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别让自恋“蒙蔽”你的心嘿,你知道吗?在人类性格的神秘花园里,有一种“奇葩”的存在,那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就像童话里那面只说漂亮话的魔镜,要是不小心陷入自恋的漩涡,可就容易迷失自我啦!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神秘面纱,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自我陶醉的漩涡:我就是宇宙中心”**在自恋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种观念:“我就是宇宙中心,地球都得围着我转!”这种过度自我陶醉的想法,正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个显著特征。
想象一下,自恋型人格的人就像一个站在舞台中央,永远不愿意下台的主角,觉得自己的才能、外貌、成就无人能及。
比如,在工作中,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方案绝对是最完美的,别人的意见统统都是浮云。
就算事实证明他们错了,也绝不承认,还会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就像一个不肯认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糖果是最甜的。
**“渴望无尽的赞美:掌声请不要停”**“哎呀,怎么还没有人夸我?我这么优秀,你们都看不到吗?”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来说,赞美就像氧气,一刻也不能少。
他们总是渴望得到别人源源不断的赞美和关注,仿佛这是他们生存的必需品。
一旦没有得到足够的赞美,就会变得失落、沮丧,甚至愤怒。
这就好比一个饥饿的人,急需美食来填饱肚子,而赞美就是他们眼中的“美食”。
比如说,在社交场合,他们会不断地炫耀自己的成就,期望得到大家的惊叹和羡慕。
**“缺乏同理心:我的世界我做主”**“你们的感受?关我啥事!我自己开心就好。
”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又一特点——缺乏同理心。
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对于他人的需求和痛苦往往视而不见。
就像一个独自玩耍的小孩,只在乎自己的玩具,不在乎别人是否也想玩。
比如,当朋友遇到困难向他们倾诉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很不耐烦,甚至觉得对方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幻想成功与权力:我是未来的霸主”**“未来的世界,我必定称王称霸!”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沉浸在对未来成功和权力的幻想中。
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 -回复
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回复什么是"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指的是一种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即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对自己产生过度的自负、自恋和自我崇拜的情况,并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特征:对自己的重要性持有不合理的夸大观念;渴望得到过多的赞美和特殊待遇;经常自我吹嘘和夸大自己的成就;期望被认为是独特的、特殊的人;常常利用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兴趣或同情心;经常表现自负、傲慢和自大;对于自己的成功虚荣心极强等等。
这种人格类型可以对自己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经常将自己放在首位,操控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的缺乏同情心也使他们难以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关系。
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关注,他们往往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规则,并试图将其强加给他人。
这使得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充满紧张和冲突。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以及如何应对这种人格类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都可能在形成这种人格类型中发挥作用。
例如,过度溺爱或过度批评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一个人培养自负自恋的特质。
孩子时期的缺乏关爱和认同也可能使他们寻求外界对自己的认可和赞美。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相处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与这类人格类型相处:1. 建立边界: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边界,并坚守自己的底线。
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不要让他们剥夺我们的权力和尊严。
2. 避免争吵和争夺: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争吵和争夺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冲突和紧张。
我们可以选择避免这些争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加和平的方式。
3. 建立支持网络:在与这种人格类型相处时,建立并依赖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对自己的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人格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案例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心理疾病。
小明,28岁,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他拥有一家小型公司,业绩不错,生活看似幸福美满。
然而,他的家人、朋友和员工都感受到了他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小明总是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他轻视他人的意见,只听从自己的想法。
在工作中,他经常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甚至会对员工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在家庭中,他对配偶和孩子也表现出高度的自我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总是以自己的需求为重。
这种行为让他的家庭关系变得紧张,配偶和孩子都感到受到了伤害。
小明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不仅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也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他总是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过分自豪,而且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
他无法接受他人对他的批评和指责,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
这种心态让他变得孤立和焦虑,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他的自尊心过高,自我评价过高,但内心却充满了不安和恐惧。
针对小明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自恋型人格障碍对个体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患者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满足。
他们的行为和言语常常带有傲慢和自负的色彩,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
在工作和家庭中,他们的自我中心和不合作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同时,患者自己也会因为自我评价过高而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导致心理健康受到损害。
针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接受自己并非完美的事实。
同时,患者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家庭和工作中,也需要周围的人给予支持和理解,共同帮助患者走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困境。
总的来说,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自恋型人格障碍
4.共情缺乏。这是丧失了一种与他人“同甘共苦”的现象。他们即便理解一些人,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是他 人当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总之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想问题或体验问题”。他们对他人的赞美其实就是通过 客体当作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注意事项
病症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 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 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 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 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 4.坚信他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概念介绍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 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 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 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 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过度的自我崇拜、自我中心、需要注意和赞扬,缺乏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如果您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
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让您感到沮丧、愤怒或无助。
尽量不要被情绪所控制,保持冷静和理智。
这样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他们的行为和反应。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边界。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会试图控制和操纵其他人,而且可能会试图侵犯您的边界。
在与他们交往时,要确保您的边界受到尊重,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果他们试图操纵您或逼迫您做出不想做的事情,要坚定地拒绝并保持自我。
第三,尝试建立沟通。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很难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但是有时候通过建立沟通可以改善交往。
在与他们交流时,要尽量坦诚和直接,而不是试图说服或争论。
试着将话题集中在他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这可能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您和其他人的感受。
第四,寻求专业帮助。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和管理。
如果您或周围的人患有这种障碍,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以便更好地处理和管理这种情况。
最后,要保持自我价值。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让您感到自卑或不值得。
记住,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代表您的价值和重要性。
要保持自我价值和自信,不要让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到您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带来挑战和困难,但是通过保持冷静和理智、注意自己的边界、尝试建立沟通、寻求专业帮助和保持自我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这种情况。
关于心理健康的检测和筛查,初级自评可参考:SCL-90量表,对于精神疾病方面的检测筛查,可参考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关于人格障碍的检测筛查可以参考PDQ-4+量表。
人格障碍的症状和人际关系问题
人格障碍的症状和人际关系问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心理障碍,它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并分析其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一、人格障碍的症状1.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表现出自我矫正、夸大自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赞扬的行为。
他们追求权力和成功,但缺乏对他人感情的关心。
这种症状会导致患者与他人的关系变得不和谐,甚至破裂。
2.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冲动和自我伤害行为。
他们对他人的看法极端不稳定,经常出现过分依恋或者过度保护的情况。
这种症状给予患者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增加了明显的困难。
3. 避症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避症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感到自卑,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他们怕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拒绝,因此常常回避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种症状使得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
二、人格障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 缺乏情感共鸣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其症状的影响,常常缺乏对他人的情感共鸣能力。
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
这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会导致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变得困难。
2. 倾向于控制和操控他人一些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具有控制和操控他人的倾向。
他们无视他人的意愿和需求,只顾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这种行为使得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和冲突,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3. 容易产生冲突和激烈争吵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性较高,他们经常出现情绪爆发和冲动行为。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冲突和激烈争吵,使得与他人的交往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
4. 困难的依恋和亲密关系人格障碍常常影响个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患者可能会过度依赖他人,也可能过度回避他人的亲密关系。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自我看重,需要得到持续的赞美和肯定,缺乏同情他人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症状特征、识别方法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诊断分类,属于人格障碍范畴。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并且对自己过于自负,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或指责。
他们经常渴望得到外界持续性的肯定和认可,虽然外表看似自信、充满魅力,但内心却存在着脆弱和自卑感。
2.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2.1 基本特征过度关注自我,认为自己具有特殊身份或特质;缺乏同情心,往往忽视他人感受和需要;强烈渴望赞美和肯定,但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坚持己见,并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2.2 行为特征常常谈论自己多于倾听他人;对他人成就缺乏真诚的祝贺或赞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支配欲和优越感;难以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
3.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方法要识别一个人是否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备某些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
然而,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以下几点,则需要警惕可能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 - 过分追求成功和权力; - 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 - 缺乏同情心,忽视他人感受。
在识别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4.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应对策略4.1 个体心理治疗通过个体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过度追求肯定和优越感的问题,并逐步调整这种不健康的心态。
4.2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健康、和谐的关系模式,减少患者对赞美和肯定的依赖,并提高其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3 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加入社会团体或群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和社会支持体系,建立更全面、积极健康的社交网络。
如何预防npd
如何预防NPD•简介•了解NPD•预防NPD的方法–建立健康的自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知–寻求专业帮助•结论简介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自大、缺乏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行为。
这种人格障碍会给患者本人和周围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预防NPD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培养健康的自尊、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知和及时求助等。
了解NPD在预防NPD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种心理障碍。
NPD的常见特征包括: - 强烈自傲和自负 - 对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不敏感 - 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过分夸大 -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夸奖 - 缺乏理解和接纳他人的能力 - 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关心预防NPD的方法建立健康的自尊建立健康的自尊是预防NPD的重要步骤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立健康自尊的方法: 1. 接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错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培养健康自尊的关键。
2. 扬长避短:了解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提升自信心和自尊。
3. 设定合理的目标:设定具体和可实现的目标,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来增强自信心。
4. 培养爱自己的习惯:关注自己的需求,给予自己爱和关心。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预防NPD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1. 学习倾听:倾听他人的感受、需求和意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观点。
2. 关心他人:表露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3. 学习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4. 表达感激:对于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要学会感激和表达谢意。
提高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认知有助于预防NPD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提高自我认知的方法: 1.反思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经常回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自己的触发因素和应对方式。
2. 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找到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情绪。
3. 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他人的反馈和意见,不断学习和成长。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可以治愈吗?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患者通常表现出自我中心、自大、缺乏同情心等行为。
这种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人都想知道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否可以治愈。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需要明确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不是一种短期的疾病。
治愈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治愈的可能。
实际上,许多人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成功地克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问题和行为,帮助他们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具体来说,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PDT)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两种常见方法。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PDT则通过让患者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过去的经历来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除了心理治疗外,药物治疗也可以帮助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减轻症状。
具体来说,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两种常见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时间和耐心。
患者需要与心理医生密切合作,积极参与治疗,并且需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还需要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
他们需要理解患者的问题和行为,并积极帮助患者克服困难。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治愈的可能。
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许多人成功地克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患者需要与心理医生密切合作,积极参与治疗,并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
只要患者积极面对问题,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治愈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治愈的可能。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核心特征包括对自己过度的自我关注、强烈的优越感以及缺乏同理心。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解和应对方法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自我中心、夸大的自我重要性以及强烈的渴望得到他人赞美为特征的心理状态。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忽视,并且在受到批评或被拒绝时容易表现出愤怒或沮丧。
尽管这些个人在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充满自信,但内心深处他们往往极度脆弱,容易受到挫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分析其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特别和独特的,与众不同。
他们可能在社交场合中极力强调自己的成就,并认为只有其他同样重要的人士才能理解他们。
2. 渴望过度的赞美与关注这些人对于他人给予他们的关注和赞美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或不断进行炫耀。
3. 人际关系中的利用倾向患者在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出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种使用他人的行为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真正的情感联系。
4. 缺乏同理心自恋者对于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缺乏敏感性,他们很难理解或关心他人的痛苦、喜悦或期望。
无论是社交互动还是工作关系,他们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5. 对批评的敏感性虽然在外表上表现得很坚强,但自恋者其实对批评极为敏感。
如果收到负面反馈,他们可能表现出愤怒、羞辱或甚至采取报复措施,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现有研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自我中心、自负、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容易与人产生冲突,影响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是自我中心、自大、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等。
具体表现为:1.自我中心:患者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人,别人的想法和感受都不重要。
他们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2.自大:患者认为自己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高度评价,甚至夸大其词。
3.缺乏同情心:患者往往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
4.利用他人:患者往往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5.傲慢和自负:患者往往表现出傲慢和自负的态度,对他人不屑一顾,甚至有时会表现出轻蔑和侮辱的行为。
二、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1.观察其言行举止: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自大、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等行为,这些行为往往可以从其言行举止中观察到。
2.观察其人际关系: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与他人产生冲突,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观察其人际关系,可以看出其是否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
3.通过心理测试: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来检测自恋型人格障碍,如自我评价量表、人格特质问卷等。
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建议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三、如何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首选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症状,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自我中心、自负、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等症状。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可以通过观察其言行举止、人际关系、心理测试等方法来判断。
人格障碍中的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人格障碍中的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人格障碍是指一种长期存在、固定的、刻板化的人格模式,导致个体与社会产生冲突,并对人际关系、工作及其他重要领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是常见的两种人格障碍类型,本文将对它们的特征进行探讨。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对自己过高估价、自恋和需要别人持续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自恋型个体往往自视甚高,自吹自擂,并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过分夸大。
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崇拜,因此常常表现出自大、自负的行为。
此外,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常常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理心,往往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延伸物,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另一方面,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过分关注细节、固执己见、猜疑他人意图的人格障碍。
偏执型个体倾向于过分强调完美主义和秩序,追求绝对的正确性,并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严格的要求。
他们常常怀疑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对待别人不信任,并将自己的猜疑视为真实情况。
此外,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往往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其他观点和建议,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往往会给个体和他人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常常感到自己与别人不同,需要特殊待遇和礼遇,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建立和保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他们的自大和自负也常常导致他人对他们的厌恶和疏远。
而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来说,他们的过分固执和猜疑容易引发冲突,并可能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
他们的深深的不信任感也给别人带来了困扰和不安。
为了帮助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改善他们的情况,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学习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此外,药物治疗也可以被用于一些严重症状的管理,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结而言,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两种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它们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与这些人格障碍者的互动。
自恋型人格障碍工作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工作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工作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中心: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和观点。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和夸大,而忽视团队或组织的整体利益。
缺乏同理心:这类人在工作中可能难以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影响到与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或冒犯他人,但却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需要赞美和关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需要持续的赞美和关注来维持他们的自尊。
他们可能会过分追求表面的成功和地位,而忽视实质性的工作成果。
同时,他们也可能对批评或反馈过于敏感,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操纵和利用他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能会操纵和利用他人。
他们可能会把别人当作工具或垫脚石,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团队合作和组织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缺乏自我反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难以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他们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或外部因素,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
这种缺乏自我反省的态度可能会阻碍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表现并非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全部特
征,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这些特征也可能与其他心理问题重叠,因此在进行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调整
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调整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或者我们自己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似的倾向。
自恋型人格障碍并非简单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可能对个人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的心理障碍。
了解并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所带来的问题,对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般来说,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具有过度的自我重要感,他们渴望他人的赞美和关注,认为自己是特殊且独一无二的,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理解与尊重。
这种障碍并非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可能与早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个人的经历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自我认知方面,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偏差。
他们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视而不见。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难以接受现实,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或者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应对。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反思等方式来实现。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患者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恋,并引导他们以更加客观和平衡的方式看待自己。
同时,自我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想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当自己在取得一点小成就时就过度炫耀,或者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都可以作为自我反思的切入点。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逐渐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在人际关系调整方面,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往往会遇到诸多问题。
由于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很容易导致他人的反感和疏远。
要改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在与他人交流时,不要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
并且要真正用心去倾听,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此外,学会换位思考也是关键。
自恋性人格障碍治疗方案
一、引言自恋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关注自我形象、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情心的人格障碍。
患者往往表现出高度的自恋、自信、优越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痛苦。
针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
以下是一份针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针对自恋性人格障碍,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提高自我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步骤如下:①建立治疗关系:治疗师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②识别和评估:评估患者的自恋程度,了解其心理发展史和人际关系。
③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如“我永远是最棒的”、“别人都不如我”等。
④行为训练:指导患者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技能。
⑤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巩固治疗效果。
(2)心理动力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关注患者的潜意识心理,帮助患者探索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根源。
治疗师与患者共同探讨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心理创伤等因素,寻找导致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原因。
具体步骤如下:①建立治疗关系:治疗师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②心理分析:分析患者的潜意识心理,了解其心理发展史和人际关系。
③心理动力学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创伤和成长经历,进行心理动力学治疗。
④情感表达: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⑤自我实现:帮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自恋性人格障碍治疗中起到辅助作用。
针对自恋性人格障碍,以下药物可以考虑:(1)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2)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
(3)心境稳定剂:如锂盐。
3.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提高家庭支持系统。
治疗师与患者家庭共同探讨家庭关系、沟通方式等问题,帮助患者改善家庭氛围。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策略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策略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过度关注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高度自负,需要持续的赞扬和崇拜,并且缺乏对他人的关切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并探讨治疗该障碍的策略。
一、成因分析1. 童年经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有些研究发现,童年时期过分被溺爱或者过分受到赞美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多的肯定和赞扬,导致他们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成因之一。
来自缺乏关爱和满足的家庭环境的人更容易对自身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自我吹嘘和自负来掩盖内心的脆弱。
此外,家庭中的权威和权力不均衡经常导致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孩子可能学会利用自负来维持他们的地位。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当社会风气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表面形象和外在成就时,个体更容易被这种价值观影响而形成自恋型人格。
二、治疗策略1. 心理疏导治疗自恋型人格的首要方法是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不尊重,并引导他们逐渐转变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
心理疏导需要有耐心和关怀,并通过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患者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
2. 心理训练自恋型人格的治疗还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进行。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自觉,培养合理的自我评价,并加强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关注。
这包括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训练来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在治疗自恋型人格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患者常常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失败或者批评时不过分自责或愤怒。
通过教授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积极思考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情绪,减少自我中心的倾向。
4. 社交技巧培训自恋型人格的治疗也需要帮助患者学习适当的社交技巧。
这包括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倾听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以及如何处理社交冲突等。
少年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
少年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少年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本文将讨论少年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了解这些症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受到此类困扰的少年。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对自身过度自恋、自负,缺乏同理心和关注他人感受的一种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少年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和行为:1. 自我夸大:少年自认为是独特且非凡的人物,自封为最出色的人。
2. 关注自我: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和成就,将自我置于他人之上。
3. 缺乏同理心:往往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无动于衷,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4. 傲慢和自大:这些少年往往自视甚高,对他人态度傲慢,无视别人的存在。
解决方案: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少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他们:1. 培养同理心:倡导与他人分享感受和关心他人,并通过关爱他人来理解和认识他人的需求。
2. 打破自我中心思维:鼓励他们多与他人互动、协作,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3. 积极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
二、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关系和自我形象都缺乏稳定性的一种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少年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和行为:1. 紧张和恐惧: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和恐惧。
2. 自我毁灭性行为:他们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以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3. 容易产生依赖:他们对他人的关系容易产生过度依赖,担心被抛弃和被孤立。
4. 自我认知问题:随着情绪波动,他们对自身的认知也随之改变,产生不稳定的自我形象。
解决方案: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少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他们:1. 提供稳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环境,减少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冲动。
2. 情绪调适技巧:教授他们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情感波动。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以对自我价值的夸大、需要他人钦佩及缺乏同理心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及其应对措施。
一、自恋型人格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持久的、自我中心化的模式。
这一障碍在成人中较为常见,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对自我重要性夸大的表现,例如夸耀成就或能力。
强烈需要他人的钦佩和认可。
对批评或拒绝的强烈反应(例如生气或沮丧)。
缺乏同理心,不关心他人的需要或感受。
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常将自己视为特殊或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特殊人物理解。
这些特征使得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社交和工作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需要专业的培训和评估,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些显著的行为和特征来进行初步判断。
1. 夸大自我形象自恋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成就、才能、外貌等进行夸大。
他们希望他人能够始终给予他们高度评价。
这种夸大的自我形象常常以“我是最好的”或“只有我最懂这个”为表现。
2. 渴望关注与钦佩自恋者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他们在社交场合往往试图成为焦点,过度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的位置。
3. 缺乏同理心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他们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明显的冷漠,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快乐。
这种缺乏同理心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一定的疏远。
4. 极度敏感于批评尽管他们表现得自信满满,但实际上,他们对负面反馈极为敏感。
任何形式的批评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愤怒或防御反应,甚至导致冲突。
5. 利用他人实现目标自恋者往往把周围的人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非独立的人。
他们可能会利用朋友、家人或同事来达成某种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或者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恋型人格障碍(2009-02-02 21:36:50)标签:杂谈分类:心理学资料自恋型人格障碍一、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1、人格人格(Personality)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
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等,1986]。
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这感情)[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1999]。
2、健康人格所谓健康人格是指在世界上一些行为方式使人生气勃勃,并且还不危害他人、动物及供给我们一切生计的环境。
这些行为方式,我们称之为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意味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
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
他们生活在与同等地位的人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之中,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
[悉尼.乔拉德等著,刘劲等译,1 990]3、自恋型人格人格分为不同类型,自恋型人格是其中之一。
这种人格具有如下特征:⑴无所不能⑵喜欢被赞美⑶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在公众场所获得较好的人格评价⑷亲密关系的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⑸通常具有较高智能或漂亮的外貌[Otto.F.Kernberg,1999]4、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及描述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NPD)在临床人群中发病率为2%~16%。
在诊断时,需充分排除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尤其是钟情妄想和夸大妄想。
自恋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病理性认知。
美国精神病协会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NPD患者普遍的模式为夸大(通过幻想或行为体现),需要赞美,缺少同情,常起源于成年早期,症状存在于各种场合,且符合下述5条(或更多):(1)过分自负(如夸大业绩和才能,即使没有相应的业绩和才能,也希望被认为是优胜者)(2)一心一意幻想获得无限成功、能力、才气、容貌或理想的爱情(3)坚信他或她与众不同,只有其他特别的人或地位高的人才能理解他或她,且只能与这些人交往。
(4)需要大量的赞美(5)有权力意识。
例如:无理由地期盼特别优待的治疗,或机械地依从于自己的期待(6)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利用他人以达到他或她的目的(7)缺少同情心:不愿意去了解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8)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嫉妒他或她(9)自大、高傲的行为或态度对于类似的诊断标准,一些临床医生认为它过于概括,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
他们对患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更感兴趣,而对其症状与哪种诊断类型匹配并不感兴趣。
5、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成年期人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幼年与父母关系的基础上,儿童期遭遇的重要事件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为此,他强调了早年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重大影响。
弗洛依德认为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是自恋的。
随着个体社会化正常的发展,个体逐步将爱自己的能力发展至爱他人。
自恋是一种精神能量,见于生命的早期。
个体为了应付与母体分离的焦虑,在一段时期内需要将养育者当成自己的一部份来体验。
在这个时期,孩子爱养育自已的人是将其当作自已的一体来爱的。
这被称之为原始的自恋,它是一种活命的功能,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
原始自恋见于每一个人。
随着个体发展的健康,这种爱将会投向他人(客体)。
但是,如果投向他人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
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成熟起来,就不会长久地保持这种童年期完美自恋的幻觉,他将以寻求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自恋的爱。
[弗洛依德文集,车文博译,1998]阿德勒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自恋的影响。
他认为自恋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尊,而自尊与优越、安全、完美以及成功等社会价值是分不开的。
如果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对以上诸方面的要求过高,人们在正常生活中满足不了的自尊就要用病态的方式满足。
[Heinz.L.Ausbacher, 1985]霍妮认为神经症人格(霍妮对一切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的总称)本质上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对个人施加的影响。
她认为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她认为病人身上反复发生的那些心理困扰与正常人相比仅是程度的差异。
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同样问题,这是由存在于我们时代和我们文化中的种种困境造就的。
[杨鑫辉主编,1998]近三十年来,国外对自恋的研究非常活跃。
1967年杰夫(Joffe)指出“临床上认识自恋和自恋障碍必须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和理想是总体心理学很重要的部分,因而研究自恋必须考虑上述因素。
”[MooreandFine,1995]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家科胡特(Heinz.kohut)根据他的临床发现,给予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最全面的描述和临床解释。
他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体化的自我客体关系(selfobject)科胡特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称之为自我客体关系[Sidney.Weissman,1999]。
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潜意识地将客体当作一个从属于自已的个体,当作自已身体的一部份。
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自身客体(selfobject):个体潜意识地利用另外个体的生命力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这是一种不成熟的人际关系,来自于生命的早期,个体潜意识地利用养育者来安慰自己未能整合的分裂的情感和弥补精神结构的缺失,并指导行为。
)二是无所不能的自身。
科胡特认为在心理发育的早期孩子需要养育者共情(empath)的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并允许将养育者理想化。
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
这个阶段正常发展,才能保障随后与他人的关系的正常发展,才有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
反之,如果养育者不能共情地接纳,就会导致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的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Gandolf.Alne s,1983]。
缺失导致的后果为此种需要代偿性地加强,表现为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对他者过份理想化,以及自认为无所不能。
(共情(empathy):是一种能站在对方角度体验他人苦和乐的内省力,这种能力的中心是去理解他人的复杂行为和这种行为的意义。
)三是对赞美的无限需要。
将他人过份理想化反映了早年的心理创伤,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全能的神化的他人,并潜意识地将其当作自已的一部份。
这类病人,在他们随后的人际关系中出于对早年缺失共情接纳的补偿,以对赞美无限的需要来证实自己无所不能。
[Gandolf.Alnes,1983]四是缺乏共情的能力。
所谓共情是指能站在他人角度体验他人苦和乐的能力。
自恋者由于与他人之间缺乏人际界限,他们无能力去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他们理解和体验他人是将他人当作自己或自己身体的一部份。
他们赞美他人是将他人潜意识地当作一个自身客体以满足自己的自恋。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所有正常的爱的关系中,都包含有自恋的因素。
如何区别正常与异常不太可能有一个定量的尺度。
但是正常的爱的关系与病态的自恋的区别在于:正常爱的关系中,虽然有时也将自我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和需要。
对自已来讲是很好或很坏的东西,对他人就不一定好或坏。
这被称之为共情的能力。
[Miriam.Elson,1987](投射(projection):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它使得个体将个人的欲望或冲动投射于他人、他事或外界的其他事物。
)但病态的自恋者则不同,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没有共情的能力,他们全按他或她自己的欲望来认知他人。
极端一点地说,病态自恋者无视周围人的存在。
他眼中只存在自己,周围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只被当作一个用具。
或仅被作为一面理想化的镜子,从中可照出同样理想化的自身。
美国当代精神分析家肯伯格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似乎除了自已之外,不爱任何人,但事实上他们爱自已象他们爱别人一样无能,因为他们根本无爱的能力。
[Otto.F.Kernber g,1999]五是环境与文化对自恋病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科胡特是近代对自恋病理研究作出最伟大贡献的人物。
他认为环境和文化对自恋病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环境必须提供给人必须的经验,让一个孩子成长不光是作为一个人,而且要感觉到是个人[Stephen.A.Mi tchell,1995]”。
他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是一群“悲剧性的人(tragicman)”[Johan.Ged o,1999]。
这种悲剧性人格表现在他们除了在乎他人、社会的评价外,并不知道自已真正需要什么。
由于既不能感受自己、也不能感受他人而成为真正精神上的孤独者。
下面是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患者夸张地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优越的。
他们表现的并不是强有力的自信,而是对自我过分地热衷。
患者明显的信念是自己具有优越感的补偿心理:“我是一个珍贵的而且特别的人”,或者“我比其他人优秀”。
如果其他人没有认可患者的特殊地位,患者即认为遭受了忍无可忍的的虐待,变得气愤不已,充满戒备,情绪低落。
如果未能成为优胜者或未被当做特殊人物,就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微不足道、弱小,从而寻求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的补救措施。
自恋型个体在与人交流时显得爱批评、固执己见、态度强硬,因为他们认为优秀的人应该有优秀的判断。
他们的认知以绝对化的、非黑即白的推论、显而易见的偏见及武断的推理、概括为特征。
不管别人是什么意见,很容易就推翻别人的判断或观点。
自恋个体临床表现为自尊受损,在自尊受到威胁时,常常反应强烈。
自恋者仍然固守着无瑕疵或强大的形象的重要性,有如水仙爱慕自己的倒影而在水边生根一样。
一旦无瑕的形象不存在,不如别人的核心信念就会被激活。
一旦遭到反对,或被证明是错的,他们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就逐渐地被摧垮。
一旦面临自恋受侮辱的状态,就会变得气愤、自我保护,甚至会极端蔑视他人。
与自恋者亲近的人会感觉到:“他(她)老说爱我,可是好像没有一个行为真正爱我,他(她)在伤害我。
我只觉得他(她)爱的只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