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5--特征选择与提取
模式识别特征选择与提取
模式识别特征选择与提取(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模式识别特征选择与提取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系班级:信科11-1班,学号:08113545,姓名:褚钰博联系方法(QQ或手机):8,日期:2014 年 06月 10日摘要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维数约简,如人脸识别、图像检索等。
而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是两种最常用的维数约简方法。
特征选择是从某些事物中提取出本质性的功能、应用、优势等,而特征提取是对特征空间进行变换,将原始特征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中。
本文是对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
关键词:特征选择,特征提取,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1.引言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从样本中提取的特征,并将样本划分为相应的模式类别,获得好的分类性能。
而分类方法与分类器设计,都是在d(变量统一用斜体)维特征空间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的。
因此讨论的分类器设计问题是一个选择什么准则、使用什么方法,将已确定的d维特征空间划分成决策域的问题。
对分类器设计方法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如何确定合适的特征空间是设计模式识别系统另一个十分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问题。
如果所选用的特征空间能使同类物体分布具有紧致性,即各类样本能分布在该特征空间中彼此分割开的区域内,这就为分类器设计成功提供良好的基础。
反之,如果不同类别的样本在该特征空间中混杂在一起,再好的设计方法也无法提高分类器的准确性。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特征空间如何设计的问题。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选择算法的思想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原始特征通过线性变换映射到新的低维空间时,获得的主成分是去了新的物理意义,难以理解,并且主成分是所有原始特征的线性组合。
所以将主成分分析与特征选择相结合,设计多种相似性度量准则,通过找到与主成分相关的关键特征或者删除冗余、不相关以及没有意义的特征,将主成分又重新映射到原始空间,来理解成主成分的实际意义。
模式识别讲义-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
完全可分:若p(x|ω1) ≠0时, p(x|ω2)=0;
完全不可分:对任意x,都有 p(x|ω1) = p(x|ω2);
二、距离
(2)概率距离
若任何函数Jp g[ p(x | 1), p(x | 2), P1, P2]dx满足以下条件:
a、Jp 0; b、当两类完全可分时 Jp取得最大值; c、当两类完全不可分是 Jp为0;
总错误率P(e) P(x R2 1) P(x R3 1) ... P(x RM 1)P(1) P(x R1 2 ) P(x R3 2 ) ... P(x RM 2 )P(2 ) ... P(x R1 M ) P(x R2 M ) ... P(x RM 1 M )P(M )
X
p(x | j)
Xp(x | i)来自 [ p(x | i) p(x | j)]ln p(x | i) dx
X
p(x | j)
三、特征提取算法
1、使用类内类间距离进行特征提取类内类间距离
Jd=Jw+Jb=tr(Sw+Sb)
其中Jw是类内平均距离,Jb是类间平均距离 通常给定一个训练集后,Jd是固定的,因此,在特征
模式识别 第八讲 特征选择与特征提取
回顾:
贝叶斯分类的原理 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分类 最小风险贝叶斯分类 最大似然比贝叶斯分类 正态分布情况下的贝叶斯分类
分类器的错误率
1、分类器的错误率
•错误率是评价一个分类器的重要指标 •错误率受分类决策方法、训练集、测试集和偶然因 素的影响 •分类错误是一个概率事件,错误率应由概率方式表 达
各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 的平均值,称为类内类 间距离:
c
人工智能中的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
人工智能中的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成为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模式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中发现其中隐藏的、有意义的信息。
特征提取则是指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对于识别、分类和理解的有用信息。
这两个技术相辅相成,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计算机系统可以从中学习并建立模型,进而识别数据中的规律和特征。
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技术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人脸识别领域,通过提取人脸特征的关键点信息,可以实现准确的人脸识别和验证。
在医学影像分析领域,通过对影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
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
在机器学习领域,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是构建模型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可以提高机器学习算法的性能和准确度。
在模式识别领域,研究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聚类等分析,揭示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
在数据挖掘领域,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被广泛应用于发现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关联规则,帮助企业做出智能决策。
在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的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应用。
传统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模式识别和特征提取问题。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深度学习方法被引入到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中,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这些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多层次的神经网络结构,可以学习复杂的数据特征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人工智能中,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面对大规模的数据和复杂的特征,传统的模式识别与特征提取方法往往效果不佳,需要更加复杂和深入的技术来解决。
《模式识别》PPT课件
有两个极端的特征选择算法,一个是单独选择法,另一个是穷举选择法。
1. 单独选择法 就是把n个特征每个特征单独使用时的可分性准则函数值都算出来,按准则
函数值从大到小排序,如 J(x1)>J(x2)>…>J(xm)>…J(xn)
然后,取使J较大的前m个特征作为选择结果。 问题:这样得到的m个特征是否就是一个最优的特征组呢?
1 Pe 1 c
另一个极端情况是,如果能有一组特征使得
此时x划归 P类(,其i /错x误)概率1为, 0。且P( j / x) 0 , j i
可见后验概率越集中,错误概率就越小。后验概率分布越平缓(接近均匀分布)
,则分类错误概率就越i 大。
为了衡量后验概率分布的集中程度,需要规定一个定量准则,我们可以借助于 信息论中关于熵的概念。
,
的函数。可定义如下形式的广义熵:
P(1 / x) P(2 / x)
P(c / x)
,
,…
式中,
是一个实的正参数,
。
J
a C
[
P
(1
/
x),
P ( 2
/
x),,
P ( c
/
x)]
c
(21a 1)1[ P a (i / x) 1] i 1
a
a1
不同的 spital法则有
a
a值可以得到不同的熵分离度量,例如当
8.1.1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准则 各类样本之间的距离越大,则类别可分
性越大。因此,可以用各类样本之间的距离的平 均值作为可分性准则
Jd
1 2
c
Pi
i 1
c
第6章特征的提取与选择
第6章特征的提取与选择
特征提取与选择是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用于改善获得的特征的性能。
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是特征工程的基础,目
的是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优化特征以提高模型的性能。
特征提取和特征
选择有助于减少模型需要考虑的特征数量,更有效地使用数据,减少计算量,提高模型表现,控制过拟合,提高模型可解释性和改善可靠性。
现有的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方法可以分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和基于
浅层学习的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来提取特征,它
可以自动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多层特征,从而以最佳方式捕捉数据的复杂性,为模型提供更好的表示能力。
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带来高昂的计算
成本,并受到训练数据量的限制。
基于浅层学习的方法则是从原始数据中提取、过滤、转换和变换特征,它仅仅是用统计工具来量化每一个变量,以及建立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
并基于关系筛选出最有效的特征。
它没有深度学习方法的计算成本高及数
据量受限的缺点,但是往往缺乏深度学习方法的表示能力。
对于特征的提取和选择,应该从相关特征的概念,特征工程的思想,
特征提取的方法,特征选择的方法等方面考虑。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的区别与联系(七)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的区别与联系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是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中常用的两种特征处理方法。
它们都是在原始特征空间中对特征进行加工和处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后续的分类、聚类或回归任务。
虽然它们都是对特征进行处理,但是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的区别与联系。
特征提取是指从原始特征中抽取出新的特征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原始特征往往具有冗余和噪声,通过特征提取可以将原始特征进行变换,得到更具有辨识度和可分性的特征表示。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独立成分分析(ICA)等。
这些方法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变换,将原始特征映射到一个新的特征空间中,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分类或聚类任务。
特征选择则是从原始特征中选择出子集,以降低维度、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减少计算复杂度。
特征选择方法包括过滤式、包裹式和嵌入式三种。
过滤式方法通过对特征进行打分或排序,然后选择得分高的特征作为子集;包裹式方法则是将特征选择看作一个搜索问题,针对具体的学习算法进行搜索;嵌入式方法则是将特征选择融入到学习器的训练过程中。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评估特征子集的质量,选择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大的特征子集。
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在目的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特征提取的目的是通过变换原始特征,得到更具有可分性和辨识度的新特征表示,从而提高模型的性能;而特征选择的目的则是通过选择出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大的特征子集,降低维度、提高泛化能力和减少计算复杂度。
从方法上看,特征提取是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变换,将原始特征映射到一个新的特征空间中;而特征选择则是在原始特征空间中进行子集选择,保留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大的特征子集。
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虽然在目的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首先,特征提取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特征选择,它通过对原始特征进行变换和映射,得到一个新的特征表示,实质上也是在选择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大的特征子集。
模式识别-特征选择
i 1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度量
(八) 多类情况下总的类内、类间及总体离差矩阵(续)
总体离差矩阵 S TN 1lN 1(x l m )x (l m )TS W S B
S W i c1P iN 1 i k N i1(xk(i)m (i))(xk(i)m (i))T
c
SB
P i(m (i)m )m ((i)m )T
当”模式”在空间中发生移动、旋转、缩放时,特征值应保 持不变,保证仍可得到同样的识别效果。
例:特征选择与特征提取的区别:对一个条形和圆进行识别。
B A
解:[法1] ① 特征选择:测量三个结构特征
(a) 周长 (b) 面积 (c)两个互相垂直的内径比
② 分析:(c)是具有分类能力的特征,故选(c),扔掉(a) 、 (b) 。
类内均方距离也可定义为:
a1 a2
dc2(i)N i(N 1 i1)k N i1lN 1 i d2(xk (i),xl(i)) a1
(五) 类内离差矩阵
a2a1 a2
Si N 1i k N i1(x k(i)m (i))x (k(i)m (i))T an
a1
ana2a1a1a2a2 ...anan
当取欧氏距离时,总的均方距离为
d 2 (x ) 1 2 i c 1P ijc 1 P jN i1 N jk N i1lN 1 j(x k (i) x l(j))T (x k (i) x l(j))
基于距离的可分性度量
(八) 多类情况下总的类内、类间及总体离差矩阵
总的类内离差矩阵
S W i c 1 P iS i i c 1 P iN 1 ik N i 1 (x k (i) m (i))x k ( (i) m (i))T
特征选择、特征提取MATLAB算法实现(模式识别)
特征选择、特征提取MATLAB算法实现(模式识别)6特征选择6.1问题对“threethreelarge.m”数据,采⽤任意⼀种特征选择算法,选择2个特征6.2思路采⽤简单特征选择法(simple feature selection approach),⾸先计算每⼀个特征的分类能⼒值,再选择出其中最⼤分类能⼒的l个特征。
6.3结果eigs=8.92340.00000.0767SelectedFeature=13也就是说,选取x和z坐标作为特征。
6.4代码%特征选择代码,见FSthrthrlrg.m⽂件m1=[0,0,0];m2=[0,0,0];m3=[0,0,0];m=[0,0,0];for i=1:200m1(1)=m1(1)+(x1(i,1)-m1(1))/i;m1(2)=m1(2)+(x1(i,2)-m1(2))/i;m1(3)=m1(3)+(x1(i,3)-m1(3))/i;end;for i=1:190m2(1)=m2(1)+(x2(i,1)-m2(1))/i;m2(2)=m2(2)+(x2(i,2)-m2(2))/i;m2(3)=m2(3)+(x2(i,3)-m2(3))/i;end;for i=1:210m3(1)=m3(1)+(x3(i,1)-m3(1))/i;m3(2)=m3(2)+(x3(i,2)-m3(2))/i;m3(3)=m3(3)+(x3(i,3)-m3(3))/i;end;m(1)=(m1(1)+m2(1)+m3(1))/3;m(2)=(m1(2)+m2(2)+m3(2))/3;m(3)=(m1(3)+m2(3)+m3(3))/3;sw1=zeros(3,3);sw2=zeros(3,3);sw3=zeros(3,3);sw=zeros(3,3);sb=zeros(3,3);for i=1:200sw1=sw1+([x1(i,1),x1(i,2),x1(i,3)]-m1)'*([x1(i,1),x1(i,2),x1(i,3)]-m1);end;for i=1:190sw2=sw2+([x2(i,1),x2(i,2),x2(i,3)]-m2)'*([x2(i,1),x2(i,2),x2(i,3)]-m2);end;for i=1:210sw3=sw3+([x3(i,1),x3(i,2),x3(i,3)]-m3)'*([x3(i,1),x3(i,2),x3(i,3)]-m3);end;N1=200;N2=190;N3=210;N=N1+N2+N3;p1=N1/N;p2=N2/N;p3=N3/N;sw1=sw1/N1;sw2=sw2/N2;sw3=sw3/N3;sw=p1*sw1+p2*sw2+p3*sw3;sb=p1*(m1-m)'*(m1-m)+p2*(m2-m)'*(m2-m)+p3*(m3-m)'*(m3-m);s=inv(sw)*sb;j1=trace(s)eigs=eig(s)';eigsIndex=[1,2,3];%冒泡法排序,注意的是特征值顺序变化的同时要与相对应的下标同步for i=1:3for j=i:3if(eigs(i)eigstemp=eigs(i);eigs(i)=eigs(j);eigs(j)=eigstemp;eigsIndextemp=eigsIndex(i);eigsIndex(i)=eigsIndex(j);eigsIndex(j)=eigsIndextemp;end;end;end;%降序排列后的特征值,直接选取前L个特征SelectedFeature=[eigsIndex(1),eigsIndex(2)]%FSthrthrlrg.m程序结束6.5讨论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y特征的分类能⼒最⼩,这⼀点可以从实验数据中得到验证——三类数据在y⽅向的分布⼏乎是相同的(见下图)。
模式识别
1、模式识别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数据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和选择、分类决策。
2、预处理的目的就是去除噪声,加强有用的信息。
3、特征提取和选择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分类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得到最能反映分类本质的特征。
4、分类决策就是在特征空间中用统计方法把被识别的对象归为某一类。
5、统计决策理论是处理模式分类问题的基本问题之一,它对模式分析和分类器的设计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6、几种常用的决策规则:(1)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尽量减少分类的错误)(2)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考虑各种错误造成的不同损失)(3)在限定一类错误率条件下是另一类错误率为最小的两类别决策(限制其中某一类错误率不得大于某个常数而是另一类错误率尽可能小)(4)最小最大决策(5)序贯分类法(先用一部分特征来分类,逐步加入特征以减少分类损失)(6)分类器(基于上面的四种决策规则对观察向量x进行分类是分类器设计的主要问题)7、对观察样本进行分类是模式识别的目的之一。
8、在分类器设计出来以后总是以错误率的大小,通常来衡量其性能的优劣。
9、再利用样本集设计分类器的过程中,利用样本集估计错误率是个不错的选择。
10、对于错误率的估计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1)对于已设计好的分类器,利用样本来估计错误率。
(2)对于为设计好的分类器,需将样本空间分成两部分,即分为设计集和检验集,分别用以设计分类器和估计错误率。
线性判别函数1、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往往不去恢复类条件概率密度,而是利用样本集直接设计分类器。
即首先给定某个判别函数类,然后利用样本集确定出判别函数类中的未知参数。
2、将分类器设计问题转化为求准则函数极值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利用最优化技术解决模式识别问题。
3、决策树,又称多级分类器,是模式识别中进行分类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多类或多峰分布问题,该方法尤为方便。
利用数分类器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多类别分类问题转化为若干个简单的分类问题来解决。
它不是企图用一种算法、一个决策规则去把多个类别一次分开,而是采用分级的形式,是分类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模式识别之特征选择和提取
p( X | i ) 与 p( X | j ) 相差愈大, J ij 越大。
当 p( X | i ) p( X | j ) ,两类分布密度相同, Jij 0 。
(3)错误率分析中,两类概率密度曲线交叠越少,错误率越小。
p(x | i )P(i )
p(x | 2 )P(2 )
p(x | 1 )P(1 )
Jd
1 2
c i 1
P(i
)
c j 1
P(
j
)
1 ni n
j
ni k 1
nj l 1
D2
(
X
i k
,
X
j l
)
(5-8)
式中, P(ωi ) 和 P( j ) :i 和 ω j 类先验概率;c:类别数;
X
i k
:
i
类的第
k
个样本;
X
j l
:
ω
j
类的第
l
个样本;
ni 和 n j :i 和 ω j 类的样本数;
② 特征选择:将坐标系按逆时针方向做一旋转变化,或物体按 顺时针方向变,并合适平移等。根据物体在 轴上投影旳x坐2' 标值 旳正负可区别两个物体。
——特征提取,一般用数学旳措施进行压缩。
5.2 类别可分性测度
类别可分性测度:衡量类别间可分性旳尺度。
类别可
分性测 度
空间分布:类内距离和类间距离 随机模式向量:类概率密度函数 错误率 与错误率有关旳距离
D2
(
X
i k
,
X
j l
)
:
X
i k
和
X
j l
间欧氏距离的平方。
特征选择提取
特征选择与提取特征的选取是模式识别的基础、关键。
特征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分类器设计的好坏。
故从原特征的形成,到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每一步骤都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特征的选取它也是模式识别的难点,如何获取如何获得在追求最优解的同时代价(计算量或时间)却最小的方法。
一、原特征选择的依据在运用模式识别进行分类器设计之前,毫无疑问,首先要进行广泛采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状态、本质及性质等特征。
比如,就如大家平时的讲话当中,充斥着许多描述性情节,就需从怎样描述其对象才能让大家认知,找出一大堆的描述词来对能反映的特征进行修饰。
就像两个同学在分开多年以后再次遇到,其中的一个人想向另一个人打听一个不在场的同学现况,但是可能由于心奋突然一时之间想不起他的名字,这是他就会向对方提供一堆信息,比如曾用过的绰号、相貌、体型、走路的体态及说话的方式等等。
这些就是泛泛的原特征,可能描述者稍加思索就可以从中找出几个甚至一个关键特征能够让对方明白他讲的是谁。
比如当听者收到“当时班里男生里面个子最高的(班里最高的比其他人高都的很明显,)”或“班里最漂亮的女生(班里其他女生都惨不忍睹)”这样的话时,他就知道说的是谁了。
而其它的许多特征也在描述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定数量的特征也可能是对方判定。
故原特征选定的好坏对于整个分类器的设计过程起到了第一个瓶颈。
原特征的选定应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特征之间主次很明显。
向上面例子中讲的那样设计(描述)对象的特征对于设计者来说,已经比较清楚,哪个特征是最主要特征,最能反映事物的,哪个次之,哪个再次之,排序很明显,没有犯难的。
这时原特征选定就比较简单,只需根据“专家知识”就能定特征。
一种是特征之间的主次不明显,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让人犹豫不决,这时的原特征不能依赖于“专家知识”来定特征,而应该对犹豫不决的特征都收集起来,交给下个环节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海选。
同样,上例当中的听者收到“当时班里男生里面个子最高的(但是那时班里个子高的有好几个,而且都差不多)”或“班里最漂亮的女生(班里其他女生都个个漂亮)”的话时却因满足条件的太多了,难以产生联想。
特征的选择与提取特征提取
而Shannon信息论定义得熵就可以用来对可分 类性作出评价
故这方面可分性判据得定义称之为基于熵函数 得可分性判据
基于熵函数得可分性判据
基于熵函数得可分性判据
分析
如果对某些特征,各类后验概率都相等,即 此时
例如
对原特征空间实行一D×D线性变换A 令Sw, Sb为原空间离散度矩阵 S*w, S*b为映射后得离散度矩阵,则:
S*b= A Sb AT S*w= A Sw AT 经变换后得J2变为: J2*(A)=tr[(A Sw AT)-1 A Sb AT] =tr[(AT )-1 Sw-1Sb AT]=tr[Sw-1Sb]=J2(A)
比如先进特征提取,然后再进一步选择其中一部 分,或反过来。
8、2 类别可分离性判据
为什么需要类别可分离性判据
特征选择与特征提取得任务就是求出一组 对分类最有效得特征
所谓有效就是指在特征维数减少到同等水 平时,其分类性能最佳
因此需要有定量分析比较得方法, 判断所得 到得特征维数及所使用特征就是否对分类 最有利
类别可分离性判据
类别可分离性判据得种类
基于距离度量得可分性判据 基于概率分布得可分性判据等
8、2、1基于距离得可分性判 据
基于距离得可分性判据
基于距离度量就是人们常用来进行分类得重要依据
一般情况下同类物体在特征空间呈聚类状态,即从总体上说 同类物体内各样本由于具有共性
因此类内样本间距离应比跨类样本间距离小
另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确定合适得特征空间 如何描述每个样本和每个模式
基本概念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模式识别讲义-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38页PPT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模式识别讲义-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模式识别中的特征抽取与选择方法研究
模式识别中的特征抽取与选择方法研究特征抽取与选择在模式识别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模式识别是一种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过程,将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形式并用于分类、识别、聚类等任务。
特征抽取是指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对于模式识别任务有意义的特征,而特征选择是指从抽取出的特征中选择最相关、最有用的特征。
在模式识别任务中,原始数据可能具有很高的维度,包含大量的冗余信息,这会导致模型的复杂性和计算成本的增加。
同时,选择合适的特征也能够帮助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因此,研究特征抽取与选择方法对于优化模式识别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特征抽取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主要用于处理信号和图像数据,常见的方法包括小波变换、傅里叶变换、对数变换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取出数据的频域、时域或空域特征,有助于捕捉到数据的局部和全局性质。
基于机器学习的特征抽取方法主要基于统计学原理和机器学习算法。
其中,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方法,通过线性变换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
同时,局部特征提取方法,如局部二值模式(LBP)和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能够提取出数据的局部纹理和形状特征。
此外,深度学习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自编码器(AE),也能够自动学习数据的高层抽象特征。
在特征选择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过滤法、包装法和嵌入法。
过滤法主要基于特征与类别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特征选择,例如相关系数、互信息等。
这些方法简单高效,能够快速筛选出与目标变量相关性较高的特征,但忽略了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装法通过训练模型并根据模型的性能选择特征。
常见的方法包括递归特征消除(RFE)和遗传算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考虑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嵌入法将特征选择与模型训练过程结合起来,通过优化模型的性能来选择特征。
常见的方法包括L1正则化(L1 regularization)、决策树改进(Decision Tree Improvement)等。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
1.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通常称为特征工程,是指从数据集中提取有助于建模、分析过程和预测结果的特征,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基础,是实现有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的关键环节。
特征提取的主要目的是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特征,从而提升模型的精确度。
特征提取的方法主要有:
1)非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通过聚类、主成分分析(PCA)、奇异值分解、独立成分分析(ICA)等方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特征。
2)监督学习:监督学习可以通过特征选择,递归特征消除(RFE),基于权重的统计特征选择和基于函数的特征选择等方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特征。
2.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指从原始数据中选择具有预测性的特征,以便提高模型有效性。
特征选择有助于减少过拟合,进而提高模型准确性。
特征选择的方法主要有:
1)特征选择:特征选择可以使用过滤法(Filter),包括单变量统计,相关性,卡方,信息增益等方法,也可以使用包裹法(Wrapper),包括递归特征消除(RFE),贪心,粒子群优化等方法,还可以使用嵌入法(Embedded),包括 L1正则化,L2正则化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Cj 1 Iij = ln + tr[Ci (C−1 −Ci−1)] j 2 Ci 2
当Ci和Cj之间越相近则散度越小。
1 −1 −1 Jij = tr[ Ci −Cj )(Cj −Ci )] ( 2
散度的性质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散度Jij具有如下性质: (i) Jij=Jji, (ii) 当ωi和ωj的分布不同时,Jij>0 (iii)当ωi和ωj的分布完全同时,Jij=0 (iv) 在模式特征的各个分量都相互独立的情况下,有:
Sb2 = (m −m2 )(m −m2 )t 1 1
当三类或者更多的时候就引入先验概率作为加权 :
Sb2 = (m − m2 )(m − m2 )t 表示1和2两类模式的类间散布矩阵; 1 1
Sb1 = ∑P(ω )(m − m )(m − m )t i i 0 i 0
其中 m = E{ x} = ∑P(ωi )m为多类模式(这里共c类)分布 0 i 总体的均值向量 i=1 多类模式集散布矩阵 多类的类内散布矩阵,可用各类类内散布矩阵的先验加权表示:
该式子是散度的一般表达式。 注:当ωi和ωj的分布是一些特殊的表达式子,那么对数似然比 函数和散度可以得到一些很简单形式。 当ωi和ωj服从正态分布, 散度为:
p(x | ωi ) Jij = I ji + Iij = ∫ [ p(x | ωi ) − p(x | ωj )]ln dx x p(x | ωj )
3. 特征选择和提取是构造模式识别系统的一重要课题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往往不容易找到那些最重要的特征,或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测量; 因此在测量时,由于人们心理上的作用,只要条件许可总希 望把特征取得多一些; 另外,由于客观上的需要,为了突出某些有用信息,抑制无 用信息,有意加上一些比值、指数或对数等组合计算特征 (在数据上作一些处理); 如果将数目很多的测量值不做分析,全部直接用作分类特征, 不但耗时,而且会影响到分类的效果,产生“特征维数灾难” 问题。 为了设计出效果好的分类器,通常需要对原始的测量值集合 进行分析,经过选择或变换处理,组成有效的识别特征; 在保证一定分类精度的前提下,减少特征维数,即进行“降 维”处理,使分类器实现快速、准确和高效的分类。
St = E{(x − m )(x − m )t } 0 0
二、散度
散度的定义 前面定义过似然函数和似然比,这些都提供了两种模式可分 的度量,也就是在错误概率最小意义下的模式样本的分类 。
p(x | ωi ) µij (x) = ln p(x | ωj ) 求该式的值,需要 p(x | ωi ) 和 p(x | ωj ) 的确切的表达式,这
Jij (x) = Jij (x1, x2,..., xm) = ∑Jij (xk )
k=1
m
(v) 当新加入特征的时候,永远不会使散度减小(单调性)
Jij (x1, x2 ,..., xm ) ≤ Jij (x1, x2 ,..., xm, xm+1)
(vi) 散度与分类错误概率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即散度的判据 值取越大,分类错误概率就越小。
巴氏( 巴氏(Bhattacharyya)距离 )
在分析分类器的错误概率时候,引入函数
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µ(s) =−ln ∫ p(x | ωi )1−s p(x | ωj )s dx, s∈[ 0,1]
用它作为类别可分性的一个判别准则。当概率密度函数都是正 态分布情况,可以得到及其简化的表达式。 −1 1 1 (1− s)Ci + sCj t µ(s) = s(1− s)(mi −mj ) {(1− s)Ci + sCj } (mi −mj ) + ln s 1−s 2 2 Ci Cj (Ci +Cj ) S=1/2 Bhattacharyya 若令S=1/2,则为Bhattacharyya距离 如果Ci=Cj就会得到更加简单的表达式
对于独立特征的选择准则
类别可分性准则应具有这样的特点,即不同类别模式特征 的均值向量之间的距离应最大,而属于同一类的模式特征 ,其方差之和应最小。 假设各原始特征测量值是统计独立的,此时,只需对训练 样本的n个测量值独立地进行分析,从中选出m个最好的 作为分类特征即可。 如果不同类别模式特征的均值向量之间的距离较大,而同属 于一个类的模式特征的方差和较小,那么我们认为模式具有 良好的可分性,直观的表示就是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较大,每 个类的所有样本的聚合性非常的好,因此我们可以从下面的 角度出发,来考察n测量值中需要去除的部分。 假设各个原始测量值是统计独立的,我们对n个测量值逐一 独立分析,从中选出m个最好的作为分类特征即可。测量方 法和选取原则如下:
C +Cj 1 1 1 t i µ( ) = (mi −mj ) (mi −mj ) + ln 2 8 2 C 2 i
−1
2
1 2
Cj
1 2
1 1 µ = (mi −mj )t C−1(mi −mj ) 2 8
它与马氏距离平方只是差一个系数。前面给大家介绍的各种表 征量,就是在于给出一个参考量,用于对类的可分性的度量。
D2 ({a( j)} ,{a(i)} ) = 2E{ xt x} −2E{ xt } E{ x}
其中R是该类模式分布的相关矩阵,m为均值向量,C为协方 差矩阵。对属于同一类的模式样本,类内散布矩阵 类内散布矩阵表示各样 类内散布矩阵 本点围绕其均值周围的散布情况,这里即为该分布的协方差 矩阵。 类间距离和类间散布矩阵 {a(i)}和 {b(i)}为两类模式样本集合,类间距离表示:
5. 实例分析 自动细胞识别 实例分析—自动细胞识别
通过图像输入得到一批包括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的图像, 我们的任务是根据这些图像区分哪些细胞是正常的,哪些 细胞是异常的
首先找出一组能代表细胞性质的特征,为此可计算 细胞总面积 总光密度 胞核面积 核浆比 细胞形状 核内纹理 …… 这样产生出来的原始特征可能很多(几十甚至几百个),或 者说原始特征空间维数很高,需要降低(或称压缩)维数以 便分类; 一种方式是从原始特征中挑选出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特征,称 之为特征选择; 另一种方式是用映射(或称变换)的方法把原始特征变换为 较少的特征,称之为特征提取。
k =1 n
1 K 2 1 K n ( D2 (x,{a(i)}) = ∑D (x, a(i)) = ∑∑(xk −aki) )2 K i=1 K i=1 k=1
均方距离
1 k=1 (i) K分量的 σ 2 = ∑ ak − ak k 无偏方差 k −1
K分量的 均值
2 D ({a( j)}, {a(i)}) = 2∑σ k 2
P(x | ωi ) ~ N(m , Ci )和 (x | ωj ) ~ N(mj ,Cj ) P i
Jij = Iij + I ji 1 1 −1 −1 = tr(Cj −Ci )(Ci −Cj )] + tr[(Ci−1 +C−1) m −mj )(m −mj )t ] ( i j i 2 2
第五章 特征选择与提取
基本概念 模式类别可分性的测度 特征选择 离散K-L变换 离散 变换 采用K-L变换的分类特征提取 采用 变换的分类特征提取
§5.1 基本概念
1.特征形成 1.特征形成
根据被认识的对象产生出一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可以 是通过计算得到的,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的工具测量出来的, 这些特征我们叫做原始特征。通常从物理量到原始特征需要 经过很多的过程,如识别物体,要对物体影像进行数字化, 得到数字图像,再对数字图像进行各种预处理,从而得到物 体的几何的、颜色的特征。
2.特征选择和提取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关键问题 2.特征选择和提取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关键问题
讨论分类器设计时,都假定给出特征向量维数确定的样本集, 其中各样本的每一维都是该样本的一个特征; 这些特征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分类器的设计及 其性能; 假若对不同的类别,这些特征的差别很大,则比较容易设计 出具有较好性能的分类器。
类内距离
n
(
)
2
1 K (i) ak = ∑ak K i=1
类内散布矩阵 因为xi和xj是同一类中的不同样本,它们应该是相互独立的 模式样本向量,因此样本距离的均方值为:
= 2tr E{ xxt } −m t = 2tr[R−m t ] m m = 2tr[C] = 2∑ k σ2
k= 1 n
(1) 如果Cj=Ci=C,那么
tr ( xyt ) = yt x
1 t −1 Iij = ( i −mj ) C (m −mj ) m i 2
Jij = m −mj )t C−1(m −mj ) (i i
这正好是两类模式之间的马氏距离平方。 (2) 如果两类均为正态分布且数学期望值相等 mi=mj,那么
1 i=
c
c
SW = ∑P(ωi )E{(x − m )(x − m )t | ωi } = ∑P(ωi )Ci i i
c c i=1 i=1
其中Ci第i类的协方差矩阵。另外,也可用总体散布矩阵反映 多类模式的可分性: Sb1、St 、Sw之间满足:St = SW + Sb1 注:以上各类散布矩阵反映了各类模式在模式空间的分布情况, 但它们与分类的错误率没有直接联系。
个要求较高,我们转而求
p(x | ωi ) Iij (x) = Ei[µij (x)] = ∫ p(x | ωi )ln dx x p(x | ωj ) 同理 p(x | ωj ) I ji (x) = Ej [µji (x)] = ∫ p(x | ωj )ln dx x p(x | ωi )
于是,定义散度
§5.2 模式类别可分性的测度
一、距离和散布矩阵
点到点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