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皮亚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具体运算阶段(7、8岁-11、12岁)
• 运算:皮亚杰理论中的特定概念,有四层含义:
•
①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内化了的动作;
•
②可逆的动作;
•
③具有一种守恒性;
•
④是系统性,不能单独进行。
具体运算阶段
•获得了守恒性 •群集结构的形成 • 群集概念是一种分类系统。
守恒
• 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 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 并未改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 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介绍几种典型的守恒试验: • 数守恒; • 长度守恒; • 液体质量守恒; • 面积守恒; • 体积守恒; • 重量守恒。
儿童掌握守恒概念的顺序:数目守恒(6-7岁)-物 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和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2岁)。
数目守恒(6-7岁)
• (A)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B)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 历的事物
• (C)获得了守恒概念 • (D)思维具有可逆性
• 答案:A
• 皮亚杰认为,( )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开 始形成守恒性。
• A.前运算 • B.形式运算 • C.具体运算 • D.感知运动 • • 【答案】C
基本概念
图式(schema):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称为 图式。
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图式”,表现为本能的 无条件反射,如吸允反射、抓握反射、以此为依 据,在不断地与外界相互作用即适应环境的过程 中,儿童的遗传图式逐渐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 发展,即从遗传性图式发展成为感觉运动图式、 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最后构成运算思维图 式。
•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 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是从象征性思维开始的。象征性思 维又叫前概念思维,这些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 抽象的、图式的。
•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 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 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 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 主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
儿童的认知发展从出生到成年的每一发 展阶段都依循着下述进程。儿童每当遇到 新事物,在认识中试着用原有图式去同化, 如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 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 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 新的平衡
• 例:
•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 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 玩具又较远婴儿手够不着(看得见)时,他仍然 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 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情境(远处 的玩具)。
基本概念
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 顺应(accommolation)两个过程来实现的,“刺激 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 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换句话说,同化就是把 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有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 的结构内,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它所同化 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 简言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而内部结构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就叫做顺应。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就是认识的 适应,也即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
状态A→不一致信息→不平衡: 选择a:忽略→状态A(恢复旧平衡)
选择b:同化→状态A(恢复旧平衡) 选择c:顺应→状态B(达到新平衡)—适应
客体永久性
• 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知道该客体的 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 性。如“屏幕效应”、“隧道效应” 。
• 客体永久性是儿童获得守恒概念在机能上的等价 物。客体永久性和位移群的形成,是儿童在感知 运动阶段从自我中心状态的第一次解除,是第一 次去中心化的重大成果,皮亚杰称它为是“哥白 尼式的革命”。
皮亚杰简介
•
皮亚杰,瑞士人,他的认知理论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
最有争议的理论。1907年,他发表在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时年仅10
岁。4年后他又发表了一些关于软体动物的文章。这使他萌发了在
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软体动物的部门供职的愿望,但是博
物馆主任知道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拒绝了他的要求。皮亚杰对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儿 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 臂、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 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边。儿童最早的 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
直觉行动性一
直觉行动性二
尝试错误
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 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 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
• 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 然地,他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 了近处,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基本概念
• 平衡是指个体试图保持其认知结构处于一 种稳定状态。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 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这样不断发展 的平衡—不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 也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
•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简评
• 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 基本阶段和机制
• 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 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真题
•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 )。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 低于A杯?
认知发展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一、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 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Objectpermanent),末期出 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 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总结
• 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 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 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 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 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 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 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 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 向未来。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生物学的研究一直很有兴趣,到1920年,他开始注意到生物学与
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随后的20年中,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智
力的著作。到他84岁逝世那年,皮亚杰已出版40多部著作、发表
了200多篇论文。
思维(认识)的起源?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的思维不 是单纯的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递来自客 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 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知识不是简单地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 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 作来进行的思维。这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受 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没有建立守恒概念。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2~3 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 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一旦动作 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 实验结论:大约4个半月的婴儿(甚至一些3个半月的婴儿)似乎认识 到了不可能事件的不可能性。当屏幕停止于盒子所在位置时,注视时 间仍保持比较短;但是,当屏幕似乎穿越盒子所在位置时,婴儿的注 视时间急剧延长。
二、前运算阶段(2岁-7岁)
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 两个小阶段:
•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实验者从A、B、C、D四个
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 A
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 片。
B
C D
三座山试验
自我中心
•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
的立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 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 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 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贝拉吉恩的客体永久性测验
• 首先让婴儿注视图所呈现的事件,一个像吊桥一样旋转180°的屏幕。 经过多次这样的实验,婴儿的注视时间下降,表明他们对这一重复事 件产生了习惯化。这时,将一个木盒子直接放在屏幕旋转的必经之路 上。要注意,婴儿只是在实验开始时看得到盒子,但在屏幕旋转到最 高处时,盒子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一种实验条件为可能事件,屏幕 旋转到盒子的地方停了下来,由于一个固体挡住了屏幕的去路,这是 理所当然的。另一条件为不可能事件,屏幕旋转到与盒子相接触的位 置,然后由于一个隐蔽的平台悄悄将盒子移开,因此屏幕继续旋转到 180°的位置。要注意到,在某些方面第二个事件没有第一个事件新颖: 婴儿在不可能事件的条件中,看到了180°的旋转,就像在习惯化实验 中看到的那样;而在可能事件的条件中则只看到从熟悉运动中截取的 一段。但是,对于任何具有一些客体永久性知识的人来说,第二个事 件无疑更加新颖,更不可预测,因为在这一条件中,一个固体似乎神 奇地穿越另一个固体。
•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 )。
• (A)先天的成熟 (B)动作 • (C)后天的经验 (D)吸吮
•wk.baidu.com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