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经络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系统贯穿全身,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虽然经络学在中国和东亚国家一直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但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近年来,国外对经络学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下面将就国外对经络学的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许多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展开对经络学的研究项目。
例如,美国的亚瑟塞弗尔研究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心等机构积极开展了与经络学相关的研究项目。
这些研究机构主要通过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来探究经络学的科学机制和疗效。
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生物共振成像、红外热像仪等,对经络进行非侵入性观察,并通过采集数据和分析结果来验证经络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其次,国外对经络学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实验室层面,还涉及到临床应用。
许多国外医生和研究人员将中医经络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探索其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潜力。
例如,一些欧洲国家的医生将经络学应用于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脉搏诊断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临床反馈。
此外,许多国际医学杂志也开始发表与经络学相关的研究论文,这一浪潮有助于推动经络学在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此外,一些国外学者还致力于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经络学的存在和作用。
他们使用动物模型和人体志愿者,采用电生理技术和医学影像学等方法,对经络进行观察和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经络的确存在一系列特定的生理和生化特征,并在身体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实验证据有力地支持了经络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国外对经络学的研究也得到了一些国际组织的支持和推广。
例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定期举办国际经络学学术研讨会,旨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络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国际组织也在一些国家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向国外学生和医生介绍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针灸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经络与针灸机理研究”论坛学术报告综述

针灸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经络与针灸机理研究”论坛学术报告综述在近日召开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针联)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经络与针灸机理研究”论坛上,来自国内及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比利时的有关专家、学者围绕“系统生物学与针灸/经络”的主题,共同探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朱兵教授作了题为《国外古代医学中的类“经络”系统》的报告。
他通过收集世界几大文明古国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外也有类经络系统的文献记载。
成文于公元前1500年以前的古埃及医学纸草文书记录了现代解剖学定位无法解明和生理学功能难以阐述的“管道”(metu—史学家通常把它翻译为chan?鄄nels)系统。
大多数的疾病治疗都是疏通metu,调节metu,平衡metu,从metu中排除有害物质,恢复metu的正常功能。
古埃及人认为人体的metu形成相互连接的管道网络,并能进行能量与信息的流通,具有沟通身体外部与内部器官的作用,这与经络-脏腑联系功能的描述雷同。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的著作中,也有描述人体表面的联系通道“phleps”,它的循行路线大多与中医的经络相同,竟能也有类似“腰背委中求”的内容。
因此,在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可能都有类似channel或经脉一类的联系通道的叙述。
用现代生物学认识针灸经络现象是中医现代化的重点。
目前这一领域众说纷纭。
任教于哈佛医学院的商成博士检索研读大量文献后认为,经络起源于生物的生长调控系统,由胚胎发育的组织中心网络演变而来。
生长调控系统是形成、维持和调节所有生理系统的基础,包括神经、免疫、循环等系统。
生长调控模型涵盖了针灸的神经生理学模型,解释了耳穴分布、针灸的长期效应、针灸多模式非特异性刺激的效果等其他生物学模型难以解释的现象。
生长调控模型的多项预言(如组织中心有高电导及针灸有广泛的生长调控作用),已在现代生物学及针灸研究中得到证实,是针灸研究领域中具有跨学科预言能力并得到证实的理论。
近年国外经络研究概况

近年国外经络研究概况
崔蒙;刘兴华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1989(30)2
【摘要】近年来苏联、东德、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西德、法国、葡萄牙、美国、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学者开展了经络研究工作,但文献量较少,现概括介绍如下:
【总页数】4页(P50-53)
【关键词】经络;热象图;肌电图;循经感传现象
【作者】崔蒙;刘兴华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1
【相关文献】
1.从控制到调适——近年来国外儿童流行文化研究概况及其启示 [J], 侯海凤;李朝娟
2.国外经络针灸研究概况 [J], 魏瑚;林玉英
3.近年来国外淋巴丝虫病防治研究概况 [J], 任燕芬
4.近年来国外恩格斯研究概况 [J], 吕增奎
5.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J], 杨继国;刘增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经络学说与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经络学说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理论体系,它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经络学说是通过对经络系统的研究,探索人体内部的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方式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基本原理,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一、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基本原理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逐渐发展完善。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套通路,包括经络和穴位。
经络通达全身,将人体内部组织联系起来,起着桥梁和联系作用。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中运行着人体的气血和生命活动,经络的畅通与否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经络的整体观”和“经络的运行规律”。
中医认为,经络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经络的气血运行规律是中医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它包括经络的畅通与阻塞、经络的寒热、经络的滑利与结实等方面的运行规律。
二、中医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1. 综述研究目前,对于中医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许多研究重点关注经络系统在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观察经络系统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发现经络系统异常与特定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实证研究一些研究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经络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验证中医经络学说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例如,利用超声技术对经络进行观察和测量,发现经络系统的血流速度和血液流量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进一步验证了中医经络学说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3. 临床研究中医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状态,增强免疫力,对一些慢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针灸和推拿等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三、展望与总结中医经络学说作为一种传统而独特的医学理论,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外经络针灸研究概况

---------------------------------------------------------------最新资料推荐------------------------------------------------------国外经络针灸研究概况国外经络针灸研究概况中国针灸起源与经络的本质其实中医针灸的起源就是神明。
劳动人民不会随便跌一交就正好跌在穴位上,更不会生病乱吃草才发现的中药。
可以承认有部分药和穴位是经验的积累,但这绝不是主流。
但是,难道一对杂乱无章的经验堆积在一起,就是中医吗?跌交、烤火就产生针灸么?神明是什么?道无鬼神,为什么会承认神明?因为神明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元气,是生命的本能。
中医和针灸的产生,有人操纵,这类人就是纬大祭祀,又称原始部落刮的巫师。
各位可以讨论有下,其他民族有针灸么嗅?尤其是懂得经络穴位范么?如果世界其他民族险或者说中国其他民族都夷不会针灸,那这些跌交虽、烤火发现经络穴位的六概率都落汉族身上了?递这合理么?如果说他们辐有部分会?那他们是怎攀么会的?原始部落,大坑家都有图腾,都有巫师磺,现在各民族其实都有彼自己的医学。
那如果经尘络穴位是汉民族独树一脊帜的发现,却可以通用裙世界其他人类,这是为祷什么?是谁发现了经络亿穴位?按我所知,锌世界上有些民族,比如肝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钙砭石。
1 / 20但是,放眼全世盏界,所有我可以得到的布资料来看,没有任何一闸个地区和民族如同华夏嫂一样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乖经络穴位系统,这是为墟什么?包括印度的瑜伽场等等所了知的,都和中辕医经络相去甚远,而和沧解剖学相距较近。
怪其实说来也简单,因为摔古代中国,秦汉,春秋识战国,乃至周殷商喧 ??推及文明之始,均奇能少量出产一种特殊类成型的人,这些特殊类型键的人,就是通神明者,姚或者可以说修道者,或车者修道的先行者。
据各缸种记载可以得知,这种疫人在秦汉及秦汉以前的描中国,不是偶然出现,款而是师徒相传,精工生脂产,有一定数目的,马棠王堆发现的帛书,记载茄的正经已经是十一条迂《阴阳十一脉灸经》衍,这从一个侧面更加证笑实,针灸的起源一小部银分靠经验或者补充,但甘是,最主题和重要的部摘分,是一次成型。
国际经络研究新进展

龙源期刊网 国际经络研究新进展作者: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1期2012年11月27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的中医药创新系列讲座上,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著名神经科学家福克斯教授提出了“经络信号的容积传输”理论。
针灸的神奇疗效早已为世人所知,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但针灸的根基经络理论研究却进展甚微,除了我国20世纪中期开展大规模的经络研究外,国际上也有国家或机构进行经络研究,但结论寥寥,经络的实质、经络的机制等仍无定论。
目前经络研究主要有两大派,即神经传输派与体液传输派,其理论均有可取之处和颇多不足。
福克斯教授与意大利的阿格那提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共同创立了容积传输学说,认为脑内一些单胺类神经元的递质可从突触和非突触部位漏出到细胞外,在细胞外液或脑脊液中传输,进而对远隔部位的神经元产生调节作用。
容积传输学说的提出,使得争论不休的神经派和体液派产生了交集,有了融会为一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或将成为经络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点。
福克斯教授认为,容积传输与经典的神经突触传输相比,其速度较快、作用范围大、专一性低、涉及的细胞类型与分子类型更多。
由于传输发生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基质结构和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式对容积传输有着很大的影响。
浓度梯度、电场梯度、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等物理因素是容积传输的动力来源,因此自身的能量消耗较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形成毫米甚至厘米级的长距离传输。
许多专家认为,容积传输学说对中医极富启发,其特点与针灸经络有诸多相似之处,对解释循经感传现象中的慢速性和跨节段传导等有很大帮助,在循经路线上存在着有利于细胞外液流动的低流阻通道,这一通道对容积传输信号的长距离迁移非常有利,可形成神经-体液接力式的传递,该学说有望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据悉,福克斯教授近年来已将目光投向东方,担任了国际针灸经络研究奖的评奖委员会主席,致力于东西方科学的融合。
(本刊通讯员)。
【最新文档】国外经络针灸研究概况-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国外经络针灸研究概况篇一:中国针灸起源与经络的本质中国针灸起源与经络的本质其实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起源就是“神明”。
劳动人民不会随便跌一交就正好跌在穴位上,更不会生病乱吃草才发现的中药。
可以承认有部分药和穴位是经验的积累,但这绝不是主流。
但是,难道一对杂乱无章的经验堆积在一起,就是中医吗?跌交、烤火就产生针灸么?“神明”是什么?道无鬼神,为什么会承认神明?因为神明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元气,是生命的本能。
中医和针灸的产生,有人操纵,这类人就是大祭祀,又称原始部落的巫师。
各位可以讨论下,其他民族有针灸么?尤其是懂得经络穴位么?如果世界其他民族或者说中国其他民族都不会针灸,那这些跌交、烤火发现经络穴位的概率都落汉族身上了?这合理么?如果说他们有部分会?那他们是怎么会的?原始部落,大家都有图腾,都有巫师,现在各民族其实都有自己的医学。
那如果经络穴位是汉民族独树一帜的发现,却可以通用世界其他人类,这是为什么?是谁发现了经络穴位?按我所知,世界上有些民族,比如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砭石。
但是,放眼全世界,所有我可以得到的资料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如同华夏一样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经络穴位系统,这是为什么?包括印度的瑜伽等等所了知的,都和中医经络相去甚远,而和解剖学相距较近。
其实说来也简单,因为古代中国,秦汉,春秋战国,乃至周殷商?? 推及文明之始,均能少量出产一种特殊类型的人,这些特殊类型的人,就是通神明者,或者可以说修道者,或者修道的先行者。
据各种记载可以得知,这种人在秦汉及秦汉以前的中国,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师徒相传,精工生产,有一定数目的,马王堆发现的帛书,记载的正经已经是十一条——《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从一个侧面更加证实,针灸的起源一小部分靠经验或者补充,但是,最主题和重要的部分,是一次成型。
西医药对中医理论的借鉴与发展研究

西医药对中医理论的借鉴与发展研究中医药和西医药作为世界上两大主要医药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而西医药则注重病因学和精密的诊断技术。
这两种医药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互补关系,在实践中也常常互相借鉴和融合。
本文将探讨西医药对中医理论的借鉴与发展,以及这种借鉴与发展在实践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 经络学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是中医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生物能传导通道,通过调节经络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西医药中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对经络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神经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神经递质的作用和神经传导的原理,为经络学说提供了生理学上的解释。
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血液的输送和供氧功能,与中医理论中的气血观念相呼应。
中医药通过吸取西医药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了经络学说并完善了治疗方法。
2. 脑科学与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特色疗法,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有效,但其作用机制一直被西方科学怀疑。
然而,脑科学的发展为针灸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对疼痛有镇痛作用。
这一发现为针灸疗法的科学性提供了支持,并激发了更多关于针灸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
西医药在脑科学领域的发展,对中医药的针灸疗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发展。
3. 中药药效的科学研究中药药效的科学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西医药通过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药效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抽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并与西药相比较,西医药对中医理论的借鉴注重了中药药效的科学性和证据的支持。
这一借鉴和发展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可靠的科学依据,并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4. 技术交流与疗效提升中医药和西医药分别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技术,通过技术交流和学习,两种医药体系可以相互借鉴,进一步提高疗效。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经络实质到底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经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的人群进行了6万多人次的普查,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
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
(一)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1、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不同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多数为酸、麻、胀、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流水感、冷感等。
2、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尚有一定的深度,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
3、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
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
4、循经感传的速度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神经传导速度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m/s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
美国宣布:中医经络被发现,世界医学将进入新时代!

美国宣布:中医经络被发现,世界医学将进入新时代!前段时间美国大选的全球冲击效应,导致很多其他重大消息被忽略。
我们发现,近日美国多名科学家已经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利用最新技术发现了人体内“流动流体的超级高速公路”。
研究人员说,这个新发现的网络遍布人体的致密结缔组织薄层,是互相连接的间质,这些间质组织位于皮肤之下,以及肠道、肺部、血管和肌肉内部,并连接在一起形成由强大的柔性蛋白质网支撑的网络,其间充满了液体。
研究人员解释称,传统的检查身体组织的方法让他们与间质组织失之交臂。
长期以来,科学家在解剖过程中,无意识地破坏了间质组织的结构,当其中的液体被排空,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它们仅是一层简单的结缔组织。
因此,人们从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最近的发现是使用一种新的技术,称为基于探针的共焦激光显微内镜,它提供了活体组织的显微视图,而不是固定组织。
以前有西医认为,《黄帝内经》里面对经络的描述是非常具体的,里面说的很清楚,经络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大的叫经,比较细的叫络,经络里面是走血的,所以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经络是古人对血管走向的很不准确,很模糊的一个描述。
古人做解剖的时候可能分不清血管、神经和淋巴结,最后画出来一个不像血管,又不像神经的体系出来。
一般的人用常识想想,这个经络是很容易被否认掉的。
比如现在做外科的手术,医生对做手术的部位有什么样的血管和神经都很清楚,下刀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的,注意不要误伤了神经、血管。
但是有哪个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时候会担心把经络给割断了?经络号称用一把银针就能让它起作用,怎么就不怕手术刀呢?还有,中医说人体十二条经脉有六条经过了下肢,下肢的经脉能影响肝、肾、胃这些重要器官的功能。
截肢的病人,这六条经脉全都断了,但是他们除了行走不方便,内脏功能并没有受到影响,都很正常。
这又怎么说得通了?针对这些疑问,其实很多提问的方式都是不对的,因为西医是分散微观型思维。
药棒穴位按摩国内外研究进展背景

药棒穴位按摩国内外研究进展背景药棒穴位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近年来,药棒穴位按摩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药棒穴位按摩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详细地介绍。
一、国内药棒穴位按摩研究进展1. 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于药棒穴位按摩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经络理论”、“气血运行理论”等相关理论。
2. 功效验证:许多临床实验和观察研究表明,药棒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各种疾病的症状,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这些实验证明了药棒穴位按摩在治疗和预防常见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
3. 穴位选取:国内学者通过对经典中医著作的整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常用的药棒穴位,如合谷、太冲、足三里等。
这些穴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按摩技巧:国内学者对于药棒穴位按摩的具体技巧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按摩力度、按摩时间、按摩频率等。
这些技巧对于提高按摩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药棒穴位按摩研究进展1. 文化传播:药棒穴位按摩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逐渐在国外得到了认可和传播。
一些国外学者开始对药棒穴位按摩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2. 临床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药棒穴位按摩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保健方法。
许多人通过学习和使用药棒来进行自我保健和治疗。
3. 科学验证:国外学者通过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验证了药棒穴位按摩的有效性。
他们发现,药棒穴位按摩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心理状态等。
4. 穴位系统:国外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独立的穴位系统,与中国传统的穴位系统有所不同。
他们认为,这套穴位系统更适合国外人群的特点和需求。
三、药棒穴位按摩的未来发展趋势1. 临床应用拓展:随着对药棒穴位按摩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在临床应用领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拓展。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针对特定疾病和人群的药棒穴位按摩方案。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药棒穴位按摩技术也将会得到创新和改进。
国外针灸发展现状与展望

国外针灸发展现状与展望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外针灸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国外针灸发展的背景和现状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针灸也逐渐得到了全球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目前,针灸已经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获得了合法地位,并被纳入到了各国医疗保险体系之中。
在国外,针灸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针灸治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针灸治疗在国外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疼痛治疗领域,而是逐渐拓展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
比如,针灸在缓解慢性疼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改善睡眠障碍等方面的疗效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认可。
同时,针灸还可以用于一些罕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比如针灸对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术后肠麻痹等症状具有显著缓解作用。
针灸师队伍逐渐壮大,但质量参差不齐随着针灸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外针灸师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但与国内相似,国外针灸师的质量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一些国家为了规范针灸师的培养和从业行为,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比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针灸师教育、认证和注册制度。
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为了保障针灸的合法地位和规范发展,各国政府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例如,一些国家已经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报销政策;同时,一些国家还针对针灸师的培养、从业资质、行业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以保障行业的规范发展。
国外针灸发展的展望针灸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针灸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和认可。
未来,针灸将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之一。
全球针灸联合会的成立和发展全球针灸联合会是国际上最重要的针灸组织之一,其宗旨是推动针灸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针灸的普及和发展。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三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三
经络全程都存在低阻抗特性。
人类第一次用生物物理学方法证明经脉全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经络学研究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无论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感传现象,均属经络的感觉生理学范畴。
从80年代前后开始的经络生物物理学研究,是从另一个领域通过各种物理学方法客观地研究经络的物质性。
经络隐性感传线的低阻抗特性,是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的。
这一发现,表明经络系统的主导和核心部分是十二经脉,其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不仅具有特殊的感觉特性,而且具有低阻抗特性。
隐性感传线的低阻抗特性主要表现在体表,其宽度在1-3毫米之间,其位置在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不变,而且和古典经脉线重合一致。
经脉线的低阻抗特性发展了50年代经络穴位低阻抗特性的研究,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生物物理学方法,证明经脉全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是经络学研究的第三项重大突破。
经络全程存在低阻抗特性。
经络的研究进展(1956年,循经国内外普查?

经络的研究进展(1956年,循经国内外普查⋯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是全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棵明珠。
它以源远流长,理论系统、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效验确定而受到国内外患者的欢迎。
中医理论是由脏腑、经络、津液气血┄┄为核心的。
其中的经络学说产生最早。
1973年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络学专著。
距今2000年以前的《内经》更十分具体地,系统地,全面讲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与脏腑关系、病候以及经络系统中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的内容。
还提出了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据。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针灸在世界发展很快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一百二十余国家均有针灸医师工作。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
几十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
成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前景。
1 肯定现象1956年中国即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有组织地进行临床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有曲折和干扰。
进入70年代,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解放军309医院,北大生物系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1000例循经感传出现率的调查。
对8名感传显著者进行经脉感传的观测。
1973年由卫生部组织按统一方法和标准、在20余省市进行了二十万例的人群普查。
然后观察出现感传的情况。
以后中国学者又分别在国外对莫桑比克人(203例)、尼日利亚人(182例)、塞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
日本等国学者也先后进行过这类研究和报导。
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二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二
第二项重大突破
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现代研究的第二项重大突破。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等单位,利用现代电生理科技手段,对经络开展了系统性研究。
通过对全国几十万例不同种族的人调查发现,显性循经感传现象占有的比例比较低,而隐性循经感传现象,几乎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发生率超过95%以上。
说明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经络现象。
与此同时,发现经络的隐性循经感传线非常稳定,在不同人的身上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测定,其位置不变,宽度在1~3毫米之间。
循经感传线与古人所描绘的十二经脉图基本符合。
这些研究成果,证实了古典经络的客观存在,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经络的其它特性和其实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
经络学说被科学证明,全世界瞩目中医!

经络学说被科学证明,全世界瞩目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可自西医侵入中国以来,经络的存在就一直受到西方科学的怀疑,因为当他们把神经和血管从经络系统中排除出来,再按照经络路线去寻找不同于神经和血管的管子时,却发现根本找不到。
如果经络真的不存在,那么站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中医基础理论,以及整个中医体系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经络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循着古人的思路去探究一番。
古人认识万物的方法论是取象类比,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根据万物在运动原理上的统一性,通过系统间的类比来认识万物。
古人认识人体就是通过人体系统与地球系统的类比。
我们知道,随着自然的周期变化,万物都有潮汐效应,但唯有水的潮汐效应最强,这就说明水可以更强烈地吸收大自然能量,自然变化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地球上的水来影响地球的。
水在地球表面占70%,在人体也占70%,而且化学成分类似,类比到人,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自然变化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水来影响人体的。
中国先人正是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出了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
同理,地球上的能量循环主要是水循环。
在太阳能和地热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水蒸汽,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周而复始。
人可以看成是地球的一个缩影,将这种能量循环类比到人,我们就得出了人体的能量循环主要也是水循环。
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经,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行并行”。
再如《钟吕传道集》中讲人体的能量运输时也说:“人身之中,阴多阳少,言水之处甚众,车则取意搬运,河乃主象于多阴,故此河车,不行于地,而行于水,自下而上,或前或后⋯⋯。
”结合现代科学对水的研究,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生物之气主要是靠水来传递的。
经络是气之运行通道,如果说水是人体之气主要的运输媒介,那么经络非人体的组织液循环通道不可。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
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
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
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
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
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
当然,异议者也不少。
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
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
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
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
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
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
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
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
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
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
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原来中医经络理论来源于印度埃及和希腊三亿文库

原来中医经络理论来源于印度埃及和希腊三亿文库
原来中医经络理论来源于印度埃及和希腊!
类似于经络的模糊认识不是中医独有的,比中医历史更悠久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的传统医学与中医有许多共性,在阐述人体的机能结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认识都有过相似的表述模式。
古人通过对人体结构及生理活动的初步观察,发现人有呼吸过程,体内有血液、尿液、粘液等,认识到人体内有气体和液体的流动。
意识到人体内存在着脉络状的管道系统,负责气体、液体物质,甚至能量和信息的传输和联络。
目前发现的古埃及纸草医书(成书于约公元前1900~前1500年)中,有多部记载了人体的metu系统。
由于其发音与汉语的“脉”极为接近,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和关注,而此时汉字的“脉”还没有造出来。
根据纸草医书的描述,metu系统包括血管、肌腱、薄长肌肉、神经、气管、胆管、输尿管等。
其功能是传输血、气、黏液、尿液、精液;也有运输和排泄病原体的作用。
认为由心脏发出的22条脉管,主宰了人体的生命。
原来中医经络理论来源于印度埃及和希腊

原来中医经络理论来源于印度埃及和希腊!类似于经络的模糊认识不是中医独有的,比中医历史更悠久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的传统医学与中医有许多共性,在阐述人体的机能结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认识都有过相似的表述模式。
古人通过对人体结构及生理活动的初步观察,发现人有呼吸过程,体内有血液、尿液、粘液等,认识到人体内有气体和液体的流动。
意识到人体内存在着脉络状的管道系统,负责气体、液体物质,甚至能量和信息的传输和联络。
目前发现的古埃及纸草医书(成书于约公元前1900~前1500年)中,有多部记载了人体的metu系统。
由于其发音与汉语的“脉”极为接近,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和关注,而此时汉字的“脉”还没有造出来。
根据纸草医书的描述,metu系统包括血管、肌腱、薄长肌肉、神经、气管、胆管、输尿管等。
其功能是传输血、气、黏液、尿液、精液;也有运输和排泄病原体的作用。
认为由心脏发出的22条脉管,主宰了人体的生命。
中国最早的关于“脉”的记载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脉(此时还没出现经络概念)的起止点与古埃及metu 系统的描述基本相同,只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时代的经脉仅在体表,而metu可深入到胸腹内脏,直到《黄帝内经》中,经络才与内脏发生联系。
古埃及医书与《黄帝内经》关于经络的描述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古埃及医书认为metu系统与尼罗河等水系相应,《黄帝内经》则以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十二江河附会十二经脉。
此外,古埃及人与中医同样以诊脉的方式来判断疾病。
英国学者John F. Nunn 在《Ancient Egyptian Medicine》一书中指出,古埃及医学描述的大多数疾病治疗都是如何疏通、调节、平衡metu系统,从metu 中排除有害物质,恢复metu 的正常功能。
同时也认为metu中运行气和血,这与中医的观点完全一致。
古代埃及人认为metu 的通畅是保障健康的关键,并相信其中气和血液的不平衡是产生疾病的原因。
经络被科学证实的文献

经络被科学证实的文献以下是一些关于经络被科学证实的文献:1. Langevin, H. M., & Yandow, J. A. (2002).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to connective tissue planes. The Anatomical Record: Advances in Integrative Anatom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269(6), 257-265.这项研究通过解剖学实验,证明了经络与人体结缔组织平面之间的关系。
2. Ahn, A. C., Colbert, A. P., & Anderson, B. J. (2008).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a systematic review. Bioelectromagnetics, 29(4), 245-256.这篇综述文章总结了多项研究,通过电生理实验和测量,提供了经络和针灸穴位具有特殊电特性的证据。
3. Li, G., Huang, L., Cheung, R. T., Wong, K. K., Feng, Y., & Deng, G. (2015). An fMRI study comparing brain activation between word generation and electrical acupunctur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9, 124.这项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比较了脑部在进行词语生成和电针刺激时的活动情况,结果显示了经络与大脑活动之间的相关性。
4. Park, J., Linde, K., Manheimer, E., Molsberger, A., & Sherman, K. J. (2008). The status and future of acupuncture clin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4(7), 871-881.这篇综述文章回顾了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到了一些关于经络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相关的科学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
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
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
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
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
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
当然,异议者也不少。
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
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
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
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
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
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
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
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
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
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
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1) 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
早在1948年,日本的柳谷素灵即提到在针刺穴位时,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
最详细、最典型的报道发生在一位叫白万郎的日本商人身上。
他因为视神经萎缩而接受针刺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感传现象非常显著。
经统计,感传线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一致的有三条经,即大肠经、肾经、任脉;基本上一致的有十六条经,相似的有一条经。
但对于这一病例,日本学者认为可能与该病人在幼年时被雷电击伤有关。
(2)实验研究首先是循经感传的速度问题。
藤田六郎曾对此作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认为,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肌肉收缩的传导速度和反射时为慢,但感传是由于感觉异常引起的,因此与感觉神经有关也是肯定的。
有关感传与体表因素的关系问题,天野黄阳在报道中认为,在病人的体表仔细查看,可以在红色或深红色的皮肤部位找到大豆或粟粒大小的圆点。
在此点的边上可以找出延伸的尾线。
当针刺该点时,感传即沿尾线的方向传导。
若无这种尾线,针感便向深处传导。
关于感传感觉的性质及其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则有人认为象通电样感觉,麻木或蚁走感等,主要是躯体感受器受刺激引起,因而其主要结果将是引起躯体方面的反应。
而热、胀、冷以及沉重感等,则主要是由于植物性感受装置受到刺激所引起,因而主要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应。
关于感传与体质的关系,西德的Schuld认为敏感人如蛋白代谢过敏反应者,在刺激其皮肤一定穴位后,能指出经络的精确位置。
此外,还有人对手法与感传的关系,影响感传的因素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3.对其他经络现象的研究(1)沿经出现皮下硬结现象木下睛都认为,在经穴部位可以用手指在该处摸到皮肤与肌肉等的压痛、硬结、陷下以及干湿、冷温等异常变化。
硬结主要发生在皮肤与肌层间,其产生是由于运动性反射抑制所形成。
关于硬结与经络、穴位的关系问题,芹泽认为,皮下硬结多集中于背腹部的俞、募穴附近,最多出现于膀胱经附近;其次是胃和大肠经。
硬结与穴位的一致率或符合率为81.7%。
芹泽据此认为硬结现象支持经络与穴位的存在。
(2)沿经出现的丘疹点与皮肤病据日本的藤田六郎等人报道,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沿经络循行部位或穴位处,有时能观察到潜在的或非常明显的丘疹点。
这种丘疹点可以在疾病时沿经出现,没有疾病时刺激某经的原穴,也可沿经出现丘疹现象。
有时在丘疹点发生部位除丘疹之外,还可观察到母斑(血管肿、黑痣等)、白斑、色素异常以及知觉过敏和皮肤电阻、活动电位等现象。
匈牙利有人报道有两名病人的皮疹出现在经络循行路线上。
其中一例为急性子宫附件炎患者,其集结成萄葡状的皮疹,从额部几乎完全按照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排列至足趾部。
日本、苏联也有类似的报道。
(3)沿经出现红白线现象法国有人报道,在针刺一女性患者的三阴交时,发现以该穴为中心沿肝经、脾经及肾经出现三条白线,长度由30到50厘米不等。
德国则有针刺后出现红线的报道,而且其走行与淋巴管并不一致。
日本的前田实据这类现象认为古人也可能是用肉眼在肢体上看到过经络的路线。
(4)沿经出现发汗带现象日本有人报道了一例患有下肢神经痛的病人,在针刺秩边时发现沿经出现发汗带。
在膝窝,外髁及脚底处较宽,其余部位只有3公分宽。
(5)沿经出现过敏现象日本的间中喜雄(1972年)报道,当他对一位更年期症候群的妇女在两侧前臂内侧中央相当于_门穴部位进行冷冻植皮后,发现患者的植皮部位及右胸部、两大腿部出现麻木,各针刺此患者的各经原穴时,便在左侧头部胆经循行部位出现感觉过敏现象。
而注射突触阻断剂后,这种现象便可消失。
由此,间中认为这一现象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
(6)经络波动现象与经络周波数日本的岸勤(1963年)通过触诊在经络线上发现有经络波动现象,并认为这和藤田六郎所提出的“经络的肌运动主因说”是一致的。
岸勤认为,在经络线上不仅可触到经络波动现象,而且每一条经络都有一定的波动数和相应的休止期。
4.经络的影像研究(1)经外线热摄像法这一方法从1970年开始应用于对经络与穴位的研究中。
法国的一位电子学工程师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记录皮温图,结果发现面部的热像图与经络之间存在著相似性。
日本的西条一止(1976)也发现人体高温线与高温点和经络与穴位的相似性。
□原晖章甚至测量出经穴在体表的直径是2毫米。
意大利也有类似的报道。
(2)液晶热像图摄影法美国鲁克医疗中心的两位学者首先报道了在针刺治疗与经络的研究中,液晶热像图摄影法的应用。
他们认为皮肤温度主要与皮下组织中的血管状态有关,其次与深部器官或结构有关,在血液供应增加的部位,新陈代谢和热量的产生即增高。
皮肤温度的测定,作为针刺治疗的一种临床检查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说明和记录即使是远离针刺穴位部位的治疗效果。
液晶热像图由于可使人看到由针刺而在某一部位产生的明确和清楚的变化而可能为针刺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3)超声波摄影法日本的□原晖章用超声波诊断装置,对肾俞、志室等穴进行观察,发现穴位中央出现体液性反射波,并有小心脏样的搏动。
针刺后此搏动可增强。
若穴位处有不适,则波动增强,针刺后若波动感消失,则病人的不适也会消失。
苏联则有人通过类似的装置测出穴位组织不如周围组织那样致密。
(4)辐射场摄影法辐射场摄影法又称电子摄影或电子放电摄影。
最初由N.Tesla发现,并应用这种技术拍摄了人体不同部位散发出的火花。
但这项技术受干扰因素太多,在各方面仍有探索的必要。
5.经络的物理特性研究现在有不少国家都在开展经络与□穴的物理特性的研究,特别是经络与□穴的电现象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测并证实经穴的存在。
(1)电阻电位的测定中谷义雄于1950年发现良导点与良导络之后,又对皮肤电阻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提出良导络是皮肤和体表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上升时产生的反应形式。
瑞典的学者在1976年通过24例人体的测试观察,发现穴位的电阻较非穴位的电阻低得多,而导电性则较高。
法国空间医学研究所的学者通过特制的电子学仪器,在体表穴位上曾测出特异的生物电位,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此电位比较稳定。
当在生物学节律的影响下,或由于生理学的原因而使平均电位发生重大变化时,穴上电位变化的幅度也往往比邻近的区域为弱。
相反,当机体产生病理变化时,由于局部电位发生重大改变,某些穴位也显示出其特异性。
故他们认为,当机体自动调控失灵时,穴位便能发出报警信号,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
(2)温度测定日本东京教育大学的西条一止以胸腹部位为重点,系统地测定了体表的温度并分析其与经络和穴位的关系。
结果发现,经络较非经络部位的热点(即温差点)的出现率高5.2倍,胸腹部又较腰背部的温差点出现率高。
因而认为用皮肤温度法很容易确定穴位的位置。
(3)红外线测定苏联生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证明,穴位部位的红外线辐射远比非穴位部位强。
而F.Kracm ar则认为,经络区域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高于非经络区,而交感神经兴奋是与血管收缩平行的,故经络上的红外线强度较弱。
(4)同位素示踪与中国的研究结果相似,外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肯定性的结果。
但他们的示踪照片显示,放射物质大都是呈离心性地沿经络移动。
总之,外国学者的大量的临床──生理学、生物电与电生理学的研究证明,穴位具有一系列特点,局部温度较高,氧吸收较强,代谢水平较高,红外线辐射较强等。
(1)体壁内脏反射日本的石川日出鹤丸根据伤害性反射这一事实(即当刺激动物的内脏时,除了引起呼吸运动、心率、血压和瞳孔大小的改变之外,还引起四肢的痉挛性运动和各种防御运动),提出向心性二重支配法则。
近代神经外科发现,内脏和多数血管壁上都有向心性神经纤维的存在。
石川的实验还证明,家兔的伤害性反射的主要中枢部位是在下丘脑的下部,尤其是乳头与脚间部。
但是,这些反射中枢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即接受大脑皮层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
末下氏认为,石川等人的理论成果对阐述针灸经络原理,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理论。
(2)海氏带英国学者海氏(Head)曾经发现: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看到不同部位皮肤的痛觉敏感性升高。
他于1889年首先记述了内脏器官的疾病是以一定程度的规律性而引起皮肤特定部位的过敏。
即出现于发生学上属于同一节段的体表相关部位。
大约同时,麦氏也发现深层组织亦有变成非常过敏的事实。
现在则认为,海氏带与穴位、经络的关系极为密切。
但目前尚不能用海氏带说明整个经穴问题。
(3)牵涉痛与经络的关系当内脏产生病变时,痛觉过敏不仅出现在皮肤上,也出现在深部组织如肌肉、筋膜和骨膜等部位。
这种感觉的牵涉性变化称为内脏感觉反射或牵涉痛。
日本的木村忠司(1972)认为,牵涉痛是内脏感觉的兴奋影响到同一脊髓节段出入的躯体神经而诱发的体壁疼痛。
用针灸疗法对疼痛部位进行处理,可使内脏器官的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Toyama认为这种结果是植物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