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美学思想简析
克莱夫.贝尔美学思想简析作者:刘海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1年第04期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贝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围绕这一美学观点,他阐述了艺术创造与审美情感,视觉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他极力赞赏“后印象派”艺术,并以此证明他的假说。
但这一命题也存在内在缺陷,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忽略了艺术媒介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他把形式意味与现实再现对立起来,认为现实因素的介入会成为审美的反价值,但从宏观上来说,贝尔的美学思想助长了西方美学中关于“形式与内容”关系问题的探讨,也对其他现代美学流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贝尔美学理论背景克莱夫·贝尔是活跃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英国艺术批评家。
他的贡献主要在造型艺术的鉴赏和评论方面,但在鉴赏和批评的基础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美学理论。
《艺术》一书便是当时的产物,他在这本书中试图探寻一切审美对象的共性,提出了著名的审美理论——“有意味的形式”。
围绕着这一审美假说,其目的在于说明什么是艺术,什么样的艺术能够引起审美情感,怎样的作品才能称为艺术品,艺术与社会、艺术创造及艺术与宗教等问题,同时还引用“后印象派”艺术和艺术的历史来证明他的这一假说。
由此,贝尔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理论的倡导者,被视为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突出代表。
鉴于贝尔在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就其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以及可以给予我们的启示等诸方面作一粗略的探讨。
二、对贝尔美学思想的简要评价第一,贝尔的美学观点忽视了艺术媒介的多样性我们所说的形式问题,就是艺术可以如何表现的问题。
艺术品的表现要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达,传达媒介影响艺术作品的本质,艺术因媒介的不同分为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这不仅是为了实用的便利,更是艺术的特殊性。
科技的发展赋予了视觉艺术新的血液。
仅以绘画艺术来说,在贝尔看来,一切艺术品的欣赏过程只需要带有形式感、色彩感和三度空间感的知识即可,不需其他什么别的。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1)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些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他认为,艺术品作为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感情的对象,其具有的共同性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还认为,“有意味的形式”由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一是形式,一是意味。
所谓形式,是指作品各个部分和素质的纯粹组合关系;所谓意味,是指艺术品的形式所唤起的一种不可名状、不可言传的特殊的审美感情,它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美和美感。
它是审美观照艺术品时才有的神秘的感情体验。
艺术是通过固定的表现形式,如绘画,音乐,雕塑等表达作者个人观念的行为。
艺术的表达形式有无数种模式,但所有的模式都是为一点,即表达作者的思想而服务的。
(2)讲到艺术,不可能离开艺术所具备的特征,即它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而“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则把这三的系统性连接到一块。
先论述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指艺术作品给人的生理感官或是心理感官的印象,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的情感,也表现人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象,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
而“有意味的形式”就体现着形象的生动性、感情性、思想性,“有意味”可以说容纳了艺术的形式可观赏性和思想性。
再就是它的主体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应决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创造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的释放和表达必须是观赏者能够看得见,并且愿意看得见,但是作品要具有这种样感觉就要让作品能“说话”,具有感情性、趣味性、审美性,总结一起就是让作品变得“有意味”起来,这种有意味可以说涵盖了艺术形式引人的主要特点。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艺术学)——艺术概论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艺术学)——艺术概论万学海文考研专业课教研室一、名称解释1、克莱夫·贝尔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20世纪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创建人。
《艺术》是其代表作。
其有关艺术的观点:(1)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基本性质”。
(2)有意味的形式来自艺术家的创造.。
贝尔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形式,如在艺术中运用得当,也是有意味的,不过优秀的艺术家却要创造形式,而不仅仅是摹仿形式。
(3)艺术是精神生活之必须。
贝尔认为“艺术是精神生活之必须,也是精神生活的产物”,“艺术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同时也从精神生活中有所汲取”。
2、科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曾执教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研究员和教授,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其重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心灵德思辩》、《历史哲学》《牛津英国史?第一卷》、《新利维坦》、《自然概念》、《历史概念》。
表现主义美学经科林伍德的着力宣传成为20 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理论被称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论”。
美学观点:(1)艺术“是表现性的”。
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再现。
(2)艺术“是想象性的”。
他指出:艺术品是艺术家“想象的创造物”,艺术家的想象绝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活动,而“是一种总体活动的想象性经验”。
3、《美育书简》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
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
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本书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范畴.弘扬人的感性本质、揭示和批判现代社会人性的分裂和异化、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4、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艺术作品都有空白、虚空和不确定性,召唤接受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去补充发现和创造,这种留有空白、虚空和不确定性的作品称之为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
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历程
有意味的形式美的历程有意味的形式:美的历程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美始终是艺术家和思想家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古希腊的雕塑到现代的抽象艺术,从中国的山水画到欧洲的巴洛克建筑,美的历程穿越了时空,展现了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创造。
在这段历程中,形式与意味的关系始终是核心议题,本文将探讨这一关系在艺术发展中的演变。
一、古代艺术:形式与意味的初步融合在古代艺术中,形式与意味的关系初步显现。
以古希腊艺术为例,艺术家们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美。
在雕塑艺术中,人体被赋予了完美的比例和形态,如著名的《断臂的维纳斯》。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体美的形式,还蕴含了古希腊人对神和英雄的崇拜之情,形式与意味在这里实现了初步的融合。
二、中世纪艺术:形式与意味的神秘化中世纪艺术中,形式与意味的关系呈现出神秘化的特点。
以哥特式建筑为例,其独特的尖拱形窗户和飞扶壁展现了形式上的创新。
而在意味上,这些作品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如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其复杂的图案象征着上帝的智慧和宇宙的秩序。
形式与意味在这里达到了一种神秘而和谐的统一。
四、现代艺术:形式与意味的多元化进入现代,艺术的形式与意味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以抽象艺术为例,艺术家们通过颜色、形状和线条等元素,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而在意味上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表达。
如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其看似随意的线条和色彩,实际上蕴含着艺术家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五、当代艺术:形式与意味的融合与挑战在当代艺术中,形式与意味的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如数字艺术和装置艺术。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而在意味上则更加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的问题。
如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其独特的波点图案既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也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从古代到当代,艺术的形式与意味关系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简述“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简述“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以及艺术与形式的关系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都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
现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说:"线条、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或称为‘蕴意形式')。
"贝尔认为:艺术中必存在这某种特性,离开他,艺术品就不能最晚诶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他强调,这种“形式”是指艺术品内各个部分和质素的关系,这种“意味”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难以言传的审美感情。
照现代主义美学原则的观点,对蕴意形式的追求,是所有时代艺术的真正追求。
如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一样,“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句话也不例外,克莱夫•贝尔在对这句话进行解释的时候,就不免有些片面与绝对。
我的理解是:“有意味的形式”,排除了再现性因素和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的因素。
所谓的“有意味”,指的是能唤起人的特殊的审美情感,而与艺术内容毫不相干。
而“有意味的形式”说和其他形式主义的艺术本质观,共同注目于以往摹仿说和表现说所忽略的艺术特有的形式与结构,这对推进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更全面的认识有其积极意义。
然而,“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学说,仅仅向世人强调了形式的一面,而忽略了内容,对于艺术本质的规定意义,其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基本性质,有助于对其本质问题的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谈及“形式”二字,那到底什么是形式呢?形式既为空洞的抽象之物,又具有自己的内容。
它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并传达难以捉摸却又为人熟悉的感觉。
作为基本的符号形式存在于与实际事物不同的范畴之内。
对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对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作者:王宁宁来源:《商业文化》2012年第01期摘要:本文分通过对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总体把握以及对“有意味的”具体阐释来全面理解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
笔者认为,对于有意味的限定,不应该单单局限在艺术品这个对象之下。
有意味应该限定在以艺术品味核心,以艺术家、欣赏者和世界为基点之下。
因为,艺术家的创作使得作品产生了艺术家的“意味”;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了欣赏者的“意味”;艺术品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并不随艺术家的消亡而消亡,它的终极价值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欣赏者所定义的,并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永远作为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
关键词:意象;艺术家;欣赏者;艺术品;世界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67-02一、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总体把握(一)贝尔的理论观点“每个人都谈论‘艺术’,通过创造一个精神分类法,将‘艺术品’与其他事物分开,这种分类法的根据是什么呢?……这里必然有着某种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占有它,那怕是最低限度地占有它,作品也就有了艺术价值。
这种性质是什么呢?……似乎止只能有一种回答:那里有着有意味的形式。
在每一件作品中,线条和色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一定的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我们审美情感。
这些关系,这些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这些美的运动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他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共性所在。
”[1](二)学界对贝尔观点的总体把握“‘有意味的形式’是由‘ 形式’ 和‘意味’两个方面有机地构成的。
第一, 艺术是‘ 有意味的形式’,不是现实生活( 真) 的再现。
第二,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 不是伦理(善) 的判断。
第三,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 不是美的再现。
第四,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其实质是情感的表现。
总而言之, 贝尔确定, ‘有意味的形式’ 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认为艺术与真的、善的、美的无关。
奥鹏2020年6月福师文学艺术产业在线作业二_
1.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是()的艺术定义。
A.贝尔B.苏珊?朗格C.卡西尔D.莫扎特【参考答案】:A2.传统的传播学专著中提到过六种传播媒介,其中()是六大媒介中历史最悠久的媒介。
A.书籍B.报纸C.期刊D.广播【参考答案】:A3.专家已经把()视为“第四媒体”。
A.报刊B.广播C.电视D.网络【参考答案】:D4.()的艺术生产论的基本观点是艺术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经济基础属性,艺术生产既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又是经济性质的生产。
A.马克思B.本雅明C.马歇雷D.伊格尔顿【参考答案】:D5.()忠于原著的改编,被称作是中国“新文坛与影坛的第一次握手”A.《家》B.《申屠氏》C.《狂流》D.《春蚕》【参考答案】:D6.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
【参考答案】:DA.托马斯?阿奎那B.柏拉图C.业里士多德D.赫拉克利特7.(),广播、电视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由以印刷传播为主的时代, 进入印刷传播与电子传播并驾齐驱的时代。
A.十九世纪上半叶B.二十世纪二十年代C.二十世纪四十年代D.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考答案】:B8.“现代文化”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是()A.现代性B.传统性C.多样性D.复杂性【参考答案】:A9.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电影剧本是戏剧家洪深于1925年编写的()A.《家》B.《申屠氏》C.《狂流》D.《春蚕》【参考答案】:B10.公元1455年,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A.哥白尼B.古登堡C.伽利略D.欧几里得【参考答案】:B11.传统文学与影视文学的主要区别是()A.采用的语言技术不同B.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C.采用的文学作品不同 D.采用的媒介不同【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D12.超文本”(hypertext)这个词的创造者是()A.范尼瓦?布什B.道格?英格尔伯特C.米勒D.泰德?纳尔逊【参考答案】:D13.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提出了传播学上著名的“媒介就是信息” 的命题。
“有意味的形式”与情感的表现:论贝尔的艺术理论
串的举例来说明,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指的是作品边界之内的一
式主义的。如果一个人可以把任何一个物体都能看作是纯形
系列事物,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作品,也即形式③。因此,回
式,那么他就具有很强的获得审美情感的能力,也就是沉思的
到贝尔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给出的定义中,“确定的
能力;反之则不然。贝尔认为,艺术家和普通欣赏者获得审美
成确定的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激起了我们的审美情
质在于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方式,同时排斥再现性艺术,即类似
感”①。
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比例和谐。实际
在这一段论述中,贝尔的阐述是模糊的,如果形式指的是
上,这是对贝尔理论的一种误读,贝尔的理论并不是一种形式
前述的第一种理解,那么形式之间的关系指的就是后一种理
没有建立在前一个命题的真实性之上。
有什么联系呢。
贝尔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让欣赏者产生审美情感是因为它
二、审美情感的表现
表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⑨。同时,艺术家用以表达自身情感
在贝尔研究的第二方面,他从艺术家的角度来阐释审美情
的形式,并不能通过外观来判断它是否是由艺术家的身的审美情感,将他的审
论美学。
息。“有意味”一词在原著中以“Significant”表示,指“重
要的”“重大的”“有意义的”,如“参加了一次有意义的学术
一、有意味的形式
研讨会”。是指艺术形式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它的意义就在
若要理解贝尔的理论,首先要从“形式”这一概念出发。
于能够使人获得审美情感。本文认为将“significant”译作
等) 是形式;而后一种理解认为,色彩或线条之间的组织关系
的现实意义 (指存在意义,而不是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批判性意
艺术概论新整理答案
1、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艺术与形式的关系。
由英国艺术家克来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
西方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问父亲:什么是抽象?父亲想了半天回答道:“抽象就是不能触摸的东西。
”孩子似有所悟,喊到:“我明白了,抽象就是上帝和毒漆树一样的东西。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习惯用“抽象”来形容无法感知的事物,而把“具象”当作平常所能看得见的物理事物,即其“意味”。
事实上,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是人们认识主客世界的需要,也是人们反映世界的一种方法。
在文艺作品中,抽象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如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张支离破碎的被打散而重组构成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画”,作者并不是以绘画再现的情节象征某种精神,而是运用变形、分解几何形体的抽象形式去揭露法西斯的暴行和人民的苦难。
同样都反映法西斯暴行,《格尔尼卡》的艺术感染力比起中国同时代用具象写实手法表现灾难题材的作品《流民图》就要强得多。
这个例子说明,抽象的东西反而能给人提供一个更大的心理补偿空间,让人按照自己对美的追求来领会和完善。
抽象的成份越大,它的包容量就越大。
艺术创作中的“具象写实”是指面对自然对象写生,达到立体的三度空间逼真效果,其主要理论来源于古希腊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绘画大师达芬奇说“镜子为画家之师”,三度空间的逼真幻觉一度成为古希腊人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理想。
艺术――有意味的形式
为什么说艺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由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构成,即“形式”和“意味”。
“意味”实际上就是各类视觉艺术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情。
“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有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每一件艺术品所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所有的人从艺术品中所感受到的感情都是属于同一类的……这种感情就是审美感情”。
“形式”即指艺术品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种纯粹的关系,有一部分因过度纯粹而使得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感受它的意味,而另一部分则充斥于非审美事物中,唯有艺术家的敏感才能知觉到它们的纯形式的意味。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了一句被称为现代派艺术理论基石的话: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事实上,贝尔的整个理论就建构在这一基本概念之上。
这句话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于奥斯本的《美学与批判》称它为现代艺术理论中最令人满意的。
但当艺术的形式主义渐渐褪色,把艺术仅仅看作“审美经验”的观念遭到质疑的时候,[1]贝尔的理论应当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解读在贝尔看来“,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最基本的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在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2]正是艺术品中的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感情。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照这一假说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审美感情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
视觉艺术品能唤起某种特殊的感情,这对任何一个能够感受到这种感情的人来说都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各类视觉艺术品,如:绘画、建筑、陶瓷、雕刻以及纺织品等等,都能唤起这种感情。
这种感情就是审美感情。
假如我们能够找到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那么我们就解决了我所认为的审美的关键问题。
我们就会找到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即,将艺术品与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性质。
我们都知道,内容寓于形式之中。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著名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就是所谓的“审美积淀论”。
举个例子来讲,如: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经比较清晰的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即: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通俗点说,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也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感情。
它为塞尚以来的后期印象派,以及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马帝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等现代派艺术的出现作了极力的辩护。
它对现代艺术,甚至当代艺术的理论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
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
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已成为流行的口头禅,以导致西方一度泛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
贝尔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的。
其一是对艺术品的定义,“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
而把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称之为艺术品”.也就是说,不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我们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即使这件作品很好看,技巧很高,或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那么什么是“特殊感情”呢?贝尔是这样回答的,“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由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指一切艺术品均唤起同一种感情。
相反,每一件艺术品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
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概述
------克莱夫· 贝尔
克莱夫 · 贝尔 (Clive
Bell ,1881-1964)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的 理论代言人。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后来 对绘画产生强烈兴趣。曾参加英国著名学术团体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The Bloomsbury Circle),并 成为其主要成员之一。主要著作有 : 《艺术》、 《自塞尚以来的绘画 》、《法国绘画简介 》、 《 19 世纪绘画的里程碑》、《欣赏绘画》等。其 中《艺术》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
4.贝尔认为大多数人并没有以恰当的审美方式体验艺术 ? 人们的确欣赏艺术,对此,贝尔是如何认识的 ? 你同意贝 尔的看法吗?为什么? 5.请解释摄影术的存在对贝尔观点的影响。 6.贝尔对“什么是艺术”的解释清楚吗?他的解释与康德 的解释有何相似之处?
线条和色彩的完美结合,让人体会到一种审美角度的感动。 能够激发出有审美能力的人的审美情感
形式在此指的是艺术品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纯粹 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现实形式的地方在于它具有一种简化 性,就是 "把互不相干的细节转化成有意味的形式 " 。艺术 形式是灌注了审美情感的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这种 灌注了审美情感的形式以其抽象性和非再现性区别于日常 生活中的一般形式。而所谓 "意味 " 则指的是消除了任何利 害关系、不同于一般日常情感的审美情感。日常情感的任 务是叙述、记载、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宣扬道德,是现 实的和功利的,而审美情感则是完全非功利、完全超越的 情感。审美情感是由对艺术的纯粹的形式关系的凝神观照 所引起,而不是由艺术品的种种表现、再现和思想内容唤 起的。
对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认识
对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认识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一种审美假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
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
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
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
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贝尔首先在回答“什么是艺术”问题时,提出了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审美假说。
他认为,所谓的艺术品,会给反应敏捷的人以特殊的审美感情。
他想找到的正是“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这样“就会找到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即,将艺术品与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性质”(P3)。
于是贝尔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
”即贝尔是由情感出发来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的。
“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只有通过形式来表现,因为唯有形式才能调动审美感情”,“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之基本性质”。
论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
论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克莱夫·贝尔是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艺术作品中将形式抽象出来,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他认为艺术应具有自身的意义和目的,艺术世界应与生活世界相分离。
于是,他在艺术与日常生活世界划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我们可以将他的艺术理论归结为艺术的自治原则,并以此为视角对其形式主义美学进行解读。
一、贝尔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20世纪西方的造型艺术理论界,克莱夫·贝尔的艺术理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为后印象派绘画及现代派绘画艺术进行辩护,反对强调造型艺术的再现功能,从而忽视了艺术的自身特性。
贝尔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于其《艺术》一书中。
在贝尔看来,艺术作品本身的东西就是艺术品中的某种共性和特性,这种共性及特性一方面使得艺术品成为艺术;另一方面又使艺术区别于非艺术。
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风格的艺术的考察,贝尔认为这种共性和特性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即:“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
”[1](P4)贝尔所谓的“形式”(form)并非传统意义上再现的形式,而是一种纯粹的线条和色彩的组合,并不具有生活世界的内容;所谓的“意味”是艺术作品中引起的某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与我们所理解的意义、含义不同,它消除了任何的利害关系。
在贝尔看来,艺术的目的不在于传统的再现或是表达传统美学所规定的美,而是在于创造有意味的形式。
李泽厚在其著作《美的历程》中引用了贝尔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即“significantform”,并翻译为“有意味的形式”①。
李泽厚以实践论美学为视角,对贝尔的艺术理论进行改造。
他从人类实践的历史来进行探讨,将贝尔的纯粹的“形式”改造为一种从写实的形象演变来的抽象形式。
浅析国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浅析国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Analysis of "meaningful form" in traditionalChinese painting于墨客Yu Moke新泰市至德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山东新泰271200Xintai Zhide education training school Co., Ltd. Shandong Xintai 271200摘要:“有意味的形式”源自于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一书,克莱夫•贝尔的出发点便是“美无关现实利害”。
对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与审美感情的恶性循环李泽厚提出了用“审美积淀论”加以改造,指出形式之美是外部世界 与内部世界的统一。
自明朝以来中国画始终强调“笔墨独立”。
“笔墨”多的是代表一种精神,而不只是具象的。
国画的“笔墨形式”有着渊源 的内涵与丰富多彩的语言,它承载着画家的艺术情感,是画家审美意象与绘画格调的体现。
随着笔墨与有意味的形式的融合为国 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A bstract: "M eaningful form" comes from the book art by British a rtist Clive bell, whose starting point is "beaut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ality".As fo r the vicious circle of Clive 巳ell’s "meaningful form" and aesthetic feeling, Li Zehou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accumulation" to transform it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beauty of form is the unity o f the external world and the internal world.Since the Ming Dynasty, Chinese painting has always emphasized the independence of brush and ink. The "brush and ink" represents a kind of spirit, not ju s t concrete. The "brush and ink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has its original connotation and rich and colorful language. It carries the artist's artistic emotion and embodies the artist's aesthetic image and painting style. With the integration o f ink and meaningful forms, it provides new impetus fo 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关键词:有意味;形式;笔墨Keywords: Meaningful, form, pen and ink一、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的,对“艺术的基本性质”的回答。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摘要】“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形式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形式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作品赋予更多的意义。
这种形式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外表,更是内心世界的折射和表达。
对于观众来说,“有意味的形式”可以引发共鸣和思考,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
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有意味的形式”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是一致的。
深入理解“有意味的形式”有助于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促使其创作出更加有内涵和意义的作品。
可以说“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之一。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观众、影响、价值、艺术领域、艺术创作、概念、欣赏、灵感来源。
1. 引言1.1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艺术美学概念,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密切关联。
在艺术创作中,形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主题或情感,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通过形式本身所传达的元素或结构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换句话说,艺术作品的形式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或表现,而是具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有意味的形式”强调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形式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而是对内在世界的一种表述和呈现。
通过形式的精心设计和运用,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引导观众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赋予作品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体验。
在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作品的形式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魅力和震撼。
2. 正文2.1 “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中的运用“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中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指的是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构成和符号意义之间的结合。
艺术学 重点名词解释
1、有意味的形式这是从艺术的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来的,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有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他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2、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
所谓陌生化就是讲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
如果审美感觉的时间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3、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的直接源头是俄国形式主义。
广泛来讲,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通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被表达出来。
通常大家将索绪尔的作品当做一个起点。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开始盛行,法国文学研究由于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他同列维·斯特劳斯、福柯以及阿尔都塞等人被称之为结构主义文论的“巨头”,在文论界和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意味的形式说名词解释
有意味的形式说名词解释
有意味的形式的名词解释
有意味的形式:这是从艺术的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来的,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有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他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摘要】"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形式的外在表现,更是艺术家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探究,观众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
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让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深度。
观众的主观解读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体会作品的内涵。
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决定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多重解读为作品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揭示作品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呈现艺术作品的丰富性,体验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感知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艺术,有意味的形式,符号,象征意义,形式与意义,观众解读,表现手法,多重解读,思想,情感,丰富性,互动。
1. 引言1.1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中既包含形式美感,又含有深层意义和隐喻的形式。
在艺术创作中,作品的形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学表达,更是一种追求意义和内涵的方式。
通过形式的表现和符号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借助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传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在“有意味的形式”中,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外观,更是一种寓意和象征的表达。
通过形式的包容和寓意的延伸,观众可以在作品中发现更多的信息和内涵,进而得到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
对于艺术家而言,创作“有意味的形式”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方式,让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更多的信息和情感。
2. 正文2.1 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在艺术作品中,符号和象征意义扮演着重要角色。
符号是一个代表着特定含义的物体、行动或者情节,在艺术作品中常常被用来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在文学作品中,一只黑猫可能被用来象征不祥之兆或者厄运;在绘画作品中,太阳往往代表力量和光明。
这些符号让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而象征意义则更加抽象和多义,通常需要观众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来解读。
请评价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的内涵和用处
请评价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的内涵和用
处
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的内涵和用处如下:
内涵。
这一命题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是有意味的,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形式不是单纯的外在结构,而是与内在理念相统一,是创作者审美情感的表达。
同时,这一形式是独立于外部事物的,是一种新的精神性的现实。
用处。
这一命题有助于推进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更全面的认识。
它强调了艺术特有的形式与结构,使人们不再只关注艺术的内容。
同时,它使形式获得了自律和自由,使人们对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艺术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由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构成,即“形式”和“意味”。
“意味”实际上就是各类视觉艺术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情。
“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有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每一件艺术品所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所有的人从艺术品中所感受到的感情都是属于同一类的……这种感情就是审美感情”。
“形式”即指艺术品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种纯粹的关系,有一部分因过度纯粹而使得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感受它的意味,而另一部分则充斥于非审美事物中,唯有艺术家的敏感才能知觉到它们的纯形式的意味。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了一句被称为现代派艺术理论基石的话: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事实上,贝尔的整个理论就建构在这一基本概念之上。
这句话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于奥斯本的《美学与批判》称它为现代艺术理论中最令人满意的。
但当艺术的形式主义渐渐褪色,把艺术仅仅看作“审美经验”的观念遭到质疑的时候,[1]贝尔的理论应当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解读
在贝尔看来“,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最基本的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在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2]正是艺术品中的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感情。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照这一假说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
审美感情
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
视觉艺术品能唤起某种特殊的感情,这对任何一个能够感受到这种感情的人来说都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各类视觉艺术品,如:绘画、建筑、陶瓷、雕刻以及纺织品等等,都能唤起这种感情。
这种感情就是审美感情。
假如我们能够找到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那么我们就解决了我所认为的审美的关键问题。
我们就会找到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即,将艺术品与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性质。
我们都知道,内容寓于形式之中。
贝尔用“有意味的形式”概括艺术的本质,其中的“意味”区别于内容。
在他看来,用新的字眼“意味”可以区别于艺术形式的再现内容与表现内容(一种情趣)。
贝尔意图证明简单的线条与色彩的组合也能激动人、愉悦人,这会造成一种审美感情。
应当承认,审美感情属于生理反应的下位类型,但它不单是生理上的愉悦,它与形式的运动变化和它所表达的时代精神有关。
审美感情与生理反应可能一致,也可能相互抵触,并且抵触之时,生理反应就要让位于审美感情。
拿不同的民族对狗的态度来讲,只要是人类,对于狗的生理反应应该是一样的吧,可是审美感情呢?中国人似乎大多对狗没什么好感,这从成语之中可看出一些端倪,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英美人却对狗倍加喜爱,这也反映在词组上面,诸如lucky d(og 幸运儿)、big d(og 大亨)等。
既然审美感情与某种事物背后的文化有关,那么审美感情就有社会集团性。
再者,审美感情与自由有关。
美与自由相关的思想,康德早就提出了,并且席勒直接提出过“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的论述。
这种自由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行动,而是在认识、掌握必然的条件下,人类从外部事物反观自身所达到的状态。
审美感情首先区别于生理上低级的感官兴奋状态,其次它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人类不再把事物看作单纯的生存工具,它们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
原始的各种图腾之所以能作为部落的标志,正是因为这些图腾引起他们精神上的共鸣。
情感上的合拍促使原始部落争相描述、模仿,从而造就了早期的艺术形式。
经过历史的变迁,这些艺术的形式由具
体到抽象,经过简化之后就积淀了社会内容,成为了自由的形式。
当人与这些自由的形式融为一体时,它便有剥除实用需要之后的解放感,有摆脱工具属性的超脱感,人与物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审美感情由此迸发,它是祛除杂念后的状态
贝尔实际上把艺术等同于审美经验,这是审美现代性对艺术与美学关系的有意置换。
贝尔十分反感把审美感觉等同于日常生活的愉悦。
他指责道:“他们认为世界上最美的事莫过于有个漂亮的女人,其次是有一幅画着美女的画……他们称为…美的‟艺术。
一般是与女人紧密相关的。
一张漂亮姑娘的照片就是一幅美的画,能激起歌剧中少女的歌声所激起的情绪的音乐就是美的音乐,能唤起二十年前写给院长女儿的诗所引起的感情的诗就是审美的诗。
”既然“美”的含义已受到如此歪曲。
带上了功利性的色彩,那么再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美的就显得不适宜了。
心理结构
其实,“形式”之所以有意味,并不是由于上帝或终极的实在,应当与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心理结构相通。
这种心理结构,在我看来,与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应当是一致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贝尔所欣赏的原始艺术正是图腾禁忌的盛行期。
阶级社会尚未形成,那么形式自然而然成了“纯形式”,这个时代的艺术也就因其“纯”而愈发伟大了。
可以肯定,这种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是存在于人类的潜意识中,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为一个系统,心理结构内部再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趋于混乱及无秩序。
即永远处在熵增加的状态,而后现代主义的盛行正可以看作是对这一趋向的佐证。
美没有标准,
艺术创作是以艺术家个人审美感悟的方式创造着,生产着,艺术实践也始终贯穿着创造性的自由意识,具有独立自在的精神世界的特质。
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作为艺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它要求生产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的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什么是艺术美,没有谁去统一美的标准。
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曾谈到“狞厉”之美,这是针对商周青铜艺术的饕餮纹,和那些肃穆的造型等艺术形式而言,试问,老百姓、普通大众把一个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放在客厅里,他们能觉得美吗?要是晚上一个人在家看到了不吓得人做恶梦才怪!有必要去对大众进行这样的审美普及和审美教育吗?陈鸿寿人物那顿挫的线条、八大山人画中那些翻白眼的动物、渐江山水的冷峻和洁净、龚贤山水的静谧、陆俨少山水的沉郁等等。
这些都是美的不同形式,那些创造了“饕餮纹”的古人,他们需要这样的一种美,作为一种礼器纹样,他们需要这样的“狞厉”之美来震慑愚昧的被统治者,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面对恐怖的大自然,他们需要这样的强心针。
陈鸿寿坎坷的人生和那顿挫的线条,八大的愤世嫉俗和他那翻白眼的动物,渐江的高洁、龚贤那富有哲学家思辨意味的静谧、陆俨少对杜甫诗歌的喜爱和研究,这都是作者的心性的外露和富有情感的表现。
他们对美的创造的是不同的个体对美的不同认识,美,没有统一的标准。
关于艺术发生学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外美学家、哲学家、艺术史家等都曾作过研究。
大致如下几种: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等等,各执一词。
中国文人画自产生之日起,即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文人墨戏”、“性灵抒发”、“聊以自娱”等都是文人画的一些基本功能。
文人画是味觉的艺术,是感觉的艺术。
文人画在审美上要求的:雅、高古、稚气、冷逸、冷峻、冲淡、沉雄、空灵、士气、灵气、气韵等等,基本上没有视觉感官审美的,基本上都是强调感觉去把握的,中国文人画是品味的艺术、是一种强调意味的艺术形式。
关良大师笔下的人物形象,专业人士觉得妙不可言,你叫大众去看,他们要觉得美才怪(我曾作过多次试验,以前住八个人集体宿舍,学6种不
同专业),白石大师的画雅俗共赏,人见人爱。
工业时代、社会转型期的所谓“行为艺术”,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的写照,再过百年沉寂,艺术史家们可能会有定论吧。
民间宗教史家马西沙教授曾在他的著作中说:“……现实世界是它的酵母和温床。
可以说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反映苦难的宗教;有多少愚昧,就有多少粗俗的信仰;有多少荒蛮,就有多少荒诞怪异的膜拜。
……”艺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些让人们不解的所谓“艺术”,正是真实生活、生存现状的写照。
生活中的“艺术”有多少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多少是工艺品?那些每天不断复制的没有情感的、思想空洞的、同一个构图的、麻木不仁的、玩弄笔墨游戏的工艺品,正在大量生产流入市场和家庭,能说工艺品就不美吗?因为大众需要。
全中国人都爱听邓丽君,少数人士听歌剧。
生活中有多少有情人,他们怀有爱人的心、悲悯的情怀、普世的思想?
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些创造了真善美的人,他们期望通过对真善美的研究创造造福人类的,那些科学研究、宗教哲学、艺术创作为人类提供精神家园、物质生存家园的艺术家、先哲、科学家们,他们的生活往往苦不堪言。
艺术的创作、哲理的冥思苦想、科学的设想往往相伴孤寂的人生。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