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文献学总论剖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 上,未知其为礼也。 格言不是孟子说,而是孔子。
二、對“文献”的理解 文献:文—文字,记载。献—贤,贤者所述,
真实性口述。 《论语•八佾第三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Hale Waihona Puke Baidu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 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郑注, “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
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
王树林 讲授
第一讲 文献学总论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參考書目:
▪ 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2、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 19、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 20、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 齐鲁书社,1998。
▪ 21、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 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年。
▪ 22、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 局,1981。
明代的《永乐大典》,初名《文献 大成》,“文献”一词,完全是指 典籍和文字资料。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与1989年商务印 书馆出版的《辞源》在定义“文献”一词时,不约而同 地反映该词词义上的古今变化。
门修斯(Mencius)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 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以适应于所有大型帝国所 建立的界域。
乍一看,仿佛“门修斯”又是一位陌生的国际学术大师,这 不过是译者开的一个“低级玩笑”,Mencius是孟子的英文 通译名。
原文见《孟子·万章上》: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引自《礼记·曾子问》: 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孔子
朱熹: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 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 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 以证君言矣。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 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 人所讲述的材料。
所谓贤人,当指那些博学多闻的人,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活字典”。
1985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9、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1984。 10、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11、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9。 12、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13、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版社,1984。 ▪ 28、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1988。 ▪ 29、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0。 ▪ 30、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31《校雠广义》(版本、目录、校勘、典藏)》(程千帆、 徐有富,齐鲁书社 1998)
▪ 23、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 齐鲁书社,1988。
▪ 24、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 25、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1。
▪ 26、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27、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32《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中华书局 1993)及简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3《古籍整理教程》(时永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34《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泽洪,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一、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英国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一段话的翻译:
1992,2002(重印)。
14、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5、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 齐鲁书社,1998。
16、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5。
17、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社,1986。
18、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7。
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 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把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时视为“文献”,这一点在司 马迁写作《史记》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司马迁一方面作为太史令,大量阅读“史记石室金匱之 书”(即国家藏书),另一方面到处游历考察,“网罗天 下放佚旧闻”,听取“贤人”所讲述的当地故事。
▪ 3、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 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 5、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 6、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
7、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8、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 以致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 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 也。
在他看来,凡是奏疏、评论、燕谈、 记录等都是书面材料的形式,皆可 纳入文献范围,可见马端临对于 “文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主要 在于典籍和文字资料。
因此,《史记》的写作方法具有孔子所说的“文献”基 础,可以称得上“文献足征”。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一些变化, 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 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说: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 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二、對“文献”的理解 文献:文—文字,记载。献—贤,贤者所述,
真实性口述。 《论语•八佾第三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Hale Waihona Puke Baidu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 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郑注, “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
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
王树林 讲授
第一讲 文献学总论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參考書目:
▪ 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2、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 19、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 20、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 齐鲁书社,1998。
▪ 21、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 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年。
▪ 22、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 局,1981。
明代的《永乐大典》,初名《文献 大成》,“文献”一词,完全是指 典籍和文字资料。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与1989年商务印 书馆出版的《辞源》在定义“文献”一词时,不约而同 地反映该词词义上的古今变化。
门修斯(Mencius)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 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以适应于所有大型帝国所 建立的界域。
乍一看,仿佛“门修斯”又是一位陌生的国际学术大师,这 不过是译者开的一个“低级玩笑”,Mencius是孟子的英文 通译名。
原文见《孟子·万章上》: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引自《礼记·曾子问》: 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孔子
朱熹: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 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 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 以证君言矣。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 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 人所讲述的材料。
所谓贤人,当指那些博学多闻的人,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活字典”。
1985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9、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1984。 10、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11、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9。 12、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13、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版社,1984。 ▪ 28、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1988。 ▪ 29、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0。 ▪ 30、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31《校雠广义》(版本、目录、校勘、典藏)》(程千帆、 徐有富,齐鲁书社 1998)
▪ 23、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 齐鲁书社,1988。
▪ 24、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 25、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1。
▪ 26、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27、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32《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中华书局 1993)及简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3《古籍整理教程》(时永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34《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泽洪,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一、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英国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一段话的翻译:
1992,2002(重印)。
14、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5、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 齐鲁书社,1998。
16、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5。
17、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社,1986。
18、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7。
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 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把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时视为“文献”,这一点在司 马迁写作《史记》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司马迁一方面作为太史令,大量阅读“史记石室金匱之 书”(即国家藏书),另一方面到处游历考察,“网罗天 下放佚旧闻”,听取“贤人”所讲述的当地故事。
▪ 3、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 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 5、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 6、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
7、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8、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 以致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 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 也。
在他看来,凡是奏疏、评论、燕谈、 记录等都是书面材料的形式,皆可 纳入文献范围,可见马端临对于 “文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主要 在于典籍和文字资料。
因此,《史记》的写作方法具有孔子所说的“文献”基 础,可以称得上“文献足征”。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一些变化, 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 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说: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 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