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华暴发成因分析及其生态恢复研究初探

河流水华暴发成因分析及其生态恢复研究初探
河流水华暴发成因分析及其生态恢复研究初探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湖泊(水库) 2013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与上年相比,各级别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013年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二、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运用 1、水生植物介绍 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2、水生植物的应用 2.1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a)净化所需的能源由光合作用提供; b)具有美学价值,能改善景观生态环境; c)植物可被收割和利用,创造新的价值; d)能固定土壤或底泥中的水分,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 e)为降解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物并非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具有毒害作用。对于此类化合物,一些植物也演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机制使其脱毒。植物通常是通过螯合和区室化等作用,来耐受并吸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这种机制也存在于许多水生植物中。 水生植物的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并在植物根系附近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环境,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 植物的根系还可分泌一些有机物从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这样就为好氧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根区以外则适于厌氧微生物群落的生存。

河道生态恢复理论参考模板

河湖生态修复理论 刘树坤 中国水利学会编印

目录 第一章恢复流域健全的水循环系统 (1) 第二章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 (8) 第三章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二) (15) 第四章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29) 第五章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 (45) 第六章大坝建设中的生态修复 (54) 第七章水力发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 (68) 第八章工程建设对河流鱼类的影响 (80) 第九章工程建设对水生昆虫的影响 (91) 附件 1 21世纪的中国大水利建设 (106) 附件 2 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 (114) 附件 3 中国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的形成 (122) 第一章恢复流域健全的水循环系统

流域是自然形成的,是天——地——生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而流域内的水循环作为流域内最重要的自然现象,健全的流域水循环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①涵养地下水资源的功能 在流域水循环的过程中,降水量的30%~70%左右可能渗入地下,变成浅层地下水或深层地下水,使得大量的降水能被保留在流域内成为水资源,大量的地下水资源的补充使得能够保持较高的地下水位,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由此形成多样的地理特征和多样的生态特征,构成丰富多彩的国土资源。 ②减轻洪涝灾害的保水功能 由于大量降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小,不仅可以减轻下游的洪涝灾害,渗入地下的降水缓慢流出后,可以保持河道的基流,满足河流的环境和生态要求。 ③向泛滥域的物资输送功能 在降水集中的季节,江河漫溢,洪水泛滥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这些泛滥区域作为水的游动空间,可以起到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同时洪水也将水、沙、营养盐、饵料、物种等各类资源输送到泛滥区域,使广大洪泛区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物资补充,保持可持续发展。 ④水质净化功能 即使是水质较差的水,在流域的水循环过程中,通过氧化、沉淀、稀释、微生物分解、水生物吸收等过程得到净化,从而使水变得洁净。另外通过水面、陆面、叶面形式蒸发又能够形成洁净的气态水重新降到地面,为流域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的水资源。 ⑤保持近地大气层热量平衡的功能 太阳向地球辐射大量的热能,使近地层大气温度升高,这些热能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通过水的蒸发被吸收和消耗,使得近地层气温度保持在适合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范围内。如果陆地水面减少,或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都可能使蒸发量减少,使局部地区气温升高。 ⑥保持良好陆地水环境的功能

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理念

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理念 云南省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908条。大多数中小河流属于山区性河流,径流年内变化较大,汛期来水量占全年来水量的70%以上,洪水陡涨陡落,汛期洪灾时有发生。到2010年年底,已建堤防总长8429km,堤防保护人口682万人,保护耕地面积573万亩(38.2万hm2)。但云南省江河防洪能力仍然普遍较低,大多数中小河流未经系统治理,乡镇、农田河段仍处于未设防状况,仍存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河道泄流不畅、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这些隐患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一、传统治河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过去进行的河道治理,受技术、资金及认识水平的影响,重点是解决河道的防洪、排涝问题,忽略了河道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河道过度地裁弯改直,河道形态直线化,断面规则化,改变了河道的生态属性,缩小了一些水生物的生长空间;二是工程设计上大量采用硬质材料护岸,如使用浆砌石或混凝土对河岸进行全面护砌,改变了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治理后的河道已被人为渠道化,丧失了天然河道的自然属性,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二、新形势下河流治理理念及要求 河道治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改善生活质量、创造优美环境成为一种社会需要,人们在满足河流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河道治理的生态功能建设有了新的要求。水利部对新形势下的河道治理也明确提出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突出生态治理的理念,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尽可能恢复河道功能,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因此,在河道治理中推广生态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河岸生态环境,已成为河道治理的一种趋势。 三、生态治河理念的贯彻实施 云南省在近几年的中小河道治理过程中转变了治河思路,在治理方案中始终不渝地贯彻了生态治河理念。提出了生态河道、人水和谐的治河要求,在确保实现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努力提升生态治理效果和水平,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流综合治理目标。从2009年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来,云南省在已完成或正在治理的84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措施: ①针对河道各段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案,尽量减少工程措施。对已满足行洪要求、河岸稳定的河段,维持现状,不采取工程

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生态河道修复工程 河道是包括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供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植被特征明显不同于两侧土地,有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和物生产率。 我国目前河道修复工程多考虑河道的水利条件,常见的河道整治工程如下:1、加高河堤;2、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块石结构;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4、清淤。采用以上方法将极大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造成河道生境单一,水生植物缺乏,周边生态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净化能力较差等后果。 河道生态修复以生态手段,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的复杂过程。生态修复需要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包括水质净化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河床生态修复设计,河岸生态修复设计和河岸带生态修复设计。 一、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主要任务是将人工河道形态修复成近自然的河道形态。自然河流有如下四中类型:1、顺直微弯型:总体顺直并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其中;2、弯曲型:具有外形曲折、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范围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3、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道,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有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4、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河流生态修复中,主要应针对河流形态,将沟渠化的河流形态改造成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1.河流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应设计有深潭和浅滩,断面上植物设计应注意层次,设计时应注意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布置的位置和宽度,理想的河道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河道剖面理想断面设计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1、砂坑治理 沙坑的成因分析 导致沙坑形成的原因有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人为的挖沙取石是沙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开采利用,破坏地表植被,直接导致沙坑形成。同时风蚀、水蚀也加剧了沙坑的形成。 沙坑的特点分析:一般分布较广、且多数比较零散。 沙坑的危害 (1)破坏土地、影响地表景观。 砂石的开采是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显着改变了地表景观,一般沙坑开采前是有植被覆盖的河滩地,甚至是农田。开采后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沙石的挖去,地面形成巨大的沙坑,且周围堆置着大量的废石与垃圾,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甚至极不协调的外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度,景观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应。 (2)形成大量沙尘源,容易就地起砂。 沙坑多分布在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河道两侧及荒滩地。由挖沙取石,破坏了植被和表层土壤,形成大面积的荒沙地。到了冬春季节,风起沙扬。 (3)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人工采石挖沙,形成沙坑,造成周边地段地下水下降,加上人工对地面的扰动,使土壤的抗侵蚀性降低,到了雨季,加剧水土流失,并容易引起塌方等自然地质灾害。 总之,由于砂石的开采,沙坑的形成,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大气环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名的生活水平。 沙坑治理的具体措施 (1)大沙坑治理采取小坡平整的措施 1)平整最小边坡1:5。根据植被生长需要及稳固沙土要求,植被自然生长所需坡度不宜陡于1:5。 2)尽量保证堤脚护堤滩地宽度不小于30m。 3)基本保证每一个横断面内,挖填土方内部平衡,且就近平衡。 (2)有常流水的河道,采取引种水草、封河育草的措施,恢复河道的湿地景观。 (3)干旱河道采取撒播草籽的措施,提高河道内的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扬沙。 2、土壤改良 针对不同土壤质地类型,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模式: (1)河道基质为砾石类占主体的地段:首先将河道局部小地形地貌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其次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1:1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农家肥总计15-20%)+植物纤维(粉碎的农作物秸秆20%-25%)。增加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配好的客土覆盖20cm厚度。 (2)沙质土类为主体的地段:河道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4:3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

浅谈在环境修复中生态修复的应用

浅谈在环境修复中生态修复的应用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环境污染的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有毒、有害污染物以各种形式不断输入环境,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目前,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污染问题,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修复与治理污染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运用生态修复方法和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受到全球的关注。 1.生态修复的定义 生态修复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技术工程为手段,通过一定的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污染环境修复方法,是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对多种修复方式进行优化综合。其首要特点是严格遵循了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其次,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等的生命活动来完成的,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也将成为影响生态修复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态修复还具有影响因素多而复杂的特点;再次,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多学科交叉也是生态修复的特点 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修复系统和人工修复系统,正确把握生态的自然与人工修复的辩证关系,是控制生态系统协调的有效依据。 2.生态修复的应用 2.1 土壤的生态修复 土壤是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对资源的保护工作做得却比较差,使得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电力、石油、交通、水利、建筑等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壤的复合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另外水土流失问题同样较为严重,而且土地流失的面积非常广,流失量较大,这也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合理利用植物、微生物及动物的自然修复能力,注重生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进行土壤的生态修复。 2.1.1土壤污染修复 植物修复是一类重要的生态修复方式,它主要利用植物本身的提取、吸收和固定作用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来清除土壤、沉积物、污泥或地表、地下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根据机理的不同,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有植物提取、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降解等基本形式。其中,植物提取修复是目前研究最多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修复方式,特别是通过种植对重金属耐性较强且积累能力较强的超积累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并运移至植物的地上部分,收割植物地上部后即可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植物固定修复是指利用植物活动来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减少污染物质的毒害作用。植物挥发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将一些可挥发性污染物吸收到体内,然后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并释放到大气中,它只适用于易挥发性的污染物。植物降解修复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例如:北美车前、北美鬼针草、北美独行菜、一年蓬、裸柱菊、细叶芹6种杂草对Cu、Pb、

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探索——以武汉市黄陂河道治理工程为例

YANJ IUYUTANSUO 一?工程与建设?一2019年第33卷第3期 321 一收稿日期:2019G04G09;修改日期:2019G05G08 作者简介:言一雷(1980-) ,男,湖北荆州人,工程师.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探索 以武汉市黄陂河道治理工程为例 言一雷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一430064 )摘一要:针对城市河流特点,结合武汉市黄陂区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实例,充分考虑丘陵河道特点,采用合适断面行洪断面及生态护坡,探讨河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使城市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更科学二合理二实用.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 V 85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文章编号:1673G5781(2019)03G0321G02 0一引一一言 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部郊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85条, 河流总长742k m .其中流程5k m 以上支流53条,近年来黄陂区结合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打造城市河流生态旅游景区群.本文以试点姚家集项目区为例介绍河流生态治理经验, 姚家集项目区流域面积143k m 2 ,河流长度17.2k m ,河道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洪峰流量611~746m 3 /s .主要工程措施为:清淤疏浚与清障17.2k m ,岸坡整治3.5k m ,加固拦河堰2座等. 1一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黄陂区县乡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目标任务,治理区河道 需初步实现河畅二水清二岸绿二景美的综合整治目标.据现场生态及社会环境调查显示整治河道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河道护岸水毁严重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二河道管理欠缺二城市化速度加快污染严重. (1 )河道护岸水毁严重:河道运行多年,河坡布满杂草,局部河坡表层部分土体已松驰二软化,河道乱采砂二乱弃碴严重,水流流向经常摆动,有的直接冲刷河岸,致使部分河段出现河坡垮塌现象.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河道乱采砂非常严重,弃料乱堆河中,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功能,阻碍了水体的流动性,改变了河道的水流流向,部分河岸崩塌严重,河床不断深切,破坏了生态环境. (3)河道管理欠缺:由于绝大部分农村河道的管理范围不明确,未进行清淤,目前部分河道内杂草丛生,另外由于农村河道管理不完善,向河道倾倒废杂二石渣二煤灰二泥土二生活垃圾及开垦耕地种植高杆农作物二违章设置拦河渔具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人为侵占河道二拦河造地现象较为普遍. (4 )城市化速度加快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污水直排入河,河道水质恶化.由于河道缺乏有效规划及管理,依河而居的居民将各种生活污水及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水体,导致河道水质不断恶化,河道内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大幅度减小. 2一黄陂区城市中小河流的治理概念 城市中小河流治理通常强调 河道建设适应保护人民生命 财产二保护生态,营造人水和谐的美好生活环境,保障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倡 尊重自然,科学治水,以人为本,人水和谐 的生态建设新理念.黄陂中小河流河道主要任务为防洪二排涝二灌溉二供水等,河道整治措施拟采取以水系连通二清淤疏浚二岸坡整治为主,以清障二交叉建筑物为辅整治等工程措施,因此整治分类确定为综合治理. (1 )岸线与河势流线相适应,与洪水主流线大致平行,河道平面基本维持天然形态,禁止河道裁弯取直.(2)河道护坡断面应遵循河道功能,结构安全稳定二适应性二耐久性及生态功能等,满足水二气等物质交换原则.(3 )贯彻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每一个设计元素都应该为生态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物质交换二环境空间保护二水土保持并能达到自我修复二自我净化的能力. (4)结合河岸生态景观,营造 水-岸-城 复合滨水空间,展现 依水而生二依水而建二依水而乐 的城市特质,打造独具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的示范区. (5 )人迹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恢复原有河道自然面貌,维持原有生态系统[ 1] .3一河道整治相关设计 3.1一河道线性设计 河道线性即河道总体平面设计,项目区河道较长所以本次 加固采取局部重点防护方案,整条河道原则不设置硬护坡,只在 123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河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 、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 、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 、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1】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2】。 (1) 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2005年10月 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库普遍受到污染,并仍在迅速发展。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据初步估计,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3%。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水污染防治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改善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水体,恢复优美的自然景观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流健康生命和河流生态修复问题。汪恕诚部长在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流域机构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河流生态代言人的重任。要从生态保护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来确立工作方针、原则和规划,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工作的制高点放在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上……”。过去的几年,水利部及省市水利部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通过河流源头的水土保持、调水、湿地修复等措施,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很多科研单位针对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在河流水质调查、采用生物措施进行河流污染防治、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措施及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一、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使用综合方法,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河流生态恢复的任务,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与水质改善为单一目标相比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生态效益更高。水文条件的改善包括: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需求外,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尽可能保持河流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 材料的硬质化。 (一)国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水论坛会议》、《国际大坝会议》、《国际水利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的核心议题,这些会议有力地促进了水生态与水环境科学在全球的交流与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 目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在河流整治中,结合洪水管理,贯彻“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通过建设分洪道和降低河漫滩高程等措施予以实施;河流连续性的恢复,包括纵向的连通和河道与河漫滩区的横向连通,包括建设低坝并设置鱼道、堤防拆除或后退等;河流蜿蜒性的恢复;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河流深槽和浅滩序列的重建;洪泛区湿地特征的创建;河流内栖息地加强结构(如遮蔽物、遮荫、导流设施等);亲水设施的建设;河道浚挖泥土的利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的开发和应用及工程施工技术等。此外,结合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设计,一些规划设计模型和方法也被提出。在筑坝河流上,针对改善下游河流的生态系统状况,有关水库优化调度方式的研究和示范在一些国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如河流生态需水量评价技术,洪水过程对鱼类繁殖的影响,自然水文过程模拟等。 同时,国外很多国家利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河道内受污染水体,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具有工程造价少,能耗和运行成本低、净化效果显著等特点,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生态方法修复受污染水体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知识 一、概况 河道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使用综合方法,改善水文条件和河道地貌学特征,修复受损伤的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要求,恢复河道自然属性,改变因城市化和传统水利工程所造成的河道的非自然面貌,消除因此带来的生态胁迫,为河道内及滨河的生物重新构建栖息场所,使得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从而恢复城市河道各种功能,保持河道健康。 二、世界河流生态修复进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河道重返自然的生态修复。从上世纪70 年代起开始,发达国家针对人类活动干扰对河道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开发了河道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并在河道整治工程和堤防工程设计、施工规范中增加了河道生态建设的内容,或颁布了专门的河道生态工程设计导则。 目前,国外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下:根据“给河道以空间”的洪水管理理念,建设分洪道、降低河漫滩高程;恢复河道连续性和蜿蜒性;河道岸坡生态防护;重建深槽和浅滩序列;恢复洪泛区湿地;创建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结构;建设亲水设施;应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等。同时,利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水,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如: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生物操纵技术等 1)德国的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 德国的Selferr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它是指能够在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接近自然、经济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案1。20 世纪50 年代,德国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70 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称之为“重新自然化”关于自然的保护与创造的尝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拆除了被砼渠道化了的河道,将河道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况。同

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研究 文章针对河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生态治理设计。以罗泾生态工程为例,简单介绍了工程设计的理念和相关生态治理措施。 标签:生态河道;生态治理;设计 1 背景 罗泾镇位于上海宝山区北郊,东临长江口,西与嘉定毗邻,北与太仓接壤,素有“上海鱼米之乡”之美称。近年来,罗泾镇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型生态城镇,对区域内小川沙河、陶家河、毛家塘、束家湾四条河道召开生态治理。 2 河道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被破坏,河道生态性很差。高速发展的经济、过度饱和的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地块的开发建设将地表绿化几乎全部破坏,河道淤积与水质污染致使河道中各种水生物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构建。(2)河道坍塞情况严重,河道淤积,调蓄量和引排能力大大降低。目前大部分河坡由于受水流冲刷侵蚀,致使岸坡掏空、坍塌情况较为普遍,河道淤积逐年加重,水体流速较低,另外河道中的淤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影响了河道中的水质。(3)岸坡杂乱,景观效果相对较差。由于未经整治,河道的岸顶和河坡均不同程度存在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违章搭建等情况,河道的景观性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地区规划需求。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可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罗泾新镇开发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基础条件。 3 设计理念 围绕“水质净化、生物宜居、水土保持以及景观协调”的目的,以生态多样性为原则,在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为基础上,充分发挥水与生态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岸坡绿化力求生态修复,使河道恢复自然风貌。形成以“乔木-灌木-花草-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构成的生物净化子系统,有效发挥多层次复合生物净化系统的净化效能,实现生态修复的功能优势。工作重点是构建生态景观,包括重建岸坡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放养水生动物,修复水生态环境。 4 生态治理工程措施 4.1 河道平面形态梳理。根据小川沙河等4条段河道现状及周边区域的规划,把本工程主要分为自然景观、生态景观、美化遮挡及亮点提升等四大部分。潘泾路东侧毛家塘、陶家河、小川沙河在现有河道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及修复,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要目标;束家湾在河道走向改造的基础上,完善水生生物的配置,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河道修复工程 河道就是包括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供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植被特征明显不同于两侧土地,有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与物生产率。 我国目前河道修复工程多考虑河道的水利条件,常见的河道整治工程如下:1、加高河堤;2、采用钢筋混凝土与块石结构;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4、清淤。采用以上方法将极大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造成河道生境单一,水生植物缺乏,周边生态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净化能力较差等后果。 河道生态修复以生态手段,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的复杂过程。生态修复需要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包括水质净化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河床生态修复设计,河岸生态修复设计与河岸带生态修复设计。 一、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主要任务就是将人工河道形态修复成近自然的河道形态。自然河流有如下四中类型:1、顺直微弯型:总体顺直并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其中;2、弯曲型:具有外形曲折、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范围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3、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道,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有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4、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河流生态修复中,主要应针对河流形态,将沟渠化的河流形态改造成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1.河流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应设计有深潭与浅滩,断面上植物设计应注意层次,设计时应注意乔木、灌木与水生植物布置的位置与宽度,理想的河道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河道剖面理想断面设计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15:00:00.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肖孟富 [导读]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0600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从水生态修复概念入手,介绍了水生物基础修复技术,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及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泛滥等现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而且不需要耗费能源,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因此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河道整治的新措施。 1.水生态修复概念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具备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动物,同时,还要有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等。而水生态修复技术这是运用栽培植物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进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或者进行转移降解等方法,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技术在目前也是国际上常用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其中一个方法,水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具有治污效果好造价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的优点。根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河道水体的治理,就一定要从污染源开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之相结合,从而达到根本上进行治理,恢复水体生态。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内容 水生态修复系统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的当今,生态治水新理念的提倡而应运而生。水生态修复技术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是目前治理河道水生态的关键技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和鱼、虾、螺、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内容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净化水质,改善、修复水生物生存环境。作为目前来讲国际上常用的水体污染治理办法之一,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治污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践生活表明,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3.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3.1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厌氧-好痒组合处理三种。其运用人工培养的适用于分解污染物的一些微生物。运用控制这些微生物的品种、数量以及生长环境等,并结合人工曝气等措施,来加快并稳定诸如COD、氨氮以及有机氮等污染物的处理。生物处理技术依照河道水体的流域面积、水流以及污染程度等因素予以具体制定,现在主要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运用于污染较为严重河道的水质净化。 3.2修建生态岸坡 水生态修复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生物环境进行合理的修复,重新建立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生物平衡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完成生态食物链的重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理念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逐步的由传统的防洪、排涝向安全、生态的水环境观念转变。生态型岸坡的修建,不仅改变了传统河坡直立的结构形式,同时随着岸边植物种植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实现土壤固结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岸坡稳定性的全面提升,降低了岸坡被雨水冲刷现象发生的几率,而且岸边种植的大量的植物,也发挥出其在水生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水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城所,加快了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 3.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运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转化、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的效果。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是单一动植物与微生物的修复,还可为不同动植物与微生物一同构成的水生态系统来开展水生态修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动植物与微生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都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作用实现水体净化工作。人工湿地的修建可以维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调节地表径流,通过重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人工湿地不仅能够美化当地环境、构造景观,更能调节气温及空气湿度,对局部气候有效进行调节。 4.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将植物的种类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选择适合该河道的植物种类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土质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不同,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护岸时,就必须按照河道不同的水位来进行,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4.2建设多样性河流 通过恢复河流横、纵向连通来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河流形态多样可以有效减少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质化。进行河流横向的连通,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河流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进行纵向的连续性,即将河流建设成有护坡地基主河槽的复合断面状态。如果是在用护岸的地段,就需要采用透水岸坡防护结构,与此同时,科学的运用植物护坡和天然材料,像木桩、水葱、芦荟、柳树和乱石等,以此避免河流护岸硬质化。 4.3布置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比较常见的人造景观,有些湿地是在现有河道形态基础上进行开凿和布置人工湿地;也有部分人工湿地经由人工开凿,完全由人工来重现湿地景观。人工湿地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恢复河道的水生动植物系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通

水生态修复的12个方法

水生态修复的12条方法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理论复杂、因素众多、操作困难的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学,更要讲究实效。按照水生态系统的理论,结合上海河道、湖泊过去情况的分析,根据现在的实际状况和上海地区的实践经验,对修复水生态系统,创造水边和水中生物多样性环境,提出12条操作性措施。 两岸造树林河岸上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逐步形成林带,地面则栽上草坪,贴岸的树冠还可以伸向河道上空。其作用之一,可以增强生态功能,大树扎在土壤时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形成一个土壤生物体系。其作用之二,可以发挥景观作用,岸边的林带草坪,与河道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河坡植草坪(或灌木)传统的做法往往忽视生态,把河坡搞成直立式,或用块石和水泥板覆盖河坡并勾缝,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出发,有条件的河坡都应植上草坪或灌木。护坡上的草坪和灌木所起的作用很大:一是草坪和灌木与土壤形成的土壤生物体系,同样可以像两岸的树林与草坪一样,起到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有些灌木的根须还能够直接伸到水体中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二是河坡是水域向陆域的自然过渡带,草坪和灌木与土壤的结合,改善了温度、湿度,提供了食物;三是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 墙上攀绿藤城市化地区的部分河道,由于整个地区水面积的严重不足,为了确保水安全,提高河道汛期的蓄水量,不得已加高加固了防汛墙。弥补的办法是,在墙的陆域一侧种植绿色的爬藤植物,从下爬到上,到了顶以后从上爬到下,一直到水面;有条件的地区,在防汛墙的两面墙上,可依墙分层而建一些条式和点式的花坛,种上灌木或花草;硬质结构的直立或斜坡式护坡,宜种植一些垂枝灌木。 水边栽植物水边是水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在种植方法上,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斜坡上,也可栽在盆、缸及竹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河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并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水流多样化新的河道治理理念,要求在基本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浅,形成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其作用有两条:一是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二是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本身是水系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中建湿地河流、湖泊中的湿地,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手段,也可以称土壤生物工程,国内外有些中、小城市甚至用来处理城市的生活污水。河道与湖泊的治理中,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和槽蓄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一切都要因地制宜。另外,湿地也是水景观中不可多得的重要一笔,它充满了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

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应用探讨

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8-06-05T16:23:22.5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张熙宁 [导读] 摘要:我国河流众多,尤其是中小河流不计其数,目前我国的中小河流存在着退化现象,因此做好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南雄市河堤管理所广东南雄 512400 摘要:我国河流众多,尤其是中小河流不计其数,目前我国的中小河流存在着退化现象,因此做好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本文系统阐述了生态治河理念及要求、生态治河的主要模式,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生态治理技术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生态治河理念;生态治理技术;应用 引言 河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河流的治理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大部分中小河流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以及水污染加剧等问题,导致河流基本功能衰退,严重威胁着河流生态环境。因此,为了提高中小河流治理效果,应当摒弃以往以防洪为单一目标的治河思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河流回归自然”的生态治理理念,以更科学地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与河流健康生命和谐发展。 1.生态治河理念及要求 生态治河要从河流本身的自然规律出发,本着保持河流水体与河岸的连续性,保持河岸植物群落多样性、增进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完善化、保持河岸带功能延伸化。这就意味着在治理过程中要减少对自然地貌的破坏,尊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河流健康水质,治理措施要利于水体交换,维持植物生长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2.生态治河的模式 河流生态治理的模式主要包括河道清淤清障技术、河流湿地构建技术、河岸生态护砌技术以及岸后景观构件技术4大类。根据河道不同河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生态治河关键技术的典型综合应用,达到恢复完整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增强河道天然净化功能,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并改善河流自然与人工景观功能的目的。 2.1河道清淤清障技术 河道清淤清障重点处理对行洪排涝及水质有影响的砂石、垃圾和淤泥等,将其清运出河道,并对河道内影响行洪、航运和景观打造的障碍物进行拆除,而对不影响行洪安全的滩地或沙洲等,可予以保留。河道清淤疏浚以有助于恢复提升河道的过水能力、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为目的;清淤疏浚后河底高程要与上级骨干河道河底高程相衔接,并以结合满足过水能力、航运要求,不破坏堤防结构安全为原则。 2.2河流湿地构建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 2.3河岸生态护砌技术 生态护坡,是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生态护坡较传统护坡更具有自然生机,能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河岸生态护坡按材料和方法主要分为5 大类:植被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生态基材料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金属网笼块石体护坡。 2.4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有关乡镇规划等,对河道流经的村庄及乡镇进行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设计,在人口密集区适当河段布置一些景观效果好的树种进行景观绿化,生物与植物物种尽量选择本地物种。注重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体现当地水文化特色,统筹考虑,统一设计。采取的工程技术包括:设置亲水平台、斜坡面绿化带等。 3.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应用 3.1中小河流治理现状及目标 当前中小河流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设施不完善,洪涝灾害频发,河岸稳定性差;②在人群密集区,人类活动导致河道被侵占、河水被污染的情况日益突出,造成河流日益萎缩,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③地方政府对中小河流治理维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薄弱,投入不足,造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明显。 对中小河流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要坚持以安全和生态并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在工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和生态措施,避免过度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的目标可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来概括。要实现这些目标,在中小河流治理中需要加大对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3.2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应用 3.2.1水系沟通工程 通过工程措施沟通工程区的水系,使得水流畅通,水质改善。水系沟通采取的措施包括:对于河流水系中存在的水体淤滞、引排水河道卡口段、断头河等问题,应通过拆除堰坝、拓宽河道卡口段、增大过水涵洞、新增引排水河河道、沟通断头河等措施,增强水体间水力联系,促进水体流动。 3.2.2清淤疏浚工程 通过对将河道内阻水的如淤泥、砂石、垃圾等清理出河道,以恢复或扩大过水断面,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质等。对以排涝为主的河道,应根据两岸地面高程及排水要求,合理确定排涝水位线,并根据排涝流量相应确定河道清淤疏浚的纵横断面;同时也应该注意疏浚后的河道底高程与上级河道相衔接。在制定疏浚方案时,对于不影响行洪排涝的滩地应该尽量保留,尽量避免断面单一化、尺寸几何化,有利于维持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河道清淤前后对比见图1、图2。图1 清淤疏浚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