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区平原型湖泊资源保护对策及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保护区平原型湖泊资源保护对策及措施
摘要 2009—2012年,对总面积为37.00 km2的平原型湖泊涨渡湖进行了翔实的调查与分析,并结合现行政策和湖泊资源实际,就湖泊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湖泊资源;保护对策;涨渡湖;湿地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s9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4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以各种方式支配着湖泊资源。
武汉市湖泊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湖泊资源丰富,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湖泊资源环境不可避免发生改变,湖泊生态容量不断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湖泊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逐渐步入了法治轨道,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渔业法》《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和《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一批法律法规,但各地在执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为此,课题小组历时4年对湖北省新洲区平原型湖泊涨渡湖进行了专题调查,并结合法律政策背景和自然资源实际,在湖泊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 涨渡湖资源概况
涨渡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境内,是长江北部中游地区一个平原型浅水湖泊,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相关管理部门在湖泊南北两岸分别建立了4座节制闸以及与长江相连的沟港,可人为调节
江湖水流交换频率与湖泊蓄水量,通过机械涵闸调节与长江的联系。
湖泊现有水域面积约37.00 km2,承雨面积近524 km2,湖面东西宽6.50 km,南北长6.00 km,湖底原始平均高程17.70 m,最大水深2.30 m。
沿湖筑有围渍堤,堤顶高程23.00 m,常年调蓄水位在20.00 m左右,是一个兼有水产养殖和水量调蓄功能的湖泊,并吸纳承担与之相连的陶家大湖和七湖2个小型湖泊(2个湖总面积6.8 km2)的排涝御灾任务(图1)。
200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涨渡湖流域列入长江中下游流域湿地保护区,涨渡湖列为核心保护区,其年平均水产品产量3 800.00 t,产值4 101.60万元。
湖泊水面年承包收入241.00万元,年纯利润65.00万元。
涨渡湖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生动植物食品和资金,为新洲区抗旱御洪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资源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1990年起,湖泊经营管理部门秉承“摸清资源存量、合理开发利用、维护水生态平衡”原则,与中国科学院长江水产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湖北)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通力合作,对涨渡湖进行了水体生物资源调查分析、水质环境状况跟踪监测、调整湖泊放养结构等系列保护性开发工作。
2009年调查统计的湖泊水生动物有17科52种,主要水生经济动物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的青、草、鲢、鳙、长颌鲚、银鱼、螃蟹等,湖泊定居性品种为黄颡鱼、长春鳊、团头鲂、鲤、鲫、乌鳢、蒙古红鮊、翘嘴红鮊、鳡鱼等。
此外,还有龟、鳖、鳝、虾、蚌等其他
经济性水生动物。
水生植物21种,其中莲、藕、菱等占水生植物生物量的35.20%。
2010年涨渡湖水生动植物减少了3个种类,湖泊生态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减少和降低态势。
涨渡湖现行管理体制和职能框架设置与湖泊保护开发利用科学规律存在一定的冲突,权属管理与经营策划、资源保护与规划执法相分离,一湖多主、一湖多头管理现象较为突出。
湖泊有近30年没有进行引水疏浚冲刷和适量的水体交换,加之湖周接壤的3个街镇农田水土流失残渣和居民生活垃圾不断涌进沉积于涨渡湖,导致湖底高程不断增加。
2010年实地测算,湖床平均海拔高程增加到18.75 m,湖泊蓄水量急剧下降;涨渡湖东围堤区、齐头嘴和汤湖段出现过湖区草原景观,湖泊生命和生态容量出现明显的衰老萎缩迹象。
“涨渡湖黄颡鱼”是涨渡湖区的特有品种,2008年12月被国家质检总局确认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涨渡湖现建有5.5 km2的涨渡湖黄颡鱼资源原种保护区,同时建成了湖北省省级涨渡湖黄颡鱼良种场。
但是2010年以来,湖泊因干旱和灌江纳苗配套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涨渡湖黄颡鱼”产卵繁殖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水生植被环境也因旱情严重而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涨渡湖黄颡鱼”苗种分布密度和资源存量下降50.00%以上,湖泊由原来年产鱼苗3 700.00万尾减少到目前的1 830.00万尾。
不仅“涨渡湖黄颡鱼”的品质出现下滑,同时给该品牌的产业化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3 湖泊资源保护对策
依据湖泊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因湖制宜、科学修复”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发挥湖泊功能、修复湖泊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湖泊资源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好湖泊开发利用与修复保护、近期效益与可持续利用及各类功能间的关系,促进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1-2]。
3.1 明确湖泊管护责任权属
政府要依据湿地保护区资源现状和科学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以立法形式重新界定湖泊水域权属范围、水位控制线、水资源容量、生物资源量以及相关系统监控临界点,出台配套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
防止湖泊水面减少、湖泊污染,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保证湖泊保护工作所需经费。
将湖泊资源保护工作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政绩考核应当包括湖泊执法巡查、检查和湖泊整治、责任追究等内容,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围垦或改变湖泊形态面貌。
3.2 制定出台“灌江纳苗”地方性法规
以立法的形式,统筹解决湿地保护区内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建设、水利、渔业、农业等行业利益各方矛盾纠结障碍,形成“灌江纳苗”长效机制和制度化、常态化,在政策法规层面给湖泊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支撑。
3.3 建立产业经营许可制度
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在涨渡湖湿地保护区范围内,建立健全产业准入制度,强制性关闭淘汰高能耗、
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落后产业;推广示范循环经济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三新”技术成果,使涨渡湖成为长江中下游生态渔业的模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鱼类资源种质基因库。
4 湖泊资源保护措施
4.1 沟通江、河、湖的联系
将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内呈线型分布的涨渡湖、七湖和陶家大湖3个湖泊进行贯通,南由涨渡湖与长江联通,西由陶家大湖与倒水河联通,实现三湖连江、连河,从而增强涨渡湖的抗灾和自净能力,同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江湖联系机制,促进各水域之间水生生物物种和能量物质的科学流动,增加涨渡湖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达到保护湖泊湿地资源的目的。
4.2 增加湖库容量
涨渡湖兼有抗旱、排涝、养殖等多重功能,属平原型浅水性湖泊,湖滨带滩涂面积较大,便于现代水利工程机械作业,政府必须把湖泊整治项目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定期疏浚联系江河湖沟渠管道和湖底淤泥,加固提高湖堤高程,提升渔业湿地功能和湖库容量。
4.3 恢复水生植物群落
积极完善利用现有的江、河、湖联系通道,人工调节湖泊水位,按照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培植保护湖泊原生态的水生植物,定向性培植漂浮型、沉水型和挺水型水生植物群落,人工设置围网蓄养水生植物群落;待湖泊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后,适时拆除围网,对湖泊生物资源实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
4.4 适时进行“灌江纳苗”
通江大闸的开启和关闭主要依据防洪调蓄、排涝抗旱的需求来运行。
在鱼类繁殖季节(4—9月),通过灌江纳苗的方式,将长江天然江水、天然苗种和其他有益生物引入湖泊,使江湖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联系,为洄游性鱼类提供必要的繁殖场、育肥场、产卵场和洄游通道,增加湖泊鱼类区系组成、复壮湖泊定居性产卵鱼类;通过适时进行灌江纳苗,不但能净化、改善湖泊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渔民的收入,促进渔民增收及使湖区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5 补充湖泊鱼类资源
以湖泊资源调查和湖泊生态系统平衡需要为依据,通过人工放流和人为干预,增殖补充与湖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鱼类品种,调节完善湖泊水体生物种群结构,提高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容量。
4.6 实行湖泊禁渔期、禁渔区、休湖期制度
通过立法制订符合湖泊资源实际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禁渔期、禁渔区、休湖期,保证湖泊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法律手段保护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和各种渔业资源,为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与支持。
4.7 推进保护区经济转型发展
充分发挥通江通河湖泊的自然资源潜在优势,在涨渡湖渔业湿地缓冲带建立生态渔业示范基地,组建产业化集团,以“公司+基地+
农户+市场”的运行模式,引导保护区内农民由传统单纯的种养业向“种、养、加、销、游”一体化转化,由增量型农产品向优质、高效型转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设施农业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使湿地保护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绿色化、管理智能化、功能拓展化[3-6]。
5 参考文献
[1] 刘建康,曹文宣.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2,1(1):17-23.
[2] 魏青山,卢焱清.涨渡湖水生态系的结构和生产力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4):390-396.
[3] 王利民,胡慧建,王丁.江湖阻隔对涨渡湖区鱼类资源的生态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287-292.
[4] 张杰,赵振坤,李晓文.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的规划设计一以武汉市郊涨渡湖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4):134-138.
[5] 李立银,倪朝辉,李云峰.涨渡湖渔业资源及鱼类多样性状况研究[j].淡水渔业,2006,36(2):13-15.
[6] 谢崇华.浅水湖泊经济发展初探[j].湖北渔业,1993(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