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思想(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兼爱
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

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好像)视其(自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交战于旷野){指不要打仗};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兼爱中》)墨子无意追求爱的浪漫,而视之为济世救世的良方。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忠诚仁爱),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
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和睦;使和睦)。

”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

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

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

也就是说,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

“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2,非攻
“非攻”是墨学的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

墨子的“非攻”与爱民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

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

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
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达到目的,在《墨子》一书中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一、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是杀人的机器,战争之中,妇幼老弱一概难于幸免。

《墨子•非攻中》:“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

”在《非攻中》篇里,墨子连用八个“不可胜数”,揭露了战争直接杀人和间接杀人的残酷性。

他指出,战争除“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战败而损失军队)尽不可胜计”之外,老百姓因战争贻误农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冻馁、疾病等原因而死亡者,就更“不可胜数”,百姓在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中,欲生不得,欲活不能,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然而,当时的王公大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不顾人民死活,屡屡攻伐无罪之国。

《非攻下》描绘了一幅惨景:“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割)其禾稼,斩其树木,堕(损毁;败坏)其城郭,以湮其沟池,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面对严酷的现实,墨子大声疾呼。

罪恶的战争,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剥振神位,倾覆社稷,百姓离散,废灭先王,这难道有利于上天吗?有利于鬼神吗?有利于百姓吗?
二、战争的掠夺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不是为了权力,就是为了财物,它的掠夺性是显而易见的。

发动战争的统治者,首先进攻的是他本国的人民,因为要
备战,必须榨取更多的钱财,用以招兵买马,置备武器。

墨子揭露统治者要发动战争,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

而“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是墨子坚决反对的。

因为墨子最担心的是百姓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

侵略性的战争是没有国界的。

古人云:“春秋无义战”。

据墨子言,天子开头分封诸侯,万国有余;现在因为兼并的缘故,万多国家都已覆灭,只有楚、越、齐、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国了。

当然“万国”的说法可能是虚指,《春秋》所载,242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大概是可信的。

到战国中期,诸侯国又从春秋时期的147个“锐减到万乘之国七个,千乘之国五个。

战争攻战之激烈的程度可见一斑。

而兼并战争的掠夺性,在《公输》篇里被赤裸裸地揭露出来。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而楚王正是那种舍其粱肉,窍取糠糟;舍其锦绣,窃取短褐;舍其文轩,窃取敝舆的“窃疾(盗窃狂,嗜偷成癖)”之人。

墨子批判说:“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厚害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贼(害,伤害)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悸(因害怕而自觉心跳)哉!”(非攻下)
三、战争的欺骗性
攻伐无罪之国的人,往往冠以美名,竭力掩盖其侵夺的真相,发动战争、剥夺百姓的财产,牺牲百姓的生命,那么为什么还干这种事情呢?王公大人回答说:“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

”(非攻中)墨子对这种论调,立即给予驳斥。

计算一下攻伐者所获得的利益,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而他在战争中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如他丧失的东西
多。

为了争夺多余的土地,而让士民去白白送死,这不使全国上下都感到悲哀吗?毁掉大量的钱财,去争夺一座虚城,这难道是治国的需要吗?贪图伐胜之名,只不过是一个骗人的幌子而已。

也有喜好攻伐的君主说,我不是为了金玉、美女、土地,我是想在天下以“义”立名,以“德”求得霸主地位。

对这种论调,墨子以事实予以彻底揭穿。

他说,天下处在攻伐的时代已经很久了,而攻伐之人也没有得到什么“义”和“德”,相反,如果把战争的费用,用于治国,功效必定加倍,军队将成为无敌的军队,民心也自然会归顺,这才合于天下之利。

于欺骗士卒,拼死攻伐,一时取得胜利的,那胜利也不会长久。

墨子用晋国的智伯最终失败的事实,驳斥了收用民众士卒可以取得攻战胜利的论调。

墨子撕去了王公大人欺骗的面纱,说道,今天下所公认的“义”,是圣王的法则。

当今诸侯大多都是强力攻战,这是以“义”为虚名,没有去体察其中的真实。

这正如瞎子不能分辩出黑白颜色一样。

墨子行事的原则是“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非乐上)综上所述,战争对人民是没有什么利益可言的,所以坚决非之。

但难能可贵的是,墨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他反对“攻伐无罪之国”,主张“诛灭无道之君”。

“诛无道”,同样符合“利于人”的原则。

四、战争的根源
墨子断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不相爱。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做贱,诈必欺愚。

几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兼爱中)由此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伟大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兼爱”和“非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攻战”是“不相爱”最集中、最典型、也是最强烈的表现。

为了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墨子以“兼爱”为根据,提出了一个“七不”准则,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做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抢,强取)者(身强力壮不抢劫,不当强盗的意思)
也”。

(天志下)这“七不”准则可视为历史上最早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这个准则,表明了墨子伸张人间正义,保障人类权益,主持社会公道,推进世界和平的伟大理想。

五、和平的道路
墨子描绘的和平之路,一是理论上的,一是实践上的。

理论上的和平之路,即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出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只有这样,“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顺”。

天下之人皆相爱,就可以达到“七不”的理想境地,从而制止攻伐的战争。

实践上的和平之路,是墨子设坛讲学,让他的弟子们周游诸国,用“兼爱”、“非攻”的理论,去说服诸侯们放弃侵略战争。

有时候,为了制止一场攻战,墨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亲自说服攻战的诸侯。

止楚攻宋就是生动的例子。

墨子还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了一整套的防御战系,这也是有效
制止攻伐战争的措施。

墨子和他的弟子们,从爱利百姓的高度出发,极力反对攻伐之战,维护人间的和平生活。

特别是为了实现“七不”的目标,他们死不旋踵,赴汤蹈刃(沸水敢蹚,烈火敢踏。

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充分显示出墨家弟子崇高的人格力量。

3,尚贤
“尚贤”就是选用人才尚贤不论血缘与背境一律提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并且给予相应的报酬,小至企业大至国家这都是一个发展的重要因素,墨子甚至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民主选举,以天下百姓选出圣人当国君,选出贤人担任三公辅助圣人治理国家.现今社会重人际关系,导致很多想办事的人没权力,有权力的人不办事.,他这样明确的提出平民有平等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利,在我国历史上还属首次。

这无疑颠覆了贵族血统论,来反对世袭的贵族政治,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尚贤者,政之本”。

4,尚同
尚同的意思是,上天“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

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

并且,天子的行为是否合于天下之义,必须据其是否尚同于天。

这就阻断了最高统治者自行又自断其政的可能性。

“夫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

故当若夫寒热不
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之人之不尚同于天者也。

”(皆见《尚同》)
墨家“尚同”的秩序观
墨家曾一度成为先秦时期的显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下层民众的政治和法律观念,其代表人物是墨翟(约公元前468—376)。

墨子法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称天说鬼,主张法(仿效)天而遵天法;提出“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和秩序观;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追求普天之下的人类大同,减缓等级差别。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墨子认为的上下级关系要贯彻最高层意志的组织系统与组织原则,用这样的组织关系,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绝对领导与有效的逐级管理.
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没有思想的统一,便不能有行动的一致,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墨子认为尚同是行政管理之根本,只要为政者对人民"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导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举措适宜,就一定能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实现民富国治.
5,节用
节用,是指天子节约民力,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物件只求实用不求华丽,吃饭只求吃饱和达到营养目的就够,不必吃得高档,街上许多辛勤的拾荒者要吃顿好饭都多么不容易,而一些人却能一餐吃上万块,还是用公款,饭茶非要吃剩一大半才叫有面子,才叫派头,买衣服一定要买最时尚的最流行的最名牌的,要是他们节省下来的钱能顺应天的意志去帮助有困难的人那多有意义啊,据说世界上最贵的数码产品,最名牌的服装,在我国的销量是最高的,许多追示时尚的人一年就换两三次手机,手机其实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打电话和发短信,信号收得好就已经很足够了,这功能那功能其实又有多少是常用的.在我国现在急速的发展,同时消耗能源非常大,也造成很大的浪费,又没做好环境保护,形势很不乐观,而且据绿色和平调查,按现在世界上这种开采的速度,地球的石油也只能开采多40年就完了.节用对世界每一个人都是要学习的.
6,节葬
墨子是春秋时代的平民思想家,主张节葬薄葬。

他认为,厚葬有弊无利,害莫大焉。

一方面指斥当时为人君者厚葬久丧不利于天下国家,一方面说明厚葬久丧并非先王的体制。

墨子认为凡是仁义、孝子之人都应该尽心尽力使天下人贫穷的富有,寡少的众多,危险的安定,混乱的治理,因此四者是天下国家的大利。

厚养薄葬,才是真正的孝道。

于是墨子就其提出的厚葬久丧之害与丧葬之法。

7,非乐
古时的音乐只有王官贵族才能玩得起,要耗用很多人力物力,是非常奢
移的娱乐,但对现今社会音乐是家家户户都能享用的,成本很便宜,小小一个录音机就能放出音乐,所以墨家的非乐在现今社会要演化成去除奢移的娱乐,有一个出生贫苦但后来发了财的农家弟子,元宵放了一个八万块的烟花,不到一分钟就烧了八万大元,如果这八万大元他是捐给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做学费,或捐给受伤或患病没钱治疗的人,那这八万块是用得多有意义啊.
8,非命
这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主张通过发奋和努力可以改变贫困与不公平,并不是由上天安排好的,这是积极进取的思想,汉末的黄巾起义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其实就是以墨子这一天志与非命的思想去推翻官方儒家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政策,“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

9,天志
1.天下之明法。

《墨子•天志上》:“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员。


2.天的意志。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故必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天志而明自显也。


墨子说天的意志是要人兼相爱交相利,要人有力相劳,有财相分,有道相教,反对大攻小,众欺寡,诈欺愚,强夺弱,这一种道德信仰在现今社会是非常缺乏的,其实我们政治课所学的共同富裕也是要人有力相劳,有财相分,有道相教,最终达至共同富裕,又使人民素质提高,最终实现共
产.可现在富起来的人就总要欺负和剥削贫困的.社会一种又一种的不公平现象,让人心凉.
10,明鬼
墨家提倡的明鬼不是盲目地崇拜鬼神,而是相信一种善恶的报应,这与天志相产连,若违反天的意志,如大攻小,众欺寡,诈欺愚,壮夺老等所有违反道德的事,都会受到鬼神的惩罚.如果多做善事鬼神会赐福.这一理论后来一直在道教中发展,道教中的劝善书<赤松子中诫经><太上感应篇>都是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的演化与发展,道教中尊奉墨子为太极仙师,并公开道教变化术源自墨子成仙后留下的<墨子五行记>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

【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尚贤
【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尚同。

【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节用。

【译文】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节葬。

【译文】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非乐。

【译文】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非命。

【译文】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天志。

【译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明鬼。

【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兼相爱,交相利。

【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墨家对儒家的批判
1、儒家不相信天帝鬼神,结果“天鬼不悦“。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3、儒家“盛为声乐以愚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分析:第1、2、3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和墨家的不同社会背景。

孔子代表一些有学识、有思想的上层或中层阶级,而墨子反映的是处于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

第4点是属于墨家的误解,儒家所说的命,是
人力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

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

儒家强调先尽力而为,最后才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这才是“知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