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貌)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地球仪、岩石标本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结构和岩石特征。
2.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地理图片、视频和动画,形象地呈现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3.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时标注、展示和讲解。
4.网络资源:提供拓展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主要知识点包括:1.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2.地壳、岩石圈、软流圈的关系;3.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2.了解地壳、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关系;3.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4.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地质作用奠定基础。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调查报告,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升地理素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逻辑性强的内容和简洁的风格。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岩石圈概念、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等;右侧则展示相应的实例和图表,以便学生直观理解。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关键词突出,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点和次要点。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前置知识。但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1.对岩石圈、软流圈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2.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导致理解困难;3.地质构造在实际地表形态中的应用能力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部分学生对岩石圈、地表形态等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背景情境导入雅丹地貌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也是沙漠中一道独特的地貌景观。

其形状各异,千姿百态。

雅丹是一个由地名逐渐转化而来的学术用语,最初来自新疆孔雀河下游的雅丹地区,它是维尔语的音译,意既“陡峭的土丘”。

雅丹地貌区风力较大,每当大风四起,土沙飞扬,能见度低,空气流在土丘的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产生一系列声学现象,发出奇特的啸叫声,给人以恐怖感。

过去,当地人以为是埋葬的怨鬼在嚎叫,蒙语叫“苏鲁木哈克”,意即魔鬼,所以雅丹地貌也称魔鬼城。

在中更新世(30万年)以前,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喝尔盆地连同敦煌西北部地区,为一个巨大的泛湖区。

天山、阿尔金山还未全面的隆起,只是这个巨大泛湖区的孤岛。

湖底沉积了一层层水平岩层。

晚更新世末期,由于青藏高原急剧抬升,湖水面积急剧缩小,湖相沉积岩层露出水面,并且形成一系列的背斜(隆起)构造。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造成这里的气候异常干燥,并且季风盛行。

风期长,风速大,是风力地质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

组成背斜(隆起)的地层为土黄色泥岩、砂岩及盐岩、膏岩,基本上未成岩,疏松,而且节理、裂隙发育,因而易于风蚀坍塌。

结果,在风力地质作用下,经过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了如今面积广大、大小不等的雅丹地貌景观。

问题:中更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连同敦煌西北部地区地貌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这些地貌变化的地质作用是什么?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背景知识软流层软流层是指上地幔上部80—100千米之间的一个薄层。

这里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发生熔融流动的结果。

该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为软流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地壳:厚度不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成地貌》教学设计案例

《岩成地貌》教学设计案例

《岩成地貌》教学设计案例岩成地貌教学设计案例概述本文档为《岩成地貌》教学设计案例,旨在帮助教师在教授该知识点时提供参考和指导。

教学设计案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岩成地貌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常见的岩成地貌类型及其形成过程;3. 能够分析和描述不同岩成地貌在实际地理环境中的特征和分布规律;4.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岩成地貌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主要岩成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如火山地貌、堆积地貌、蚀变地貌等);3. 不同岩成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岩成地貌的定义、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不同类型的岩成地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地貌特征;3.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岩成地貌的图片、地图和实地考察记录等;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岩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5. 问题解决:提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估方法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分析和描述某种岩成地貌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2.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写一份实地考察报告,描述所考察的岩成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4. 学生反馈: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和问题解答情况,评估学生对岩成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为《岩成地貌》教学设计案例的大致内容和框架,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希望这份教学设计案例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利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区分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1:读课本前言及“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名称,思考四大圈层之间的空间关系。

活动2:读课本“岩石圈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析地壳、地幔、软流层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填表2-1-1认识地壳结构的特点。

表2-1-1 地壳的结构②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表2-1-2。

表2-1-1 三大类岩石比较表③读课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请你设计一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④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活动4:阅读课本内、外力作用的内容,填表2-1-3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表2-1-3 内、外力作用比较活动5: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填写表2-1-4比较两类地质构造,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表2-1-4 地质构造活动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填写表2-1-5。

表2-1-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典型例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甲,乙,丁(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_____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__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2.培养学生对岩石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岩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的分类和成因。

难点:岩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地球表面的岩石景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岩石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2.基本概念(1)讲解岩石的定义:岩石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地貌单元,由矿物质组成。

(2)讲解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岩石的成因(1)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展示图片:岩浆岩的代表性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由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压实、胶结作用形成。

展示图片:沉积岩的代表性岩石,如砂岩、页岩等。

(3)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展示图片:变质岩的代表性岩石,如片麻岩、大理石等。

4.岩石的特点(1)硬度:不同岩石的硬度不同,如花岗岩硬度大,易于雕刻;石灰岩硬度小,容易风化。

(2)颜色:岩石的颜色多种多样,如红色砂岩、绿色页岩等。

(3)结构:岩石的结构有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等。

5.岩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1)建筑材料:许多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等。

(2)工业原料: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金属矿等。

(3)地质灾害:岩石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如滑坡、泥石流等。

6.实践活动(1)观察岩石:让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岩石,了解其特点。

(2)讨论:让学生讨论岩石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7.课堂小结8.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岩石资源的分布情况。

(2)绘制岩石分类图,加深对岩石分类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岩石分类的实际例子: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区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例如,可以拿一块花岗岩和一块页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纹理和硬度,并讨论它们的形成过程。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鲁教版必修1【从容说课】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之后,将视角放在地球自身,进一步学习、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

研究它们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单元通过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各个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尽奥秘的兴趣。

教材首先涉及到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和外部圈层 (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然后层层深入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三节内容分别探究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和水循环这三个重点。

本单元内容难度较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最难理解的部分,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应用多种教辅手段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空间逻辑,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共计10课时)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从容说课】首先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引导学生分析28页图2-1-2,掌握岩石圈的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然后运用岩石标本、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绘制示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和特征、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讲授本节内容应始终贯穿物质运动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例如,在讲述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时,应引导学生从百万年的时间尺度和物质运动变化来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在讲述外力作用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在破坏地表形态的同时,也就是在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

本节教学时应选取学生熟知的图片或例子,动画演示、图片和教具展示贯穿于教学过程,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让学生通过初步了解内容——深入分析原因——学会判断案例,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教学目标。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结构的特点。

(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三、重点、难点:沉积岩的特征;岩石圈物质循环四、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板图六、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地球是由以地心为球心的一些同心圈层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2.进行新课:第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内部圈层:自学探究1、2、3:读课本p25“地球圈层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完成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学课文p26~27“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图中字母表示纵波的是____________。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

②地震波分别在地下________千米和________千米深度,其传播速度分别突然发生怎样的最剧烈变化?___________。

③图中a表示的不连续面叫做_____ 界面,b表示的不连续面叫做_____界面。

④a以上的部分叫做____;c表示____;d表示_____。

高中地理岩石说课稿设计

高中地理岩石说课稿设计

高中地理岩石说课稿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中地理岩石说课稿设计岩石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本课教学主导思想是尽量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把“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出发点,学习“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努力设计一堂学生乐于学习、便于学习的地理课。

让学生通在体验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思维得到训练,地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岩石这一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学知识点,然后再鉴定石头,从理论到实践;本课主要关注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由猜测继而探究以证实猜测的过程。

整个学习过程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让学生利用手边能够参考的资料,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中专题六“岩石与矿物”的教学内容之一,教材主要介绍了自然界中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所以本课就以此作为学习重点,通过初步的岩石鉴定区分三大类岩石,并把岩石的用途穿插其中,最后思考如何和谐人地关系。

三、学情分析上海市区难以见到高大的山体或大面积出露的岩体,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好像觉得岩石离他们很遥远,但是在城市建筑、装潢材料、生活用品中却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岩石。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石材离他们又很近。

让他们亲手触摸岩石并且观察岩石的特征,追问其历史是非常有趣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同时,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感受、去领悟,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按成因分类的三大类岩石的名称和特征。

2、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

3、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4、学会鉴别主要岩石过程与方法:1、教学从组织学生观察岩石特征、参阅教材中岩石的成因、尝试判断岩石名称入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来论证他们的判断。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案(原创)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案(原创)

第一节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通过对________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见右图)2、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__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是一个___________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_______千米。

3、地幔介于__________面和____________面之间,厚度约_________千米。

在______________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_____的主要发源地。

_________与________主要有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4、地核以__________与地幔为界,厚度约_____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岩石圈的组成 1.(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意义:①形成丰富的 矿产 资源。

②塑造 地表形态 。

③实现了地区及圈层之间的 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2.地质构造(1)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使岩层发生 ,形成褶皱。

②地形倒置的成因:背斜成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性疏松,易遭侵蚀而成谷地 . 向斜成山的原因: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反而成山 . ③背、向斜的判断方法:A .根据中心岩层形态:中心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心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B .根据岩性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或 ,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使岩层发(3)意义:研究地质构造,对 、 、 等具有指导意义。

【规律】①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②向斜盆地中容易找到地下水; ③隧道、水库选址,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3.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主要通于 、 、冰川、海浪、 等改变地表形态。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 、 、 。

(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逐字稿: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

教学逐字稿: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

常见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进入高中地理必修 1 第四章第一节内容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我们身边各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我们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或者游历世界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美丽的自然风景,比如说广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比方说长江上游的虎跳峡惊涛骇浪,再比如说西北地区的敦煌雅丹,气势恢宏,这些美丽风景都是各种力量在大地表层塑造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地貌。

每一种地貌都有自己的特定名称,它代表了水流、河流或者是风力,也可能是海浪一段艰难的雕刻历史。

希望学完常见的地貌类型这部分内容之后,你可以通过观察地貌特征,准确辨认出这些常见的地貌类型。

这节课是常见的地貌类型。

第一课时,我们来重点学习喀斯特地貌。

我们先来看一则新闻,2016年 7 月,历时 22 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天眼主体工程在贵州的大窝凼建成,这是世界目前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建设,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索认识广袤的宇宙。

这张照片是大窝凼天眼工程建设后的,我们可以看到,它位于一个被群山包围的洼地里。

为什么射电望远镜要选址在贵州大窝荡洼地里,而不是建设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呢?首先射电望远镜口径越大,灵敏度更高,探索宇宙的范围也更大。

我国这个射电望远镜的口径很大,达 500 米。

因此它对地形的要求是一定要比较深,且圆面积还要大,底部要求平坦。

从地形上来讲,贵州的这个洼地半径超过 300 米,符合要求。

而且这个望远镜要远离城市的无线电干扰,这里人少远离人多的城市是符合第二个要求。

那又有一个问题,贵州夏季多雨,雨季时洼地会不会积水严重,把这个射点望远镜给淹了?结论肯定是不会。

那是为什么呢?除了工程技术上的保障之外,其中一个原因也和这个洼地的地貌类型有关。

大家观察图片会发现,这个洼地的周围有很多耸立的山峰,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山地不太一样,我们把它叫做峰丛,也就是山峰一丛一丛的。

在云贵高原的很多地区,我们还看到了很多这张图片上的山峰,它不同于我们东部地区连绵的山脉,也不同于刚才我们看到的一丛一丛的,这种山峰地貌,我们称之为峰林地貌。

第七章 我国典型的岩石地貌

第七章  我国典型的岩石地貌

(1)结构——中、粗粒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组成花岗岩体的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结晶,呈良好的镶嵌结构,岩性固结坚硬,抵抗压力和侵蚀的能力强,所以能形成高峻的山地。

(2)构造——块状构造坚硬致密,属于不透水的岩石,容易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的冲蚀。

(3)具有丰富的节理和裂隙岩石中的节理和裂隙是水溶液、气体和生物活动的通道和场所,可以促进风化作用,如:A.地表水与地下水沿节理活动,逐步发育了比较密集的沟谷和河谷B.沿节理进行的风化作用,形成很厚的红色风化壳。

总之花岗岩的岩性:一方面是固结坚硬,透水性差,另一方面又多交错节理,容易风化。

我国许多名山都以花岗岩为主体,如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陕西的华山,山东的崂山,湖南的衡山,辽宁的千山,江西的三清山,北京的凤凰岭,浙江的普陀山,福建的鼓浪屿,广东的罗浮山,湖北的九宫山和河南的嵖岈山等。

为什么它们会成为高大雄伟的山峰,并成为著名的旅游资源?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造岩矿物组成,块状构造。

岩石坚硬,在风化时会突立于其它软弱岩层之上,成为高山峻岭,流水沿着节理侵蚀、下切,岩石出现崩塌,最终出现花岗岩地貌。

海南岛是最大的穹窿状岩体,形态雄厚浑圆;黄山是著名的岩株状岩体,地势崎岖挺拔,黄山奇美,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五岳,成为旅游资源。

二、花岗岩地貌(一)花岗岩峰林地貌1.花岗岩成因(1)花岗岩峰林地貌是以岩株构造为基础形成的。

(2)在花岗岩侵入体的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岩体中产生了多组节理,尤其是垂直节理发育。

(3)在地质演化中,花岗岩体因先后多次的构造运动而抬升,岩体出露地表,流水沿节理下切侵蚀,再加上重力崩塌,挺拔、陡峭的地貌景观会初步形成。

2.花岗岩地貌的形成阶段花岗岩是深成的岩浆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上升失热冷凝而成。

其凝结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3Km 以下。

花岗岩岩浆冷凝成岩并隆起成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冷凝成岩和深成阶段花岗岩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侵入,到达地壳的一定部位(一般在3km 以下)而冷凝结晶,形成岩体。

教案岩石(系列8篇)

教案岩石(系列8篇)

教案岩石(系列8篇)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是备课的核心,必须要切实写好重点难点,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教案岩石,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教案岩石【篇1】、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科学概念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

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滴管、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

还知道了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的.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常见的岩石,那么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二、探究过程1、进一步观察岩石师: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1)学生交流反馈。

(放大镜、互相撞击等)(2)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还可从它们的构造和组成来观察。

观察中可以从岩石上弄下一些颗粒。

(3)岩石遇酸反应的实验讲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实验来认识岩石,这个实验是将一种叫“盐酸”的化学药品滴一两滴在岩石上,观察岩石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边讲边演示滴盐酸的方法)提示: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盐酸是一种腐蚀性比较强的化学物质,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肤上和衣物上,会腐蚀皮肤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请马上到水龙头去用水清洗。

《认识常见岩石》教案范文(通用4篇)

《认识常见岩石》教案范文(通用4篇)

《认识常见岩石》教案范文(通用4篇)《认识常见岩石》范文篇1课程分析: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

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达到《标准》中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等目标。

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

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一是淡化科学知识目标,而着重让学生参与观察岩石和给岩石分类等活动;二是不拘泥教材,学生具体认识哪几种岩石、用哪些方法认识,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实教材;三是教学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个过程不应局限在一节课进行,课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岩石收藏活动、查询资料等活动,课后可组织学生展开岩石标本制作活动和岩石等活动,使科学学习得到更有意义的延伸;四是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主要有常见的岩石标本(假如学校没有,可以课外组织学生采集当地的常见岩石,并指导他们把采集来的岩石洗净、敲开,露出新断面,做成岩石标本)、放大镜、锤子、水、稀盐酸等材料及有关多媒体。

这些材料将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以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岩石;2、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岩石的分布,建立岩石的概念;2、能认识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常见的岩石;3、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过程;4、知道化石和煤层的形成。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3)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3)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讲述第二单元第一节第三大标题的后半部分内容,关于地表形态变化的第三个方面内容,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本部分内容知识较为简单,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搜集相关案例,如围湖造田、退耕还湖、三峡工程、修筑梯田等,学会从不利与有利两个方面分析问题。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目标解析:1、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极大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环境,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在课堂上,重视地理图表、实验观察、多媒体及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

课前可采用让学生自主预习、列表比较讨论等方法掌握知识,列表比较外力作用类型及地貌举例,以便更好地学习本课知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中,准备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图片或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各种地貌形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什么是流水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流水作用的作用形式,对地貌的影响。

岩石地貌视频教学课程设计

岩石地貌视频教学课程设计

岩石地貌视频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岩石的分类、特点和形成过程;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岩石地貌的类型及特征;3. 学生了解岩石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及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不同岩石地貌进行识别和判断;2.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岩石地貌的分布规律;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岩石地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2. 增强学生保护地质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参与地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地理学科,以岩石地貌为主题,结合视频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基本概念:岩石的分类、成分、结构和成因;2. 岩石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等;- 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笋、石柱等;- 丹霞地貌:红色砂岩、奇特山峰、峡谷等;- 花岗岩地貌:球形风化、蘑菇石、岩壁等;3. 岩石地貌的形成过程: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4. 岩石地貌的分布规律:地理位置、气候、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5. 岩石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貌对聚落分布、旅游资源开发等的影响;6. 实践活动:观察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岩石地貌,分析其特征及成因。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岩石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课时:喀斯特地貌及丹霞地貌;第三课时:花岗岩地貌及岩石地貌形成过程;第四课时:岩石地貌分布规律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及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著名的火山喷发
• 直到18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将庞贝古城从数米
厚的火山灰中发掘出来,古老建筑和姿态各异的 尸体都保存完好
• "尽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
"庞贝城出土的一只银制饮杯上刻着这样 的话,相信刻出这句话的庞贝人并不知 道死亡在即。这只银杯被挖掘于存放葡 萄酒的房间内,同时被挖掘出的还有横 陈在酒杯旁的一具女性的遗骸。这就是 庞贝,它以瞬间痛苦的毁灭为代价,它 穿越了千余年的时空,它在告诉世人为 什么要尽享生命之欢乐。
(一)侵入岩地貌——花岗岩地貌
• 我国众多的风景名山中,以花岗岩构成的
最多,尤其在东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 建以及桂东南与湘南、赣南较为为集中。
• 花岗岩大部分被深埋在地下,一部分则由
于地壳运动被抬升;
• 花岗岩一般呈肉红或灰白色,如普陀山即
为肉红色粗粒花岗石构成
花岗岩地貌往往有两种特色
• a.石蛋或馒头状岩丘地貌 • b.峰林状山地地貌
• 花岗岩在华南多呈高耸的山形,在华北,
东北等地则多呈低矮的丘陵,这是因为岩 相不同岩性各异的花岗岩在不同自然条件 中因风化类型特性(例如有的以物理风化 为主,有的以化学风化为主) 的不同造成
天涯海角 花岗岩经风化形成为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
海南岛三亚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地貌--新疆神钟山 位 在新疆可可托海, 沿额尔齐斯河上 行18km,高200m, 挡在峡谷口,峻 拔, 孤傲 ,四 季有温泉。
• 2004年9月14日凌晨,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
与山下的城市灯光交相辉映。埃特纳火山素有“欧洲最高的活火 山”之称,前一次喷发是在2002年10月,当时它喷出的熔岩高达 数十米,浓密的巨形烟柱直插云宵。
• 2004年8月13日法国留尼汪岛的富尔奈斯火山喷出的火红的岩
浆。这已经是富尔奈斯火山在2004年的第三次喷发了。富尔 奈斯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活火山之一,它平均每6个月就要 喷发一次。
侵入岩体因上覆岩层被长期剥蚀而显露地面
风动石——福建东山岛风景名胜区的海滨崖上,有 一块重约200吨的临海巨石,状似玉桃,底部触地 仅数寸,风吹石动,故名“风动石”,然而历经台 风地震而不倒,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称。
b. 峰林状山地地貌
• 因崩塌、外力的
风化剥蚀形成的 危崖、峭壁、峰 林深谷的风景。
(岩石地貌)
岩石地貌
• 岩石地貌是区域地质调查和航空照片判读的
良好标志,与工程建设也有密切关系。
• 地貌是风景的骨架:地貌是自然风景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 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因 而形成了不同的特征。
• 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
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近期喷发的火山
• 1982年墨西哥埃尔奇琼火山喷发,大量的灰尘使
1982年当年太阳光减弱25%-30%,二次散射后总的 损失降低到5%以下,最后引起全球温度降低约 0.3-0.5℃,还使平流层温度上升8℃。
2004年10月10 日,美国西北 部的圣海伦斯 火山再次爆发。
白色蒸汽从火 山口喷发出来。
一、火山与火成岩地貌
火成岩又称岩浆岩,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 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一、火山与火成岩地貌
• 岩浆侵入地壳后凝结
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如花岗岩等
• 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
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喷 出岩或火山岩,如玄 武岩、安山岩、流纹 岩等
喷Hale Waihona Puke 岩侵入岩一、火山与火成岩地貌
• (一)侵入岩地貌——花岗岩地貌 • (二)喷出岩(火山岩)地貌
美 国 犹 他 州 砂 岩 地 貌
岩石地貌
• 我国常见的岩石地貌有:红色砂砾岩地貌(
丹霞地貌)、石英岩地貌、石灰岩地貌、黄 土地貌、生物岩地貌、花岗岩地貌、玄武岩 地貌、火山岩地貌等等。
岩石地貌
• 一、火山与火成岩地貌 • 二、砂质岩石地貌 • 三、生物岩地貌 • 四、黄土地貌 • 五、可溶性岩石地貌(喀斯特)
• 黄山、华山的峰
林景观十分典型 。
黄山西海深谷
黄山仙人下棋景观:从左至右分别为仙人背 包、仙人下棋、丞相观棋。
黄山梦笔 生花
花岗岩地貌——黄山飞 来石
黄山天都峰鲫鱼背
黄山双剪峰
黄山天池
黄山玉屏楼
黄山石简峰
花岗岩地貌
黄山三峰
花岗岩地貌
• 我国花岗岩代表性名山:安徽黄山、陕西
华山、安徽九华山、湖南衡山、浙江普陀 山、辽宁千山、辽宁医巫闾山、河南鸡公 山、青岛崂山等都是闻名海内外的花岗岩 名山
• 2011年冰岛火山喷发,从4月15日以来,欧洲已经
有6.3万个航班被取消。火山灰肆虐整个欧洲,俄 罗斯西北地区、哈萨克斯坦等地也遭到一定损失, 20日影响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等东亚地区。
我国的火山
• 北疆乌苏县,02年8-9月泥火山喷发。在
200x80m范围内,共80多个活火山口。
• 南疆于田县卡儿达西火山群:1951.5.27爆
安徽天柱山花岗岩地貌
安徽南部还有比较多的近于封闭的花岗岩盆地。
山东青岛崂山花岗岩地貌
陕西华山
花岗岩地貌 天台山天生桥
(二)喷出岩(火山岩)地貌
夏威夷熔岩地貌熔岩微地貌
夏威夷火山公园
庞贝古城
• 公元79年8月的
一天,意大利维苏 威火山喷发,无情 地埋葬了当时拥有 2万多人的古罗马 第二大城市——庞 贝城,庞贝就这样 凝固在那一刻。
世界著名的火山喷发
• 1902年,西印度群岛培雷火山。它和大多数火山不同,它的
顶部是光秃秃的熔岩,喷火口向水平方向伸展,而不是向上 或斜向上方的,因此有“火焰喷射器”之称。在1902年,培 雷火山剧烈爆发,是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火山喷 发,摧毁了岛上著名的旅游胜地圣皮埃尔市,几分钟内,全 城3万居民几乎全部丧生。是世界上损失最惨重的灾难之一。
a.石蛋或馒头状岩丘地貌
• 花岗岩地貌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
烈的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形成馒头状、 蛋状、球状块体多奇峰、深壑、怪石,球 状风化作用突出,可形成“石蛋”(最典型 的为“风动石”);或者形成为浑圆多姿的 巨石兀立形态。
球状风化
花岗岩风化外貌-黄山云海(红楼梦顽石)
浙江普陀山
黄山仙桃峰
发,伴有烟柱喷出,锥顶4900米,是我国 最近的火山活动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