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色列失踪的“十支派”才是中国人的祖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以色列失踪的“十支派”才是中国人的祖先

“消失的十支派”在中国?近些年来,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古代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掉后,“消失的十支派”经

波斯进入中原,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明外来说在近现代中国层出不穷,而血统外来说也出现了诸如“中国人是苏美尔人后裔”的新奇说法。那么,“以色列支派在中国”,这种说法是真的吗?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以色

列支派的来龙去脉。根据《圣经》传说,古代以色列由十二个不同的支派组成: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以萨迦、西布伦、约瑟(分为以法莲、玛拿西)、便雅悯。《创世记》记载十二支派来源于以色列第三代先祖

雅各(别名“以色列”)的十二个儿子,其中曾经在埃及身居高位的约瑟的两个儿子都得以发展成独立支派,因而支派总数实际是十三个。而根据《约书亚记》18:7,摩西的继任者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并分配土地之时,负责宗教事务的利未人并未获得祖产而散居全境,因而最终在地理上以色列仍然由其余十二个支派组成。根据《圣经》绘制的以色列十二支派领地示意图很难说十二支派之间最初是否有血缘关系。事实上,十二支派或许仅仅是基于共同或相似的语言(希伯来语)及宗教信仰(崇拜耶和华)的部落集团,其内部联系并不紧密。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大卫王从扫罗王手中夺权,

建立以色列王国,领土曾包括如今以色列全境和约旦河东岸。历二世而衰,著名的所罗门王死后,北边十个支派在耶罗波安的带领下脱离了建都于耶路撒冷的“中央政府”,建立北国

并仍称以色列。而南国仅剩下大卫家族从属的犹大部落和扫罗王的便雅悯部落,史称犹大王国,当今犹太人便认为自己是犹大王国后裔。公元前九世纪,北国国王暗利(Omri)迁新都撒玛利亚(Samaria),从此北国又称撒玛利亚王国。公元前722/721年,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完成了对撒玛利亚的歼灭,并将其居民流放。由此诞生了著名的“消失的十支派”

传说。千百年来,从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和印度犹太人,再到更显牵强的印欧语系的斯基泰人(中国古籍上的“塞种人”)乃

至印第安人、日本人,十支派的后裔在人们想象力的指引下可谓遍布全球,而华夏大地也未能“幸免”。然而,这些传言

往往没有任何文本或考古上的证据支持。文艺复兴时期的暗利像--迁都撒玛利亚的北国以色列国王Guillaume Rouillé's Promptuarii Iconum Insigniorum然而,十支派真的丢失了吗?其实,两千年来巴勒斯坦境内一直生活着一群自称是北方以色列王国后裔的居民,他们和犹太人一样信耶和华,读摩西五经,他们就是撒玛利亚人。熟悉《新约》的朋友可能还记得耶稣与撒玛利亚女人的井边对话以及关于“撒玛利亚好人”

的寓言。历史上撒玛利亚人生活在帝国边缘,周旋于规模远大于其自身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时至今日只

剩下区区七百人,却仍然坚守着千百年来的传统。这个或许是中东地区最弱小的民族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他们到底

是不是以色列后裔?他们和犹太人是仇敌还是近亲?他们又

是凭借什么留存到今天?撒玛利亚人:北国后裔还是外来移民?今天的撒玛利亚人分布于两个社区:以色列特拉维夫郊外的

霍伦(Holon)和巴勒斯坦的那布鲁斯(Nablus),而后者也就是圣经中的示剑城(Shechem),亦即两千多年来的主要聚居地。撒玛利亚圣地,即《圣经》中的基利心山(Mt. Gerizim),就位于那布鲁斯。作为一个民族-宗教社团,历史上关于撒玛利亚人血统和宗教传统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撒玛利亚人坚信

自己是以色列北方支派特别是约瑟家(以法莲和玛拿西)的直

系后裔,而与其针锋相对的是,圣经和后期的拉比犹太教(Rabbinic Judaism)则认为北方亲族被亚述人流放之后已全

然消失,如今的撒玛利亚人不过是亚述迁移过来的外族后裔,也就是他们口中的“古他人”(Cutheans;Cutha是两河流域城市)。在宗教上,有些犹太资料认为撒玛利亚人本是偶像崇拜者,只是改宗犹太教之后才开始信耶和华,且一直不够纯正,关于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上崇拜一只鸽子的传言也流传

了许久。不难发现,撒玛利亚和犹太双方的说法都充满了争辩意味,恐怕事实介乎两者之间。根据《圣经》《列王纪下》,亚述流放以色列国民的同时将来自古他、巴比伦以及叙利亚、腓尼基居民迁到北国故地。这些人敬拜本族神祇,开始时并

未拜以色列的神耶和华。于是,耶和华便降下狮子咬死了一些人,亚述王只得命以色列祭司教导他们当地的宗教规矩,因而这些移民才开始信仰耶和华,但还保持着自己本族信仰。因此,后代犹太拉比将撒玛利亚人蔑称为“狮子改宗者”(Gere Arayot),意指撒玛利亚新居民只是因为怕死才假意皈依。在《以斯拉记》和《尼希米书》中,经历巴比伦之囚返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拒绝承认北国居民是同宗,两者之间矛盾重重。到了罗马时期,犹太作家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在《犹太古史》中声称尼希米时期耶路撒冷祭司玛拿西因为娶了撒玛利亚人参巴拉的女儿而被驱逐到北方另立门户,从此“凡有反戒律行不洁之事者便跑到示剑人那里”。在另一则故事里,约瑟夫斯更是写道撒玛利亚人面对希腊入侵,号称自己是腓尼基人的一支(西顿人;Sidonians),因迁到以色列来而不得不遵守犹太人的安息日,但与后者并无关联。果真如此,撒玛利亚人的移民身份就算是坐实了。不过应该指出,《圣经》

和约瑟夫斯的目的都不是客观记述历史。巴比伦之囚的成员返回耶路撒冷之后以“民族脊梁”自居,排斥异己。没有经历

流放的犹大居民都饱受歧视的情况下,我们不难理解圣经相关章节对北方居民的敌视态度。而约瑟夫斯作为被罗马俘虏的起义将领,美化犹太人更是其作品的主要目的,对近邻的负面描述也并不惊人。撒玛利亚人坚信自己是以色列人后裔。图为撒玛利亚祭司和撒玛利亚摩西五经1908年Omaha

Public Library然而,《圣经》中也有另一种声音。《历代志下》写道,北国灭亡后,南国犹大国王希西家(Hezekiah)统治时期仍能召集劫后余生的北方以法莲、玛拿西、以萨迦、西布伦遗民来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正如以色列学者Yeirah Amit 指出,尽管《历代志》本身的史学价值往往受到怀疑,但这种说法或许不无根据。因为,亚述方面的资料显示被掳走的以色列人大约两万多人,而当时北国以色列是地区内较大的国家,人口很可能远多于此。何况古代资料本身可能有夸大之嫌,真正留在故地的遗民或许更多。和巴比伦之囚一样,亚述帝国的人口迁移意在移除当地的贵族豪族,仅留下平民以致群龙无首,消除叛乱的可能。举国流放成本更高,却并不能起到更大作用,因此可能性较低。在血统以外,犹太拉比文学中也多次承认后来的撒玛利亚人的许多规矩合乎犹

太律法。犹太律法著作《密西拿》更是规定撒玛利亚人可以参与犹太餐后祷告(Zimmun),只是在《塔木德》及后期拉比律法中对撒玛利亚人才更加严格起来。这样看来,或许十支派的大部分成员并未离开北国故地,宗教上可能也没有“离经叛道”。当然,亚述对新领土人口置换的统治策略有大量史实支持,因此《列王纪》的记载也并非毫无根据。很可能后来的北方居民是混血后代,而十支派的血统占了多大比例,考虑到古代中东人口长期混居、移民也多为闪族人(Semites)的事实,恐怕现代基因科学也很难给大家定论了。小族的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