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清明》优秀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路上行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闷思绪一下转换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语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魂、酒、遥”3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第一课学过古诗二首还记得吗?还会背诵吗?现在大家背给老师听一听。同学们很有记性,还想读古诗吗?
2、请同学们翻开21课古诗二首,板书:清明:读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再读课题)说课题(指名说),解释课题: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也就是每年4月4日至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踏青的日子,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尝试去理解古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生字词。
2、教师强调:(1)“魂”字右边不要忘了“撇折点”。(2)“遥”字半包围结构。
3、再读古诗,读后谈谈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尝试古诗内涵。
2、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好吗?谁敢和老师比比?
3、同学们,听完他们读完之后,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行人心情怎么样?从那个词可以看出?(仿佛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天下着蒙蒙细雨,有人在路上走着,心情很愁闷----欲断魂)
4、学习前两句:(1)指名学生读(2)解释“欲”——将要,快要(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自由举手回答)(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凄凉、失魂)是啊,清明的时候本身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我们接着往下看。(4)、学习古诗最后两句。1、指名学生读,2、解释“借问”—请问,“遥指”—远远指着。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自由举手回答)。(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他指了远处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5、)为什么诗人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因为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想找各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可饮点酒驱驱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6)、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期盼而变得振动起来。)
(7)、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路上的愁闷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消愁的期盼而振作起来的情感。)
四、背诵古诗,课堂总结
1、背诵古诗:(小组背、指名背、齐背)
2、尝试默写古诗。
3、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已经跟随杜牧看到了一幅清明烟雨图,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加以朗读背诵,好好的去想象领会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吧!
五、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默写古诗
六、板书设计
清明:雨纷纷—欲断魂—问酒家—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