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检索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信息检索

任课老师:王宏波

论文题目: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

院系: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班级:法学1108班

学号:20110623

姓名:张兴基

成绩:

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

张兴基

(法学1108班 20110623)

【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研究是由来已久的。行为经济学产生的外因是心理学的逐渐成熟和新研究工具与技术的出现。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并迅速汇入主流,使得经济学研究更加具体现实、生动鲜活,更能体现出经济学的本质,大大增强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预见性,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解释力和预测力更强的科学。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经济人”假设扮演着理论基石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分析大厦,即人的行为是理性和自私的,并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经济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运用一系列数学工具建立起精致恢弘的理论体系。经济学成为了精密的分析科学,具有“完美”的表达,得出确定的结论和规律。但是,随着经济从大批量规模化确定性生产向体验式个性化不确定生产的过渡,传统经济学越来越难以解释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行为,坚实的理论内核也受到各种新兴理论的质疑和挑战,行为经济学就是其中一个。所谓行为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由此可见,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一、行为经济学的起源

行为研究是由来已久的,最初的行为研究显然与军事研究,政治、历史,特别是哲学及道德等研究有密切的关系,而所有这些人文科学,没有一个是可以离开人的心理的。因此,如同其它人文科学对人心理分析的依赖一样,经济学中对心理的分析也是早期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行为经济学产生的外因是心理学的逐渐成熟和新研究工具与技术的出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它与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并为研究人类的各种经济行为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持。

早在亚当•斯密时代,他就已注意到了人类心理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展示了个体行为在心理学上的渊源,并且充满了对人类心理学的深度思考。在这本书中斯密认为,行为是激情和公平两者相互斗争的结果。激情包括由饥饿和性等带来的驱动,情绪如恐惧和生气,动机情绪如疼痛等。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处于激情的直接控制下,但是与此同时他会考虑其他人的情绪,会关注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在进行“监督”。这本书中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观点,目前都正在被证实,其中许多观点预示了当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不过,受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所限(可视为社会存在的制约),斯密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深入下去。

除此之外一些对新古典经济学有着巨大贡献的古典经济学家同样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并且试图以此为

出发点来解释经济现象。代表性人物有众所周知的杰里米•边沁和威廉姆•杰文斯等。他们把欲望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人的欲望和如何满足欲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他们从享乐心理所支配的人格欲望出发,去找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边沁最早提出“效用”的概念,主要侧重于人们心理上的真实的感觉,它包括快乐、痛苦等情感因素。由此他也被称为“效用主义哲学家”。1881年,埃奇沃斯在《数学心理学:关于在伦理科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论文》中介绍了他著名的“盒状”图,讨论了两人谈判的结果。他所得出的社会效用模型表明,一个人的效用会受另外一个人的支付所影响。埃奇沃斯盒状图指方形的盒的长和高分别代表两个消费者(或生产者)所拥有的两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总量,盒状图中各点表示两种商品(或要素)的总供给量在两个消费者(生产者)之间的配置状态。埃奇沃斯盒状图揭示了当所有消费的总量或经济活动中使用的投入品总量固定时,如何配置资源、考察生产的效率。与对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类似,在证明生产中帕累托有效投入品的生产效率的论点时,也可以用定义两种投入品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给出。

在研究价格基础的问题上,1970年代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工业化以后经济学第一次大规模的将人的心理因素引入经济学。以卡尔•门格尔、欧根•庞巴维克、克努特•维克塞尔为代表的边际学派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他们的全部理论。边际学派是第一个将整个经济学基础建立在心理因素的基础上的学派。但是,在这段时间内,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是分开的,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摆脱神学的束缚。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个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早就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与渊源。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经济学的产生是始于人类为了更快、更多的获得物质财富的欲望与实践,而欲望的实现要通过人来实现。

1902年,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出版了《经济心理学》一书,此书标志着经济心理学的诞生。塔尔德在其书中强调:(1)强调经济现象的主观方面,提出了主观价值论的观点。货币在经济学家眼中是价值的标志,但是货币是与人的信仰、希望、思想、意志等主观方面相联系的,不同的人对货币的主观价值是不一样的。(2)提出心理预期的观点。认为股票市场中证券价格的起落不同于气压计指数的上下波动,而是受股民预期的影响。1907年,新古典经济学家帕累托在《政治经济学手册》中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几乎是混杂在一起的”。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分析中认为,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是构成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其中每一种都涉及企业家心理。1915年,帕累托在《普通社会学纲要》中,以“社会效用和集体欲望”代替先前所主张的“个人的效用和个人的欲望”,认为“社会效用”是非逻辑的、非数理的、不能测量的和感情冲动的。1930年,欧文•费雪在《利息理论》中对“货币幻觉”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利用利率很难从整体上有效地对通货膨胀进行调节,并对与个体的自我控制、预测和习惯等相联系的储蓄行为进行了解释。约翰•凯恩斯在 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随着经济繁荣和收入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预期利润率递减”以及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三大基本的心理规律,从而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并构建了其宏观经济模型。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此外,凯恩斯还提出了预期的短期和长期之说,并讨论了预期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很明显,凯恩斯是通过心理活动来理解经济行为和经济波动的,心理因素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