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在农业人口转移中的作用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王昭耀以小城镇为重要载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对这条道路进行了初步尝试;80年代中期提出的“小城镇、大政策”,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这是对多年探索的充分肯定和总结升华,也是对走这条道路的总体部署。
深刻理解、认真贯彻中央的这一战略方针,是在新的世纪加快发展小城镇,不断把农村改革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
一、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不仅影响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而且极大地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加快小城镇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小城镇是坚持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经济进步与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80%,有的高达9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0%左右,我国只有30%。
如何处理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大中城市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矛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国大中城市数量少、容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式单纯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
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必须在适量适度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蓄水池”作用,建立大中小并举的城镇网络体系。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距离近、迁移成本低,是我国低收入低素质农村人口的最佳选择。
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传媒大大缩小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感,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对农民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
遍布农村的小城镇将成为今后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商品、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成分;城市区域布局不合理,城市人口集中度不够,大中小城镇规模一等级结构有待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粗放,日益不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
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
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60年来,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心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20世纪19年代末以来,由于各地加快了推进城镇化的力度,加上在宏观政策上大大减少了城镇化的阻力(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城镇化的速度空前加快,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城镇化过程给国家带来了GDP的增长,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
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
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对于农民来说,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带动整个国民消费。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小城镇的建设能够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其转移到第二、
三产业,从而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经济水平。
2. 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小城镇的发展能够推动人口集聚、生活方式变革和生产
性服务需求扩大,实现三次产业的联动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小城
镇企业规模扩大、产业档次提升,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3.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小城镇作为城乡接合部和城乡融合的交汇点,能够提供更多
的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承载力。
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进
程也是中小城市变为大城市的成长发育过程,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极,推进经济增长
和市场空间的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城乡
商品流通一体化、城乡工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
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重点论的观点
小城镇重点论的观点一、小城镇的定义和地位小城镇,是指人口规模较小、经济相对薄弱的城镇。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小城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承担着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的责任,又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首选地点。
因此,小城镇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
二、小城镇的优势与挑战小城镇相对于大城市而言,有着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为发展紧密型经济提供了条件。
其次,小城镇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有利于发展农业、旅游等产业。
此外,小城镇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也吸引了不少人才的关注。
然而,小城镇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小城镇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和技术的匮乏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小城镇的市场规模有限,产品销售难度较大。
此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需要加大投入才能提升。
三、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为了促进小城镇的发展,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发展策略。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小城镇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
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小城镇的有序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小城镇的生活品质和竞争力。
四、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元化发展。
首先,小城镇可以发展农业产业,利用优质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其次,小城镇可以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开发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增加小城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小城镇还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小城镇的发展案例近年来,我国不少小城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例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通过发展农业和旅游产业,成功打造了“中国鹿都”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观鹿,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又如,浙江省乐清市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了“中国陶都”品牌,成为全国知名的陶瓷产业基地。
小城镇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城镇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导言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大城市的工商业起到了关键的核心作用,并且其工商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是,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人口密集、土地贵、染严重、就业难、居住差、交通拥挤等,已使它的发展面临较严重的制约。
而小城镇作为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可推动大城市的产业发展。
因此,党中央和政府早在1991年明确指出,村镇建设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抓好。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又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因此,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利于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与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城镇与不同经济发展层级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从空间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分为大城市、小城镇、农村三个基本层级:大城市处在第一个层级,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村处在第三层级,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基础;而小城镇则处在中间层级。
那么,小城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何处?应分析它与前两者的关系才能体现出来。
1.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阶段,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不同的作用。
大城市具有的空间集聚优势,使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聚集经济的产生使企业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居民可以得到更多的效用。
另外,企业和居民在空间上互相接近,通过竞争分享这种聚集利益,因而加速了大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浅析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
浅析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作者:童建栋来源:《魅力中国》2015年第30期摘要: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
本文就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紧密相联的,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
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
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发动机。
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构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潜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带来了就业机会。
小城镇建设不仅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带给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带来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实质上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转移,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民在居住地上从农村向城镇的跨越,实现空间上的转移。
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当地或外地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地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一)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必要性一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需要。
目前,我县人口97万,其中有87万农村人口,比例高达89%。
我县已开发利用的农用土地面积为134万亩,人均1.5亩,总体来看,我县是一个农业人口比例较大、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大县,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只有通过加快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减少农村人口来实现。
二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
小农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土地小规模和超小规模经营,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在合理解决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下,要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人均产出比率,解决农村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就必须让一批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而减少农业人口,以利于农业经济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民收入之所以增长迟缓,既有农业结构性矛盾、农产品价格低廉、农业科技不发达等方面的因素,但根本却在农村人口众多、生产效率低下上。
小城镇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随着资源优势的市场变化 ,要借产业结构调整 和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依然如故 。各种限制性 、歧 的契机 ,着力培育新的城镇化动力结构 ,大力发展 视性 、保护性 、 向性等有悖市场经济规律 的政策 第 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 倾 制度亟待改善。其次是素质上的障碍 ,在农村人 口 村产业化发展 ,实现单一推动向多元推动 的转变。 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 ,从 以下几方面进行重 中,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低是普遍 现象 ,对新 的环境条件 和劳动 岗位不能很好 的适 点突破 。一是综合性 中心城镇 ,具有规模较大 ,经 应。第三是信息上的障碍 ,由于条件 限制 ,农 民获 济实力较强 的特点。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 比较
维普资讯
_ 圜 — ■ ■ ■● 誓 —团
文章编号 :0 6 4 7 (0 6 0 — 0 3 0 10 — 8 7 2 0 )2 00 — 2
承 藏 蔻 惹 譬 逑 氍 村 缝 蹄 壤 镱 凌震 律 麾务 诱
张 维斌
摘 要: 有针对性地提 出 了一 系列加快 实施 小城 镇发展战略
首先是体制上的障碍 ,地区之间、所有制之间
取信息的渠道狭窄 ,对国家的方针和经济形势把握 均衡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要通过规模扩 张和 设施配套 ,使这些 中心城镇 由原来单一的行政 中心 不准 ,对择业决策和合理流动缺乏信息依据 。 功能转变为融生产 、交换 、服务 、消费 、旅游 为一 25 管理落后 .
村人 口生活质量 ,促进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
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 ,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 质基础 ,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 农 民生活质量 ,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准确把握小城镇节点作用促进乡村振兴
准确把握小城镇节点作用促进乡村振兴作者:鲍家伟徐勤贤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4年第01期小城镇居于城尾乡首,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乡村,是县域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关系加速演变,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向县城转移成为大趋势。
在此过程中,小城镇发展出现明显分化,地位作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
要尊重我国城乡发展规律,科学研判小城镇演变趋势,因势利导推动小城镇发展,有效发挥小城镇连城带村的节点作用。
一、大多数小城镇发展潜力不足普遍观点认为,建制镇即小城镇。
1978年全国仅有建制镇2173个,且以县城关镇和工矿镇为主。
1984年11月,我国适当放宽了建制镇设置标准,撤乡设镇步伐加快,建制鎮数量迅速增长。
2002年8月,国办印发《关于暂停撤乡设镇工作的通知》,自此建制镇数量保持在2万个左右。
2022年底,我国建制镇(不含城关镇)19245个,镇区承载了全国20%左右的城镇常住人口。
近年来,与县城关镇、中心镇发展势头强劲相比,大多数小城镇产业支撑、就业吸纳、人口集聚、服务供给等存在明显短板,逐步呈萎缩态势,与地方部门和学者普遍反映的小城镇功能退化、政策弱化、地位虚化的问题大体一致。
究其原因:一是人口持续流出导致小城镇人气不足。
一方面,小城镇人口加速向建制镇以外的城市和县城转移。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22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10—2022年,全国建制镇(不含城关镇)数量由16774个增至19245个,镇区常住人口从1.66亿人增至1.85亿人,但镇区常住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从24.75%降至20.11%,镇区平均人口从0.99万人降至0.96万人;全国县个数从1633个降至1481个,但县城常住人口从1.39亿人增至1.56亿人,占县域常住人口比重从19.24%增至23.98%。
小城镇是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想集聚地
4 O 城镇 登 记失业人 员 为 70万人…。20 . %, 7 03
究, 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对策和建议 , 但问题还远没
有解决 , 比如在农业富余 劳动力转移渠道 问题上 没有一个很好 的答案 。本文在调查研究 的基 础 上 , 出建 设和 发 展小 城镇 是 当前农 业 富余 劳 动 指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1 8 期 2 0 0 6年 2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URNA F S O L O HEN YANG UNI R I Y VE S T
V 11 , o 1 o. 8 N . F b 2 006 e.
单位 : 万人
2 0-2 1 0 4- 0 0年中国城镇就业压力
2 .农 业 富余 劳动 力 通过 劳务 输 出渠 道 转移
的有限性
心、 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 成为浙江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 。 ]
但是 , 目前我 国多数 省 市小 城 镇 建 设 严 重 滞
劳务输 出的确可 以解决 一部分劳动力 的转 移, 政府应加大力度开辟国际的劳务市场 , 但是通 过劳务输出来解决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有 限的。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 在国际劳动力 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 而且 目前 国际劳务市场需求
力转移 的问题上强调大 中城市的作用 , 把大 巾城
收 稿 日期 :2 0 0 0 0 5— 7— 7
我国绝大 多数城市 中心 区就业 容量十分有
作者简 介 :师晓芳( 99一) 女 , 17 , 河南安 阳人 , 沈阳大学硕 士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Βιβλιοθήκη
、
现行 的农 业 富余 劳动 力 转 移 渠道 缺 口为 4 8 万人 , 0 4 见表 1 。所以我国大中城市不 解决就业问题的有限性
小城镇建设中如何处理大城市、小城镇、农村的利益关系
现代商业MOD R NB US IN S SW i de A ngl e广角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引擎,是现代经济生活的基本环境,是建立现代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基础。
从城市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几大经济活跃城市群,诸如以上海、广州、北京为中心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勃海经济圈,这三大城市群GDP 已占据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除此之外,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成渝、武汉城市带以及福建的夏漳泉等,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地。
如果把蓬勃发展的大城市看作是我国经济的骨架,那么小城镇建设就是血脉。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提出的城镇化战略推动下,我国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异军突起的小城镇建设为地方经济,特小城镇建设中如何处理大城市、小城镇、农村的利益关系钟世臣广东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523083[内容摘要]城市化发展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没有一定比例的城市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城镇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注意大城市、小城镇、农村三者的利益关系。
要在整体规划上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实现整体的、长远利益;要着眼于小城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进行城镇化改造;要立足于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来建设发展小城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要根据小城镇的具体特点,注重文化建设,形成本地特色,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关键词]大城市;小城镇;农村;关系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但在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中,也存在着一些偏离了经济规律的现象,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一、正确处理大城市与小城镇、小城镇与农村的辨证关系,切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大城市、小城镇、农村就如同棋局上的不同棋子,其功能各不相同,但每一个棋子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整盘棋布局某篇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从总体规划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使其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城市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规模经济优势强,集聚效应明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突出,大城市为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环境。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
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
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
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
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二个月用来过年,三个月用来耕田,其他时间都是空闲”是部分农民的现实写照。
这是长期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隐忧,一些农民盲目外流打工,涌向省内外大中城市,给社会治安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给城市带来巨大负担,引发了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城市病”,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务农劳动者的素质。
乡镇企业虽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模式落后,其扩张就业所需的资源(主要是资本)不足,导致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容量有限。
要制定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小城镇、让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就业、创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重组,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增加就业空间,创建发展的平台,这样才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小城镇发展历程
工矿型小城镇
总结词
以矿产、工业等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 产业,形成的小城镇。
详细描述
这类小城镇依托当地矿产、工业等资 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 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典型案例包括 山西省的孝义市、辽宁省的葫芦岛市 等。
旅游型小城镇
总结词
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小城镇。
耿车模式
以个体加工业为主导,通过发 展农村加工业和专业化市场, 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 。
珠江三角洲模式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通过引 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推
动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发展经验
规划先行
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和目标。
政策扶持
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财政、税收、土地等政 策,鼓励小城镇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小城镇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 、快速发展、优化提升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小城镇发展经历了多 个阶段。在起步探索阶段(1949-1978年),小城镇发展 较为缓慢,主要依靠农业支持。在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城镇数量和规模迅速 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在优化提升阶段( 2000年至今),小城镇发展逐渐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发展。经过 70年的发展,小城镇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力量。
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与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小城镇发展工作协调机制, 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
行主体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中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中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加快村镇建设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有很多人在城市买了房子,越来越多的农村住宅被废弃,由于年久失修慢慢地长草长树,房顶塌陷,墙体开裂,成为危房,严重引响村民安全,同时也丑化了农村环境。
现在农村常住人口大量减少,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原先一个村有十几个村民小组,现在合并起来也就只有三四个小组的人口,因此造成了面积大人少的问题,在规划当中在就近建设合适的住宅区,卫生,体育,文化设施,同时新建住房的村民必须建在规划区内,配合土地流转,废弃住房被有偿拆除,开发成良田。
因此在规划农村土地建设当中,小城镇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来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是最有效的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
一、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桥梁小城镇是大中城市联系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大中城市向农村辐射的中心环节。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把小城镇定义为:一种比农村社区更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
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我们把这样的社会实体用一个普通的名字加以概括,称之为“小城镇”。
为这些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更能直接地组织农村的经济活动,建立起城乡之间的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良性互动,促进城乡劳动力、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整合,成为城乡统筹、良性互动最便捷的“桥梁”。
二、小城镇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小城镇的建设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1.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小城镇在农业人口转移中的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乡镇企业吸纳农业人口的能力减弱、人力资本障碍和体制性障碍等诸多困难。
实施城镇化发展能有效缓解农业人口给城市带来的压力,是实现我国农业人口有效转移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农业人口;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67-01
一、农业人口转移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人口转移与否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人口以种植为主,农业人口的增加并不对应提高农业的总产出,农业生产力水平亟待提高,大量农业人口不转移到非农产业去,耕地不能形成规模经营,导致农产品成本较高,难有竞争力;同时农村第二产业的欠发达,不能吸纳大量农业人口,不能使农产品通过加工而增值;农村第三产业的落后、农业人口转移困难都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人口转移影响农民收入的结构。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比较客观,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人口配置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速度慢,数量少,大量农业人口积聚在有限的空间内,造成单位生产率低下,农村非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使农民获得的非农工资收
入不高。
(三)农业人口转移是提升农村消费的重要途径。
农村的消费主体是农村自身人口,然而农民收入较低,进而影响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提升。
农民的消费有三个层次:生活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乐型消费。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可明显的感觉到。
低水平的农村消费不能有效拉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农业人口转移的困境
(一)乡镇企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有减弱趋势。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曾吸纳了大量农业人口,但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吸纳能力有明显减弱。
这其中,第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第二,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中乡镇企业转变缓慢,无法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制约着乡镇企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
第三,步入90年代后,乡镇企业发展遇到资金短缺、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困难,增长乏力,其相应的吸纳农业人口的能力也在下降。
(二)大中城市难以吸纳更多农业人口。
这其中原因有:第一,城镇就人口业压力增大。
市场就业制度的逐步实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调整产生的分流人员;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等,城市自身的就业压力使得农业人口市民化的空间日益缩小。
第二,“城市病”日益严重。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与其他国家同样的城市病,如人口稠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
污染,涉及卫生、教育、医疗、文化等问题。
城市病的存在使得农业人口被城市的歧视的状况广泛存在。
(三)农村内部容纳农业人口的能力较低。
我国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对它们的深度开发可吸纳相当农业人口,但国家难以统一来开发农业后备资源。
同时,其见效期较长、收益率低,所以此渠道在较长时期内并不畅通。
另外,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吸纳一批农业人口,其中农产品深加工环节可吸纳一些劳动力;运输、销售环节亦可吸纳一批农业人口。
但延长农业产业链要以企业为龙头,目前龙头企业发展并不理想,农业人口对从事农业产业化也有犯难心理。
(四)人力资源障碍和体制性障碍的存在。
在我国,农业人口转移的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新中国农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农村人力资源储备依旧不足,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即使初高中毕业生,也没有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做一些脏活或累活,从而严重影响农业人口快速、持续地转移;二是体制性障碍。
跨区自由流动务工经商是农业人口80年代以来重要的转移途径,目前仍呈正态趋势。
所有这些人都会遇到一个现实户籍问题,即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
农业人口就业机会是那些脏累的且待遇差的临时岗位,或者摆地摊、做家务等,没机会与人争取同等机会和待遇。
三、发展小城镇是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途径
(一)小城镇发展成本较低。
小城镇资本构成低,农业人口就业
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低,与大城市相比较,小城镇可发挥更大的吸纳农业人口的地位。
小城镇居民天然地与农村存在较多联系,与农业人口有着较多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容易接触沟通,农业人口转移的心理压力较小。
(二)发展小城镇增强乡镇企业以吸纳更多农业人口。
小城镇的发展能提高小城镇基建水平和第三产业服务质量,以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相对集中的乡镇企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本利用率,发挥产业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小城镇的发展能有效地推动建筑业、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应地,小城镇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扩大又可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需求市场。
(三)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素质可以不高,所需的投资也较少,第三产业对农业转移人口有一定的吸引力。
小城镇发展将推动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为前提,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
小城镇发展将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对农业人口的吸纳力。
第一,小城镇的发展使分散居住的农业人口不断聚集,增加对社区服务等方面等需求,进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小城镇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增强,农资市场、农产品交易等市场得以建立和发展。
(四)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发展。
1、以市场力量建设小城镇。
要以企业、产业、市场为依托形成小城镇,发展经济型的城镇,打破地域行政割据,使生产要素自由流通;2、突出各自特色,重视质的提高。
小城镇要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中心镇,
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重点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三是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3、要培育成长机制,小城镇发展应有人口等自由流动下生产要素来决定,培育小城镇内在的成长机制,使小城镇充满生机和活力。
发展小城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重要途径,是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根本方法,调动一切力量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