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定了这份报告。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我们的调查发现,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涉毒、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
而较为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包括杀人、强奸、贩毒等。
调查显示,在这些犯罪行为中,男孩的比重高于女孩,占总数的70%以上。
此外,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发生在城市地区,年龄主要分布在15岁以下至25岁的青少年之间。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在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时,我们认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能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家庭因素:近90%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教育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家庭时间紧张,缺乏关爱,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而有些家庭则过于溺爱孩子,对其要求过低,甚至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中小学,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但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学校教育存在一定问题。
如少数老师水平低下,教育方法单一,缺少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引导与培养等。
3. 社会因素: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复杂化,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挑战,被迫面对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问题。
我们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社会风气更为开放,顺从“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也使得一些青少年失去了道德底线。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对策为了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对策: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需要父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关注来规范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2. 学校教育:优化学校教育体系,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老师的育人水平,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以及培养青少年责任感、自信心、价值观等。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给社会治安和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以帮助社会和家庭更好地保护青少年免受犯罪的侵害。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不乏严重暴力案件。
造成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对待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够,法治意识淡薄,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导致一些年轻人对法纪不敬,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2.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减弱,缺乏规范和引导,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违法犯罪的引诱。
3.网络时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赌博等,导致其价值观扭曲、心理问题增多,从而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的危害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以下是青少年犯罪可能带来的危害:1.犯罪受害者身心受损:青少年犯罪常常伴随着暴力行为,受害者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心理上也可能遭受创伤,给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2.社会治安受到威胁:青少年犯罪对社会治安造成威胁,恶化社会环境,给人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风险。
3.青少年未来发展受限:一旦涉及到违法犯罪,很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就业和社会地位,给他们的未来造成限制和困扰。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1.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家庭等渠道,宣传法律的重要性,引导青少年正确树立法纪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法治的尊重和遵守。
2.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情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供积极的榜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
3.加强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开展各类校内法治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现状分析论文(共3篇)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现状分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厦门市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对策厦门特区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文明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
但是在这种和谐的外表之下,同样隐藏着越来越多的危险因素,青少年犯罪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青少年现象作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样引起了厦门特区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增加,对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也对厦门安全城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艰巨的挑战。
一、厦门市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的内容和数据(一)从近几年的犯罪趋势来看,厦门特区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有一组数据表明,2001至2006年,厦门市两级法院审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总数高达999件,占同期刑事案件总数量的%,与此同时,判处的未成年罪犯共131人,占判处罪犯总人数的%,短短六年内,未成年的犯罪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高达24%。
(二)从犯罪形式看,青少年的犯罪主要是以纠合性犯罪为主。
有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有75%是属于团伙作案。
青少年由于思想、心智尚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犯罪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往往会纠集同伴相互壮胆帮助,以缓和作案时的心理压力,诱发了团伙作案的比例不断增加。
(三)从犯罪对象来看,外来工的未成年子女犯罪比例占多数。
厦门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口,然而在他们对厦门市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却也引发了一些了的社会问题,其中外来工未成年子女的犯罪现象尤为突出。
二、厦门市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厦门市青少年的犯罪行为、犯罪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可以总结出青少年的犯罪有以下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数量快速增加。
在厦门市各区法院近几年审理的案件中,青少年的犯罪案件总数在同期犯罪案件总数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且刑事案件总数所占比例较多。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青少年犯罪在各类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突出的问题。
本文根据前人做过的一些有关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总结归纳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以及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对前人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撰写本文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特点;成因一、引言随着青少年犯罪在各类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造成的危害以及损失的不断增加,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十分复杂突出的问题,因而前人根据青少年犯罪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
在近几年的研究当中,前人的研究总方向主要是从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犯罪现状和特点以及治理措施这方面来写,也有针对某一个方面来写,例如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特征,心理结构,暴力犯罪以及团伙犯罪等的研究。
其中在前人的研究当中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主要包括生理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在本文当中,在提到青少年犯罪的界定以及犯罪现状特点的同时,将主要归纳前人的研究,总结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以及造成其犯罪心理的原因,并对前人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撰写本文时存在的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的界定在前人的研究当中,很少有提到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以及相关界定,如果是研究需要才稍微提及一下,但并不是十分地规范化。
在马慧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团伙现象的研究中,由于研究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因此对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别提出,并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范围与青少年人的年龄范围的比较提出宽泛地讲,青少年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是基本相似的。
可见,如此的界定还是很不严谨的。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简而言之,青少年犯罪是以主体的年龄特征为尺度归纳出来的一个犯罪类型,它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色情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因素。
,对于理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心理因素、影响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青少年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其犯罪行为一般被认定为青少年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抢劫、伤人、吸毒等各种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涉及到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考量。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个体心理特征是指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知、情绪控制、行为决策等方面。
家庭环境是指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
社会环境是指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同伴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外部原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影响,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期望等方面。
经济因素是指经济条件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包括贫困、失业等方面。
法律制度是指法律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包括法律教育、法律惩罚等方面。
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展。
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体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等多个方面。
个体预防是指通过心理教育、行为矫正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刑事心理学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刑事心理学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从刑事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讨其成因、特点以及可能的预防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及现状青少年犯罪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感、攻击性、冲动性等。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青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与成年人犯罪行为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青少年犯罪者往往缺乏犯罪的后顾之忧,他们的犯罪行为更多是出于冲动和好奇心。
此外,青少年犯罪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探讨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此外,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和教育。
五、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处理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青少年个体、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心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
一、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低收入家庭、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
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缺席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2.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同伴关系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获得同伴认同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挑战社会规范,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刺激。
二、影响因素分析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同伴群体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这种同伴影响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具冲动性,并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来说,宽松教育、缺乏监督和规范、家庭冲突和家庭破裂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淡漠和违法行为的产生。
相反,良好的家庭教育、明确的规范和监督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制外界诱惑,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预防策略探讨1.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对合法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照顾青少年。
2.加强同伴关系培养在同伴关系的培养中,引导青少年选择积极、正面的朋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友好的同龄交往关系。
此外,倡导同伴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非法行为的抵制能力。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了解青少年犯罪情况,探讨其原因及对策。
调研方法:通过阅读学术文献、政府报告、新闻报道及相关统计数据,了解青少年犯
罪的现状及相关因素。
调研结果:
1. 青少年犯罪率持续增加: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尤
其是在一些社会经济不稳定地区,犯罪率更为严重。
2. 犯罪类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以及贩毒等。
其中,
盗窃和暴力犯罪是最常见的类型。
3. 犯罪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等。
一些家庭不稳定、缺乏父母监护,或者在贫困地区长大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犯罪。
4. 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暴力媒体内容、同伴压力、社会不公
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加剧。
5. 教育和预防措施:为了减少青少年犯罪,教育是一个关键因素。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加强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法律意识,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
要手段。
此外,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也是至关
重要的。
6. 犯罪惩罚和改造措施: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既要进行适当的法律惩罚,又要提供改造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关注犯罪后的心理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可以提高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解决。
除了加强家庭教育和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外,还需要改善社会环境,并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一、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数据统计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年龄主要集中在12至18岁之间,其中15至17岁是最主要的犯罪群体。
三、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破裂、家庭教育缺失等,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2. 社会环境: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游戏、暴力影视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模仿心理,导致犯罪行为。
3. 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忽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部分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4.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存在自卑、叛逆、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可能导致极端行为。
四、犯罪特点1. 团伙犯罪增多: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团伙趋势,他们相互支持、共同作案,增加了打击难度。
2. 暴力犯罪增多:部分青少年受网络暴力文化影响,倾向于采用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犯罪手段智能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等。
五、影响分析1. 对个人:青少年犯罪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可能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
2. 对家庭:青少年犯罪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可能导致家庭破裂,影响家庭和谐。
3. 对社会:青少年犯罪会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增加社会治理难度。
六、对策建议1. 强化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2. 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暴力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同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3.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与分析青少年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及数量、犯罪成因以及应对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1. 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的暴力、冲突、疏离和无法提供足够的关爱与支持等不良家庭因素,往往造成青少年的困惑、挫折和无助感,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缺乏、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混乱等都会给青少年创造犯罪的土壤。
此外,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教育程度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
2.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及数量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有盗窃、伤害、贩毒、校园欺凌等。
在这些犯罪类型中,盗窃犯罪是最为普遍的。
据统计,青少年盗窃行为的数量在过去几年呈增长趋势。
此外,伤害犯罪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青少年之间的暴力冲突和欺凌事件在学校和社区中频繁发生,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创伤。
此外,贩毒犯罪也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据一定比例,这给青少年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3. 犯罪成因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复杂多样。
其中,家庭因素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暴力、疏离、冷漠以及缺乏家庭监督等因素,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和无助感,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因素也是犯罪的重要诱因。
失业率较高、社区犯罪率较高、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增加他们接触犯罪的可能性。
最后,个体因素如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压力、自我认同等也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较大影响。
4. 应对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为了有效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和社区引导体系,提供给青少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第一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众所周知,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为此,我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其成因做了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做了如下总结:⑴从青少年犯罪比率角度来看一方面,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另一方面,也有令我们欣慰的消息,2010年11月04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张朝晖透露消息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率首次出现递减态势。
张朝晖介绍,青少年犯罪率最近3年来连续呈直线下降态势,这是新世纪以来的首次,而在此之前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总体形式还是有所改善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还会进一步下降。
不过,我们还不能太过乐观,要保持谨慎的态度,毕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依然十分严重,而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青少年要面临的诱惑很多,社会各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尽完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⑵从青少年犯罪特点角度来看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一、本文概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解析,揭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多维度、多层次特征。
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提高青少年犯罪预防和干预工作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心理学在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包括认知偏差、情绪调控、社会认知、家庭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将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干预实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成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蕴藏着多重因素。
在心理学领域,对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都在迅速发展,但往往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例如,他们的认知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对复杂社会的理解仍显不足;情感上,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但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冲击。
这种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他们在面临困境时选择错误的应对策略,进而走向犯罪。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着对自我身份、价值、角色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当他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自我认同,或者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和否定,他们可能会产生自我认同危机,从而选择逃避或反抗,甚至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青少年犯罪预防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预防调研报告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数据分析等。
我们向_____地区的多所学校发放了问卷,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性别。
同时,对一些有过犯罪记录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相关司法部门和社会工作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三、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一)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从盗窃、抢劫等财产性犯罪到故意伤害、强奸等暴力性犯罪,再到网络犯罪等新型犯罪,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三)犯罪低龄化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卷入犯罪活动,犯罪年龄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
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家庭因素1、家庭结构不完整,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正确的引导。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度溺爱或严厉粗暴,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3、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暴力等,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二)学校因素1、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对学生品德和法制教育的培养。
2、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可能导致其走向犯罪道路。
3、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缺乏尊重和理解,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因素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使青少年价值观扭曲。
2、大众传媒中的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等内容,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3、社会监管不力,一些营业场所如网吧、酒吧等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条件。
(四)个人因素1、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2、法律意识淡薄,对犯罪的后果认识不足。
3、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和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剖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否存在着紧张的亲子关系、溺爱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指导,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非法活动之中。
1.2 社交圈子青少年常常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交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团体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周围的同伴以犯罪行为为时尚,或者属于一个以暴力为乐的群体,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陷入犯罪。
加之青少年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而去追求不良行为。
1.3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攻击倾向、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他们可能选择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寻找归属感。
二、干预措施2.1 家庭教育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教育体制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青少年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避免犯罪行为。
2.4 社会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是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青少年犯罪在各类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突出的问题。
本文根据前人做过的一些有关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总结归纳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以及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对前人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撰写本文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特点;成因一、引言随着青少年犯罪在各类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造成的危害以及损失的不断增加,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十分复杂突出的问题,因而前人根据青少年犯罪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
在近几年的研究当中,前人的研究总方向主要是从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犯罪现状和特点以及治理措施这方面来写,也有针对某一个方面来写,例如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特征,心理结构,暴力犯罪以及团伙犯罪等的研究。
其中在前人的研究当中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主要包括生理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在本文当中,在提到青少年犯罪的界定以及犯罪现状特点的同时,将主要归纳前人的研究,总结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以及造成其犯罪心理的原因,并对前人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撰写本文时存在的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的界定在前人的研究当中,很少有提到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以及相关界定,如果是研究需要才稍微提及一下,但并不是十分地规范化。
在马慧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团伙现象的研究中,由于研究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因此对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别提出,并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范围与青少年人的年龄范围的比较提出宽泛地讲,青少年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是基本相似的。
可见,如此的界定还是很不严谨的。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简而言之,青少年犯罪是以主体的年龄特征为尺度归纳出来的一个犯罪类型,它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
因为青少年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问题和青少年犯罪中“犯罪”的范围界定问题尚无定论,因此,使得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
主体不仅包括14岁以上25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包括某些儿童。
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己满14周岁至不满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这个概念有两个突出的含义:其一,犯罪行为的主体为青少年;其二,青少年中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受到刑事处罚的人。
三、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3.1犯罪呈上升趋势,且女性犯罪比例增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未成年人因有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到公安机关查处,其中3万余人被判为少年犯。
未成年人的犯罪比例如此之高,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另外,据山东省关于女性青少年犯罪的资料统计,2003年收押的女性青少年有125人,占本年度收押总数的18.9%;2004收押的女性青少年有119人,占本年度收押总数的20.7%。
2005年收押的女性青少年有183人,占本年度收押总数的27.7%。
呈逐年递增趋势。
其增长速度是少见的。
3.2 犯罪低龄化,作案成人化首先犯罪低龄化体现在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犯罪率卒年增长的同时,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突出。
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8岁这个年龄段达到犯罪的高峰,而20—25岁犯罪人数却呈逐渐下降。
这一特点明显的体现在了犯罪率持续上扬的“90后”人群中。
其次,团伙犯罪案件增多。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除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外,还在犯罪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团伙化、集团化趋势。
这些犯罪团伙以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联系为纽带,少则3-5人,多则20余人。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3人以上的团伙犯罪在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占据60%以上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团伙现象已然成为当今我国未成年犯罪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
再次,暴力抢劫犯罪比例居首,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和调查获取的比例显示未成年人主要以财产犯罪为主,排在前五位的犯罪类型依次是:抢劫、强奸、盗窃、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杀人。
在调查中还发现未成年罪犯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似乎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自认为经验丰富,在犯罪过程中,目的性、预谋性更加明确。
第四,犯罪实施趋于智能化。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犯罪分子能够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各种电子设备、化学材料等先进手段作案,使得青少年犯罪犯案率增大,造成的危害严重。
随着犯罪分子作案技能的提高,设计型犯罪作案大大增多,青少年犯罪分子运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逃避司法机关的打击,达到违法犯罪的目的。
3.2 犯罪主体复杂化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外来人口的青少年犯罪增多。
仅以北京为例,随着“农民工”等来京务工人员为主的流动人口的增加,外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在北京犯罪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组成人员中,打工子弟的数量占据了青少年犯罪人数的七成。
二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
与以往的社会闲杂人员犯罪多发的情况不同,如今在校学生的犯罪有抬头的迹象。
在校杀人、强奸、故意伤害的等恶性事件屡有发生,显示出了更加恶劣的社会危害性。
此外,随着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不断涌入京城,农民工的下一代在校犯罪率也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趋势。
四、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表现本文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表现归纳为三个方面:认知特点、动机、情绪控制、人格特点。
4.1认知特点在认知方面,由于青少年犯罪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对事物的判断也不够准确,往往瑕瑜不分,良莠不辨,极易受到暗示和影响,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现象及其影响难以做出客观的比较和正确的选择。
此外,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求知欲十分强烈,对任何问题,不论是理论层面的,还是实践层面的,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理。
强大的求知欲对他们知识的增长非常有利,但是由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十分有限,造成他们的选择、判断和识别能力不高,有时会急于求成地学习、吸收或模仿,而对问题的解决却存在着各方面的缺陷,使他们遇到问题往往采取非理智手段。
同时,逆反心理也是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是他们渴望独立、摆脱他人束缚的集中体现。
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法制观念淡薄,求知欲强烈,问题解决能力低下,因而青少年很容易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来。
4.2 动机在动机方面,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
其一,为满足一己私欲、贪图物质享受而引起违法犯罪。
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使子女养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
同时,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讲,若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产生低收入与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为达到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平衡,便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其二,基于嫉妒、报复心理而作案。
青少年追求我行我素的生活,他们渴望拥有足够的个人空间,如果有人闯入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打破了他们的生活秩序,干涉了他们的自由生活,他们就会产生敌对情绪,采取行动进行反击,甚至运用犯罪手段进行反抗报复。
4.3 情绪控制青少年脱离儿童期的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杂、社会性的情感发展,情感逐渐变得丰富、活跃、强烈,很容易动感情。
同时,其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易失衡、易冲动的特点,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常无法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缺乏情绪调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往往容易使他们过于冲动行事,容易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4.4 人格特点犯罪者的人格缺陷,是个体因社会化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据研究,犯罪青少年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较常人偏高。
犯罪青少年容易产生孤独感,敏感,淡漠,好挑衅,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等。
青少年的这些人格特点往往容易导致他们走向极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五、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受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
5.1主观因素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容易使其产生犯罪行为。
青少年生理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不同步,产生的各种矛盾容易使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
首先,青少年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使其容易产生叛逆,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向同类寻求依靠。
其次,青少年的闭锁性和封闭性矛盾使其既渴望交往又觉得无处倾诉,从而产生孤独感,一旦得到不良分子的“理解”,便会跟随着做出一些不受理智控制的行为。
5.2 客观因素5.2.1 社会因素青少年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在网络传媒方面,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网络游戏所带来的网络暴力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网瘾的产生也极易使他们采取非法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上网欲。
其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腐朽的价值取向开始慢慢在社会中生根、发芽,甚至分别拥有了为数众多的拥护者与信奉者,而对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更是极易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而一旦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低级的物质需求上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很有可能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
最后,社会竞争压力的无法有效的疏导,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过重的竞争压力使青少年不能很好地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发生变化,甚至产生犯罪心理。
5.2.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思想行为。
当前我国中小学在德和智的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片面理解为以智育为中心,管教不管导,教书不教人,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度重视中、高考的升学率,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把思想政治课当做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经常把道德教育课占为他用。
对德育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轻视,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下降,为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埋下了隐患。
另外,具有一定的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必要保障。
而在全国的初等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课尚未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因此,青少年罪犯的法律意识薄弱,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显著相关。
5.2.3 家庭因素首先,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环境。
家庭中离婚、分居或外出而产生的破碎家庭或单亲家庭的现象在现今社会屡见不鲜,进而对青少年犯罪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活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由于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关心,缺少家庭温暖,会使其形成不良人格:孤僻、冷漠、粗暴、自卑、报复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