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 中考语文16个文言虚词复习 知识点归纳 重点知识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在2023年中考的文言文复习中,重点复习的虚词包括了许多常用的虚词。
下面是对这些虚词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介词1.于:表示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等,常与动词、名词、句子等连用,如于彼,于是。
2.以:表示手段、条件、标准等,常与动词、动态名词、名词等连用,如以学为乐,以某某为例。
3.自:表示动作的发端或起点,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自习,自居。
4.由:表示动作的来源、导火索、经由等,常与动词等连用,如由远及近。
5.为:表示目的、状态、原因等,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为学也。
6.因:表示原因、理由,常与动词等连用,如因材施教。
7.于、以、自、由、为、因都是常用的介词,理解其用法和搭配是复习的重点。
二、副词1.已:表示动作的完成,常用在动词之后,如已见,已闻。
2.乃:表示结果、原因、让步等,常用在动词前,如乃知。
3.自:表示主动、自然,常用在动词之前,如自谓。
4.不:表示否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之前,如不可。
5.无:表示缺少、没有,常用在动词、名词之前,如无时。
6.毋:表示禁止、劝阻,多用于古文中,如毋使。
7.已、乃、自、不、无、毋都是常用的副词,熟悉其用法和意义有助于复习。
三、助词1.之:表示动宾关系、用于代词后面,如吾之友。
2.以:用于动词前面,表示手段、条件、方式等,如以学为乐。
3.而:表示并列关系,用于句子中,如吾虽病而思学。
4.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何乎。
5.焉: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焉知。
6.耳:表示转折、提醒、忍耐等,常用于句末,如吾诚心而耳不闻。
7.也:表示肯定、疑问、提醒等,常用于句末,如是也。
8.各:表示集合、分散、共同等,常用在名词之前,如各人。
9.皆:表示全部、没有例外,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皆美。
10.复:表示重复、再一次,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复名。
11.而、乎、焉、耳、也、各、皆、复都是常用的助词,掌握其用法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以下是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仅供参考: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结果。
常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也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2. 乎: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后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3. 者:表示人或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
4.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5. 不:表示否定、禁止或阻止。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或拒绝的意思。
6. 于: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具体的位置或时间。
7. 为:表示目的、理由或意愿。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8. 也:表示转折、假设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9. 皆:表示全部或共同。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所有的意思。
10. 乃:表示转折、肯定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11.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2. 自:表示主观、自发或原因。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自己的意愿或原因。
13. 而:表示转折、并列或递进。
常用于句中,表示两个相对的概念或者递进的意思。
14. 以:表示目的、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15. 何: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16.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7. 故:表示原因、结果或解释。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原因或解释的意思。
18. 且:表示补充、递进或并列。
常用于句中,表示补充或递进的意思。
19. 其:表示所属关系、代替或引导从句。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或被代替的意思。
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因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副词,于是,就。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凭借”“按照”“依靠”。
⑦屠惧,投以骨。(《狼》)
“把”“拿”“用”。
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在,到。
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表动作的对象,向,对于。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比较,比。
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表被动,被。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动词,到,往。
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译为“的”。
⑦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
其
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代人,他(她)的。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代物。它的。
③其真无马邪?(《马说》)
代词,这样。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然而。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用于词尾,助词,……的样子。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和“而”连用,相当于“(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文言文中的重点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助词和虚词复合,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补充、限制等作用,为句子的理解和阅读提供了重要线索。
下面总结一下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虚词。
一、连词文言文中的连词主要包括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让步连词和转折连词等。
这些连词能够将句子、词组或短语连接起来,使句子的结构紧密、逻辑清晰。
1. 并列连词:有“且”、“与”、“及”、“兼”等,用于连接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并列的关系。
例:天寒地冻,民不聊生。
2. 递进连词:有“又”、“并且”、“加之”等,用于连接递进的词或短语,表示递进的关系。
例:昔者庄子梦为黄帝,而游吴越之间。
渔父见而问曰:“足下游若上若Happy,见到了我家的小猫了吗?”庄子曰:“丘也忘”之:“我只是在那边荡秋千呢。
”于是指以为癞者也。
笑曰:“资于乎汝闻梦而以为梦者,不亦迂乎?且死者长已矣,视其纯瞎的。
3. 选择连词:有“或者”、“或”、“乃至于”等,用于连接选择的词或短语,表示选择的关系。
例:君子修路以遗其继者,不修路以罪其继后。
4. 让步连词:有“虽然”、“固然”、“纵”、“即使”等,用于表示让步的关系,常与“而”、“然”、“可”等连用。
例:虽然雨下得再大,我也决不会回家。
5. 转折连词:有“然而”、“但是”、“而”等,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的关系。
例:仁者固穷,智者固不忧。
二、副词文言文中的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常见的副词有时光副词、处所副词、程度副词、方式副词等。
1. 时光副词:有“时”、“昔”、“今”等,用于表示时间。
例:昔日的荣华已不再。
2. 处所副词:有“在”、“于”、“向”等,用于表示地点。
例:兵贵神速,向前冲锋。
3. 程度副词:有“甚”、“太”、“更”等,用于表示程度。
例:敌人太强大了,我们难以抵挡。
4. 方式副词:有“如何”、“怎样”、“以”等,用于表示方式。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想、感慨。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构造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局部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doc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1.之①动词,去、到、往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新学期开始,查字典整理了初三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同学们学习参考!2.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助词,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⑦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返回查字典首页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如何在阅读材料中找答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现代文阅读,是语文学习内容中花时最多的一个部分,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也最多,不少考生初读文章,感觉尚可,细细咀嚼,却似是而非,解答试题,难以下笔,下笔以后,却不知正误。
其因在于考生解题时不究思路,不谙方法,不得要领。
其实解读现代文试题也是有章可遵。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中考现代文试题中,有的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直接考查,如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要求考生指出“名付其实”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要求考生写出与“丰饶”意思相近的词语,指出“肥料”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130个文言实词001.安①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④君谓计将安出?(怎么)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⑥多歧路,今安在?(哪里)⑦子曰“汝安知鱼乐”(哪里、怎样)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⑩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002.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003.被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004.本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来)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④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源)005.比①曹操比与袁绍(相比)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相比)③其两膝相比者(靠近)④比至陈(等到)006.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007.毕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全、都)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都)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完毕)④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008.别①士别三日(分别)②与世无别(区别)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④驱之别院(另外)009.兵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②上使外将兵(士兵)010.病①未果,寻病终(得病)011.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③策勋十二转(记录)012.曾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②曾不吝情去留(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③计其长曾不盈寸(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013.尝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014.长①惟长堤一痕(与“短”相对)②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长度)③北山愚公长息曰(长久)④而或长烟一空(大片)⑤幼有所长(成长)⑥以君为长者(敦厚、年长)⑦宋无长木(多余的)015.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山间之朝暮也(早晨)③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④皆朝于齐(朝拜)016.诚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③帝感其诚(诚心)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017.出①卷石底以出(露出)②奋袖出臂(露出)③水落而石出者(露出)④不复出焉(出去)⑤皆出酒食(拿出)⑥君谓计将安出(产生)⑦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使出)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⑩方出神(脱离)018.初①初极狭(起初)②初,权谓吕蒙曰(当初)③每至晴初霜旦(刚)④令初下(刚刚)019.辞①未尝稍降辞色(言辞)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③旦辞爷娘去(告辞)020.从①便舍船,从口入(自)②问所从来(自)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④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跟从)⑤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⑥战则请从(跟从)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跟从)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⑨从民欲也(顺从)⑩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⑪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学习)⑫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⑬从流漂荡(顺、随)⑭鲦鱼出游从容(不急迫)⑮溯洄从之(追寻)。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
一、常见实词
动词:游览、欣赏、品味、研究、讨论等。
形容词:美丽、壮观、雄伟、可爱等。
名词:山、水、花、草、树木等。
副词:常常、也许、一定等。
介词:在、于、从等。
连词:和、与、但是等。
代词:之、其、此、他等。
助词:所、者、乎等。
二、常见虚词
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何:多么,何等,怎么样的意思。
于:从,在,对于,向,到等意思。
以:用,因为,由于等意思。
而:连接并列短语或句子,表转折,顺承等关系。
则:就,如果,假如等意思。
与:和,跟,同等的字义。
或:或者,有的意思。
且:而且的意思。
故:所以,因此的意思。
三、古文句式
判断句:用者也来表示肯定和否定判断。
被动句:用见、受、被等表示被动关系。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的句子。
倒装句:把谓语放在主语前面,把定语放在状语后面等。
疑问句:用疑问语气表达询问的句子。
反问句: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DOC)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归纳.doc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总结-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总结1.之①动词,去、到、往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2. 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助词,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⑦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3. 其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 《醉翁亭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4. 而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未有问而不告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⑧表承接,并且默而识之《论语·述而》野芳发而幽香⑨表假设,如果。
中考语文23个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收藏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着”“……地”,也可不译。如: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3-文言文08 常见虚词(知识)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8 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一、【之】(一)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④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⑤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2、复指代词,表示前后是同一事物,可译为“这”“这样的”。
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③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送东阳马生序》)④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二)助词: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②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③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句子时省略不译。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1、之: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结构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动词,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狼》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2、以: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狼》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屠惧,投以骨《狼》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连接,可译为“而”。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3、而: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慍《论语》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表修饰,可译为“地”。
默而识之《论语》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4、其: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狼》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文言文复习中,虚词的掌握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意思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中的重点虚词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助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
示例:夫妇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共同度过每一天。
2.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汉语中的“吗”、“呢”、“哪”等助词。
示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乎?3. 者:用于名词之后,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
示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疑问。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连词1. 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且:表示顺承关系或停顿,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习不仅要钻研,且要注重实践。
3.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连词。
示例:吾欲速成,若可教我而忘形。
三、副词1. 自:表示主动或自然产生的意思。
示例:自古以来,就有“行者常自怀”之说。
2. 忽:表示突然发生或转变的意思。
示例:亲情忽而至,亲情忽而离。
3. 皆:表示全都、都、都是的意思。
示例:义者,希声吸阳,县之至一,曰纯,纯者,皆光曰盛。
4. 未:表示否定、程度不深或未曾的意思。
示例: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介词1. 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原因等。
示例: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为:表示目的、作用或原因等。
示例:以忠诚为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3. 与:表示共同、关系等。
示例: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4. 由:表示原因、出处等。
示例:由于天气恶化,比赛被推迟到明天。
五、语气助词1. 吧:表示祈使语气或建议。
示例:请你多注意安全吧。
2. 兮: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
示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兮。
以上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2、助词(1)相当于“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动词“到”、“往”、“去”等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其1、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表愿望2、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们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惧其不已也——他们《愚公移山》(3)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4)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其人视端容寂——那个《核舟记》(5)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其一犬坐于前。
《狼》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三、而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出师表》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十则》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四、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2)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发生的根据、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把”、“拿”、“用”等。
屠惧,投以骨《狼》——把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五、于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
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在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在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六、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于是”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七、虽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有名马《马说》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八、为1、动词(1)“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做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作为、当做、成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3)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4)其他活用为宫室、器皿。
(《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接受2、特殊用法:名词,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替”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九、者1、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可爱者甚蕃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代词,主语后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十、且1、连词,可译为“而且”、“况且”“尚且”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副词,“将近”的意思。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3、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十一、则1.却,可是,表转折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2.那么,就,表因果或顺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然则何时而乐耶(用在对比句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4.就是,表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二、何1、用作疑问代词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什么)何陋之有?(什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作疑问副词徐公何能及君也。
十三、焉呢,啊(语气词)2、怎么哪里3、兼词相当于“于之之于”(在那里,从这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又何间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不复出焉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四、与1、作虚词用。
(1)解释为:和、跟、同。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写作"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我寄愁心与明月3、相与,一起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4、动词参与,欣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5、通“举”,被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十五、所1、地方(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军队驻扎的地方)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3、用在动词或“介+动”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所闻、所安、所由生)所以1、用-----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用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十六、因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4、因此(因以为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