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合集下载

《 移 动 通 信 》教学大纲

《 移 动 通 信 》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学分:4学分学时:72学时适用专业:高职类通信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移动通信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的任务: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问题,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常见通信系统的结构、组网方法、工作过程,主要移动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

前导课程:《通信技术概论》,《通信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后续课程:《移动网规网优设计》、《无线通信工程》、《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理解移动通信的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和发展状况。

2.理解电波传输的原理,了解各种环境对电波传输的影响。

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的干扰*。

3.了解移动通信中的话音编码、调制技术*、分集技术等基本技术。

4.了解频谱资源的管理,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多址技术、区域覆盖与信道配置技术、网络结构、信令交换*。

5.理解FDMA、TDMA、CDMA三种多址技术的工作原理,了解三者的容量比较。

6.深刻理解GSM系统的网络结构、无线接口、信号处理技术、网络控制与管理技术、移动通信天馈线系统*、GSM系统基站硬件与数据配置*、GSM系统的网络规划技术*、GSM系统的室内覆盖技术*、GPRS技术、移动新业务及终端设备介绍*。

7.深刻理解CDMA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网络特征。

8. 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我国移动通信现状及发展趋势。

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主要标准和关键技术,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掌握LTE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室,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实验部分在移动通信实训室进行,需配备移动通信设备(GSM,CDMA,WCDMA等),移动通信实验箱、逻辑分析仪、频谱仪、示波器等,需两名教师指导。

五、教法说明本课程综合了通信技术中大部分前沿技术,其中话音编码技术、调制解调技术、分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等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尽量通过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移动通讯》实训大纲

《移动通讯》实训大纲

《移动通讯》实训大纲一、实训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次实训移动通信业务的实现,它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它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可以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在实践的层面掌握移动通信业务的相关知识。

它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完成GSM移动台开机入网和关机实验,移动台主叫和被叫实验,掌握移动系统通信实验,从而掌握移动通信业务的应用。

二、教学基本内容1.GSM 移动终端开机搜索网络的过程;2.GSM 移动终端同基站建立RR连接的信令过程;3.GSM 移动终端开机入网时IMSI附着的信令;4.GSM 移动终端关机时IMSI分离涉及到的信令;5.移动台同MSC之间的信令链路建立过程;6.移动台主叫的呼叫建立过程;7.与通话连接相关的七号信令消息;8.移动台被叫的信令流程;9.呼叫释放时的信令流程;10.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11.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被叫通信过程。

项目一 GSM 移动台开机入网和关机实验(12学时)1.目的要求(1)了解GSM移动终端开机后接入网络进入工作状态的全过程;(2)掌握GSM移动终端开机入网位置登记的信令过程;(3)掌握GSM移动终端关机离开网络的信令过程。

2.方法原理(1)移动台开机搜索网络的过程:移动终端MS开机或者从盲区进入覆盖区时,手机将寻找PLMN(公共陆地移动网络)允许的所有频点,搜寻最强的BCCH载频,接收到FCCH信道信息,锁定到一个正确载频频率上。

紧接着,MS开始解码SCH信道上与同步有关的信息。

这时,MS也可以接收BCCH信道上有关小区信息的系统消息了。

MS比较系统消息中所携带的本小区的LAI和手机中所存储的LAI。

如果两者相同,则触发IMSI附着过程。

否则,则触发正常位置更新。

(2)IMSI附着的信令过程介绍:MM层消息交互的建立是以RR层连接建立为前提的。

信令过程中,首先是MS收到来自基站(BS)的系统消息,其中包含了基站广播的本小区的LAI号,由于这个LAI号同MS中先前存储的LAI号相同。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适用对象:本科执笔:刘世安学时数:54 审核: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

2、知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二章调制解调[目的要求]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教学内容]1、调制的概念,移动通信中调制技术的作用。

2、最小频差和相位连续的概念,最小频移键控的概念和调制原理。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2.课程属性:(限选)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

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

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时:72一、课程定位、任务和目标1.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基础。

2.课程任务移动通信概念、移动通信主要技术、移动通信各商用系统(GSM、IS-95CDMA、GPRS、WCDMA、TD-SCDMA、cdma2000、HSPA、LTE、5G NR)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电波传播特性估算、噪声和干扰等。

3.教学目标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及各商用移动通信系统教学。

具体包括: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技术;熟悉各商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了解电波传播、噪声干扰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移动通信概念;移动通信主要技术;移动通信商用系统网络结构、空中接口、关键技术难点:移动通信商用系统空中接口、关键技术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教材:《移动通信技术(第4版)》.魏红.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实训一、实训目的1、研究RC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规律和特点;2、学习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了解电路参数对时间常数的影响;二、原理说明RC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RC 一阶电路如图1所示,开关S 在‘1’的位置,U c =0,处于零状态(零状态是指电容上没有充电,没有储存电能;即U c =0),当开关S 合向‘2’的位置时,电源通过R 向电容C 充电,u c (t )称为零状态响应。

由一阶电路暂态过程三要素法有:tτf t f f f -+⎡⎤=∞+-∞⎣⎦()()(0)()e (4-1)已知u C +(0) = 0,u C (∞)=U S ,于是有t t ττu t U U U --=-=-S S S c ()e(1e ) (4-2)式中τ =RCu cU S0.632U图4-1 电容充放电电路根据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三要素法,可得式(4-2)所示的暂态过程的数学表达式。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移动通信技术时,必须具备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

开设《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原理、移动通信线路的传输特性及移动台和基站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抗衰落措施。

3.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网络结构、接口互连及信令变换、协议和标准等。

4.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性能。

5.了解个人通信的基本技术和发展动态。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 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掌握移动通信的分类、工作频带、蜂窝小区。

重点和难点:移动通信系统构成、蜂窝小区的内容。

第一节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二、移动通信的特点第二节移动通信工作频段一、移动通信的分类二、移动通信的工作频带第三节蜂窝小区的概念一、蜂窝小区的定义二、蜂窝小区的划分第二章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调制解调技术、抗衰落技术、语音编码技术、多址技术、电波传播干扰技术,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应用范围和方式,未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多址技术以及CDMA技术及语音和信道编码。

第一节调制技术一、调制二、解调第二节抗衰落技术一、快衰落二、慢衰落第三节多址技术一、频分多址二、码分多址第四节电波传播与干扰一、电波传播干扰技术二、抗干扰的方法第三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8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GSM发展、GSM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重点掌握GSM 的关键技术;理解GSM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和信令网以及业务流程。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全).doc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全).doc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全) 、移动通信简介(3学时)1、课程定位:(1)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移动通信网的基木要素(Grasp basic concept and element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 (2)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关键技术基本原理(grasp key tech ・ and basicpri nciplc of communi cat io n. System )・2、课程目标:(1)为在网络运营商和ISP从事移动网络和关技术规划、建设、维护和优化奠定基础(Provide found, for construction> plan> maintenance and optimization in network operators)。

(2) 为相关设备供应商开发维护等奠定基础(Provide found, for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in equipment supplies)o (3)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location, charging, trans, and Wlan technologies) o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原理的英语表达。

3、教学重点:移动通信系统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of mobile system)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原理(networking principle of mobil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key technologies of mob订e communication) >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system structure of mobi1e system) 4、参考书《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人学出版社,郭梯云等。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祁玉生等。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标1.课程简介《移动通信》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无线通信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以《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现代交换原理》等课程为基础,主要讲授移动信道传播特性,抗信道衰落技术,移动通信组网技术,2G、4G和5G通信系统等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总体上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移动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监理和运维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在移动通信行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系统设计、工程施工、产品开发、网络运营等工作。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基本理论,掌握移动信道的衰落特性,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抗衰落技术。

教学目标2:认识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和多址技术,学会结合抗干扰技术对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进行定量分析,了解移动性管理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3:掌握2G、4G和5G移动通信系统的制式、关键技术和主要业务,认知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特征,结合无线接口的协议栈模型理解移动管理的信令流程,学会各种移动网络的无线规划。

培养学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工程施工、产品开发、网络运维等方面的专业素质。

教学目标4(课程思政):了解我国移动通信事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我国通信行业发展的自信心,意识到国际市场核心技术激烈竞争的现状,激发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热情。

3.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三、理论教学表1 理论教学安排四、实验教学表2 实验教学安排五、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六、建议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1]余晓玫,赖小龙,喻婷,易红薇.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李兆玉,何维等.移动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3]杨学志.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移动通信课程类别:核心课、必修课学分:5学分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一、课程的教学目的该课程详尽地介绍了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移动通信的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为进一步学习移动通信不同系统,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特征,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和扩频技术,多址接入技术,常用的抗衰落技术,移动通信网组网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原理在实际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

了解GSM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建立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效的人机交互基础上。

课程以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为主,结合每学期四次的集中实时辅导,始终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的系统引导和学习支持。

四、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作业(40%)与期末考试成绩(60%),总成绩100分。

五、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介绍课程导学1 教学内容课程介绍课程导学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移动通信课程的设计思想;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了解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方法;3、重点、难点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方法;第1章概述1、教学内容章导学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基本技术移动通信分类移动通信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简介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掌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不同的2G标准;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不同标准的3G移动通信系统;了解集群移动通信系统;3、重点、难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不同的2G标准;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不同标准的3G移动通信系统;第2章无线移动信道1、教学内容章导学无线信道相关的基本概念电磁波与无线电频谱无线电波传输环境无线电波传播机制;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多普勒效应移动信道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024年《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CDMA扩频通信原理
介绍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扩频码的选择和产生 方法,以及扩频通信在CDMA系统中的应用。
2024/2/29
19
3GPP LTE/LTE-A网络架构及协议
01
3GPP LTE/LTE-A网络架构
包括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PC)、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 入网(E-UTRAN)和用户设备(UE)等组成部分。
30
用户隐私泄露风险及应对策略
用户隐私泄露风险
在移动通信中,用户隐私泄露可能导致身份盗窃、垃圾信息骚扰等 问题。
隐私保护技术
如数据加密、匿名化处理等,这些技术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 被非法获取。
用户隐私保护策略
包括加强用户权限管理、建立数据泄露应急响应机制等,以确保用户 隐私得到全面保护。
2024/2/29
包括恶意软件、钓鱼攻击、DDoS攻击等, 这些威胁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严 重后果。
2024/2/29
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包括使用强密码、定期更新软件补丁、限制不必要 的网络访问等,以降低网络被攻击的风险。
网络安全技术
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加密技 术等,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强网络的安全 性。
行业自律和规范
许多行业组织也制定了相应的自 律规范和标准来指导网络安全和 隐私保护工作。这些规范和标准 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数据处 理实践,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水 平。
2024/2/29
32
08
实验环节与课程设计
2024/2/29
33
实验环境搭建和实验内容安排
硬件设备
包括基站、移动台、信道模拟器等。
2024/2/29
12
03
无线传输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Title: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Introduction: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信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结构和运行过程。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结构。

3. 了解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

4. 了解移动通信的常用协议和标准。

5. 能够分析并解释移动通信网络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a. 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a.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b. 移动通信网络的层次结构3. 移动通信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a. 数字信号传输原理b. 调制解调技术概述c. 常用调制解调方式的原理和特点4. 移动通信协议和标准a. 移动通信协议的定义和作用b.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标准5.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和挑战a.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安全性问题b. 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问题c. 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瓶颈与未来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认真讲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原理和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

2. 实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思考并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和挑战。

四、教学评估1. 口头提问: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做出解释。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移动通信网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解决方案报告。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移动通信技术相关教材及参考书。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1.2 课程目标: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网络架构和应用场景,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能力。

1.3 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章节划分及内容细化2.1 章节一、移动通信基础知识2.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2.1.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2.1.3 移动通信的技术分类2.1.4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2.2 章节二、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结构2.2.1 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结构2.2.2 移动通信网络的层次结构2.2.4 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2.3 章节三、无线传输技术2.3.1 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2.3.2 无线传输技术的分类及特点2.3.3 无线传输技术的标准与应用2.4 章节四、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2.4.1 移动通信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2.4.2 移动通信接入技术的分类与比较2.4.3 移动通信接入技术的应用案例2.5 章节五、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2.5.1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基本概念2.5.2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技术架构2.5.3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功能与特点2.5.4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发展方向2.6 章节六、移动通信的应用与发展2.6.1 移动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2.6.3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三、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相关课件、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4.1 法律名词:依法规范移动通信技术运营、管理和使用的法律法规。

4.2 注释:本文档中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详见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的结构和管理;
5.掌握 GSM 和 CDMA 移动通信系统
的接续过程、切换过程和移动性管
理的过程。
1.掌握 3G 的主要目标、频段划分
和标准化情况;
2. 掌 握 WCDMA 、 CDMA2000 、
TD-SCDMA 三个移动通信系统的
1.WCDMA 移动通信系
结构;
统;
3. 掌 握 WCDMA 、 CDMA2000 、
六、课程考核
1、各单元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序号 1
单元 移动通信概述
知识点
考核要求
1.移动通信的分类
识记:移动通信的分类、移动通信系统
2. 移 动 通 信 的 特 点 及 的构成及特点。
组成;
领会: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频率分配
3. 移 动 通 信 的 工 作 方 情况、移动通信中的编码与调制技术。
式;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具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号 1
2
3 4
单元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信道中的电波 传播及干扰
组网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移动通信的组成和分类,工作方式及编码与调制技术; 掌握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及干扰; 掌握组网技术; 掌握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掌握 CDMA 移动通信系统; 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关键技术。
2、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学习需要收集和使用资料; 能够根据学习任务和目的制订、实施学习计划; 能够分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具有知识迁移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应用到学习中; 具有一定的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工程组网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二、载波提取及 PSK 调制与解调 内容提要:
1、观察科斯塔斯环提取相干载波的过程。 2、观察相干载波相位模糊现象,并做分析。 3、观察 2PSK、2DPSK 信号的波形(频谱)。 4、观察 2PSK、2DPSK 相干解调器各点波形。
实验三、位同步、帧同步提取及纠错编码 内容提要:
1、 观察数字锁相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 观察数字锁相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
批注 [y1]: 未知 批注 [y2]: 教学计划中统一 列为现代通信实验?
批注 [y3]: 未知,教学计划没 列出
二、 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是学习和掌握《移动通信原理》的必经环节。本实验是在移动通 信原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 CDMA 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个工作过程,加深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的目的是 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掌握 CDMA(码分多址)的基本原理,了解 DS-CDMA(直扩码 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原理及组成(包括信息码的扩频与解扩,调制与解调,纠错编码, 接收机端扩频码的捕获与跟踪及信号的同步等),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如正确的操 作和观察数字示波器、绘制波形、撰写实验报告等);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严 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测量 2 信道 DS-CDMA 通信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各点波形,进一步了解发端扩频调 制、收端相关检测及码分多址逻辑信道形成原理。
2
差的关系。 3、 观察帧同步器的假同步现象、漏识别现象和同步保护现象。 4、 通过比较接收机接收的编码信号在解码前后的误码率,加深对纠错编码原理的理
解。 5、 通过观察 CDMA 系统中汉明编解码的过程,加深对汉明编译码原理的理解。

2024年度《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度《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信道编码与调制
了解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以提高信号传输 的可靠性。
10
多址接入技术与干扰抑制
多址接入技术
介绍FDMA、TDMA、CDMA等多址接入技术的 原理和特点。
干扰抑制技术
分析移动通信中的干扰来源,并介绍常见的干扰 抑制技术,如功率控制、分集接收等。
扩频通信技术
了解扩频通信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抗干扰和提高系 统容量方面的应用。
3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
2024/2/2
移动通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01
从1G到2G的技术演进,主要解决了语音通信和低速数据业务的
问题。
3G与4G时代的发展
02
实现了移动宽带和高速数据传输,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
端的普及。
5G及未来移动通信的趋势
03
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将开启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时
实验二
无线信道特性与传输技术实验
2024/2/2
设计思路
通过实验测量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如路径损耗、多径 效应等,让学生了解无线信道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影 响,并掌握相应的传输技术。
实验三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验
设计思路
通过模拟软件或实际网络数据,让学生进行移动通信网 络的规划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 能力。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包括多址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 术、分集技术等。
2024/2/2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包括网络规划原则、方法,网络优化策略等 。
35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5G技术发展与应用
探讨5G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适用对象:本科执笔:刘世安学时数:54 审核: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

2、知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第二章调制解调[目的要求]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教学内容]1、调制的概念,移动通信中调制技术的作用。

2、最小频差和相位连续的概念,最小频移键控的概念和调制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2.课程属性:(限选)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

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

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理;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

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 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3)QPSK相干解调实验。

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H3(DIN1),11号模块的TH4(Dout),适当调节11号模块压控偏置电位器W1来改变载波相位,对比观测原始基带信号和解调输出信号的波形;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H1(BSIN),11号模块的TH5(BS-out),对比观测原始时钟信号和解调恢复时钟信号的波形;用示波器对比观测原始I路信号与解调后I路信号的波形,以及原始Q路信号与解调后Q路信号的波形。

3)O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选择OQPSK调制模式,实验步骤同2)4)MSK调制及相干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MSK调制。

设置主控菜单,选择MSK 调制及解调。

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P8(NRZ-I)和TP9(NRZ-Q),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示波器对比观测I 路信号成形前后的波形和Q路信号成形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MSK星座图;示波器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和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CH1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MSK调制信号。

(3)MSK相干解调实验。

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3(DIN1)和11号模块TH4(Dout),适当调节11号模块压控偏置电位器W1,同时按复位开关键S3,对比观测原始基带信号和解调输出信号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1(BSIN)和11号模块TH5(BS-out),对比观测原始时钟信号和解调恢复时钟信号的波形。

示波器对比观测原始I路成形信号与解调后I路成形信号的波形、原始Q路成形信号与解调后Q路成形信号的波形;示波器探头CH1接10号模块和11号模块TH10(DA输出1),对比观测原始基带信号与解调后但未经码元再生判决的信号。

5)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实验。

选择GMSK调制模式,实验步骤同4)5.教学方式教师先讲解,并提供部分实验步骤;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进行辅导。

6.考核要求调试成功并提交实验报告。

7.实验报告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写出观察到的实验结果;3)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

4)格式符合《实验报告格式》书,书写规范。

实验二扩频技术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掌握m序列、Gold序列、Walsh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了解直接序列扩频、解扩原理和方法。

了解扩频前后信号在时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了解解扩前后信号在时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2.实验内容1)观察m序列,识别其特征,自相关特性。

2)观察Gold序列,识别其特征,自相关特性及互相关特性。

3)观察Walsh序列,识别其特征,自相关特性及互相关特性。

4)观察扩频前后信息码的时域变化,频域变化。

5)观察已调信号在扩频前后的频域变化,解扩前后的频域变化。

6)观察解扩时本地扩频码与扩频时扩频码的同步情况。

3.需用的仪器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CDMA发送模块14号模块、CDMA接收模块15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m序列、Gold序列和Walsh序列的特征,了解扩频解扩原理。

2)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连线。

设置主菜单,选择m序列产生及特性。

(2)将14号模块的拨码开关S1、S2、S3、S4全拨为“0000”。

将开关S6拨至“127位”,设置PN序列长度为127位。

按复位开关S7。

(3)观测测试点PN1或PN3,了解m序列波形;观测TH9(相关函数值)测试点,了解m序列自相关特性。

3)Gold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连线。

设置主菜单,选择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

(2)将14号模块的拨码开关S1、S4全拨为“0000”。

将开关S6拨至“127位”,设置PN序列长度为127位。

设置S2为0001,使G1输出一种Gold序列。

设置S3为0001,使G2输出Gold序列与G1相同。

按复位开关S7。

观测TH9(相关函数值)测试点,了解GOLD序列自相关特性。

(3)设置S2为0001,使G1输出一种Gold 序列。

设置S3为0010,使G2输出Gold序列与G1不相同。

按复位开关S7。

观测TH9(相关函数值)测试点,了解GOLD序列互相关特性。

4)Walsh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连线。

设置主菜单,选择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

(2)设置主菜单,选择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

将14号模块的拨码开关S2、S3全拨为“0000”,使G1和G2一致。

设置S1为0001,使W1输出一种Walsh序列。

设置S4为0001,使W2输出Walsh序列与W1相同。

按复位开关S7。

观测TH9(相关函数值)测试点,了解Walsh 与Gold序列经模2加合成后的序列自相关特性。

(3)设置S1为0001,使G1输出一种Walsh 序列。

设置S4为0010,使W2输出Walsh序列与W1不相同。

按复位开关S7。

观测TH9(相关函数值)测试点,了解Walsh与Gold序列经模2加合成后的序列互相关特性。

5)直接序列扩频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连线。

设置主菜单,选择直接序列扩频。

再根据实验框图说明,分别设置不同的扩频码,并按复位键S7进行确认。

(2)对比观测NRZ1和CDMA1,从时域和频域上观测扩频前后波形变化情况。

(3)观测“调制输出”,对比扩频前后调制信号变化情况。

6)解扩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连线。

设置主菜单,选择直接序列扩频及解扩。

(2)根据实验框图说明,设置拨码开关,使扩频端的扩频码与解扩端的扩频码一致,并按复位键确认;调节15号模块的判决门限调节旋钮W2,观察捕获指示灯的亮灭变化情况。

当扩频码同步时,指示灯应由灭变为亮。

(3)根据实验原理中的测试点说明,调节W2,观察各点在捕获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5.教学方式教师先讲解,并提供部分实验步骤;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进行辅导。

6.考核要求调试成功并提交实验报告。

7.实验报告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写出观察到的实验结果;3)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

4)格式符合《实验报告格式》书,书写规范。

实验三抗衰落技术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汉明码编译码原理和检错纠错原理;掌握卷积码编译码的原理,卷积码检错纠错原理;掌握块交织的特性、产生原理及方法,掌握块交织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2.实验内容1)通过改变输入数字信号的码型,观测延时输出,编码输出及译码输出,验证汉明码编译码规则。

2)通过插入不同个数的错误,观测译码结果与输入信号验证汉明码的检纠错能力。

3)通过观察并记录编码输入与输出波形,验证卷积码编码规则。

4)通过插入不同个数不同位置的误码,观察译码结果与输入信号验证卷积码的检纠错能力。

5)通过观察并记录编码输入与卷积交织输出波形,验证卷积交织编码规则,并对比无交织编码结果验证交织规则。

6)通过插入不同种类不同个数的误码,观察译码结果与输入信号验证卷积交织的检纠错能力,并且对比无交织编码的检纠错能力,验证在突发错以及连续错中,交织与否对检纠错性能的影响。

3.需用的仪器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数字终端&时分多址模块2号模块、信道编码及交织模块4号、信道译码及解交织模块5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1)线性分组编码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连线。

设置主控菜单,选择线性分组码实验→无误码。

将2号模块的拨码开关S12#拨为10100000,拨码开关S22#、S32#、S42#均拨为00000000;用示波器观测4号模块TH4处编码输出波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