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教案课程共45页文档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教案: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徐志摩的生平事迹。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掌握韵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与解读:- 歌曲《再别康桥》的背景介绍和欣赏。
- 对诗歌的整体结构、韵律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康桥的历史与文化:- 介绍康桥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 探讨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为何选择再别康桥。
3. 韵律诗的写作技巧:- 介绍韵律诗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体验写作韵律诗的乐趣。
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再别康桥》的歌曲,引发学生对康桥和徐志摩的兴趣和思考。
2.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并与歌曲的表演形式进行对比。
3. 康桥的历史与文化:介绍康桥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与诗歌内容进行对照。
4. 徐志摩的生平事迹:简要介绍徐志摩的成长经历、诗歌创作和对康桥的感情表达。
5. 韵律诗的写作技巧:讲解韵律诗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练习。
6. 总结与展望:复习课堂内容,总结所学知识,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1. PPT演示:包括徐志摩的生平事迹、康桥的历史介绍和诗歌鉴赏分析。
2. 诗歌《再别康桥》的歌曲和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 绘画、图片或视频展示康桥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提出意见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
2. 学生作品评价:对学生创作的韵律诗进行评价,包括韵律完整性、表达情感的质量等。
拓展活动:1. 制作康桥的展板或手绘地图,展示康桥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 邀请一位诗歌爱好者或专家来校进行康桥文化讲座,加深学生对康桥的理解和认识。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45页PPT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教案课程共45页文档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教案 课程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分析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形式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修辞手法分析。
(3)诗歌情感的把握和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细腻情感的把握。
(2)诗歌形式美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字词,并正确朗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6. 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形式美。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默写及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再别康桥》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
《再别康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歌《再别康桥》的背景及文学特点;2.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中国现代诗歌的美。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歌《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2.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艺术语言。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意境;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欣赏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复印《再别康桥》的课文;2.准备课堂自由讨论的小组题目。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以“再别康桥”为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康桥的印象,以及自己再别一个地方的感受,引出对诗歌《再别康桥》的讨论。
2.诗歌赏析(20分钟)给学生分发《再别康桥》的课文,并让他们自己朗读这首诗。
然后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通过诗歌的描写和情感,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对你的印象有什么影响?- 你觉得诗歌的语言运用和形式如何?3.讲解与解读(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毕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与解读。
对于学生分析不够深入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
4.课后拓展(20分钟)要求学生针对这首诗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康桥的思念之情。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小测验来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2.组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欣赏诗歌之美。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中职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优秀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中职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优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b.提问:同学们对《再别康桥》有哪些了解?请大家简要分享一下。
2.自主学习(15分钟)a.请同学们自主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b.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讨(20分钟)a.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b.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4.诗歌解析(20分钟)a.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b.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康桥”代表作者的青春岁月等;c.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5.创新拓展(15分钟)a.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再别康桥”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或一篇短文;b.展示作品,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创作心得。
b.布置作业:背诵《再别康桥》,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再别康桥》的情况,以及课后短文的质量;3.创新拓展: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1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2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4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透露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的基调。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
朗诵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软泥上的/青荇, ↘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荫下的/一潭,↘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01
—— 爱,自由,美”。
02
胡适曾经说:
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软泥青荇水底摇
榆阴天上彩虹梦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形式、情感以及主题,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欣赏与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适合时间安排为1课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再别康桥》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徐志摩的生平经历;2. 理解《再别康桥》诗歌的情感表达;3. 能够分析《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并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营造和表达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复印《再别康桥》诗歌;2. 准备PPT或者白板和黑板;3.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利用PPT或者黑板,展示《再别康桥》的标题,并发起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标题猜测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背景,了解徐志摩作为一位旅居海外的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原因和情感依托。
步骤二:课文解读1. 将《再别康桥》的诗歌内容进行逐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包括体裁、诗行等方面,并讨论这些特点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步骤三:修辞手法分析1. 引导学生辨认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营造和诗歌的表达效果有何影响。
2.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写一两首诗歌,运用其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情感表达。
步骤四:诗歌赏析1. 分小组进行诗歌赏析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在小组中收集各个小组的意见和观点,然后进行全班总结。
步骤五:情感体验1. 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尝试用音乐、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悟。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04
课堂活动设计
朗诵比赛
• 总结词: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朗诵技巧。
• · 总结词: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朗诵技巧。
朗诵比赛
详细描述
选取《再别康桥》中的一 段或整篇诗歌进行朗诵。
02 《再别康桥》通过抒发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 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的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在南开大 学、北京大学求学,并留学英国剑桥大
学。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 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爱情、自
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歌语 然、人生等方面,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
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
总结词
思考与表达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可以是对《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其他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 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对徐志摩诗歌的喜爱和兴趣 得到激发,课堂参与度较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 入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意境
《再别康桥》公开课 一等奖教案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课堂活动设计 • 作业与要求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其诗歌 01 作品《再别康桥》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和艺术价值。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留 02 学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告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中“美"的感知与分析来解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留恋康桥的深层原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通过离别诗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都是古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句子,今天我们欣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现代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感情的。
2.明确主题,引出学生介绍诗人生平(康桥经历,包括解题;三个女子等)3.结合生平引出胡适评价:爱、自由、美(明确:通过探究诗歌中的最外在的“美”来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二、诗歌鉴赏1.播放范读录音,请一生朗读,点评。
2.讨论诗歌内容之美。
主要是景物美: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点拨:如此景物构成美妙画面——绘画美诗人是如何营造出美丽画面的呢?——通过语言(恰到好处的用词和修辞等)请学生按节分析诗歌中描摹景物的语言,分析完后朗读此节。
3.师小结,引出意象、意境的概念: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意境: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意境。
4.齐读2~4节。
5.由景转入情;师提问:诗人花了大量的笔墨描摹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但他如此留恋康桥的原因只是源于这些景物吗?(明确:结合资料以及诗歌中的暗示“彩虹似的梦"来解答。
)你觉得这彩虹似的梦想是什么呢?结合你对徐志摩的了解来谈谈。
(讨论)(不要求统一,答案多元化。
)师对生的答案作总结。
展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因此,他曾饱含深情地说:“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6.诗人留恋康桥,因那河畔婀娜多姿的金柳让他深深眷恋;诗人留恋康桥,因那软泥上青荇的自由自在令他心驰神往;诗人留恋康桥,更因那榆阴下的一潭中,沉淀着他彩虹似的梦想。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九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2)领悟诗歌中的人性美,培养善良、真诚的品质;(3)学会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背诵,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难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情感态度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简介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离别有什么感想?引出本课主题《再别康桥》。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鉴赏(1)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韵律、修辞等;(2)让学生从艺术角度评价诗歌,提高鉴赏能力;(3)教师点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理解;(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的感悟;(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复述《再别康桥》中诗人离别康桥的心情与思考,并能理解诗中泛滥的诗情。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离别的感觉,并能够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表达个人的情感。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写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再别康桥》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并能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2. 教学难点:领会诗中的深层含义,并能够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表达个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音频或视频资源:《再别康桥》的朗读或演唱版本。
2. 精选的诗歌解析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意和诗歌的形式结构。
3. 课堂展示资源:相关的图片、画册或诗集,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新知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读或演唱版本,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诗歌解析(15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精选的诗歌解析材料,并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离别康桥的情感和思考,并让他们找出诗歌中所表达的悲伤、留恋和无奈等情感。
3. 情景再现(10分钟)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康桥的图片或画册,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丽和诗意。
然后,通过一些情景描述和问题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离别情感。
4. 诗歌写作(15分钟)让学生仿写《再别康桥》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个人的情感,并鼓励他们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 作品分享(10分钟)请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诗歌作品,鼓励他们用朗读或演唱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
6. 总结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从诗歌中领悟到的情感和启发,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诗意和诗歌形式。
培养学生对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和诗歌朗诵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引导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进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2 诗歌文本分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像或音乐等形式引入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背景信息,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朗读与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4.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朗诵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的深入思考。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再别康桥》或其他相关诗歌,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
5.2 诗歌朗诵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可以选择《再别康桥》或其他诗歌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表现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辅助材料主要使用《再别康桥》诗歌原文作为教材。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1、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寻梦不得他如些忧伤,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适先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的现实的历史”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正是他追求这单纯信仰的最好的例证(六)精读体会1、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绘,给我们再现了诗中的美景,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但的情感在诗中不着一字,却处处含情他是怎样表现的呢,完成下面的连线题你一定有发现:云彩永久恋情金柳低落伤感水草梦想孕育彩虹(梦)激情澎湃星辉喜爱难舍夏虫欢喜眷恋明确:我们把那些能够反映诗人情感的物象称为意象诗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体现不同的情感(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理想破灭却阻止不了他对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现在了诗歌上全诗有三美:一是音乐美,二是绘画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诗行的排列,它是错落有致的,看起来美观大方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也动笔写一写(链接生活视频)2、展示师下水作《若相离,槐花忆!》(九)布置作业1、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重点字、词、句加以品味,说说的情感变化。
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相关推荐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公开课国家一等教案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4.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学生逐渐沉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学生明确:“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
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讲授新课(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获奖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引导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勇敢面对离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诗歌中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播放康桥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康桥的美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离别的感觉。
6. 总结本节课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中的深层含义,讲解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离别的感悟。
4. 互动讨论讨论如何珍惜美好时光,勇敢面对离别。
5. 总结本节课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教育和人生哲理。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1、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