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无论是其个体,还是整个系统,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地记录了文化系统,即汉字是汉文化的一个载体;二是汉字的字形和构造真实反映了文化现象,也就是说,汉字本身就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

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之一,是中国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专属自己的古文字,但是很大一部分都在战乱或者是朝代更迭中不知所终,这与汉字延绵不绝的生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换句话说,汉字的生命实际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

最早的汉字,以象形为主,字体以不可分割的独立为主。

当独体象形字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汉字便采取了以现有的字形为构件,通过固定的组合方式创造新字的方法,其组合方式主要有表义构件与表义构件的组合和表义构件与表音构件组合两种,而就构件本身的形体而言,也经历了描绘事物形体的象形到直接表示词义的固定代号的过程。

汉字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的表义方块文字,而象形文字识别是很容易的。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它像图画。

识读汉字特别是古汉字其实就是看画展。

从汉字的特征来看,汉字是一种“视觉语言”,其记忆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口语这种“听觉语言”。

汉字成方块形,在视觉进行分辨时,眼睛无需对所接收的映像进行方位上的调整。

人在进行视知觉时,视线总是集中在视知觉的某一点上。

呈平面方块的汉字则因为具有较强的聚焦性使得目力集中,从而使视线聚集在最佳点。

汉字培养了中国人良好的视觉语言能力,包括视觉分辨力和视觉记忆力,但同时又构成了中国人在听觉语言能力方面的薄弱。

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

隐语是流行于某一社会集团内部,对外保密的话语。如买卖人中对数字的代称有:一(旦底)、二(空工)、三(横川)、四(侧目)、五(缺丑)、六(断大)、七(虎底)、八(分头)、九(未丸)、十(田心),等。又如《后汉书 · 五行志(一)》中有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里“千里草”是“董”的析字,“十日卜”为“卓”的析字,意指“董卓即亡”,但鉴于权势,不敢明说,故用此法表达,既是析字,又是隐语。
还有一则较长的字谜是这样的: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它的谜底一共是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为什么从系呢?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的。
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品性的,不一而足。如:公马叫“骘”(zhì),红黄色的马叫“骍”(xīng), 长髦牛叫“犛”(máo),被阉过的羊叫“羯”(jié),等等。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同样,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和智慧,与汉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字是汉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古至今,我们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思想,大多是通过汉字记录和传承下来的。

比如,古老的《诗经》《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用汉字书写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如果没有汉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我们也就无法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来路。

汉字反映了汉文化的价值观。

在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以“孝”字为例,上部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部是“子”,形象地表达了子女要支撑、侍奉长辈的含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再如“信”字,由“人”和“言”组成,意味着人要言而有信,强调了诚信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汉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汉字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涌现,汉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比如,古代的“车”字,形象地描绘了一辆有轮子和车厢的交通工具;而在现代,随着汽车的普及,又出现了“轿”“辆”“轨”等与车相关的新字。

又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网”“线”“码”等与网络有关的汉字。

汉字对于汉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历史上,汉字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使用,还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形成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文化圈。

这些国家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字,通过汉字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汉字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汉文化。

汉字的形态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为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书法艺术就是汉字艺术化的典型代表,书法家们通过不同的字体和笔法,将汉字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中的对仗、押韵等手法,也充分利用了汉字的音韵和形态特点,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

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

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

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

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

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

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w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

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

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

;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

[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

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

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

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

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

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

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

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

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

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

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

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

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

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

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

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

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

专题:中国语言文字

专题: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

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的历史汉语的历史与特点汉语有悠久的历史。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的各种要素——词汇、语音、语法——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 第1 页================汉语词汇发展与其它语言一样,是积累式的。

新词不断产生,各个历史时期都在产生新词,因此,总的词汇量逐渐积累增多。

越是社会变革时期,词汇积累的速度越高。

语言接触是丰富汉语词汇的重要途径。

汉语远在汉代就吸收了不少外来词。

20世纪以来吸收的外来词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

旧词的消亡,有一些是反映了旧事物的消亡,有一些词不再使用了,是由于人们思维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淘汰了那些概括性太差的词,而代之以短语。

虽然词汇系统在不断变化,但历史上的基本词汇却保存至今。

================ 第2 页================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由以单派生为主,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

双音合成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唐以至现在,双音合成词一直在持续增长。

汉语中还有一种连绵词,这些双音词或双声,或叠韵,带有音乐美,一般用来描写各种情状,诗词和韵文中更为常见,带有浓厚的汉语特色。

汉语语音的变化在不同的方言区表现是不同的。

声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浊音清化。

韵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入声韵尾的消失。

声调方面,普通话的调类,即阴阳上去四声,在元代已经形成。

汉语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过一段繁化丰富时期后,逐渐简化。

现代普通话中,韵母只有39个。

================ 第3 页================汉语语音的变化是有系统性的。

一方面,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另一方面,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符合某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

简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字的形音义与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口语,由来已久。

汉语先于文字的产生,由于其在书写方面的缺陷,汉字应运而生,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语言符号,它是记录汉语的书面体工具。

因此,汉字与汉语密切相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由此观之,汉字的音形义之重要,而汉字的音形义与汉语的音义也息息相关。

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上古人民也曾结绳记事。

在一些部落里,人们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后来由于时间过长,人们的记忆遗忘,结绳记事也就失去了一些效用。

但随着时间的演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逐渐发展,不断的完善着中国的汉字体系。

最初人们用文字记录祭祀场面或者生产活动,但,后来,需要用到的汉字越来越多,汉字由繁至简,逐步发展。

由此观之,汉字产生于汉语之后,并适用于汉语的发展。

但,汉语与汉字之间也有许多差别。

一:解释“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词”: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二:词音与字音汉语的语音结构简单,往往一个音节就有许多不同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音字,例如:qū,由这个发音我们可以联想到"驱""岖""躯"三个字,"驱"寓意驱赶,"岖"寓意山区,而"躯"是身体的意思,再比如wán,我们由发音联想到“玩”“顽””“完”,它们分别是玩耍,顽皮,结束的意思。

诸如此类的同音字还有很多,于是便衍生了数量众多的汉字来以形析义。

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

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

推断本义,可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义寓于形、因形示义的特点。这里主要是指古汉字, 即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秦以前的文字。它们是用形象 的方法写词的,离造字时代未远,所以从分析字形入手 探求词的本义,是可靠易行的方法。东汉的文学家许慎 和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采取这种方法探求本义的。许慎 的《说文解字》是一部讲解本义的著作,它至今还是我 们探求本义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当然由于当时古文字资 料的缺乏和其它方面的局限,许慎对小篆所作的形义分 析不尽贴切,所以我们在推断本义时,还要参照甲骨文, 金文,参证古代文献,进行综合考察。
拥有多个义项的汉字在独立使用时,它们 是多义词,当组字构词时,它们是多义语素。 这时,字形对确定多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很重 要的。梳理多个义项之间孰是源,孰是流,它 们的发展过程与源由,都得依赖于本义的确定 。
二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概念:字族
同从一个声符的字,有的只起表音作用,有的不仅 表音,还兼表义。表音兼表义的归纳在一起,称为字族。 “族”是族类的意思。
(1)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 表示人在跑。 (2)双兔傍地走——《乐府诗集·木兰诗》 (3)走马观花;走堂的(跑堂的);走塘的(跑堂的);走百病(元宵节妇 女出游,认为可驱邪除祟);走骤(飞奔。疾驰);走丸(如丸迅速旋转); 走解(在跑动的马背上表演特技);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比喻专心一事, 比较容易成功) (4)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西游记》 (5)走避(逃去,避开);走北(战败而逃);走匿(逃走躲避) (6)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 (7)走起(起身,起床);走转(逃转,返回;转,转圈儿)。又如:走奔( 快步前往);走晤(走访,前往相见);走趟(走,前往);走谒(前往拜见); 走趋(奔往;前往) (8)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西游记》 (9)走作(超出范围或改变原来的样子);走泄(走漏;泄露); (10)沟不要深,则不走肥。——《沈氏农书》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

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著述中有多处记载。

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讲义提纲导言一、语言学的性质、特点(一)语言学的性质1、性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2、对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3、任务: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二)语言学的特点1、研究的领域广2、与多种学科交叉举例二、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简介)有关语言学史方面的内容可参看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赵世开著《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H·A·堪德拉绍夫《语言学说史》、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等。

(一)传统语文学:(传统)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

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1)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①训诂学(主要是解释词义)《尔雅》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

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

《尔雅》今本共19篇。

开头3篇是汇集当时古书中的同义词,用当时较通用的一个词(字)去解释。

其后的16篇是按词义分类,分别解释。

类似于今天的类义词典。

《尔雅》不仅成为后来古代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也是辞典学、词义分类学和类书的开山之作。

扬雄《方言》(西汉末)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今存13卷。

《方言》汇集了古今各地同义的词语,大部分注明通行范围,对研究汉代方言分布情况很有价值。

《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的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人树立了优良传统。

②文字学(分析汉字结构及意义)许慎《说文解字》(东汉)是我国第一部最完备的字书。

原书本文14卷,叙目1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共30卷。

收字9,353个,重文1,163字。

解说部分共133,441字。

汉字和汉文化

汉字和汉文化

汉字和汉文化目录引言 (1)一、汉字的形成与发展 (2)二、从书法创作看汉文化 (3)三、从汉字形体解读汉字的文化功能 (4)(一)从汉字管窥中国古代礼仪 (4)(二)从汉字构形看汉字文化内涵 (5)四、汉字对汉文化的历史传播作用 (6)五、弘扬汉字和汉文化势在必行 (7)(一)汉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汉字时代的到来 (8)(二)与时俱进开展汉字推广和汉文化传播 (9)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摘要作为当代人我认为,研究汉字和汉文化是必要的,是有科学和历史价值的。

毫不夸张的说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依靠汉字承载和传播的,它是汉文化和华夏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是先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汉字、汉文化,是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努力付诸实践的。

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汉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汉字的文化功能与作用,以及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阐述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论证研究汉字和汉文化的必要性,阐明观点:当代人继承与弘扬“汉字和汉文化”的责任义不容辞,与时俱进的科学推广势在必行,倡导人们积极的去参与汉字和汉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汉字推广汉文化传播汉字和汉文化引言汉字有着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没有失传并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也是全世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瞩目和研究的焦点,纵观历史的发展,不能不说这是由汉字自身的特点和它所具有的文化历史意义所决定的。

从汉字形成与发展的悠久历史便可以透视出中华民族的传播思想和深层的文化渊源。

正如余志鸿先生所说:汉字不仅凝聚着我们祖先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映射着民族感情和人文观念;汉字不仅以其平面具象特征给人视觉的享受和体现审美价值,还以其和谐的韵律传播字义文化;汉字不仅具有语素特点的独立性和功能性,还具有极强构词能力的超想象性和灵活性。

汉字实际上已成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语言化石”。

[1]那么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我认为可以打个比方,从汉字诞生的那天起,汉字和汉文化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令狐采学学号:40812208班级:汽车办事工程12102姓名:陈露露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帮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办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

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增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民族文化的成长是决定汉字产生和成长的因素。

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记。

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贮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忙记忆。

随着社会的成长,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呈现,交际的地区规模越来越年夜,也就促使了文字的成长。

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成长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气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年夜。

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残暴的西方古代文明。

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

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衰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

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另外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存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

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

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

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
梁宗华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成为汉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基础.从形体构造言,以义构形、以形索义的构字特点及规律,使汉字字符既具有形象、象征性,又兼具高度抽象的符号功能.从其文化功能言,汉字因字、词的某种一致性而具有蕴化新词的独特功能;其社会功能则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文言系统及文言经典.高度的超时空性使汉字跨越了历史及方音的双重障碍,播及古代四邻国家.正是因了汉字的借用,越南、朝鲜、日本等邻国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总页数】6页(P10-15)
【作者】梁宗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济南,2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汉字传播的历史重构与汉字文化的价值再现——陆锡兴先生《汉字传播史》(增订版)读后 [J], 王世友
2.从“汉字”到“汉文化” ——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J], 刘六林
3.汉字是汉文化的全息载体《汉字和古代文化》例词选载 [J], 黄巽斋
4.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 [J], 高丽娟
5.汉字与汉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 [J], 朱卫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文】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中国语言文字

【全文】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中国语言文字
另外四川话也有一定的区域特色。主要分布在 四川、湖北西部。但听起来并不难懂,也有许 多别具一格的词汇。如叫“辣椒”为“海椒”, “谈天”为“摆龙门阵”等。
第二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一、汉语的历史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的 各种要素——词汇、语音、语法——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语 言的三要素中,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 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4.印欧语系分布在西部边疆,包括 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中的俄 罗斯语,伊朗语族中的塔吉克语。
5.台湾的高山族属南岛语系(马 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二、汉语方言区
汉语方言的划分,观点不一,大致有三种划分 方法。
七大方言区包括:北方官话、吴语、闽语、赣 语、客语、湘语、粤语。
加上徽语为八大方言。 加上晋语,为九大方言。 北方官话使用的人最多,分布最广。除黄河流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中国语言系统 第二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第三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第四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中国语言系统
一、中国语言系统与汉语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机能;是一种以语 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 为结构条理而构成的符号体系与信息载体;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5.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俗称话,在南方各省作方言岛分 布,尤以广东、福建为多。客家话是由移 民造成的。往往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独立 的生活集团。
语言特点是s与sh不分,没有撮口呼,有 6个声调,上声去声不分。
6.湘语
湘语分布于湖南省东南部,以长沙为代表。 湘语源于古楚语,但变化快。特点是n与 l不分,长沙人说lánde,很难听出 是“男的”还是“蓝的”。f和h不分, 毛泽东当年把刘扶兰烈士写成了刘胡兰, 就是因为湘语中“扶”’胡”不分的缘故。 湘语中保留入声。“伢子”、“堂客”也 是湘语词汇。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长尾巴的鸟称为“鸟”,例如:鸡、鸾、 鹰、鸽、等
声符的文化涵义
浅、笺、钱、线、践、贱 [小而少] 青、清、晴、情、箐(青竹)、圊(厩肥、
绿肥)、请、精、静、睛、靖、菁、婧、腈、 靓、倩 [纯而美] 巠、茎、胫(小腿)、弪(弓弦、弧度)、 迳、泾、颈、径、经、轻、刭、痉[小而直]
同形异义的部件
川、虹等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帝-禘 燎 尞 熿 huáng 尪
第四种:水祭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大宗伯注》)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字》)
小篆“产”
小篆“彦”
P.188 以“穿”字和“经”字为例
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往往具有相关或类似的 意义关系,特别是形旁
例如: 江-河-湖-海-泽 皿-盅-盏-盆-盘-盂-盥 “皿,饭食之用器。凡皿之属皆从皿。”
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汉字与汉语相互补充 利用字形不同辨析同音词 如:gōngsī 公司 公私 qīzhōng 期中 期终
(2)从汉语词汇的组合机制看
组合性造词 组词的基件是实词素 组词过程中的意合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
“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 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 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 能看事物。”
——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69页
(1)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刘海微(1977-),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张会伟(1977-),男,吉林省九台市人,九台市其塔木镇中心校一级,本科学历。

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陈亮(1977-),女,吉林省德惠市人,德惠市米沙子镇希望小学一级,本科学历。

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保存并流传后世,这主要归功于汉字。

汉字与汉文化密不可分,其构形及发展凝聚着汉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积淀和保留着汉民族观察世界及其自身的思维成果和心智,其本身蕴涵和展示着一个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

1、汉字与风俗文化人是群居动物,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长期的群体生活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沿成习,渐渐形成一种风俗。

风俗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

任何民族都有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汉民族的独特风俗文化离现在已有几千年之久,但我们却可以从汉字及用汉字所记载的文献中窥见一斑。

例如“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等词,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汉民族先民的居住条件和饮食方式。

汉民族的风俗中,最受重视的莫过于春节。

春节是众多节日中最盛大的,贴红联、放鞭炮、吃饺子……习惯上又把过春节称为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猛兽叫“年”,逢新旧岁之交,就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

一次,它又跑出来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和爆竹声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的弱点。

每至辞旧迎新之际,就贴红联,放鞭炮,拢柴火,把年吓跑。

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习俗。

但这只是传说,其实“年”字,最初为“农作物生长周期”之意,由于汉字形体的楷化而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造字之初,“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

于此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产生和发展了书法、篆刻等艺术。

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汉语地研究范围,并且有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
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1、文化与汉文化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

,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

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秦始皇颁布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繁多,不便书写,出于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进而产生了隶书。

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表达一定的事物,首先世界上要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相关。

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容易描绘的事物,如: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这些都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

而后人凭借着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而表达这些新事物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

如,砍伐的“斧”,装东西的“皿”、“盆”、“盂”,捕猎用的“网”等。

3、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
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祭祀文化、商品文化、兵器文化、民俗文化。

二、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
、、、汉字在表现汉民族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思考、认识及反映汉文化的同时,还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
1、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随着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字、书法雕刻相结合的艺术。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为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器,木简等。

人们是将汉字刻在材料之上,这为篆刻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而汉字的以形表意所具有的图画性、艺术性及字体多变性又是其产生发展的条件。

篆刻艺术起源于实用,开始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及当权者表示象征权利的证物,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作为欣赏的艺术。

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修辞艺术的发展。

在古汉语中,词汇多为单音词,即一音一词一字,这样字与词就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

而汉语表义是靠语序排列的,这就为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诵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表义就是回文。

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

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

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

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

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

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2、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现今中国汉语的研究,多用国外研究拼音文字的方法加以研究,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适合汉语,但可以肯定地说,研究汉语只用这种方法是完全不够的。

因为汉字与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需要人们用符合其特点的方法加以研究,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深入地研究。

而将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在一起,一并研究,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及汉字是如何构形等,这可以说是汉语研究的一部分,扩大了汉语的研究范围。

四、结论
由上可知,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

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

这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吴修艺《中国文化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3]贺友龄《汉字与文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欧阳中石,金远昌著《中国书法史(金+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5]《汉字文化》1990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