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

一、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语文所独有的。那么,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教学法课本的第54页到65页论述了这个问题。

这主要是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其深层原因就是由于对于“语文”的理解不同造成的。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语文性质的演变过程。

(一)特殊历史时期(1949——1966)

1、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在教育中,表现在语文上,认为应该对教师的思想进行改造,认为语文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要对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的语文,要求既不能超脱政治,讲究单纯的语文,也不能超越语文单纯进行政治教育,认为语文教养和思想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统一过程,思想教育应该密切结合语言本身。

2、但是、1958年,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语文知识教学,虽然,1959年,中央的“二月会议”批判了大跃进的浮夸,开始重视语文的落实和加强基础知识,认为教学生学会了文,学通道是自然的结果。这时候,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目的”的讨论。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非常笼统地承认,文、道不可分割(文以载道)但是,在1965年开始,语文教学开始显现“极端政治化”倾向,强调语文是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是灵魂,必须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的始终。

接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不可思议的十年动乱,什么都颠倒了。

(二)1978年之后,一直到1990年,这是工具性和思想性交替的时期

1、1978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发表了很多文章,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刘国正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教学艺术。但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痕迹非常明显,编排教材时,那些文章被选入,是有标准的,,那就是政治标准,而且是政治标准第一。记得我学过的课文中,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白洋淀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等等,很多战争故事,再就是《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温暖》《朱德的扁担》《草地夜行》《丰碑》《珍贵的教科书》,还有写赵一曼的一篇文章,《一个陶瓷缸》?《半夜鸡叫》等等,然后就是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和解放后的巨大变化的文章。那时候的电影也是如此。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看红军长征的故事片,八路军和解放军的故事等等。

直到现在,这样的文章在教科书中还占相当比例,但是已经明显减少。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随着教育界对于语文工具性的强调,追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对许多文章进行了小幅度的更换,虽然也强调思想性,但这时候的思想已经不是单纯的政治思想。

(三)关注人文(90年代以后)

90年代之后,关于语文教育争论的话题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要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也就是读什么,说什么,写什么,听什么

2、语言本身

3、行为,怎样听说读写

4、价值观念的筛选

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基础课程的话,那么,语文课程便是基础的基础。学生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增强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才干。

2、人文性

语文是工具,不过它和锄头、刨子等其他工具又有不同,它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情达意,那么,语文一经人们掌握和运用,也就很自然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同一语言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健全人格。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又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生命、心灵、精神律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绝不仅是概念的分析、概括,也不仅是工具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所以说其人文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需特别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容而言;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