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与封建礼教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与封建礼教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富有与衰败交织的封建大家族的故事。
封建礼教作为当时社会的一大特征,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悲剧命运贯穿了整个故事。
人物们的命运都被纠缠在权力、爱情和家族衰败之间,无法自拔。
首先,贾府作为一大家族,注定了其成员们的命运与其家族的兴衰密不可分。
贾府虽然富有,但却因为内部矛盾、欲望和迷失而慢慢走向了衰败。
贾府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人物们的命运,让他们无法摆脱厄运的纠缠。
其次,封建礼教也是剧中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封建礼教强调等级观念和道德准则,限制了个人的选择与发展。
这在红楼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例如,林黛玉作为贾府中的女性,受制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的方向。
她为了与贾宝玉的相爱而受尽折磨,最终因为无法改变世俗观念而崩溃。
同样,贾宝玉作为男性,虽然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却因为被封建礼教束缚而无法追求自由与真爱。
他被安排与多位女子结婚,却无法与真正心仪的人在一起,这最终导致了他内心的痛苦与困顿。
除了封建礼教,命运的安排也是红楼梦中悲剧的重要要素。
人物们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们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轨迹。
例如,贾宝玉注定要承担家族的希望与重任,贾母注定要面对家族的衰退与人事的变故。
即使是一些次要的角色,他们的命运也被安排得如此凄苦。
这些命运的安排,使得人物们仿佛无法逆转和改变,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无情。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与封建礼教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封建礼教对人们的命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他们受困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束缚。
然而,红楼梦的故事中也有许多反抗和逆袭的时刻,人物们通过对命运的抗争来追求自由与真实的生活。
红楼梦给读者展示了封建礼教下人性的扭曲与矛盾,同时也表现了人们抗争命运的坚强和勇敢。
总之,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与封建礼教息息相关,彼此相互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评《红楼梦》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角度,评述《红楼梦》在当代的意义。
《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清朝,讲述了贾家大院的兴衰和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封建礼教和贵族生活方式,以及人性中的悲欢离合、荣辱得失等普遍性的情感体验。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然而,虽然《红楼梦》是一部古代小说,但它所展现的贵族家庭的腐败、官僚主义和人性的黑暗面,却与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相似。
这些问题包括道德缺失、贪污腐败、物欲横流等。
《红楼梦》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揭示,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警醒。
此外,《红楼梦》还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理解和刻画。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红楼梦读书揭示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悲剧

红楼梦读书揭示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构造使之成为研究的热点。
然而,《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是一部通过描绘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悲剧来反映社会百态的文学作品。
首先,《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展现了道德的沦丧。
封建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家族中的众多成员相互影响、并争夺权力地位,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封建道德的沦丧。
在小说中,贾府是一个封建家族的代表,家族成员之间的斗争和私欲贪婪的表现不胜枚举。
贾府中许多人为了欲望和利益,不择手段地争夺权力和金钱,其中包括贾母、王熙凤等人。
他们以权谋私,背离了传统道德底线,对家族的廉耻感和家族荣誉毫无顾忌。
这一描绘反映了封建社会道德日益腐败的现象,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道德的虚伪和缺失。
其次,《红楼梦》通过展示人性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体人性的压迫和摧残。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等级分明,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封建家族的束缚,被迫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期望生活。
这种约束和压迫使得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得不到发泄,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小说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生活在贾府这个封建家族之中,被既定的家族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
贾宝玉内心深处的感情和他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最终被封建家族的规矩和现实所毁灭,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悲剧和封建社会的限制。
总之,《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明确展示了道德沦丧和人性悲剧的现象。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弊端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毁灭的痛苦呐喊。
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封建家族的批判,《红楼梦》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时至今日,封建社会已成往事,但《红楼梦》中揭示的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悲剧的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道德的追求和对个体人性的尊重依然是重要的议题。
红楼梦一部揭示封建家庭和人性悲剧的伟大作品

红楼梦一部揭示封建家庭和人性悲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一部揭示封建家庭和人性悲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其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与人性悲剧的主题,并以其细腻的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结构风格而广为赞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红楼梦》对封建家庭和人性悲剧的精辟揭示。
1. 封建家庭的内在矛盾《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封建世家为背景,展现了封建家庭内在的矛盾和弊端。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这些家庭的成员及其复杂的关系网,揭示了封建家庭的权力斗争、人际关系纠葛以及爱情婚姻的约束和束缚。
正是这些血缘关系的纠葛和家族之间的矛盾让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悲剧色彩。
2. 封建家庭中的男女角色困境在封建家庭中,男女之间的地位和角色都被严格规定,女性被压抑和束缚,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红楼梦》通过宝玉、黛玉、晴雯等一系列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女性在封建家庭中的困境。
她们面对婚姻的安排、权力的剥夺,承受了家族利益和封建道德的压迫。
她们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未来,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悲凉和哀伤。
3. 人性的悲剧和虚伪面纱《红楼梦》揭示了人性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层面,即人性的虚伪面纱。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权力和利益,常常戴上一副虚伪的面具,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欲望。
宝玉、贾母、王夫人等人物都在形式和权谋中生活着,背负着无尽的矛盾和欺骗。
这种虚伪的人性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揭示,给人留下了沉痛的印象。
4. 作品结构的独特之处《红楼梦》的结构独特,以“写荣府”和“写贾府”两大部分为基础,通过反复的层层递进和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封建家庭的衰败和人性悲剧的发展。
这种双基调的结构使得小说的故事更加丰满、立体,引发了读者对家庭和人性这两个主题的深入思考。
总结:《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巧的构思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通过深入揭示封建家庭和人性悲剧这两个主题,该作品为后代读者提供了触动心灵的时代反思,引发了对封建制度和人性困境的思考和批判。
红楼梦中的文化冲突分析

红楼梦中的文化冲突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闻名于世。
其中,文化冲突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文化冲突,并分析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影响。
首先,红楼梦中最明显的文化冲突之一是封建礼教与个人自由的冲突。
在小说中,封建礼教严格约束了人们的言行举止,赋予了男性绝对的权威地位,对女性则施加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一些女性角色,如林黛玉和薛宝钗,却力图突破这种束缚,追求个人自由与独立。
她们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和意愿,与封建礼教形成了明显的冲突。
这种冲突衍生出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丰富的张力。
其次,红楼梦中还存在着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
小说描绘了北京和贾府两个地方的文化差异。
贾府是封建社会权贵的代表,崇尚奢靡享乐,而北京则是封建京城,注重礼仪规范。
这两种文化背景的碰撞导致了贾府成员与北京人的冲突,同时也体现了贾府与时代潮流的脱节。
这种地域文化冲突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活力,使得他们在文化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丰满和立体。
此外,在红楼梦中,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小说中,贾府注重家族血脉传承和世世代代的传统观念,代表着儒家文化的典范。
而林黛玉则代表了道家文化的思想,她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这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包含了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质疑,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火花。
最后,红楼梦中的阶级文化冲突也是一大亮点。
小说通过贾府贵族与下人之间的冲突,展示了社会等级的不公和压迫。
贾府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使得小说充满了悲剧色彩,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合理性。
总而言之,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文化冲突的小说。
通过描绘封建礼教与个人自由、地域文化差异、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阶级文化等方面的冲突,小说展现了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故事情节。
这些文化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小说的内涵与意义,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面对这些冲突,人物们的选择和抉择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思考和借鉴。
传统文化的作品

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作品,以下是一些传统文化作品的代表性范例:
文学作品:
1.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深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沉沦和人性的悲剧。
2. 《西游记》: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以孙悟空等角色的冒险之旅为主线,表达了对人性、善恶、修行和救赎的思考。
3. 《水浒传》: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以岳飞为首的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小说,通过生动描绘108位水浒英雄的传奇故事,表达了对抗压迫和追求正义的精神。
音乐作品:
1. 京剧《红色娘子军》: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红色娘子军为题材,融合了古典音乐和舞蹈元素,通过音乐和唱词展现革命精神和民族英雄主义。
2. 古筝曲《平湖秋月》:是中国古代古筝音乐作品的代表之
一,通过古筝优美的琴音和平和的旋律,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歌颂和感叹。
绘画作品:
1.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长卷,以城市街市和人们的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生动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生活面貌。
2. 中国传统山水画:代表着中国画的传统风格,通过山水、水墨和笔墨的运用,表现大自然的宏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舞蹈作品:
1. 京剧舞蹈《二泉映月》:融合了唱腔、舞蹈和表演的形式,通过舞蹈编排和情景表演,展示了古典舞台艺术在京剧中的独特魅力。
2. 藏族舞蹈《郎木寺》:表现了西藏地区独特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通过舞蹈动作和服饰,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朴实和热情。
以上只是一些传统文化作品的例子,传统文化的作品类型繁多,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文学、音乐、绘画和舞
蹈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享受,也是了解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的重要窗口。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文化解读

性 形 象 与
合传
叁
性传 形统 象文 的化 塑对 造女
陆
的 意 义 与 价 值
《 红 楼 梦 》 中
女 性 形 象 在
目 录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形中《
第 二
象的红 章
女楼
性梦
》
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
代表人物:林黛玉 性格特点:温婉贤淑,聪明伶俐,多愁善感 行为举止: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关爱他人 价值观念:以家庭为中心,强调孝道和家庭责任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 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02 道 家 思 想 对 女 性 形 象 的 影 响 : 强 调 女 性 自 然 、 纯 真 、 柔 美 等 特 质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 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的地位和处境。
单击添加标题
文化价值:女性形象在《红 楼梦》中具有丰富的文化价 值,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 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 化风貌和人文精神,对于我 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的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
单击添加标题
艺术价值:女性形象在《红 楼梦》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 值,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 描写,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 华和文学造诣,同时也为我 们提供了欣赏和理解这部伟
佛教文化对女性性格的影响:忍耐、宽容、谦逊
佛教文化对女性行为的影响:守规矩、尊重长辈、尊重丈夫
佛教文化对女性命运的影响: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修行改变命运
传统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多 元影响
01 儒 家 思 想 对 女 性 形 象 的 影 响 : 强 调 女 性 柔 弱 、 顺 从 、 贤 良 淑 德 等 特 质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红楼梦》的历史影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 典小说的金字塔。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 年。”
《红楼梦》的当下意义
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最终 命运 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产生于18世纪,康雍乾盛世。 清代的所谓“康乾盛世,嘉道守文”的整个 时期,既是封建经济发展到烂熟的时期,也 是它的内在矛盾和外部矛盾开始充分暴露的 时期。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当时的中国是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 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 时期。 新的因素的产生,其标志是:在封建经济内部生长 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着资本主义 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有了发展,同 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不断壮大。
个人悲剧与社会历史悲剧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个人悲剧与社会历史悲剧
曹雪芹的个人身世 当时社会的无出路
状态
个人悲剧与社会历史悲剧
王国维《人间词话》: 宋徽宗和南唐后主的比较:个人痛苦与人生 本质 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红楼梦》中的社会悲剧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 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 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 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 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 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32页PPT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红楼梦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红楼梦:一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悲剧。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人物命运的折射,红楼梦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和不公,以及这些不合理和不公所带来的痛苦和悲剧。
一、家族压迫与个人命运的无奈在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十分重视,家族的利益常常凌驾于个人命运之上。
红楼梦中,贾、王、薛、史等大家族通过政治联姻和权谋手段操纵着家族成员的婚姻和命运。
个人的幸福和追求往往成为家族和社会利益的牺牲品。
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由于身世和家族势力等原因,被迫嫁给不爱的人,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二、封建礼教与个人情感的磨灭封建社会的礼教崇尚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但却常常剥夺了人的个性和情感。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贾宝玉对黛玉一往情深,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无法在一起,最终只能以悲剧告终。
正是封建礼教的约束,使得人们的爱情遭遇了无数的阻碍和考验,使得他们的个人情感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三、等级制度与社会不公的痛苦封建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强调上下级之间的祖孙、父子关系。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严重不平等,导致社会不公和个人痛苦。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史湘云等人都是贵为世家子弟,享有高贵的地位。
然而,他们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遭受着排挤和歧视,无法得到真正的人情待遇。
这种社会不公使得封建社会成为一个虚伪和残酷的社会,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巨大伤害。
四、女性地位与封建婚姻的困局红楼梦中,女性的地位受到封建婚姻的制约和压迫。
贾母、王夫人等人物虽然地位崇高,但却受制于封建婚姻的框架,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
贾迎春、平儿等女性角色则是在封建婚姻安排下被迫嫁给了不爱的人,使得她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使得她们无法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最终演变成了悲剧的源泉。
总结:封建社会中的红楼梦是一个悲剧,通过对家族压迫、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和婚姻制度等方面的揭示,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不公,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剧。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作者:祁冰【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且“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这使《红楼梦》成了“ 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因此, 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 着力刻画“群芳”的“美”与“悲”, 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 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 。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 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证成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上, 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 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
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 与宝玉之终于出家, 同一小器。
”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 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在《红楼梦》的悲剧中, 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 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 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
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 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 也难得善终, 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 却更是“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 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 终是远嫁海隅, 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 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最后还是两手空空;至于史湘云, 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 但“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 青春守寡, 美景不长;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 身“陷淖泥中”⋯⋯2.2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 曹家是突然衰败, 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 一下子一落千丈, 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
《红楼梦》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反思

《红楼梦》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反思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红楼梦》是一本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倾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反思的重要作品之一。
《红楼梦》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与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历史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红楼梦》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反思的探讨。
H1 文化的衰败与沉沦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文化的衰败与沉沦。
首先,贾府的兴衰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命运的缩影,贾府是一个世代富贵的封建大家族,但他们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最终走向衰败。
这种衰败不仅是贾府个体的问题,也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
其次,贾府中的男女关系也展现了封建社会文化的沉沦。
在贾府中,男性比女性更受重视,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
他们的生活完全按照封建社会的规范进行,缺乏自由和独立的权利。
H2 社会等级体系的固化中国封建社会以其严格的社会等级体系而闻名。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揭示了这个社会等级体系的固化。
贾府作为大族,地位高于其他人物,有着高贵的身份和享受一切特权的权益。
贾府的家族成员与其他低下阶层的人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等级体系使贾府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十分有限,不能真正了解并理解其他社会阶层的生活和需要。
H3 婚姻制度的束缚与压迫婚姻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一环,而在《红楼梦》中,这个制度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封建社会,婚姻不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虑。
这种婚姻制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束缚和压迫。
贾府中的许多人都是被迫结婚,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家族和社会的安排。
这种婚姻制度使许多人的人生陷入了困境和不幸中。
H4 个性的扼杀与个人价值的忽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个人的追求和个性的发展往往被忽视和扼杀。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都反映了这一点。
贾府的人们都生活在封建社会规范的压迫下,他们的生活完全按照家族、社会和婚姻制度的要求来进行,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悲剧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视为一部千古绝世的小说。
它以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封建社会中的悲剧性。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背景、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三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悲剧。
一、封建社会的背景红楼梦所描绘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变迁。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阶级和等级分明,人们的命运被严重束缚。
贫富悬殊,贵族和奴才的差距巨大,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结构使得人们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变得非常有限。
二、人物命运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多被家族和权力所限制,他们几乎没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主人公,自幼被定下了婚姻,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
贾宝玉内心深爱着林黛玉,却只能娶了薛宝钗。
林黛玉被迫与贾宝玉产生矛盾,最终因病而亡。
这种命运的安排使得人们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三、情感纠葛红楼梦以情感纠葛为线索,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悲剧。
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三角关系。
贾宝玉爱林黛玉,但却与袭人有了私情;冷血无情的王熙凤爱着贾宝玉,他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这些情感纠葛使得人们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将个体的命运与封建社会的特点相结合,将人物的悲剧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和束缚,进一步认识到封建社会所带来的悲剧。
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悲剧,但它同时也给予了人们一些启示。
尽管命运的安排不是完全可以选择的,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争取自己的幸福。
在现代社会,虽然封建社会已经远去,但我们仍然要思考封建社会的悲剧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应该进一步努力创造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总之,红楼梦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悲剧,在情感纠葛、人物命运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悲剧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人性,进而指导我们在当代社会的行为和选择。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之教育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之教育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废来展现出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衰落。
作为悲剧小说,《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于教育的悲剧上。
在《红楼梦》中,悲剧不仅仅在于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更深层次地展示了古代教育的严重问题。
小说中贾府的家教制度和贾家子弟的教育状况,凸显出了社会教育制度的虚伪和缺陷。
贾府以读书为重,但却忽视了对人文和道德的培养。
从小说开篇即可看出,贾府内的宝玉等贾家子弟都是千金之子,却饱受富贵病困扰,养成了娇纵任性、恃贵骄奢的性格,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缺乏敬畏之心。
教育悲剧在贾府的“宝玉无瑕”的家教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贾府中的家教,始终着重于外在形象的培养,过分注重身份地位的烘托,而忽略了内在品质的建设。
这种教育观念导致了宝玉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无法找到内心的坚守和人生的追求。
那些虚儿虚女、闲云野鹤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小说里的描述,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许多子弟的真实面貌,这些人从小就享福,长大后却无法胜任社会的重任,更无法承担起立国兴邦的责任。
小说中对于教育悲剧的揭示并不局限于贾府,也包括了史、王、薛等诸多家族。
这些家族中的子弟同样缺乏对于责任和道德的教育,过度娇生惯养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失去应有的担当和事业心,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败和灭亡。
这些人物既是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也是对这种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通过这些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虚伪和腐败,为后人思考现代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同时,《红楼梦》还通过对于教育悲剧的描述,揭示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
小说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虽然富有,却都无法为子女提供健康、全面的教育。
小说中众多子弟的成长经历都是一片虚儿虚女的世界,没有比真实的厄境更令人堕落的了。
这些子弟从小就被物质生活所奴役,缺少自由和独立的成长空间,导致了他们思想的迷惘和道德的失范。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绘清朝贵族家庭生活的小说,红楼梦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其在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上的共鸣。
一、红楼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位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文人,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无疑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小说通过对贾宝玉和其他角色的塑造,展示了儒家文化中家庭观念、孝道伦理等核心价值观。
在小说中贾宝玉的家庭地位、孝道修养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都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影响。
其次,红楼梦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也与儒家思想有所抵触。
例如,它质疑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种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个体人性的关注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思考,同时也与儒家学说中的一些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二、红楼梦与道家哲学的互动与儒家思想相比,红楼梦中对于道家哲学的渗透更加显著。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自然发展和身心的平和,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小说中的贾宝玉以及其他一些角色都具有一种超然于尘世的情怀,他们追求的是自性的审美和内心的安宁。
红楼梦对于纷繁复杂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批判,并对自然和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此外,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片世外桃源,它充满了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其中所耗费的巨大物力和人力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环境如人”的看重。
三、红楼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红楼梦中还融入了一些佛教文化的元素,例如对于生死、因果关系的深思和对悲剧命运的揭示。
小说中有各个角色对生命与死亡的体悟,以及对命运的反思。
这些都体现了佛教关于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死观的关注。
此外,红楼梦中还揭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常和虚妄的认识,展示了佛教文化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思想。
在一个世俗且繁忙的封建社会里,作者通过描写角色的喜怒哀乐,让人们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欲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它以细腻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封建社会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展现了这个时代的众多问题和矛盾。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角度探讨红楼梦所展现的悲剧。
第一部分:权力与地位的悲剧红楼梦中,权力与地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事中的贾府是一个富有且有着高贵血统的家族,贾府的人物逐渐展现出权力争夺的复杂关系。
贾母是贾府的家族掌权者,她的权威几乎无人能敌。
然而,贾母对贾府的掌控欲望导致了家族内部的不和与争斗。
贾府的继承权问题以及凤姐与宝姐对权力的争夺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源。
第二部分:家族的束缚与悲剧红楼梦中的家族观念在封建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种家族观念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贾府的家族观念过于看重血统和地位,各个家族成员的行为往往受到家族利益的束缚。
这导致了很多不幸的事件的发生,如贾宝玉不能娶回春因为位置不够高,贾迎春成为了牺牲品等等。
家族的束缚限制了人们的自由,给他们带来了痛苦和悲伤。
第三部分:婚姻与个人情感的悲剧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也是红楼梦中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时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代为安排,个人的真实感情往往被忽视。
贾宝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尽管他与林黛玉深爱着彼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
父母的压力和婚姻制度的限制让他们最终错过了对方,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第四部分:封建伦理观念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还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注重礼仪与道德,但同时也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与追求。
譬如黛玉明明具有才情却不能展现,宝玉也时常为个人情感与传统道德发生冲突。
这样的冲突既是源泉也是悲剧的产物。
总结: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社会的小说,对于封建社会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揭示。
权力与地位的悲剧,家族观念的束缚,婚姻与个人情感的悲剧以及封建伦理观念的悲剧,这些问题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核心。
虽然这些问题发生在封建社会,但它们也带有普遍的人性和人类社会的特征,因此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红楼梦爱情封建礼教与人性的悲剧

红楼梦爱情封建礼教与人性的悲剧《红楼梦》:爱情、封建礼教与人性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
作品以贾府的衰落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和浪漫的爱情世界。
然而,在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中,封建礼教与人性的悲剧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爱情、封建礼教与人性的悲剧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在《红楼梦》中,爱情是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矛盾和纠葛成为整个故事的驱动力。
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仅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还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和悲剧的命运。
首先,封建礼教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品中,贾府作为一个大户人家,秉承着封建礼教的传统价值观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了爱情的制约。
贾宝玉和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受到了血缘关系和婚姻观念的禁锢,他们不得已选择了婚姻的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真正的爱情和追求。
其次,人性的悲剧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贾宝玉作为男主角,他对黛玉和宝钗的爱情斗争凸显了他的人性弱点。
他痴迷于林黛玉的纯真与自由,但又不能抵挡薛宝钗的温柔与贞节。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爱情纠葛表达了人性的矛盾和无奈,使贾府的爱情故事更具复杂性和矛盾性。
《红楼梦》中描绘的爱情、封建礼教和人性的悲剧还暗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作品通过对贾府家族的描写,暗示了封建社会中旧有制度的腐朽和衰败。
贾府作为士族家族,尽管拥有丰富的财富,却面临着无法挽回的衰落。
这也许是作者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批判,认为这种传统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个体的追求。
此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林黛玉的聪明才智和矛盾情感,贾宝玉的柔情和脆弱,以及薛宝钗的贞节和坚强,都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和矛盾。
他们不仅受到封建礼教的限制,也深受自己心理和情感的困扰,成为爱情、封建礼教与人性的悲剧的受害者。
在这个爱情故事中,作者曹雪芹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爱情的束缚和人性悲剧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红楼梦》反映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的 一部伟大作品,它不但揭露了当时的贵族官 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 深刻的社会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阶级内部的矛盾,而 且反映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 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 生活而又找不到出人格的 代表 性格特点:豪爽、直 率,不虚伪,真性情 结局:云散高唐,水 涸湘江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儒家的代表人物,薛宝 钗与冷香丸。 宝钗温柔敦厚,恭敬有 礼,完全按照儒家的道 德规范行事,深得人心。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冷:金钏儿投井、
尤三姐自杀 香:上下敬服 丸:人为的
个人悲剧与社会历史悲剧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个人悲剧与社会历史悲剧
曹雪芹的个人身世 当时社会的无出路
状态
个人悲剧与社会历史悲剧
王国维《人间词话》: 宋徽宗和南唐后主的比较:个人痛苦与人生 本质 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产生于18世纪,康雍乾盛世。 清代的所谓“康乾盛世,嘉道守文”的整个 时期,既是封建经济发展到烂熟的时期,也 是它的内在矛盾和外部矛盾开始充分暴露的 时期。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当时的中国是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 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 时期。 新的因素的产生,其标志是:在封建经济内部生长 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着资本主义 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有了发展,同 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不断壮大。
《红楼梦》的特点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 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 如: 贾宝玉——假宝玉 贾府——假府 甄士 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霍启——祸 起 封肃——风俗 贾雨村——假语村<言>或假语存 胡州——胡诌 贾化——假话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可卿——擒可轻、情可倾、情可钦、情 可情、情可轻、情可亲 秦钟——情种 元春、迎春、 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或惜叹姻缘 贾政、贾敬— —假正经 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怡红院——遗红怨 群芳髓—— 群芳碎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万艳同杯——万艳 同悲
《红楼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描写一个中小地主甄士隐的家庭遭 遇一场火灾,他“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住。偏值近年 水旱不收,盗贼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又难以安身。只得 将田地都折变了,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后 来“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这是当时封建社会的 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 的一个具体写照。 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丧失土地、大地主激烈兼并土地的血腥记 录和农民的反抗事迹,充满了十八世纪的清代历史,
《红楼梦》的特点
《红楼梦》作者巧妙地用谐音人名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思想。 贾、薛、王、史四大姓谐音“假写往事”。(又有人称“家 亡血史”或“贾亡薛死”) 宁国府四代男性人名贾代化、贾敬、贾珍,贾蓉,串起来谐 音“代(为)化净真容”,把贾宝玉凝为情身。 抱琴 暴寝 "原"春暴毙 司棋 死凄 "应"春惨死 侍书事 殊 "叹"春远嫁 入画 入化 "息"春出家 得到湘云绛纹石戒指的四个大丫鬟:袭人,鸳鸯,金钏儿, 平儿,谐音:昔怨今平或昔冤今平
《红楼梦》的书名
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 鉴》、《金陵十二钗》 《风月宝鉴》正面是凤姐,反面是骷髅,贾 瑞没有听癞头和尚的话,终于丧身殒命。整 部《红楼梦》也叫做《风月宝鉴》,整个中 国文化这么美妙的东西,背后却是一具骷髅, 阴森恐怖。
《红楼梦》的写作缘由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 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 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 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 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 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 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 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 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红楼梦》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悲剧
《红楼梦》与魏晋风度
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生存的意 义问题没有被追问。 儒家的内圣外王:“宗教性私德”抱慰了人 心,“社会性公德”规范了人事。 魏晋和红楼则在中国文化上撕开了两道裂缝, 并且逐渐扩大终至难以弥合。
《红楼梦》的诞生是个奇迹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迎春与道家
道家的处世态度
迎春的结局:金闺
花柳质,一载赴黄 粱。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探春与法家 大观园的改革:联产承 包责任制 探春的结局:才自精明 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 消。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社会文化出路的探讨
惜春与佛家 无出路状态的完
《红楼梦》的当代意义举例
更好的
对平儿这个人物的解 读: 平者屏也 平儿的身份特征 平儿的应对策略
谢谢!
《红楼梦》中的社会悲剧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 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 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 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 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 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
对社会的批判
宝玉认为:天地间灵秀之气只锺于女子,男 人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是对当时社 会最为深刻的批判,因为一个社会最精秀的 东西都集中于不与社会交往的闺阁之中,这 个社会是男人主宰的社会,说男人是渣滓浊 沫就是说整个社会是渣滓浊沫,女人不能出 闺房,一出闺房可能会变得比男人还可恶, 因为她跟着男人的规则行事。
《红楼梦》的历史影响
毛泽东的评价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红楼梦》 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 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 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四部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 义》《红楼梦》。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 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 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 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 的一个丫环。
成
《红楼梦》的历史影响
不少人对之“爱玩鼓掌”、“读而艳之”,有的甚至为品评 书中人物“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形成了“开 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风气。乾、嘉以来, 在“经学”考据风的影响下,那些酷爱《红楼梦》的文人, 把自己对《红楼梦》的考究,戏称为“红学”。据说“华亭 朱子美先生昌鼎,喜读小说,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 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一日,有友过访,语之曰: ‘君何不治经?’朱曰:‘予亦攻经学,第与世人所治之经 不同耳。’友大诧。朱曰:‘予之经学,所少于人者一画三 曲也。’友瞠目。朱曰:‘红学耳。’盖‘經’字少‘ ’, 即为‘红’……”
《红楼梦》的历史影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 典小说的金字塔。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 年。”
《红楼梦》的当下意义
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最终 命运 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社会生活
文化世界:膜拜历史理 想、伦理纲常、君子人 格。 道德理想国:将“三皇 五帝全盛世”看作生存 乌托邦。 现实宗法社会:“百代 皆行秦政治”。 《红楼梦》高扬审美精 神与生命意识。
如何解读《红楼梦》
红学的几个历史阶段: 索隐红学 考据红学 阶级分析的红学 王国维:《红楼梦》宇宙的也,哲学的也, 文学的也。
《红楼梦》的历史影响
鲁迅的评价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 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 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 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 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 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 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 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 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集外集拾遗补编· 〈绛洞花 主〉小引》)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 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