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概况介绍

合集下载

白银介绍-白银简介PPT(经典版)

白银介绍-白银简介PPT(经典版)

3、旅游景点
会宁红军会宁会师旧址
会宁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会宁红军会宁会师旧 址的位置就坐落在中国甘肃省中部的会宁县古 城,它乃是历代为兵家必争的重地,也是为了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 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
3、旅游景点
条山农场旅游区
条山农场旅游区,条山农场旅游区的位置就坐 落在白银市的景泰县,旅游区乃是以充分开发 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利 用农业自然资源、景观资源和农场的人文资源, 融入农业生产、农户生活、传统民俗庆典等环 节,将农场体验、生态消费与观光旅游相结合 的综合性旅游休闲项目。
4
美食文化
长面是白银
长面是白银一带居民最喜食的面食之一,它以 喷香可口、味道鲜美著称,流传于白银区黄河 两岸。水川长面用料讲究,工艺独特,做工精 细,制品形状长如丝,细而均匀,煮熟后不易 断裂,加之配入独特的调料,品而食味鲜美, 食而百吃不厌,故受到大人小孩的喜爱。
酸烂肉
酸烂肉是以大肉为原料,先选择上好、新鲜的 大肉,将其放在沸水锅里煮烂后捞出并切成细 块,然后,在另外一口锅倒到入一定量的陈醋, 再将已经切成细块的大肉倒入,而后加入各种 佐料,拌匀。也可加粉条、酸菜等。烹煮上两、 三分钟后,即可食用。其肉肥而不腻,味道酸 辣可口。 是甘肃中部地区的家常菜之一。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
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的 位置就坐落在白银市景泰县的东南部,在中泉 乡的龙湾村附近。这里的群山环抱,环境幽静, 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景泰黄河石林景区是由 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组合而成的,集东西南 北的自然景色,乃是全国在北方更是实属不多 见一大景观。
靖远羊羔肉
靖远羊羔肉通过爆炒、红烧、黄焖、干炸、烧 烤、清炖、清蒸等工艺进行加工,味道美妙, 营养丰富。古今往来,羊羔肉一直作为靖远人 待客的美食佳肴备受推崇。具有温中补气、健 胃益肾之功效,已走出靖远,成为华夏饮食文 化一朵绚丽的奇葩。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介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概况平川区位于甘肃省中部。

总面积2106平方千米。

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平川区长征东路106号,邮编:730913。

代码:620403。

区号:0943。

行政区划平川区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红会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历史沿革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

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3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

2000年,平川区辖3个街道、1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8642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宝积路街道 47311 电力路街道 10416 红会路街道 22607 王家山镇 16187 水泉乡 11277 陡城乡 20429 宝积乡 12361 共和乡18478 黄峤乡 12165 种田乡 8054 复兴乡 7143 资源环境平川区行政区划图【气候环境】本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平川区障,因而降雨量少,气候较干燥,纯属干旱少雨的大陆性季节气候。

年平均温度为8.2C,最高年均温度9.8C,冬夏温差较大。

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蒸发量为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6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3天,最长达170天。

其总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降雨量少,干旱多风。

【自然资源】平川区境内资源丰富,能源充裕。

境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铜、锰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炭、陶土、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烧胀粘土、石英石、矿泉水等。

境内煤炭总储量达11.37亿吨。

陶土储量达20亿吨,是西北最大的陶瓷重镇。

屈吴山矿泉水是经国家地质部鉴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现已开采利用。

宝积乡红沙浪地热水资源丰富。

耕地面积26.32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详细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详细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详细介绍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

东濒黄河与靖远县、平川区相望,南与白银区、皋兰县及永登县交界,西与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古浪县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接壤。

总面积5483平方千米。

总人口2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一条山镇,邮编:730400。

代码:620423。

区号:0943。

拼音:JingtaiXian。

全境东西宽约84千米,南北长约102千米。

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山峦丘陵约占全县面积的3/4。

最高海拔3321米,最低海拔1276米。

属温带干旱型大陆气候。

历史沿革据考古可知,早在4500年前,县民就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在景泰这块景泰县土地上。

自西汉以来,曾三次设县,五制县城。

西汉置媪围县,清朝前期置红水分县。

民国初改升红水县。

民国22年(1933)年成立景泰县,县名寓“景荣昌盛,国泰民安”之意。

期间归属多变,东晋归前凉;唐朝广德、大中年间为土蕃控制;宋朝隶属西夏;明朝万历年间被鞑靼所据。

行政区划:景泰县隶属于白银市,辖三镇,11个乡、187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万人。

即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乡、中泉乡、正路乡、大安乡、寺滩乡、草窝滩乡、漫水滩乡、红水乡等。

行政区划景泰县辖6个镇、5个乡,7个社区、136个行政村: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乡、正路乡、寺滩乡、五佛乡等。

自然地理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景泰县端门户,全县总面积54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69万亩,其中水浇地36万亩,天然草场590万亩。

全年日照2726小时,年辐照量147.8千卡/平方厘米,是全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县内有寿鹿山、昌林山两大森林群。

煤、石膏、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藏丰富,金、银、铜、锰等金属矿藏也有一定储量。

一条山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境内有省景电管理局、国营条山农场等65个省,市机关及厂矿农场。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

甘肃省白银市市情概况2006-11-27 09:16甘肃省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距离省会兰州60多公里,地处以银川、西宁、西安和呼和浩特等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城市群中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黄河、万里长城、古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印证和记载着这里的古老和丰饶。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厂”就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城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

白银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

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白银炼铜法”曾长期代表我国铜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

目前,已形成铜铝铅锌、贵金属、稀土金属多品种、多层次发展格局,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生产能力40多万吨,累计生产有色金属500万吨,享有“铜城”盛誉。

白银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明清时代,沿岸人民开渠引水,开创了灌溉农业的先河,发展自流灌区20多万亩。

依托黄河水资源,近几十年来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水地面积达到132万亩,高扬程提灌工程蜚声海内外。

沿黄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被纳入“国家地质公园”。

农业、水电、航运、旅游开发全面展开,黄河经济带建设初具规模。

白银是正在崛起的西部高科技新城。

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个产业园落户白银,建设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引进建设项目40多项,投资20多亿元,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产业园成为西部一颗闪耀的明珠。

同时,白银被纳入“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白银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中国革命由此实现重大转折。

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红色圣地”美誉名扬四方,成为全国重点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银市概况

白银市概况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固原二市接壤,东南依平凉市,南邻定西市,西与兰州、武威二市交界,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总面积20099平方千米。

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据志书记在,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

明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1956年设市时定名为白银市。

因白银是全国著名的铜工业基地,又被誉为“铜城”。

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有20个镇、47个乡、1个民族乡、10个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驻地白银区。

总人口174.55万人,有汉、回、满、壮、蒙古等民族。

白银位于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275—3321米。

北部为沙漠平川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最北部呈流动沙丘。

中部为祁连山余脉山地,山峦起伏,丘陵连绵,部分川、塬、墚、峁交错,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白银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冬春干冷风沙大,夏秋少于日照强。

年均气温6.6℃。

年均降水量110—352毫米,但四季降水分布不均,变率较大。

年均蒸发量1595—2147毫米。

日照时数2635—2805小时。

全年无霜期160—220天。

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对全市农业威胁最大。

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

黄河横贯境内两县两区达258千米,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县,经靖远县汇入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不能灌溉和饮用,故称苦水河。

在国家扶持下初步形成了以高扬程店里引黄灌溉为主,机灌、库灌、自流灌为辅的农业水利网络。

主要有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靖远县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以及靖远县刘川、白银区工农渠等高扬程电力引黄提灌工程等。

白银是省内以提灌为主导的黄河灌溉农业区,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现有耕地29.8万公顷、草场133.3万公顷、森林8.6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以蔬菜、养羊、小杂粮、啤酒大麦、食用菌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

白银市简介

白银市简介

白银市基本情况白银市位于丝绸古道、黄河上游。

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7.5万人。

1956年设县级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撤销,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市,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

白银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白银境内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白银工业的基础。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化工基地。

白银是黄河上游大型电力提灌农业区。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流经甘肃段的52%,为白银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先后建成了景电、靖会、兴电等15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加上自流和井泉灌溉,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集中解决了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通过兴修“三田”、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旱作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5%。

黄河石林是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

白银是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的地方。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

光荣的革命历史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

2007年2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瞻仰了会师旧址,赞誉会宁是革命圣地。

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列,并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50个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会宁县是全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白银是甘肃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白银地处兰白核心经济区,不仅是河西走廊东端门户,也是兰州、河西通向华北的重要通道,西气东输管道过境。

交通比较便利,包兰、甘武两条干线铁路和靖远矿区铁路支线通过白银,京藏、青兰高速公路穿越四个县区,中心城区距离兰州中川机场90多公里。

白银市4

白银市4

甘肃白银风景区介绍地理外置,历史沿革,文化经济白银因企设市,因矿得名,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因创办“日出斗金”的官方冶炼机构“白银厂”而闻名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白银市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是中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作为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的大型工业基地,白银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引人注目的辉煌。

1956年白银矿山大爆破,震惊了世界;“白银炼铜法”曾经代表着我国的铜冶炼技术水平;白银的铜硫产量、利税曾连续18年保持全国第一,“铜城”美誉名扬四方。

白银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距省会兰州69公里,距中川机场直线距离46.7公里,地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核心位置,白兰核心经济区被国家列入重点建设范围。

白兰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包兰、白宝铁路和两条国道主干线过境,区域基础设施条件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大城市建设的骨架已经拉开。

白银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一城两片”(白银区、平川区),相距60多公里,以国道109线和白宝铁路支线相连。

城市面积34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6.43平方公里,城市非农业人口28.8万人。

现有城市道路长度348.14公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4位置:白银地处东经103°33?—105°34?,北纬35°33?—37°38?。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海原、西吉县接壤,东南与平凉地区静宁县相连,南部及西南部与定西地区通渭县、定西县为界,西与兰州市榆中、皋兰、永登县毗邻,西北与武威地区天祝、古浪县接壤,北面及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连接。

区域:分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白银是甘肃省省辖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白银市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和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现辖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

与甘肃省的省会兰州相毗邻。

是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白银市市情简介

白银市市情简介

白银市市情简介白银市市情简介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1956年11月设市,1958年4月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10月撤销,1985年8月恢复建市。

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万人。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

白银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在此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一时“日出斗金,积销金城”。

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矿山大爆破,拉开了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的序幕,白银市由此在一片戈壁荒滩上迅速崛起。

白银物华天宝,资源富集。

白银既有丰富的铜、铅、锌、金、银等金属矿藏,又有大量的煤炭、石膏、芒硝、石灰石等非金属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45种,有23种矿产储量位居甘肃省前列,其中煤炭量16亿吨,凹凸棒储量居世界第一。

白银既有丰富传统能源,又是国家风电、光伏发电重点区域,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450万千瓦,是正在崛起的西部复合能源基地。

白银基础雄厚,跨越发展。

“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2个在白银布局。

先后建成了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素有中国“铜城”之美誉。

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68万吨,黄金10吨、白银217吨、稀土3万吨,原煤生产能力1300万吨。

以TDI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链基本形成,建材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

白银先后被确定为甘肃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白银产业集群,前景广阔。

以白银国家高新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六个工业园在内,总规划面积340平方公里的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是国家设立的甘肃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域。

白银是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着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链”和“四个百亿元产业”的产业链(“3+4产业链”),先后引进项目534个,中信、中铝、中材、统一、正大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已成为西部最具潜力的新兴经济区域。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自然地理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自然地理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自然地理地理位置白银区位于北纬36°14′38″至36°47′29″、东经103°53′24″至104°24′55″之间, 黄河上游中段,甘肃省中部,白银市西部,是白银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以“铜城”闻名遐迩。

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镇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对;东与靖远县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交界。

距省会兰州市(经兰白高速公路)69 千米。

地貌白银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貌总体为四面环山的构造盆地,南有黄河谷地。

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15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武川乡境内青石岘标杆山,海拔2273米;最低点是东南四龙镇境内黄河河滩,海拔1420米,高差853米。

地貌类型区境地貌主要以低中山地、山间盆地、黄土梁峁、河谷盆地为主。

在黄土梁峁山谷区常见风蚀蘑菇状山岩,呈丹霞地貌景观,局部有石灰岩溶洞。

低、中山分布在西部及北部界域,主要山峰海拔在2273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0~500米之间;地貌特征大部分为裸露岩层,山势陡峭,呈“V”字型冲沟及峡谷。

山间盆地分布以城区为中心,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海拔1700米左右,总体地形比较平坦,稍有起伏,四周环山,北高南低。

黄土梁峁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水川盆地、四龙盆地的北部边缘和郝家川盆地的南部边缘之间,川口、武川一带亦有成片分布。

域内黄土梁、峁为高原上剥蚀低山丘陵区,海拔1500~1800米,最高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30~200米左右,面积约670平方千米,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左右。

河谷盆地地貌主要有大峡、乌金峡峡谷及水川、四龙两个盆地。

河谷盆地发育有Ⅰ~Ⅴ级阶地,总宽度一般在3~6千米。

水川盆地东西长约16千米,四龙盆地在域内东西长约5千米。

自然景观山峰分水岭域内海拔1500~1800米的山峰约有41座,其中,武川乡域内8座,强湾乡域内10座,王岘镇域内16座,四龙镇域内2座,水川镇域内5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无名高地近550座,其中武川乡约有350座,王岘镇约有120座,强湾乡50多座,水川镇近20座,四龙镇4座。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详细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详细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详细介绍基本简介会宁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会宁县风光(20张)全县辖24个乡、4个镇,5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5.8万人,境内有汉、回、壮、哈萨克、藏、维吾尔、东乡等7个民族,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海拔在1500—2400米之间。

国道312线、309线横跨东西,省道靖天路、定会路贯穿南北,交通便捷,信息畅通。

会宁县位于白银市南端,东与静宁、西吉、海原三县接壤,南与通渭县毗邻,西连定西、榆中两县,北靠靖远县、平川区。

南北长约140公里,北部东西宽约90公里,南部宽约50公里,总土地面积64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6.06万亩。

县境群山连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平均海拔2025米,年均降水量332.6毫米,年均气温7.9°C,年均无霜期155天。

主要河流有祖厉河、葫芦河、清水河三条。

地下水系分四个水文地质单元,即大豹子川、厉河、关川河、祖厉河等四个河谷。

水资源短缺,地表水大部分苦咸,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霜冻、冰雹、风灾、洪灾、病虫害也比较突出。

行政区划:辖32个乡镇,24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34万户,乡镇总人口56.43万人,乡镇从业人员29.00万人。

六通情况:有348个村通电,309个村通邮,253个村通电话,322个村通公路,9个村通自来水。

文教卫生:有各级各类学校529所,在校学生159361人,教师6544人。

有医院、卫生院35所,病床683张,医生812人。

经济指标:2004年,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3624万元,农业总产值(现价)96270万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1.57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83万亩,粮食总产量17488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财政总收入3155万元,政支出27600万元。

名优特产:扁豆、莜麦、荞麦、燕麦片、良谷米、黑谷米、万里缘杏仁露、铁木山矿泉水、发菜、白灵菇、肉鸽、羊羔肉、90道仿古地毯、HT一1型、HT一2型化学投影仪等。

甘肃省白银市矿产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矿产资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甘肃省白银市矿产资源白银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白银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

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20 座”,采矿点30 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 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

白银市缘此而得名。

白银物产丰饶,经济繁荣。

白银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从“一五”到现在40 多年的创业发展中,形成了融地质、基建、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综合利用、科研于一体的比较完整的有色金属生产体系。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主要产品有铜、铝、铅、锌及加工材料、锌基合金、贵金属制品、选矿药剂、氟化盐、硫酸等40 多个品种。

38 种产品获国家、省、部优产品称号。

产品畅销国内数千家用户,部分产品直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红鹭”牌铝锭、锌锭已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

其生产能力为:年产有色金属30 万吨,总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累计为国家奉献有色金属315 万吨,其中铜金属145 吨,创造了铜产量连续18 年位居全国第一的骄人业绩,上缴国家利税52 亿元。

2007 年白银市有色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09 亿元,同比增长8.27%。

十种有色金属36.27 万吨,下降2.74%,其中:铝增长1.14%,铅下降10.89%,锌下降2.58%;白银是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到目前白银市煤炭生产能力已达到800 多万吨,2007 年,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68 亿元,同比增长41.31%;累计生产原煤1056.62 万吨,增长15.72%。

电力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98 亿元,同比增长19.25%;电量139.18 亿千瓦时,增长30.96%,其中:火电121.14 亿千瓦时,增长37.1%,水电18.04 亿千瓦时,增长0.69%。

白银市地理环境

白银市地理环境

白银市地理环境
白银市位于中国西北部,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和祁连山北麓,地理环境多样且独特。

下面将从地貌、气候、水系等方面介绍白银市的地理环境。

地貌
白银市地势起伏较大,主要由丘陵、山地和盆地组成。

西部为连绵的祁连山,东
部为黄土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交错分布,地形多为起伏不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市内有河谷、峡谷等地貌景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气候
白银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昼夜温差大,降水
不均,年降水量较少。

春季多风沙天气,秋季气候宜人,是旅游的好时节。

气候条件
对当地农业和旅游业产生一定影响。

水系
白银市的水系主要由灵泉河、黑河和白泉河等组成,河流纵横交错,为当地的农
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提供了重要支持。

灵泉河沿市区穿流而过,是白银市的母亲河,河
畔风光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综上所述,白银市地理环境丰富多彩,地貌起伏变化,气候独特,水系发达。


些特点为白银市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增
添了独特魅力。

白银市自然资源

白银市自然资源

白银市自然资源
白银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白银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白银市是中国著名的矿藏之地,拥有丰富的金、银、铅、锌等矿产资源。

其中,白银资源得名于此地,被誉为“白银之乡”。

这些矿产资源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游客前来探寻。

水资源: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相对匮乏。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白银市正在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倡节水理念,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白银市境内山地众多,森林覆盖率较高。

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许多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

白银市政府致力于森林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保护着这片宝贵的绿色财富。

综上所述,白银市自然资源的丰富与保护并重,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为人们创造了宜居的自然环境。

未来,白银市将继续致力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既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文化白银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

汉代时,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唐代时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这里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是当时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商贸中心之一。

清代时,白银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边防军事重镇,并在此期间修建了大量的城墙、城楼、城门等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在白银市,可以看到许多反映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比如白银古城墙、雷台古城、西关回民街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符号。

此外,白银市还有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比如马踏飞燕、金塔寺、白银博物馆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宝库,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自然风光白银市是一个拥有独特自然风光的城市,这里的山水景观、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

比如,白银市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马蹄寺,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佛教圣地,其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此外,白银市还有天水市的麦积山、银川市的沙湖、兰州市的黄河壶口等知名景点都在该市附近。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美丽壮观,也是城市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特色文化白银市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比如白银马踏文化、白银白水河文化、白银手工艺等。

其中,白银马踏文化是白银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它是指明代徐祯在白银地区发现的一件马踏飞燕青铜器,这件文物被誉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珍品,也成为了白银市的象征。

白银白水河文化则是指白银市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利文化,白银市的白水河是黄河的支流之一,这里的水文化和水利工程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白银市的手工艺也十分有特色,比如白银银器、白银手绣、白银皮影戏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白银市的文化名片。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银概况导游词3篇

白银概况导游词3篇

白银概况导游词3篇白银水川旅游景点主要由大峡电站、岗岗沟、雷祖风云、大川古渡、武当神钟、红湾棚景、太阳新岛、十里滨河、湖光山色、万亩棚景、乌金激流等组成,交通便利,可驱车,也可乘船。

下面是学识网为大家准备的白银概况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白银概况导游词范文1白银是甘肃省省辖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3°3′105°34′和北纬35°33′37°38′之间,东西宽公里,南北长公里。

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

白银市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呈桃叶形狭长状,黄河呈“S”形在腰中贯穿全境,将增内地形分为西北与东南两部分。

自西北向东南,景泰、靖远、会宁三县城呈一字形构成桃叶主茎;自西向东,白银区、靖远、平川区呈一字形横列桃叶中心。

海拨在1275—3321米之间。

白银市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全市258公里占黄河甘肃段的58%,流域面积14710平方公里。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主要由黄河水系及其支流祖厉河水系构成;地下水亿立方米。

可利用总水量为329亿立方米。

白银市气候在中国气候区划上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年平均气温6—9℃,年降雨量180—45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属东南季风气候西北部边缘区,年蒸发量达1500—1600毫米,是平均降水量的倍。

北部景泰县年蒸发量最高达3390毫米。

全市由南向北分三个气候区,干燥度华家岭至会宁县城间在—之间,属半干旱区。

靖远县城向北至白银、景泰间,干燥度由逐渐增大为,属干旱区。

白银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白银概况导游词范文2白银水川旅游景点主要由大峡电站、岗岗沟、雷祖风云、大川古渡、武当神钟、红湾棚景、太阳新岛、十里滨河、湖光山色、万亩棚景、乌金激流等组成,交通便利,可驱车,也可乘船。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

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白银市在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以下将从历史文化和特色两个方面介绍白银市。

一、历史文化1.丝绸之路文化白银市地处丝绸之路沿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白银市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丝绸之路为白银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2.黄河文化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文化对白银市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白银市,黄河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河的流域面积广阔,流经白银市的黄河段风景秀丽,形成了独特的黄河风光。

3.民俗文化白银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汉、回、藏、蒙古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包括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节日庆典等。

二、特色1.美食特色白银市的美食特色丰富多样,有许多美食特产值得品尝。

例如靖远羊羔肉、景泰枸杞鸡、白银麻食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2.艺术特色白银市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影艺术。

皮影戏是白银市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它以驴皮为材料,制作出各种形象生动的皮影人物,通过灯光和屏幕表现故事情节。

如今,皮影戏已成为白银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3.自然景观特色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景泰石林。

景泰石林位于白银市景泰县境内,是一片由石灰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形成的奇特地貌。

这里的石柱、石林、石峰造型奇特,形态各异,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

此外,还有平川十里荷花池、靖远鸡公山等自然景观,都为白银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白银市概况介绍

白银市概况介绍

白银市概况介绍目录1、城市历史2、经济建设3、区域4、城市建设5、文化6、总结白银市概况介绍一、城市历史甘肃省白银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白银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

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

白银市缘此而得名。

白银历史悠久。

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

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西汉以后,境内置祖厉、鸇阴、媪围三县,是白银地区建县之始。

西魏至唐,属古会州之地。

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

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

明置靖虏卫、会宁县。

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

至此,境内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

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

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白银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

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

“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说明白银物产丰饶,经济繁荣。

白银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

民国时期,白银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

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9月,白银解放。

从此白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白银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经济建设白银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白银市概况的介绍

白银市概况的介绍

市概况介绍目录1、城市历史2、经济建设3、区域4、城市建设5、文化6、总结市概况介绍一、城市历史省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

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厂”。

市缘此而得名。

历史悠久。

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

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西汉以后,境置祖厉、鸇阴、媪围三县,是地区建县之始。

西至唐,属古会州之地。

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

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

明置靖虏卫、会宁县。

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

至此,境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

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

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

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

“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说明物产丰饶,经济繁荣。

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

民国时期,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

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9月,解放。

从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经济建设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银市概况介绍目录1、城市历史2、经济建设3、区域4、城市建设5、文化6、总结白银市概况介绍一、城市历史甘肃省白银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白银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

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二十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

白银市缘此而得名。

白银历史悠久。

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

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西汉以后,境内置祖厉、鸇阴、媪围三县,是白银地区建县之始。

西魏至唐,属古会州之地。

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

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

明置靖虏卫、会宁县。

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

至此,境内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

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

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白银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

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

“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说明白银物产丰饶,经济繁荣。

白银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

民国时期,白银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

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9月,白银解放。

从此白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白银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经济建设白银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济总量处于全省十四个地州市的第三位。

农业: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黄河甘肃段的52%,沿黄和高扬程灌区是白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优势区域。

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优质农产品种类繁多。

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水稻、荞麦、糜谷、荞麦、豆类等20多种;经济作物有油料、啤酒大麦、甜瓜籽等;瓜果类有西瓜、甜瓜、苹果、梨、桃、杏、葡萄、红枣等20多种、60多个品种。

工业:白银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从“一五”到现在40多年的创业发展中,形成了融地质、基建、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综合利用、科研于一体的比较完整的有色金属生产体系。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主要产品有铜、铝、铅、锌及加工材料、锌基合金、贵金属制品、选矿药剂、氟化盐、硫酸等40多个品种。

白银是甘肃省重要的化工基地。

甘肃银光化学工业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直属的大型军民结合型骨干企业,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企业1999年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家一级计量合格单位,被甘肃省列入全省50家重点企业行列。

拥有201、101、501、801等多条军品生产线和乳化炸药、传爆药柱、泡沫塑料、硝基二甲苯、DEIP等民品生产线,军、民品品种和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行业首位。

白银是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到目前全市煤碳生产能力已达到原煤年产量1133.8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原靖远矿务局)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年生产能力666万吨。

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保证,而且为发展电力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河上游甘肃段已规划和建设的水电站中有3座位于白银境内,大峡水电站和靖远火电厂“水火相济”,已建成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

稀土享有“工业味精”的美称。

以生产稀土及相关化工产品的甘肃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稀土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稀土分离加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享有自营进出口权,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有专利6项。

2000年建成了国内第一条高纯氧化铕产业化生产线。

公司可生产9个系列,82个品种,200多个规格的产品。

年产氯化稀土近3万吨,居亚洲之首,列世界三强。

“熊猫牌”稀土系列产品畅销国内600余家用户和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

三、区域(地理位置)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

地处东经103°33′—105°34′,北纬35°33′—37°38′。

东与宁夏回旋自治区中卫、海原、西吉县接壤,东南与平凉地区静宁县相连,南部及西南部与定西地区通渭县、定西县为界,西与兰州市榆中、皋兰、永登县毗邻,西北与武威地区天祝、古浪县接壤,北面及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连接。

东西宽174.75公里,南北长249.25公里。

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4.4%。

白银市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呈桃叶形狭长状,黄河呈“S”形在腰中贯穿全境,将增内地形分为西北与东南两部分。

自西北向东南,景泰、靖远、会宁三县城呈一字形构成桃叶主茎;自西向东,白银区、靖远、平川区呈一字形横列桃叶中心。

海拨在1275—3321米之间。

四、城市建设1、住房建设全市建成商品住房4.95万套,462.7万平方米;建成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2.4万套,153.58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住房20437套,建筑面积173.86万平方米及配套公建、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75689户,658.2万平方米。

2、道路工程建设白银城区完成道路改造13条,20.7公里;结合北城区建设和产业园东区开发,新建道路10条,50公里;三县及平川区完成道路77.11公里。

3、绿化及生态建设白银城区重点完成“6个公园”、“18条路”、“322个单位庭院及住宅小区”、“城市防护林带和风景林建设”、“矿区绿化”的生态建设;三县及平川区建设公园4个,河道整治3条。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供水工程:白银城区完成供水管网65.8公里;三县及平川区完成供水管网26.92公里。

污水处理:白银城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中水回用4万吨/日,污泥处置160吨/日。

改造污水管网82公里,洪沟整治3.2公里;四龙、水川新建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污水2万吨;三县及平川区改扩建排水管网164.1公里。

垃圾处理:白银城区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200吨/日,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场一座;四龙、水川各建一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三县及平川区新建垃圾处理场35座。

供气工程:白银城区建设天然气管网51公里;三县及平川区建设天然气管网及调压站。

供热工程:白银城区完成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300万平方米、热源及换热站改造4300平方米,一、二级管网15.4公里;三县及平川区供热工程新建、扩建工程。

5、建筑节能建设确保新建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

完成不少于5万㎡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试点工程;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工程:在新建、扩建和改造的学校、医院、酒店、工厂集体宿舍、住宅等建筑中,推广使用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其他工程:对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地(水)源热泵空调、热水系统或其它可再生能源系统。

靖远县农村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6、人防工程建设城市人民防空工程新建建筑面积32920平方米,其中,自建工程8000平方米,人防专业队工程6550平方米,医疗救护工程900平方米,指挥通信工程1200平方米,配套工程5700平方米。

7、水系规划白银市水系规划范围:东起雒家滩村、西至白银火车西站、南至强湾三合村、北到西北铜。

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

通过梳理城市水系,增加水体湿地,按照“水旺城兴、人水和谐、宜居宜业、生态田园”的规划目标,将白银打造成为天蓝、地绿、水清、城秀的高原生态宜居城。

规划区内总水面面积约602公顷。

五、文化1、民间艺术白银的民间艺术主要有剪纸、刺绣、手工编制、蛋雕、砖雕、木雕、石雕、彩陶、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

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流传很广,远在明清时代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做为装饰的风尚,以后逐渐发展。

每逢新春或喜庆日子,家家户户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剪成各种花鸟、动物和人物故事的图形,来装饰自己的窗子、板围、炕围和门面,突现民间技艺,营造喜庆气氛。

剪纸艺术存在于白银各地农村,大部分艺人是中老年妇女,以会宁县甘沟驿乡为代表。

1985 年,该乡河西坡妇女曹秀嬴的11 件作品在中国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甘肃民间窗花展览》中展出,被民族文化宫民族美术馆收藏。

该乡还有19 幅作品曾选送日本、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展;1989 年9 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览中,该乡有10 人的作品被展出,并获文化部群众文化司颁发的获奖证书;1990 年8 月,该乡农民制作的《迎亚运》、《亚运会在北京》等64 件剪纸作品被北京亚运村艺术部列为场馆的义卖品和馈赠礼品。

1992 年以来,先后有28 人获得省级颁发的荣誉证书,有6 人获得白银市首届“民间艺术展”一、二、三等奖。

1992 年甘沟驿乡被白银市委宣传部、白银市文化出版局命名为“剪纸之乡”,1996 年11 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2004 年被收入由文化部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概况》一书。

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历来视为女工之首。

以红、黑或白布为底色,用五彩线在布上刺绣各种人物、动物或植物故事形状,一般作为装饰物。

民俗百姓人家嫁娶,绣一对鸳鸯枕头志喜。

被面、鞋袜、荷包、门帘等上面刺绣喜鹊、梅花、荷花、金鱼、鸳鸯戏水等图案,象征祥瑞和气,吉庆有余。

50 年代后,刺绣开始出现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图案。

1989 年,三县选出多幅刺绣作品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览,现以荷包刺绣最为广泛和普遍。

景泰县有刺绣农村实用人才300 多人,有个别乡镇已将刺绣艺术项目纳入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规划之中。

景泰县鸵鸟蛋雕刻工艺品的主要特征是对鸵鸟蛋进行艺术雕刻加工,鸵鸟蛋是地球上最大的鸟卵,其质品坚硬、光泽亮白,而被誉为天然的象牙替代品。

鸵鸟蛋艺术品是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溶汇。

其色彩艳丽、雍容华贵、纯手工制作,做工细致精巧,构图完整饱满,是极具观赏、收藏和馈赠的珍宝。

黄河筏子俗称羊皮筏子,又称皮囊,是古代黄河上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

它的每一个囊袋都是用整只羊剥制而成的,每只筏子一般用囊袋16 个,分4 排整齐的捆绑在一个长方形竹排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