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中国墨竹画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墨竹画的艺术特点

——郑板桥墨竹艺术特征与审美意象

作者:黄宁

[内容摘要]墨竹画是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在中国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通过对竹一同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墨竹画的艺术表现和书画名家高超技法深入探讨国画中墨竹的鉴赏价值与审美意象。

[关键词]墨竹画、艺术创造力、意象、郑板桥

自宋以来,,历代画竹之风愈盛,画家们往往发挥诗文、书印之优势在画上或长跋、或短题、或咏叹、或隐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表现,他们极力地在自己的作品宣扬自己个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那高超的技法艺术创造力。墨竹画所包含的意境、意象更是耐人寻味、充满想象。在名家笔下的竹更是将其人格化。竹,其虚心劲节,有谦恭自律之美德;其傲骨逆风,有不畏强暴敢于搏斗之精神;其挺拔向上,有朝气蓬勃的凌云之志向;在郑板桥笔下的更是有孤傲、高雅、坚贞的品质。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墨竹画的发展过程,从画竹高超技法到墨竹画表现的意境,与其独树一帜的艺术形象,再到通过名家墨竹画的探索与墨竹画其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代有承袭、倍受青睐的历史现象,详细探讨墨竹画的艺术价值、审美意象。

一、纵观墨竹史墨竹画在国画中的地位。

墨竹起源于唐代,到北宋时期在文同和苏轼的影响下才逐渐盛行起来。元代墨竹大家辈出,影响较大的有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吴镇、李息斋、顾安等。柯九思还作有墨竹谱,将墨竹画法进行总结。明代同样不乏画竹高手。如王绂得文同、吴镇遗法,以墨竹名天下。夏昶画竹师王绂,能得其妙,特别是在叠叶方面有独到之处。概而论之,宋、元、明3个时代的墨竹大效果相差不远,手法比较写实,画风比较工整严谨。保持着写实的风格,还没有大写意的东西。到清初的石涛,画法开始有较大变化,写意明显增加。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禅、李方膺、罗聘等人的墨竹也非常有名。其中郑板桥的写意墨竹更为突出。

综观墨竹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

看出其发展脉络是由工笔到写意,又

由小写意发展到大写意的过程,人们

在技法上的表现逐渐从理性趋向于

感性的发展,其精华不断发扬光大,

在中国画坛中拥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使其占有特殊的艺术形象的地位。

(图-1) 二、墨竹画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特点。

明代以前的墨自画基本以写实为主,清代后进入大写意阶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名家郑板桥就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郑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好画竹,根据竹的特点,喻出竹倔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

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郑板桥曾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1]。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

“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

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

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

自然的境界。

郑板桥墨竹的创作艺术特点可谓:神似坡公,多不

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2]。近代书画名家

董寿平对郑板桥墨竹的独到见解:“郑板桥画的竹子清

新隽秀、刚劲婀娜。因为他对竹子经过静观默察,长

期实践,得到了画竹的真谛,传竹子的神而遗其冗繁

的外貌。正如板桥的诗中所言:‘四十年来画竹枝,日

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因而板桥的墨竹很美,特别是竹叶子交搭得很巧妙,

也很美,后人没有能达到的。的在他的《墨竹图》中,

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

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

极具表现力。

(图-2)

三、郑板桥墨竹画中审美意象。

“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仅是审美意象的雏形,“胸中之竹”则是审美意象的核心,最集中的体现了一个“审美意象”的特质,“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创作中质的飞跃。是审美意象的物化。对于郑板桥来说,就是“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艺术作品的完成并不是审美活动的结束,画家在画完一幅画后可能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感觉到东西,总比表现出来的要丰富,这就是审美意象给人的想象。

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创作三段论在艺术理论中影响尤为深远。郑板桥的题画中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3]这一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在这里,艺术规律和美学思想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共同铸造起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

结语:大凡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艺术品一定是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地域性并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好佳品。而中国画中墨竹画(特别是写意)体裁则是精髓之一,其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代有承袭、倍受青睐的历史现象,概其因之:其一,作为寄托情感的载体。其二,表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黑白代表着

乾坤,代表着永恒。竹非黑色,然用墨写之,则赋予竹新的艺术生命与形象,使之更能传神,更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总之,墨竹画是集艺术与哲学、文学、伦理、道德等学养为一体的高尚产物,最能为东方民族所接受,故她的继承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郑板桥:《题画竹》

[2] 《清代学者像传》

[3]卞孝萱.《郑板桥全集》

图片来源:

图-1:

图-2:(文化艺术收藏网)

艺术学院 10级家具一班黄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