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答案解析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测试题1.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着白马沿辽河东行,来到上游的木叶山,遇见一个乘青牛的美丽少女。
两人互相爱慕,结为夫妻。
传说他们就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契丹族的祖先。
公元10世纪初,统一了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成吉思汗B.耶律阿保机C.元昊D.完颜阿骨打2.契丹,一个剽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立起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吐蕃B.西夏C.辽D.金3.据藏文史料记载:夏尔巴人是历史上西夏政权的党项羌人的后裔。
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A.耶律德光B.完颜阿骨打C.元昊D.兀术4.由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作家党益民十年精心打造之力作《石羊里的西夏》(右图),是第一部全程演绎西夏历史、解密西夏覆灭的长篇小说。
西夏政权的都城是()A.兴庆B.汴京C.会宁D.临安5.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
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B.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6.杨家将抗辽保宋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下列关于宋辽关系的表述有误的是() A.宋辽在澶州先战后议和B.寇准劝说无效,宋真宗拒绝前往澶州抗辽前线C.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D.和议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7.辽、北宋、西夏建立后,时战时和,关系错综复杂。
下列有关辽、北宋、西夏的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北宋建立②元昊称帝③耶律阿保机称帝④宋夏和议⑤澶渊之盟⑥澶州之战A.③①②⑥⑤④B.②①⑤⑥③④C.③①⑥⑤②④D.①②④⑥③⑤8.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
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练习(附答案+详解):第0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一北宋与辽的和战1.耶律阿保机是哪个少数民数的首领()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2.“(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导致以上和好局面出现的因素主要有()A.唐蕃会盟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元朝建立3.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是()A.宋真宗 B.寇准C.宋太祖 D.宋太宗知识点二北宋与西夏的和战4. 下列政权与其建立民族对应关系不符合史实的是()A.辽—契丹族B.北宋—汉族C.西夏—女真族D.元—蒙古5.公元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于()A.上京临潢府B.兴庆府C.澶州城D.中都6.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条件是()①北宋对西夏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③重新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23提升篇1. 如图,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A. B. C. D.4.下图所示民族建立的政权是()A.辽B.北宋C.西夏D.金3.“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与北宋订立此盟约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辽B.西夏C.金D.元4.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耶律阿保机称帝②赵匡胤建立宋朝③澶渊之盟④宋夏议和⑤元昊建立大夏国A.①②④③⑤B.①②③⑤④C.②⑤④①③D.②①⑤④③5. 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中“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材料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答案与详解知识点一北宋与辽的和战1.耶律阿保机是哪个少数民数的首领()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916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故A符合题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答案见后)一、单项选择题1. 右图是上京遗址。
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
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A. 元昊B. 朱温C. 耶律阿保机D. 赵匡胤2. 右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
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 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 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3. 银川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 吐蕃B. 南诏C. 西夏D. 渤海国4. 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首领都对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材料中所评价的民族首领属于()A. 契丹族B. 羌族C. 女真族D. 蒙古族5. 《宋史》中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材料反映了西夏()A. 仿效唐宋制度B. 向宋朝臣服C. 创制了文字D. 全面汉化6. 辽、宋、西夏时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下面两幅图片可知,辽与西夏在向汉族学习的过程中()A. 创制文字B. 发展经济C. 改革官制D. 定制法律7. 金庸在其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萧)峰与群雄惨烈相斗的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世。
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B. 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C. 因为乔(萧)峰欺骗了大家D. 有人嫉妒乔(萧)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8.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 吐蕃B. 西夏C. 辽D. 金2.“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材料中的“首领”是指()A. 松赞干布B. 元昊C. 完颜阿骨打D. 耶律阿保机3.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
他来自于( )A. 契丹B. 女真C. 党项D. 突厥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采取的治国措施有()(1)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2)鼓励垦荒(3)发展农牧经济(4)创制文字A. (2)(3)B. (1)(2)(4)C. (1)(2)(3)(4)D. (1)(3)(4)5.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直逼东京,宋危在旦夕。
当时,劝说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的宰相是()A. 魏征B. 岳飞C. 寇准D. 赵构6.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辽B. 西夏C. 金D. 蒙古政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这样说到宋朝的: “甚至每年向游牧民'送礼',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纳贡。
”接受北宋“送礼”的政权有()A. 1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8.有时候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在妥协中完成的,谈判议和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
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的是()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大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各政权之间形成长期对峙局面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 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 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10.“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100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 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B. 宋朝都需交纳“岁币”C.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3.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公元10世纪初,统一了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成吉思汗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2.宋朝时,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
其中建立西夏政权的民族是()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3.宋辽“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乐,不乐战争。
”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的出现,是由于()A.岳飞抗金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宋金和议4.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5.下列不属于宋夏和议相关的史实是()A.元昊向宋称臣B.宋给西夏岁币C.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D.北宋派兵镇压西夏起义6.下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7.下列各项属于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融合的表现有()①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奖励垦荒②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③辽和西夏分别与宋交战,签订了和约④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8.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9.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
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的是( ) 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阿骨打2.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吐蕃B.辽C.西夏D.金3.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是哪族建立的( ) A.契丹族B.女真族C.回纥D.党项族4.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5.杨家将的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北宋与金的战争B.南宋与辽的战争C.北宋与辽的战争D.南宋与金的对峙6.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 ①宋对夏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③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7.“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描绘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 )A.西夏B.契丹C.党项D.女真族8.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 )A.完颜阿骨打B.耶律阿保机C.元昊D.成吉思汗9.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A.①B.②C.③D.④10.澶渊之盟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威胁北宋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讲“和”的,虽是一项屈辱的条约,却在客观上( )A.消除了民族矛盾B.维持了相对长时间的和平局面C.削弱了契丹势力D.导致了北宋的灭亡11.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和议,其主要原因是( )A.双方势力均衡B.北宋战争失败被迫求和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D.双方都爱好和平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
‘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交纳的岁币以及绢帛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西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14.历史上,契丹人与北宋曾保持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往来,你认为这种和平往来应从哪一事件开始( )A.玄武门之变B.陈桥兵变C.澶州之战D.澶渊之盟二非选择题1..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1.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
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
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
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
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
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A.榷场是在澶州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B.澶州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C.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D.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2.清朝文士袁枚曾赋诗《澶渊》,诗云:“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东征……一角黄旗万岁声……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
”诗中东征的“万岁”、“孱王”就是宋真宗。
袁枚在诗中懊恼宋真宗“早罢兵”,正是基于澶州之战是在令人扼腕痛惜的情况下签订了屈辱条约。
签约前的战情是()A.宋朝皇上御驾亲征,宋军击毙辽国大将,士气大振B.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迁农民安居乐业C.宋朝皇帝战前巡幸蜀地,羽林军竟作乱,皇威扫地D.宋朝皇帝避实击虚,转战半个中国,勤王之师大盛3.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哥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给辽、西夏岁币①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经济富庶①“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①“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的安定和双方的贸易往来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5.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的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参考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A.松赞干布B.阿保机C.元昊D.苻坚2.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吐蕃B.西夏C.南诏D.渤海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个民族的生活:()A.女真族B.匈奴族C.汉族D.契丹族4.关于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比较,不是他们的共同点的是:()A.都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B.都与汉族政权和亲,密切民族关系C.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D.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展生产,创制文字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宋太宗B.宋真宗C.宋高宗D.宋太祖6.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A.辽与西夏B.辽与后周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7.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B.澶渊之盟后,宋辽保持和平局面C.宋太祖时期,双方互通使节后D.宋太宗时期对辽实行防御政策之后8.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消除了民族矛盾D.加速了北宋灭亡9.西夏和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的原因是:()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C.北宋被西夏打败了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11.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吐蕃和北魏B.契丹和西夏C.契丹和匈奴D.西夏和前秦12.关于契丹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B.受到汉文化影响,发展农业生产C.与北宋发生过大规模战争D.始终未与北宋达成和议13.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 .这次谈判结果保持了辽宋很长时间的和平,有人说这次和平是买来的和平,那么这次谈判指的是()A.宋金和议B.宋夏和议C.浪渊之盟D.海上之盟2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魏晋南北朝一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秦汉时期一中华文明的起源C.隋唐时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3 .宋辽澧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4 .下面的少数民族政权与相关民族之间的关联,不正确的是:A.辽一吐蕃族B.西夏一党项族C.金——女真族D.蒙古一蒙古族5 .请你根据下列资料卡片的内容,拟一个标题A.宋金议和B.宋夏议和C,元的统一 D.澧渊之盟6 .建立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的民族是A.藏族B.女真族C.党项族D.蒙古族7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
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
请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宋夏议和B.绍兴和议C.靖康之变D.漕渊之盟8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
这有利于A.鲜卑族的汉化B.契丹国的建立C.党项族的统一D.女真族的崛起9.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戌”改为“安肃Z “破虏”改为“永静”等。
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关的史实是()A.陈桥驿兵变B.杯酒释兵权C.浪渊之盟D.北宋建立 10 . 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游猎 的生活。
辽宋时期,口□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
11世纪,完颜部的首领进一步完成了各部的统一。
”材料中应是A.契丹B.党项C.女真D.蒙古11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选项 A B CD 民族契丹 党项 妇工 蒙古 政权辽 金 元 西夏12.下列关于少数民族与建立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阿骨打C.C二、综合题13.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含答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含答案一、知识结构1.填写下表2.契丹族和党项族1)10世初,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2)11世纪前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建立政权,其首领称帝,定都,史称西夏。
3.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期,占领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2)宋太宗时期,北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政策。
3)到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宰相カ劝皇帝亲征,最终打败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双方保持和平局面,这次辽宋盟约史称“”。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称帝后,多次率军攻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西夏虽然军事上屡屡获胜,但国力有限、连年战争使西夏也遭到很大损失。
后来,北宋和西夏议和,订立和约,向宋,宋给西夏。
二、巩固练习1.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结東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可是,北宋并没有恢复汉唐时期的疆域规模,而是出现了三国立的局面。
此时的三个王朝分别是()A.魏、蜀、吴 B.北宋、南宋、辽C.辽、北宋、西夏 D.金、西夏、南宋2.1974年春天,在沈阳市法库县的叶茂台村、农民赵鹏偶然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
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该墓所属年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由契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曾与北宋处于对峙局面,后签订澶渊之盟实现和平。
该民族政权是()A.辽 B.金 C.西夏 D.吐蕃3.他是党项族的英雄,建立西夏政权,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西夏文字。
他是()A.松赞干布 B.阿保机 C.元昊 D.阿骨打4.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有助于我们研究()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农牧文化的交融5.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6.澶渊之盟在客观上的重要作用是()A.消除了民族矛盾 B.维持了相对长期的和平C.削弱了契丹势力 D.导致了北宋的灭亡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时练(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辽大举进攻北宋时,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下,亲征前线抵抗辽军的皇帝是()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仁宗2、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建立西夏政权的是( )A. 元昊B. 耶律阿保机C. 寇准D. 石守信3、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吐蕃B.辽C.西夏D.金4、你知道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中丐帮帮主乔峰吗?他的身份被证实不是汉人.他是_______族建立的______国人,所以他生活在____代.()A.党项,西夏,宋B.契丹,辽,宋C.汉,北宋,宋D.蒙古,元,南宋5、陆游(南宋诗人)在《诉衷情》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里的胡是指()A、匈奴B、女真C、契丹D、党项6、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7、(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8、下列选项中属于契丹族建立政权措施的是()①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②创制文字③统一契丹各部④订立“澶渊之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下面连线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保机——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10、在北宋与辽的澶州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的宋朝大臣是( )A.赵普B.寇准C.宋璟D.史思明11、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和“匈奴”指的是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12、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C.民族矛盾的缓和D.民族文化的交融
9.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6.“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材料一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请求通婚,于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中宗时,应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的请求,送金城公主入藏成亲,尺带珠丹高兴地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1)材料一反映唐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5.“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7.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郭靖和杨康是《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是()A.西夏建立B.澶渊之盟C.金灭北宋D.元朝建立2.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建立了西夏政权的是()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3.下列事件是先后顺序是()①契丹国建立②北宋建立③西夏建立。
A.①②③B.②①③C.②③①D.③②①4.苏辙《栾城集》中提到:“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里的“蕃汉”是指()A.西夏、北宋B.吐番、唐C.金、南宋D.辽、北宋5.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他们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6.按照和约,北宋要给辽、西夏岁币。
下列对岁币的理解错误的是()A.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B.促进了和约双方的边界贸易C.给北宋换来了永久的和平D.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7.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8.下列人物和及其建立的政权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耶律阿保机﹣﹣金B.完颜阿骨打﹣﹣辽C.赵构﹣﹣北宋D.元昊﹣﹣西夏9.在宋辽澶州之战中,力主坚决抵抗的是()A.宋真宗B.宋太宗C.石守信D.寇准10.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二非选择题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 1 )填写出图中A、B表示的政权名称。
A:_____B:_______( 2 )a、b表示这两个政权的都城,填写出a、b表示的都城名称。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练习-能力提升]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练习-能力提升]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https://img.taocdn.com/s3/m/3cf2364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1.png)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C.北方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宋辽之间的矛盾彻底消除2.下图所示为辽代白釉鸡冠壶。
这件仿皮囊的扁壶,上有管状口和马鞍形双孔,在前孔的后面塑贴骑马小人。
壶身釉面有棕眼而无光泽,制作比较粗糙。
这一文物可以用来佐证()A.契丹人过着游牧生活B.契丹人已经有了农耕C.契丹人创制了文字D.契丹人手工业发达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统一契丹各部,任用汉人为官,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了农业和商业。
916年,他建立政权,都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材料二他是党项族拓跋部人,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他懂得蕃汉文字,任用汉人为官,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曾订立官制、军制、法律。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他”分别是谁?(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他们的共同点。
(至少归纳三点)(3)从他们的共同点可以看出,当时民族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材料“生育蕃息……不识干戈”体现的是宋辽边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长年无战事的情况,这说明了澶渊之盟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
2.【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契丹鸡冠壶是在马上使用的,能用来佐证契丹人过着游牧生活,不能证明契丹人已经有了农耕,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字,排除C项;“制作较粗”不能说明契丹人手工业发达,排除D项。
3.(1)【答案】耶律阿保机、元昊。
【解析】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建立西夏。
(2)【答案】都是著名的政治家;都建立了政权;都在统治时期推动本民族文字的创制;都接受、学习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单元测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共22小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吐蕃B.西夏C.辽D.金【分析】本题以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为切入点,考查辽的建立。
【解答】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契丹改称辽,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辽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下列民族政权与两宋同时存在的是()A.辽、西夏B.西夏、金C.辽、金D.辽、蒙古【分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两宋时期同时并立的政权是西夏与金,B选项符合题意。
南宋时期,辽已经被金所灭,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故选:B。
【点评】本题的关键词是“与两宋同时存在”,掌握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3.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历史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李世民﹣﹣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历史上称为北宋。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
李世民是汉族,唐朝的皇帝。
题干中搭配正确的是①②④。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的相关史实。
4.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B.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C.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D.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分析】本题考查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精品解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练习题(解析版)

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1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1. 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一支( )A. 匈奴族B. 鲜卑族C. 契丹族D. 羌族【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属于羌族,D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
2. 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北宋、辽、西夏B. 北宋、西夏、辽C. 辽、北宋、西夏D. 辽、西夏、北宋【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916年阿保机建立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辽、北宋、西夏,故此题选C 。
3. 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战争频繁,冲突不断B.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C. 时战时和,以和为主D. 闭关锁国,互不往来【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004年辽、北宋澶州之战,1005年澶渊之盟,宋辽达成一百多年的友好局面;1044年西夏与宋和议,双方友好,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C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
学_科_网...4.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D.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即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1044年宋夏议和,即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宋金和议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 项符合题意,故此。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B.犬戎族C.汉族D.党项族2.他是一位少数民族首领,曾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政策,主动吸纳汉族先进文化。
这位“首领”是( )A.松赞干布B.赵匡胤C.元昊D.耶律阿保机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材料中“夏”的建立者是( )A.禹B.耶律阿保机C.赵匡胤D.元昊4.辽军兵临澶州城下时,力主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A.魏征B.房玄龄C.寇准D.杜如晦5.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中的第三个拐点是“澶渊之盟”,此盟约使交战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该盟约是( )A.北宋与大理达成的和议B.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议C.北宋与辽达成的和议D.辽与西夏达成的和议6.历史剧中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使臣可以答应的条件是( )A.北宋向元昊称臣B.北宋给西夏岁币C.北宋边境不设防D.北宋向西夏割让领土7.辽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的共同原因是( )A.军队规模庞大,武力强大B.创制汉字C.学习中原文化,发展生产D.汉人迁入8.下列关于党项族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原属匈奴的一支②创制了西夏文字③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④只有游牧业,没有农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9.京剧《澶渊之盟》中有一句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
”唱词中的“寡人”应是(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祖10.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 )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请回答:(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一.单选题1.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体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交流、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
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
所以答案选C。
4.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
从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A.春秋的尊王攘夷B. 秦朝郡县制的推广C. 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D. 元朝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该图是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形势示意图,图中甲乙是以兄弟相称,丙向乙称臣,丙从属于乙,由此可知,甲是辽,乙是北宋,丙是西夏,因为北宋与辽之间发生了澶州之战,后来签订澶渊之盟,以兄弟相称,北宋与西夏之间也曾经发生战争,后来议和,西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而西夏由于国力较弱,成为辽的附属国。
所以答案选C。
5.下列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是()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 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答案】B【解析】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期间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最后都以议和结束,如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等,这些议和包括了大规模的的战争结束,形成了对峙局面,不顾宋王朝每年都要缴纳税币,因此ACD 三项是共同点,B项错误,并没有导致南北对峙的形成,而是双方维持了持久的和平,所以答案选B。
6.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 礼乐文明的确立C. 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 农牧文化的交融【答案】D【解析】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的时期,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
如西夏就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所以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文字信息“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由此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文化相互融合。
7.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北宋建立②“澶渊之盟”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 ③①②④【答案】D【解析】宋朝建立是960年,澶渊之盟签订是1004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916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是1038年。
根据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排序,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根据时间的先后排列历史事件。
8.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B. 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C. 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D. 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答案】A【解析】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916年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05年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建立南宋,南宋抗战派将领岳飞坚持抗金,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
因此关于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主要抓住“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的特点,即可选择论文的主题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9.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都城在上京,位置在北宋的偏东北方。
党项族首领元昊在1038年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位置在北宋的偏西北方。
北宋是960年由赵匡胤建立,定都开封。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故B示意图正确,符合题意。
ACD示意图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与位置。
10.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A.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B.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 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上的汉字可知,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A项契丹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1.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
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 地方军阀割据B. 南北政权对峙C. 民族政权并立D. 战乱不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我国北方。
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局面的汉族政权。
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由此判断我国古代辽、宋、夏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就是民族政权并立;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
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2.“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 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 以后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 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材料叙述了北宋与辽之间的澶渊之盟,而双方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是南宋与金达成和议的内容,宋金对峙局面形成,选项D和题干无关,符合题意;选项ABC均和澶渊之盟有关,A是澶渊之盟的背景,B是澶渊之盟的内容,C是澶渊之盟的作用,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描绘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A. 西夏B. 契丹C. 党项D. 女真族【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契丹人居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这首诗句中,行营到处即为家是说契丹人四海为家,过着游牧的生活,一卓穹庐数乘车是指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是说契丹人依靠打猎为生;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4.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依据地图信息,可以判断图中A是北宋、B是辽(契丹)、C是西夏、D是吐蕃;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是西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5.“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三字经上的这段内容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 松赞干布B. 元昊C. 耶律阿保机D. 完颜阿骨打【答案】C【解析】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916年3月,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16.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A:_____ ; B:_____;C:_____。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a.______;b. ______ ;c._________。
(3)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北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A:辽 B:北宋 C:西夏。
(2)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没有。
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解析】(1)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916年阿保机建立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A:辽 B:北宋 C:西夏;(2)辽定都上京;北宋定都开封;西夏定都兴庆;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第一问北宋没有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第二问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17.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主要内容。
(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答案】(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3)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宋与辽的关系。
材料一中的“朝廷”指北宋,“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契丹族。
澶渊之盟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澶渊之盟的内容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