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如社会的起源、本质、发展动力和一般规律等问题)。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科学划分。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之间的对立。
2、“群众创造历史”与“英雄创造历史”之间的对立。
3、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否认这一根本动力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有两个主要缺点:
第一,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第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一)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精神
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精神化,认为社会本质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说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心理活动的产物。神学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神化,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最高力量。
(二)自然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取决于自然条件
自然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自然化,它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
从上述几种观点来看,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是实践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信息、能量变换的过程。
(2)实践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源地。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和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
(3)实践是人与意识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关系中。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3、实践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
实践构成了这种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三、劳动实践是自然界与社会的“中介
(一)劳动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
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
这是自然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表明了人类社会产生的飞跃过程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第二,人类社会具有社会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
第三,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也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
第四,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上述种种区别,造成了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
(二)劳动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保持永恒的联系
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这说明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还是劳动的产物。
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随着人类原来自发的群体活动逐渐变为自觉的社会生产劳动,人与人之间也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社会生产关系。
恩格斯: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人民出版社,1995。
一、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基础的基本因素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些条件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物质前提。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二)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以及人口生产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二、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决定作用
(一)三大社会物质基础因素的不同作用
1、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
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选择、利用和改造的种种物质条件。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源。
生
物
资
源
(2)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的优劣,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2002年4月22日发表电视讲话,呼吁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将石油产量减少50%,以支持巴勒斯
坦人民的反以
斗争。
然而,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