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大糯黑村民俗调查报告
石林县糯黑村彝族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及建议

石林县糯黑村彝族传统民居保护现状及建议摘要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传统建筑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其中不仅传承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也代表了更多的民族记忆。
我国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但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影响了相关政策的落实,当地的居民也缺乏一定的保护意识,导致少数民族村落的一些传统建筑受到各种破坏。
因此需要根据彝族特点,做好当地传统建筑的调查工作,了解建筑主要特点和保护现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做好保护工作,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糯黑村、彝族、民居、保护、建议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承载了民族记忆和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形态文化。
但是由于人们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不到位等等,导致很多传统建筑受到损坏,数量在不断减少,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因此,调查石林县糯黑村传统村落的具体情况,认识到现行工作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强化村民认识,统一建筑改造,保持建筑风格等措施,做好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
一、彝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一)建筑材料特点糯黑村彝族的传统建筑采用的材料主要以木材、石板为主,梁柱楼板等采用木材,而墙面和屋顶采用石板。
石板的材质是沉积岩,其具有良好的劈裂性,石质细腻,使用寿命长,用于建房相对稳定。
(二)建筑形式与结构特点石板房在建筑结构方面主要采用木构架体系,用土坯或夯土砌筑围合墙体,以毛石作墙基,墙体转角用片石加固。
毛石墙是墙体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自然而无序,使用范围极为广泛。
片石墙也是常应用的一种形式。
(三)建筑装饰特点在装饰方面,人们会采用纸条编织成介于窗和墙的结构,它的加入增加了整体房间的采光度,窗户占用的面积较小。
尾脊和门上常有石刻虎像石虎放在专门留出的神位之中,尾檐的挑拱、垂花柱以及屋内的梁枋和拱架上会雕刻牛羊头角或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石础、石门上会雕刻怪兽和卷草、人物等图案。
(四)建筑文化特色整体村落的建筑主要以石头为主,石头墙、石头路、石头房,建设路独特的石头景观,为糯黑石头寨赢得了“石头凝固成的村寨”、“石中精灵”等美誉。
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

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一、摘要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 -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二、绪论2.1调研背景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剧集的地方,位于昆明石林有着一个不管是道路还是建筑都以石头为主的传统村落,这个村落有着自己的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服饰,这个村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村里设立的博物馆里还保留了远古至今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包括村中建筑的结构形态,村民以前所用的生产农具,生活用具,名族文化名族服饰,和一些古老的纺织乐器还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这个传统村落保留了原来建筑的形式和传统文化。
2.2建筑形态的保护从村口到村中大慨有一段1到2公里的道路,均以石头铺砌,道路的两边都是石头为主的花坛,花坛上面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类似虎头形状的雕塑,也有大小不一的石头叠成的雕塑,村委会门口有一个活动广场,广场中央有一棵古树,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这个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变化,也守护了这个坐落在山中的古村落。
广场旁边有一个水塘,或者说一个小型的湖,据说糯黑村的名字也是由这个小水塘由来的,糯在当地的意思是猿猴,黑的意思是水塘,全名的意思是猿猴嬉戏的水塘,而这个村落又依傍在这个水塘旁边所以有了糯黑村,到了村里你就会发现村中的一切建筑道路或者是标识构筑物都是以石头建造而成,村中的建筑形式是以砖墙、石头为主,颜色以青灰色为主,房檐和墙壁上都会有他们独特的雕塑和图腾,建筑高度大多是一层到三层的建筑形式,有一部分建筑还保留了以前的样子,家家户户都有以石头为主的地面,墙院,和屋顶。
石林大糯黑村传统风貌文化与传承雀玉英

石林大糯黑村传统风貌文化与传承雀玉英发布时间:2021-10-30T06:20:49.576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2期作者:雀玉英[导读] 说起云南省石林县,经常会想起远处有名的喀斯特地形国家公园昆明城市学院 650101说起云南省石林县,经常会想起远处有名的喀斯特地形国家公园。
但是,其中的特征很鲜明,但是在不太为人所知的拥有大糯黑村里,埋藏着很多人正在寻找的文化遗产。
大糯黑村位于云南省石林县城东南方向30公里处,是石林县国家阿诗玛族文化旅游生态试验村之一。
大糯的黑村村民们世世代代以山上的石层为材料建房子,这些青石都以最古朴的方式把岁月的痕迹和阳光人生活的变迁重叠在一起,颜色深浅或者朴素或者沧桑。
独特的石头景观是郁郁葱葱的黑村,得到了“石头凝固而成的村庄寨”、“石头中的精灵”等荣誉。
让很多观光爱好者所赞不绝口。
除了石头景观之外,村子里还有很多观光景点。
村子旁边的湖上流淌着蓝色的波浪。
村口的古树叶子茂盛,耸立在村庄的外延,仿佛是这个古老的村落的一个个沉默的守护神。
粗枝向四周伸展。
很难区分这些百年古树的主次。
而更吸引人的景点,便是村头密枝林山门威武,充满神秘感的气氛,一年一度的蜜枝节更是不可思议。
藏在郁郁葱葱的黑村里的独特传统风貌和民族文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默默传承。
首先,“糯黑村”这个名字很少见,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糯黑村的本名叫做“藤子哨”。
在同族语言中,“糯米“的“糯”是“猿”,“黑”是“水洼”,“糯黑”是“猴子玩耍的水洼”的意思。
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町的糯黑村位于石林县东南部。
长期居住在这里的黑心土尼人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彝族传统文化。
原本属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
黑村的村民们粘糊糊的,把花盆的藤蔓刺到了墙上。
作为糯黑村至今仍保持着纯粹的阳光文化。
说耶和华语,遵守着彝族的古老风俗。
在过去军阀混战时期,盗贼横行,为保村谋了安宁,当地村民筑起石墙保护村庄,打开四个城堡的大门,设置了五座炮楼,巩固了城堡。
传统村落的旅游提升策略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为例

传统村落的旅游提升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为例摘要通过一些现状对石林大糯黑村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糯黑村旅游业应审时度势,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以及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个下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困难,同时拉动经济的增长。
糯黑村于2014年开始开发旅游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糯黑村是彝族聚居村,民族文化浓郁。
似通过对该村现有的民居建筑、自然景观、文化资源的保护,深入挖掘和包装,开发彝族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体验、户外运动、度假休闲、彝族特色餐饮品尝、民族工艺品和观光果园开发等内容,建设民族文化浓郁、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景区。
然而,由于乡村旅游产业基础差,底子薄,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研究加快传统村落的旅游提升策略对糯黑村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分析糯黑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糯黑村旅游业进行了浅析,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石林;糯黑村;喀斯特地貌;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引言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史。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在市场经济中逐渐丧失了自身文化价值,村庄脉络,建筑结构,文化风俗等。
都在超现代化的如今逐步消失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为了此类事情的发生,本文以糯黑村为例,具体阐述在的开发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1调研背景2014年9月,石林县圭山镇糯黑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昆明全市有7个村被评为传统村落,糯黑村是石林县唯一被命名的一个村落。
糯黑村自14年开始发展旅游业,但是纵观近年来的旅游业发展趋势呈现着逐渐衰弱的情况,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业的周期寿命为什么会逐年下降,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本次的调查。
1.1调研目的进行石林县糯黑村的调查走访,切身感受糯黑村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到一些游客对旅游业现状的反馈并给出了一些对糯黑村旅游业发展的改进意见。
传统村落建筑分析——以石林县糯黑村为例

传统村落建筑分析 ——以石林县糯黑村为例发布时间:2021-10-27T06:39:23.25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6月第16期作者:李冉[导读]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融合国家,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
李冉云南省昆明市高新开发区商院路1号昆明城市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摘要: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融合国家,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
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各少数民族特色及文化在少数民族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民族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地域特征。
本文对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糯黑村的研究,通过对其中瓦房、茅草房、土库房、石板房四类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来研究少数民族的建筑形态及生存形式,从中探寻到传统民族建筑中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必要性。
关键词:传统村落民族文化特色建筑形态一、糯黑村概况位于昆明市东南部,属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
勤劳和智慧的糯黑彝族撒尼人创造了丰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
全村约392户1495人,彝族撒尼人占全村人口的99%以上。
勤劳和智慧的糯黑彝族撒尼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就了五彩缤纷额民族风情。
糯黑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撒尼挑花、彝族大三弦舞的重要流传地区,200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彝族(撒尼)传统文化保护区。
糯黑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撒尼文化,全村人都会说彝话,庆祝彝族的传统节日,遵守彝族古老的风俗习惯。
二、建筑特点村内的房子、院落、道路、台阶,都是是石头建造而成的,墙壁是石头堆砌的,屋顶是石板铺盖的,地面也是石头铺成的。
石块层层叠叠垒成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群山之间。
2.1 瓦房土木结构,双斜面房顶,盖板瓦,二层楼房。
一般是楼上、楼下各三间。
正面一间的屋顶有16条或18条瓦沟。
两边两间的屋顶各有14条或16条瓦沟,三间屋占地面积多为170平方米。
石林县糯黑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石林县糯黑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摘要在乡村复兴的背景下,《石头热》在大糯黑村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必然性。
在诺黑村民与石头关系的历史进程中,渗透到村民宗教信仰中的石头文化仍然保护着它的重要地位和基础:大多数石头生活用具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与建筑相关的石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正是石头作为一种物质和文化的存在,使大糯黑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些石头文化所引起的发展变化,不仅体现在村落环境、面貌变化和村民经济发展上。
这一由政府部门牵头、学者发起、地方精英负责、村民实施的发展过程,也包含了村民对村落石文化的理解、创造和利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村民对新石文化的认同。
村民对“糯黑石头寨”的认可是最好的体现。
文化创造是从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存在,在现在传播,在未来延续。
这种存在与与撒尼的生存需求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糯黑石头寨”文化符号体系的构建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基本驱动力是在当地村民对石头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村庄发展,因此,糯黑村的石头文化在今天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糯黑村;调研;传统村落保护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val, the emergence of stonefever in danuohei village has certain particularity and inevitabilit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ohei villagers and stones, the stone culture infiltrated into the villagers'religious beliefs still protects its important position and foundation: most stone living appliances have gradually faded out of thehistorical stage, and the stone culture related to architecture has new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 It is the stone as a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istence that makes the great Nuo black village obtai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caused by these stone cultures are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changes of village environment, appearance and villag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development process, led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itiated by scholars, in the charge of local elites and implemented by villagers, also includes villagers' understanding, cre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village rockfall culture, and cultivates villagers' recognition of Xinshi culture in this process. The villagers' recognition of "Nuo black stone village" is the best embodiment. Cultural creation is a kind of cultural existence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will spread now and continue in the future. This exist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ani's survival needs and social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symbol system of "nuohei stone village"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various forces, but its basic driving force is to create a villag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local villagers' understanding of stone culture. Therefore, the stone culture of nuohei village has been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today.The keywords nuohei villag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一、导言1.1研究背景为了实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最后一餐”将进一步推动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旅游扶贫,进一步激发景区和各力量对旅游区扶贫的投入。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日志选登:石林圭山大糯黑村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日志选登:石林圭山大糯黑村
李琳;王玲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由石林圭山大糯黑村民书写的村寨日志,反映了彝族撒尼人一年一度的密枝节习俗,以及为亡人闹灵、守灵、送葬的过程.密枝节起源古老,据称为母系氏族时期.在这一节日庆典中,有富于特色的密枝翁选举等传统仪式活动,成为撒尼人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近年来石林地区旅游业的兴盛,也使传统的仪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总页数】8页(P73-80)
【作者】李琳;王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日志选登:大理剑川石龙村 [J], 李绚金;董秀团
2.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日志选登:元阳箐口村 [J], 张明华;马翀炜
3.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日志选登:丽江黄山南溪村 [J], 和尚勋;洪颖;和晓蓉
4.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日志选登:红河弥勒可邑村 [J], 陈荣;彭多意
5.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日志选登:怒江福贡赤恒底村 [J], 木玉华;肖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林彝族民俗调研总结报告

石林彝族民俗调研总结报告石林彝族民俗调研总结报告一、引言石林是我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处世界知名的自然奇迹,也是彝族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地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石林地区彝族的民俗风情,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本报告总结了我们的调研结果。
二、背景介绍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是一座以石灰岩为主的地质奇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石林地区彝族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彝族居住地之一,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在这里,我们将近距离接触到了彝族的民俗风情。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来了解石林地区彝族的民俗文化。
我们以扎期(彝族传统节日)、彝族服饰、婚俗和建筑特色等方面展开调研工作。
四、调研结果1. 扎期石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扎期节日,这些节日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了解到,石林地区的彝族人民在传统节日时,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祭祀家神、祭祀山神、祭祀祖先等。
扎期活动表现出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2. 彝族服饰彝族服饰用红色为主,多以手工刺绣和图案为装饰,彝族妇女的服饰尤其鲜艳。
我们发现,在石林地区,很多彝族妇女在特定的时候,如婚礼、节日等,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彰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婚俗我们调研了石林地区彝族的婚俗,发现在彝族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娘子要先在家中进行卸背礼,然后穿上彝族传统的婚纱,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前往新郎家。
新郎家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举行随礼仪式,双方亲属用彝族的特色饭桌祝福新人,祝福他们婚姻美满、幸福快乐。
4. 建筑特色石林地区的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彝族特色。
我们看到,彝族人民的房屋多以木结构为主,屋顶呈弯曲形状,四周有阳台和彩色窗户。
这些建筑风格不仅兼具实用性,也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五、调研结论通过对石林地区彝族的民俗文化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彝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特鲜明。
糯黑村民居建筑风貌与保护发展

糯黑村民居建筑风貌与保护发展发布时间:2021-10-18T07:09:47.975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5月15期作者:倪新月[导读]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聚居的重要地区,撒尼作为彝族特殊的分支,受撒尼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倪新月昆明城市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摘要: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聚居的重要地区,撒尼作为彝族特殊的分支,受撒尼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本文以糯黑村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半结构化访谈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村落概况、村落整体风貌特征、撒尼民居风貌特征等进行深入了解,总结糯黑村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并从村落发展和民居建筑保护两个层面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为类似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彝族撒尼;传统村落;民居特征;策略;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民重要的生产生活区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及研究价值。
经其民族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村落空间格局及建筑形态体现了我国多元的建筑文化,彰显了少数民族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故而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意义重大,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优化保护措施、更新发展策略也将是必然的。
一、糯黑村概况1.1区位条件糯黑村又名“石头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西边,始建于清中期,曾是泸西至昆明的马帮古驿道。
糯黑村于2014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土面积为27.16km2,与穿镇而过的九石阿公路直连,距镇政府所在地4km,距县城32km,交通便利。
1.2地理环境糯黑村处于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区,为石灰岩地貌,其海拔1985m,年平均气温13.40℃,附近的群山多为石山。
二、村落整体风貌特征2.1村落格局糯黑村作为典型的彝族撒尼传统村落,因势成居,整体布局以寨前水塘为中心呈现环形放射状,形成如今村落的主体形式。
彝族撒尼民居建筑特点——以云南省石林县大糯黑村为例

彝族撒尼民居建筑特点——以云南省石林县大糯黑村为例摘要: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的大糯黑村作为一个传统的彝族撒尼村寨、创造并保留了独特的石头建筑文化。
其建筑布局灵活自由、错落有致,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建筑外观朴实简洁、追求自然。
这些建筑特点的形成既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又受当地自然条件的深刻影响,还与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相协调,探究其建筑特点;文章以石林大糯黑村的撒尼民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选址、形式等方面内容,撒尼民居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民族性、文化性为撒尼民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民居,了解撒尼文化魅力。
关键词:彝族,撒尼民居,大糯黑村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Sani village of Yi nationality, Danuo Hei Village, located in Guishan Town, Shilin Yi Autonomous County, Yunnan Province, has created and retained a unique stone architecture culture. Its building layout is free and flexible, strewn at random, building material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local materials. Building appearance simple and simple, the pursuit of nature. The formation of thes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is not only adapted to the local productivity level, but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local natural conditions, but also coordinated with the local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s, to explore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akes Sani residence in Dannuohei Village in Shil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ite selection, form and other aspects of sani folk dwellings are expounded. The unique artistic, nat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i folk dwellings provide certain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Sani na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called to pay attention to national folk dwellings and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Sani culture.Key words: Yi nationality, Sani residence, Danuo Hei Village引言:民居建筑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能够从建筑中完整记录民族的发展历程。
撒尼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研究——以石林大糯黑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撒尼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研究——以石林大糯黑村为例的开题报告题目:撒尼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研究——以石林大糯黑村为例研究背景:撒尼族是中国云南省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
撒尼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非常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建设,在建筑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撒尼村落和民居建筑正在逐渐消失,而撒尼族的文化和历史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撒尼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的研究,深入了解撒尼族的文化和历史,为保护和传承撒尼文化做出贡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石林大糯黑村的调查研究,探讨撒尼族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为撒尼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石林大糯黑村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了解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民居建筑的形态特点;然后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村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最后通过数据分析,总结撒尼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石林大糯黑村的概况和地理环境2. 撒尼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规律3. 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4. 撒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为加强对撒尼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2. 为石林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研究提供参考3. 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达到以下成果:1. 撒尼村落形态和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规律2. 石林大糯黑村的空间格局和历史演变3. 撒尼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策略4. 一篇学术论文和一个实地调查报告研究计划:本研究的进度计划如下:第一阶段:文献梳理和调查准备(1个月)第二阶段:田野调查和数据收集(2个月)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3个月)第四阶段:论文修改和发表(1个月)参考文献:1. 蒋士群. 撒尼族的文化传统与建筑[J]. 石林研究, 2006, 24(3): 6-10.2. 何春玲. 石林石羊撒尼族民居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7.3. 肖强, 程建民, 邵世民,等. 撒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云南省石林县糯黑撒尼族村寨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37(5): 47-5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部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对传统村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新时期地方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于人民居住环境建设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可有效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引导传统部落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挖掘传统村落文化特色,促进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扩充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与保护的更新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保护传统村落以及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迫切。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糯黑村引言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这更为体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调查与探究给出更多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的方案。
一、调研背景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净土,它将传统民俗文化及历史内涵蕴含其中,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上,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学者和旅游者的关注,但其消亡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的自然村总数从2000年的363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1万个。
因此,如何使传统村落得到保护和发展就极为重要。
本文以糯黑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
二、调研目的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主要通过对村落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否合理,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
三、调研地概况糯黑村隶属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地处圭山镇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村道路为柏油路,交通十分方便,距县城32公里。
东邻本镇海邑村委会,南邻长湖镇宜政村委会,西邻长湖镇雨胜村委会,北邻本镇额冲衣村委会。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调查报告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调查报告摘要:传统村落在华夏文明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农耕文化,还是市井江湖;亦或是繁华盛世,亦或是天下大乱,都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村落。
因此村落是历史遗留下的最具有参考意义和发展价值的遗产。
是唯一可以把保存和发展同时开发到极致的东西。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引言:随着现代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农耕文化为依托的传统村落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正挫折连连。
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量的农民出现迁徙活动,让原本就脆弱的村庄更是人去楼空,致使传统村落文化难以得到传承和延续,让日渐没落的村庄文化受到城镇化的大肆破坏,生活方式也缺少了原汁原味,没有了内涵。
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村落在大肆的拆与建,现状更加的岌岌可危。
下面以石林糯黑村为例,简要阐述传统村落在与现代文明的交锋中该何去何从。
1.调研背景传统村落是一个时代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老辈人的精神乐园,是现代人的心灵净土,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传统民俗文化。
在近几年里,传统村落深受许多学者和旅游者的关注,但是其消亡的速度也是惊人的。
因此,如何发展和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成重中之重。
本文以石林县诺黑村为例,分析了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传承保护,也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1.调研目的通过对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居民的调查,从而了解现代文化对糯黑村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总结出保护传统村落的经验与方法。
1.基本情况糯黑村是一个典型的石头村。
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地处于圭山镇的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有4公里,到村道路大多柏油路,交通十分方便,距县城有32公里。
全村有农户296户,1056人,彝族人口占99%。
平均海拔1987米,国土面积39.8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6%。
东边相邻本镇海邑村委会,南边相邻长湖镇宜政村委会,西边相邻长湖镇雨胜村委会,北边相邻邻本镇额冲衣村委会。
石林传统文化调查结论总结

石林传统文化调查结论总结“石林”一词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
据有关专家考证,应该在战国时期。
从秦汉到唐代前期,昆明地区已经成为中原与西南边疆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口迁徙活动频繁的地带。
公元3世纪初叶以后,随着古南诏国的兴起,洱海地区开始发展。
隋朝统一云南后,把滇池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范围,并派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屯田。
其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均沿袭此制。
尤其是唐代贞观年间对滇池地区实施的开拓和管理更加促使这个区域走向兴盛。
《新唐书》卷三二○《南诏传上》载:“云南之为云南,汉为益州郡,时为牂牁郡。
蜀汉属建宁郡,后属越。
诸葛亮平定南中,于建兴三年置郡。
自是以后皆因之,迄今千有余年矣。
自南诏蒙氏时,拓东西五百里,而附汉益州、永昌郡,至元时,悉为部落,名大理国,隶太祖高皇帝。
汉与诸葛亮、孟获之战于云南,《水经注》所谓昆明出兵以益张威势者也。
”当然还可能包括“六诏”等民族部落,虽没有史籍明确记载,但很可能这些部落就生活在现在石林景区一带。
不过这样分析有失偏颇,且在研究问题时往往会造成缺漏。
我们知道,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具有相通性,反映了同类客体的共性特征,也反映了主体思维方式的普遍趋向,因此单凭这一点不足以得出结论。
如果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看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是民族融合,才使本身具备优良品质的某些传统文化延续到现在,并赋予全新内涵;否则,只要外界条件稍有变化,就有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断层甚至消亡。
例如,秦汉时期的儒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并取代了老庄哲学,再后来佛教又突破中土文化的藩篱而深入社会各阶层,在社会风俗、价值观念乃至整个政治、经济格局都引起强烈震荡。
由于在形态和功用上极其相似,作为东亚传统文化典型的儒释道在历史的不同时段几乎被划归到同一文化圈内。
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崇尚节俭、鄙视奢华,君臣以玉为餐具,一顿饭用瓦器而食,结果齐桓公即位后反而纵情声色、日夜笙歌,成为众矢之的。
石林大糯黑乡村景观传承与保护调查报告

石林大糯黑乡村景观传承与保护调查报告一、调研地点及项目简介云南省石林县的大糯黑村位于云南省石林县圭山乡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撒尼村落。
大糯黑村依山傍水,生态环境和自然民族景观优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被列为“云南省民族民居传统文化保护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考察点”、“昆明市文化旅游特色村”等,该村作为典型的自然旅游地区,以该村为研究案例的调查研究比较多,且具有该代表性。
这是因为其一石林县大糯黑乡作为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的地方,对其研究能够丰富国内的相关案例,其二是从乡村景观的传承与保护的关系来看,探索石林大糯黑乡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地区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
为促进大糯黑村旅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景观的传承和保护,我们特此对石林大糯黑乡村景观传承与保护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研时间与方法本次项目的调查于2021年某年某日开展,深入到石林大糯黑村进行问卷的调查和现场实践的观察,做好记录和统计,以便了解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三、调查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来看,石林大糯黑乡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环境和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在改善和进步,经过当地政府的规划和布局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作为旅游景点的大黑糯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景观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产生了与发展步调不一致的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和实践观察总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原始村庄自然景观的环境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难免会遭到破坏,。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糯黑村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垃圾污染,调查问卷中占比达到了57%左右,除此之外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这些也与当地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乏有关。
第二,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
现在乡村文明保存的比较好的地区大多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政府无力开发,村民也无力保护,要实现大糯黑乡的生态转型必须解决当地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问题。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糯黑村为例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糯黑村为例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人与自然融合的重要见证,承载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史。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各个村落在标准化建设的同时逐渐丧失当地地域性独有的风格。
本文以糯黑村为例,阐述了传统村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糯黑村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treasure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witness of the mutual running-in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bearing the history of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However,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China, each village gradually loses its unique local regional style while undergoing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This article takes Nuohei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 protection suggestions.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glutinous black village传统村落,也称为古村落,是指因建立时期较早、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比较充足、有着宝贵的历史、文化、科研等社会价值,而需要加以保存的传统村庄。
云南石林深山糯黑石头寨

云南石林深山糯黑石头寨
大糯黑,距离石林东南30多公里。
因处在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山体多为石山,所以当地人就地取材,开采山石,制成石板、石块建造房屋和铺路,制作成石磨、石碾等作为生活用品。
经历几百年的世代延续,这里形成了石头特色的村寨。
现在彝族的撒尼人,依然保留着很多传统习俗。
村子还有许多用来烘烤烟叶的石屋,也有很多随处种植的石榴树,这个时候来树上挂满了红石榴,
石林的糯黑村,一座全部用石头砌成的村子
依山傍水,古树滴翠,欢歌笑语、炊烟袅袅,便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相融,民风淳朴、彝族文化浓郁的石头寨。
据说,自明朝的洪武年间,彝族撒尼人便在这里安居劳作,石头寨的历史就开始了。
历经600年,逐渐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石头寨。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糯黑村传统村落的保护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糯黑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布时间:2021-10-18T06:58:03.905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5月15期作者:母潮[导读] 在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它体现着每个民族的灵魂。
如果民族文化逐渐的消失,那这个民族的生命力也在逐渐的消失;同时,母潮昆明城市学院云南昆明 650101摘要在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它体现着每个民族的灵魂。
如果民族文化逐渐的消失,那这个民族的生命力也在逐渐的消失;同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也不断的更新,如果不与时俱进的创造,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生命力。
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现状的基本措施,也是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将文化与乡村的建设融合在一起,保护和传承有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有利的发展现代的文化,有利于以后形成连续的,完整的文化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云南;糯黑村;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引言传统村落是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的诞生地,储存着大量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融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的价值。
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传统村落的文化在近现代的文化冲突下也在逐渐的消失,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在此现状下更是让人心痛。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的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就是在让村民享受到近现代的文明,又能更好让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这样是对传统村落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调整。
1.调研背景从人类文明到现在,中国的传统村落和乡村居民就形成了一条生物链,所以中国民族把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延续着,主要体现在民族特色建筑和民族的文化。
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发展美丽乡村,保护村落的特色,发展村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
”这对保护和传承古人留下的文化遗址和民族的特色建筑,特色小镇,特色的文化街有着重要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林大糯黑村民俗调查报告
——撒尼传统节日
10级中文系汉语言一班吕飞燕20101011114
糯黑村,原名“藤子哨”,彝语,“糯”意为“猿猴”,“黑”为“水塘”,“糯黑”则为,“猿猴嬉水的水塘”之意。
位于石林县东南部,属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喀斯特岩溶
地貌山区。
勤劳和智慧的糯黑彝族撒尼人创造了丰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阿诗玛、撒尼桃花、彝族大三弦舞的重要流传地区。
2006年糯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彝族(撒尼)传统文化保护区。
正文
2012年2月8日,从昆明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看着窗外别具特色的风景,从平坦的高速公路到弯曲慢爬的山路,傍晚,终于抵达了石林圭山镇大糯黑村。
居住在了事先预定好的农家乐里,主人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第二天,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调查,实地考察学习。
在大糯黑村里我们走家窜巷,参观博物馆,和村民进行交流,让我了解和学习了传说中的大糯黑和彝族撒尼的传统宗教节日。
而这次调查,我特别对,在大糯黑彝族撒尼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两种节日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大糯黑村位于石林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
2007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文化旅游特色村镇”。
大糯黑村海拔1900米,地处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地带,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显著。
它依山傍水,石头成林,是一座典型的“石头寨”。
石头是大糯黑村最突出的特征,村子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一个清澈见底的圆形大水塘,倒映着水塘周边
石板房和远处山石。
一栋栋石板垒砌而成的房屋,顺着山势一排排展开,显得错落有致,别具特色。
而大糯黑撒尼人的风俗、节日都是他们淳朴和热情的展现。
大糯黑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撒尼文化,全村人都会说彝话,庆祝彝族的传统节日,遵守彝族古老的风俗习惯。
据调查,居住在大糯黑村的彝族撒尼人们主要过的传统宗教节日除春节、清明节外,有密枝节、火把节等,其中这两个节日是大糯黑村彝族撒尼人们最具特色,最为隆重的传统宗教节日。
密枝节又称祭密枝,是撒尼人最古老的传统宗教节日,是撒尼人祈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祭祀日。
大糯黑村密枝节于每年冬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历时7天,祭祀活动严禁妇女参加,因此,密枝节又形象的称为“男人节”。
通过毕摩讲解,密枝节祭神的前一天,密枝翁和全体神职人员要前往密枝林,把祭祀地点打扫干净,请毕摩念经驱赶不吉之物,然后在一棵高大的神树下布置神坛。
祭祀仪式开始时,毕摩(巫师)摇响铜铃,其他的几个主事人牵着绵羊,带着炊具,抬着祭品跟随在身后向密枝林走去。
到了密枝林前,当羊角号再一次吹响的同时,毕摩在入口处点燃了一小堆柴草,让祭祀的人们从上面跨过去,意思是用烟火驱除人们身上不干净的东西,给密枝林一个圣洁之地。
进人密枝林来到祭祀的地方后,在布置的神坛顶上插一块拴着彩绸的鹅卵石、一个小石虎、一束松枝、一束栗叶,象征祖灵、地神和林神,毕摩(巫师)便开始祭祀。
密枝林里有一块专用的石板,密枝节当天,就在这块石板上宰杀绵羊,用于祭祀密枝神。
男人们在密
枝林内做完祭祀仪式后,一起野欢,嬉戏打闹,平时忌讳的语言在密枝林内都可以无所顾忌的讲出来。
在参观大糯黑村博物馆后,了解到了密枝节的来历,据说在古时候,撒尼人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
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冰雹,有一个叫密枝斯玛的牧羊人把饲养的羊群及时赶紧了树林,避开了灾难,护住了羊群,而村里其他的羊群都被雷电击毙死了。
传说现在人们放牧的羊都是从密枝玛斯那里房展而来的,撒尼人为了纪念她,就一年一度的过起了密枝节。
大糯黑村又一个最具特色的节日就数火把节了,火把节也是撒尼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举行,重要活动有摔跤、斗牛、入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准备佳肴、煮熟鸡
蛋,老人给家庭成员“叫魂”。
饭后,青年男女会聚在一起,点燃火把,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嬉戏,唱歌跳舞,条大三弦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第
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第三天,彝
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
从博物馆中,我了解到了火把节的来历,据说,很久以前有
一个残暴凶狠的魔王草菅人命,鱼肉人民,人们多次反抗,但因
魔王会使用法术,每一次的斗争都惨遭失败。
后来,有一个机智
聪明的人把火把捆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向魔王冲击,魔王的法术
对付不了羊,被羊角上的火把烧死了,而这一天真是农历六月二
十四。
从此,撒尼人民为了纪念战胜魔王的胜利,每年到这一天
都要举行欢度胜利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来历在撒尼民间有很多传
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传说。
在调查时,我又从一些村民口中知道了,关于火把节的另一个传说,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
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无穷,不可硬拼,只可智取。
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时,才率众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则气极败坏地跑回大庭报信。
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个小盒向人间抛去。
原来这个盒里装的尽是蝗虫,盒子一打开,蝗虫便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坝到处燃起,把蝗虫通通烧死了。
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
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撒尼人民在每年的这天,或从这天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以点燃火把作为纪念。
这就大糯黑村撒尼人民独具特色的两个宗教传统节日文化。
通过总结,在大糯黑村,经过三天的调查学习,我了解了大糯黑村的点点滴滴,进一步明白了彝族撒尼文化的现状及变化。
而对这次田野调查报告进行整理时,尽量保存了从毕摩(巫师)那里了解到的原始传统节日和对调查笔录的主要事件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