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

合集下载

初学把脉技术

初学把脉技术

初学把脉基础中医把脉左手把什么右手把什么脉怎么通过把脉了解人体健康状况中医脉学是比较复杂而主观的问题1、现在临床把脉多取寸口脉,即把双手桡动脉,分寸、关、尺,医生三只手指并排把于脉上,食指近腕端为寸,中指为关,拇指为尺。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故身体各个部位的状况都可通过经络反应到寸口脉上。

2、分候:历代分候不甚一致,而普遍公认的为左手脉候左半身状况,右手脉候右半身状况;寸脉候上焦(约为膈上),关脉候中焦(约膈下至肚脐),尺脉候下焦(约为脐下);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尺部亦有左候肾,右候命门之说)。

3、浮中沉:把脉时手轻按(举)为浮,中取为中,重按为沉。

这样三部九候都齐了。

在把脉的时候通过脉跳动的次数、浮沉、力度、宽窄、频律等等综合分析与正常脉象对比而得出异常脉象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脉象所主病证。

如:一息(医生把脉时均匀呼吸一次)四至(脉跳动四次,偶有五次)为平脉(正常脉),一息三至为迟脉,多主寒证;一息六至为数脉,多主热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多主表证;重手按至筋骨乃得为沉脉,多主里证等等,这样的单种脉像就有二十七种,再加上复合脉像就更多。

通过这些就可以综合把握疾病现阶段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虚实)等情况从而为医生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诊脉传心诀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

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

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脉诊自学方法

脉诊自学方法

脉诊自学方法自学把脉(脉诊),先从有力无力辨虚实开始,先从快慢辨寒热入手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上气不足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

脉诊可以很简单,认准几点即够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好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诊脉这门“绝活”。

中医的脉诊,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有点像呼吸、心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神秘。

你可能会问,脉诊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触摸你手腕的脉搏,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

听起来很神奇对吧?其实,掌握了方法,咱们也能变成小中医,嘿嘿。

1. 中医诊脉的基本方法1.1 脉诊的准备工作首先,脉诊可不是随便摸一下就行的。

你得先找个安静的地方,最好把光线调得柔和些,营造点氛围。

呼,深呼吸,放松心情,心里想着“我这次一定能发现真相!”还记得那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吗?要是你一紧张,脉搏都可能跟着“跳了个调”。

接着,确保你的手是暖的,别让病人感觉像是碰到冰块了。

用温暖的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哦对,小心别用力过猛,像是在捏个橙子那样,轻松一点就好。

1.2 如何摸脉然后,你就可以开始摸脉了。

记住,这可不是一击就灵,而是一种感受。

你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在脉搏上,体验一下那种跳动的感觉。

不同的脉象就像不同的音符,有的可能像小溪流水,有的则像滔滔江水,呼啸而来。

其实,脉分好多种,比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

一听这名字是不是有点神秘?浮脉就像水面上的波动,沉脉则像深海的宁静,滑脉则给人一种像在溜冰的感觉,顺滑舒适。

你就当是听音乐,只需用心去感受,咱们绝对能找到节奏!2. 注意事项2.1 注意卫生说到这里,咱就得提提注意事项了。

首先,卫生一定不能马虎。

记得在做脉诊之前,洗手是必须的,给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免得把“脉”给捉得不清不楚。

这就像吃饭前要洗手没道理嘛,爱护自己和他人,才能更好地为对方服务。

2.2 不同体位的影响还有哦,脉象在不同的体位下会有变化的。

让病人坐着的时候,脉象可能显得有些紧绷;站着的时候,又可能会显得更飘浮。

你可以试试,“您能不能坐着试试?如果您觉得不舒服,随时告诉我哈。

”这样一来,双方都放松,脉象自然就能更真实地展现出来了。

3. 诊脉后的体会与总结3.1 温馨交流最后,别忘了和病人进行温馨的交流。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概述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正确认识和掌握如何简单而准确地进行脉诊,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脉诊,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这一技巧。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脉诊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脉诊的准确性。

首先,确保环境安静舒适,以便能够专注地观察和诊断。

其次,确保患者的身体放松,并将手放在患者的脉搏处。

最后,确保自己的手指干净并保持温暖,这有助于更好地感受患者的脉搏。

第二步:触诊脉搏脉搏是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搏动,通过触诊脉搏,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脉象情况。

触诊脉搏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中指和无名指的第一指节触摸脉搏,避免使用拇指来触摸,因为拇指自身带有脉搏,可能会干扰触诊结果。

2.轻轻地按下脉搏,逐渐增加压力,直到能够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3.注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

脉搏的频率指的是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节律指的是脉搏的规律性,力度指的是脉搏的有无力量感,形态指的是脉搏的形状和强弱变化。

第三步:判断脉象脉象是通过触诊脉搏,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脉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陈脉:脉搏缓慢、弱,节律不齐。

2.实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张。

3.虚脉:脉搏弱,节律不齐,形态较平。

4.滑脉:脉搏顺滑、有力,节律规律。

5.弦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绷。

根据不同的脉象,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四步:辨别脉象所代表的意义在判断脉搏的类型以后,我们需要根据脉象所代表的意义来进一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脉象可能与身体的各个脏器有关,具体而言:1.陈脉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较差有关,建议注意饮食调理。

2.实脉可能与高血压、心脏病等有关,建议进行相关检查。

3.虚脉可能与体力衰弱、营养不良等有关,建议适当休息和调节饮食。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自学诊脉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且强度应该是适中的。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律或者强度过弱或过强,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速度。

正常的脉搏速度应该是每分钟60-100次。

如果脉搏速度过快或过慢,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三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深浅。

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力的,而且深浅适中。

如果脉搏深浅不一或者过浅或过深,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四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位置。

不同的脉搏位置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手腕上的脉搏反映心脏和肺部的状况,而脚踝上的脉搏反映肾脏和膀胱的状况。

第五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形态。

不同的脉搏形态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弦细脉可能反映贫血或心脏病,而滑脉可能反映肝脾疾病。

以上就是几种自学诊脉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判断身体状况的方法,如果发现身体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新手如何入门学习中医诊脉?

新手如何入门学习中医诊脉?

新⼿如何⼊门学习中医诊脉?今天给⼤家分享⼀个简单的中医脉诊技巧如何把脉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

⽐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

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如果是有以上这些情况,把脉的时候就要注意鉴别这些⼲扰因素。

⽐如运动及喝酒了之后,脉象就会变快,饿久了就会变弱等等。

把脉的姿势把脉的时候,⼀般采⽤平坐的姿势,胳膊与⼼脏保持在⼤概⽔平的位置,不能太低或太⾼。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让你更快掌握诊脉的秘诀中医的脉诊在平常人看来往往是神秘的,又是那么的神奇,出发点多是象中医一摸某脉便知之生死,命之长短,怀胎之男女,知其之怀胎等等,比起那些现代仪器只是凭指下感觉便知之疾病,确实不得不让人信服,象金氏脉学那样,结合现代手段针对每个脉的血液流变,动力等原因加以解析揭示脉理,单从诊脉便能得知西医病症,诊十九万之众准确率高达70%,确实是脉诊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典范,从另一角度亦说明脉诊确实是能诊断疾病的,并非是所谓的玄学,这只能是说明那些把中医脉诊连同中医看成玄学的人看问题只是表面化,根本就不能深入的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祖国医学,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当然他们骂的也是有其合理理由,比如说现在的中医们都开西药了,都靠西医诊断了,图方便,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对中医不深入,开的中药无任何效果,中医不断退步是世人逐步忘却中医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确实令人痛心啊.但是,真的是图方便的原因才让现在的学中医的学生们,行医的中医们不想深入的原因吗?我想真正的喜欢中医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能象扁鹊,张仲景等等先辈那样救死扶生,令人景仰.可是时代环境的变迁往往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毕竟中医在民国时期被废除,到文革之后才又真正找回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很久再接回来是有很多难度的,因为以前中医都是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者父传子的方式进行中医传承,断了就很难补上了,只有凭后世们重新开始研习摸索,难度之大,又无人点拨,这才造成了中医发展的困境.为了国人对中医能更深入的研究及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这是本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但也只能是从个人体会的角度去解析如何掌握中医的脉诊,不免有纰漏之处.还望各位对中医脉诊研究更深入的高人们多多指教.下面,我就在学习脉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初学中医,或者学完中医诊断还不明白怎么准确诊脉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能更好的开展学习及工作.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其中的科学道理,可参考金伟老师的《金氏脉学》一书,及赵绍琴老师的《文魁脉学》等关于诊脉的书籍.对于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往往在学习脉诊时听教授讲脉象云里来雾里去一样,到课时讲完也不能掌握其诊脉的要领,到实习时也只是跟教授摸脉,教授说是什么脉就是什么脉,没能很好的体会出这个脉是怎么样的,教授也象课堂上讲的一样,又云来雾去了一趟,真是不得要决,想学又学不到,看来教授的水平太高了,只能意会了...我当年也就这样过来的,但经过潜心摸索之后回头一看,其实是教授没把脉讲得通俗一些,同时又缺乏诊脉模型造成的,这是学脉困难的初步出发点,意思是说古人描述的是诗歌式的,不够通俗,讲的都是一些你不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的东西,这样又怎么理解得了呢?第二个,缺乏具体的摸脉体会,意会到了,没有模型去体会.这就是脉学之难点之所在了.所以我的初衷点就是把讲脉尽量讲得通俗一点,然后指导初学者们找到一些体会的方法,相信对初学脉诊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过这也要求你有一定的基础才行,起码你得初步认识过中医的脉诊中有多少种脉,课本上描述的是怎么样的,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理解我所说的.下面我就一个脉一个脉的进行讲述.首先,要理解脉是怎么构成的.脉,就是脉管,而脉诊是指摸动脉的脉管,那么摸它的什么呢?其实就是去体会这根动脉的脉管位置,形态,大小,强硬,及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均匀度这些方面,总结说来就是要根据脉的位,次,形,势.四方面去掌握,笼统说来一个是脉管,一个是脉的跳动,怎么说呢,位次形势四个方面中,位与形是脉管的角度,而次与势是脉动.可以说中医的二十七种常见脉中均是根据脉管与跳动两个角度去解释的,我将从这些角度去说明.位,指的是脉的位置,次,指跳动的次数,形,指脉管的形状大小,势,指的是跳动的力度.一) 浮脉,轻取即得,说的是用很少的力,轻轻的把手指放在表皮即可感到脉动,强调的是跳动在表皮很明显,到了中取和沉取时跳动不比轻取明显,力道轻取大些,中取时变小,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为浮脉,相似脉有散脉,革脉,芤脉,这几个相似脉多出现在大出血,病情较重之时,不多见散脉,也是轻取即得,散乱无根,中取跳动不明显,沉取就没有了,称为无根,它的特征是表浅,跳动之时没有规律,时快时慢时力时无力,散乱是其特征,而浮脉则是脉的跳动明显有规律.革脉,象按鼓皮一样,轻取有,中取无,沉取又有,它与浮脉的区别在于脉管的形态上,革脉脉管较硬,跳动不是那么明显,就象是脉管没血时只摸到一条管的管壁一样,还有中取是没有脉动的,而浮脉却有,这种脉出现在大出血亡精之时,病重的人才能见到,不多见,而只是有小病的人是肯定不会有的,它的机理决定了它的特征.芤脉,也同革脉一样,同样的在轻取时有脉,中取无,沉取又有,区别在于,脉管不是象鼓皮那么硬,还有它的出现是在大出血之时,没有大出血是没有芤脉的,出现的时间很短,在大出血过程中出现,一般不易体会得到,病人都快死了,抢救才是关键.革脉芤脉是不常见的.二)沉脉,是在位置的改变的特征上体现的,轻取无脉,中取有点,沉取跳动最明显,在来回用力减力按压脉管时能体会得出来,跳动次数力道均无明显区分,相似脉有,牢脉与伏脉.牢脉,位置表现特征和沉脉没有区别,区别是它是一个复合脉,由沉,弦,实,大,长,统一出现才能论为牢脉,脉理是气血被困,机体反搏,有力道并强盛,象弦一样绷紧的特征,还有长的特征,即是寸与尺位的脉超过本位,而沉脉力道是不会这么强盛的,单纯以位置改变为主,而当你发现沉而有力时,要仔细摸它的脉管是否强硬,长度有无改变,大小有没有改变的特征,都具备沉,弦,实,大,长的特征时才能诊断为牢脉.临床不常见.伏脉,轻中取都没有,沉取也不是很明显,要按到骨头上才见到,但是依然有力,但持续时间不长在一到三个钟头内,用很大的力才能看到脉是它的特征,应该不难区分. 上次讲到了,脉诊的要素,位次形势四个方面,要更有清晰掌握的话是从脉管及脉动两个大方向去体会,把脉时,先认真体会脉管的大小,位置,及软硬方面,再体会脉动的次数,力道及节律方面.一前一后,这样有助于把握大方向,比较说来脉管的方面是很容易把握的,而脉动方面则要不断去积累观察,但只要方向不错,对诊脉来说还是有益的,单从脉管的位置讲,浮与沉及其相类脉就区别于其他的脉了,然后再从它们的脉动方面去区分,这样断脉就有方向,如浮脉与散脉与革脉与芤脉之间虽同见于表浅的位置,但其中的力道,节律,软硬去比较,还是能区分开来,结合它们出现的机理,散革芤三脉均出现在病情较重的状态下,平时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一般的病人皆不用考虑,还有沉脉类的牢与伏也同样是,一般说来牢脉的病人是很少的,当医生一辈子也难体会得到,那样的病人也是很少见的,伏脉还有一点,但同样亦很少,因此关键要掌握的还是其他常见的脉象,如弦脉,数脉,滑脉,涩脉等,这些临床多见,也往往要认真去区分才能区分开来.三)迟脉,不分轻中沉取,均可见到,病脉多见于寒证,正常人也可以见到,如休息时或者经常运动的人.要区分也很见简单,从次数来说,每分钟低于60次以下,结合有无恶寒怕冷等症状及跳动的力道进行病脉的判断,但只要它具备有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常脉特征,亦不能当病脉论.要诊病得根据脉舌色证方面全面结合去分析.缓脉,同迟脉是一样的,但它在速度上稍快于迟脉,但又没能达到常脉那样一息4.5至,只是每分钟多于60次低于80次以下这个范围,它可以是正常脉象,但要结合病人的主诉及舌色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它具备了常脉的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特征,它可论为常脉,当它确是病脉时,因它的机理表示由于湿邪侵犯气机受阻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导致,它的脉的特征应是偏于无力多一些,跳动的力道也会弱一些.缓脉也是一个判断疾病转归的标准,当病中脉由弦急,滑数,细弱等脉变成缓脉时则病渐愈,反之则病情转变加重,反而不好.病中诊到缓脉是好事,说明正气复来,做为一个医生,救治病人时应懂得脉象转变代表的意思,不然病人问你好了没有,你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是衡量用药效果的标准,需要紧记.四)数脉,不分轻中重取,均可见到,主要体现点在于它的脉动方面,不在力道亦不是节律,就在跳动的次数上去区分,一分钟90次以上,而不是80次以上就为数脉,正常的人也有80~85次左右的,说明脉象只能是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的,要认真对待,特别是小朋友们,他们的脉象在100次到120次仍然是正常的,个体差异,不能同一而论.但成年人和老年人高于90次以上,那就是病脉多些了.从点次数上就可明了.疾脉,同数脉一样表现在脉动次数上,但它比数脉跳得更快,一分钟达到140次以上可明显区分.动脉,它有数的一面,但它必须有力,无力之时不能成动,还有它的主要特征是脉小如豆,意思是脉的长度方面很短,比短脉还要短一些局限于关部较多一些,跳动在寸尺部往关部靠拢,在关部象一颗小豆子在那滑动滚动,按病人的同身寸去比,跳动范围在寸关尺三部仅一寸左右,这种脉象是非常少见的.促脉,急促是其同数脉的共同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跳动中有歇止的情况,但歇止是没有特定规律的.很容易掌握.诊脉的难处在于辨脉,中医界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说法,大概来源于此,要知道分辨出这二十八种脉象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没有方法分辨出来,反之经过讲解和自己推敲之后还是有技巧可寻的,不然古代的著名医家们怎么能把中医脉诊传承了几千年了呢?本人也是经过父辈们和学院教授和自己推敲之后方才有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和一些基本的分辨方法加上平时的诊脉训练,辨脉也会很简单,且有法可寻,比如说不知道正常脉象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通过摸正常人的脉象去体会,这样碰到不同的脉象出现时心中便有了判断的基础,这种方法在<三指禅>里说得比较多,叫"以常达变".还有不认识洪脉是怎么样子的,那你可以去跑几圈后摸脉看看,那种汹涌澎湃的感觉,我想是很容易在这时体现出来的吧,这叫"以变度脉".不知弦脉是怎么样的吧,去找个老年人摸摸看,他的血管是不是比年轻人要硬一些,这是个体差异的区别,老年人的脉象多数都带有弦的,古人说十脉九弦,虽有些过多,但老年人因为血管老化变硬,弦脉是很正常的,这种方法就是"按法度揆"咯,还有一些是看病审脉的方法的,比如说那病人大失血,他的脉象不会出现实脉吧,这叫"据病审脉".这些方法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还有很多的方法就靠读者们去领会了,接着讲.五)虚脉,无力脉的总称,凡是以无力为主的脉都是属于虚脉的范围,它的特征是体现在无力上面,三部举按皆无力,按下去弹不起来,放轻压力也不见跳动的力度增加,在来回举按之间体会,力度弱且不变的就可以断为虚脉了.微脉,属于极虚的状态,多出现在病情危重之时,病人快虚脱了才会见到,它的特点是轻取没有中取象有又没有,跳了几下又不见,跳动又细又软,重按时又不见有了,普通的病人是见不到的,多不用去刻意观察.细脉,它的特征是脉管在跳动的时候感觉比正常的细了,象两三岁的小孩的脉一样,个体小他的脉管也小一些,在小孩或者一些瘦弱的成人可以是正常的,但也有前提,在细脉的基础上不失柔和有力,可以数一些但无口干口苦等病理表现,若有病理表现则应断为有病.细脉不代表不明显,即细到摸不清楚,那时可能已经成微脉了,细脉在手下的感觉还是明显的,只是感觉它小了一些罢了,要体会得到,就去摸小朋友的脉看看,再摸你自己的脉,什么是细脉就不难把握了.短脉,医书上说的是脉体在长度上首尾俱短,不及本位.意思是在寸尺两部脉的跳动往关部方向缩短了一些,精确来说是根据病人的同身寸,寸关尺三部脉跳动的范围在一寸九分左右,寸部短了一些尺部又短了一些,形成了寸关尺三部跳动范围不到一寸九分,在一寸五一寸六这样的范围.在临床上较少去专门体会,可以放在其他脉象的体会之后.濡脉,本应在浮脉的范围里讲,但它既有浮脉的特征又有细脉虚脉的特征,属于复合脉的一种,它的定义是浮细而软,在轻取时明显,中取时稍弱,重取又不明显了,以细软为主要特征,按取的力度较柔弱,主虚和湿,偏向正气不足和被阻之时出现.弱脉,同样是细软为主的特征,但部位与濡脉相反,濡脉是浮而细软,而弱脉是柔细而沉,一个在轻取时,一个在沉取时发现.代脉,正气衰微的时候多见,故它的脉象多是迟,但有规律的停跳一下,根据停跳很容易分辨出来,需要与结脉鉴别,代脉迟停有规律,结脉迟停无规律.促脉也有停跳,但它出现在数的基础之上.六)实脉,有力脉的统称,它的定义与虚脉刚好相反,虚脉是三部举按皆无力,它是三部举按皆有力,在轻取时感觉力道很足了,中取时力道仍不减还有增强的意思,到重取时力道仍然强盛,放轻压力时象要把你的手指弹上来一样,这就是它的特征,用不同的力度去感觉便可以获知.洪脉,它的特征是,指下脉管较大,跳动象海涛巨浪一样汹涌澎湃,还有跳起来的时候很有力道,但停下去的时候力道就减弱了许多,在热邪亢盛时出现,表示热邪将往里走,从卫分到了气分的,口渴明显,病情向伤阴的方向发展.这种脉象在跑步之后可以体会得出来,不能把握的时候可以去体验一下.滑脉,它的定义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它的意思是说脉在尺部流向寸部时,手指的感觉是很流利的感觉,像有什么东西从指下滑过去一样,流速较快一些,故古人说滑有数意,没有数是滑不起来的,但又不能据此认为是数脉,数是它跳动的特征,而它还有指下感觉有一股东西从下面滑过去一样,感知时不应是在脉上下跳动之时去体会,而是在左右流动时体会,即顺着脉管血液流动的方向去体会,专门感觉血液流动的过程,按古人的意思是手下有珠子一样的东西流经手下而过.总的来说是有数之时才能见到滑动,如果在迟的时候见到多是痰阻脉道了. 涩脉,跟滑脉相反,血液在脉管中流动的时候,流过指下好象很难一样,从尺部到寸部流动花的时间甚至比迟脉还要久,而迟脉是有规律的,涩脉却没有规律,有快有慢的意思,力量大小快慢都不均匀,有迟的意思,它的力道多为无力,就象一头老弱的牛拉破车一样,过那山道有坑洼的地方,走一下停两三下,没有什么规律很不顺畅.弦脉,它的主要特征是端直以长,挺然指下.在寸关两部直挺明显,跳动多是寸关尺三部一起,象是整条脉管一起跳一样,象腕部的肌腱一样硬邦邦的,在脉不跳动的时候,指下还明显感觉有一条管子在那里,体现在脉管的形方面多一些.它的主病之多,很多病都可以见到,包括正常的老年人,他们的脉象多有弦的表现,古人用十脉九弦来表示它的常见性,所以临床上弦脉是最多见的.也说明,弦是有很多情况的,从微弦到弦急,病情是不同的.紧脉,它的定义是紧张有力,如转绳索.要理解它的话,要从它的主症去加以考虑,它的主症是寒症,脉理是正气被寒所包围,而正气未衰气血旺盛与寒邪搏斗而体现的一中脉象,正气已衰,脉跳无力之时是无法成为紧脉的,这就意味着正气想突破这个包围用尽全力,就形成里脉象急促势强的表现,而寒易使肌表收缩,脉管应该是缩小一些.还有它在过紧之时,因气血行于脉管,而有颤动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急促形小势盛,加有颤动的一种脉象,体会的技巧是指下跳动较急有点弦意,在脉管两侧体查时有弹动的感觉,这也是与弦脉的区别,弦脉体现在脉管硬的方面,而紧脉在跳动方面多一些.长脉,跟短脉相反,短脉是寸关尺三部跳动范围不足一寸九分,而长脉是超过一寸九分,在寸部到大鱼际处还能摸到明显的脉动,在尺部延后脉跳仍明显,临床上也不专门去体会,常人见长脉是长寿的意思,古人说的.结脉,它的特征是脉迟,和无规律的停跳一下,根据迟和停跳就能把握,需要侯五十动去体会.与代脉不同的是停止是没有规律的.到此二十八种脉都说完了,常见的脉就十多种,象浮濡沉弱,迟缓涩数滑,洪细紧弦,虚实这些脉是最多见的,从位次形势上去整体把握就不愁分不清了,如位置上分有:浮濡散革芤,沉牢伏弱.次数上分:迟缓涩结代,数促疾滑动.形上分:细洪长短紧弦微.势上分:虚实.既清晰又明朗,有助于初学者们整体把握.至此,望各位中医之士学好脉诊,真正去学好祖国医学的精华,为中医的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

中医把脉要领你学会了吗每个细节要做到位

中医把脉要领你学会了吗每个细节要做到位

中医把脉要领你学会了吗每个细节要做到位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掌握好中医把脉的要领对于中医师来说尤为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把脉的要领。

首先,中医把脉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环境。

一般来说,把脉要在患者身体放松、心情平静的状态下进行。

最好在早晨或饭后半小时内进行,避免饮食、运动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同时,在进行把脉时要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和噪音。

其次,中医把脉需要正确操作手法。

首先,医师需要用中指的三个关节放在患者的脉搏处,用适度的力量向患者的动脉推压,感知脉与指的交感。

操作时手法要轻柔、稳定,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

同时,需要注意指尖不应尽量覆盖在患者的脉搏处,要尽量使指尖与患者的脉搏平行。

再次,中医把脉需要准确判断脉象。

医师需要注意观察脉搏的三个要素:脉质、脉势和脉数。

脉质是指脉搏的特点和性质,包括浮、沉、迟、数、洪等。

脉势是指脉搏的力量和强度,包括细、弱、滑、滚等。

脉数是指脉搏的频率,一般以每分钟的次数表示。

此外,中医把脉还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症状和体质。

医师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口唇颜色等,以及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对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评估和判断,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最后,中医把脉还需要运用常用的诊断技巧和判断规律。

比如,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寒热程度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寒热症状;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程度来判断患者的气血充盈情况等。

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史,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中医把脉的要领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过程,需要医师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只有将每个细节做到位,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于中医师来说,学会把脉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教你学诊脉(初学)

教你学诊脉(初学)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依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弱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承 xx 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点必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 xx 四时脉之常态。

关于脉的掌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剖析点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说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关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槛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许说全部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识!第一从诊脉不难提及。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起码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而后要认识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行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状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为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紧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还没有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衰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 xx,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号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阴阳平衡情况。

下面是一些中医小诀窍,可以教你如何准确地进行号脉。

1.环顾四肢:在开始号脉之前,先要观察病人的四肢。

正常人的四肢应该有适度的柔韧度和力量,毛细血管分布均匀。

如果四肢有僵硬、虚弱、水肿等异常表现,可能是一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

2.选择准确的位置:号脉时需要选择准确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有手腕处的寸口、关元穴,以及足踝处的郄穴。

这些穴位距离体表较近,对脉象的感知比较准确。

3.触摸的手法:号脉时,应该用适度的力量和节奏进行触摸。

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到脉象的准确度。

一般来说,可以用三指同时按压脉搏处,力度要均匀、柔和。

手指应该贴近皮肤,而不是浮在上面。

4.仔细观察:在进行号脉的同时,要细心地观察病人的反应。

包括面色、眼神、舌苔、口唇等。

这些综合体征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5.区分脉象:中医将脉象分为数种,包括浮、沉、细、数、缓、急、结、代、滑、濡等。

对于不同的脉象,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病理情况。

例如,浮脉常见于表邪初起,而沉脉则常见于里重表虚。

6.了解脉理变化:除了判断脉象的质地外,还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速度。

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节律和适度的速度。

如果脉搏过缓、过快或不规律,可能是身体出现了其中一种问题。

例如,心跳过速可能代表患有心动过速。

7.综合分析:在观察了四肢表现、触摸了脉象、观察了病人的反应之后,要进行综合分析。

将脉象的变化和其他病症的表现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8.持续观察:号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脉象可能会因为病情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因此,在进行号脉时,应该持续观察,了解脉象的变化趋势。

这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疗法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号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号脉小诀窍,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作为了解和学习的起点。

如果想要更加准确地进行号脉,最好向专业中医进行学习和指导。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口诀一:一脉之理要记清,手腕寸关尺有名。

就像小路有三段,寸在最上近鱼际。

关在中间不偏离,尺部靠着手腕底。

左手心肝肾来应,右手肺脾命相依。

轻按为浮重按沉,浮取就像树叶轻。

风吹叶动飘又停,沉取好比石沉井。

仔细体会指下情,脉象不同病相异。

口诀二:把脉入门不犯难,首先知晓寸关尺。

寸关尺部像阶梯,一步一步往下递。

一寻浮脉如毛羽,轻轻搭手就觉起。

好似风吹浮柳絮,表证常常能触及。

二看沉脉力深沉,重按才把脉象寻。

仿佛水底石沉稳,里证可能把身侵。

缓脉四至平和态,不急不躁很自在。

若见数脉跳得快,一息六至病邪来。

口诀三:中医把脉有诀窍,一二三四要记牢。

一是脉象有部位,寸关尺部定位准。

好像地图标地点,找对地方才能诊。

二说脉象之形状,滑脉就像珠滚盘。

溜溜滚动很圆滑,痰饮食滞可能患。

涩脉恰与滑相反,往来艰涩不顺畅。

如同轻刀刮竹般,瘀血气滞要考量。

三看脉象之力度,有力无力意义长。

口诀四:把脉开始莫慌张,先找寸关尺地方。

寸关尺部似桥梁,连通气血之征象。

一观洪脉气势强,来盛去衰像波浪。

洪水滔滔奔流淌,热盛之证可推想。

二察细脉细如丝,丝线一般真纤细。

精血不足或湿痹,细脉出现要注意。

微脉更加微弱极,若有若无似游丝。

阳气衰微身体虚,看到微脉心忧思。

口诀五:学把脉呀趣味多,听我来讲小口诀。

寸关尺部先明确,如同家里三间屋。

一间住着心和肺,这是右手寸与关。

另一间里脾和胃,就在右手关尺间。

左手屋子肝肾连,寸关尺部各有专。

再看脉象怎分辨,一瞧弦脉像琴弦。

端直而长绷紧感,肝病常常现此弦。

二看紧脉如牵绳,左右弹手紧绷绷。

寒证疼痛它先行。

口诀六:中医把脉要入门,简单口诀心中存。

寸关尺部定好根,就像种树先挖坑。

坑挖好了苗才稳,部位找准脉才真。

一讲濡脉极细软,浮细无力水上绵。

好似棉花漂水面,虚证湿困会出现。

二谈弱脉沉而细,重按无力软兮兮。

像是小草被风欺,气血不足是根基。

散脉散漫无规律,浮散无根不整齐。

元气离散多危机。

口诀七:把脉入门有妙法,数字口诀来帮咱。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
中医基本把脉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合适体位:患者选取坐位,将手臂平放在桌子上,手心向上,腕关节背面放在脉枕垫上。

2.定位、布指: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在桡骨茎突处,其上面一点是寸脉,下面一点是尺脉。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按在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在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在尺脉部位。

弯曲三个手指,使指端平齐,指尖和指腹交界处去按触脉体。

3.诊脉:布指完成后,将三个手指同时向下按压进行脉诊,了解总体情况。

然后将其余两根手指抬起,只用一指单按其中的一部脉象,依次完成三个部位的单脉。

每次脉诊时间约3~5分钟。

在把脉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脉时要静心凝气,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尖,用指腹轻柔和缓地接触患者的皮肤,感知脉象。

2.注意运用三种指力,即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举),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寻),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按)。

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3.在寻找脉的时候,不可以骤然用力或猛然下按,以避免患者紧张导致脉象异常。

此外,不同脉象可能对应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脉象洪大可能表示阳盛或火盛;脉象芤形可能表示血虚或血上溢;脉象沉迟可
能表示里冷等。

医生需要根据脉象结合其他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请注意,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如有需要,建议寻求专业中医的帮助。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纪东涛原创首发今天说说具体的诊脉指法的力度:1浮部的取脉法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挠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

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

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它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的取脉法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

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

这个豆的重量实在太抽象,我就先轻取定表脉,再按到筋骨之间,也就是沉取,如果不知道按筋骨的力量多大最佳,可以先按到桡骨上,在向里边移动,这个时候就可以准确的定重的力量,然后慢慢减力度,回到表部,来回几次,再取个中间的力量就是中按的力量了。

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

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

若再加力而入“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卫了。

临床上,很少标准的浮脉,也很少标准的沉脉,往往这种偏浮,偏沉的脉比较多,所以我们就要学会感受这个脉,偏沉还是偏浮,有了这种感觉,就对半表半里的认识了,所以柴瑞春老先生用柴胡汤就能治很多疑难杂病。

4沉部的取脉法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接至筋骨,具体的力度上边已经说过,就是按到挠骨之上,这个力度恰好是重按的标准力度,表示病已深入,沉而无力主下焦、主肾、主命门,沉而有力主肠胃,即阳明病。

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

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金匮要略》:沉即为骨;沉即为肾的条文。

而厥阴病以沉弦为代表脉。

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

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

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诊脉不能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沉三部,然后再逐一去感受浮中沉三部的强弱,再接着用单指去感受寸关尺的有力无力,基本就可以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有了病位和病性,处方和穴位自然就了然于胸了。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内脏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

正确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取坐姿或卧姿,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

2. 医生用三指并拢,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贴在患者的脉搏点上。

常用的脉搏点有桡动脉、尺动脉、颈动脉等。

3. 医生应该以柔和的力度和均匀的频率轻触脉搏点,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流动。

4. 触诊脉搏时,医生应专注地感受患者的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和质地等指标,并记下观察结果。

5. 通常,医生会触诊两侧同名的脉搏点,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6. 诊脉时,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情、色泽以及舌苔等症状信息,结合诊脉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脉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身体不适或疾病需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又精准地锁定“寸关尺”的位置?这里有一个秘诀:高骨定关。

最详尽的中医把脉入门方法,包你一学就会!

最详尽的中医把脉入门方法,包你一学就会!

最详尽的中医把脉入门方法,包你一学就会!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

健康人的脉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自学脉诊最简单方法

自学脉诊最简单方法

诊脉-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寸口趺阳或太溪脉的诊法。

现在切脉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到晋代·王叔和编著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

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现在切脉部位使用最多的是寸口脉法。

(二)诊脉方法医生诊脉的指法十分重要,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以指目按脉脊,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单诊等。

三指平齐是指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指目便于推移,以寻找脉动应指最佳的部位,并可调节适当的指力。

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

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

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常用指法介绍于下: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动的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总按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你更快掌握诊脉的秘诀中医的脉诊在平常人看来往往是神秘的,又是那么的神奇,出发点多是象中医一摸某脉便知之生死,命之长短,怀胎之男女,知其之怀胎等等,比起那些现代仪器只是凭指下感觉便知之疾病,确实不得不让人信服,象金氏脉学那样,结合现代手段针对每个脉的血液流变,动力等原因加以解析揭示脉理,单从诊脉便能得知西医病症,诊十九万之众准确率高达70%,确实是脉诊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典范,从另一角度亦说明脉诊确实是能诊断疾病的,并非是所谓的玄学,这只能是说明那些把中医脉诊连同中医看成玄学的人看问题只是表面化,根本就不能深入的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祖国医学,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当然他们骂的也是有其合理理由,比如说现在的中医们都开西药了,都靠西医诊断了,图方便,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对中医不深入,开的中药无任何效果,中医不断退步是世人逐步忘却中医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确实令人痛心啊.但是,真的是图方便的原因才让现在的学中医的学生们,行医的中医们不想深入的原因吗?我想真正的喜欢中医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能象扁鹊,张仲景等等先辈那样救死扶生,令人景仰.可是时代环境的变迁往往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毕竟中医在民国时期被废除,到文革之后才又真正找回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很久再接回来是有很多难度的,因为以前中医都是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者父传子的方式进行中医传承,断了就很难补上了,只有凭后世们重新开始研习摸索,难度之大,又无人点拨,这才造成了中医发展的困境.为了国人对中医能更深入的研究及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这是本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但也只能是从个人体会的角度去解析如何掌握中医的脉诊,不免有纰漏之处.还望各位对中医脉诊研究更深入的高人们多多指教.下面,我就在学习脉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初学中医,或者学完中医诊断还不明白怎么准确诊脉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能更好的开展学习及工作.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其中的科学道理,可参考金伟老师的《金氏脉学》一书,及赵绍琴老师的《文魁脉学》等关于诊脉的书籍.对于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往往在学习脉诊时听教授讲脉象云里来雾里去一样,到课时讲完也不能掌握其诊脉的要领,到实习时也只是跟教授摸脉,教授说是什么脉就是什么脉,没能很好的体会出这个脉是怎么样的,教授也象课堂上讲的一样,又云来雾去了一趟,真是不得要决,想学又学不到,看来教授的水平太高了,只能意会了...我当年也就这样过来的,但经过潜心摸索之后回头一看,其实是教授没把脉讲得通俗一些,同时又缺乏诊脉模型造成的,这是学脉困难的初步出发点,意思是说古人描述的是诗歌式的,不够通俗,讲的都是一些你不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的东西,这样又怎么理解得了呢?第二个,缺乏具体的摸脉体会,意会到了,没有模型去体会.这就是脉学之难点之所在了.所以我的初衷点就是把讲脉尽量讲得通俗一点,然后指导初学者们找到一些体会的方法,相信对初学脉诊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过这也要求你有一定的基础才行,起码你得初步认识过中医的脉诊中有多少种脉,课本上描述的是怎么样的,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理解我所说的.下面我就一个脉一个脉的进行讲述.首先,要理解脉是怎么构成的.脉,就是脉管,而脉诊是指摸动脉的脉管,那么摸它的什么呢?其实就是去体会这根动脉的脉管位置,形态,大小,强硬,及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均匀度这些方面,总结说来就是要根据脉的位,次,形,势.四方面去掌握,笼统说来一个是脉管,一个是脉的跳动,怎么说呢,位次形势四个方面中,位与形是脉管的角度,而次与势是脉动.可以说中医的二十七种常见脉中均是根据脉管与跳动两个角度去解释的,我将从这些角度去说明.位,指的是脉的位置,次,指跳动的次数,形,指脉管的形状大小,势,指的是跳动的力度.一) 浮脉,轻取即得,说的是用很少的力,轻轻的把手指放在表皮即可感到脉动,强调的是跳动在表皮很明显,到了中取和沉取时跳动不比轻取明显,力道轻取大些,中取时变小,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为浮脉,相似脉有散脉,革脉,芤脉,这几个相似脉多出现在大出血,病情较重之时,不多见散脉,也是轻取即得,散乱无根,中取跳动不明显,沉取就没有了,称为无根,它的特征是表浅,跳动之时没有规律,时快时慢时力时无力,散乱是其特征,而浮脉则是脉的跳动明显有规律.革脉,象按鼓皮一样,轻取有,中取无,沉取又有,它与浮脉的区别在于脉管的形态上,革脉脉管较硬,跳动不是那么明显,就象是脉管没血时只摸到一条管的管壁一样,还有中取是没有脉动的,而浮脉却有,这种脉出现在大出血亡精之时,病重的人才能见到,不多见,而只是有小病的人是肯定不会有的,它的机理决定了它的特征.芤脉,也同革脉一样,同样的在轻取时有脉,中取无,沉取又有,区别在于,脉管不是象鼓皮那么硬,还有它的出现是在大出血之时,没有大出血是没有芤脉的,出现的时间很短,在大出血过程中出现,一般不易体会得到,病人都快死了,抢救才是关键.革脉芤脉是不常见的.二)沉脉,是在位置的改变的特征上体现的,轻取无脉,中取有点,沉取跳动最明显,在来回用力减力按压脉管时能体会得出来,跳动次数力道均无明显区分,相似脉有,牢脉与伏脉.牢脉,位置表现特征和沉脉没有区别,区别是它是一个复合脉,由沉,弦,实,大,长,统一出现才能论为牢脉,脉理是气血被困,机体反搏,有力道并强盛,象弦一样绷紧的特征,还有长的特征,即是寸与尺位的脉超过本位,而沉脉力道是不会这么强盛的,单纯以位置改变为主,而当你发现沉而有力时,要仔细摸它的脉管是否强硬,长度有无改变,大小有没有改变的特征,都具备沉,弦,实,大,长的特征时才能诊断为牢脉.临床不常见.伏脉,轻中取都没有,沉取也不是很明显,要按到骨头上才见到,但是依然有力,但持续时间不长在一到三个钟头内,用很大的力才能看到脉是它的特征,应该不难区分.上次讲到了,脉诊的要素,位次形势四个方面,要更有清晰掌握的话是从脉管及脉动两个大方向去体会,把脉时,先认真体会脉管的大小,位置,及软硬方面,再体会脉动的次数,力道及节律方面.一前一后,这样有助于把握大方向,比较说来脉管的方面是很容易把握的,而脉动方面则要不断去积累观察,但只要方向不错,对诊脉来说还是有益的,单从脉管的位置讲,浮与沉及其相类脉就区别于其他的脉了,然后再从它们的脉动方面去区分,这样断脉就有方向,如浮脉与散脉与革脉与芤脉之间虽同见于表浅的位置,但其中的力道,节律,软硬去比较,还是能区分开来,结合它们出现的机理,散革芤三脉均出现在病情较重的状态下,平时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一般的病人皆不用考虑,还有沉脉类的牢与伏也同样是,一般说来牢脉的病人是很少的,当医生一辈子也难体会得到,那样的病人也是很少见的,伏脉还有一点,但同样亦很少,因此关键要掌握的还是其他常见的脉象,如弦脉,数脉,滑脉,涩脉等,这些临床多见,也往往要认真去区分才能区分开来.三)迟脉,不分轻中沉取,均可见到,病脉多见于寒证,正常人也可以见到,如休息时或者经常运动的人.要区分也很见简单,从次数来说,每分钟低于60次以下,结合有无恶寒怕冷等症状及跳动的力道进行病脉的判断,但只要它具备有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常脉特征,亦不能当病脉论.要诊病得根据脉舌色证方面全面结合去分析.缓脉,同迟脉是一样的,但它在速度上稍快于迟脉,但又没能达到常脉那样一息4.5至,只是每分钟多于60次低于80次以下这个范围,它可以是正常脉象,但要结合病人的主诉及舌色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它具备了常脉的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特征,它可论为常脉,当它确是病脉时,因它的机理表示由于湿邪侵犯气机受阻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导致,它的脉的特征应是偏于无力多一些,跳动的力道也会弱一些.缓脉也是一个判断疾病转归的标准,当病中脉由弦急,滑数,细弱等脉变成缓脉时则病渐愈,反之则病情转变加重,反而不好.病中诊到缓脉是好事,说明正气复来,做为一个医生,救治病人时应懂得脉象转变代表的意思,不然病人问你好了没有,你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是衡量用药效果的标准,需要紧记.四)数脉,不分轻中重取,均可见到,主要体现点在于它的脉动方面,不在力道亦不是节律,就在跳动的次数上去区分,一分钟90次以上,而不是80次以上就为数脉,正常的人也有80~85次左右的,说明脉象只能是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的,要认真对待,特别是小朋友们,他们的脉象在100次到120次仍然是正常的,个体差异,不能同一而论.但成年人和老年人高于90次以上,那就是病脉多些了.从点次数上就可明了.疾脉,同数脉一样表现在脉动次数上,但它比数脉跳得更快,一分钟达到140次以上可明显区分.动脉,它有数的一面,但它必须有力,无力之时不能成动,还有它的主要特征是脉小如豆,意思是脉的长度方面很短,比短脉还要短一些局限于关部较多一些,跳动在寸尺部往关部靠拢,在关部象一颗小豆子在那滑动滚动,按病人的同身寸去比,跳动范围在寸关尺三部仅一寸左右,这种脉象是非常少见的.促脉,急促是其同数脉的共同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跳动中有歇止的情况,但歇止是没有特定规律的.很容易掌握.诊脉的难处在于辨脉,中医界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说法,大概来源于此,要知道分辨出这二十八种脉象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没有方法分辨出来,反之经过讲解和自己推敲之后还是有技巧可寻的,不然古代的著名医家们怎么能把中医脉诊传承了几千年了呢?本人也是经过父辈们和学院教授和自己推敲之后方才有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和一些基本的分辨方法加上平时的诊脉训练,辨脉也会很简单,且有法可寻,比如说不知道正常脉象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通过摸正常人的脉象去体会,这样碰到不同的脉象出现时心中便有了判断的基础,这种方法在<三指禅>里说得比较多,叫"以常达变".还有不认识洪脉是怎么样子的,那你可以去跑几圈后摸脉看看,那种汹涌澎湃的感觉,我想是很容易在这时体现出来的吧,这叫"以变度脉".不知弦脉是怎么样的吧,去找个老年人摸摸看,他的血管是不是比年轻人要硬一些,这是个体差异的区别,老年人的脉象多数都带有弦的,古人说十脉九弦,虽有些过多,但老年人因为血管老化变硬,弦脉是很正常的,这种方法就是"按法度揆"咯,还有一些是看病审脉的方法的,比如说那病人大失血,他的脉象不会出现实脉吧,这叫"据病审脉".这些方法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还有很多的方法就靠读者们去领会了,接着讲.五)虚脉,无力脉的总称,凡是以无力为主的脉都是属于虚脉的范围,它的特征是体现在无力上面,三部举按皆无力,按下去弹不起来,放轻压力也不见跳动的力度增加,在来回举按之间体会,力度弱且不变的就可以断为虚脉了.微脉,属于极虚的状态,多出现在病情危重之时,病人快虚脱了才会见到,它的特点是轻取没有中取象有又没有,跳了几下又不见,跳动又细又软,重按时又不见有了,普通的病人是见不到的,多不用去刻意观察.细脉,它的特征是脉管在跳动的时候感觉比正常的细了,象两三岁的小孩的脉一样,个体小他的脉管也小一些,在小孩或者一些瘦弱的成人可以是正常的,但也有前提,在细脉的基础上不失柔和有力,可以数一些但无口干口苦等病理表现,若有病理表现则应断为有病.细脉不代表不明显,即细到摸不清楚,那时可能已经成微脉了,细脉在手下的感觉还是明显的,只是感觉它小了一些罢了,要体会得到,就去摸小朋友的脉看看,再摸你自己的脉,什么是细脉就不难把握了.短脉,医书上说的是脉体在长度上首尾俱短,不及本位.意思是在寸尺两部脉的跳动往关部方向缩短了一些,精确来说是根据病人的同身寸,寸关尺三部脉跳动的范围在一寸九分左右,寸部短了一些尺部又短了一些,形成了寸关尺三部跳动范围不到一寸九分,在一寸五一寸六这样的范围.在临床上较少去专门体会,可以放在其他脉象的体会之后.濡脉,本应在浮脉的范围里讲,但它既有浮脉的特征又有细脉虚脉的特征,属于复合脉的一种,它的定义是浮细而软,在轻取时明显,中取时稍弱,重取又不明显了,以细软为主要特征,按取的力度较柔弱,主虚和湿,偏向正气不足和被阻之时出现.弱脉,同样是细软为主的特征,但部位与濡脉相反,濡脉是浮而细软,而弱脉是柔细而沉,一个在轻取时,一个在沉取时发现.代脉,正气衰微的时候多见,故它的脉象多是迟,但有规律的停跳一下,根据停跳很容易分辨出来,需要与结脉鉴别,代脉迟停有规律,结脉迟停无规律.促脉也有停跳,但它出现在数的基础之上.六)实脉,有力脉的统称,它的定义与虚脉刚好相反,虚脉是三部举按皆无力,它是三部举按皆有力,在轻取时感觉力道很足了,中取时力道仍不减还有增强的意思,到重取时力道仍然强盛,放轻压力时象要把你的手指弹上来一样,这就是它的特征,用不同的力度去感觉便可以获知. 洪脉,它的特征是,指下脉管较大,跳动象海涛巨浪一样汹涌澎湃,还有跳起来的时候很有力道,但停下去的时候力道就减弱了许多,在热邪亢盛时出现,表示热邪将往里走,从卫分到了气分的,口渴明显,病情向伤阴的方向发展.这种脉象在跑步之后可以体会得出来,不能把握的时候可以去体验一下.滑脉,它的定义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它的意思是说脉在尺部流向寸部时,手指的感觉是很流利的感觉,像有什么东西从指下滑过去一样,流速较快一些,故古人说滑有数意,没有数是滑不起来的,但又不能据此认为是数脉,数是它跳动的特征,而它还有指下感觉有一股东西从下面滑过去一样,感知时不应是在脉上下跳动之时去体会,而是在左右流动时体会,即顺着脉管血液流动的方向去体会,专门感觉血液流动的过程,按古人的意思是手下有珠子一样的东西流经手下而过.总的来说是有数之时才能见到滑动,如果在迟的时候见到多是痰阻脉道了.涩脉,跟滑脉相反,血液在脉管中流动的时候,流过指下好象很难一样,从尺部到寸部流动花的时间甚至比迟脉还要久,而迟脉是有规律的,涩脉却没有规律,有快有慢的意思,力量大小快慢都不均匀,有迟的意思,它的力道多为无力,就象一头老弱的牛拉破车一样,过那山道有坑洼的地方,走一下停两三下,没有什么规律很不顺畅.弦脉,它的主要特征是端直以长,挺然指下.在寸关两部直挺明显,跳动多是寸关尺三部一起,象是整条脉管一起跳一样,象腕部的肌腱一样硬邦邦的,在脉不跳动的时候,指下还明显感觉有一条管子在那里,体现在脉管的形方面多一些.它的主病之多,很多病都可以见到,包括正常的老年人,他们的脉象多有弦的表现,古人用十脉九弦来表示它的常见性,所以临床上弦脉是最多见的.也说明,弦是有很多情况的,从微弦到弦急,病情是不同的.紧脉,它的定义是紧张有力,如转绳索.要理解它的话,要从它的主症去加以考虑,它的主症是寒症,脉理是正气被寒所包围,而正气未衰气血旺盛与寒邪搏斗而体现的一中脉象,正气已衰,脉跳无力之时是无法成为紧脉的,这就意味着正气想突破这个包围用尽全力,就形成里脉象急促势强的表现,而寒易使肌表收缩,脉管应该是缩小一些.还有它在过紧之时,因气血行于脉管,而有颤动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急促形小势盛,加有颤动的一种脉象,体会的技巧是指下跳动较急有点弦意,在脉管两侧体查时有弹动的感觉,这也是与弦脉的区别,弦脉体现在脉管硬的方面,而紧脉在跳动方面多一些.长脉,跟短脉相反,短脉是寸关尺三部跳动范围不足一寸九分,而长脉是超过一寸九分,在寸部到大鱼际处还能摸到明显的脉动,在尺部延后脉跳仍明显,临床上也不专门去体会,常人见长脉是长寿的意思,古人说的.结脉,它的特征是脉迟,和无规律的停跳一下,根据迟和停跳就能把握,需要侯五十动去体会.与代脉不同的是停止是没有规律的.到此,二十八种脉都说完了,常见的脉就十多种,象浮濡沉弱,迟缓涩数滑,洪细紧弦,虚实这些脉是最多见的,从位次形势上去整体把握就不愁分不清了,如位置上分有:浮濡散革芤,沉牢伏弱.次数上分:迟缓涩结代,数促疾滑动.形上分:细洪长短紧弦微.势上分:虚实.既清晰又明朗,有助于初学者们整体把握.至此,望各位中医之士学好脉诊,真正去学好祖国医学的精华,为中医的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