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为政_的政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_刘大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3期2015年5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8No.3May 2015

《论语·为政》

的政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收稿日期]2014-07-08[作者简介]刘大正(1990-

),男,山东烟台人,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研究生;莫茜(1962-),女,广

西桂林人,

哲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哲学与传统文化。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为政第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5页。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学而第一》,第50页。

刘大正,

莫茜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北京100876)

[摘要]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以“为政”为主题,论述了为政之根本、执政与道德的关系以

及为政者的内在素养等问题,深化了《学而》中“学”的外用价值。《为政》篇涵盖的政治哲学价值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治国”“修身”与“政治教化”的重要依据。现代背景下重读《为政》篇,孔子内蕴丰富的文字依然可以为今天的为政与做人提供思想启迪;重新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政治智慧;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 2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15)03-0008-07[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3.002

《论语·为政》篇围绕“为政”这一中心,从政治哲学的高度探讨了执政所依据的基本价值

观和理念,探讨了治国之道的核心、基础和一般方法论,以及为政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在素养等。在现代背景下重读《为政》篇、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智慧对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和从政者修养依然大有益处。

一、为政以德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孔子指出为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仁德”。“仁德”何处而来?在“学”的内化中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鲜矣仁。”②

从正面讲,“仁”的根本在孝

悌;从反面讲,表里不一的人,离仁的标准很远。这表明内在的学识和品德是外用为政的基础,“为政者”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政以德”可以看作孔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这句话是孔子关于政治修为的宏观论述,统治者所具备的与为政相符合的内在以及外在德行是统治者权力合法性的来源与评判标准。孔子将政治中的“仁德”比作星辰中的北极星,指一个事物居于众多事物的中心地位,其自身不会随周遭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能够

对其他事物的产生、发展起到决定影响。“北辰”与

“仁德”两者具有相似的重要性:第一是中心性,第二是支配性,第三是不易性。孔子认为,“仁德”可以作为一切政治活动的价值标

准。因而,“仁德”对于“为政”既是本体论意义的,又是价值论意义的。

首先,对统治者而言“仁德”是为政之心,是行“王道”之根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王道”与“霸道”两种统治方式的差异,根源在于“人的思想”,涉及统治者如何从根本上认识民众、对待民众的问题。如果统治者把民众视为“草民”、“奸民”,对他们使用严刑酷法固然能够使民听话,但却无法教化人心;只有通过仁义道德才能够使民心真正归顺。孔子追求的是君“仁德”、民“忠顺”的理想政治模式,因而强调为政者首先具备高尚的仁德礼法观念,这可以看作是孔子政治理念的体现,“为政以德”是为政者行“王道”的必然的选择。由此,才会引出下文对为政者道德品德修养的论述。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孔子心中的百姓是具有鲜活人格、能够“知情达理”的人,不是仅仅消极被动受统治者摆布的人,这也告诫后世管理者“民不可欺”的道理。“霸道”只能适用一时,“王道”才是获得长久统治的保障。

其次,匡扶世道人心之根本在“仁德”。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敏锐地指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说到底是人的思想问题。这与孔子的经历以及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周礼名存实亡,而礼崩乐坏的根源就在于“思邪”,人的思想变得贪婪、不顾及礼法制度而任意妄为。在方法论层面,孔子提出“正名”的观点。“在孔子的眼中,春秋乱世中的政治动乱与伦常失序,正是由有位者的‘身不正’所带来的;‘正身’不但可以保证有位者的利益,而且也可解决‘天下无道’的大问题,‘为政’即‘正身’。”②如子路问孔子一例:“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③正名在于通过名的匡正,来教化人的思想,由此来解决政治问题。“正名”首在“正思”。最终还是由思想的端正落实到现实的政治活动上。

最后,在谈到德与才的关系时,孔子明确表示德要重于才,“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④。后世为政者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唐太宗引用《尚书》经典名言“任官惟贤才”、“官不必备,惟其人”教诲臣下,并提出“若得其善者,惟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何?”清康熙皇帝明确提出,“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另一方面,德重于才的关键也表现在为政者对自己所从事事业要有执着精神。孔子认为这种执政信念近乎信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⑤,不是自己的祖先不需要去祭祀,不要谄媚别人的政治信仰,要恪守自己的政治信仰,正是为政之“德”的体现。这两点内容直至今日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学以致礼

在对周礼非常推崇的孔子那里,礼实际是指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规范。孔子强调“学以致礼”,其实是强调为政者的自我约束,以“仁”和“礼”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达到内圣的必要条件,也是为政者必备的素养,“致礼”是合格为政者的基本前提。但礼并非生而有之,是后天通过“学”来获得,孔子以自己“学以致礼”的经历,阐述了学礼的递进过程,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关键在“欲”和“矩”二字。所“欲”所“矩”各为何?可以认为,皆是“学”而“立”、而“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顺”。孔子“欲”、“矩”实为同一件事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两种不

9

第3期刘大正,等:《论语·为政》的政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①②③④⑤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为政第二》,第55页。

王光松:《哲人与政治:从孔子与〈论语〉中四类人的关系看孔子的政治哲学》,《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子路第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34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47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为政第二》,第60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为政第二》,第55-5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