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三大模块的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的三大模块的教学方法

山丹县南关学校杨兴义

从教23年,我带过5年的中学数学,其余18年都是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回顾23 年的教学经历,自己在教学有一点点的方法积累,不凡在这里说出与大家共勉。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致有三大板块:计算题、应用题、概念题教学。其中计算题教学是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学不好计算题,就谈不上其他的教学。因为其他的教学都离不开计算。

我首先谈谈如何教好计算题教学:

计算分为口算、笔算、简算三中类型,其中口算是基础,要想学好笔算和简算,口算就得学得扎实灵活。学好口算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反复练,每天练、每节课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教师应该在每节课至少抽出五分钟,加强口算训练。学好口算的有效方法之二是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训练,如开火车的形式、夺红旗的形式、对口令的形式、小动物找家家、小动物找妈妈的形式等。这样以游戏形式训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记忆的印象。

口算教好了,笔算就很容易了,只要把算理讲给学生,学生自然就会了。学会了笔算任然需要反复的、多次的训练才能熟,熟了出错的概率就小了。

那么简算又是怎么回事呢?简算说穿了就是把笔算巧妙地转化为口算的一中运算,它主要是根据数据的特点,对数据进行重新组合或者重新分割,把原题变成一个很容易的口算题来计算。多数是用运算定律来计算的。关于计算题教学我就简单地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下面我再谈谈应用题教学的一些方法: 应用题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这是因为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是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导解题思路的过程。因此,应用题教学关键是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来教学,主要表现在:

一、抓住应用题教学的规律。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形式较多,内容也较复杂,由于分散在各册教材中,不易看到全貌,但从解答步骤上划分,可分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两大类。即一步应用

题和两步应用题;从结构特征上进行区分,又可以分为典型应用题和一般应用题两大类。从表面上看,各类题之间似乎由于各立门户,彼此联系不大,但从应用题的整体结构与内在联系看,应用题教学仍有规律可以遵循。

二、寻找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在教学应用题时,应掌握好分析方法,这是解答应用题必经之路。常用分析方法有综合、分析、质问式、类比式、图解式、演示式、假定式。但最常用的是分析、综合、图解。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应用可用图解分析法

三、培养学生编题能力。

学生自编应用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也是培养思维的一种方式,这一内容安排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之后进行的。也是检查学生是否对该类应用题掌握程度的信息反馈,学生只有明确地掌握了某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情况下,才能自编应用题。当然自编应用题方式多种多样。如算式编题、实物编题、模仿编题、互换编题、引伸编题、关系式编题等。设计自编题要根据该内容而选取的。

四、应用题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思想。

在应用题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可以进行生动、具体的各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意他们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才能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在每次作业、考试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自己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得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基保证。

这种能力的获取并不是一簇而就得,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各种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对各种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

概念是教育专家经实践、探究、证明得出的结论,学生理解较抽象,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根据不同知识采取多种教学策略。

1 .学生缺乏兴趣时要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对学习活动有始自定向和动力作用,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小红今年9岁,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几岁?有的学生顺口回答道;3岁。但一想不对,小红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疑云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答案。就在这时候老师笑着鼓励他们;你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吗?自己到书上去寻找吧。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的。至此,学生探索热情高涨,产生了对年、月、日这一新知的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中。

2. 学生理解肤浅时要引导。学贵有疑,概念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学生常会一带而过,其实貌似理解并未真懂,而这些概念往往是深化知识理解的关键处。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并对疑问展开思考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3. 学生困惑不解时要引导。“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引导,而探究的问题有相当的深、难、宽,学生通过努力仍想不通、难解决时,表明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教师就应及时引导,指导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

.以上就是我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工作中积累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当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希望能与更多的同行交流,来充实自己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