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帕金森病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标志性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

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

同时,患者还会伴有精神障碍、睡眠障碍等非运动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帕金森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在未来或将长期增长并保持在高水平状态[3]。

目前,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主要采用以复方左旋多巴为代表的药物治疗,缓解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但其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会减低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如“开关”现象、剂末恶化、异动症等[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抗氧化应激等方面可发挥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5],且因为具有疗效持久、毒副作用较小的优势,中医药在某些条件下可取代复方左旋多巴制剂[6]。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药在抗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及减轻神经炎症四个方面防治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中医药抗氧化应激作用机体遭受刺激时,体内会产生过多的活性氧,引起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的失衡,从而出现应激损伤状态,该状态称为氧化应激作用。

研究发现DA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高活性氧,使DA能神经元存在较高的氧化应激水平,且衰老时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活性降低。

高氧化应激水平与低活性抗氧化防御体系共同造成神经元损伤甚至死亡,因而氧化应激机制在PD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

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PD患者脑内处在氧化应激状态[8]。

陈浩[9]等研究发现,枸杞多糖可使PD小鼠SOD、GSH-Px以及CAT活性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可以缓解黑质DA能神经元的丢失情况,提示枸杞多糖对PD小鼠中脑的氧化应激具有缓解作用。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10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

其病因尚不清楚,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左旋多巴一直是治疗pd的金标准,但长期使用会出现开关现象甚至出现运动障碍或精神改变。

因此pd的研究也就成了国内外研究热点课题之一,现就p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病因学病因迄今未明,p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变异、环境因素和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4]。

遗传因素:绝大多数pd患者为散发性,10%~15%的pd有家族史,呈不完全性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形遗传,个别也有突变。

我国早在2003年首次在国际上发现了pd第二号染色体的蛋白基因,其突变点位于nr4a2,占有家族史的10%。

另有报道,pnk1基因的突变可引起遗传性早发性pd[5]。

polg基因的点突变可能与pd的发病有关[6]。

遗传变异因素在少数早发病例中有一定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为甲苯四氢基吡啶(mptp)毒性学说。

据研究,mptp 易通过血脑屏障,长期接触mptp的患者,黑质-纹状体中的da神经元变性死亡可能与mptp在胶质细胞中被单胺氧化酶mao-b作用成为mpp+有关,是其诱发因素[7]。

另外,空气和重金属的污染;病毒感染、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杀虫剂、除草剂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暴露也可增加pd的发生。

散发病例与环境因素有关,尤其在50岁以后更明显。

年龄:年龄是p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以1%的比例发生,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治疗进展pd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延缓进程,提高生存质量。

除常用的药物、手术治疗方法外,还包括锻炼、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pd的药物治疗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恢复功能为主;②保护性治疗:通过干扰神经细胞的死亡,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③修复性治疗:通过神经细胞移植,或通过神经营养因子刺激病变或正常神经元产生较多的多巴胺。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基因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基因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基因治疗进展引言: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缓慢进行性肌张力障碍、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困难。

虽然这种疾病在人类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其具体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探索。

本文将从帕金森病的遗传学背景和相关基因突变开始,介绍帕金森病的主要发生机制,并探讨目前基于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

一、帕金森病遗传学背景A. 遗传风险与家族聚集帕金森病既有遗传成分也有环境因素影响,在遺傳角度上許多相關家系調查表明存在明显家族聚集现象,并揭示了该类家庭群体中带有帕金森病的个体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已发现几个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基因,如α-突触核蛋白(SNCA)、銀通道結合蛋白缺乏1(PARK2)和PTEN诸如此类的定位或功能效应突变。

B. 单基因遗传性PD有关帕金森病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单基因遗传性PD上。

其中最常见的是突触核蛋白突变的机制,该突变导致SNCA杂聚聚集以及与PD发展紧密相关的神经元死亡。

另一个重要的基因是使细胞能够迅速去除氧化突变并恢复红细胞功能的PINK1和Parkin,它们之间有密切的相互作用。

此外,该学科还发现了其他一些罕见但严重影响个体生活质量帕金合围疾哤pRAINesnan Syndromes-Park7,TRUtDNC25,TFT,pINKld,并装描述了其他少数人可能发挥作用的靶分子。

二、帕金森病主要发生机制A. α-突触核蛋白聚集与细胞毒性α-突触核蛋白,作为主要神经元内亲汇动物 纤K款显著增加;如果这个副本数更多,则帕金森病的发病年龄更早。

其以不同形式和程度聚集成淀粉样结构,如α-突触核裂解产物和未成熟蛋白,有毒性和致命性。

B.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失调大量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不同基因异常、环境因素以及年龄等因素可能导致线粒体DNA损伤、呼吸链受损、ATP合成受到影响,进而引发细胞能转分解和缺色酱酶神经元。

帕金森病抑郁症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抑郁症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 depression; pathogenesis
帕金森病 ( Parkinson′s disease, PD) , 又称震
主要特征, 对事物丧失兴趣或缺乏愉快感, 常有
病, 主要以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和神
持续时间略长, 需要医学处理 [1] 。 PD 患者伴发的
测定了所有受试者位于 6 个 PD 易感基因中的 9 个
右侧内囊前肢及后肢、 左侧扣带回的白质定量各
19 8%; 在 PD 最 常 见 的 9 种 易 感 基 因 变 异 中,
GBA L444P 携带者 TC 基因型的 HAMD - 17 评分高
non-motor symptom of PD, and its prevalence rate is about 50%, but its pathogenesis is not yet clea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of PD with depression.
· 366 ·
沈阳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第 22 卷 第 4 期 2020 年 7 月
·综述·
帕金森病抑郁症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胡九娇, 王一沙 ∗
(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02)
[摘要] 帕金森病 ( PD) 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该病多见于 60 岁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24治疗帕金森病新进展

2024治疗帕金森病新进展
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 的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确切病因尚未 明了,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和氧化应激等均可 能参与其中。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认知障碍 等。
安全性评估
干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免疫排斥反应、基因脱靶等。因此,在进行临床试验前 ,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干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 法。同时,这些技术也有望与其他治疗方法 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诊断依据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同时结合辅助检查如头颅MRI、PET-CT等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此外,还可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辅助诊断。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帕金森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上升。我国65 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7%。
危险因素
帕金森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农药、重金属暴 露等)、年龄老化和氧化应激等。此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03
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结合
如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相结合,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PART 03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深部脑刺激技术应用与改进
技术原理
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通过 植入电极对大脑特定区域进行电 刺激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帕金森

帕金森病发病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发病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蛋 白 的表 达 , 从 不 同 角 度 解 释 了 上 述 水 平 实 现 的 : 方 面 , 些 细 胞 具 有 吞 均 一 这
抗兴奋性 氨基 酸 等措 施后 , 并不 能 显著
缓 解 P 的发 病 和 A D 9区 的 病 程 进 展 。 因 此, 现有 学 说 还 不 能 完 全 解 释 P 中选 择 D
性的 D A神经元损害的机制 , 可能仍有其 的 星 形 胶 质 细 胞 又 可 分 泌 神 经 营 养 因 他不明因素参与了 P D的发 病过程 , 并在 疾病的进展 中起 重要作 用。而与 特异性
损害密切相 关 的免 疫 系统 , 年 来 已 日 近
因子 、 睫状 神经 营 养 因子 以及 胶 质细 胞 节性 T细胞的活性下 降而 比例则增高。 源性 生长 因 子等 , 可能 在 P 中起 保 护 D
质 多 巴 胺 ( oa i , A) 神 经 元 的 进 质细胞存在。小胶质 细胞能 提呈抗 原给 dp mn D 能 e 行 性 变 性 、 失 和 死 亡 是 P 的 主 要 病 理 辅 助 性 T细 胞 ( h , 小 胶 质 细 胞 有 吞 缺 D T )而
年 B kr 的研究 发现 , D患者外 周血 oo 等 P 中的 K细胞 活性 增 高, 和疾 病严 重程 并 度相关 ;D病情 越重 , P K细胞 活性 越高 。
l0 5
实用老年医学 20 0 9年 4月第 2 3卷第 2期
Pat e  ̄rA r 0 9 V 12 N . rc G r , p l 0 , o.3,o2 i i2
帕金 森 病 发 病 免 疫机 制 的研 究 进 展
张艳玲
[ 中图分类号] R7 2 5 3 . [ 文献标 识码] A

帕金森病诊疗研究新进展

帕金森病诊疗研究新进展

神经保护剂在PD治疗中应用前景
01
神经保护剂的定义
神经保护剂是指能够保护神经元、减缓神经元变性死亡的药物。
02 03
神经保护剂在PD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已有一些神经保护剂被应用于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如司来吉兰、 雷沙吉兰等,它们能够减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从而延缓病情 进展。
神经保护剂的发展前景
临床试验进展
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并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未 来随着临床试验的深入进行,这些新型靶向药物有望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05
帕金森病康复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举 措
康复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价值
统一评估标准
建立全面、标准化的帕金森病康复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和情感状态等方面,为康复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
03
帕金森病诊断方法更新与优化
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近年来,对帕金森病非 运动症状的认识逐渐加深,如嗅觉减退、便秘、抑郁和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 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规范化操作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 的肌张力、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以发现帕金森病特有的体征。
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短期、中期和 长期的康复目标,确保康复计划的针对性 和可操作性。
多元化康复手段
定期评估与调整
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 种手段相结合的康复方法,提高患者的康 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康复计划实施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评 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计划,确保 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丧失和在旁中部神经束中的丝的积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

本文将探讨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以及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一、帕金森病的遗传基础帕金森病的遗传基础经多年的研究逐渐明晰。

虽然绝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是与环境因素有关,但遗传变异也被认为是导致部分帕金森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帕金森病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类。

在非遗传性帕金森病中,环境因素和其他未知的风险因素起主导作用。

而在遗传性帕金森病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二、已知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1. 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突变多种研究表明,SNCA基因在帕金森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SNCA编码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其异常聚集与帕金森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多个突变体已与早发性遗传性帕金森病的发病相关。

2.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基因突变LRRK2基因突变是遗传性帕金森病中最常见的突变体之一。

该基因以其G2019S、R1441G等突变体的出现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LRRK2编码蛋白激酶,其突变形式可能通过对突触功能的影响,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

3. 帕金森相关基因(PARK)家族PARK家族包含多个与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如PARK2、PARK7、PARK8。

其中,PARK2编码的蛋白质Parkin的突变形式与早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PARK7编码的DJ-1蛋白质在帕金森病的发生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PARK8则编码了蛋白质LRRK2,在遗传性帕金森病中突变频率较高。

三、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尽管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但这些突变与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对近些年来临床领域采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进展情况进行阐述,对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益气养血熄风法、滋补肝肾法、熄风止颤法、活血化瘀法、通络熄风法、涤痰法这5种疗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帕金森病中医临床治疗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标签:中医药;帕金森症;治疗;研究进展帕金森病(英文简称为PD)属于一种黑质以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的慢性疾病,一般发病集中在中老年人人群中,其临床症状包括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等[1]。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逐步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数量的急剧扩充,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也在随之上升。

采用中医药对帕金森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目前已经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其在提高临床疗效、延缓病程进展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2]。

本文中,笔者在综合多方面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释,现将具体情况综述如下。

1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病因认识中医学认为,帕金森病所形成的病因及其机制是比较复杂的,一般认为该病是由风气内动所致,同时该病以虚实相杂者居多。

还有人认为本病是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或者是由风火夹痰、互阻络道所致。

有关学者根据本病的致病原因将本病分为了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虚风内动型等[3]。

2 中医辨证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2.1 滋补肝肾法帕金森病在临床一般以肝肾阴虚者居多,而这种类型的帕金森病通常还是其他类型帕金森症的发病原因和致病基础,所以在临床上多应用滋补肝肾法针对患者的肝肾阴虚之症来治疗帕金森病,目前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也较广泛[4]。

孙家贺[5]在其临床研究中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主要为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滋补肝肾的治疗方法。

应用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白芍、何首乌、当归、升麻各10 g,五味子、黄精、龟板各15 g,开水煎服每日分两剂服用,连续维持服用治疗10 d。

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发现,其中显效14例,有效40例,无效6例,临床显效率达90%,证实该种治疗方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神经生物学论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生物学论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生物学论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导致多巴胺减少而产生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在中老年阶段开始发病并逐渐恶化。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补充多巴胺和刺激多巴胺产生的传统疗法比拟有效,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传统的治疗方法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一批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由此应运而生,传统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良和开展。

本文主要介绍包括药物治疗、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在内的帕金森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和它们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帕金森氏症〔PD〕,多巴胺〔DA〕,干细胞〔stem cell〕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帕金森氏病简介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

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病症,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

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统计说明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并且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

病因及分类病因不明。

目前公认的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病变,即黑质和纹状体里的黑质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丧失致使多巴胺减少。

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称帕金森〔氏〕病。

另一类为继发性的,因某种脑炎、中毒、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称帕金森〔氏〕综合征或震颤麻痹综合征。

病症该病被戏称为“让人不能动的病〞,病人主要有如下三大病症:1、运动障碍运动不能: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自发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小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运动不协: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2、震颤典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即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抖。

3、强直即肌肉僵直。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与康复治疗现状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与康复治疗现状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与康复治疗现状摘要: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罹患的以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缓慢进展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 PD 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阻止 PD 病情进展。

而康复治疗则被认为可改善 PD 患者多种功能障碍,提高自理能力,推迟或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文对其康复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等情况做一综述,意在为今后的诊治和康复方法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进展康复治疗现状原发性帕金森病,简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隐袭起病,进展缓慢,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减少和路易小体形成,导致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减少,从而临床上出现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特征性症状,同时伴各种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便秘、睡眠障碍等[1]。

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2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据推测,国人PD到 2030 年约占世界PD患者总数的50%[2]。

PD 的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常造成多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导致工作能力丧失和生活质量下降[3]。

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1.7%的人患有此病,高龄老人的患病率则更高[4]。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 PD 的主要治疗方法,PD的康复近年逐渐受到重视。

康复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推迟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还能延缓疾病的进展[5]。

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指南和相关文献,对 PD的研究进展与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升对PD 康复治疗水平和治疗技术发展,不断提高PD患者生存质量。

1、PD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PD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确,主要病理及发病机制晚近认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变性并出现路易小体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作用于纹状体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减少,乙酰胆碱相对增加,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和非主动运动[6]。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者:沈凡艺陈子方吴海妹郭沛鑫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0年第11期【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各种致病原因相互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PD的发病缘由和致病机理复杂,针对疾病各方面的研究较多,但详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诠释清楚。

文章对近年来P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1-0060-0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SHEN Fanyi CHEN Zifang WU Haime GUO Peixin*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Parkinson’s disease is a neurological disease caused by various pathogenic factors interacting with the body.It mainly occurs i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ir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D are complicated.There are more studies on various aspects of disease,but the detailed pathogenesis has not yet been clearly explained.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PD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new drugs developmene and clinical use.Keywords:Parkinson’s Disease; Pathogenesis; Research Progress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多发生在中老年患病人群里,是一种神经退行性慢性疾病。

浅谈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浅谈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浅谈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疾病。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与神经元的退行性死亡有关。

临床上常表现为运动障碍、建立性震颤、肌强直、姿势不稳定等症状。

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角度介绍该疾病的研究进展。

病因研究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早期似乎主要观察到多巴胺神经元体周围的含铁质物质-黑色素颗粒的减少,与此同时,脑内的总体积和重量也减少。

最近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可能和其他神经元和脑区域的改变有关。

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确定了一些与该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趋向于突变的基因。

一些研究已经建立了成人多巴胺神经元前体CXCR4,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研究显示CXCR4是体内损伤导致神经元再生和修复的机制之一,并且在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中过表达CXCR4能够重建运动功能。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定量分析不足,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CXCR4与神经元再生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

另外,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氧化和神经炎症反应也是帕金森病引发的重要因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嗜铬蛋白(Cr),这些抗氧化剂在体内合成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也可能与帕金森病相关。

另外,感觉神经的激活也可能使大脑在战斗或逃跑的过程中相对耗氧,从而引发神经变性和对运动的损伤。

诊断研究目前,诊断PD主要由临床表现和大脑影像学判断综合确定,缺乏有效可靠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最近,生物医学工程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

研究人员最近在磁共振数据中寻找有关帕金森病特征的生物标志物。

他们经常使用自适应合成技术(Lasso技术)来识别PD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不同。

结果表明,脑中存在头盖骨的MRI数据是一个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区分PD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还有研究者正在开发通过体液(如血清或脑脊液)检查帕金森病生物标志物的方法。

靶向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策略及机制探析

靶向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策略及机制探析

靶向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策略及机制探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以及运动障碍等症状。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等。

而靶向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策略及机制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相关内容进行探析。

一、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1.1 巴氏体系药物巴氏体系药物是目前主要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药物,包括多巴胺激动剂和交互剂等。

多巴胺激动剂通过增加脑内多巴胺水平,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交互剂则通过阻断多巴胺降解酶的作用,提高多巴胺水平,改善患者症状。

1.2 抗胆碱药物抗胆碱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运动障碍等症状,通过减少胆碱能神经传递的过度活跃,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1.3 其他药物除了巴氏体系药物和抗胆碱药物,还有一些其他药物也被用于辅助治疗帕金森病。

例如,抗氧化剂和神经营养因子等药物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应激和退行性改变的损伤,从而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

二、靶向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策略2.1 针对多巴胺系统的药物由于帕金森病患者主要缺乏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因此,一种针对多巴胺系统的药物策略是通过补充多巴胺或增加多巴胺受体的激活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其中,多巴胺激动剂的应用已经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基石。

2.2 针对非多巴胺系统的药物除了多巴胺系统,其他神经递质系统也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因此,另一种靶向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策略是针对非多巴胺系统,如谷氨酸、GABA(γ-氨基丁酸)等的药物调节。

2.3 基因治疗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逐渐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新策略。

基因治疗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改变或修复受损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

三、帕金森病药物靶点的机制探析3.1 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与神经细胞失调帕金森病的神经细胞失调主要与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有关。

目前,许多针对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药物已被研发,并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解析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解析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解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运动障碍、肌肉僵硬和震颤。

这种疾病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重要负担。

虽然帕金森病已经有一定的病史,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然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深入解析。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个基因异常与帕金森病的遗传有关,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帕金森病的突变基因SNCA、PARK2、PINK1以及LRRK2等。

这些基因突变导致特定的信号传导途径受损,进而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失调和死亡,引发帕金森病的发生。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农药、有机溶剂以及重金属等,都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干扰神经元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引起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三、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异常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的氧化物质产生超过抗氧化防御系统清除能力的情况,导致细胞中的抗氧化能力不足,进而引起细胞损伤。

帕金森病患者常常存在氧化应激的现象,细胞内的氧化物质生成增加,抗氧化物质生成减少,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同时,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负责供应细胞所需的能量。

帕金森病患者的线粒体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死亡。

四、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异常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异常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存在过多的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并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免疫系统异常还会引发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

五、蛋白质异常沉积及神经变性帕金森病患者中常见的脑内病理特征是Lewy小体的形成,这是由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异常沉积所致。

神经科学帕金森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帕金森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帕金森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对于帕金森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以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神经科学领域关于帕金森病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遗传与发病机制的关联研究帕金森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新的研究显示,多个基因与帕金森病相关。

例如,突变的LRRK2基因被确认与帕金森病的家族性遗传有关。

此外,DJ-1、PINK1和Parkin等基因突变也被认为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探索帕金森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突触损伤与帕金森病发展的关系突触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结构,其异常损伤可以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近期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的脑内存在突触功能紊乱和突触损伤现象。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帕金森病的发展机制,并为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神经炎症与帕金森病发生的关联研究神经炎症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患有帕金森病的大脑组织中,存在炎症细胞的明显增加。

这些炎症细胞会引发神经元的凋亡,加速病情的恶化。

因此,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有望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新途径。

四、神经再生与帕金森病治疗的前景神经再生是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的新颖方法。

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此外,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也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研究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五、临床应用与帕金森病研究的结合神经科学与临床研究的结合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实际指导。

随着基因检测和分子影像技术的进步,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同时,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数据的积累也促进了对帕金森病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神经科学领域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遗传因素、突触损伤、神经炎症和神经再生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断拓展了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帕金森病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摘要:目的:了解牌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材料与方法: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查找文献,进行总结论述。

结果: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年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氧化应激、免疫学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PD目前仍未有根治方法,最有效的是采用左旋多巴药物治疗,但只能缓解。

除此之外,还有手术治疗,基因治疗以及细胞移植治疗。

结论:经过一些深入研究,逐渐了解到了其发病机理,为其今后彻底治疗提供基础。

关键词:帕金森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Materials and Methods:Find Literatures by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pubmed and other databases, summarized exposition. Results: Pathogenesis of PD is not yet entirely clear, now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age, genetic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oxidative stress, immun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other factors. Present, PD there is no cure, and the most effective is the use of levodopa medication, but only relief. In addition, there are surgical treatment, gene therapy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 After some in-depth studies, gradually come to understand its pathogenesis,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ture definitive treatment.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Etiology;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s1 前言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发表了题为"An 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 " 的专著,报告了6 例震颤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向学术界描述了一个未被认识的运动障碍性疾病[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D危险性(患者肝细胞色素P450中缺乏 一种酶),Nurrl 基因缺陷可能是PD的危 险因子,DAT的基因突变可能增加PD的 易感性。
• 2、环境暴露因素?
• 如含有MPTP基团成分的除草剂或杀虫 剂的使用(如百草枯等)。MPTP本身并 无毒性,但它的氧化物对黑质含黑色素 的神经元有特殊的选择性毒性。它主要 通过抑制线粒体膜上的呼吸链与复合体I 而产生神经毒性。
物酶、SOD等)和促自由基因子(MPTP 的代谢产物、元素铁、过量的DA)的失 衡,使人体内如氧自由基、过氧化氢、 羟自由基等对黑质DA都有损伤。
• MPTP MPP+ 多巴胺能神经元 进 入线粒体 抑制复合物Ι活性 氧化应激 反应 产生了大量氧自由基 神经元变 性死亡。
• 5、神经递质的生理作用
• 神经系统要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往往
• 需要不同递质的协调作用。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对
纹状体的胆碱能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GABA则对DA能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而 GABA是由谷氨酸合成。PD的发生与 DA-Ach 、5-HT-组胺两大系统平衡失调 有关。
• 3、神经递质
•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突触传递信息的化学 物质,与基底节有关的递质有Glu 、DA、 GABA、Ach 和5-HT等。
• Glu 是皮质纹状体兴奋性纤维和丘脑底 核兴奋性神经元的递质。
• GABA大量存在于纹状体、苍白球和黑 质网状部,为抑制性递质。
• Ach 在纹状体中的含量最高,对纹状 体神经元有兴奋作用。
• PD的发病年龄在40~70岁之间,好发于 60岁左右,多为散发型。遗传不起重要 作用。20岁以前发病的称为青少年型, 多与遗传有关。在PD中,男性的比例比 女性高,约为3:2。
锥体外系的解剖和神经递质
• 1、锥体外系由基底节和脑脚核(红核、 黑质、丘脑底核、网状结构)组成。基 底节包括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 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是与纹状体 联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所在地,壳核 主要和运动功能有关(手足徐动症、扭 转痉挛、舞蹈病等),尾状核则更多涉 及情感和认知过程(Huntington 病),
• 儿茶酚胺(DA、NA、Adr )中,DA 最受重视。DA在黑质及纹状体中的含量 最高。它分为D1受体簇(D1和D5)及 D2受体簇(D2、D3和D4)。除D5受体 外,其余4种均发现与临床疾病有关。
• 5-HT在脑干中缝核处最多,它的减少, 使组织胺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
• 4、DA的合成、释放和失活。
• 苍白球与肢体的肌张力、姿势有关,丘 脑底核与偏身投掷症有关。
• 2、基底节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调节 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
• 直接通路:对丘脑神经元去抑制,兴奋 运动。
• 间接通路:抑制丘脑神经元活动,抑制 运动。
• DA:兴奋直接通路的D1受体,使运动 兴奋;兴奋间接通路的D2受体,使运动 易化。
• PD患者: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变性死亡, DA减少,从而使通过直接通路D1受体的 兴奋运动不能(相当于直接通路抑制), 同时使通过间接通路D2受体的运动易化 也发生困难(相当于间接通路激活), 纹状体Ach 能神经元过度活动,从而使 患者产生运动不能。
• Ach :增强间接环路抑制功能。Ach 神 经元上有D2受体(抑制性),所以DA通 过与D2受体结合来抑制其Ach 的功能, 即不能增强抑制功能,使其运动功能去 抑制,而使其兴奋。如DA减少,Ach 功 能得以释放,又增强了间接环路的抑制 功能。所以PD患者可以用抗胆碱能药物 等治疗。
帕金森病(PD)及其发病机制 的研究进展
概述
• PD是中老年人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 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和少动。1817年, 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报告了6例病例, 称之为“震颤麻痹”。为纪念这位科学 家,后改称“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 随年龄增高而增高,50岁以上发病率为 500/10万人口,60岁以上1000/10万人口。
• 6、PD的病理生化改变
• PD最早的病理研究始于1895年。它的 主要病理生化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含色 素的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70%~
• 80%),胞浆内出现特异的Lewy 小体 (细胞浆嗜酸性包涵体)。
PD的病因
• 1、遗传性 • PD的遗传不起重要作用,少数家系呈
AD遗传。1996年,美国发现一AD遗传 家系的PD致病基因位于4q 21~23上。 1997年和1998年相继发现-Synuclein 基 因的突变可引起AD遗传性家族性PD。 Parkin 基因突变是早发性AR遗传性家族 性PD的常见原因,解毒酶基因突变增加
• 其它因素有锰矿工人、长期饮用井水 者、长期接触CO、Mg、二硫化碳、氰化 物的人。但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影响苍白 球,而非黑质。
• 3、可能是多因素的,环境+遗传。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家族性与散发性有不同 机制,家族性可能是单基因控制的遗传 性疾病,而散发性可能是遗传易感性与 一种或多种环境触发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指毒素MPTP。
• 先是人体从食物中摄取酪氨酸,在外周 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左旋多巴。 酪氨酸羟化酶(TH)是一种重要的限速 酶。左旋多巴被CNS的多巴胺神经元摄 取后,经多巴脱羧酶转化为多巴胺,储 存在多巴胺神经元的囊泡中。多巴胺的 释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钙离子依赖过
• 程;一种是弥散过程。多巴胺的灭活有 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多巴胺神经元重吸 收;另一种是通过MAO 和COMT的破坏 使其分解。多巴胺的主要代谢产物为二 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 (HVA)。
• 4、危险因素:头部外伤和家族史是重要 的危险因素(意大利),在职业与PD的 关系中发现(加拿大)从事林业、矿山、 石油工业、医务、教育工作增加患病危 险因素,而从事家务的妇女患病率较低。 另外,吸烟、饮咖啡、喝绿茶等能降低 患病的危险性。
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 可能机制
• 1、氧化应激 • 人体内抗氧化机制(GSH、GSH过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