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片段课)

设计者:哈斯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我对该阶段的地理教学的理解是打好学生地理基础的最佳阶段,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新生对地理“副科”的印象还是很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打消这种心理。

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单项能力,而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力环流不但要求学生了解它的形成原因还要学会能将它引用到其他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中。

地理教学过程中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地图是地理重要语言,本节课结合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我还注重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学生在此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而言,所以重点要加强。学生要能进行图像与文字的转换,使学生能将图像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高考能力的要求。

二教学思路

在做这节课时我设计了4种方案,最后才发现为何不能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呢就像语文中的倒装句。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因为新课标强调就是生活中的地理,我从耳熟能详的歌曲入手让学生拉近与地理的距离感。导入后就是问题探究、归纳形成新知、活动调节扩展。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又基于新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理念基础上,我专门请教物理老师在组织本节课的时候着重引入了物理学科的思路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该内容的描述只有一段文字和一幅图,但有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材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加工。如:将探索内容中的实验flash引用到该段的教学,后又以练习带入海陆风。

2 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位置较偏僻的山区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四教学方式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所以在讲解时一般着重边讲边画示意图。若教师在画图中不强调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就会使一些学生误以为是垂直方向的气压分布状况,从而进一步认为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也会从低压流向高压。实际上近地面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分布是空气运动的结果而不是空气运动的原因。只有在同一水平面上,才能进行高压与低压的比较。热力环流的原理是地面冷热不均,其发生的顺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近地面热处为低压,冷处为高压;高空相反)→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流向低压)。在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强调是“同一水平面”的气压比较,水平运动是垂直运动的结果。因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若不将此概念讲解清楚,对以后大气环流及天气、气候的学习和理解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谓“后患无穷”。所以我认为该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以探究启发为辅比较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教学手段和技术设备

这是一节内容抽象性较强学生能直观感知对教学会又很大的帮助。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问题引导式教学,灵活运用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且丰富多样,呈现形态生动,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故选用了该手段作为辅助,但也要适可而止。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达到顶期效果,甚至带来相反的效果,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初衷。现代教育技术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它既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藉此轻视课堂教师语言、态势、板书和教具。教师只有适时地、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才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和技能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和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七教学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该内容的重点,而难点就是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

就会使一些学生误以为是垂直方向的气压分布状况,从而进一步认为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也会从低压流向高压。

八教学过程

九 板书设计

板书以结构式为主,便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版图设计逐步呈现。

主板书 副板书

地面受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十 教学流程图

开始 结束 唱歌 播放课件 边讲边画热力环学生观察回答 学生观察回答 学生看图分析学生观察回答 Fiash 试验 课件展示 归纳热力环流 巩固练习 承上启下 开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多媒体试验 热力环流

高气低气低气高气高气

低气 热 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