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壳与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水平方向移动,
它使岩层产生褶

水平运动
皱、断裂。我国的 横断山脉、祁连山

等均为褶皱山系

指地壳或岩石圈相邻块

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
垂直运动 分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使某些地区上升形成
山岳、高原,另一些地
区下降.形成湖、海、
盆地。如:喜马拉雅山
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以及使洋底增生和消亡的 地质作用。
高原和山岳地区下面密度较小的硅铝层较厚,它一方面向上隆起, 具有较高的高度,另一方面又向下楔入密度较大的硅镁层中,具 有较大的深度。因此,地壳下面存在着一个均衡面,这个面不是 水平而是起伏不平的,组成地壳的物质是不均一的。高原和山岳 上部的质量剩余就被下部质量的不足所抵消,大洋中直接出露硅 镁层,深部地幔也向上凸入地壳内,下部质量的剩余就足以补偿 上部(水体部分)质量的不足,从而保持地区之间重力上的均衡。 这就是地壳均衡现象。结果在一定的补偿基面以上,沿铅垂方向 的质量到处趋于一致。
地壳内部的岩浆,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向外部
岩 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 浆 ,冷却凝固成为岩石的全过程。 作 如:2010年3月20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 用 盖冰川下一座火山在沉寂了190多年后再度喷发
。岩浆冲向1000米处高空。
变 由于地壳运动、岩浆作用等引 质 起物理和化学条件发生变化, 作 促使岩石在固体状态下改变其 用 成分、结构和构造的作用。
3. 地核 地幔以下为地核,被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
其中地幔通过对地幔中地震波传播特征的研究发现,在40~ 250km处存在“低速带”,尤其是100~150km深度处波速降低得 最多。又据低速带内有些区域不传播横波,推断这些区域的温度 已超过岩石熔点形成液态区。 由于低速带距地表很近,这些液态区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鉴 于低速带的塑性较大,它为上部固态岩石的活动动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故在构造地质学中称其为软流圈。而将软流圈以上的上地 幔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地壳均衡学说示意图
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触,遭受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改造, 形成了一层沉积层。
EXIT
(二)地球外圈层
1. 大气圈 地球的大气圈按距离地球表面由近至远被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热层和散逸层。风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
2. 水圈 通常人们把地球表面的海洋、河流、 湖泊及地下水等看成是包围地球表面的闭合圈。 在自然界水分的循环过程中,大陆降水量只占总 降水量的20.6%,然而这一水量却是改变地貌的 强大动力因素。河流、冰川、地下水等水体在其 流动过程中,不断改造地表,塑造出各种地表形 态。同时水圈对生命的生存、演化提供了必不可 少的条件,因此水圈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动 力来源。
如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经过变质重结晶作用后,变质成为大理岩。
地 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球内部能量的长期积累, 震 达到一定的限度而突然释放时,导致地壳一定范
围的快速颤动。
EXIT
高原
高山
平原
浅海
硅 铝 层 (密度约2.7)





200米
海平面
大Fra Baidu bibliotek底

密度约3.5
地壳是固体地球最外的一圈。地壳表面在陆地上直接暴露出来,有水
地球的外部形态
地球已有44 ~46亿岁
地球并不是一个均质体,而具有圈层结构。 地球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组成的非均质圈层 构造的椭球体。 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它们又可再分为几 个圈层,所以必须了解它们的整体特征,才能更 深刻地理解动力地质作用的原理。
4月22日定为“地球日”——保护环境
EXIT
公路工程地质
第一编 动力地质作用与不良地质现象
第一章 地壳与地质作用 第二章 活断层与地震 第三章 滑坡与泥石流 第四章 岩溶 第五章 渗透变形与地面沉降 第六章 河流侵蚀与淤积 第七章 地裂缝与采空区塌陷
地壳与地质作用
(1) 地球的形态与圈层结构 (2)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与内动力地质作用 (3) 地壳结构与地壳均衡学说 (4) 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与外动力地质作用 (5) 内外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改变 (6) 地层年代 (7) 地质构造
体的地方特则是海洋区则被水圈覆盖。地壳的厚度变化很大,大洋地 壳较薄,平均厚6公里,最厚约8公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35公里, 最厚处可达70公里(如青藏高原)。说明地壳下界是起伏不平的。整 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6公里,只有地球半径的1/400,体积只有地球体 积的0.8%,质量为24×1024克,约占地球质量的0.4%。地壳由上下 两层组成,其间有一个次一级的界面叫康拉德面。这个界面并不到处
地质作用——由内、外能引起整个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构造、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按照能源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动 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 用——地壳运动。
内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
地球的圈层构造——外圈层和内圈层
(一)地球内圈层
1. 地壳 是地球内圈层最外部的一层薄壳,地壳的 下表面是莫霍面,此界面深度不一致,大陆处较深,海 洋处最浅,地壳最薄处约1.6km(在海底海沟沟底处)、海 底部分厚约6~l0km。
2. 地幔 自莫霍面以下至深度约2900km的范围,此界面 称古登堡面,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都存在。上地壳叫硅铝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铝等轻元素,平均密 度2.7克/厘米2,主要岩石为酸性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如花岗岩、片麻 岩等,故也叫花岗质层。这一层只有大陆壳才有,大洋壳缺少此层, 因此呈不连续分布。平均厚度约10公里。下地壳叫硅镁层,主要成分 是氧、硅、铁和镁,主要岩石为基性岩,又称为玄武质层。
3. 生物圈 地球表面凡是有生命活动的范围称为生物圈。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通 过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方式,形成一系列生物地质作用,从而改变地壳表层的物质成 分和结构。生物活动成为改造大自然的一个积极因素,同时生物的繁殖活动和生物遗体 的堆积,为形成有用矿产提供物质基础
2. 外力地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