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评论
2023年《白鹿原》读后感14篇
![2023年《白鹿原》读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3385f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a.png)
2023年《白鹿原》读后感14篇《白鹿原》读后感篇1第一次看这种带历史性的纪实类小说,__不长,但我却花了很久的时间去看,可能是,一部好的书,往往都愿意让你去,慢慢走,慢慢品读,不愿错过任何的细节,不管是全篇的记述方式还是叙述角度,时而顺序时而插叙亦或倒叙,在读的过程,脑子就像在放电影。
本书说的是辛亥革命后30几年的时间里发生在白鹿原上的故事,也反应了当时全国的一个现象:女性地位底下,被当成是一个生产的工具,迷信思想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低下。
全书描述了白鹿两家,在白鹿原上,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故事,里面要说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应当要说白嘉轩了,这个白鹿原的族长,封建思想最坚固,最不喜欢凑热闹,却也最有人情味,生活的也最透彻,能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人活一辈子能跟他一样,真是不简单。
老族长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一辈子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对于设计算计他儿子白孝文,给他家摸黑的鹿子霖,在其入狱后替他说情;当黑娃学为好人原谅他的种种破坏族规的劣迹,最后还去担保黑娃,的真的是以德抱怨。
这样的气度,不得不让我佩服。
在那个时候,是时局造人,还是人造时局已不太分清楚,总之动荡年代,总会出现一些所谓的英雄一些所谓的反派。
《白鹿原》读后感篇2只有经历过才会懂的,会习惯不曾习惯的习惯。
你永远不知道你能承受什么也不会明白你为什么会承受着自认为承认不了的事,却还依旧活的人模人样。
读完此书,明白了那时祖母的脚为什么那么小,每人一天吃七颗豆子是一件多么奢望的事,吃完饭为什么要舔碗,连掉一个馍馍渣都会被骂等。
男子剪发女子不在缠足,男耕女织。
什么事都信神,其实有一段时间我竟羡慕那时的生活。
整个白鹿原和谐相处,乡约句句深入人心,一幅大同社会的现象,只要大家有一口饭吃每家人都能团团圆圆这或许就是最大的幸福。
书的结束并没有对鹿兆鹏到底是死是活做过多的介绍,让我不禁开始想象。
好人应该是有好报的,但如果坏人改错了依旧可以做好人,我们何不去宽容他曾经所犯的错呢,黑娃最终还是被定着一些不着实的罪名去除死,让我觉得有点难过,至少在我个人认为他的一生不该如此结束。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评论 白鹿原)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评论 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9593340d6edb6f1aff001fc5.png)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评论白鹿原)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前就暗下决心,要把这本书当作“将来垫枕头的”作品,也就是说,一名小说家总要写点自己都觉得好的作品用来陪葬。
于王朔而言是《动物凶猛》,写了许多小说,王朔用于证明自己是严肃作家的作品是这个中篇,犹如史蒂芬金拿出《四季》(其中就包括肖伸克的救赎)来证明自己不仅可以写畅销书,还能写更深刻的。
《白鹿原》是长篇小说,结构上处处在模仿《红楼梦》发表前也批阅几载,增删三次。
我读过两三遍,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古典小说里它都是最完美的一部。
读过之后,古典小说可以观止矣!我说的古典小说,是指那种传统的写法,仍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环境及社会背景描写,甚至,有某种惩恶扬善或者其它的宿命感的小说。
有别于现代小说,象王小波,村上春树,安妮宝贝,这样的是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一直发展,似乎还没有观止的迹象。
《白鹿原》的结构非常古典,故事惊心动魄,场景宏大,气度恢宏,跨越中国近代史,以陕北大地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的中国人,真可谓深刻的反应了中国人民的性格--这一性格的反应和解读,具有世界性。
我觉得,如果翻译得当,这本书是最当之无愧去申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据说,沈从文曾经获奖,只因去世没能领奖,沈从文的作品具备世界性,是因为他的笔下也写出了中国人的性格,写出了湘西凤凰城的民族性。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长篇小说,结构很重要,结构的好,是有机的,一体的,是个有机物,结构和故事水乳交融,否则,就是无机物,仅字数较多还谈不上长篇小说,就象不能把所有分行的文字都叫诗歌。
说它结构古典,是因为陈忠实读通了红楼梦,引用了《红楼梦》的结构特点:每一章节开头都把结果交待给读者,然后一步步的去解释这个结果,比如《白鹿原》的第一句是:白嘉轩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是娶了*个老婆。
然后,就把原因和每个老婆一一道来。
还有个章节第一句是:黑娃是收秋时回到原上的,回来时,还带了个女人。
然后,又一一道来,黑娃这么久都去哪儿了,经历了什么。
小说作品《白鹿原》的评论
![小说作品《白鹿原》的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9d772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7.png)
小说作品《白鹿原》的评论
《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该小说以白鹿原这个地方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该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文学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首先,该小说的主题非常深刻。
该小说通过家族的兴衰和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土地问题、家族和个人的矛盾、利益和道德的冲突等等。
小说中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生动。
其次,该小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
小说中的角色们生动而真实,他们的情感、思想、人生轨迹都被描写得非常透彻。
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珍视。
最后,该小说的文学语言优美。
作者的用词精准而贴切,语言流畅,让读者可以感受到故事中的每个情节和人物。
此外,小说中蕴含着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氛围,这也让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充满深刻主题、细腻情感描写和优美文学语言的经典小说。
该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
考和关注。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小说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白鹿原》心得感悟_白鹿原心得体会
![《白鹿原》心得感悟_白鹿原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b6ae8f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4.png)
《白鹿原》心得感悟_白鹿原心得体会终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
思绪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多年的风、霜、雨、雪和晴朗的天气一次又一次地踏进这片古老的平原。
精灵的白鹿跳过了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
无论有多少起起伏伏,生命的车轮依然日夜滚动,这是岁月所蕴含的冰冷而坚实的力量。
白家璇与《白鹿原》主人公卢子林之间有形或无形的竞争,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和深化。
为生命而战,为面子而战。
当然,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而明确地描述两个家庭之间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最后,鹿一家惨败。
性格决定命运可能是一个真理。
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性的写照。
他遵守陈规,自力更生,谨慎认真。
因此,他没有做任何惊天动地的事情。
他始终相信白鹿村是一位有尊严的族长,并坚持智慧和自我保护的哲学。
卢子林的性格不同于白家璇,他追求功利主义,有竞争性,有冷酷的风格,但也有胆小的一面。
虽然他一生中也经历过官场的起伏,但他毕竟没有创造任何荣耀,最终以悲剧告终。
我认为有两个人的性格变化最大,一个是白晓文,另一个是黑娃。
饥荒过后,由于陆三叔的话的刺激作用,白晓文由弱变强。
他从原来顺从、有规律、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叛逆、急功近利。
黑娃的性格可以用曲折来形容。
首先,她在童年时胆小害羞,然后勇敢凶猛,最后,她把这归因于懂书、礼貌和学会做人。
事实上,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
环境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而另一个人用某种性格重塑了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
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书中的生活有起有落,但我们的呢?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白灵的死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生下的兆鹏的孩子,相当于在冷先生脸上打了一巴掌,而这一巴掌有一半也会打到自己父亲的脸上,即使回到原上,也要忍受这世俗的戳戳点点过完一生,所以死亡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当代文学作品《白鹿原》的评论
![当代文学作品《白鹿原》的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bbd0594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c.png)
当代文学作品《白鹿原》的评论
《白鹿原》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部重要之作,由作家陈忠实创作,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评论。
首先,本书通过对白鹿原这个小山村的描述,展现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
书中详细描绘了土地的分配、村民的日常生活、习俗等,让读者得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农村的面貌。
同时,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也非常值得注意。
陈忠实通过对于传统观念的描绘和分析,让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演变,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
其次,本书通过对于家族史的讲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人性的复杂性。
书中的角色形象各具特色,其中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人深思。
这些角色的命运和性格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也成为了这部小说最为重要的亮点。
最后,陈忠实的文学风格也非常值得称赞。
他将叙事与思辨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象征、反讽、对比等,使得整个故事显得深邃、感人而又具有思考性。
总的来说,《白鹿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
它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对当时社会的反思,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历史。
陈忠实的文学风格也使得这部小说不仅
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思考性和启示性的文化著作。
《白鹿原》解析
![《白鹿原》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5288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d.png)
《白鹿原》解析这集中地通过作品中的正面形象白嘉轩和否定人物田小娥表现出来,一褒一贬,情感分明。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封建色彩很浓的旧式乡村权威--白鹿村的族长。
可以说,他就是中国社会所倚重的、儒家文化所渗透到旧乡村的生活秩序、伦理原则的化身。
他像他的祖先一样,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村,率民众抗税交农,正民风痛责孽子,为祈雨忍痛自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以德报怨,宽宥仇家,被称为白鹿原上“头一个仁义忠厚之人”。
作家对他是倾其笔墨,不遗余力地赞颂的。
有人指出,“白嘉轩无疑是陈忠实的理想人格。
作家可以说是倾其所爱。
在白嘉轩的人际关系网中,除了朱先生以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中为他静态的、浮雕式的肃穆与威严做了陪衬。
鹿子霖、田福贤、黑娃、小娥、白灵、白孝文、贺老大,甚至包括鹿三等都曾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而白嘉轩始终是白嘉轩,人格不变,信念不变,生活态度不变,理想不变,甚至他德高望重的地位都无丝毫改变。
”他是一个“肯定的、正义力量的化身”。
(5)应当承认,陈忠实所写的白嘉轩,在人物形象上是成功的,把许多读者甚至把一些批评家都带入作品的情境,让他们对白嘉轩无条件地认同和赞美。
但是,我们的怀疑也正在这里。
白嘉轩真的值得作家和批评家如此赞赏吗?他固然有恪守祖训,耕读传家的一面,有仁义为本,持身谨严,威镇乡里的一面--姑且不论这种小农经济的产物,对于现代社会,并不值得完全肯定;不容含糊的是,他还是封建礼教在乡村中的化身,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全力以赴的维护者。
黑娃和田小娥,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在苦难中结合,当然是对封建伦理的反叛,是对合理的生活的追求,可是,白嘉轩利用族长的权力,把他们打入另册,不许黑娃进入祠堂祭拜祖先,使他们成为村子里的“贱民”。
直至小娥死后,他仍然没有任何动摇,在人们为瘟疫和死亡所恐惧,要为小娥修庙的时候,他力排众议,置众人的生死于不顾,继续对小娥的迫害,掘墓焚骨。
《白鹿原》评论中的扬白抑鹿倾向
![《白鹿原》评论中的扬白抑鹿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5f4e1e3c915f804d2b16c1a4.png)
《白鹿原》评论中的扬白抑鹿倾向席忍学《白鹿原》问世十多年来,评论文章层出不穷,且大多涉及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个人物的形象。
虽有论者客观地分析了白、鹿性格的优与劣,但整体上存在着扬白抑鹿的倾向。
其突出表现是:一些论者对白嘉轩、鹿子霖从真与假、善与恶、正与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白嘉轩真善正,鹿子霖假恶邪的结论。
例如:白嘉轩对政治有种天然的疏远,他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内省、自励、慎独、仁爱上……控制他的人格的核心的东西是“仁义二字”……如果白嘉轩是真仁真义,鹿子霖就是假仁假义……他贪婪、阴险、自私、淫荡,舍不得放弃任何眼前利益。
⑴白嘉轩真诚地恪守他信奉的道德律令,用以律人,更用于律己。
他与形形色色的伪道学家因此也形成对照,与阴毒、淫乱而懦弱的鹿子霖更构成强烈对比。
⑵如果说白嘉轩代表一种正的话,鹿子霖更多显示出来的是一种邪。
白嘉轩严肃拘谨,鹿子霖放荡淫逸。
⑶如果说在白嘉轩的身上还贮存了传统文化某些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与他相对照的鹿子霖则更多显示了旧文化的衰败与没落⑷对这些观点进行简化,其褒贬态度更加明朗:白嘉轩——真、善、正——白鹿——道德人格,鹿子霖——假、恶、邪——白狼——功利人格。
这些观点虽然抓住了白嘉轩、鹿子霖性格的基本特点,但运用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对白、鹿作道德上的分析与评价,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把白嘉轩和鹿子霖相比,那么就个人品质来说,‘学为好人’的白嘉轩和阴险毒辣、好色之徒的鹿子霖是不同的。
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要从阶级关系、从每个人在阶级斗争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来观察问题。
这样,白嘉轩和鹿子霖这两个地主分子就很难说谁比谁更好。
甚至我们更应该说,身为族长,盘踞在白鹿村,有至高无上权力,又是封建主义思想、封建主义秩序的坚决卫士的白嘉轩有更坏的作用。
”⑸白、鹿二人作为白鹿原的统治者,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外在表现虽然不同,但本质并无区别。
这从二人对待女人、弱者、子女等的态度可以见出。
在白、鹿二人眼中,女人都是工具。
评改一段《白鹿原》
![评改一段《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1cddbc681ed9ad51f01df2ff.png)
评改一段《白鹿原》孙绍振在这几年的文学现象中再也没有比“《白鹿原》现象”更令我困惑的了。
一些朋友把它吹上了天,说是“史诗”之类,和他们争辩,简直是和聋子对话。
他们说白嘉轩这个形象好就好在没有自己的情感、知觉,没有自己的个性,活脱脱是一个“仁义”的绝对精神。
这涉及到文学形象的第一大前提问题,争论起来也很费唇舌。
任何学术争鸣都必须有个共同的出发点,如果没有任何共同的出发点,就叫做没有共同语言。
说到语言,这倒是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总没有什么人否认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吧?恰恰在语言的驾驭上,《白鹿原》是很蹩脚的,或者说是拙劣的。
许多朋友在鼓吹它的“成就”时有没有稍稍留心它的语言经常笨重到叫人喘不过气来呢?其实就是作者刻画得最好的场面,那语言的罗嗦和拖沓也显而易见。
在我看来,在《白鹿原》中,写得最精彩的场面,要算白嘉轩因其原定接班人白孝文与田小娥通奸而执行族规,当众对之进行鞭笞。
应该说这个场面的心理网络的设计是比较好的,不但有白嘉轩妻子仙草的忧虑,而且有政敌鹿子霖的得意,还有长工鹿三的同情和小儿子白孝武的麻木。
但是那语言中多余的成分太多了。
例如:“孝武归来及时替代了不争气的孝文的位置,也及时填充了他心中的虚空”。
不但第二个“及时”是修辞上的大忌,而且“不争气的孝文”中的“不争气的”,完全是蛇足,因为孝文此时已经不是不争气的问题了。
其实这两句话只要并成一句“孝武归来填充了他心中的空虚”,这就够了。
其他成分读者从上下文中一目了然。
陈忠实这样浪费语言,并不完全是他对读者的理解力的不信任,而是缺乏对语言功能的钻研。
接下去,“孝武领诵完了乡约和族规的有关条款,走到父亲跟前请示开始执行族规”,其中的“走到父亲跟前”,增加了句子的沉重,只能使读者想像空间更狭窄。
其实,后面的一句纯属多余,写完孝武诵读乡约和族规后,只要接下去写“白嘉轩从椅子上下来,跳下台阶”,读者就会完全明白,而且因自身完成了推想更增加了对现场的关切。
下面白嘉轩执法的场面中语言的浮渣就更多了,为了节省篇幅,我将多余成分用括弧标出,请读者明断: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
白鹿原文学评价
![白鹿原文学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61648a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4.png)
关于《白鹿原》的文学评论长篇小说《白鹿原》发表至今,引起了广泛的争鸣。
《白鹿原》达到了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长篇小说所未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作者陈忠实不仅将以其成功艺术创作和深刻的意义开掘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读过它的人,内心总能引起层层涟漪,或许是悲愤,或许是失落,或许是高兴,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体会,但是那深深的独有魅力却不会因人而变。
它的美,它的味,一直蔓延着....关于它的文学评论,我想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浅谈《白鹿原》。
一、思想内容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以陕北地方文化韵味为特色,通过描写主要由白、鹿两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近百年来风云变幻、几度易主控制的历史事实,深刻反映了家族式争斗的狭隘性,反映了宗法制度、门第思想在贫困地区的根深蒂固,更深刻体现了“和”才是促进地方适应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一作者对政局的思考。
《白鹿原》一书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的各色人等,为温饱、为脸面、为光宗耀祖、为争抢风水……祖辈三代纠缠在财、权、利、欲的无休止的谋算与争斗之中。
作者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群不同典型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喜剧,生动、形象、厚重地反映出民族悲壮秘史的一角。
《白鹿原》中主线是白鹿原上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哪家过得更好,声望更大。
两大家族祖上是一家,后分了两支。
起初两家都很穷,白家祖上靠勤俭持家渐渐富有,因此家风较严,具有传统中国封建家庭“耕读世家”的特点;鹿家祖上忍辱负重,学得一手好厨艺,成为天下第一勺致富,家风较松,有时显得很不厚道。
《白鹿原》一直从清末写到建国之后,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写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写国共之争,无形中也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窝里斗”。
它向我们展示了历史民族的鸿篇巨作,思想内容是厚重的,是值得深思的,每一个环节或者结局都值得深深得推敲。
一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
![一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dc82c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b.png)
一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山西省一个虚构的乡村为背景,描绘了白鹿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家族恩怨和社会变迁。
该小说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其文学价值广受认可。
首先,该小说的语言极具艺术性。
小说的语言既朴实自然,又不失深厚的文学内涵。
小说运用了大量乡土口语和地方方言,使得小说具备较强的地域色彩,使读者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当地的风景人情。
同时,小说大量使用了叙事手法,通过对多个家庭的描写,描绘了白鹿原地区多年来的历史和社会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形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形态,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该小说涉及的主题十分深刻。
小说所描绘的白鹿原是一个封建落后、家族恩怨重重的地方,继承了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封建礼教,使得人们沉迷于家族中而无法自拔。
小说着重揭示了封建家族伦理体系所造成的困境和悲剧,强调个体与家族的矛盾,以及家族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以及社会变革对人的冲击,引发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最后,该小说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白鹿、黑豹等。
这些象征意义既使得小说具备了较强的文化内涵,又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小说描绘的场景也极具艺术感染力,让人感觉仿佛亲临现场。
小说的结构也十分合理,情节处理巧妙,诗情画意,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自其问世以来,受到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赞誉。
小说以深刻的主题、具有艺术性和较强的语言表现力,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将封建家族伦理体系与社会变革相互映照,既是一部传世之作,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白鹿原》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6篇)
![《白鹿原》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88236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e.png)
《白鹿原》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6篇)《白鹿原》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精选6篇)《白鹿原》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篇1看完一本书后,我习惯查查它的背景资料,然后把那些我赞同的观点当成我的想法。
这本书也不例外。
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
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我也常常会提起笔来想写点东西,但总是半途而废。
现在看来,是我对写作中的艰难困苦望而却步了,这导致我直至今日不但没有写出白鹿原也没有写出黑鹿原白狗原黑狗原什么的。
甚至这篇读后感也不够完整。
我勉励自己:如果不能说的系统,至少可以写得笼统。
白鹿原是个地名,是陕西一处好山好水适合农耕的地方。
这里有当年秦孝文帝时就建立的行政区域――滋水县。
白鹿原上生活着两个大姓――白家和鹿家。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这两户人家的故事。
从时间跨度上是清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世情小说的背景都深厚宏大。
每个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叉分割,托起了一张网,网名就叫白鹿原。
这里面的人物都极鲜明,但细想来又极平凡,这就是织网人的高明之处。
男一应该算白嘉轩,论家境也就算小财主,家里常年雇着一个长工。
本质上他是踏踏实实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先士卒,各样农活不拉人下。
处理社会关系上,他遵从一个礼字。
他是村里的族长,管理着祠堂祭祀。
忠孝仁义,他是绝对的捍卫者和服从者。
女一是田小娥。
陈忠实在整本书中对她着墨最多。
那些难容世俗之眼的行为都可以看作她对命运的反抗。
包括她引诱黑娃,后来和黑娃成婚。
以及她死后闹发的瘟疫,附身到鹿三身上讲述自己的死因。
陈忠实讲别人的时候都是规规矩矩的,有着逻辑,但讲到田小娥就是随心所欲,浓墨重彩,牛鬼蛇神。
最正面的女性角色是白灵。
可惜她死得够冤,她参加革命,后来来到延安,在一次肃清运动中被当成内奸活埋。
书评:陈忠实《白鹿原》赏析
![书评:陈忠实《白鹿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da4477f5335a8103d22003.png)
《白鹿原》在《当代》刊出前半部,当月西安《当代》杂志脱销,钟楼邮局是当时西安最大最全的期刊杂志销售点,那里有一个名字很长的登记表,预订1993年第1期《当代》杂志。
1993年4月中旬,西安广播电台开始连播《白鹿原》,稍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栏目开始连播,七八月份小说上市时,形成了热销的场面,陈忠实体验到了签名签到手软的感觉,那天,早晨8点左右赶到书店,看到一眼望不到尾的长队,他竟有点不知所措,他头也不抬地签着,直到太阳西沉,只有中午简单地吃了点午饭。
那个曾经在《陕西日报》门外惶恐徘徊的农村青年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能看到沉甸甸的《白鹿原》,看到这涌动的人群,会怎么说呢?父亲那《三国》、《水浒》的参照,依然令他畏怯。
1993年7月16日,《白鹿原》讨论会在北京中华文学基金会文采阁举行,张锲、屠岸、朱寨、严家炎、蔡葵等六十多人参加。
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转来了书面发言。
1993年10月20日,西安召开了《白鹿原》作品研讨会,何启治专门赶到西安参加。
1993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特殊的、有意义的一年,“陕军东征”成为抹不去的一页,《白鹿原》之外,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热爱命运》相继在北京的4家出版社出版,形成一种陕军东征的合力。
其中以《白鹿原》和《废都》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
《废都》的命运遭际很复杂,此处不作详述。
《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12篇)、《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4篇)、《文艺争鸣》(1993年第6期,3篇)等期刊相继发表系列文章对《白鹿原》展开解读阐释和批判。
冯牧认为《白鹿原》的成功“给严肃文学带来了希望。
”雷达说:“《白鹿原》的出现,给当今寂寞的文学界带来了新的震撼和自信,它告诉人们,我们民族的文学思维并没有停滞,作为社会良知的作家们,也役有放弃对时代精神价值的严肃思考。
”评论家白烨专文对这些热议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69ba61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b.png)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白鹿原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上世纪前五十年渭河平原的一段秘史,那厚重深遂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引人入胜,令人震撼。
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在重大的社会变革冲击下,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解体。
位于渭河平原的白鹿原,在封建专制的农耕文明中生活了多年的候氏家族,某年某日两兄弟分别换为白姓、鹿姓,两姓的后人同有一个祠堂,奉行一个族规,共有一位族长。
两姓子孙千百年耒也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有所争斗,但由於传统文化的熏染,族规乡约的制约,也因为有像白嘉轩这样一类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维护族规乡约的族长,有像朱先生这样一些传统文化精神领袖的教化渲染,白鹿原维持着旣定的社会秩序,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存。
然而,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等等一耒,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这一糸列重大的社会变革事件和随之而耒的各种思潮观念,与产生于农耕社会旧的传统文化发生了严重冲突,也给争夺白鹿原统治权的争斗赋予了从末有过的残烈色彩。
面对社会巨变和各种思潮,传统文化节节败退。
尽管白嘉轩力挽狂澜,重修祠堂,立乡约,续家谱,对儿子白孝文违犯族规乡约照样重罚,对打残自己的黑娃以德报怨,朱先生等人奔走呼号,仍然无法挽回传统文化没落的趋势。
到了白嘉轩儿女们这代人,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固然还有些许痕迹,但总体耒说巳渐行渐远。
白鹿原的这代后人分属不同阵营,奉行各自的人生哲学,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小说中有两段分别叙述白鹿原不肖子弟白孝文、黑娃回乡祭祖的情节,这两次祭祖仪式均由族长白嘉轩主持,似乎浪子回头金不换,族规乡约又逢春,白族长、朱先生无不为之欢欣。
其实白孝文根本不是回乡忏悔,而是为了洗刷昔日的耻辱,显耀自己的成功,所以他离开白鹿原时说的一句话,谁走不出这原,谁一辈子没出息!道出玄机。
黑娃倒是真心重新做人,后耒却死在曾假忏悔祭祖的白孝文之手,实在可悲可叹!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走向没落,因为它总体上已经变得不合适宜,本耒,它还有些恒久性可供后耒人吸收和借鉴的部分,但重大的社会变革,激烈的冲突,很容易采取极端对立的态度,一方要全盘否定,一方要完全继承。
家族荣耀与文化传承:《白鹿原》读后评论
![家族荣耀与文化传承:《白鹿原》读后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fb4bb24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1.png)
家族荣耀与文化传承:《白鹿原》读后评论《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家族荣耀和文化传承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沧桑变迁与家族之间代际传承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广受赞誉,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也在国际上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读完《白鹿原》,我深为其家族荣耀与文化传承的主题所打动,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评论。
《白鹿原》以白鹿村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村一户世代相传的白家家族的故事,展现了家族荣耀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小说开篇即以家族的荣耀为线索,呈现了白家祖先“白姓百世通教书,千世传授袍笏”的传统。
这一传统象征了家族的知识传承,也象征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通过白家祖先的努力,白姓家族在白鹿村形成了世人所称赞的底蕴深厚的家族文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家的荣耀逐渐衰落。
小说揭示了白姓家族逐渐腐朽堕落的原因,其中包括家族内部的权利斗争、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外部的历史变迁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白鹿村的白家家族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让读者反思了家族荣耀的可贵性与脆弱性。
家族荣耀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与责任感。
同时,作为家族传承的源泉,文化的延续也需要重视和保护。
在白姓家族的繁衍中,作者通过描写一系列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代际传承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角色们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面临着家族荣耀和文化传承的考验。
其中的主人公信子,作为白家第四代传人,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不仅承担起白家宗族的家族荣耀,也始终坚守着白家传统与家族文化。
通过信子一脉的努力,白家依然能够在历史风雨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通过对白家家族的描写,强调了家族荣耀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他通过小说透露出对家族传承和文化传统的思考,呼吁读者珍视家族的荣耀,传承家族的文化。
同时,也提醒读者,只有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创造未来。
综上所述,《白鹿原》以家族荣耀与文化传承为题材,通过描绘白家家族的历史沉浮,向读者展现了家族荣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陈忠实小说《白鹿原》读后感8篇(精选)
![陈忠实小说《白鹿原》读后感8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ac1019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04.png)
陈忠实小说《白鹿原》读后感8篇(精选)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 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 不能光会读哦, 写一篇读书心得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心得了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陈忠实小说《白鹿原》读后感8篇(精选),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忠实小说《白鹿原》读后感篇119__年腊月二十五的下午, 在白鹿原上一间祖宅写完了小说的最后一行文字后, 陈忠实记录道:自己两眼发黑, 脑子里一片空白, 陷入了一种无知觉的状态。
他坐在小竹凳上一动不动, 究竟实行什么姿态默坐的, 已经不复记忆了。
这部小说成稿之后, 《当代》杂志的两名编辑前来拿稿, 当时陈忠实都没有实力请他们在外面吃饭, 吃的是自己妻子包的饺子。
他还清楚地记得馅里有刚采下的韭菜。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两名编辑在火车上就抢着读这部小说, 之后略加删改后刊登在《当代》上, 杂志出版的当天, 陈忠实从乡下赶往西安的时候就已经没法买到了, 杂志被抢购一空, 1993年6月, 《白鹿原》作为小说正式出版单行本,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 陈忠实没有为小说做过任何宣传, 可是, 《白鹿原》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经典的行列, 最流行的称赞语是, 这是一部“史诗”式的巨作。
不管这个称呼是不是合适, 但无疑, 《白鹿原》是那个时代出现地一部巨作, 对从清末到解放初期的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的全面的描绘, 尤其精彩的是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很少出现的几类人物:以推行“乡约”为人生主旨, 整个人格负荷着传统礼教色彩的族长白嘉轩;他的对手, 新时代的投机者, 奉行“勾践精神”的鹿子霖;还有我行我素, 在原上如同白狼一样行走的黑娃, 包括他的妻子, 一名依靠本能行事, 美艳的田小娥。
最后田小娥化为厉鬼报复欺压她的村庄的一笔, 恍惚有唐人传奇的感觉。
当年吴天明就找到陈忠实, 商量想拍摄电影《白鹿原》, 因为各种原因, 多年之后, 这部电影借导演王全安之手问世, 同样是历经磨折, 他们选择完成电影的方式, 与小说陈忠实有一点相通, 就是借助几个典型人物塑造了几种人格类型, 把这几位典型人格类型放置在中国现代史的格局中去考量。
史志意蕴·史诗风格——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史志意蕴·史诗风格——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https://img.taocdn.com/s3/m/559050354b73f242326c5f0f.png)
白嘉轩的“ 仁义 ” 是传统 的, 但也是局 限的 、 自我 的。儒
家思想 以仁义著称 , 孔 子所 言 :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 达 人” 、 “ 己所不 欲勿施 于人” ; 孟子在 “ 仁 学” 之 意上体 现“ 义” 之 内涵 。白嘉轩虽然并未对朱理学 、 儒家思想进行 研习 , 但 却在 姐夫 的指 引下 , 以“ 好 人” 为发 展 目标 , 如 白嘉轩 对 鹿 三、 族人 的态度 , 是在 阶级对 立标准下 产生 的“ 仁义” ; 对 鹿
” Wl l i t e De e r P l a i n”/ / J i a n g Ru i
Ab s t r a c t” Wh i t e De e r P l a i n ” , a s a n e x c e H e n t f u l l - l e n g t h n o v e l
中图分类号 : 1 2 4 7 . 5 文献标识码 : A
- r‘工 J
1 1 5 0 0 0 )
D OI : 1 0 . 1 6 8 7 1 4 . c n k i . k j wh c 。 2 0 1 7 . 0 3 . 0 7 5
摘
要 《白鹿原》 作为 2 0 世纪9 0 年代优秀长篇 小说 , 其在
du in r g t h e 1 99 0s ,c o v e r s a s p a n o f h a l f a c e n t u r y f r o m he t b e g ie l a t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t o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u l t u r a l R e v o -
l u t i o n . T h r o u g h t h e n a r r a t i o n o f t h e f a t e s o f t h e Ba i f a mi l y a n d t h e L u f m i a l y , t h e wr i t e r t e l l s he ” t s e c r e t h i s t o r y ”o ft he n a t i o n . he T n o v e l h a s b e e n h i g h l y a c c e p t e d b y s c h o l a r s s i n c e he t d a t e f o p u b l i c a t i o n ,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h u n d r e d s o f c o mme n t a i r e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秘史《白鹿原》为何没能走向世界?网友评论(24)2016.04.29 第262期作者:唐山导语:一代文学巨匠陈忠实于2016年4月29日上午病逝。
作为陈忠实代表作的《白鹿原》,普遍被认为是一部“中国民族的秘史”,然而在现代语境下,却始终无法找到受到国际认可的途径。
在书评人唐山看来,《白鹿原》完美地契合了当下国人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承接了中国小说“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主题表达,只有深谙时代与命运拨弄的中国读者,才会真正被它背后的苍凉所打动。
而面对生命的苦难,东方文化的解药是逍遥,西方的解药则是拯救,从拯救的角度看,《白鹿原》既无解决方案,也无归宿,陈忠实只好借白孝文的口说:“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
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
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
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
陈忠实留下的古体诗不多,这首大概可算是他对《白鹿原》创作的一个总结了,所谓“十年无言还无言”,因为《白鹿原》从1983年构思到1993年完成,恰好是十年。
陈忠实来到人间,似乎就是为了来写《白鹿原》。
在这本书之前,陈忠实的作品很少引起读者们的关注,在这本书之后,陈忠实也未再写出同样精彩的作品。
著名评论家霍达先生曾这样评价《白鹿原》:“原先的陈忠实不见了,一个陌生的大智若愚的陈忠实站到了面前。
他在什么时候悟了…道‟,得了…理‟,暗暗参透了物换星移、鱼龙变化的奥秘?”陈忠实成名后,采访过他的人不少,相信许多记者会在心中暗暗诧异:“真是这个人写出《白鹿原》的吗?”在某些方面,陈忠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缺乏常识,而一个尚未完全读懂当下的作家,又如何能写出超越时代的东西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白鹿原》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没有过”的小说,可它却并不是国际影响最大的中国小说。
我们常常以为,文学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可在现实中,这句话其实未必成立。
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截然不同,在很多时候,彼此很难达成共鸣,《白鹿原》即为一例。
《白鹿原》为何能震撼中国读者的心灵?因为它写出了一段民族的“秘史”。
在这段历史中,有“义主”的化身白嘉轩,为了心中的理想,虽九死不悔;有“忠仆”的化身鹿三,恩怨分明,绝不僭越自己的身份;有奸贼的化身鹿子霖,即使不利己,也要损人;有大儒的化身朱先生,竟一人斥退20万清军;加上浪子黑娃,“闯荡半生,混账半生,糊涂半生”,却最终幡然悔悟;还有荡妇田小娥,介于人妖之间……纷纭的人物,契合了我们对自己历史的全部想象,但更关键的是:在小说中,不论好人怎样历经磨难,变成了坏人,乃至坏人怎样遭遇震撼,转而成为好人,他们最终都是失败者——善也罢,恶也罢,一切终将烟消云散。
在时光的眼中,每个人的坚持与放弃,其实毫无意义。
正如霍达先生所说:“几乎每个人的生死祸福,升降沉浮,都是难以预料的,出人意表的,却又是不可逆转的,合情合理的。
”也许,一言以蔽之:谁也逃不出命运的拨弄。
表达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可奈何,是中国小说的传统。
从《东周列国志》的“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到《三国演义》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乃至《红楼梦》中的“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其实都未离开这个母题。
只要是历史,就会有人的悲剧,就会以个体被淹没为结局。
这不仅是文学赋予我们的认识,也是我们自身成长中获得的经验。
从童年的自我中心,到被动融入社会,谁不曾经历一个伤痕累累的心路历程?白嘉轩说:“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到祠堂里头的。
”或者,只有中国读者才能真正读懂这些话,才会真正被它背后的苍凉所打动。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去的百年充满波折。
我们上下求索,一次次误以为找到了挣脱现实苦难的钥匙,可每次用它打开大门后,却发现门后藏的却是下一次苦难。
被激情、忠诚、热爱、逻辑一遍遍狂虐之后,除了幻灭,我们还能再说什么?曾经坚信过的一切,已归于消逝,那么,除了历史,还有什么能安慰此岸的苦痛?是的,历史为怪异的现实提供了合法性——当我们追问为什么时,我们至少可以这样回答:不用问了,历史从来如此。
依靠对历史空虚、恒久的想象,我们化解了一切追问,也原谅了自身的全部过失——曾经的罪过源于过程,谁也无法做得更好,我们只能接受结果。
毫无疑问,《白鹿原》完美地契合了当下国人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所以消遣者中能从中找到好故事,纠结者能从中找到安慰,负罪者能从中找到解药,甚至连猎奇者,也能从中到宣泄。
然而,在不同语境中,情况则完全不同——面对生命的苦难,东方文化的解药是逍遥,而西方的解药是拯救,可从拯救的角度看,《白鹿原》则显得有些含糊。
毕竟,历史并不永远冰冷,也并不只是“成住坏空”那么简单,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中,也会喋喋不休地抱怨历史的“永劫回归”,他一遍遍指出历史本质的无序,但这个指出本身,就带了无限的留恋在其中。
而在《白鹿原》中,虽然不是“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可既无解决方案,也无归宿,陈忠实只好借白孝文的口说:“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就有希望”,毋宁说,无数次潮起潮落,让“希望”早已无法为我们提供什么动力了,活下去,只能靠习惯,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很难说拯救与逍遥谁优谁劣,西方文明从两河时代起便已是集体耕作,共同维护水渠等公共设施,而东方文明则从一开始便以个体耕作为主,所以前者发明了乌托邦,后者发明了桃花源,外表相近,但两者之间却无法互通有无。
不否认,确有一些经典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得到了共同的推崇,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彼此对经典的误会,远远超过对经典的共识。
人是靠直觉来欣赏的,直觉貌似是个人化的产物,其实是教育、环境、社会的综合体。
一个在现代都市中为时尚而烦恼的洋人,如何能被白鹿原上的农民打动?剥去怪异的故事,则剩下的部分将被视为“啰嗦”,而那些“啰嗦”其实恰恰是《白鹿原》的精华所在。
也许,我们应该反过来看这个问题:既然文化的深度沟通如此难以达成,则《白鹿原》在国际文坛没有引起足够大的反响,应属常态,倒是那些得到国际文坛认可的作品,反而更可能是有问题的。
《白鹿原》:一部让莫言都怔住的家族史小说网友评论(19)2016.04.29 第261期作者:宗城导语:2016年4月29日7点40左右,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4岁。
其代表作《白鹿原》曾获得过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也曾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连环画、雕塑、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品。
这部作品曾让酝酿《丰乳肥臀》的莫言一时怔住,评论人宗城认为《白鹿原》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一部家族史小说,也由此树立起了属于陈忠实的文学王国。
在《白鹿原》这篇巨作中,陈忠实不再束手束脚,放开胆子向诸多他所怀疑的、所欲打破的旧物发起进攻。
《白鹿原》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绝对崇高,或者被符号化、特质化的,活着是他们最大的立场。
平静的一天,陈忠实生活在乡下的祖屋。
就在这一天,他收到一封薄薄的信件,来自《人民文学》,信件交接那刻,他难掩激动,因为经验告诉他,厚厚的信件,代表原稿被退回,而眼前这封信,是希望的可能!1992年,《白鹿原》初刊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杂志,1993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白鹿原》单行本。
尔后,这部沉甸甸的小说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
莫言依然记得他初次阅读《白鹿原》的心情。
那会儿,他正在酝酿他的下一部长篇力作《丰乳肥臀》,这部令莫言倾注心力,又惹了不少麻烦的小说,承载了莫言的文学野心。
站在寻根文学的脊背上,手执魔幻现实主义之剑,莫言这位文学骑士,要义无反顾颠覆传统历史语言,将一个个崇高符号还原为“人”的本位,他深知家族史小说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乃至同期的《平凡的世界》、《妻妾成群》,莫言也想创作一部了不起的家族史小说。
但当他读到《白鹿原》,他怔住了。
《白鹿原》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一部家族史小说,它也完全有资格,在文学史树立起属于自己的丰碑。
莫言在家族史小说上的野望,陈忠实,这个来自陕西的,早先甚至挤不进一流作家的汉人,先于他完成了大半,甚至,陈忠实借此构筑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一如高密之于莫言、鲁镇之于鲁迅、但泽之于君特·格拉斯。
无论有意与否,《白鹿原》的出现,都是反思文学与寻根文学从1到2的巨大补充,在《白鹿原》中,你会发现,历史也许未必是螺旋上升的,它可能毫无规律,人也许根本不会因为悲剧而避免悲剧,我们也未必比古人更加精明。
白、鹿两家争斗不休,到头来却仿佛仍像西西弗斯般陷入生活的瓶颈,“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的土地上,冤冤相报,代代不已,看似时代剧变、家族更迭,本质却依然如往昔。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白鹿原》开篇这句话,拥有让人过目不忘的魔法,人物、情节、时间的重新整合,在简短的概括中充满张力,像是浩瀚的海洋连通陆地的小塘清水,读者借此游入,渐渐地,陈忠实那汪洋恣肆的语言海洋,尽收观光者眼底。
在《白鹿原》这篇巨作中,陈忠实不再束手束脚,他终于放开胆子,向诸多他所怀疑的、所欲打破的旧物发起进攻。
一个出色的小说家,首先要敢于书写善与恶、好与坏之间广阔的灰色地带,一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司汤达的《红与黑》;同时,他要不被任何标榜崇高的符号束缚,要将一个个人还原为“人”,无论是母亲、父亲、革命家、道士、军人、小偷,首先,他们都是生而为人;再者,他要敢于动用自己所有可挖掘的生活经验,并将其提炼入自己的文学王国。
《白鹿原》体现了陈忠实作为优秀小说家的这三个特质。
菲茨杰拉德能将盖茨比浮华的生活描绘地仿佛身临其境,就在于他本人就一度沉浸于盖茨比式的生活;贾平凹的《秦腔》充满地域特色,融秦腔戏曲于文本,因为他打小就熏染在那般情境中;陈忠实能将关中大地百年沧桑娓娓道来,也源于他漫漫人生路的经验积淀。
翻开《白鹿原》这本小说,我们会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是绝对崇高,或者被符号化、特质化的,即便是仁义大度的白嘉轩,也能手段恶毒,也有着法海形象的一面。
白嘉轩、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娥等,他们都游走在善恶好坏间的灰色地带,他们都被各自的欲望牵引着,他们的首要本分都是顽强地活着。
一出出人世间的悲喜剧,由此铺陈开。
故而,你很难对书中人物进行道德审判,或者圈定他们何种信仰、何种立场,活着可能就是他们最大的立场。
“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
圣人不屑于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
圣人的好多广为流传的口歌化的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得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