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概述-理论指导
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从教育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旨在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教育教学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育教学理论1. 教育教学理论概述教育教学理论是研究教育教学现象、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
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价等多个分支。
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2. 教育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
它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
它强调课程与教学应适应学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它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三、教育教学实践1. 我国教育教学现状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应试教育现象严重: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过分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课程结构不合理。
(3)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
(4)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育教学实践改进策略(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整合。
教学设计概述讲稿
➢ 设计不同的教学系统需要不同的教学系统设计过 程模式;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应该也有不同的教 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 第四种定义大大扩展了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和作用领域, 开阔了教学设计人员的视野,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 的元素和活力;但是笔者有这样的担心:教学本身就是一 个复杂的系统,如此大幅度扩展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会不 会削弱对教学本身的关注。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特征
➢ 第一,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在综合多种理 论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因此相关理论 与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 影响。
4.教学设计是绩效改进技术(4)
3.“iபைடு நூலகம்structional design is ➢ (1) an emerging profession ➢ (2) focused on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human performance ➢ (3) guided by a model of human performance ➢ (4) carried out systematically ➢ (5) based on open systems theory ➢ (6) oriented to finding and applying the most cost-
4.教学设计是绩效改进技术(2)
➢ William J. Rothwell & H. C. Kazanas编著的 《Mastering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a system approach》一书中明确指出:
教学工作理论指导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理论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工作理论的角度,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工作理论概述1. 教学工作理论的内涵教学工作理论是指关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它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
教学工作理论旨在指导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工作理论的特点(1)实践性:教学工作理论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2)系统性:教学工作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动态性:教学工作理论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教学工作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措施1.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
(2)层次性: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3)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便于教师和学生实施。
2. 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核心。
优化教学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教学内容应遵循科学性原则,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2)实用性: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新性:教学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样性: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针对性:教学方法应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3)实效性:教学方法应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教育理论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教育理论在指导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一、引言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理论在指导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二、教育理论在指导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运用教育理论,教师可以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素养。
教师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专业发展。
3. 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为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
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理论,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育理论在指导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育理论,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
(2)创设情境:运用教育理论,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育理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篇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阐述:课标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开展的线索”,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材中的地位分析:《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那么,我就把这一课的核心定位为隋唐的科举制“分科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特点在隋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及深远的影响。
原因是,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非常深远;其优点和先进性在隋唐表现的非常突出,它与以后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有很大的区别,它也为隋唐特别是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本课教材是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创立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我准备通过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来整合课本中的三个子目录。
突出隋唐科举制的对士人、对统治者、对社会、对文化教育的作用以及对世界文化制度的影响,做到论从史出。
(-)学生情况分析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前,我准备对两个不同层次的授课班级(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设计见附件一。
对调查结果的预计: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任用官吏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明确、不系统。
可能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了解古代帝王是怎样任用人才,但是对选拔人才、官吏的过程不甚了解。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科举考试是如何进行的,如考什么,如何考等这些细节上的问题。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科举制是一项制度,学生对其理解和认识以及评价会有一些难度。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一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应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O (四)教学平台准备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多媒体课件《科举制的创立》的制作0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隋朝以前选拔官吏的方法,并与隋朝的科举制进行比拟,分析科举制的优点。
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教学设计理论概述教学设计理论是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它对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总结,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学设计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论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教学设计的目标: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
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并与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水平和学科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的核心。
教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使之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内容要具有合理的结构和连贯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
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合作学习等。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4. 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展现形式。
教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教学形式。
例如,讲授课堂、小组研讨、实验探究、项目制等。
教学形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学设计应包含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和全面的评价。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教学设计理论的价值主张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设计理论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设计理论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智能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
加德纳将智能分为八种类型,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教育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并倡导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潜能的全面发展。
1.1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观点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智能组合,这些智能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得到发展。
加德纳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
1.2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者需要识别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中发展,同时帮助他们在其他智能领域中获得提升;最后,教育者应创造一个支持性和包容性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探索和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2.1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智能类型,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包括使用视觉、听觉、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及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学习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课堂教学设计概述郭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否能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和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特点及功能(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在西方,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于教育技术领域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
至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等人提出的理论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较成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有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起。
在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起步较晚。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开始涉足教学设计,相继翻译了一些有关的著作和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出版有关的研究专著。
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过程》一书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虽然上述对教学设计这个概念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都蕴涵着教学设计的本质含义: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
教学设计这个概念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外延宽广。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按照其研究的范围,教学设计从大到小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以教学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如一个新的专业的设立或一个新的培训项目的出台就需要进行教学系统设计;以一门课程为中心的层次──课程教学设计,如某个专业内一门课程的实施就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一堂课为中心的层次──课堂教学设计,如某门课程内一堂课的处理就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层次──教学媒体设计,如课堂教学中要使用的多媒体产品的研制就需要进行教学媒体设计。
教育理论教案设计
教育理论是教学的基础,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知识。
在教案设计中,教育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应用教育理论。
一、教育理论在教案设计中的意义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系统总结和概括。
它是教育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是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教案设计中,教育理论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有效指导教学应用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教师从理论上认识和指导教学行为。
教育理论包括多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原则等,这些理论正是为了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教学更加系统、全面和科学。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将教育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根据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设计教学方案,以此来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教师教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2.提高课堂效率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教学环境,从而在课堂中有效的组织教学。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育理论,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设定教学目标、评价教学效果。
使教学环节更为精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
3.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理论是与教育本身密切相关的学科体系,教育的本意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和成长。
教育学在教案设计中应起到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全面发展。
在教学和教案设计中,应用教育理论,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差异和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自律,不断激发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教案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教育理论在教案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样性的,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可以直接应用在教案设计中。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理论
学习理论
教与学的理论
课程 6)成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推动教育改革(公共课、中小学教
改、“多媒体组合教学”、“课堂系统化教学”
三.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应用范围和层次
(一)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二)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 (三)教学设计的层次
(一)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起到连接学科的作用。
连接有两方面:一是指教学设计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 论在设计实践的连接;二是指教学设计把教与学的理 论同教学实践活动紧密地连接起来。
参考:表1、 表2,整理一下思路,看看教
学设计的发展阶段
阶段划分:
1、构想:
杜威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2、理论形成:
1)二战后,现代媒体和各种学术理论的发展 2)理论应用于设计的实践尝试 3)在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发展中派生
• 理论形成的具体方面
1)斯金纳,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程序教学机 2)Silver,20世纪60年代,军事中应用一般系统论
的技术 (四)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 (五)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
(一)“艺术过程”的概 念
•
教学设计是一个艺术过程的概念是受传统教学观影响
产生的,即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师是艺术家,教学设计是
教师的任务,不同教师执行同一教学任务是不可能一样的
,另外,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各种媒体材料,特别是电影、
电视、幻灯片、照片、图表等的设计,为了能引起和保持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念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后,你应能作到: 1、阐释教学设计的基本定义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 3、说明教学设计中如何应用系统方法 4、说明教学设计中的理论基础 5、阐述三大教学设计模式的特点,举例说明其适用范围 6、指出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并说明各个要素的 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描述并画出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图 8、列举对教学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5条以上)
教学设计概述ppt课件 (2)
完整最新版课件
32
3、ID模式在设计实践工作中的作 用
1)相互交流的手段 2)管理设计活动的指南 3)辅助决策的系统(有助于决策者 整体性考虑问题) 4)在把各种ID模式运用于多种教 学情境中,形成具体设计项目的问 题解决模式、更灵活的设计模式方 案。
完整最新版课件
33
二、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
Electronic Trainer
ID expert TM
完整最新版课件
16
四、教学设计的由来和发展
构想-----理论形成-------学科建立 1、构想:
杜威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 实践的桥梁
完整最新版课件
17
2、理论形成:
总趋势 1)二战后,现代媒体和各种学术理论的发展 2)理论应用于设计的实践尝试 3)在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发展中派生
完整最新版课件
25
不同学习理论的简介
➢ 行为主义 学习本质:由条件引起外显行为的变化
学习要素:辨别刺激——反应——增强刺激(强 化)
学习策略:呈现刺激、提供练习、反馈、强化
➢ 认知主义
学习本质:信息加工过程
基本要素:知觉、编码、存储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教学策略:九大教学事件、不同教学模式
➢ 建构主义
需 要 分
分析 目 标 的
发设计各素); 3)一般特征
析
学习者 分析
阐 明
修改
教 学 策 略 的 制 定
教 学
教 形成性评价
媒学
体设
的 选
用
计 成
择果
和的
运运
用
总结性评价
修改
为什么学完—整最新学版课什件 么——怎么学—学得3如6 何
第1章教学设计概述
第1章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等。
本章主要讲述了教学设计的概述和重要性。
教学设计的概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的组成要素以及教学设计的分类。
首先,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系统地策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系统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应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评价等。
其次是个性化原则,即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是启发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是连续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教学设计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指导教学设计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教学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种类型。
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专业课教学设计和综合素质教育设计两种类型。
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面对面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形式。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是教师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方法与模式ppt课件
狄克-柯瑞模式
狄克 - 柯瑞模式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应用。 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最接近教师们的实际教学,即在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条件下,研究如何传递教学信息。设计的模式的步骤和缓解比较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贴近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比较具体详细。 因为大多数教师无法改变现有的课程及其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他们只能在微观上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即怎样更快、更好地组织教学信息并用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习者。
产生
满足
观念——设计——需求
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是指与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大教育理念 人本化理念 强调教与学的辨证统一 发展教育观 信息化教育 资源共享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大教育理念
“教育”概念本身内涵发生变化
在教育观念上突破学校教育的范围,由学校的预备式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使教育的年限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教育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
在第一代教学设计中有相当影响的“狄克-柯瑞模型”的基础上,史密斯-雷根吸取了加涅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并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新的教学设计模式。
史密斯-雷根模型
史密斯-雷根模型
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且T.J.Ragan本人又是美国AECT现任的理论研究部主席,是当代较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家,因此该模型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
——设计
技术化
System
设计
设计是由目的指引的过程,设计过程受设计者的思想所指导,设计过程需要一套的科学的方法,而不纯粹是试误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设计的意义
通过教学设计:
1、教师和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学习者要学习什么内容,学习 者将出现哪些学习行为,并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2、教师和学习者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采用有效的教 学模式,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 ;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3、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习者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 ,便于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 ;
模式的共同特征要素
模式中出现的用词
1 学习需要分析
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分析、确定目的
2 学习内容分析
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
3 学习目标的阐明
目标的详细说明,陈述目标,确定目标,缩写 行为目标
4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预测,学习者学习能力评定
5 学习策略的制定 6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安排教学活动,说明方法,策略的确定 教学资源选择,媒体决策,教学材料开发
(二)学习目标的设计及阐明阶段(第2阶段)
(1)目标制订指向操作。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完成目标的条件,
即师生在什么情况下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学习 内容、教学对象及其教学设计、媒体环境进行综合分 析,而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提出明确要求(行为 条件);
二是具体完成目标的质量,即对目标达到的结果 进行具体阐述,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 层次目标(行为程度) 。 (2)目标内容明确具体。
(8)进行形成评价。在构思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之后, 还需要作出一系列评价,以便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教 师或教学设计人员可以从以下三类形成性评价中获得有益 的反馈,即个体的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科评价。
(9)修正教学。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资料,可发现教 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修正教学方案。“修正教学”表示 用形成性评价得到的资料重新测量教学分析的程度以及对 学生的初始行为的假定,并对操作目标、测验项目、教学 模式等方面进行复查或修改,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概述
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
目前学习状况
差距(学习需要)
如何进行学习需要分析?
内部参照分析法——由学习者所在组织机构内部以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或 工作需求)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工作)现状做比较,找出其间差距, 鉴别学习需要的分析方法。
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 工作需求达到程度
认知领域可供选用的行为动词
情感领域可供选用的行为动词
动作技能可供选用的行为动词
学习目标的例子
标号说明:
①行为主体;②实际行为;③行为结果;④行为条件;⑤行为 标准
教学目标的层次
高中物理“动量”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
内部心理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
诺曼· 格朗伦于1972年提出了一种将学生内部认知 过程和外部行为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方 法,即所谓的总体目标——具体行为的方法。他把 课堂教学目标分为两个水平: 总体目标。侧重描述学生内部的心理发展,用“记 忆”、“理解”“应用”、“分析”、“创造”、 “欣赏”等抽象语言来表述学习结果,反映教师总 的教学意图; 具体行为。侧重描述学生达到目标时的具体行为, 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达到总体目标时具有代表 性的行为例子,是我们评价总体目标有否实现的证 据1 1.1
1. 2. 3. 4.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的类型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态度都要客观。 整体性原则:对教学活动各个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评价。不能以点概
面以偏概全。
指导性原则:不能就事论事,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指明未来发展
方向。
科学性原则:评价时,不能光靠经验和直觉,而要科学合理地评价。
篮球教学设计教案理论(精选5篇)
篮球教学设计教案理论(精选5篇)篮球教学设计教案理论(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本课内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精神,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挖掘教材的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团结向上、勇于拼搏集体主义精神,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是水平五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进攻、突破上篮,它的特点是出手速度快、不易被封盖,命中率高、稳定性强。
在实际的教学比赛中有很多学生对持球突破技术缺乏正确的应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篮球比赛进攻能力,把交叉步持球突破与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到比赛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篮球技术的实用性。
在素质练习中采用X跑训练来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参与,把练习推向高潮!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趋向成熟,具备独立思考、判断、概括和模仿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
同时,学生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喜欢上体育课但不喜欢跟着老师上,喜欢自已玩。
鉴于此,在课中,一方面针对性要非常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普遍重视不够的细节,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一个班的学生在水平层次上差异不小。
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把动体和动脑很好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学习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技术以及素质练习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和完成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使6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一动作,达到命中率高,稳定性强,动作协调优美;同时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X跑训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
第1章-教学设计概述
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过程:管理过程和设计动机 过程,它们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之中。
26
孙可平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图
27
邵瑞珍教授设计的模式
开始
陈述目标
分析任务
确定原有水平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修改教程 提出补救教 学措施
找出成绩不良的原因
第二,教学设计是一种产生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提高学习者获得特定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 术过程。
第三,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学科性、决策 性的研究活动,它是背景范畴、经验范畴、组织化 的知识范畴等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四,教学设计中包含了广泛的活动。 第五,教学设计是社会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某些学习结果难以明确的教学,教学设计就更 无能为力了。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一种规划和组织过程,它往往忽 略了许多专门的、精确的细节,因此教学设计的实 施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2
四、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传播理论 2.系统理论 3.教学理论 4.学习理论
13
“5W”模型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17
教与学的系统
教学目标
教师
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输入
教学信息
学习信息
学习者
个性特点 能力特点 认知发展水平 原有知识状况 学习动机、 兴趣、态度
习得知识
教的系统
输出
学的系统
18
3.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教学理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瓦根舍困和克拉夫基等人的范例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冯忠良的结构一定向教学理论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其次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一、教学设计概述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熟悉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
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同学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讨论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方法。
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同学的学习,关心每个同学完成学习。
它的主要特征有:1.教学的方案、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用可观看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同学的了解是系统胜利的重要因素;5.讨论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方案和教学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7.测定和分等依据同学达到预期标准的力量;(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
对整个训练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训练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
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3.确定课程范围和挨次,设计传递系统;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挨次;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6.确定行为目标;7.制定课堂教学方案;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9.评定同学行为;10.老师方面的预备;11.形成性评价;12.现场试验及修改;13.总结性评价;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教学设计概念
教学设计概念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它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学习。
它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反馈等内容。
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够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和发展水平,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学设计应该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学设计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设计的基础,它明确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学生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技能和态度。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能够顺序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等。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总结,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理论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教学设计概述-理论指导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1.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
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
教学设计又被称为教学系统设计。
我们可以将课程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计划、媒体教学材料等看作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
因此,大到课程开发,小到媒体材料的制作,我们都需要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系统既是教学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对象,也是教学设计活动的产物。
教学设计者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己任,通过系统地设计教学,保证没有人处于教育劣势之中,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有机会利用自己的潜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发展(包括知、情、意多个方面)。
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知道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其次要运用和发明各种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安排学习者的外部学习活动,以促进学习者内部学习活动的发生,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发展。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教学设计基本上属于应用类学科。
与教学设计相比,教育学和教学论是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它们着重研究教育、教学方面的客观规律。
近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已经渐渐由单纯的哲学思辩转变到以学习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来研究教育教学的客观机理了。
教育学和教学论虽然以心理学为基础,但并不将学习的心理机制作为其研究对象。
而学习理论的任务是探索人类学习的内部机制,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因素。
这两方面的基本理论不同程度地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制定和选择教学方案提供了关于教学机理和学习机制的科学依据。
所以说,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可避免地要包括教与学的理论。
由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因此,旨在应用现有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理论的最新发展,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应用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与教学设计形成对比的是,教与学理论关心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即教学规律是什么、学习机制是什么等等。
而教学设计则关心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理论按性质可分为规定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两大类。
描述性理论提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规定性理论一般是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某种理想的结果所采用的最优方法。
教与学理论
中更多的是描述性理论,而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规定性理论,它规定了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去选择和确定最好的教学策略。
(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由于研究者的哲学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当代学习理论分化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
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
他们主张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客观行为,并提出“心理即是行为”的观点。
他们认为,如果给个体一个刺激,个体能提供预期的反应,那么学习就发生了。
这就是著名刺激-反应(S-R)联结公式。
行为主义特别强调外部刺激的设计,主张在教学中采用小步子呈现教学信息,如果学生出现正确的反应时应及时予以强化。
虽然行为主义将从动物的机械学习实验中所得出的结论不加任何约束条件地应用于教学的做法后来受到了许多严厉的批评,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重视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客观行为与强化的思想、尊重学生自定步调的个别化学习的策略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特别是在行为矫正(即态度的学习)方面,行为主义的贡献是其它学习理论所不能比的。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理认知的研究逐渐增多,认知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
认知学派否定了行为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是机械的、被动的S-R联结的观点,主张研究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
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应该按照信息的心理加工顺
序准备教学活动。
认知学派还可以根据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划分为信息加工学派和建构主义学派两个主要分支。
信息加工学派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个体的心理加工过程,其主要贡献是信息加工的心理模型。
感觉、注意、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概念都是这一学派提出的理论范畴。
但信息加工学派并没有回答个体加工的结果与原信息是否一致这个问题,默认的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即人所学到的知识是客观的。
而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关心并不是心理加工的细节,而更多关心的是影响信息加工的心理因素。
图式的概念便是这一分支的理论贡献。
建构主义所持的知识观是主观主义的,即人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主观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
就这一点而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
需要说明的是,信息加工学派与建构主义形成了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排斥。
信息加工学派关心的是加工过程,而不关心加工结果,而建构主义关心的是加工结果,认为图式不但会影响信息加工的结果(获得对信息的主观理解),而且会影响加工过程。
总体来说,认知学派对教学设计的主要启示包括:
·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
·学习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结构所容纳(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才能被学习者所学习。
·要重视学科结构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心,以保证发生有效的学习。
·教学活动的组织要符合学习者信息加工模型。
因此,教学设计过程要特别重视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确保学科结构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协调性、按照信息加工模型来组织教学活动。
(2)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教学与学习联系紧密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研究对象。
学习理论虽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但它本身并不研究教学。
揭示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教学理论的任务。
要进行教学设计,不但要有正确的学习观,还要对教学规律有清楚的认识。
教学设计离不同教学理论的指导,同时教学设计这门学科的产生也是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为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从这一点来看,教学设计研究者应特别重视教学系统的实效研究。
(3)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范围很广,它探讨的是自然界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
传播理论虽然不单纯研究教学现象,但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过程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的过程,也即是师生人际交流的过程(当然教学过程不只存在师生交流这一种交流活动)。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传播理论来解释教学现象,找出某些教学规律。
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一大贡献是它的信息传播模式(见图1)。
我们知道,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下面这个信息传播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师生交流过程中,信息的传播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
比如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口齿不清或存在噪声,就会使学生很难准确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这种干扰存在于信道;如果教师的语言组织不当或媒体设计不当,那么有可能会造成词不答意,传播了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信息。
这种干扰存在于编码过程。
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强,那么他将很难从语言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这种干扰存在于译码过程。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者要能够预见到可能的干扰并利用有效手段消除传播过程中的干扰。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