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一些
焚书坑儒历史典故
20XX年焚书坑儒历史典故焚书坑儒历史典故: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
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1/ 7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
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
秦始皇憎恶儒生引用诗书来反对秦的法律,于是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对中国文化带来极大的摧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
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
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
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
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
次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
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
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焚书坑儒
成语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成语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
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
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典故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成语例句:满清入主中原,焚书坑儒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梁斌《红旗谱》四二)。
历史故事:焚书坑儒
历史故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某些人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而且“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一语出自《史记·卷121·儒林列传》,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事件。
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为了维护他的统治,统一思想,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秦始皇焚书使得中国的文化事业遭受了一次浩劫。
丞相拿斯认为天下已经安定,法令已经统一,读书人理应努力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不能老是根据过去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当前的政治制度。
他建议史官所收藏的图书,凡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这个类书籍,一律焚烧掉,以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历史背景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这种措施引起很多读书人的不满。
第二年,“诸生”言语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人挖大坑活埋。
历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某些人认为秦始皇仅仅活埋一些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但占主导的观点还是赞同传统的说法,即秦始皇坑的是儒,而非仅仅是方士。
因为事情发生后,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秦始皇一统华夏,功高盖世,可惜有一桩几乎妇孺皆知的罪行——焚书坑儒。
千百年来,焚书坑儒一直是愚民政策的代名词,但笔者研究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起码只说对了一半,即焚书确乎是为了愚民,但坑儒不是。
而且,焚书的首倡者是丞相李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比商鞅更坏的家伙,所以后来他“具五刑”而死,并不算太冤。
(上)惶恐的童年扭曲了嬴政在前期成语故事《奇货可居》中曾经提到,嬴政是子楚(或吕不韦)和赵女在赵国生的儿子。
他出生之时,子楚已经贵为秦国太子,所以嬴政也水涨船高,成了锦衣玉食的贵公子。
但天有不测风云,前257年,嬴政的爷爷秦昭襄王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岌岌可危。
赵人恼怒之下,决定杀掉子楚一家泄愤。
危难时刻,子楚和吕不韦抛下老婆孩子逃之夭夭,赵人转而四下追捕嬴政娘俩,要不是姥姥家是当地的大富豪,有能力庇护,娘俩早成了刀下之鬼。
从此,小嬴政和母亲过上了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生活,而且不时受到欺凌。
这种黑暗压抑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嬴政多疑、暴躁乃至残忍的性格。
这种性格之于普通人,最坏的结果是作奸犯科,而对于一个没有多少约束的当权者来说,这种“情绪化”统治却是国民的灾难。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潜意识虽然不易为人觉察,但几乎支配着人的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法隆则在其著作《天生变态狂》中,用大量实证研究进一步提出,遗传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甚至某些天才和罪犯之间只差一个罪名,但来自家庭的爱与陪伴则可能拯救一个潜在的罪犯,甚至天生变态狂。
2005年,在对正常人和异常人脑部结构扫描图研究时,詹姆斯吃惊地发现,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本人的脑部结构和心理变态犯罪者一模一样,换句话说,他应当是个天生变态狂,而实际上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和科学家。
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同年12月,母亲悄悄送给了他一本“家谱”,在翻阅后,他吃惊地发现,他的家族在几百年繁衍史中,杀妻弑母的凶犯和抛妻弃子的流氓恶棍不时出现。
历史趣谈:秦始皇为什么会焚书坑儒 全因身边这俩人的忽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秦始皇为什么会焚书坑儒全因身边这俩人的忽悠
导语:提到秦始皇,大家都不会忘记焚书坑儒这个巨大的污点。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举办了一场酒宴,宴席之上,博士淳于越以古人事例反对亲皇朝
提到秦始皇,大家都不会忘记焚书坑儒这个巨大的污点。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举办了一场酒宴,宴席之上,博士淳于越以古人事例反对亲皇朝的郡县制,秦始皇听后不太高兴,于是对郡县制进行廷议,这时候李斯站出来替郡县制说话了,大概意思就是说“现在有些人不学今人而只学古人,非议当世,扰乱百姓之心,因此,禁止是上策”。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着的焚书令产生了,导火索是博士们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议,而推动者是李斯,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秦始皇作为统治者自然喜欢,于是就顺水推舟了。
我们再看看“坑儒”。
秦始皇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出海寻不死药的徐福、炼丹的卢生比比皆是,但是由于徐福出海未果、卢生受资助但是老谈论秦皇残暴,深感受骗的秦始皇迁怒于卢生,下令逮捕在京城咸阳的诸生,并派人私下访查。
并把卢生在内的褚生定义为妖言惑乱大秦朝,于是轰轰烈烈的大逮捕、大审讯开始了,被捕诸生又相互揭发,最终牵连了四百六十人,秦始皇将此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并通告天下,引以为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坑儒事件。
坑儒事件的引发者就是卢生,皇帝不满意你,你还老是在下面嚼皇帝舌根,不坑你坑谁?
生活常识分享。
焚书坑儒故事
焚书坑儒故事在中国古代,焚书坑儒是一段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了大量珍贵的文献的失传,也给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在这一事件中,秦始皇下令焚烧除法律、医药、卜筮之外的一切书籍,同时对知识分子进行残酷的迫害,导致了大量珍贵的文献的失传,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这一事件也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得不选择沉默或者逃亡,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大量珍贵的文献的失传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珍贵的文献和典籍在焚书坑儒中被毁灭,这使得后人无法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其次,知识分子的迫害导致了当时的文化界人才的大量流失,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再次,焚书坑儒事件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一段黑暗的时期,使得当时的文化界陷入了沉黙和停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然而,尽管焚书坑儒事件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国古代文化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展和传承。
在后来的历史中,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多次的兴盛和衰落,但它始终没有被彻底摧毁,而是通过后人的努力得以传承和发展。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启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继续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它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国古代文化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展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成语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及起因
成语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及起因 焚书坑儒,⼜称“焚诗书,这个成语是出⾃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余⼈”。
那么下⾯是⼩编整理的焚书坑儒的详细故事内容,让我们⼀起来看⼀下吧! 成语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 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史官⾮秦记皆烧之。
⾮博⼠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四年(公元前213年),博⼠齐⼈淳于越反对当时实⾏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百姓以古⾮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今的灭族;禁⽌私学,想学法令的⼈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卢⽣)亡,乃⼤怒⽈:“吾前收天下书不中⽤者尽去之。
悉召⽂学⽅术⼠甚众,欲以兴太平,⽅⼠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闻。
卢⽣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在咸阳者,吾使⼈廉问,或为訞⾔以乱黔⾸。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诸⽣传相告引,乃⾃除犯禁者四百六⼗馀⼈,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扶苏谏⽈:“天下初定,远⽅黔⾸未集,诸⽣皆诵法孔⼦,今上皆重法绳之,⾂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五年(公元前212年),⽅⼠卢⽣、侯⽣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之后携带求仙⽤的巨资出逃。
秦始皇知道后⼤怒,故⽽迁怒于⽅⼠,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并全部活埋。
焚书坑儒简短小故事
焚书坑儒简短小故事1.焚书坑儒的小故事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在咸阳宫前摆酒,然后让七十个博士上前祝寿。
那时候的博士那是名副其实的博学之士。
一位叫周青臣的大臣向秦始皇拍马屁说,陛下,秦地以前不过方圆千里,现在仗着陛下的威德,拥有了天下,改诸侯为郡县,百姓安居乐业,不用再担心打仗,这都是陛下您的功劳啊。
秦始皇听了,很开心。
齐国的一个博士淳于越说,微臣听说以前的殷商和周朝都是封子弟功臣为诸侯,这样就可以相互辅助。
现在不学习古人,而揸自改成郡县制,恐怕不会长久啊。
周青臣这个人,阿谀奉承,不是忠臣。
秦始皇听了,就让大臣们讨论这件事。
丞相李斯说,陛下开创大业,是万世之功,这些臭儒生们如何会懂?以前诸侯都在的时候,整天找一些纵横家、说客来往鼓动人心。
这其实就是天下大乱的源头。
我请求陛下下令,把诸侯国的历史都给烧了,除了博士们,天下百姓家里的所有《诗》《书》百家语,都烧掉。
只留下那些医药、种树、占卜的书籍。
百姓想学法律,就找官吏当老师。
有敢说《诗》《书》的,通通斩首。
有谁敢拿古代讽刺现代,就灭他的九族。
秦始皇说,好。
于是,焚书运动就开始了。
由此可见,焚书的主要原因是儒生不赞成郡县制,而赞成分封制。
而它的始作俑者,正是郡县制的倡导者"一丞相李斯。
但书并不是全部烧掉了,朝廷里都有备份。
因为他要的效果是“以愚黔首”,不准老百姓读,但博士是可以读的,统治阶层都可以读。
如果他们也不读,那岂不是和老百姓一个样了。
而且所谓的百家语,也不是通常认为的诸子百家的文章,而是纵横家的文章。
这些人的言论对干社会的稳定性造成的威胁最大,从后来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的经典流传度来看,当时并未焚毁。
有可能焚毁百家之书的,倒是后来的大英雄项羽。
因为他进了咸阳之后,放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如果说焚书,他才是焚书的祸首,至于坑儒,则更是污蔑。
扩展资料:焚书坑儒的实质先来看看“焚书坑儒”的实质,“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秦始皇嬴政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秦始皇嬴政毛泽东1973年8月5日同江青谈话,令其记下七言诗一首,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
【赢政小传】秦始皇,字赢政。
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
13岁登基,39岁称帝,在位一共37年。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统领强大的秦军,挥师东进,横扫六合,威服四海。
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无不胆战心惊俯首称臣。
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封始皇,代代世袭。
秦始皇治国的手段是高明的。
在政治上,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他直接控制,建立了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发统一的法令。
在军事上,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并实行“车同轨”,开凿灵渠修造驰道。
在文化上,统一文字,禁止私学,当然也为“焚书坑儒”背上千古骂名。
秦始皇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
并吞六国,修筑长城,征服面越地区,都应该说是他功业的光辉写照。
然而,全国统一之后,他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及求长生不老药。
派方士到东海求神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更加压榨剥削人民,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完全是一副有力的添加剂,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毛泽东评点】如果说,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焚书坑儒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打压政策。
这一政策的直接表现就是焚烧书籍和杀害知识分子。
起因经过:
1. 起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
然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多数崇尚儒家思想,主张仁政、礼治,对法家思想持批评态度。
这使得秦始皇对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2. 经过: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统治,下令焚烧除法律、农业、医药和占卜之书以外的所有书籍。
据《史记》记载,只有关于种植、医药和占卜的书籍得以保留,其他都被投入火中焚毁。
此外,秦始皇还活埋了一批儒生,以消除批评声音。
对后世的影响:
1. 短期影响:焚书坑儒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感到恐惧,迫使他们不敢公开批评政府。
这为秦始皇的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短暂的稳定。
2. 长期影响:尽管秦始皇成功地统一了六国,但焚书坑儒激起了民众的不满。
这一政策使得秦始皇在民众中的形象受损,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负面影响。
秦始皇死后,秦朝很快灭亡,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民众对秦朝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的强烈反感。
3. 文化影响: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献在这次事件中失传。
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许多珍贵的古代知识和文化传统无法传承。
总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打压政策。
这一政策虽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秦朝的统治和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焚书坑儒的原因及背景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焚书坑儒的原因及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如贾谊所说,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海内,以气吞山河的气概,用不到十年时间,相继兼并韩、魏、楚、赵、燕、齐等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王朝,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新格局。
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历史成就。
秦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业,但统一后怎样治理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丞相王绾建议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构建常态体制,而廷尉李斯却别出心裁希望创建一个前无古人的新体制,荒唐迎合统治者私心,希望“天下无异议”,以为只有大家都听最高领袖一人指挥,才能有效率,不争执,这才是统一国家的“安宁之术”。
从历史后果看,正是李斯的这些建议将秦王朝送上“二世而亡”不归路。
与“天下无异议”相配合的是焚书坑儒。
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等七十余人前为寿,对秦始皇歌功颂德,说了一些过头的颂扬话,诸如“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等。
周青臣等人这些话作为“颂辞”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因为祝寿宴会上毕竟不能说话太扫兴,臣子总在设法使寿星龙颜大悦。
然而过于“较真”的博士淳于越似乎根本不顾及这个特殊场合特殊语言,他很不以为然,而且非常严肃公开声明周青臣等人谀词是不对的: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拂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淳于越说的虽然难听,也确实带有一种复古主义倾向,但稍经揣摩,其主观目的似乎并不是要否定秦王朝统一事业,恰恰相反,而是出于对秦王朝能否持续发展的深沉忧虑而向统治者提出的忠告。
作为最高领袖应该有接受批评的基本雅量,面对这种忠告更应该抱有冷静态度,择善而从。
秦始皇做到了这一点,他对淳于越的意见并没有否定,更没有训斥,而是宽容地建议“众爱卿”从容讨论,发表看法。
焚书坑儒的解释 -回复
焚书坑儒的解释-回复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种措施,通过焚烧古代典籍和处决儒生来消除思想文化多样性,以实现统一思想的目的。
这一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与焚书坑儒相关的问题,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什么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源自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一系列行动。
秦始皇认为,不同思想文化流派的存在会导致统治的不稳定以及可能的政治动荡。
为了消除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他下令焚烧古代典籍,并处决儒生。
这一行为标志着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但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珍贵文化遗产的永久丧失。
其次,为什么秦始皇选择实施焚书坑儒?焚书坑儒背后的原因有多重因素。
首先,秦始皇当时大规模的统一了六国,但这六个国家各具特色、有各自的文化传统。
为了整合这些国家,实现统一的国家目标,他需要消除不同地区的思想差异,通过焚书坑儒来塑造一个一统思想的国家。
其次,儒家文化是秦始皇最大的威胁之一。
儒家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是中原文化的主导力量,他们提倡礼义道德、崇尚君主等思想,具有很强的思想影响力和凝聚力。
对于秦始皇来说,消除儒家的影响,也是巩固自己绝对权力地位的重要一步。
第三,焚书坑儒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焚书坑儒的措施导致了大量古代文献以及儒家经典的永久丧失。
众多著名的文化经典,如《礼记》、《论语》等都在这次事件中失传,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后来者的记录和传承去了解和研究这些文献。
另外,焚书坑儒也带来了对思想自由和创新的压制。
焚烧古籍和处决儒生的举措,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生活在恐惧的氛围中。
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法对社会问题提供独立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这种封闭的思想环境,给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以顺应权威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
此外,焚书坑儒也造成了另一个重要的后果,即留下了对历史的深思。
焚书坑儒的行为被后人广泛讨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句子
《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句子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句子概述《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篇重要的历史散文,由西汉时期的李斯所作,主要论述了秦始皇的暴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焚书坑儒
中国历史: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
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
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
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
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
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
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
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
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
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
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
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焚书坑儒历史典故
焚书坑儒历史典故: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
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焚书坑儒真相与历史争议
焚书坑儒真相与历史争议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备受争议的事件,发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时期。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焚书坑儒的真相以及对此事件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探讨焚书坑儒的真相与历史争议,并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一、焚书坑儒的真相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焚烧各国典籍,坑杀儒士的行为。
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被认为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然而,焚书坑儒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焚书坑儒并非秦始皇独创的行为。
在秦朝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例如,战国时期的楚国曾经焚书坑儒,而秦始皇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彻底的行动。
这说明焚书坑儒并非秦始皇的个人行为,而是当时政治环境和思潮的产物。
其次,焚书坑儒的目的并非完全是为了巩固统治。
秦始皇采取这一行动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焚书坑儒可以消除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加强统一的力量。
另一方面,焚书坑儒也是秦始皇试图建立新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的一种尝试。
他希望通过焚书坑儒来推行法家思想,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最后,焚书坑儒的影响并非完全是负面的。
尽管焚书坑儒导致了大量的文化破坏和人才流失,但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
焚书坑儒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思想和文化的时代,儒家思想在此后的历史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焚书坑儒的历史争议焚书坑儒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一直存在着历史争议。
争议主要集中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以及对秦始皇的看法上。
一方面,有人认为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剧,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摧残。
他们认为焚书坑儒导致了大量的文化遗失和人才流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他们将焚书坑儒视为秦始皇的暴政行为,对秦始皇持有负面评价。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必然发生的一段事件,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焚书坑儒的原因及背景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焚书坑儒的原因及背景导读: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如贾谊所说,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海内,以气吞山河的气概,用不到十年时间,相继兼并韩、魏、楚、赵、燕、齐等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王朝,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新格局。
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历史成就。
秦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业,但统一后怎样治理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丞相王绾建议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构建常态体制,而廷尉李斯却别出心裁希望创建一个前无古人的新体制,荒唐迎合统治者私心,希望“天下无异议”,以为只有大家都听最高领袖一人指挥,才能有效率,不争执,这才是统一国家的“安宁之术”。
从历史后果看,正是李斯的这些建议将秦王朝送上“二世而亡”不归路。
与“天下无异议”相配合的是焚书坑儒。
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等七十余人前为寿,对秦始皇歌功颂德,说了一些过头的颂扬话,诸如“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等。
周青臣等人这些话作为“颂辞”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因为祝寿宴会上毕竟不能说话太扫兴,臣子总在设法使寿星龙颜大悦。
然而过于“较真”的博士淳于越似乎根本不顾及这个特殊场合特殊语言,他很不以为然,而且非常严肃公开声明周青臣等人谀词是不对的: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拂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淳于越说的虽然难听,也确实带有一种复古主义倾向,但稍经揣摩,其主观目的似乎并不是要否定秦王朝统一事业,恰恰相反,而是出于对秦王朝能否持续发展的深沉忧虑而向统治者提出的忠告。
作为最高领袖应该有接受批评的基本雅量,面对这种忠告更应该抱有冷静态度,择善而从。
秦始皇做到了这一点,他对淳于越的意见并没有否定,更没有训斥,而是宽容地建议“众爱卿”从容讨论,发表看法。
焚书坑儒总结思想
焚书坑儒总结思想引言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黑暗的时期,发生在秦朝时期,对于当时的思想界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总结焚书坑儒事件对思想的影响,以及这段黑暗历史背后的深层原因。
焚书坑儒事件的背景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在秦朝,是秦始皇实施中央集权和思想统一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时,中国境内流传着丰富的儒家经典和许多不同的学派思想,这对秦始皇统一思想形成了威胁。
焚书坑儒的意图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一系列行动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抹去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使全国的人都接受充满秦朝特色的统一思想。
焚书坑儒事件以焚书和坑杀儒士为代表,是以大规模摧毁文化遗产和根除儒家学派为手段的。
对思想界的影响焚书坑儒事件对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衰落焚书坑儒使得大量的文化经典被毁,导致当时的儒家学派遭到严重打击。
许多儒家学者被坑杀,儒学传统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儒家学派的衰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思想统一与思想多样性的矛盾焚书坑儒事件实施了思想统一,但也带来了思想多样性的缺失。
统一思想的背后,是对于不同思想流派的扼杀,使得中国的学术界长期缺乏多元化,一段时间内思想发展相对停滞。
饱受苛捐杂税的知识分子焚书坑儒以及秦始皇的一系列行动让当时的知识分子处于灭顶之灾的境地。
知识分子被迫面临高额的苛捐杂税,生活困苦,无法专心研究学问。
这使得很多有才华的人士选择放弃学术研究,使得整个思想界的发展受到限制。
焚书坑儒的深层原因焚书坑儒的发生不仅是秦始皇要统一思想的手段,还有一些深层的原因。
政治需要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施中央集权的手段之一。
秦朝统治阶级希望通过一统天下的思想统一,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反对异己思想的扩散当时中国境内的思想流派众多,不同学派的思想纷繁复杂,而这对于秦始皇统一国家思想形成了威胁。
焚书坑儒就是秦始皇要将异己思想扼杀在摇篮中的手段。
对儒家的不满秦始皇本人对儒家学派并不满意,他认为儒家学者过于关注仁义道德,不符合他的中央集权思想。
国学: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秦始皇嬴政
三一文库()〔国学: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秦始皇嬴政〕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秦始皇嬴政毛泽东1973年8月5日同江青谈话,令其记下七言诗一首,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
【赢政小传】秦始皇,字赢政。
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
13岁登基,39岁称帝,在位一共37年。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统领强大的秦军,挥师东进,横扫六合,威服四海。
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无不胆战心惊俯首称臣。
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封始皇,代代世袭。
秦始皇治国的手段是高明的。
在政治上,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他直接控制,建立了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发统一的法令。
在军事上,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并实行“车同轨”,开凿灵渠修造驰道。
在文化上,统一文字,禁止私学,当然也为“焚书坑儒”背上千古骂名。
秦始皇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
并吞六国,修筑长城,征服面越地区,都应该说是他功业的光辉写照。
然而,全国统一之后,他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及求长生不老药。
派方士到东海求神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更加压榨剥削人民,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完全是一副有力的添加剂,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毛泽东评点】如果说,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焚书坑儒的古诗
焚书坑儒的古诗
原文: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一、衍生注释:
“竹帛烟销”:指秦始皇焚书,把书籍烧成了烟。
“帝业虚”:秦始皇
企图通过焚书等手段巩固统治,但最终王朝的基业还是空虚了。
“关河
空锁”:函谷关等险要的山河依旧,但无法锁住秦朝的命运。
“祖龙居”:指秦始皇所居之处。
“坑灰未冷”:指焚书坑儒的灰烬还没冷却。
“山东乱”:指秦末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
二、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讽刺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愚蠢行为。
首句写焚书使帝业空虚,次句写山河虽险却无法保住秦朝江山。
后两
句通过“坑灰未冷山东乱”的对比,突出了秦始皇的暴政并不能阻止民
众的反抗,而最终起义的刘邦和项羽原本就不读书,更是对秦始皇焚
书坑儒行为的极大讽刺。
全诗用冷峻的笔触,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必然。
三、作者介绍:
章碣,唐代诗人。
他的诗作多以抨击时政、感慨兴衰为主,风格犀
利而深刻。
四、运用片段:
在讨论历史的课堂上,老师感慨地说:“秦始皇妄图通过焚书坑儒
来控制思想,巩固统治,可就像章碣诗中说的那样,‘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暴政怎能压得住民众的反抗之心呢?”同学们纷纷点头,陷入了对那段历史的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秦始皇 焚书 坑儒 影响
在公元前 213 年和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下令焚毁书籍和坑杀 术士以及儒士的事件在历史上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现在的 人们只要一提到中国古典书籍,就会想到焚书坑儒事件,认为之所 以很多古代文学书籍的消失和损坏都是由秦始皇所致。一直以来, 焚书坑儒始终是史学家们争议的焦点,因为经过史学家的对历史 的研究发现焚书并不是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消失殆尽,坑儒也未 必是坑杀儒士很肯能是坑杀方士。
也就是说秦朝的坑儒事件原因是几个方士对秦始皇的欺骗和 造谣生事引起的,和儒士并无直接关系,只不过方士逃跑之后连累 了儒士,最后导致了 460 多人被坑杀,但是实际上对秦朝时期的儒 士打击并不是很大,最为博士官的儒生依然有很多在朝。
二、焚书坑儒对史学的影响 焚书坑儒事件对历史的影响可谓很深远,人们只要提到焚书 坑儒就会对秦始皇咬牙切齿,恨不能回到过去阻止他的这一暴行。 那么焚书坑儒是否真的对史学有这么坏的影响呢? 首先,焚书坑儒事件确确实实使部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流失, 使现在很多的学术问题成为谜团,阻碍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 经典古籍的深入研究。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焚书坑儒事件实质上是统治者发动 的一场统一思想的运动。无论是作为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统治 者,要想实现国家统一,都要在文化上、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统一, 特别是在秦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春秋战国时期刚刚结束,思想领 域过于混乱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导致秦王朝难以使统治的百姓 和统治阶级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因此,秦始皇同意李斯提出焚书坑 儒的计划也是顺应当时的发展的。胡适曾说过,古代的思想家,无 论是哪一个学派,都有排斥其他学派思想的倾向。况且焚书事件并 没有全部将儒家古籍全部焚烧,还有很大一部分得以保存,这一事 件比起清朝的文字狱来说并不残忍。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焚书事件看出秦始皇是非常重视史学的。 第一,秦始皇很重视史书对社会和百姓思想产生的影响。秦始皇当 时为什么要同意李斯提出的“焚书”呢?就是因为秦始皇早就看出 古典史学对社会、对百姓都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认识到要想使 秦王朝长期发展下去并繁荣昌盛就必须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控 制,防止有复国想法的人起来造反。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历 史,不能片面的了解历史并作出评价。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秦王朝时期的焚书坑儒事件并不是秦始皇因为自 己的独裁专制而进行的,它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进行文化统一而采 取的高压政策。只不过每个领导者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方式、 性质的不同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一个朝代的 发展不仅仅要使经济、政治、军事得到发展,还要使人们的思想得 到自由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 王云. 论秦始皇在“独尊儒术”过程中的历史作用[J]. 辽 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92,(02) [2] 韩理洲. 新兴地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专政的檄文—— — 读《五蠹》兼论“焚书坑儒”的理论基础[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1 974,(03) [3] 邱文山. 论秦始皇与齐文化[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书坑儒的一些探讨
贾军喜 (陕西省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摘要:秦始皇不但统一了 6 国、统一了货币、统一了衡量度等,还在文化方面进行了统一。这样就导致了“焚书坑儒”的发 生。那么“焚书坑儒”真的如我们从生活中得到的信息一样吗?本文针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进行分析探讨,使人们重新认识 焚书坑儒事件以及它对史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