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答案解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5.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D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6.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7.《尚书·武成》用“血流漂杵”来描写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而孟子却质疑,“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矣?”孟子的质疑 A .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历史 B .抨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C .说明其历史观的局限性 D .体现了对商亡教训的反思

8.汉武帝之前,人们对祖先神的关注较少,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 .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B .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C .选官制注重考察孝廉

此卷只装订不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D.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

9.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10.《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11.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

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

12.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A.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B.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13.宋代禅师契嵩在《寂子集》中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据此表明

A.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

B.佛教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儒学社会地位稳固

D.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

14.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1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

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易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16.孟子地位在唐宋时期被提升,《孟子》被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经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孟子》

A.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B.构建了完整的学体系

C.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D.有利于与佛教斗争

17.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

A.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C.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

D.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

18.黄宗羲在《原法篇》中说到“后之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而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本质上表明他

A.反对宋明理学的束缚

B.认识到帝王之法的弊端

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