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合集下载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李商隐诗两首-知识分析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李商隐诗两首-知识分析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李商隐诗两首—知识分析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李商隐诗两首—知识分析内容感知李商隐,晚唐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其诗多忧怀国运,抒写怀抱,慨讽时事。

在艺术手法上,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胧。

古人评其诗为“深情缅邈〞“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

《锦瑟》一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品之一。

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为无题诗.诗的意旨隐藏很深,历来众说纷纭。

对此诗的欣赏重在体味诗的朦胧意境,把握诗人运用的艺术技巧。

《马嵬〔其二〕》极真切地写出兵荒马乱的情状,在多方对照和咏叹中,着重责备玄宗荒淫致乱的行为和为保全自己而牺牲贵妃的不义之举.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意志薄弱用眼泪洗眼睛,意志坚强用汗水学手艺。

二、例题解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牗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指点迷津:“知音〞,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

当初俞伯牙弹琴无人能解,后遇钟子期,伯牙将高山的情思注入琴弦时,子期即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伯牙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子期又禁不住地叫道:“汤汤乎若江河!〞答案:为拂绿琴埃。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歌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指点迷津:最后一句中的“长风破浪〞是用典,暗引了刘宋时期宗悫的故事。

宗悫年少时,叔父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诗人用此典是以宗悫自况,表达自己经世济时的宏图大志。

答案:表达了诗人经世济时的宏图大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考点对接: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考点对接: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清新明丽 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
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调和趣味。
(二)名人名家的语言风格
诗人 陶渊明 李白 杜甫 王维 李商隐 杜牧 苏轼 李清照
风格 平淡自然 飘逸奔放 沉郁顿挫 冲淡清幽 典丽精工 俊爽洒脱 豪放旷达 婉约细腻
朴素自然
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
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 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
含蓄委婉 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
想象,思而得之。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
(三)诗歌题材与语言风格 山水诗:清新幽美 田园诗:恬淡质朴 边塞诗:悲凉慷慨 咏史诗:雄浑壮阔 讽喻诗:沉郁激愤 宫廷诗:缠绵宛转 特别提醒:以上术语不可生搬硬套,答题时需具体情 况具体分析。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注] 辽西:古郡名,是当时少妇的丈夫所在的征戍
之地。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考点对接: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对接
语言风格鉴赏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它在题 型设计上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 诗(或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语言特色。
(一)有关语言风格的术语
风格
说明
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 豪迈
(2)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 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飘逸奔放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 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 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李商隐朦胧诗采用的特殊意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李商隐朦胧诗采用的特殊意象

李商隐朦胧诗采用的特殊意象摘要: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人情、世情、时情来抒写诗歌,创造了唐诗史上的新篇章,丰富了诗歌的意境美,寄寓遥深。

李诗通常喜欢用一些朦胧、残缺甚至是不确定的意象,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

采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

把这些个体.独立的意象串联着.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诗歌意境进行渲染烘托,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深、让人咀嚼无穷的诗境,从而登上了唐代诗歌史上抒情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意象残缺意象色彩诗境的宽阔性一首好诗总是有那么一些因素能引起人的情感的效应,而情感效应无非来自于诗歌营造的意境,诗歌意境营造主要来自于诗人所捕捉的意象。

唐代是我国诗歌旺盛的发展时期,李商隐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诗人。

在诗歌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李商隐的诗歌总是以其善感的心灵,不幸的经历,丰富的情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捕捉意象,创造出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表现蒙胧的情思与蒙胧的诗境。

从而把诗的意境推向更深层的世界,既可亲可感,又蒙胧绮丽。

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一、意象的捕捉1、组成诗歌意象本身的缥渺、不确定性在自然界中,景物往往因为其朦胧而愈增其美。

诗歌中的意象则通常是“意象化了的物像”,是构建诗歌意境的重要因素。

由于与众不同的阅历和审美观的不同,李商隐在捕捉诗歌的意象时,常借助一些具有蒙胧美感的物像、事象。

如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月、夜、梦、雾、雨等。

这些意象就都具有模糊、朦胧感。

梦是虚无缥缈的;月是若离若隐的,也是神秘模糊的,而雾是更加朦胧的。

它们的出现给诗歌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又是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部件。

是诗歌的艺术的精灵。

一般意境是在意象过烘托出的氛围。

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锦瑟》读后感

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锦瑟》读后感

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锦瑟》读后感《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作,在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中出现,同学在学习完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锦瑟》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读后感1据说将来的世界是一个以美为竞争力的时代,生活在未来的我们要有发现美和品味美的能力。

可就是在近日,当我重读李商隐的《锦瑟》时,就已经被古人创造美的能力所折服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说,锦瑟为什么会有五十弦呢?这是没有来由的,但每一弦一柱奏出的旋律却勾起了我对年华往事的浮想联翩。

此刻沉浸在锦瑟的乐声中,水样流去的锦样年华在眼前依稀看见,是青春的自己梦到在中年听琴,还是中年的自己梦到青春往事,如同庄周梦蝶无从分辨。

我这满腔悲情的相思和身世感怀要向哪里寄托呢?每当圆月高悬洒向沧海的时候,也是珍珠最晶莹的时候,蕴藏玉石的山峦,在煦日的辉光下,就会有隐隐光晕冉冉升腾。

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美丽而丰富的人生经历难道要等到追忆的时候才要生出甜蜜而惘然之情吗?不必了,其实当时便已经有这样的感觉了。

读完掩卷细思量,美是什么?也许那些华贵的服饰、浓厚的脂粉和奢靡的物件和她压根就不沾边,她是在内心唤起的波澜激荡和在脑海萦绕的余音妙曲。

它很简单,甚至就是一些不相干的画面和词语的搭配并置而已,没有脉络,没有框架,任何想给它确定一个主题的试图都是局促和狭隘的。

她就从容恬淡的站在那里,恰如其分的勾起我们的万千思绪或良久叹息,难以名状却又貌似有切肤之感。

她给了人们无限的思维可能,关于过往的、境界的、甚至人生的种种。

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她就像精灵,无处不在却不易让人信手拈来,但是如果失去她,我们灵魂的桃花源将无处可寻,整个人也变得很不好。

这首诗之于我,就是让一些陈年旧事瞬间闪现在眼前,人像那么具体,情节那么醇美,忍不住回首去擦拭记忆,好让美好的过往不要因蒙尘太久而被忽视和遗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的生平,探究其名字含义,解读《锦瑟》。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赏析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体会诗中各典故的运用。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多种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设计思路】1《锦瑟》是千古诗谜,采用诵读、赏析等多种形式鉴赏2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诗经》诵读1《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2《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二导入:《诗经》中常常琴瑟并举,“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和鸣,音韵和谐,寓示着夫妻恩爱,宾主融洽。

如果琴瑟分离,没有琴的合奏,只用瑟会弹奏出什么样的音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李商隐的《锦瑟》。

三作者简介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人。

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深婉绵密、典丽精工,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2探究李商隐名字含义《礼》:子生三月,父亲名之,既冠而字之。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人教版语文必修3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

人教版语文必修3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

》)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行。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
》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 推重光明磊落、表❖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答:首句意象“秋雨”、“夜”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 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别时内心的凄凉;二句写“平明” 既点明时间,有突出秋晨的凄冷。“楚山孤”这一意象既 写远山,显得分外孤独,“孤”直接表情,写了作者的与 朋友离别后内心的孤独。
李商隐与妻子结婚后琴瑟和鸣。思念爱妻的
《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公元851年,
李妻早逝,李商隐写诗怀念她。每逢七夕必有一
诗。直到四十五岁,壮年时即郁郁而终。
• 无声胜有声 • 人说《锦瑟》句句情不同,请自行
读课文,思考《锦瑟》体现了诗人的 哪些情感?试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注意题目、意象、表现心情的词、 注释、背景及作者)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作者不因逆境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行和 坚强乐观的精神
李商隐《锦瑟》凄婉之美,好像是“留得残荷听雨声”, 最后的败荷;好像是那种“更持红烛赏残花”,暮春的残 花。喜怒哀乐皆有美,感受它,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 现美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如果把这种善感运用 到写作上,那么我们的文章一定会更加细腻感人。
• 题目:意象(哀怨) • 第一句:①意象、注释(哀怨、埋怨)②直接表情的词、
注释(哀怨) • 第四句:直接表情、注释(惘然) • 主旨:背景①自伤身世说②恋爱说③悼亡说
第二句:①②注释、用典、意象(迷惘)(哀伤) 第三句: ①②注释、用典、意象(悲伤)(惆怅)
意象:1、常见意象,固定情感2、借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晚唐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纷繁复杂,以其诗意的朦胧美著称。

一、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早在一个世纪前就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后由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在观察周围环境时,人们倾向于把所关注的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而把周围环境作为背景,即突显原则。

经过各理论家对图形背景理论的丰富与拓展,如今,图形背景已经淡化了具体事物的外衣,它们所各自代表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甚至是思想、意境等也可分别对应到图形和背景上。

Stockwell认为,阅读是影像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正式建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之上。

(刘立华、刘世生:2006)诗歌之所以感人且让读者产生共鸣,与诗歌本身所提供的图形背景的建立与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运用图形与背景理论调控自己的作品(尽管作者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让文学文本尽可能的传达自己的意思;而读者在阅读时根据作者的安排和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码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意象等等。

二、《锦瑟》: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关系主要是根据联想特征中空间大小、突显性、依赖性决定。

(梁丽、陈蕊,2008)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前三句全部为名词,没有一个动词和介词,通过几个意象的叠加,构成了一副画面。

前三句中,“瘦马”为图形,其余的“枯藤、老叔、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均沦为背景。

后两句,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断肠人”依然在“漂泊”。

人物相对于整个环境成为图形,而前面所有环境均为背景。

众多密集意象的使用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意象丰富、意境幽远、情感浓郁,《锦瑟》作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由于本文意象繁多,意境深远,主旨众说纷纭,因而笔者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解读文本本身。

《李商隐诗两首》鉴赏要点语文精选范文

《李商隐诗两首》鉴赏要点语文精选范文

1、《锦瑟》:
⑴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

声声诉述思念之切。

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

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⑵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

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2、《马嵬》:
用对比手法暗寓嘲讽。

全诗至少构成三重对比:颔联将玄宗赴蜀途中的情景与先前的宫中生活进行对比;颈联将玄宗迫于兵变赐死贵妃事与他们曾于七月七日在长生殿密誓永为夫妇事进行对比;尾联将玄宗贵为天子而不能救其所爱与普通民间婚姻之能美满幸福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见出讽刺之意。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赏析李商隐《锦瑟》赏析导语:《锦瑟》是唐代词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李商隐《锦瑟》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李商隐《锦瑟》赏析篇1锦瑟唐代: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此句为转折句。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

(本句是对“华年”的阐释。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本句亦是对“华年”的阐释。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

(喻指词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

(暗指词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

(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注释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

义山《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有“雨打湘灵五十弦”。

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此隐隐有悲伤之感,乃全诗之情感基调。

历代解义山诗者,多以此诗为晚年之作。

李商隐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弦断后变为五十弦。

“思”字变读去声(sì),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

⑵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李商隐《锦瑟》浅谈朦胧美

李商隐《锦瑟》浅谈朦胧美

朦胧美,几乎是所有艺术的审美形式之一,不论绘画,书法,音乐,交往,都普遍存有着。

画家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哲学家说:距离产生美,诗人说,诗贵在浑涵委婉,书法家说,书贵气韵神采,音乐家说,音乐贵在飘逸空灵,这些都是不同领域里对朦胧美的提法。

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钟声里的江南”“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以及拂晓时的莺歌燕舞,午夜里的万家灯火,正是由于它的朦胧,让多少人柔肠百转,神驰梦饶,又让多少人彩笔绘秃,丹青洒尽……烟波浩淼,雾气缭绕黄山,由于有制造朦胧的云海,吸引了古今中外多少骚人墨客,为她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篇,赢得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称。

贺敬之的一首《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用云,雾,神,梦,水洋溢朦胧韵味的诗句,给本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又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遐想联翩,荡气回肠。

让多少人为睹风采,倾尽钱囊。

我们看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毛驴,韩美林的猴子,与真实的物品相差甚远,但却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

在他们的笔下,太阳不是圆的,桌子脚不是直的,字是歪斜的,线条是扭曲的,但没有人指责他们,由于艺术领域里没有“精确”这个词汇。

朦胧诗人的开山鼻祖李商隐,写下了多少令人如痴如醉的诗篇;“风波不信菱枝落,月露谁叫桂枝香”。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震撼过多少读者的心,但如我们却难以判断=定,他究竟是倾诉对情人的离愁,还是发泄不得志的牢骚。

也难以对每句话作出较准确的解释。

小时侯看读欧阳修的词,读到《生查子》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句,总想不通,为什么约会要在黄昏后,恋爱时,终于明白了,原来,黄昏后,不但有清风徐徐,而且月光里的人和物,都分外动人。

尽管是月色,也是明月不如淡月好,月光没有星光好,我们看咏情高手李后主的词,许多思念情人的篇章里,都是月色朦胧的,星光暗淡的:“朦胧澹月云来去”“烛明香暗画楼深”“花明月黯笼轻雾”“樱花落尽阶前月”有一次,在戏院里看京戏,旁边一位老先生,半闭着眼睛,手轻轻的跟着音乐的节拍上下挥着,那种欲醉欲痴的样子,扎实可爱,初想,他既然来看戏,为什么不看呢,既而明白了,原来他是有意识的制造朦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1庄生梦蝶化蝶—— 对美好过往的追忆 2望帝魂化杜鹃—— 无限的悲伤、难言的愁绪与怨愤 3南海鲛人珠泪—— 对梦想和理想破灭的伤心 4蓝田山产美玉—— 梦想理想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 4、主题除了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外,还有 寄兴说等等。
八、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 3、预习《林黛玉进贾府》。
二、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 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今天的 陕西兴平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 杀死杨贵妃。唐玄宗被迫令杨贵妃自缢, 史称“马嵬之变”。后代许多诗人都写了 有关此事的诗歌,例如白居易的《长恨 歌》。李商隐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 首,这是其中第二首。
• 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 于一高坡小院。
• 王蒙在《双飞集》中说:“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 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 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
• 在这我们追寻逝去的青春,追问淡远的志向,追思无 边的失意,诉说无奈的人情,倾诉浓浓的惆怅——— 真可谓“一篇《锦瑟》解人难”,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可感悟而不可支离,可望而不可及。
四、艺术手法:对比反衬
他生 不能预料—— 今生 缘断悲凉 空闻 今日狼狈—— 无复 昔日安逸 此日 缢死可怜—— 当时 骄奢淫逸 四纪天子 无奈—— 普通卢家美满
五、叙事结构特点
贵妃缢死君王怅, 玄宗逃难奔蜀忙。 六军哗变马嵬殇, 帝妃永离空断肠。
玄宗逃难奔蜀忙, 六军哗变马嵬殇。 贵妃缢死君王怅, 帝妃永离空断肠。
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令狐楚(牛党)赏识而中进士,

高中语文 2.7《李商隐诗两首》写《锦瑟》的旷世情种——李商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7《李商隐诗两首》写《锦瑟》的旷世情种——李商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写《锦瑟》的旷世情种——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

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

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

使后人如雾里看花,评价极为分歧。

王渔洋诸人,早就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深山倾情】道教在盛唐颇为兴旺,道教首座的司马承贞曾受到大唐三代帝王召见。

开元二十年(724年)唐玄宗又送其妹玉真公主到王屋山出家并拜承贞为师。

和李商隐同时代先后就有自请或被送而为道士的公主有文安、浔阳、平恩、邵阳、永嘉、永安、义昌、安康诸公主。

公主入道,当然要带一些漂亮的宫女一同出家,以便侍奉。

同时中晚唐还有有大批贵族女子、宫女及歌妓进入女冠之列。

钟磬梵歌,道乐玄理本是文人所好,超越尘世,怡养情性,还有高山青松,幽谷云影和风流妩媚的女道士作伴,唐朝理念开放,而且道教不象佛教那样提倡禁欲,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更是别有一种吸引力。

在王屋山主峰玉阳山有东西对峙的两座山峰,其上各有一座道观,东玉阳山叫灵都观,西玉阳山叫清都观。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叫宋华阳的女道士,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观里观外,到处留下了他们滞云尤雨的印记。

李商隐有诗《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曲折地证明了这件爱情。

后来这两个多月的偷欢被发现了,李商隐的被逐下山,宋华阳被遣返回宫。

高中语文 2.7《李商隐诗两首》李商隐的悼亡诗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7《李商隐诗两首》李商隐的悼亡诗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李商隐的悼亡诗赏析在晚唐的诗人中,李商隐与杜牧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

他的诗作尤其是《无题》,哀艳、华丽,幽美深邃,迷倒了一代代后来的爱好者。

一般说来,这是一首首爱情诗,但由于其过余晦涩难懂,反而增加了爱情的迷雾。

也有人认为是另有所托,特别是惯于用政治标准衡量的人都认为这是作者自己在政治上潦倒的发愤之作,仿佛诗人是官迷似的,手中没有权力就乱发牢骚。

长期以来,以这两派为代表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真是“人人尽好西昆体,但恨无人作郑笺”!《锦瑟》以起首二字为题,但从各方面看来,都是不折不扣的无题诗。

这里仅依一位前清遗老的看法为主作一些粗浅的赏析。

诗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为古乐器,实为二十五弦。

无端,即无来由,乃是指命运的无常。

五十弦暗示弦已断。

何以为证?古人前妻死而再娶,称续弦。

由此可见这不过是一首普通的的悼亡诗罢了,根本没有高深莫测的政治内涵。

抚断弦(暗指妻已死)而思及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于是产生惝恍哀绝的悲愁。

道家的哲人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蝴蝶翩翩起舞,醒来时疑惑:自己本来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本来是蝴蝶现在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无非是为了表达人生如梦的感慨。

下句以古蜀王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愿为爱情啼血而死的心迹。

诗人夫妇感情向来很好,如《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那是诗人在西川节度使严武手下作幕僚时写给远在河南家中的妻子的。

夜雨相思,感人至深。

“沧海月明”句向来众说纷纭,典故本身是明朗的,传说南海有鲛人象鱼一样住在水里。

到人家去卖丝绸,向主人要一个器具,把眼泪滴在里面,变成珠子,送给主人(见《太平御览》)。

蓝田自古产美玉。

但什么样的珠子也不会流眼泪,什么样的美玉也不可能生烟。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含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1。

把握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

能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诗,并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1.查阅资料,了解李商隐的生平、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2.深入品味领悟,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讨论、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4。

拓展阅读,进一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1.把握诗歌的旨意,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了解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2。

鉴赏诗歌蕴含的寓意,了解诗歌倒叙的叙事特点.3。

熟读成诵。

1。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读懂诗意,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3。

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锦瑟》的意旨隐藏很深,历来众说纷纭。

对此诗的欣赏重在体味诗的朦胧意境,把握诗人运用的艺术技巧。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极真切地写出了兵荒马乱的情状,在多方对照和咏叹中,讽刺了玄宗荒淫致乱的行为和为保全自己而牺牲贵妃的不义之举。

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李商隐(约812—约858),晚唐诗人。

因受“牛(僧孺)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其诗构思新巧,辞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古人评其诗为“深情缅邈”“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

1。

《锦瑟》此诗为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病故前回忆人生往事之作。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诗人晚年回首往事,有感于世路坎坷,遗恨重重。

诗中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和郁愤。

《李商隐诗两首》特色鉴赏

《李商隐诗两首》特色鉴赏

《李商隐诗》特色鉴赏《李商隐诗两首》特色鉴赏1.《锦瑟》(1)象征: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比喻重在“形”的相似,象征重在“神”的相似。

《锦瑟》一诗的“锦瑟”、“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给人以意蕴深厚的朦胧美。

(2)用典: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

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庄周梦蝶,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望帝啼血,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

(3)结构:这首诗首联以“思华年”引起全篇,尾联用“追忆”二字与首联呼应,用“情”“惘然”三字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首尾两联表达的内容清晰而且确定,根本没有朦胧的意味。

但是颔联和颈联“忆”的是什么“情”呢?诗人却只用“庄周梦蝶”、“杜帝化鹃”、“鲛人泣珠”、“蓝玉生烟”四个典故来表达,又让读者坠入了五里雾中。

这种又清醒又迷糊、又明白又混沌的结构,正可以很好地表现诗中那如梦似幻、朦胧恍惚的意境。

形式和内容配合到了极致。

《锦瑟》结构示意图2.《马嵬(其二)》(1)巧对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

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

(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2)倒叙从章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美学原理:以李商隐《锦瑟》看美

美学原理:以李商隐《锦瑟》看美

以审美角度评李商隐《锦瑟》之朦胧美学院:文学院班级:中师151 姓名:王颖虹学号:1501021049 成绩:笔者作为一名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有幸听了一学期李老师美学原理课程后,对于此考察作业,以审美角度评自己喜欢的作品,理所当然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文学作品,李商隐的《锦瑟》。

学生才疏学浅,论资历才能远不如前者,然此文乃学生精心之作,鄙薄之处请老师不吝指教!下面附上《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先,学生认为,美之一字何其朦胧。

世说朦胧美,是意指不张扬、不咄咄逼人,空谷幽兰般,静谧美好,让人看来舒服之美(学生自己的看法)。

美人分很多种,艳光四射者是为美人,小家碧玉者是为美人,精致如玉者也是为美人。

然,依己之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美得不刺人者才为美人,换言之,朦胧美的美人。

是以,以学生的眼光,古往今来的诗,最美者为李商隐之《锦瑟》也。

其次,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锦瑟之朦胧美与作者李商隐之生平遭遇大有干系。

学生在这里对此稍作解释。

李商隐因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虽然一生不懈探索追求,可前途依然渺茫,这使得他的性格始终抑郁沉重。

他有感于自身,有感于世事,心中徘徊,转辗反侧,有难言之隐;他欲说还休,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隐晦其事。

遂他的诗风表现在《锦瑟》中便有种独特的风味。

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可以说,意境的朦胧,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个性,朦胧是模糊,就像雾中花,水中月一样,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虚无缥渺的独特的美感。

然这种独特的朦胧美却也不是李商隐之独创。

早在他一千多年前出现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构成的一片苍茫迷离的境界,那位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及的“伊人”形象,以及早他六百多年的曹植笔下那位若远若近,似有似无的洛水女神,都富于朦胧美。

唐诗的美——以《锦瑟》为例浅析李商隐诗中的美

唐诗的美——以《锦瑟》为例浅析李商隐诗中的美

唐诗的美——以《锦瑟》为例浅析李商隐诗中的美高一9 余瑞麒【关键词】:唯美主义锦瑟意象并置言尽而意不尽【内容摘要】:从“庄生……”一句一直到“蓝田……”一句,两句之间对仗工整巧妙。

“沧海”对“蓝田”,既是地名,“沧”指暗绿色又可以对上“蓝”,“海”对“田”,海对山。

两句之中,一山一水,一明一暗,一阴一阳,一珠一玉,处处都是工整的对偶,让人读起来不仅啧啧称奇。

除却形式美,这几句中透露的意境美也是令人感叹的。

浩淼的沧海上高悬一轮明亮的月,晶莹的珍珠仿佛流淌的眼泪;玉之气淡淡地萦绕在蓝田上空,和着温暖的阳光,愈加温润。

远望时依稀似有,近观时茫然却无,写景写境之妙,全在远近这数步之间了,全在这似有似无之间了。

这,就是李商隐诗中最标志性的美,也是唐诗中最标志性的美。

在源远流长的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唐诗以其美的意境,美的形象,美的情趣,美的音律,美的色彩,使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为之沉醉、情随梦迁。

而唐诗的美,却又是最扑朔迷离,难以演说的。

李商隐是唐诗之美最有力的代表者之一,他的诗歌善于文采,充分地代表了唐诗的绮丽。

在此,我想以李商隐和他的一篇《锦瑟》为例,浅析诗中的美。

一、李商隐与其诗(一)生平: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

开成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县尉、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等低级职务。

一生都受党争影响,饱受排挤,政治上落寞失意。

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二)其诗特点李商隐是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句中处处用典,若非饱览诗书的人,很难看懂。

李商隐的诗句,既有杜甫浩瀚千古般喟然叹史,又有李贺精雕细琢般深情缠绵,这些便一齐构成了李商隐诗的特点:沉郁顿挫、华丽浓艳,有时有些缥缈的幻想,有时有融入些绮丽的辞藻。

更令人赞叹的,是他用典的能力。

他可以运用各种典故,隐晦地表达对当时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的一些想法和态度。

李商隐的诗中,写作手法也很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诗歌写作所涉及到的各种象征、赋比兴的手法,使每句诗既有用典带来的历史的沉重感,又有读起来的美感与意境,让人能感受到最细微的感情。

从《锦瑟》看李商隐的诗词特点

从《锦瑟》看李商隐的诗词特点

从《锦瑟》看李商隐的诗词特点《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

一从题目上看,《锦瑟》只取首联头两个字为题,应属无题诗一类。

无题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艳诗,另一部分则是有寄托意义的朦胧性抒情诗。

如《无题》(何处哀筝随管急)一篇,即借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抒写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锦瑟》当属无题诗中后者,此类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在内容的把握上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时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结合写作的背景和张中行先生的注释,我们可以对《锦瑟》的内容作如下的诠释:“轻抚锦瑟,往事涌上心头,似乎一弦一柱都在追忆思索着已逝的美好华年。

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往事,简直一言难收。

曾经也有过梦想,就像庄子在拂晓时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也害过相思,就像杜宇把自己心中的幽怨寄托在杜鹃的哀鸣之中。

可如今,梦已破灭,情亦难终。

残留于我们的,只是一生的迷惘、无谓的追求,像晴日照耀下的蓝田宝玉,可望而不可及。

回想起来,旧情着实难忘,只是一切都不复存在,恍若隔世,如水东流。

”和中唐诗人相比,晚唐诗人无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有的只是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和雄才无法施展的感伤。

李商隐以瑟起兴,通过对流失年华的回忆,叙述自己理想完全变成虚幻,表达了他不能实现理想的遗恨和忧国伤时的感情。

和其他几位诗人相比,他不像白居易那样,借琵琶女之口抒发自己的心中之苦,不像李贺那样,运用一些神秘的虚幻的意象表现出自己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构思,也不像韩愈那样,用多种意象和陡健的笔锋来感染读者。

李商隐只在隐隐的瑟声中,将读者带回过去,让读者感受他的经历,用他那微妙的笔触、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去撩拨读者心中那根同情之弦。

以上是对《锦瑟》内容的粗略分析。

从《锦瑟》看开去,李商隐的无题诗还包括以描写爱情为主的艳情诗。

并且此时的艳情诗是李商隐诗歌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情感境界,也最能体现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
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略为大意就会卷入到矛盾的中心,遭到残酷的迫害。

因此,在这种黑暗的
社会现实中,不得不要求诗人用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去反应那个悲惨的时代,含蓄蕴藉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说汉文帝召见才华卓越的贾谊,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心切,待贤态度谦虚诚恳,一副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的模样。

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崇器重。

而后笔锋一转,用“可怜”二字,引发诗人无限的感叹:郑重求贤,虚心垂问,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问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神”这种迷信问题。

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诗人只是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其犀利,讽刺极为辛辣,却又极其抑扬婉曲。

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使李商隐不可能象盛唐诗人李白那样引吭高歌,自由豪迈,也不可能象杜甫那样放纵笔墨,鞭笞黑暗的社会现实。

对社会生活的种种不满却又不能诉诸笔端,尽情挥洒,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诗歌的朦胧性。

如《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首诗以古代神话中的仙人来构思。

诗人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影子,只听到《黄竹》歌声哀天动地。

仙境的绮丽风光和人间的凄凉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暗示人民在挨冻受苦,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谴责。

该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性的特点,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只是提出西王母心中的疑问,这样使该诗含蓄蕴藉,表现得极为委婉。

诗人悲剧性的生活遭遇,也是其诗歌具有朦胧性的客观原因。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封建小官僚家庭,九岁丧父后,家庭走向贫穷。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祭裴氏姊文》)。

他终身体弱多病,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了榜。

身为长子既不能光耀门楣,又无能俸养母亲和照顾弟妹。

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一生在苦难崎岖的山道上行进,终年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

因此,他的心中怀有无限的惆怅和失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情绪和艺术创作。

生活上、精神上的许多缺陷,迫使李商隐在艺术上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以超越现实的痛苦。

碍于政治上的迫害,这样大批具有朦胧美感的作品就在他的笔端问世了。

“嫩箨香苞初山林,于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