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超声诊断78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血管瘤超声诊断78例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7-0109-01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棉状血管瘤。本质上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管湖。可发生在肝脏的任何部位,一般无症状,常在体检中偶尔发现。当血管瘤直径大于5cm或增长速度过快时,常见上腹闷胀不适肝区隐痛。如果肿瘤破裂出血,可引起急腹症或出血症状。

本人结合我院78例血管瘤患者,总结肝脏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如下:

1高回声型

72例,大多数属于此类型。肝内见圆形或椭圆形高回声团,其内间隔细小管状、点状无回声区,呈筛网状。病灶边界清晰,呈浮雕样,后方回声无衰减。大多数小血管瘤属此类型。

2低回声型

3例,肝内见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回声,境界清晰规则,病灶内见不规则“小等号”回声,当其位于瘤周时,可形成“周边裂隙征”,低回声瘤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样高回声环绕。瘤体后方回声可轻度增强。有些酷似囊肿的血管瘤,可发现其有肝内血管与瘤体内血管相通或血瘤周边存在血管环绕现象,临床极其少见,可将其归入低回声型。

3混合回声型

2例,多见于直径多在5cm以上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见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回声,边界不如高回声型及低回声型清晰,在病灶低回声区内可发现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在病灶的高回声区内若存在钙化组织则其后方可出现声影。瘤周可有不完整的高回声包膜,其厚薄不一致。其后方回声多无变化,血窦丰富的瘤体后方回声可以轻度增强。

4等回声型

1例,极少数较小的肝血管瘤的内部回声水平与肝实质回声相等,超声较易漏诊,但多方向、多断面仔细扫查仍可显示瘤体。

血管瘤生长缓慢,所以随访数年大小可无明显改变。位于肝实质深部的直径4cm已下血管瘤多不引起肝脏外形变化,位于包膜下小血管瘤,有时可引起局部肝包膜外凸。较大的血管瘤可引起肝脏外形失常,肝内管道结构受压和移位。对体积较大位置较浅血管瘤作适当加压扫查,可发现肿瘤具有一定可压缩性。

尽管血管瘤富有血管,但血流速度缓慢,故一般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不易检测到血流信号。

而用高灵敏度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有时在病灶周边区或内部能检测到低速静脉血流信号。灰阶超声造影表现为静脉期和实质期出现向心性填充改变。呈现所谓慢进慢退超声表现。

故总结体积较小肝血管瘤超声诊断主要依据是:(1)肝脏内显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病灶;(2)内部常有细小管状或点状无回声区,呈筛状结构;(3)周缘有线状或血管壁样高回声;(4)有小血管样管

道回声自血管瘤周缘伸入瘤体内,出现所谓周边裂隙征;(5)后方回声无衰减。体积较大血管瘤主要表现为混合型回声,做出明确良、恶性诊断有时比较困难,但加压扫查时具有一定可压缩性,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生长缓慢,造影呈向心性填充,慢进慢退表现。可作为其鉴别诊断主要依据。

通常,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准确率与血管瘤回声类型和肿瘤直径相关。超声对微小的高回声型血管瘤,不仅容易诊断而且有很高准确率。对于低回声及混合回声型血管瘤,有时不能做出肯定性诊断,对于这些病例需要结合ct或mri检查,但是超声装置的普及率之高和检查简单、价廉,使得超声在临床获得更为广泛性应用,成为临床检出血管瘤的首选检查。

与基底膜分离,脱落细胞粘在一起;另一类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胞体较大,形态多变,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核形模糊,有时呈浅黄色。此管型常难与白细胞管型区别,酯酶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借此可与白细胞管型鉴别。肾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淀粉样变性、慢性肾炎晚期、重金属中毒等。肾移植患者在移植后3天内出现肾上皮细胞管型是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

1.2.3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管型容积的

1/3 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颗粒管型中包容的颗粒来自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按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

管型(常充满粗大颗粒,多呈暗褐色)和细颗粒管型(含许多细沙样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两种。主要见于:急性肾衰竭、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小管硬化等。尿中出现颗粒管型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等。

1.2.4蜡样管型是一类不含任何细胞和颗粒成分的、表面光滑、折光度高、均匀蜡质感的管型。其大小不一、宽窄不一、外形类似透明管型或有少许颗粒,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边缘清晰、常有切迹、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多数较短而粗,两端常不整齐;一些蜡样管型还可出现略有弯曲或扭曲、泡沫状,在低渗溶液、水和不同的ph 介质内均不易溶解。出现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的病变,预后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病综合症、肾淀粉样变性等。

2无机成分,主要是结晶,结晶分为生理性结晶和病理性结晶两类

2.1生理性结晶

2.1.1草酸钙结晶多为无色、方形、折光性强的八面体,有两条明显、高亮的对角线相互交叉;有时呈哑铃形、椭圆形、小圆形等多种形态,椭圆形或小圆形常与红细胞形态类似。溶解度低,易在尿液中析出。

2.1.2尿酸结晶,尿酸是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产物,以尿酸或尿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常出现于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体积大小

相差悬殊,有时被黏液黏附在一起形成类似管型的形状。形状呈多样化,常见有三棱形、斜方形、哑铃形、菱形、蝴蝶形(花瓣形)、针形、木楔形、立方体形、四边形、六边形、腰鼓形、x 形及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且大小不一。尿酸结晶在尿液中初形成时本无色,但是根据其化学性质容易吸附尿液中的颜色,而呈现深浅不一的黄色或黄褐色,这种着色有助于识别。鉴别方法: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铵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

2.1.3非结晶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钾、钙、镁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或小球状沉淀物,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液中容易析出并沉淀,因此冬季常见。尿酸钙结晶为淡黄色颗粒状,周围有刺状突起的球形或菱形,加热加酸后溶解,多在新生儿或碱性尿液中见到,一般无临床意义。鉴别方法:加热、加盐酸后可溶解,加乙酸溶解后再形成尿酸结晶。

2.1.4磷酸盐结晶包括非晶形磷酸盐、磷酸胺镁、磷酸钙等。常可在碱性尿液或近中性尿液中见到,来源于食物和机体代谢组织分解,为尿液的正常成分。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或机体的正常代谢产生的盐类,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

2.2病理性结晶,尿液出现与疾病因素或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有关的结晶称为病理性结晶。

2.2.1胆红素结晶,常出现在酸性尿液中,具有多样形态,如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