整治的氛围很快形成,“要我干” 卉和特色水果种植等。全村村民以 地的种植和管护,使贫困户有红利
变成了“我要干”,群众自觉拆除 每人持股 200 元形式加入合作社, 可分、有工作可做、有劳务收入。
旱厕 39 个、粪厂 4 个、猪圈 18 个, 初步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 2017 年已脱贫 3 户 9 人。
福建东山“寡妇村”的悲情故事
龙源期刊网 福建东山“寡妇村”的悲情故事作者:韩福东来源:《百姓生活》2013年第06期1950年5月10日,在内战中溃败的国民党部队,从福建东山县铜砵村掳走了147名壮丁,其中已婚者91人。
一夜之间,近百女人失去丈夫开始“守活寡”。
2012年10月4日,台湾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回到故乡铜砵村祭祖,看到“寡妇村展览馆”内经国外代转的两岸通信后,他感慨:“这些是大时代的悲剧,我们希望这样的历史不要再发生。
”亲人消失在茫茫海天间1950年5月10日凌晨2点,铜我村,机关枪架在路口。
黄韵奇在睡梦中被惊醒,铜锣声伴着砸门声,在寂静的夜中分外刺耳。
国民党陆军58师的部队包围了铜砵村,保长以查户口为名,将男丁们集中到村内的黄氏宗祠前。
“这一次是国民党部队要撤退到金门,来抓丁。
”寡妇村展览馆馆长黄镇国说。
1950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在北京宣告成立,而解放军也集结到了邻近东山的云霄县。
距离东山县解放还有两天时间,国民党部队撤退前大抓壮丁。
当时,黄镇国的父亲刚刚去世,他本人还在母亲胎中,刚刚3个月。
他的堂哥、表哥都没能幸免,在那个暗夜里被带上驶往金门的兵舰。
铜砵村一共298户,1334人,其中青壮年285人,而被抓丁者多达147人,年龄最小者17岁,最长者55岁,是东山县平均被抓壮丁最多的村落。
广东女子吴阿银在抗战时期逃荒到了铜砵村,嫁给了谢老王。
谢老王也在1950年5月10日被抓丁,关押在10里外的梧龙庙。
吴阿银前去探望,谢老王慨叹“身上没钱用”,吴阿银又赶回村里借钱,当她凑了一钱金子和两斤花生米赶回梧龙庙时,谢老王已被押上兵舰,消失在茫茫海天间。
这一年,吴阿银27岁,有两个5岁和2岁的女儿,肚中还有一个5月大的男婴——5个月后,男婴出生18天后不幸夭折。
铜砵村的91位留守妇女,有着类似的命运。
黄韵奇被抓走时,家里还有老母和两岁的儿子。
他29岁的妻子林招玉没再嫁,40年如一日,照顾这个家庭。
91个妇女,只有个别人改嫁去了别村。
谷文昌观后感
谷文昌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谷文昌的事迹,真的是让我感触良多,心里头就像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撞了一下。
谷文昌,这个名字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当你真正去了解他的故事,就会被他那种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深深打动。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谷文昌面对的是一片荒芜、风沙肆虐的东山岛。
想象一下,狂风卷起漫天的黄沙,打得人脸生疼,眼睛都睁不开,种啥啥不长,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可谷文昌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他不是那种光喊口号、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干部。
为了治理风沙,他亲自带着大家走遍了东山岛的每一个角落。
那可不是游山玩水的闲逛,而是顶着烈日,迎着风沙,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考察、去琢磨。
他的鞋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脚底也不知道起了多少个水泡。
但他从不抱怨,总是笑呵呵地给大家鼓劲儿:“咱们再加把劲,一定能把这风沙给治住!”记得有一次,谷文昌为了找到适合在沙地生长的树种,带着几个技术人员在林子里一待就是好几天。
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溪水。
晚上睡觉也不敢睡踏实,生怕错过了观察树木生长情况的最佳时机。
那几天下来,谷文昌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胡子拉碴的,可他的眼睛里却闪着兴奋的光,因为他终于发现了一种有可能在沙地扎根的树苗。
在带领大家植树造林的过程中,谷文昌也遇到了不少阻力。
有人说:“这风沙都多少年了,哪是咱们能治得了的?别白费力气了!”还有人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打起了退堂鼓。
可谷文昌没有动摇,他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跟大家讲道理:“咱们不能让子孙后代还过这种苦日子,只要咱们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他的真诚和坚定感染了每一个人,大家又重新鼓足了干劲。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山岛终于变了样。
曾经的荒漠变成了绿洲,庄稼开始丰收,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当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谷文昌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谷文昌的事迹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好干部,不是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名声,而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事。
琅口村巨变
就餐中 ,村支书曹阿生告诉 我们 :象
贫 乏 , 济 不 发达 。近年 来 , 个 村 庄 变化 全县平均水平 。现今 ,全体农 民用 上了 自 范 阿 健 这 样 的 外 村 人 以 及 一 些 尤 溪 人 到 经 整 2 1 电灯 、 电话 , 机 和 摩 托 车户 均一 部 我 村 购 房 入住 户 现 达 18户 4 7人 。随着 手 喜人 , 呈现 出祥 和 的 氛 围 。笔 者 E前 走访 来 水 、 l
了该村 , 感受颇深。
发 展小 吃业 解 决 了村 民的 大 难 题
以上 , 闭路 电视入户率达 9 %以上。家用 向莆铁路 、三 明到沙县快速通道 、沙县到 0
Z l 电器 、 洗衣机 、 热水器 、 电冰箱 、 空调机得 厦 门 高 速 公 路 途 经 琅 I 以 及 沙 县 县 城 向 琅 I扩 张 的 有 利 时 机 ,琅 I的发 展 必 将 E Z l Z l l
松杉林生产管理的同时 , 发展了铁 观音茶 的经历 ,他略带腼腆地说 :“ 我已在琅 口这 等第三产业 。至 2 1 , 0 0年 全村要 实现工农
叶 2 0亩 , 树 3 0亩 , 桔 10亩 。 0 5 块风水宝地摸爬滚打 了十年 , 6 桉 5 柑 5 2 0 做过沙发 、 席 业 总 产 值 50 0 0万 元 ,村 财 政 年 收 入 达 到 年 , 村 实 现 工 农 业 总 产值 3 5 万 元 , 全 81 比 梦 思 ,开过 食 杂 店 和小 批 发 ,尝 试 过 房 地 10万 元 , 民人 均 纯 收 入 7 0 0 农 5 0元 。 上 年 度 增 加 5 5万 元 ; 财 收 入 3 元 , 产 ,如今在这里安家立业 购置住房做起 地 5 村 5万
乞丐村的巨变_450字
乞丐村的巨变_450字
漫天的风沙,遮盖了天,淹没了地,留下的是深深的叹息和无奈。
人们努力地建设这座岛屿,眼看美好的生活就要来了,可她始终不是上帝的宠儿——风沙一次又一次淹没了这里,乞丐村的悲剧使美梦一次次破裂。
那碗里是沙,屋里是沙,屋外还是沙的生活让人无法忍受,饥饿的岛民背井离乡,讨生活。
木麻黄的崛起
后来,东山来了个叫谷文昌的人,他找到了一种树种可以挡风沙。
东山人民用心去栽培它们,终于它们一棵棵拔地而起,用细而密的树叶挡住了那可怕的风沙。
从此风沙不再肆虐了。
这树就是木麻黄,是木麻黄拯救了东山,乞讨生活的人们回来了!
旅游渔业
在东山人民努力的建设下,东山化腐朽为神奇,曾经的荒岛奇迹般的成为了旅游圣地。
那一张张鱼网抛向大海,从此网箱养鱼成为了东上海面上的一道风景线。
千古奇石风动石、神秘灵验关帝庙、幽林秀色东门屿还有名胜古迹九仙顶,风情万种渔家傲与海上动物园,这处处含情,如诗如画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游客,好望角的东山一个又一个OK都说得没商量。
东山在腾飞
东山岛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又从幸福走向繁荣与文明。
她仿佛是海浪中的一只小船,选择一个广阔的未来,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在万倾碧波的大海中扯帆——乘风——破浪!
啊!东山在腾飞!。
堵住风口 治愈“伤口”
堵住风口治愈“伤口”
邱开养
【期刊名称】《人民政坛》
【年(卷),期】2000(0)9
【摘要】东山县原是福建省南端一个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海岛县,常年风沙肆虐。
解放初,海岸边的山口村由于植被很少,每逢干旱季节,风沙横行,房子被沙子掩埋,庄稼常常颗粒无收,村民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只能背井离乡,乞讨度日,成为远近闻名的"乞丐村"。
五六十年代后,山口村人民在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带领下,历尽艰辛,硬是在风沙口上营造出了一道"绿色屏障"
【总页数】1页(P13-13)
【关键词】五六十年代;东山县;山口;风口;人大常委会;风沙;生态环境;沿海防护林;伤口;绿色屏障
【作者】邱开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4;D922.63
【相关文献】
1.堵住互联网货币基金洗钱风口 [J], 吴崇攀;王佳;
2.培训老总——堵住企业出血的伤口 [J], 魏庆;王荣耀
3.培训老部——堵住企业出血的伤口 [J], 魏庆;王荣耀
4.湿性疗法联合生长因子治愈足背部Ⅲ度烫伤感染伤口的个案护理 [J], 杨露;白沅艳;王茂兰;山玉霞;毕小琴
5.一例下肢感染创伤弧菌的伤口治愈的护理体会 [J], 曹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村|宁德洋中东山古村,帝师故里,古巷老街雕梁画栋依昔
探村|宁德洋中东山古村,帝师故里,古巷老街雕梁画栋依昔“门前三曲水,背后九条龙,左青狮,右白象,蛤蟆把水口。
”这是当年帝师周斌向明太祖朱元璋介绍自己家乡——洋中镇时所言,这是也正是每一个初来洋中的人都会有的惊艳印象!走进洋中镇东山村,一片青瓦木屋古建筑群映入眼帘,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至今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许多仍在使用。
东山村至今已1133年了,东山老街位于洋中镇东山村,长约300米,古街简洁曲径通幽,绵延意长。
古巷老街,雕梁画栋,东山古村这些人文遗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东山古村基本保留着明清的村落格局,传统建筑中大部分是古民居,种类丰富,有祠堂、戏台、名人故居和庙宇等。
古典元素,成为洋中镇打造旅游景区的制胜法宝。
洋中古镇拥有数量众多、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人文遗珍。
东山古街 / dongshangujie只身走进狭长的巷道里双脚踩在青石板上两边破旧而斑驳的城墙似乎围出了那个时代的故事一不留神,仿佛进入时空隧道看见那时的人们比邻而居街头是药铺,街尾是市场一条街就是一人的一生东山的古街并不大一条街紧密连着若干巷子巷子大多狭窄潮湿有了岁月的痕迹走进古街深处破旧古老的房子已经没多少人居住偶有几间开起了小店房子虽几经装修但还是保有古街的味道两边黄土城墙把古街紧紧包围这里阳光适宜冬暖夏凉让人不禁感叹古人是如此的有智慧柳州祠古戏台 / liuzhouciguxitai 提到柳州祠人们都知道那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醮祭之所而在东山村,也有一座柳州祠则是为南宋名将陈纪所建他曾任南宋柳州知府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建了这个祠堂而祠堂的旁边,就是古戏台那时的村民看大戏寄托夙愿的都是到这大戏开始,家家户户搬来大凳围着戏台,看戏说戏真真假假演的人认真,看得人为之动情东山村这个神奇的地方村落之间紧密相连几步一个村子错落有致美好的风光一眼望去尽收眼底到好西乡不可错过的当然还有国师公园午后的公园安逸舒适蕴含着一股含蓄而亲切的力量走进的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岁月的博物馆沉迷于此忘了归途当然,东山村的古朴风味不可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 ” ,沿 途 看 到几 个 小 青 年 边 戴着
“ P ”边 唱着 歌 ,这 位 归侨 不禁怔 M4
住 了 , 问 儿 子 是 不 是 走 错 了 路 ? 的
确 ,许多海外 乡亲看到西装 革履 的山
口村 农家人腰佩手 机 ,驾驶着摩 托车
、
工 具 车 下 田 问干 活 , 不禁 大 发 感
有 。每逢 传统 节 日,能 吃上 一顿 白米 饭和 几 片风 可 吹走
中国减灾
4 4
D8SE RD CINNCIA I TR EUTO I HN A
20f ・ 上 8・ f
林老 太 太 , 以为 山 口村 还 是 “ 丐 乞
村 ,回国时便买 回来 一个全波段 收
音机 ,想 让 亲 人 们 享享 耳 福 。没 想 到她 跨 进 村 口那座 牌 坊 式 的 “ 福 幸
政 为民的好县委书记 谷文 昌 ( 故事 片 《 公仆》和 1集 电视 8 剧 《 文 昌》 的主 人公 原型 ),带领 造林 大 军上 战秃 头 谷 山,下 征飞沙滩 ,植 树造林 ,兴修 水利。几经拼搏 ,几多
艰辛 ,筑起 了一道道 蔚为壮观 的绿 色长城 ,抵御 了风沙灾
扯 到 山 口村 ,说这 个村 “ 就是 社会 主 义新 农村 的一 个缩
影 !”
害 ,从 根本上改善 了当地恶劣 的生态环境 。使苦难 深重 的 山 口村 的生产 、生活条件起 了很大 变化。但是 ,上 世纪6 O 年 代 中期 发生 的那 场十 年浩 劫 ,又 使 山 口村 经 济停滞 不 前 ,村 民们每天 累死累活 ,只 能挣 到一毛 多钱 的工分 。回
份苦难 使他们更加 深刻地懂 得了科学 文化 的重要 ,随着 经济发展 ,该村重
种高经 济效益 的作物 、有广 阔的国
际市场 。引种 芦笋颠覆 了千百年耕 作 产 品养殖场 在 山口崛起 ,每年 都有好
习惯形成 的思想观念 ,山 口村人聪 明 地 采 用 芦 笋 园 套种 地 瓜 和 花 生 的 办 几百吨鲜活鲍 鱼 、鳗 鱼等水族 “ ” 游 进 国内外市场,创产值数千万元。 山 口村 富 了 , 山 口人 笑 了 。 山
有所 成 。改 革 开放 3 多 年来 ,村 里 0
已有 1 0 0 多个农 家子 女毕 业于 大专 院
致 富 ,正 是从这 2 亩芦 笋 园开始 。可 称 号。1 9 年 以来 ,这个 村生产 总值 98
实务
D^E E C N l I T U l cN S R D T I H^ 8 R oN
‘ 丐 村 " 巨变 ● 乞
福建 省 东 山 岛山 口村 见 闻
● 林 长华 文/ 图
暑夏 的福 建 东 山 岛,海 风凉 爽 气候 宜人 ,在这 个 当 年的 “ 东海前线 ”、今 日风光 旖旎 的南 当地人 总会
一
砂采选 厂 。花香 蝶 自来 ,有一位 台商 看中了这块宝地,投资10 万元 ,创办 50
了农业 观光果 园,引种著 名的台湾 黑 珍珠莲雾等名优热带水 果3 0 。山口 0亩 村有 山有海 ,海里有 着被誉 为 “ 软黄 金 ”的鳗鱼 苗资源 ,产量十 分丰富 。 东 山 岛第 一 个 养 鳗 场 就 在 山 口村 诞 生 ,随之 , 以养鳗鱼 为主 的几 十个水
水泥公路 环绕村前村后 ,公交车 通到
家 门口,一 行行防护林拥 卫着 田园农
口村 人精心培植 ,就像千军万 马镇 守
在海 边,有效地 制服 了风沙和 干旱 , 大大 改善 了生态环 境 ,粮食从 一年一 熟变一年 三熟 ,使 山 口村变成 了 “ 绿 色金库 ”。18 年4 1 9 0 月1 日, 山口村 人勇 于潮 头立 ,率 先试 种2 芦笋 获 亩 得成功 。芦笋号称 “ 蔬菜之王 ”,是
收 。柴米 水盐 贵 如油 ,离 乡谋 生走 五 洲 。 ”于 是 ,村 民
们拖 儿带女外 出乞讨为生 ,有的一条扁 担飘洋过海 到异国
谋 生 。留 在 家 的 , 姑 娘 出嫁 , 有 的 连 一 套 像 样 的衣 裳 也 没
改革开放 的春风 ,吹掉 了 “ 乞丐村 ”的穷 帽子 。地还 是那 些地 ,人还 是那 些人 ,然 而,山 口村却是 人增 智慧地
教 兴学 ,投 资2 0 0 多万 元建起 了蔚 为
壮观 的3 教学大楼和2 层 层幼 儿园 ,并 在全县 首设奖学金 ,激 励农家子 女学
法 ,把土地效 益发挥到 尽致 。孰料看 似贫 瘠的大片 沙壤地 ,恰恰 十分适合
芦笋 的生长 。更没想到 ,山 口的脱贫
口村 成为东 山岛文 明建 设示范村 ,被 福 建 省 委 、 省政 府 授 予 “明星 村 ”
舍 ,新修 的水 渠流水欢 歌。设在村 中
的供销社综合 服务站开展 多项便 民服 务,做到农 民需要什么就 经营什 么, 村 民足不 出村 便可买到放 心商 品。入 夜 ,农家人忙完 一天劳作 ,便享受起 高雅 健康 的夜 间文化生活 。解 放前 ,
山口村人 曾饱 受 “ 睁眼瞎 ”之苦 ,这
慨: “ 家乡有这般 好光景 ,真 不 比国
外 差 !”
笔 者 乘 兴 登 上 村 后 的红 山顶 ,
生辉 ,呈 现 出 一派 勃 勃 生 机 的新 景 象 。就连村前 村后那六七 十万株湿地 松 、木麻黄等 “ 外籍树友 ”,经过 山 势 为商 品优势 ,办起 了全县首家 村级 型砂 厂 ,年产优 质砂三 四万吨 ,还 建 成一家年产1万吨、产值上千万元的硅 O 举 目四望 , 山口村 新楼 房鳞次栉 比,
忆往 昔 ,当地老人们 说 : “ 时大干加巧干 ,不如母鸡下 那
个蛋 。”
解放前 的山 口村 ,是 全县土地最贫 瘠、风沙最严 重、
最 为贫穷落后 的村庄 ,风沙 肆虐 ,灾 害频发 ,村 民们 流传
着 一 首辛 酸 的歌 谣 : “ 虎 无情 田屋 休 ,作物 有 种 多无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