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答案解析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高效整合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纵向梳理]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1.(2018·江苏四市一模)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反映出董仲舒( )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A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
]二、儒家思想特点及现代价值1.特点(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适应性。
2.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对点训练]2.(2016·海南高考)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参照solo评分法【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评价得分两方面。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古今结合)。
2.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测试卷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2016长郡)“周公制礼”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渊源,唐宋以前,儒家推崇的圣人向来是“周孔”,唐宋开始,“周孔”逐渐被“孔孟”所取代,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D) A.中国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B.“仁政”和“民本”思想更符合时代需求C.理学家对孟子思想的推崇D.周公思想存在的经济基础崩溃【解析】周公是传说中周礼的制定者,孔子继其踵,推崇“克己复礼”,代表的是贵族思想,孟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他把儒学的对人以仁发展为“仁政”“民本”思想,反映了普通平民的诉求。
唐以前,贵族政治犹存,宋以后,社会平民化程度加深,所以孟子地位提高;东汉末至隋唐一统和唐末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历史启示了“仁政”和“民本”思想的重要性;理学家例如朱熹把孟子的著作校注,列入科举考试范围,也提升了孟子的地位;A、B、C都是变化原因。
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进入战国以后就是小农经济,唐宋时期周公地位的让步与小农经济在近代崩溃的史实无关,故选D。
2.(2016雅礼)《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材料表明《春秋》一书(A)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解析】《孟子》有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春秋》在维护奴隶主统治方面的作用,体现孔子思想的保守性,故A项正确;周王此时已经不具备统治天下的权威,故B项错误;以德治民的理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当时没有成为治国理念,故D项错误。
3.(2016长郡)“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C)A.商鞅B.孔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伪”就是人为,非天生之意。
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试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
”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 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①男女平等 ①议会至上①工商皆本 ①实行众治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由此可见宋元之际()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4.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5.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7.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①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①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①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课标Ⅲ)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6.(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 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高考历史 (课标Ⅲ专用)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五年高考
考点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Ⅰ、课标Ⅱ、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 D 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 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3.(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 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新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1河南名校联考]孟子劝诫“为政者”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给予民众以福利,使“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才能赢得天下。
这表明孟子( )2.[2021河北张家口月考]齐国的稷下学宫,可看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
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这个学术王国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儒、道、名、法等家都曾有重要人物出入稷下,其思想互相影响。
稷下学宫的开设( )3.[2021晋南高中联合体阶段检测]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一统。
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
这( )4.[2021河南洛阳第一次统考]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碑。
这些石碑历时8年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
这一措施( )5.[2021中原名校第四次考评]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学说,但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这反映出( )6.[2021山东质量检测]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
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它们都( )7.[2021重庆八中适应性测试]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明朝衰亡的教训出发,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由此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
该新思潮( )8.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导“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9.“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君臣错位、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危急时,自省或检讨自己的过失、过错发出的一种口谕或者文书。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答案解析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
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传统的挑战,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并不是李贽的追求,D项错误。 知识拓展 李贽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王阳明本就受佛学影响较多,明代社会三教融合已经
较为充分,甚至出现了“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的说法,李贽思想中有佛教的一些
观念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接受了一些佛教的观念,却不是以融合儒佛为己任。材料中所描绘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 也。”
的正是李贽的外在形象,这种形象具有反对传统儒学观念的色彩。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 下归服 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 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
答案 答案要点: (1)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 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评分表:(9分) 论点0~2分,论据和论证0~6分,论述0~1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D.人本3.“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出自于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A.《春秋》B.《道德经》C.《论语》D.《韩非子》4.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5.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6.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严刑峻法C.主张顺应自然D.主张“礼法并施”7.《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8.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9.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10.《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用书含解析

专题十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考试内容、考核要求年考情考查热度真题示例考查角度学科素养百家争鸣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②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浙江月选考,分秦统一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浙江月选考,分百家争鸣的表现历史解释汉代儒学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太学的创建()③科举制的文化影响()浙江月选考,分太学设立史料实证★★★浙江月选考,分太学的影响历史解释宋明理学①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③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浙江月选考,分朱熹思想主张历史解释★★★浙江月选考,分王阳明思想主张历史解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②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③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④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浙江月选考,分明末清初思想影响史料实证★★☆分析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
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思想及其价值;对科举制文化的考查,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文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多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
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
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
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
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
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
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
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
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
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
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
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廷。
(课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06 备考建议 1.重点理解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
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2.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1 8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 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35
������������������������������������������������������������������������������������������������������������������������������������������������������������������������������������������������������������������������
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战国时期人)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③提出“ 逍遥” 的人生态度。 2.儒家学派
代表 思想
内容
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孔子 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 提出“ 为政以德”,以“ 德” 教化 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 ,维护 等级名分
b.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 的诚信观念、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增强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 化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 礼” 是西周时的等 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但“ 礼” 作为 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不可或缺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
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5.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D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6.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
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7.《尚书·武成》用“血流漂杵”来描写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
而孟子却质疑,“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矣?”孟子的质疑 A .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历史 B .抨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C .说明其历史观的局限性 D .体现了对商亡教训的反思8.汉武帝之前,人们对祖先神的关注较少,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
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 .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B .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C .选官制注重考察孝廉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D.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9.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
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10.《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
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
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
这一衍变表明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11.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
《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12.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此举意在A.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B.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13.宋代禅师契嵩在《寂子集》中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
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
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
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
……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
……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
”据此表明A.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B.佛教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儒学社会地位稳固D.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14.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
“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1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
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
这反映了当时A.婚姻自主较普遍B.理学影响力有限C.对外贸易较发达D.市民阶层的扩大16.孟子地位在唐宋时期被提升,《孟子》被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经典。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孟子》A.继承了孔子的思想B.构建了完整的学体系C.具有较强的思辨性D.有利于与佛教斗争17.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
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
这反映了A.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C.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D.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18.黄宗羲在《原法篇》中说到“后之君主,既得天下。
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
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而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本质上表明他A.反对宋明理学的束缚B.认识到帝王之法的弊端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反对满族统治汉族19.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
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20.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21.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
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
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22.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
顾炎武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23.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才(财)不可胜用矣。
”据此可知,唐甄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B.谴责中央集权统治C.主张发展自然经济D.要求减少政府束缚24.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有关理学的记述。
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A.理学之名兴起于南宋B.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C.关注理学的视角因人而异D.宋明理学发展较曲折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材料一:“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材料二: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说道:“‘平民主义’是democracy译语,有译为‘民本主义’的,有译为‘民主主义’的,……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
——摘编自李大钊《平民主义》(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变化及其背景。
(12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
(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分)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
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
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材料二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