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DEVELOPING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刘袁浩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是建立在批判传统认识论主客、思存二分基础之上的。
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认识论框架下,认识对象的意义会被人为遮蔽。
因此,他设定了“此在”这一存在论范畴,用以克服认识论的缺陷。
I一、离经叛道的“现象学”众所周知,海德格尔谈论、言说1的“存在”,是作为基础性的存在。
在:《存在与时间》这部代表作中,海德格尔指出,“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1 (phenomenology)存在论"。
如何理解哲学作为“现象学”意义下的存在论?1在海德格尔看来,自亚里士多德以降,哲学家们一直在对“存在”进行探索,但是,都只是在无休止地围绕“存在之物”进行言说,并没有触及“存在”本身。
1在希腊文语境中,“现象”这一概:念大致有两重意涵:第一重,事物的自1我显现。
这种“自我显现”,有时显现事物自身,有时则显现不是事物自身的“假象”;第二重,“逻各斯”。
逻各斯的[指代非常丰富,总体来说多指“言说”。
:当把逻各斯置于“现象”中时,可以理:解为“通过言说来显现事物自身”。
由:此可见,对于现象学的意义,抑或是现象学的存在论,指的就是通过言说的'方式使得事物自身得以显现、呈现。
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大相径庭,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并非“意识论”。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其:初衷是为了获得一个删的理虹具,,借助这个理性工具来认识世界。
胡塞尔[现象学的特点在于,通过认识主体的意:向性活动来展现、呈现事物本身,置言:之,胡塞尔意义上的“存在”,是人的思[维意识中的存在,即:事物的存在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坚决否认胡塞尔式的“存:在只是意识中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的最基本的、普遍性的状[态。
人的意识活动不过是人的整体存在翻的一个构成部分,并不肠有、:全部。
这从侧面反映了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核心根基的批判——即,:在人的显意识并不突出的状态下,对[“存在”的显现就明显不是内在的“意[识”了,而是外在的“(人的)存在”了。
对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问题的几点理解
第41卷第1期2020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41No.1Jan.2020[文章编号]1004—5856(2020)01—0028—03对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问题的几点理解林宝(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湘潭41145)[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对此在的时间性作了重要的阐述,学者们也更关注于此,然而,仔细研究后发现此在的历史性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文章拟从此在历史性的生存论存在论解说、“流俗的历史领悟”与此在的演历、此在历史性的基本建构等三个方面入手,尝试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历史性思想进行探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中图分类号JB086[文献标识码]A dci:10.3969//issn.904-5856.2020.09005-、“此在”历史性的由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这一概念”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对人的存在的界定突出不了特殊性,体现不出人之为人存在的特殊意义”传统哲学是在尝试对存在的某种属性作出解释,意即这个讨论的存在加入了人的主观属性的东西”为了与传统的哲学家有所不同,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此在是从存在论角度出发,按照存在论意义理解的存在者,用来特指人这一特殊存在,但需注意的是它不是指具体的可视的人”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此在处于运动的状态,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由于自己的存在然后感知到自己本质的存在者,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人的具体存在才由此逐渐证实了万物的存在的一般意义及奥秘,所以是让存在自己彰显出自己,不需言说定义”“历史性与时间性本身有关”这也就是说,历史性不是一个建立在流俗的时间概念基础上的概念。
”[]历史性来自于时间性,他不是从所谓的历史学中得来的,所以需要对生存论时间性的要求的可能性及其流变结构进行分析,才能获得对历史性的存在论的领会,也就意味着这里的此在的流变指的是自己显现出自身的运动”存在者在历史性地生存着,并清晰地表现出历史进行和掌握历史的存在的可能性”需要指出的是此在必须在存在“在时间中”这层意义上被称作“时间性的””因为就算史学,在生,关时历的使用,如钟表或者是日月星辰等标志时间性的刻度工具的使用”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以同一种方式“在时间中”进程”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也就是属于此在的历史”而此在又是时间中的此在,所以此在的历史性与时间性必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从而通过对此在的思考展开对存在的分二、“此在”历史性的界定此在史性的主要的史性的界定问题,与历史、历史学等不同之处,以及史性的学者认,的史学定义跟海德格尔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有很大的出入。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此在的建构和它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无论这一存在者是否摆在时空中。
于是,此在特有的空间性也就必定奠基于时间性。
此在的空间性必须以其时间性为前提条件吗?诚如此言,空间性之于此在究竟有何意义?此在的空间}h}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究竟又有何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要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对此在的存在刨根问底,而时间性是此在生存建构和存在方式的前提,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
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主要是通过阐释此在的时间性来谈论存在问题,所以,时间性概念历来为海德格尔思想研究者所重视,并得到广泛的阐释。
相比之下,空间性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研究中则常常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对存在问题的阐释越来越多提出与前期处于不同地位的空间性概念,学者往往重视并积极探讨的也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著作,比如《筑居思》、《艺术与空间》中所阐释的空间性。
其实,在《存在与时间》中,空间性己然显示出自身对于此在的意义,非但不能只将其简单归结为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有可能,反而是与时间性有着同等地位:空间性和时间性同时规定着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此在具备空间性使此在本真存在成为可能。
本文将对此作出阐明及论证。
一、提出问题对笛卡尔空间观的补救20世纪社会空间理论兴起,对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深远。
这不舍是人类对空间性理解的巨大进步。
空间问题作为哲学重大问题之一,从古希腊时期就为许多哲学经典作家所讨论,亚里士多德就说:须知大家都不过是在说明确有空间这东西,只有柏拉图己经在力图说明空间是什么了。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是第一个对空间进行系统阐释的哲学大家,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
所以,在我们根据海德格尔的视角提出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作简要的回顾,以免我们对本文产生错误的理解,那就是海德格尔竟完全处在传统存在论之外而对其横加指责认为传统存在论没有解决他要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以笛卡尔对世界的分析作为其提出问题的参照。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内涵及启迪
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批判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法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将存在者与存在本身混淆,导致主客二分法的产生。他 通过区分“存在者”与“存在”,揭示了存在的真正内涵。
超越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归结为某种超验的、绝对的实体或本质。而海德格尔强调 存在的历史性、境遇性和语言性,从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
02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 内涵
“存在”的定义与的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存 在状态或存在性质。
02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和不可还原性等
特性,它是超越一切具体存在者的最高存在。
“存在”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或精神实体,而是一种使得万物
03
得以存在的本体论条件。
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技术与存在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与存在的关系 ,也改变了人们对存在的理解。
技术对存在的影响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存在越来越被物化和客体化。人们通过技术来控制和利用存在,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与 存在的直接联系。
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启迪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碎的事物所困扰,忽视了存在的意义。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可以启迪人们 思考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推动哲学的发展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不 仅有助于理解他的思想,还有助于推动哲学的发展。
05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 争议与讨论
对“存在”概念的质疑与批判
“存在”概念的模糊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被批评为过于模糊 和抽象,缺乏明确的界定和阐述,导致理解 上的困难和争议。
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人
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人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生存为本质,在世存在并对自身有所体会,“人”在海德格尔哲学中也有提及,人以此在在世生存和展开的被抛形式出现。
海德格尔的“此在”它不等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它正在生成但仍未是,是脱离于一般现成存在者,海德格尔设定此在,用以审视和揭示存在的意义,此在是存在意义的发问者,也只有此在或此在式存在者能问寻存在的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任何事情都是存在者从遮蔽的状态到无遮蔽的“在”,我们只接触无蔽的、显现的在,是无法回到事情本身的。
关键词:此在;在世;人;超越;(一)此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首先作为一个存在者范本出现,是我们向来所是的那个存在者,即除如其他现成存在者的可能的存在方式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即是一种能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在以往,存在的含义似乎总是自明的、清楚明白、不言而喻的,其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海德格尔指出,不能用逻辑总结出的方法来定义,也不能用存在者来定义存在,相反的,存在是逻辑等的基础,只有探索存在的意义才是初衷,他认为,存在问题到现在仍未有所头绪。
我们对存在问题的发现说明我们对存在的问题有着含混而平均的领会,对存在问题的探索需要一个发问者,发问者需要有领会和可以发问的可能性,而此在就是作为一个发问者而存在,能对自身领会的同时可以发问存在的意义。
对于存在者来说,科学研究并非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不是最切近的,此在作为存在者范本存在,作为一种普通的存在者的同时也异于其他存在者,从存在者层次来说,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存在本身发生交涉,它在它的存在中总以某种方式、某种明确性对自身有所领会,从是它自身或非它自身即本真与非本真来体会,它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并通过它的存在表现出来,不论如何都与生存这个存在者相涉,通过生存活动理解生存问题。
此在这种存在者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这是其他非此在式存在所没有的,此在首先是存在本身,然后才是其他的可能存在方式,此在可以在自己的存在中选择自身和获得自身或失去自身,在这样可选择的状态下,此在形成了本真与非本真两种状态,一般的,我们用这个存在者去指某种确定的东西,并不表达这种东西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表示这个存在者在此,这个在此表达的存在性质总是我属的存在,而不属于其他的什么。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
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
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
“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
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
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主体向度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个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
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与马克思哲学有诸多相似之处。
基于此,在国内外学界甚至出现了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和用海德格尔思想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尝试。
在此重点研究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及其理论向度,并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作比,对澄清两者哲学理论误释,澄明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一、“此在”的范畴意指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这样写道:“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称呼这种存在者。
”[1](P.9)在海德格尔看来,“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有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表示这种存在者”[1](P.14)。
根据海德格尔文本阐释,“此在”范畴的第一意指是作为存在者的人。
在这个层面,“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1](P.9)。
对于“作为生存着的人,‘此在’不可能没有它的规定性”[2],这就要转向“此在”范畴的第二层意指。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
从存在者的层次上来看,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
论“此在”的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关系
下两部分,则理由可以被阐述为以下两点。 第一,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处于同一位阶, 即都处于“此在”的源始性生成领域,处于“任 何关于堕落与纯洁的命题之前”[2](P208), 因此不存在伦理意义上的优劣高下之分,故 “此在”并没有依伦理考虑而做出取舍的权 利。第二,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都不是奠 基在已被敉平的流俗时间中的,因此二者不 存在流俗时间意义上的先此后彼、舍此取彼 的关系。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构成的关系 是共时性的而非历时性的。因此,“此在” 对两种状态舍此取彼的可行性,已经先天地 被剥夺了。
智库理论
智库时代
论“此在”的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关系
陈桢楠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108)
摘要:“此在”是《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概念,它是早期海德格尔存在论分析的支点。“此在”的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分,是《存在与时间》
中存在论分析的重要脉络。“此在”两种状态的区分,是建立在“此在”本质性的内在张力之上的,二者之间在源初层面上存在着相互依赖、
已性隐蔽的状态,例如在共在的结构中化为 与他人打成一片的常人,以自欺的方式回避 死亡、逃脱罪责。两种状态都是组建起“此 在”生存论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环节,它们以 相互依赖、不可割舍的关系贯穿于“此在” 的诸种存在境况和时间样式中。
二、“此在”两种状态的关系 “此在”的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关 系可以分以下三部分阐释:非本真状态是本 真状态的准备;本真状态是非本真状态的支 撑;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不是非此即彼的。 首先,非本真状态是本真状态的准备。 非本真状态虽然是隐蔽的、非本已的状态, 然而它却是本真状态得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 准备环节。例如,在谈到共在问题时,海德 格尔指出,“常人”作为非本真状态下的“此 在”是最为切近的,“如果‘我’的意义是 本已的自己,那么‘我’并不首先存在,首 先存在的是以常人方式出现的他人。”[2] 此 外,海德格尔还强调,非本真状态的优先地 位、切近地位,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因为“只要此在作为其所是的东西而存在, 它就总处在抛掷状态中而且被卷入常人的非 本真状态的旋涡中。”[2] 其次,本真状态是非本真状态的支撑。 非本真状态并非凭空存在、独立存在,它必 须以本真状态作为它的前提。这是因为,如 果本真状态是不可能的,那么非本真状态作 为一种褫夺性状态,将丧失其褫夺的对象, 进而失去存在的依据和根基。如海德格尔所 指出的:“只有当它就其本质而言可能是本 真的存在者时,也就是说,可能是拥有本已 的存在者时,它才可能已经失去自身,它才 可能还没有获得自身。”[2] 最后,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不是非此 即彼的。尽管“此在”可以经由非本真状态 而向本真状态进行出越,但是“此在”无权 也无法单独占据本真状态而对非本真状态加 以舍弃。如果对应《存在与时间》中“准备 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和“此在与时间性”上
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
但是 ,西方哲 学从 柏 拉 图开 始 ,将 存在 定 义为 超越 一 切的 “ 理念 ” ,而理 念本身是超越 时 间与空 间的;亚里
于我们来说是 不言 自明的 ,但 是又 处于 黑 暗的 遮蔽 状
脱将存在理解 为存 在者 的窠 臼。这 种现 象一 直持 续 到
海德格尔为止 。
然而 ,海德格 尔并 非批 判 一 切传 统哲 学 的历 史虚 无主义者 ,而 是对 于西 方 哲学 史 非常 熟稔 ,他研 究 了
从认识论 角度 去问存 在 者。存 在不 是存 在 本身 ,只是
事情本身 。那 么采 取什 么样 的角度 才 能探 寻 到存 在 的
究之所 以有发 现 ,那 是 发现 了 事物 的本 质 ;我 们欣 赏
一
但 是 ,两者却 又有着内在 的关 联 ,“ 在着 ”离 不 存
开 “ 存在是 ” 。就 是说没有存在者 的存 在 ,也就 不会 有 存在 ,更不会有存在 的追 问。从某 种角度上说 ,存 在者
件艺术作 品 而 被 感 动 ,那 不 是 因 为 艺术 作 品本 身 ,
一
而是存在蕴 含在 其 背后 的存 在让 我们 感 动 ;我们 在谈
论哲学 ,预设 的前 提就 是 外界 事 物是 存在 的 ,或者是 我们的精神本身是存在 的 ;但 是 ,根据 海德格 尔 ,我们 这些预设 的存在其 实不 是存在本 身而 是存 在者 。因为 ,
种言说方式进入存在 的追 问或体验 。
消息 呢?海德格 尔认 为存 在 是一 种 状态 ,我们 不应 该
海德格尔“此在”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关系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哲学·文化】海德格尔“此在”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关系黎燕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存在论分析的支点。
在对“此在”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定义的理解上,需要与海德格尔的本意一致,这是正确区分“此在”这两种状态内涵的重要前提。
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海德格尔理解和把握存在论的重要理路,它们的关系立足于具有内在张力的“此在”本质性之上,两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赖。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本真存在;非本真存在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20)03-0081-04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核心是“此在”,存在的本质是“去存在”,且任何一个存在都要在其特定的意蕴中存在,即存在与其意蕴是共在的关系。
共在决定了“此在”不作为存在者的主体,存在者也不是“此在”的客体,而是两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烦”,这种“打交道”存在着两种状态———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
这两种状态在《存在与时间》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组概念,但海德格尔对这两者的概念表述不够清晰。
为此,“此在”本真与否的标准以及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联系,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内涵一些学者对本真的“此在”领会为“向死而在”,这种领会把“向死而在”推向了本真的“向死而在”;紧接其后又提出“向死而在”具有非本真性,但不是真的“向死而在”,这种领会是把“非本真的向死而在”理解为“假的向死而在”,那么这样理解的非本真存在就不属于“此在”在世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
然而,海德格尔的本意并非如此,而是将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都作为“此在”在世存在的方式,并且“此在”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着,它一直都是“向死而在”的。
(一)本真存在“本真”可作修饰词,亦可作限定词。
本真存在的“本真”是对“存在”的一种修饰,当其与“非本真存在”作对比时,则是对“存在”起到限定的作用。
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解读
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解读作者:郭梦敏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1期郭梦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此在”提出的哲学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只有人才能体现存在本身,并且在对存在的不断追问中获得自身的本质。
海德格尔赋予这个特殊的存在者以特定的名称——“此在”。
“此在总是我”和“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是此在的两个基本性质。
对“此在”概念的诠释,海德格尔是围绕“在世”来展开论述的。
此在的日常在世是常人,常人为自身而在此,但常人自身确是一种平均状态,而不是本真的、自己掌握自己的此在自身;此在在世的展开方式是现身、领会和沉沦;畏和烦是此在的结构整体。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在世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46-01“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Dasein”一词由两部分组成:da(此时此地)和sein(存在、是),指称人的存在。
他之所以将人称为“此在”,是想强调它是存在论层次上的存在,或者说,是就人特殊的存在方式来规定人,以此与传统对人的种种定义(如理性的动物、理性的存在者、劳动的动物等等)区别开来。
传统对人的定义是从事实性出发,而海德格尔对人的规定则是从可能性出发,因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
”[1]1 “此在”的两个基本性质(1)“此在总是我的”“此在总是我的”,这就说明了“此在”的单一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
这说明没有“一般的”人,只有单个的具体的人。
海德格尔说,“此在”在与别人说话时,总要把人称代词一起说出来:“我在......”,“你在......”,这就说明“此在总是我的”这一性质。
因此在本体论上不可以把“此在”理解为一个现成东西的类和样本。
“此在”的在就有“本真性”和“非本真性”两种模式。
从海德格尔的视野探析“此在”的内涵
【摘要】我们知道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中的开篇之言即为:求知是人的本性,海德格尔在继承和发展西方哲学关于存在的观念之时,勇于对传统的思想进行挑战,尤其是在西方哲学的近千年中,众多的哲学大家把存在理解为与存在者视为一致,把此在与其他存在者理解为相对和互相异同的关系,把其它存在者理解为此在的相对物,而非把此在与其它存在者理解为一种互溶的关系和一种在世的关系,没有从中凸显出此在的优先性和此在与存在关系之中的特殊性,没有把此在作为世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可知此在在对领悟存在和生存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在进入海德格尔著作的阅读中时,我们要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关键思想――此在的领悟。
关键词:此在;此在的内涵;此在的特点我们虽然作为海德格尔的浅层阅读者,但是笔者深感到作者思想之深邃和晦涩独特之处,深深的感到其领会存在者首先要领会其此在,其此在作为理解存在的支点,其此在扮演者桥梁在通达存在之中,并且此在与生存和此在具有最亲密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所以通达存在首先通达和领会此在。
一、此在的内涵此在作为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指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特指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
人是谁?人总是必须为其所是提供见证者。
(摘自《荷尔德林》诗释)我们从这句至理名言中可以领会我们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我们可以在境遇中和各种缘构中,切身领悟自己本真状态的存在,可以通过自己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来把握自己最原始、最本真、最切身的存在,我们求知是人的本性。
我们若追究存在。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所以我们要通达存在,我们要通过存在者通达存在,但是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存在者都可以作为通达存在的存在者,我们必须找到和拥有一种特殊的存在者作为通达存在的对象,在这种存在者里面,存在不是完全被封闭,而是我们通过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和其存在状态,我们可以把握其存在,我们知道只有我们人才会进行理性思考进行发问。
只有人,只有这对存在发问的人,领会这存在;而且人必须领会这存在。
关于海德格尔此在思想的思考
关于海德格尔“此在贺敏"思想的M思,曲,断J,阶(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陕丙咸阳712000)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迷雾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
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采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性质思考一、“此在”的提出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
长期把存在者作为本体去追问.而忽视了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存在。
海德格尔针对这种情况.把“思考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的基本本体论(旨在取代一切特殊本体论)的任务。
然而存在是无法直接把握的.它必须通过可以直接把握的存在者作为中介展现自己。
为了避免再次以存在者遮蔽存在,这个中介应具有比其他存在者优先的地位.即对它来说,存在本身是首要的和重要的。
存在。
对于人来说,就具有先于本体论的地位.人必得首先成为存在.至于成为什么样的存在则在其次。
只有人才能体现存在本身,并且在对存在的不断追问中获得自身的本质。
海德格尔赋予这个特殊的存在者以特定的名称——“此在”。
并从以往哲学追问客体、观念或逻辑的语法体系转向了人.开始了西方现代哲学对人的真正的卓有成效的关注。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存在是存在者的根据,不理解存在就无法理解存在者。
但另一方面.存在本身又必须通过存在者展现出来。
这个哲学的魔网在惯于知性分析的思维方式中是不符合逻辑句法的,海德格尔却认为:魔圈的关键恰在于超越和打破知性逻辑划定的界线。
我们认为。
存在和存在者的相互界定,正是本体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也是本体获得实在内容的契机。
这种对本体的综合、直觉领悟的方法,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就是“即体即用”、“即本即末”。
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本体界与现象界的分裂。
在此,海德格尔的摒弃知性思维的实在的、不流于空泛的追问本体的方式,以及下文将详细介绍的对存在与“此在”关系的描述,使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会通。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是他存在论意义上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定义、“此在”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以及“此在”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定义是,它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或存在的本质。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人类被视为存在者,而不仅仅是存在的一种存在体。
他认为,人的存在并不简单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通过“此在”与世界相交织在一起。
因此,“此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方式。
其次,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此在”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是世界的开放性;它是时间性的;它是他者性的。
首先,“此在”的开放性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通过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来展开。
其次,“此在”的时间性意味着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存在,它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
最后,“此在”的他者性指的是它的存在是通过与他者的关系而被塑造和定义的。
然而,“此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此在”的概念相对抽象和复杂,不易理解和应用。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此在”的描述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生活和现实世界存在差距。
还有人认为,海德格尔对于“此在”的解释过于主观和个体化,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等因素。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中的“此在”概念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明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方式,具有开放性、时间性和他者性等基本结构特征。
通过“此在”,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珍惜时间,追求和谐共存。
然而,“此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论本有(Ereignis)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地位及含义
《 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 且多认 为海德格 尔此 时 , 仍然是在通常意义上使用 Ee ns ri i。对于这种误解 , g 张汝伦教授 的《 论海德格尔哲学的起 点》 ②一文或许
是 由此而发 。其实 , 这之前 Z i i ig an Rd n 博士 , e l 就指
出 11 9 9年出现 的 E e n ri i g s并非 如诸 多 中国学者 所 认 为的 : 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使用 , 而是区分了理论 意 义上 的发生和某人真实经验的一部分的发 生。 ③
地被给予一个 生存 着 的个人 。 于此 , 国梅依 认 ⑥ 德 为 :海德格尔很可能早 自于 12 “ 9 0年起就 已经 开始
Wi m vn} r nn Ⅱ o I r 8 n,1 8 P 19 2 6 35 4 5 3 . er 9 , .2 , .6 ,2 A 2 7 7
解体验之 际, 我并没有看到什 么心理 的东西。发
② 张汝伦 : 论海德格尔哲学 的起点》 《 旦学报) 0 5年 《 ,复 20
第 2期 。
C m r es eSu o He egr ST o g t cesF u dt n o pe ni t f i g e ’ h u h,A cs o n ao h v d i
Ka s s Ci n a t y,Mis u i, 0 , 5 1—5 2. s o r 2 01 P. 3 3
生事件 ( r e ns 也 不是说 : 佛我是从 外部 E — i i) g 仿
或者无 论何 处居 有体 验 的; 在这 里 , 外部 ” “ 与
“ 内部 ” 就像 “ 生理 ” 心理” 与“ 一样 , 都是 毫无 意 义的讲法。就体验 乞灵于本 己之物而 生命 只是
《存在与时间》注解
《存在与时间》注解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27年。
这部作品是现象学运动中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海德格尔在这部书中提出了“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即“存在问题”(Being Question),试图回归到对“存在”本身的原始追问。
注解如下:
核心概念:海德格尔提出“Dasein”(存在者,中文一般翻译为“此在”)的概念,特指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存在状态,强调人类存在的历史性、世界性和有限性。
他主张,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先于本质,即先于任何形式的规定和理解,我们必须首先从其生存经验出发理解其存在。
时间性分析: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时间性分析,指出时间并非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流逝,而是构成“此在”存在结构的一部分。
他区分了“当前时间”、“已逝时间”和“未来时间”,并认为此三者构成了人的存在形态。
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视为实体的倾向,他认为存在并非像物体那样“存在那里”,而是一种显现的过程,是“展开”和“揭示”的活动。
技术与世界的关系:虽然《存在与时间》未深入探讨技术问题,但海德格尔初步提出了“器具的揭示作用”,预示了他对技术时代人类存在的深刻反思。
未完成状态:《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原本设想的后半部分未能完成出版。
即便如此,这部著作已经为我们理解人的存在状况、时间观念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西方哲学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价值
西方哲学―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价值西方哲学―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价值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价值全文:海德格尔指出从柏拉图以来的整个形而上学混为一谈存有和存有者两者之间的概念。
为了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海德格尔使用包抄的方式并使“存有”以求突显自身,而这个契机就是“此在”。
所以,“此在”对于海德格尔创建基础本体论有著关键意义。
关键字:此在存在存在哲学价值一、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抨击存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点―“此在”的明确提出海德格尔认为。
柏拉图以前的希腊哲学中已经提出了有关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哲学家把存在理解为事物和现象的涌现、显露。
即一种存在着的过程。
从柏拉图开始,这种观点被偏离了。
他把存在者当成了存在。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对存在的探索当成一门独立学科。
对存在的询问进一步被归结为对存在者的本质的探讨,即以存在者来遮蔽或者说是代替存在。
到了近代,笛卡尔通过二元论,被存在者遮蔽和替代存在的情况进一步被固定下来。
即把一切存在当做存在者。
在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哲学犯下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在没介绍存有者究竟怎么样“存有”以前就确实了其存有,将其当作无须予以质问的事实。
尽管哲学家们对什么就是真实的存有没负面答题,但是他们都趋同于某种具备规定性的、对象化了的存有者上,这样他们就将存有者的研究混为一谈和替代了对存有本身的研究。
究其根源,哲学家们错误地只高度关注存有者而抛开了具备始源意义的存有,以致他们对存有者的阐释丧失了根基。
然而,海德格尔却精妙的找出了这个根基:通过“此在”去突显“存有”的意义。
二、关于“此在”内容的详述“存有总是存有者的存有。
”【1】海德格尔避免了形而上学哲学家们的回答方式,他不再从存有本身启程回去质问“存有”就是什么,因为这种质问“就是什么”的方式本身就已经并使“存有”遮挡或者远去。
而是实行了一种包抄的方式,使存有的意义自身显现出来。
再按照存有本身的显现出来阐明其存有的意义。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作者:康伟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摘要: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以“此在”即“我的存在”为本体,反对一切主客二分,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主体与客体矛盾对立的一种拒绝,以特有的方式敞开存在者的存在,使人与世界统一起来,开拓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石,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此在在本原上是以现身、领会、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沉沦“是此在在世的一种主要方式。
关键词:此在沉沦优先地位“此在”提出的哲学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
在海德格尔看来,多年来存在问题之所以一直蔽而不明,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的迷误所致。
传统形而上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对促成以主体征服客体为特征的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传统形而上学同时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致使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遭到破坏。
一、“此在”及其“优先地位”(一)此在1.此在的含义“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他称万物和众生为“在者”,称人是“众多在者中的一个在者”,人的在被叫做“此在”。
他说:“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在”,这里他“此在”和人等同起来。
海德格尔将人称为“此在”,是想强调它是存在论层次上的存在,或者说,是就人特殊的存在方式来规定人,以此与传统绝对人的定义如理性的动物、理性的存在者、劳动的动物等区别开来,而海德格尔对人的规定则是从可能性出发,因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
2.此在的特质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即人)有两项特质:(1)此在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无论把此在描述为什么东西,总穷尽不了它的存在。
因为此在只要存在着就对自己的存在有所领会、有所作为、有所改变,人并非先是一个存在者,然后再去领会自己的、他人的和它物的存在,并对存在有所作為。
人之为人,倒在于他就先领会着他的存在,领会到一切事物的存在。
哲思关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烦、畏、死
哲思关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烦、畏、死.此在的含义: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他称万物和众生为“在者”,称人是“众多在者中的一个在者”,人的在被叫做“此在”。
他说:“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在。
”此在的在世有两个基本“样式”(一)烦(烦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状态)人作为在世之在,首先必须满足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与物打交道,每天忙忙碌碌,必然会烦忙。
人与人的交际关系异化,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好需烦神,处理不好更烦神,因此与人打交道是一个烦神的过程。
(二)沉沦 海德格尔称沉沦是 “此在当下而且多半寓于所烦心的世界”。
他认为,沉沦有三种具体的“方式”,即“闲谈”、“好奇”和“两可”。
“闲谈”为此在对世界、他人以及本身进行领会,此在通过闲谈虽然达到了对它的世界、他人和它本身的某种认识,但这种认识是表面的。
“好奇”为此在在好奇中已经对各种事物进行了了解,但却没有找到最后的归宿。
“两可”为此在在两可中到处处于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难堪境地。
畏(畏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绪体验。
)畏不是畏惧,惧怕,因为惧怕有特殊的对象,畏启示着无,万物隐去,剩下此在,体验此在,畏是对自身过去、现在、将来的体验。
畏与惧畏和惧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讲的怕,惧是小怕,畏是大怕。
但两者又有不同,在海德格尔看来,畏与通常的“惧”不同,因为恐惧是指外界的具体对象对个人形成的威胁在心理上的反映,恐惧总是惧怕的是这个或那个确定的东西,在恐惧中此在陷入一种“惶惶不安”的境地。
畏则不然,畏是一种无形的、不可名状的东西对个人形成的威胁。
畏不是畏这个或那个,畏不知道它所畏的是什么,畏之所畏就是“在世的在本身”,畏比惧更可怕,它浸透了自我的心灵深处而永远无法自解,畏是“存在自身”,是随时随地都可能来临而又无法避免的死亡。
因此,畏是一种独特的“无规定性”。
他这样描述畏的境界:“我们说,在畏中,'这真使人茫然失措’……我们说不出我们对什么感到茫然失措。
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浅析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内容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
这一概念是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迷误的认识中提出的。
存在和向来我属性是“此在”的两个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
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
此在在世的本质就是——“烦”此在在本源上是以现身、领会和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
本文通过围绕在世来展开阐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世界;在世【正文】一、海德格尔简介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出生于德国巴登州的梅斯基尔希。
先后在康士坦茨和弗莱堡上中学,1907年读了布伦塔诺关于亚里士多德论“存在”的多重意义的论著,受其启发开始对这个问题的哲学思考感兴趣。
1909年进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在胡塞尔《逻辑研究》一书影响下企图进一步研究存在问题。
1911年起他放弃神学而专攻哲学,并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理论》,1915年在李凯尔支持下取得哲学讲师资格,1916年海德格尔跟随胡塞尔从事哲学研究并参加由他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的编辑工作。
1923-1928年他受聘为马堡大学哲学教授。
期间他完成了其最主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第1部。
1928年胡塞尔退休后,他回到弗莱堡大学接替其位置,直到退休。
海德格尔生活平淡,除了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鲜有其他活动。
唯一引人注目的是,1933年初,即在希特勒上台不久,他曾公开宣誓支持纳粹政权并加入纳粹党,并在纳粹当局确认下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在职期间也发表过吹捧纳粹政权的言论,甚至把希特勒当做民族意志的救星,号召学生们向他效忠。
海德格尔的亲纳粹政权倾向在西方学术界一直受到强烈谴责,并因此在希特勒政权覆灭后被禁止在大学授课。
但是,他与极端法西斯分子还有所不同,他对他们的反犹政策有所抵制,保护过受迫害的教师,并因此在当上校长后不久被迫辞职,以后只是从事教学和研究,与纳粹不再有直接的政治牵连,甚至还受到过迫害。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摘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此在”是“存在”问题的核心。
理解“此在”,是了解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此在”为中心,着重探讨了此在、此在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存在与此在的关系等问题。
“此在”不仅作为认识“存在”的方式,而且还是近乎形而上的超越性存在问题。
关键词:存在、此在、在世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存在”问题是这部巨著的核心问题,而“此在”作为核心的核心问题尤为重要。
因此,认识“此在”对于了解《存在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的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人们不再理会或者遗忘了存在问题,他重提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其理由有三: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2、“存在”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由此可见,“存在问题不仅尚无答案,而且甚至这个问题还是晦涩和茫无头绪的。
他说:“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虽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1】因此,他主张哲学家应该重视“存在”问题。
二、此在海德格尔说:“应当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从何处下手呢?其中可以作为出发点的线索包含两条:1、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存在者;2、通过一种存在着可以领悟到“存在”。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又必须优越于其他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就是人,海德格尔称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为“此在”(人的在世存在)。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像问存在者那样直接问什么是存在,既然“存在”不可见,我们可以寻找“存在”的载体(受体)“存在者”作为认识“存在”的途径。
因此,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存在者的选择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存在者”,但是茫茫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存在者呢?任何事物都可以担当认识“存在”的重任吗?显然不是,海德格尔寻找的是一种:与其他存在者存在一样,而且能认识“存在”本身的“存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摘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此在”是“存在”问题的核心。
理解“此在”,是了解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此在”为中心,着重探讨了此在、此在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存在与此在的关系等问题。
“此在”不仅作为认识“存在”的方式,而且还是近乎形而上的超越性存在问题。
关键词:存在、此在、在世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存在”问题是这部巨著的核心问题,而“此在”作为核心的核心问题尤为重要。
因此,认识“此在”对于了解《存在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的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人们不再理会或者遗忘了存在问题,他重提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其理由有三: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2、“存在”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由此可见,“存在问题不仅尚无答案,而且甚至这个问题还是晦涩和茫无头绪的。
他说:“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虽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1】因此,他主张哲学家应该重视“存在”问题。
二、此在海德格尔说:“应当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从何处下手呢?其中可以作为出发点的线索包含两条:1、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存在者;2、通过一种存在着可以领悟到“存在”。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又必须优越于其他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就是人,海德格尔称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为“此在”(人的在世存在)。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像问存在者那样直接问什么是存在,既然“存在”不可见,我们可以寻找“存在”的载体(受体)“存在者”作为认识“存在”的途径。
因此,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存在者的选择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存在者”,但是茫茫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存在者呢?任何事物都可以担当认识“存在”的重任吗?显然不是,海德格尔寻找的是一种:与其他存在者存在一样,而且能认识“存在”本身的“存在者”。
那么,有这种存在着吗?有。
这“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提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他存在可能性外还能发问存在的存在者,我们用此在(Dasein)这个术语称呼这种存在者。
”【2】根据海德格尔,存在问题是此在才会问的问题,只有此在具有能力问这个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
“此在”以生存的方式存在,使得存在者能领悟自己,追问自身的存在,同时此在也能领悟和追问非此在的存在。
三、此在的本质及特征“此在”是偏正结构的一元概念,重心落在“在”上。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所以,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所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并且仅此而已。
这个存在者的一切“如此存在”首先就是存在本身。
因此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如桌子、椅子、树),而是〔表达它怎样去是,〕表达其存在。
【3】“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他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在起来从存在中去获得本质。
“此在”的特殊性在于他与存在的关系。
因此,海德格尔用“此在”来描述人,突出的是人的存在地位,人在宇宙的的所处——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人的存在。
他把人称之为“此在”。
指出,“此在”是一个与众“在者”不同的特殊的“在者”。
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人这个“此在”只过问和关心与自己的存在有关的问题;第二,通过自己的存在来领悟自己的本质,这是一种体验的情感;第三,正是通过自己的存在,来揭示出与自身有关的他人他物的在,并赋予其意义,所以,海德格尔说:“此在作为存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存在论地存在。
”当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人”这个存在者时,我们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所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也就是说,“此在”分析“所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并非“人”这个存在者作为如此这般现成存在者的现成的“属性”,而是它“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4】所以说: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即“人”这个存在者的“存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也就是在于它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当我们试图探讨“人”的“存在”即“此在”时,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那就要通过探讨“它的生存”来把握,所谓的“此在”分析,就是一种“生存论-存在论”分析,而我们的目的并非为了认识“此在”的“本质”,而是认识人这个存在者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由此可见,“此在”具有二个基本性质。
第一,自为性。
即此在的存在总是此在自身的存在。
“此在”总是我的、你的或他的“此在”。
它们属于各自本身,是各自不同的,不可替代的,没有任何的交叉或者内在的本质联系。
【5】此在不像其他存在者,它们或许具有共同的存在,它们的存在总是固化的,而此在的存在却是最本己的可能性,此在可以通过自由的选择而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因而此在才有可能失去自身或者获得自身,此在的存在才具有非本真或是本真两种状态;第二,存在性。
“此在”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存在。
“此在”是一个没被规定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东西,它没有任何现成的本质。
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此在”能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决定存在的方式,并在存在的过程中,去获取存在本质。
这也体现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的基本立场。
海德格尔并非说“此在”的“本质”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而是“此在”的“本质性的性质”就在于它的“生存”、“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
【6】因而,“此在”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或“性质”。
四、“此在”的存在机制: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可以解释为①、这,与彼相对,如:彼此、此后、此前。
②这里,这儿,如:到此为止。
考察“此”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此”包含一个以我为尺度的时空维度。
因此,“此”必定存在于一定的领域中。
海德格尔指出,“此在”的基本结构就是“在世”。
他说,“此在”中本质的事情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也就是说,只要“此在”在,它就必然已经存在于世界之中。
“此在”是和世界一同出现的,不可分离的,绝不会有独立于世界之处的主体,也不会缺乏主体的世界,而是孕育于“在世”的“存在者”之中。
同时,海德格尔指出,“此在”在世的基本状态——烦、畏、死。
“烦”就是指“此在”在世与他人他物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状态。
畏是此在的一种最根本的情绪。
此在被抛在世,闯入虚无。
虚无并非意指环境,而指此在先天的降临,无条件地置入在世,这种无条件、无意谓,即指虚无。
【7】此在闯入于世中,本能地生出畏。
由于此在对死亡的畏。
使其放弃了本真的存在。
而逃避到日常生活中去。
然而,沉沦于日常生活中去。
然而,沉沦于日常生活中的此在始终不能逃脱人生之大限——死亡。
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关联的而又不可逾越的、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五、“此在”的双重关系层(1)“存在”与“此在”的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那个“追问存在问题”的“存在者”,即“人”,作为这样的“存在者”,当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称”它时,并不为了“表达它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
也就是说,“人”这样的“存在者”,它的“存在”乃是用“此在”这个词语来表达的。
“此在”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此在”必存在于“存在”领域的“存在者”。
存在不可能在没有此在的情况下发生,而存在本身除非对存在作出回应,就不会存在。
海德格尔将存在与此在之间的相互需要,即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称为“转向”。
在转向中,存在需要此在或者人。
只有此在的奠基,对向存在的本质真理才能显现。
存在需要此在,存在在根本上转化为此在,并迫使她走向存在本省。
因此,存在到此在的转向需要一个能够“去蔽”的领域,而这一切只能由具有能动性存在者的人来完成。
(2)“此在”与人的关系当重提“存在”问题时,人作为“人”的存在意义被确立。
此在作为能够认识和领悟存在本质的存在者而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此在就是人。
但是,我们将我们自己当作人这个物种的现成在手的实例,而失去在一个本真的历史性瞬间创造性地复兴我们那共有的过去的可能性。
【8】换言之,人作为主体将自生“存在”当作研究存在问题的实例研究时,不可避免的将会失去自身本真的的存在性价值。
此在将包含的是,不要将我们自己解释成人的本性的一些例子,而是解释成一个历史性的刹那,在这个刹那,将来和过去可以开启我们的世界。
由此可见,此在就是这种可能性,而不是要在我们之中去寻找那种以不变的方式在场的特征。
因此,“此在”与人是一种“可能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概念不仅是作为认识“存在”本质的桥梁、纽带、介质或者工具,而且还是海德格尔变向构建的一个关于“存在”问题的先验问题。
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其哲学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翻译【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翻译【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翻译【4】鲍克伟《从此在到世界——海德格尔思想研究》【5】波尔特著《存在的急迫——论海德格尔的<对哲学的献文>》张志和译【6】刘文斌《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性质》安顺学院学报2009 年2 月第11 卷第1 期【7】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周中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