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只有物质资料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一部分人从物质资料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2、如何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二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规律的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以生产力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把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作为评价生产关系好坏的唯一标准。

3、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有何异同?答: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异:(1)自然规律是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

而经济规律是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具有阶级性的。

4、经济规律的含义、类型及客观性答:经济规律的含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类型:(1 )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客观性:(1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和起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5.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1 )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物质基础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一、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和生产力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下,人类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出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

另外,生产力水平也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分工也进一步深化,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其次,生产方式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一、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二人类社会中,生产方式主要是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

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出各种物质产品来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也进行交换,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再次,社会组织形式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一、社会组织形式是指人类社会内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在二人类社会中,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基本单位。

同时,家庭也是社会分工的基础,不同家庭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最后,文化传统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一、文化传统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非物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是人类思想的凝聚体,也是社会团结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同时,文化传统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它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总之,物质基础、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传统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些基础条件的发展和变革,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只有在这些基础条件的支撑下,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一部分:大纲要求掌握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4.社会的观念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考点分析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分析] 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富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习题及答案第5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劳动对象B.劳动者技能的高低C.生产工具D.产品的质量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B.资本主义法律制度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D.资本主义国家制度4.“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 65)()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C.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D.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通的5.“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6.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7.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5)()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C.哲学、艺术、宗教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思想关系D.法律关系10.社会规律的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65)()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B.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C.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1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社会生产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C.从事生产活动的人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2.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5)()A.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思想B.执政党的指导思想C.人民群众的思想D.统治阶级的思想13.社会意识就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C.人民群众的意识D.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1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 75)()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15.“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第五章社会的物质基础与基本结构

第五章社会的物质基础与基本结构
– 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发 展另一方面极力排斥异己
– 从服务的方式上看: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 础服务
– 从作用的效果上看: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起阻碍作用。 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最终还是取决于它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劳动对象
(2)渗透性的非实体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运筹性因素 渗透性因素 准备性因素
3、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1)生产关系的含义
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地位及其交换关系 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等 这三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二、社会结构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涵
2、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Hale Waihona Puke 1)生产力的含义: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
界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即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者
(1)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一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 物质生产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三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第四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结构及其核心 1、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 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 方式。 2、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 是最主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工具,一切 政治斗争都是围绕国家政权问题而展开的。
2、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起源: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是阶级 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 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3、职能(对内和对外) 对内职能:政治职能,即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对本阶级实行民主,对统治阶级和犯罪分子实行专 政;运用政权力量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组 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 益;调整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
2、联系(理解) 表现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 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合 乎规律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是 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相结合的活动,也要遵循 客观规律。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种创造也 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要素的各类要素之 中。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 (3)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2、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 1、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客观的、 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3)三者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基础, 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其他两个方面影响和 制约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成人高考政治第五章练习

成人高考政治第五章练习

第一部分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指()。

A.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看法B.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观点C.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D.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2.下列关于历史观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历史观包括世界观C.不包含历史观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D.不从属于世界观的历史观是不存在的3.下列关于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指导与基础的关系C.部分与整体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5.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不包括()。

A.国家政权B.生产方式C.人口因素D.地理环境6.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国家政权7.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不包括()。

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意识形式C.社会心理D.人口因素8.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是()。

A.社会心理B.生产方式C.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意识形式9.下列关于历史观的表述错误的是()。

A.唯心史观也就是历史唯心主义B.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C.英雄史观属于唯物史观D.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10.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是()。

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相信英雄人物的作用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认劳动创造人D.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反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不包括()。

A.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特殊性、复杂性是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B.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尖锐化是唯心史观的思想根源C.剥削阶级控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D.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发展速度迟缓是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12.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直接或间接用于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能源或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是经济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各类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开发与利用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生活保障:自然资源不仅提供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例如,农田提供粮食和农产品,森林提供木材和生态系统服务,水资源供给饮用水和灌溉等。

没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科技进步:自然资源的利用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通过对资源的开采、研究和应用,人类创造了许多科技创新和工业发明,进而推动了社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例如,石油的开发促进了交通运输和能源行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利用推动了金属工业和制造业的进步。

4.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平衡息息相关。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确保自然资源的稳定供应。

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反过来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森林的保护和植被的生态恢复对于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总之,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们为经济发展、生活保障、科技进步和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世代的福祉。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从人类告别了渔猎进入农耕以来,从刀耕火种开始,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向来依赖于能源这个物质基础的支撑。

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技术推进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人民的生活已离不开能源。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愈来愈感觉到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所带来的严重结果:资源日趋枯竭,环境不停恶化,还引发了许多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瓜葛甚至是矛盾和战争。

为了人类社会的永久友善,一定找寻一种新的、洁净的、安全、可靠的可连续能源系统。

一、能源(一)能源的定义能源的定义可以描述为:比较会合的含能体或能量过程称为能源。

能源是能量的本源,是在必定条件下可变换成人类所需的燃料或动力本源的物质。

能源既包含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惯例能源,也包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等新能源。

有些能源储量特别有限,如煤炭、石油等,不可以再生;有些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是可以再生的。

跟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的范围也将不停扩大。

人类发展的历史进度与能源亲近相关。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每一次高效的新能源的利用,都会使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产生一次新的飞驰。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是从薪柴燃火开始的。

火为原始人供应了暖和、光明和熟食,也是人们防守和围猎动物的工具。

人类先后经历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

(二)能源的分类对能源的分类有不一样的方法。

1.按能量储藏方式分类依据能量根本储藏方式的不一样,可将能源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能源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能。

人类此刻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故太阳有“能源之母”之称。

此刻除了直接利用太阳的辐射能以外,还大批间接地使用太阳能。

最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就是千百年前绿色植物在阳光照耀下,经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质而长成的根茎,以及食用它们的动物的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所形成的。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人们在为生存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维持生存.而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衣、食、住及其他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都是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的.生产劳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因而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和基础.整个社会形态,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在此意义上,没有生产方式就没有人类社会本身.”
物质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构成的生产方式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社会的人。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_49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_49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 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 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 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制约。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 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只有用实践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看待社会 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四、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是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物质过程。
四人、类社社会会同历史是是自一个然充历满史矛盾过程
自然界一样
的辩证发展过程。
它的变化发展有着 自身的客观规律。
第三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作用
一地、理地环理境环为人境类、提人供口生活因资素料 和社在会社生会产资发料展的中来的源。作用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 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三、实践社构会成生社会活生在活的本基质本上领域是。实践的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实践使猿进化为 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各种实践形式构成了人们的各种社会生 活,产生了相应的社会结构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这样那样的社会关 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人的本质,也是 社会的本质 人们的社会实践推动着社会发展变迁

第五章 社会的物质基础

第五章    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反对“人口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英国) 主要观点:认为人口状况是产生社会问
题的根本原因 错误实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四)目前世界及我国人口状况与政策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的含义
就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渗透性因素 准备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1、劳动者: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生产 实践的人。
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
因素 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2、劳动对象:
在生产中被加工制作的一切对象 分为两类——未被加工过的天然存在物
(3)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因为:
社会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只是它的 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生产
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制度性质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1、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艺术的功能: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功能。 2、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
内心信念的力量,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 行为规范与伦理观念的总和。
道德的功能:进步高尚的道德——
能规范人们行为,培养人们高尚思想品质,提高国民思 想道德素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个体意识 从主体上划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五章教案

第五章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教案)第一节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劳动是社会历史的前提二、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二、社会生产关系的构成第三节上层建筑和社会政治结构一、上层建筑系统和结构二、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三、国家的实质和职能第四节社会的文化结构一、社会文化的构成二、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三、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五章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结构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产生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部分。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前提,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复杂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其他结构。

第一节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世界,因为社会是由一个个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组成的,而社会的发展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立场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本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劳动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劳动创造了人。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第一,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前肢进化成为人的手;第二,劳动创造了语言,推动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意识不仅是人脑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自然界的特殊的一部分,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方式。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们还从事其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形成了其他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等,于是产生了人类社会。

劳动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

劳动既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又把人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紧密地联系起来。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联结人和自然的中介
(二)劳动是联结人和自然的中介 1.什么是劳动?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 出来;劳动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劳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劳动是一般性质和社会形式的统一:一般性质是 指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社会形式是指 要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合形式的展开; 劳动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劳动创造了人
3.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创造了人”共有三个表现: 一是劳动促使手脚分工; 二是劳动过程中,人脑、语言、意识等产生和发 展; 三是,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随着劳动的 产生、发展和人类的逐渐形成过程,人类活动变 为社会生产劳动。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结 成了社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基础上,人们还从 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
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观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部分,以 下四章将会阐释。
这四章的基本观点就是生产劳动的观点,贯发展的产物
(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人类产生的内在根据——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 生活特点 2.人类产生的外在条件——气候的变化
人和动物的区别
2.人和动物的区别 第一,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 根本区别。 第二,人具有社会性,动物缺乏社会性,这是人 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社会性是指人与人 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人和动物的区别
第三,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 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被动适应的关系) 具有不同的性质,也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 别。 第四,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后天的文化传 递,如教育)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先天本 能的遗传方式)不同。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人类社会的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人类社会的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人类社会的本质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6.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的内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

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就是劳动者,而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就是劳动对象,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便形成生产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其中,生产力是这一统一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5.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范畴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B.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C.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特性主要有:第一,属人性。

它标志着人的本质力量和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即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和程度,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并占有自然和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

第二,社会性。

社会的实践本质和物质基础

社会的实践本质和物质基础

3、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关 系 (1)互为条件、相互制约(P207) (2)社会物质生产起决定作用,人口 的生产要适应社会物质生产的状况 (P208) 4、社会的精神生产 (1)广义:是指一切精神现象的生产、 创造的活动和过程,即“思想、观念、 意识的生产”。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 创造的活动过程,它是人们对反映在 头脑中的客观现实和以往的思想资料 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创造出精神产品 的活动。 (2)精神生产的产品包括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指“能在生产和消费之 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 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的 具有物质外观的精神产品。 第二种是指以精神生产者的活动

3、劳动形成了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 区别 (1)人的劳动以工具作为中介作用 于对象,动物则以其身体直接作用于 对象 (2)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积极地作用 于自然界,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 (3)人的劳动是有目的、计划的活 动,动物的活动则是在本能的驱使下 进行的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是辩 证统一的(P210—211) 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生产领域;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生产决 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物质生 产。 (5)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P211)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 与物质生产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和 不平衡性;

第二节 实践中形成的 物质生活条件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2、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 用(P193—197) (1)地理环境定义(P193)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永恒的和必要的前提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和制约作用(P194—195)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 作用(P196) 3、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定义(P197)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活动,它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能源和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是人类立足生存之本和发展进步的源泉。

经济的发展是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体现,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消耗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由于大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继续沿袭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可采储量将不断减少,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将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

2、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环境接受来自经济体生产加工过程和人类生活的废弃物,并将其净化处理,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

当经济增长过快,使得环境所接受的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后,环境质量将急剧降低,影响到资源的存量水平和质量水平,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乃至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使生产效率、人类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蒙受损失,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尽管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经济体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排放,但同时经济体又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中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培育可再生资源和寻找开发非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开采量;也只有当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环保投资和环境改造技术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

可见,资源环境与经济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只有当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和谐一致,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的概念

在地的概念

在地的概念地是指人们居住的空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地的概念涉及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理环境是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主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而人文地理则包括了人类在地球上分布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的概念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地理环境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会更多地依赖海洋资源,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更多地从事农业活动。

地理环境对于个体和社区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其次,地的概念还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不同地区的人们拥有不同的历史、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独特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会在地的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

地作为一个文化场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和认同。

人们通过遵循地方的传统习俗、参与地方的宗教仪式、欢庆地方的传统节日等方式来表达对地的认同。

同时,这些文化传统又恰恰是地的特色之一,是地域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地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一块具体的地域,更是融入了一系列的文化因素。

此外,地的概念还涉及到社会制度。

地是社会生活的舞台,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社会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方面,这些制度对地的特征和个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这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地方,人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会影响到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最后,地的概念还与人们的情感和认同紧密相关。

人们对于自己所在的地方往往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依赖不仅仅是出于物质因素的考虑,更包含了情感层面的认同。

人们对于地的认同,既是对自己身份和归属感的认同,也是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的认同。

当人们离开自己的家乡或所熟悉的地方时,往往会感到一种地域性的失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历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如社会的起源、本质、发展动力和一般规律等问题)。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科学划分。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之间的对立。

2、“群众创造历史”与“英雄创造历史”之间的对立。

3、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否认这一根本动力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有两个主要缺点:第一,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第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一)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精神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精神化,认为社会本质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说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心理活动的产物。

神学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神化,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最高力量。

(二)自然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取决于自然条件自然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自然化,它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

从上述几种观点来看,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是实践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信息、能量变换的过程。

(2)实践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源地。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和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

(3)实践是人与意识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可见,人与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关系中。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3、实践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

实践构成了这种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三、劳动实践是自然界与社会的“中介(一)劳动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

这是自然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它表明了人类社会产生的飞跃过程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第二,人类社会具有社会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

第三,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也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

第四,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上述种种区别,造成了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

(二)劳动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保持永恒的联系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这说明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还是劳动的产物。

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随着人类原来自发的群体活动逐渐变为自觉的社会生产劳动,人与人之间也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社会生产关系。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人民出版社,1995。

一、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基础的基本因素(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些条件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物质前提。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二)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以及人口生产等。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二、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决定作用(一)三大社会物质基础因素的不同作用1、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选择、利用和改造的种种物质条件。

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源。

生物资源(2)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的优劣,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2002年4月22日发表电视讲话,呼吁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将石油产量减少50%,以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反以斗争。

然而,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

没有人的参与,自然环境变化缓慢人的参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由地理环境的优劣来决定。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看不到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这一属性,结果只看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制约性,却没有看到人类在适应环境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求不断发展的主体性。

因而,它难以说明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着地理环境相同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社会制度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事实。

香港旧社会香港星光大道为什么 20 世纪 70 年代后才发展起来?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否定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空气污染严重。

第二,世界性水资源危机。

第三,森林惨遭毁灭。

第四,物种不断减少。

第五,臭氧层变薄。

环境问题(一)空气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二)世界性水源危机环境问题(三)森林惨遭毁灭环境问题(四)砍 100 公顷原始森林就有 15000 只袋熊灭绝澳大利亚独有的袋熊物种不断减少环境问题(五)臭氧层变薄臭氧层的问题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与酸雨、温室效应并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1993年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空洞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物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应的人口生产和再生产,显然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状况如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需要相适应时,就会对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加速的作用;反之,就会延缓甚至阻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但是,人口状况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无论其影响力多大,都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历史上的“人口决定论”夸大了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近代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说明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关系时,认为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和以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必然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人口的绝对过剩就会造成社会的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

他将此称为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这种观点不能真正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

从历史上看,社会发展的状况用该社会的人口状况是无法获得圆满解释的;从现实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却是缓慢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越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则越快。

这是“人口自然规律” 难以解释的。

当然,为着保持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必须对人口增长进行积极的调控和提高人口素质。

三、生产方式及其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着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相比,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承担者。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第四,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的作用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