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专题试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3.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4.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5.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叫做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儿童在生活中掌握日常概念的主要形式,也是小学儿童获得初级概念的一种典型方式。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叫做概念同化。概念同化的关键是学习者头脑中拥有可以用来同化新概念的知识基础。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观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8、品德又叫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
9、接受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内容是以现成的、或多或少已经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习者的,并不依靠他们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须接受或理解,以便今后可以利用或重现。
10.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b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
11、发展: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12、遗传:所谓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13、社会化:社会化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14、个性化:个性化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
产物,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统一的体现。
15、学习准备:它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16、知识的准备:主要是指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储存状况,它取决于学生先前的学习和保持。
17、成熟:成熟是指个体的某些心理机能和生理过程在内部的先天原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
18、控制点:就是一个人找出控制他生活的主要力量,也即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某些力量的看法。
19、学习: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
二、单选
(1)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A.情感 B.心理 C.身体 D.身体和心理
(2)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称之为()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故事法
(3)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之为()。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故事法
(4)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称之为()
A.发展 B.遗传 C.成熟 D.个性化 -
(5)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称之为()。
A.发展 B.成熟 C.社会化 D.个性化 (6)成熟是指个体的( )的变化。
A.各种器官 B.心理现象 C.生理过程 D.心理机能和生理过程 (7)作为个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称为()。
A.自我意识 B.自我观念 C.自我控制 D.自我体验
(8)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之为()。
A.学习 B.发展 C.情绪 D.态度
(9)就人类的学习而言,学习从广义到狭义大致可以分为()个层次。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0)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称之为()。
A.试误学习 B.顿悟学习 C.模仿学习 D.有意义学习 (11)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
(11)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
A.苛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2)用公式S-O-R表示学习的是( )。 A.联结说 B.工具说 C.认知派 D.人本主义
(13)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是()的观点。
A.反射说 B.联结
说 C.认知说 D.工具说
(14) 工具说认为强化有多种序列安排,反应效果最好的是( )强化。
A.连续 B.可变时距 C.固定比率 D.可变比率
(15)工具说认为强化有多种序列安排,反应效果最差的是()强化。
A.连续 B.可变时距 C.固定比率 D.可变比率 (16)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提出的学习规律。 A.工具说 B.认知说 C.联结说 D.人本主义
(1)D (2)C (3)A (4)B (5)C (6)D (7)A (8)A (9)B (10)B (11)B (12)C (13)B (14) D(15)A (16)C
1.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称之为( )。
A.学习 B.成熟 C.学习准备 D.知识准备
2.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 )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桑代克 D.斯金纳
3.工具说认为强化有多种序列安排,反应效果最好的是( )强化。
A.连续 B.可变时距 C.固定比率 D.可变比率
4.斯皮尔曼认为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是( )。 A.智力的G因素 B.智力的S因素 C.晶体智力 D.流体智力
5.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 )提出的学习规律。 A.工具说 B.认知学派 C.联结说 D.人本主义
6.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指( )。
A.形成问题的表征 B.解题成果的评价 C.知识技能的调用 D.知识的准备
7.学生对“闪电”感到好奇,从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上来说,这是一种( )学习动机。
A.长远 B.短暂 C.内在 D.外在 8.感觉记忆中信息的组织方式是( )。
A.言语编码 B.视觉编码 C.听觉编码 D.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9.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中时,倾向于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
在行动前致力于把问题考虑清楚的认知方式是( )。 A.场依存型 B.冲动型 C.慎思型 D.独立型
10.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兴趣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11.在记忆的三个系统中,短时记忆的容量较小,一般仅能驻留( )个单元的信息。
A.7 2 B.5 2 C.9—20 D.10—15
12.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称之为( )。
A.自我控制 B.自我体验 C.自我评价 D.道德行为 1.C 2.A 3.D 4.A 5.C 6.A 7.C 8.D 9.C 10.D 11.A 12.A
三、多选
(1)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的调查法的主要形式有()
A.谈话法 B.活动法 C.问卷法 D.故事法
(2)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其知识体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即()。
A.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 B.
教育是发展的动因 C.如何“教” D.如何“学”
(4)自我意识中的两个重要成分是()。
A.自我概念 B.控制点 C.自我评价 D.自我体验
(5)根据学习的内容,可以将学习分为()
A.运动技能的学习 B.认知的学习 C.情感的学习 D.模仿学习
(6)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 A.认知说 B.工具说 C.联结说 D.精神分析说 (7)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 )。
A.社会教化 B.个体内化 C.行为强化 D.行为模仿 (8)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是()。 A.启蒙性 B.长期性 C.感染性 D.情感性
(9)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较,它具有的特点是()。
A.教育的独立性 B.教育的主动性 C.教育的可控性 D.教育的权威性
(10)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对学习分类,可把学习分为() A.情感学习 B.试误学习 C.顿悟学习 D.模仿学习
(11)联结说关于学习的主要定律有()。 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情感律
(12)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A.个子长高了 B.每天跑步 C.不怕见生人了 D.记住英语单词了
(1)ACD (2)ABCD (3)AB (4)AB (5)ABC (6)BC (7)AB (8)ABCD (9)ABC (10)BCD (11)ABC (12)CD
1.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 )实现的。
A.社会教化 B.个体内化 C.行为强化 D.行为模仿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较,它具有的特点是教育的( )。
A.独立性 B.主动性 C.可控性 D.权威性
3.根据学习的内容,可以将学习分为( )。
A.运动技能的学习 B.认知的学习 C.情感的学习 D.模仿学习
4.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A.个子长高了 B.每天跑步 C.不怕见生人 D.记住英语单词了
5.知觉产生的条件是( )。
A.刺激的直接作用 B.适当的知识经验 C.语言 D.正常的感官和中枢神经系统
6.情绪的功能主要有( )。 A.信号交际 B.动机 C.适应 D.塑造个性
7.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由( )组成的。 A.安全的需要 B.认知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附属的需要
8.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有( )。
A.知识和领会 B.运用 C.分析和综合 D.评价
1.AB 2.ABC 3.ABC 4.CD 5.ABD 6.ABCD 7.BCD 8.ABCD
四、简答
1.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
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2、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3、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
(1)区别:知识迁移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包括正负迁移和顺向逆向迁移。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共同构成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是知识掌握、原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检验知识理解和巩固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方法。
(2)联系: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途径。但知识应用并不等于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4、问题解决过程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对结果进行检验
5、如何提高动作技能的练习效率
(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2)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3)提供恰当的反馈。
6、简述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
(1)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2)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3)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7、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满足学生的需要;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3)教师有效地教学。
9.简述校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2)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3)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10.
小学儿童知觉发展有哪些特点?(7分) (1)知觉有意性的发展;(2分)
(2)知觉分析一综合水平的发展;(2分)
(3)知觉策略的发展,包括知觉搜索的目标性增强;利用语言刻画知觉对象;根据期望知觉对象.(3分),
11.简述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9分)
(1)注意策略。它是指一个重要方法即在学习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观察其对学习的影响。(3分)
(2)编码策略。它是指按学生自己熟悉或习惯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以便于取用。基本的编码策略有两种,一种叫作精细阐述,另一种叫作组织策略。(3分)
(3)提取信息的策略。它是指按需要索取贮存的信息的方法。(3分)
12简述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效果的关系(8分)
(1)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等)对教学效果的影响;(2分)
(2)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2分) (3)教师的自我意识对教学效果的影响;(2分)
(4)教师的挫折忍受力和焦虑对教学效果的影响;(2分)
13简述小学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的特点。
①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②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③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的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④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14简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
15从教育的角度谈谈如何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①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起源是遗传,遗传直接影响儿童个体体质方面的发育发展;由于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体质因素,所以遗传间接地成为儿童许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或行为发展的基础。②说遗传是发展的基础,这包含着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的涵义。③儿童通过遗传而继承到的特征,同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
16简述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
①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②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③家庭、学校及伙伴的影响。
论述:
1、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答: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1)认知差异。包括:
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
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C.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A.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B.性格差异。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2、小学生学习有哪些特点?
1)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的学习是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学生学习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年龄阶段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3、试论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答: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 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 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 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6) 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4: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答: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5试论述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
(1)课堂教学中促使好奇心实现的策略:具体包括刺激性或情境变化,制造悬念或不确定性,提供反馈等。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创造新奇的事物、组织多样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产生主观期待而产生兴趣、在提问上下功夫等构造他的课堂,此外,“利用小组进行学习”、“适当表扬”、“让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教师促进好奇和兴趣的努力是在学生身上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者不仅需要信息的通道,也需要学习动机,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变得强而有力。
(3)调节焦虑的策略:降低学生的焦虑可以用以下策略:学习指导;应付评价压力策略,用一种最大限度减少评价压力的方式营造考试情境;使用档案性评价。
(4)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把握愉快四因素;明确挑战性任务;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强调掌握目标;专注于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
6、试论述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自我发展不利。学生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同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学生情绪既容易受外界影响,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常大起大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应学会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保持大脑的健康,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等都是有益的措施。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时候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不易解决的,那么,向专
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就是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6)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如新生入学适应辅导、智力发展问题辅导、学习疲劳的辅导、学业不良的辅导等。
7.试论述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发展的特征。
(1)学习目标由近景向远景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指向近景,也即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一种指向远景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出现了。
(2)学习兴趣由直接向间接发展。直接兴趣指向学习形式本身,而间接兴趣指向学习过程的结果。低年级儿童往往是对具有游戏因素但又不是把学习变成游戏的学习形式很感兴趣,而到中、高年级学生则更多的是对学习过程的结果感兴趣。
(3)成就动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低年级儿童的成就动机常常受制于附属内驱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分化,特别是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他们的成就动机开始由外部转向内部,开始客观地根据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来追求相应的目标。
8、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练习,以提高学生练习效率?
为帮助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练习效率,应教会小学儿童练习的基本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有: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创设有效的练习情境;(3)注意练习任务的同一与变化; (4)安排相应的练习类型; (5)提供必要的重复次数; (6)重视重复与回忆的结合; (7)先求正确,后求迅速;(8)完整、及时地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