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落粒性
水稻的品种有哪些_水稻种植方法
水稻的品种有哪些_水稻种植方法现在水稻的品种越来越多了,你对水稻的品种知道的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水稻的品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水稻品种:泗稻12号泗稻12号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育成,属粳型常规水稻该品种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5.6天。
株高104.4厘米,穗长16.8厘米,每穗总粒数138.5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5.3克。
抗性:苗瘟级,叶瘟3级,穗颈瘟发病率5级,穗颈瘟损失率5级,综合抗性指数4.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1公斤。
适宜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河南沿黄、山东南部、陕西关中地区种植。
秧田注意防治稻蓟马、灰飞虱,大田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水稻品种:武运粳19号武运粳19号由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该品种株高97.2厘米,全生育期160天。
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强;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3公斤。
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水稻品种:通粳981通粳981由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该品种植株清秀,株型紧凑,生长势旺,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脱粒性中等,群体整齐度好。
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8.4万,每穗实粒数125.3粒,结实率91.1%,千粒重27.5克,株高105.6厘米,全生育期159.8天,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感穗颈瘟,中感纹枯病、白叶枯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检测,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6.8公斤。
适宜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水稻品种:淮稻5号淮稻5号由淮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杂交选育,属迟熟中粳新品种。
水稻落粒性的遗传
们推断落粒5 是由农垦 5 号与小粒 5 7 7 7自然 杂交产生的。这种落粒性不能繁殖稳定,后代 表现有规律地分离。 鉴于分离群体中的农垦 5 7 型和小粒 5 两种类型呈现繁殖稳定而不具 有 7 很易落粒的特性, 而落粒 5 类型又不能繁殖稳 7 定,所以假定这种落粒性是由亲代的一对基因 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对基因对于落粒性和穗型 等性状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 现设:农垦 5 号 7
为进一步观察这些类型的遗传动态,我们 在 玩 代从落粒 5 家系的分离群体中, 7 按小粒 5、普通农垦 5 和落粒 5 三种类型各选择 5 7 7 7 株, 继续观察 F 代, 4 结果表明:所有小粒5和 7
普通农垦 5 7类型的家系均表现稳定, 无论是穗
形、 落粒性或其它性状, 概无例外, 4 而 株落粒
一般 一般 密
2 7 4. 2 6 3. 2 4 0.
弯垂 弯垂 直立
169 2. 1 6. 2 2
表 2 农垦 5 号X小粒 5 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 7 7
: 弯 垂穗 直 立穗 3 1 落粒 农 垦 小 拉 株) ( 株) X .值 5型 5型 5型 ( 7 7 7 ( 株) ( 株) ( 株)
5 型的家系, 7 又重复上述的分离现象( 3 0 表 )
( 7) 16 9
落粒株数
不落 粒 株数
108
பைடு நூலகம்
表3 落粒 5 类 7 型在 F 代的性状 ; 分离
穗 形 及 落 粒 性分 类 区 号 弯 垂穗 直立穗
3; 1 11 ;
落粒5型 农垦5型 小粒5 型 7 7 7 ( 株) ( 株) ( 株)
年我们重复了这一试验,结 果 与 17 年所作 92 加压力, 籽粒便纷纷脱落, 其它性状均似普通农 相同。 我们认为最初发现的落粒 5 很可能就 7 垦5 号( 1, 7 见表 ) 故取名为 落粒5" “ 7。同年, 是通过农垦 5 号和小粒 5 自然杂交产生的。 7 7 在农垦 5 号与小粒 5 的杂交 F 代中, 7 7 , 也发现 ( 二)落粒性的遗传动态 这种落粒现象。从此, 我们结合杂交育种工作, 农垦5 号X小粒 5 的 F 代,明显分离 7 7 : 对它的遗传特点开展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 出普通农垦 5 号、小粒 5 和落粒 5 三种类 7 7 7 如 下。 型。按穗型分, 小粒 5 为直立密穗型, 7 普通农
水稻落粒性——精选推荐
⽔稻落粒性有关⽔稻落粒性的进化作物的进化往往开始于不落果或不落粒的植物。
这种导致⾕类作物进化的落粒性减轻的性状与⼤效应的遗传位点有关。
然⽽,这种关键的遗传过渡的分⼦基础仍然是未知的。
在此,我们证明⽔稻进化过程中落粒性的减少是由于⼈类对⼀个由未知功能的基因编码的DNA结合域处的⼀个替换蛋⽩质的选择。
⾕粒从花梗上的脱落是由离层控制的,⽽这种替换破坏了离层正常发育所必需基因的功能。
⽔稻,作为世界上的主要⾷物,是从野⽣杂草发育⽽来。
因为野⽣杂草的⾕粒成熟后⾃然脱落,所以⾕物早期进化的必要阶段是选择成熟后不落粒的植物以达到有效收获的⽬的(1,2)(Fig.S1)。
这种选择进程并不⼀定是有意识的,因为不过早落粒的植物有较好的机会被收获并在下⼀年被种植。
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不落粒等位基因的频率增⼤并最终代替落粒的等位基因。
我们发现⼀个基因位点,该位点可以解释⼤多数⾕类作物和它的原始亲本间的落粒性状的表型差异,这个发现证明对该基因位点的选择应该会加速进化过程(3-5)。
然⽽,选择的分⼦遗传基础尚未清楚。
⽔稻是由⼀个或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O.nivara 和O.rufipogon-⼴布东南亚到印度(6,7)。
我们最近对O. sativa ssp. indica 和野⽣⼀年⽣的O. nivara杂交所获得的F2代群体进⾏分析发现了3个QTL-sh3, sh4 , sh8-是栽培稻的落粒性状减弱的主要因素(5)。
这些QTL中,sh4解释了69%的表型变异,其它两个QTL分别解释了6.0%,3.1%的表型变异。
故野⽣稻中的sh4基因是⼀个显性的引起落粒的基因。
两个先前使⽤O.sativassp.indica和野⽣多年⽣物种O.rufipogon..杂交来对QTL进⾏的研究发现四个和五个QTL(8,9)。
两个研究都在sh4的位置定位了⼀个QTL,并且这个QTL在检测到的QTL中具有最⼤或⼏乎最⼤的表型效应。
⽽且,对O.sativassp.indica japonica和O.rufipogon.以及其他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野⽣品种O. glumaepetula 和O.meridionalis的遗传分析发现了三个野⽣品种中都具有的⼀个单显性基因和落粒相关(10,11)。
籼型水稻亲本对其所配组合落粒性的影响
关键词 : 水稻 ; 亲本 ; 杂交组合 ; 落粒率
中图分类号 : s 5 1 1 . 2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7 ) 0 3 — 0 0 2 8 — 0 3
水稻落粒性是指水 稻在成熟期穗部籽粒 自然脱 落 于稻 田的一种 生理特性 ,不同 品种之 间的落粒 性有较
水稻落粒性用 “ 一种鉴定 水稻落粒性 的装 置” ( 图 1 ) ( 专利号 : Z I 2 0 1 3 2 0 7 4 6 4 1 9 . 2 ) 测定 , 具体方法如下 :
・
基金项 目: 国家水稻产业体 系项 目( C A R S 一 0 1 — 2 9 ) ; 农 业
部 公 益 性行 业专 项 ( 2 0 0 9 0 3 0 0 2 , 2 0 1 0 0 3 0 1 6 )
稻穗用 力拉 ,再根据籽粒脱落情况 大概判别一下该 品
种的落粒性好 差 。该方法 由于不 同的人用力大小很难 致, 其鉴定结果差异很大 , 在科研 、 生产 中并不适用 , 以致有关水稻落粒性的研究报道极少 。 为此 , 笔者用 近
一
1 , 箱体 ; 2 , 进穗 口; 3 , 取 穗提; 4 , 置穗板 ; 5 , 中心 轴。
专论与 研究
DOI : 1 0 . 3 9 6 9 0 . i s s n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7 . 0 3 . 0 0 6
中 国稻 米 2 0 1 7 , 2 3 ( 3 ) : 2 8 - 2 9
籼型水稻亲本对 其所 配组合落粒 性的影响
徐 富 贤 周兴兵 熊洪 张林 蒋鹏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分论 水稻育种 第2节 育种目标
糊化温度分级:
碱扩散值级别 糊化温度类型
糊化温度
1~3
高
75~79℃
4~5
பைடு நூலகம்
中
70~74℃(籼)
6~7
低
55~69℃(粳)
C. 胶稠度:即米胶稠度 一般测定4.4%的米胶冷后的凝胶长度。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包括湖南、贵州、云南、四川、 西藏、广西、青海等省、区的部分发或大部分。水田面积3801万 亩,占全国水田的10%。云南南部有双季稻,一年可三熟,其余 以一季稻为主,籼粳稻并存,粳多在高海拨地区,籼多在低海拨 地区,品种类型复杂。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 泰国大米(籼)的品质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声誉。 • 国际上日本、韩国、美国都很重视优质粳米的生产
与研究。 • 特别是日本喜食中短粒粳米的习惯与我国长江以北
地区基本一致。由于长期重视品质改良的基础及应 用研究,日本粳稻素以品质优异著称于世。
不同地域居民、不同民族对稻米品质要求各异 南方:籼米 北方:粳米 少数民族:糯米、红米等 民族食品:年糕、米酒、米粉条(丝)等
作物育种学各论
第一章 水稻育种
第二节 水稻育种目标及 主要性状遗传
第二节 水稻育种目标及 主要性状遗传
一、我国的稻区划分及各稻区对品种 的要求
二、水稻育种的基本目标 三、水稻主要性状的遗传
一、我国的稻区划分及各稻区对品种 的要求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水稻落粒性的研究进展
giu ueC mpn , n d. aq a lgBa c J gn 5 2 1 C ia 3A a el o In ~.:i te i r h r o aylmie B o uni rnh.l ag 14 l . hn : .cdny t d |( mal c i n e a el a ) …
l 水 稻 落 粒 生 理 基 础 与 形 态 解 剖 学 和 细 胞 学 特 征
定 位 , _ 许× l J
程 中 , 生 稻 落 粒 习性 被 选 择 掉 r。在栽 培 稻 中 , 野
籼 粳 稻 在 打谷 落 粒性 上 也 存 在 明显 的差 异 ,一 般 一
而 言 , 稻 比籼 稻 难 落 粒 ; 些 粳 稻 极 难 落 粒 , 粳 有 给 收 获 带来 极 大 不便 , 有 些 籼 稻 比较 容 易落 粒 , 而 又 给 产 量 带 来 损失 。适 宜 的落 粒 程 度 是 水 稻 的 收
水 稻 种 子 的 落 粒 性 受 护 颖 和 枝 梗 之 间 离 层
f — c s nlyr的形 成所 控 制 l j 种 子 脱 离过 a si i e) b so a 2。 在
Ree rh [site,jlU i 4 7, i a) s ac n tll JaT S 5 00 Chn i I 1
水稻落粒生理基础研究进展
水稻落粒生理基础研究进展【摘要】为了阐明落粒性的机理,综述了水稻落粒生理基础与形态解剖学特征、水稻落粒性的遗传与QTL/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水稻;落粒性;基因定位落粒性是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之一,易落粒或难落粒的水稻品种都不宜在生产上使用。
一般来说,野生稻的自然落粒性是其区别于栽培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野生稻的籽粒成熟时,籽粒会立即落下,这样就可以避免被一些小动物吃掉,从而为野生稻的正常繁衍提供了保证,但是这种野生稻落粒习性会给人类的收获带来极大的不便,并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因此,在驯化的过程中,野生稻落粒习性被选择掉了。
在栽培稻中,籼粳稻在打谷落粒性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粳稻比籼稻难落粒;有些粳稻极难落粒,给收获带来极大不便,而有些籼稻比较容易落粒,又给产量带来损失。
适宜的落粒程度是与水稻的收获方式相关的:在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时,中度落粒的品种受到欢迎;使用小型的头部送料(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割难落粒到不落粒的品种时才最有效;中度落粒的品种也适于使用手工收割和脱粒。
对于容易落粒的品种,无论其产量有多高,由于它们在收获中减产严重而不会受到欢迎[1]。
利用野生资源的育种项目也经常受到连锁累赘的干扰,因为易落粒性通常与目标性状是连锁的。
因此,开展水稻落粒性的相关研究对水稻人工驯化的研究以及培育落粒性适度的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主要综述了水稻落粒形成的生理基础与形态解剖、落粒性的遗传与QTL/基因定位,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1水稻落粒生理基础与形态解剖学和细胞学特征水稻种子的落粒性受护颖和枝梗之间离层(ab-scission layer)的形成所控制[2-3]。
在种子脱离过程中,离层首先在脱离器官的边沿形成。
水稻枝梗组织中离层的形成发生在抽穗前16~20 d,也就是配子体细胞在幼穗中开始分化的时期[2,4]。
水稻枝梗中的离层由1~2层小而圆的薄壁细胞组成,而周围的枝梗和颖片细胞是由大的厚壁细胞组成。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试行)一、试验概况1、试验田基本情况(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1)前作: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
15、特殊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实验_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籼粳糯稻的识别
对未标明的实验材料进展观察,鉴别籼、粳2个亚种,并列表说明观察结果。 〔二〕对未标明的实验材料进展观察,鉴别糯稻和粘稻,并列表说明观察结果。
5. 实验报告
见实验指导书 2,4,5题
水稻的5级分类
分类级别 亚种
群Leabharlann 型变种 栽培品种影响因素 温度
光照
水分 淀粉特性
基本型 籼稻
晚稻
水稻 非糯稻
变异型 粳稻 早、中稻 陆稻
糯稻
加上栽培品种的划分,水稻可以按5级分类。水稻的各亚种、群、型、 变种之间互相包括,因此表现型极其丰富多彩。各亚种、群、型、变 种及大量的栽培品种之间也均可杂交产生正常可育后代。
叫第一次分蘖,从第一次分蘖上发生的叫第二次分蘖。
叶: 水稻的叶互生于茎的两侧。种子发芽时,芽鞘 伸长,继后从芽鞘中伸出1片不完全叶〔仅有叶鞘, 没有叶枕、叶舌、叶耳、叶身〕。以后出现的为完 全叶。在计算叶片数目时,我国通常从第1片完全 叶开场计算,日本那么从不完全叶开场计算。 最上的一片叶称为剑叶(顶叶) 。一般剑叶的叶 片组织比下部叶片硬直,叶片较短,剑叶宽度因品 种而异。
种子〔果实〕:
水稻种子由糙米〔颖果〕及谷壳〔内、外稃〕组 成。稻谷外表有毛或光滑,有芒或无芒。谷壳有黄、 棕、红、紫等色,是水稻分类和品种识别中的重要性 状。
去壳的果实叫糙米,由果皮,种皮、糊粉层、胚 及胚乳等都分组成。糙米形状扁圆,两侧各有纵沟 1 条(背沟),有胚的一面为腹面,相对的为反面。成熟不 好时,腹面可能形成腹白,也可能形成心白、基白、 背白,统称垩白。垩白多的米质差,碾米时易破碎, 出米率低。糙米的颜色有白、红、褐、黑、紫等,以 白色最常见。
① 认识水稻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 ② 掌握籼稻与粳稻、粘稻与糯稻的区别
认识稻田落粒谷自生苗
津市市植保植检站(415499)马家湘周书银认识稻田落粒谷自生苗落粒谷自生苗,顾名 思义,就是指水稻谷粒收割时掉落田间,次年与水 稻一同萌发、早于大田水稻成熟的稻苗,成熟后又掉落在田间,再与正常水 稻一同萌发、生长、扬花 结实而掉落田间,形成循环。
近年来水稻田间落粒 谷自生苗越来越多,与正 常栽培水稻争夺养分,而 农户将落粒谷自生苗认为 是品种杂株。
所以,需要正确认识落粒谷自生苗的 来源、特点,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1.落粒谷落粒性一般的品种,田间落粒谷超 过400粒/平方米,每667平方米折算有7千克以 上;而落粒性强的品种超过1000粒/平方米,每667平方米折算有15千克以上,最多的超过35千克。
一般收割机装袋的地方落粒谷多,没有装袋的地方落粒谷少。
落粒谷田间存活年份:在土壤中能保存8-10年,特别是水旱轮作田。
秋季灌水的条件下保存较少,水稻收割后自然生长的再生稻没有收割时,其落粒谷多。
2. 落粒谷自生苗 夹带有田间落粒谷自生苗的水育秧移插大田后,表现出似前一年或前几年种植 品种的父本或母本特性。
旱育秧田落粒谷自生苗, 来源于先年旱育秧扯秧后遗留在田间的秧苗,经过生长发育、分麋、抽穗扬花,稻谷黄熟后掉落在田 间,第2年做旱育秧苗床,落粒谷与栽培稻一同萌 发,移栽到大田形成落粒谷自生苗。
秧田表现及移栽后表现:上年收割机装袋的地 方作秧田,落粒谷自生苗较多,将秧苗移栽到大田后,杂株多;没有装袋的地方作秧田,落粒谷自生苗很少,将秧苗移栽到大田,杂株较少。
落粒谷自生苗表现特点:与上一年度种植的品 种表现相似,有的还表现出前几年种植过的某个品种特点。
品种间有差异:落粒性强的品种.田间落粒谷自生苗明显多于落粒性不强的品种。
3. 防除对策一般选择落粒性差的品种,淘汰落粒性强的品种。
用冬泡田做秧田。
播种前将秧田 灌水后用薄膜覆盖,7天左右落粒谷萌发,然后去 除。
连续几年种植同一品种。
紫色土的改良与利用湖南省农药检定所(410005)廖莉佳湖南省紫色土面积较大,超过145万公顷。
水稻落粒性调查研究
与 落粒性 对应 , 粒越 严重 的品种越 易抹 , 掉 反之越难 抹 。
3 结 论 与 讨 论 31 结 论 .
调 查 表明 ,0个 品种 中 , 1 无落粒 现 象 的分 别 是柔 小 町 、
损 失 率在 06 .%以下 。 打掉 粒较 多的 品种 有盐粳 1 和 镇稻 拍 l 9 2 , 打 掉 粒 数 分 别 为 每 1 掉 粒 2 、4粒 , 失 率分 44 拍 0穗 09 损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自然 落 粒 情 况 .
供 调查 的品 种 有 1 0个 : 粳 3号 、 粳 1 、 稻 5号 、 武 盐 1淮 镇 稻 9 2 连粳 6号 、 小町 、 稻 l 4 4、 柔 泗 0号 、 稻 1 淮 0号 、 稻 淮
由表 1可 知 , 除镇 稻 9 2 4 4田间 有 自然落 粒 现 象 外 , 其 他 种植 品 种 均 无 自然 落 粒 现 象 。 镇 稻 9 2 对 4 4进 行 田间 调
谷粒 数 , 算 3点平 均值 。 计
由表 1可 知 , 有碰 撞 落 粒现 象 的 品种 有镇 稻 9 2 4 4和 盐 粳 1。 1平均碰 撞掉落 的稻谷粒 数分别 为 3 0 3 7 、5粒, 折 合 损 m, 失 分别 为 1 36 、 .3 m , 稻 9 2 0 . 98 5 k 镇 4 4损失 率 为 1 3 盐 . %, 1 粳1 1损失 率 为 00 % , 者损 失可 忽略 不计 。 .9 .
() 1 自然 落粒 性 。 田 间选 择 没 有 人 为 走 动 过 的 地方 , 在 数 出每 平 方 米 自然 掉落 的稻 谷 粒 数 , 个 品种 选 择 3个 点 每
计数 , 计算 3点平 均 值 。
( ) 撞 落 粒 性 。 调 查 自然 落 粒 性 的 各 个 点 上 , 手 2碰 在 用 轻捋 穗 层 3个 来 回 , 出每 平 方 米被 人 为碰 撞 后 掉 落 的 稻 数
中科院植生生态所发现水稻落粒调控新基因
中科院植生生态所发现水稻落粒调控新基因
佚名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39)7
【摘要】野生稻的种子成熟时便自动脱落,这有利于种子的传播和存活。
但是,“易落粒性”对以收获成熟稻谷为目标的栽培稻品种而言,就会带来收获时的产量减少等负面影响。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从选择落粒性降低的角度开始了对水稻的驯化过程。
事实上,现代栽培稻种子落粒性差别很大,这说明落粒是一项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
深入全面地了解水稻落粒调控机制,减少因落粒带来的产量损失,具有重要的农业意义。
【总页数】1页(P99-99)
【关键词】调控机制;落粒性;水稻;新基因;中科院;种子成熟;生态;植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植生生态所发现水稻落粒调控新基因 [J],
2.我国发现水稻落粒调控新基因 [J],
3.亚热带生态所发现协同调控水稻粒形、粒重和非生物耐逆性的重要基因 [J], 张金平;
4.植生生态所发现水稻落粒调控新基因 [J], 尚生延
5.水稻落粒调控新基因被发现 [J], 施忆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2 水稻之素材相关试题训练(解析版)-【考点密押】2021高考生物临考考点押题之水稻
水稻之素材相关试题训练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甲、乙表示两个水稻品种,A、a和B、b分别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①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①→①过程育种最简便,且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B.①和①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C.①过程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①与①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杂交过程;①是连续自交过程;①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①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①①表示人工诱变过程;①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①表示导入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A、以甲和乙为亲本来培育新品种AAbb,①→①→①为单倍体育种,且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但该过程不是最简便的,①→①过程表示杂交育种,该育种方法最简便,但培育周期长,A错误;B、①和①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有丝分裂前期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造成的染色体数目加倍,B 错误;C、①过程先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再自交,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正确;D、①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①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两个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D 错误。
故选C。
2.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在培育杂交水稻过程中用到了雄性不育野生水稻资源。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杂交水稻和野生水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C.野生水稻与杂交水稻某些基因频率不同D.雄性不育野生水稻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原材料【答案】A【分析】杂交育种: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几种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详解】A、杂交水稻和野生水稻是同一个物种,他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杂交育种可以将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C、杂交水稻的获得是通过交配,再进行选择获得的,所以其基因频率和野生水稻不同,C正确;D、通过雄性不育野生水稻获得杂交水稻,所以雄性不育野生水稻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
水稻落粒基因的研究进展
AGRICULTURAL SCIENCE水稻落粒基因的研究进展李 筠(广东省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摘 要:水稻落粒性是一个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对落粒性进行研究,可为改良农艺性状、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简述了水稻落粒的性状,并对水稻落粒基因的遗传分析、QTL定位及图位克隆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落粒性;遗传分析;QTL定位;图位克隆中图分类号:S3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Grain Falling Gene in RiceLI YunAbstract: Rice grain falling property is an agronomic trait closely related to production, which indirectly affects th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rice. The study of grain falling property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agronomic traits and molecular design breeding.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s of rice grain falling were briefly described, and the genetic analysis, QTL mapping and map-based cloning of rice grain falling gene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research.Keywords: Grain falling property of rice; Genetic analysis; QTL mapping; Map-based cloning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有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1]。
一季晚稻田落粒谷生长结实现象与控制手段
收稿日期:2018 10 06 作者简介:戴清明(1961-),男,推广研究员,长期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粮油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466
作物研究(CROPRESEARCH)
2018年 12月
(2)稻谷成熟度。稻谷成熟度的高低直接决定 落粒谷 的 萌 发。调 查 发 现,上 季 稻 成 熟 度 分 别 为 80%、85%、90%、95%和过熟状态收割时,落粒谷在 一季稻生长季节萌发率一般为 5%、78%、115%、 152%和 185%。
(3)品种落粒性。上季稻品种的落粒性强弱直 接影响着收割时遗留在稻田的落粒谷多少,落粒性 差的品种田间遗留量小,在一季稻季萌发成苗的极 少,反之亦然。
(2)上季稻。为先年或上季稻谷遗留在田间,自 生自长并结实的水稻。生长习性、植株形态、生育期、 谷粒与米粒等基本与上季稻相近,是上季稻的二代表 现,只是田间仍有早熟、中熟和迟熟等分离现象。
据 1996 ~2018年的跟踪调查,田间落粒谷发 生比例:稆稻一般在 05% ~2%,上季稻落粒谷占 1% ~225%。
粒中长形,谷壳为金黄或浅褐色,糙米麸皮多为红褐 色或浅红色,千粒重小,混入后影响稻米品质。其种 子自然越冬能力强,种子发芽率高,且生长旺盛,影 响田间栽培稻生长。稆稻熟期株高在 85~95cm, 穗长 162~285cm,每穗总粒数在 58~125粒,结 实率在 625% ~90%,千粒重 175~203g。
(4)人工栽插田少。观察发现,采取人工洗插、 抛秧和 机 械 化 插 秧 的 落 粒 谷 平 均 成 苗 率 分 别 为 005%、015%和 012%。
水稻的一生精品PPT课件
性状 落粒性 繁殖特性
成熟特性
谷草比 株型 芒 米色
普通野生稻 很强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成熟不整齐,穗上着 粒甚少 极低 分蘖散生,茎叶长大 长芒 赤褐
普通栽培稻 较不易落粒 有性繁殖 成熟整齐,穗上着 粒多 0.3-0.5 株型较紧凑 短芒或无芒 通常为白色
5
2、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
19
2.晚稻和早中稻
晚稻和早稻的区别在于对日长反应的特性 不同:
晚稻:与华南的野生稻一样对短日照敏感,严格 要求在短日条件下完成光周期诱导,所以晚稻是基本 型。
早稻:在完成光周期诱导时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 要求。由此认为,早稻是由晚稻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 经人工培育选择而形成的变异型。
中稻:迟熟品种对日长的反映接近晚稻;早中熟 品种接近早稻。
灌溉稻
23
深水稻(右) 浮稻(下)
24
印度的陆稻(upland field,Rajendranagar,India)
25
陆稻(旱稻)
26
4. 粘稻与糯稻
粘稻与糯稻的主要区别在于胚乳淀粉的性质不同 • 粘稻:胚乳内含直链淀粉15%~30%,支链淀粉
70%~85%,且糊化温度高,胀性大,因为野生 稻只有粘稻,故粘稻与野生稻相似,属基本型。 • 糯稻:胚乳内含 1%~2%的直链淀粉或几乎不 含直链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且糊化温度低, 胀性小,因野生稻没有糯稻,故属于变异型。
水稻
(基本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粘稻-品种(基本型)
陆稻
(变异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早中季稻
水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
(基本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陆稻 粘稻-品种(基本型)
水稻落粒的分子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稻落粒的分子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种植水稻的地区也比较广泛,而不同的品种和生长环境下水稻的落粒现象一直是影响水稻
产量的一个难题,因此深入研究水稻落粒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
1. 水稻落粒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条件下的水稻落粒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影响水稻落粒的各种因素,如水分、温度、养分、病虫害等。
2. 水稻落粒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的研究:通过基因芯片和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和分析与水稻落粒相关的基因家族,研究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探究基因及其调控网
络在水稻落粒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3. 分子调控策略的研究:利用TPS(Targeted proteomics strategy,目标蛋白质组学策略)等方法,探究水稻落粒过程中关键蛋白质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今后制定
有效的水稻落粒调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水稻落粒的分子机理,可以深刻了解水稻发育和营养代谢的机理,为水稻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改良和粮食生产提供基础性支撑和指导意见。
四、研究方法:
本项目将采用基因芯片和转录组测序技术、TPS等方法,结合实验室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水稻落粒的分子机理研究。
五、预期结果:
本项目预计能够深入研究影响水稻落粒过程的分子机理、信号通路和关键蛋白质,系统性地揭示与水稻落粒相关的基因家族,提出有效的水稻落粒调控策略,为水稻品
种选育和种植技术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水稻落粒性的进化作物的进化往往开始于不落果或不落粒的植物。
这种导致谷类作物进化的落粒性减轻的性状与大效应的遗传位点有关。
然而,这种关键的遗传过渡的分子基础仍然是未知的。
在此,我们证明水稻进化过程中落粒性的减少是由于人类对一个由未知功能的基因编码的DNA结合域处的一个替换蛋白质的选择。
谷粒从花梗上的脱落是由离层控制的,而这种替换破坏了离层正常发育所必需基因的功能。
水稻,作为世界上的主要食物,是从野生杂草发育而来。
因为野生杂草的谷粒成熟后自然脱落,所以谷物早期进化的必要阶段是选择成熟后不落粒的植物以达到有效收获的目的(1,2)(Fig.S1)。
这种选择进程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因为不过早落粒的植物有较好的机会被收获并在下一年被种植。
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不落粒等位基因的频率增大并最终代替落粒的等位基因。
我们发现一个基因位点,该位点可以解释大多数谷类作物和它的原始亲本间的落粒性状的表型差异,这个发现证明对该基因位点的选择应该会加速进化过程(3-5)。
然而,选择的分子遗传基础尚未清楚。
水稻是由一个或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O.nivara 和O.rufipogon-广布东南亚到印度(6,7)。
我们最近对O. sativa ssp. indica 和野生一年生的O. nivara杂交所获得的F2代群体进行分析发现了3个QTL-sh3, sh4 , sh8-是栽培稻的落粒性状减弱的主要因素(5)。
这些QTL中,sh4解释了69%的表型变异,其它两个QTL分别解释了6.0%,3.1%的表型变异。
故野生稻中的sh4基因是一个显性的引起落粒的基因。
两个先前使用O.sativassp.indica和野生多年生物种O.rufipogon..杂交来对QTL进行的研究发现四个和五个QTL(8,9)。
两个研究都在sh4的位置定位了一个QTL,并且这个QTL在检测到的QTL中具有最大或几乎最大的表型效应。
而且,对O.sativassp.indica japonica和O.rufipogon.以及其他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野生品种O. glumaepetula 和O.meridionalis的遗传分析发现了三个野生品种中都具有的一个单显性基因和落粒相关(10,11)。
将该位点命名为sh3,并将其定位到和sh4相同的染色体位点。
我们进行分析将sh4定位到分子标记RC-123R和M280(SSR标记)之间(5),在O. sativa 基因组中这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360kb(12) (Fig. 1A).。
因为O. nivara中的显性基因位点的效应很大,我们可以不管其它两个小效应的QTL位点而从表型将F2代中纯和隐性单株(ss)和至少在sh4位点含有O. nivara基因的显性个体(ns,nn)区分开。
我们对489个F2代个体的三个落粒QTL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发现在sh4位点具有ns和nn的植株在拍打时全部的成熟谷粒都会落下,而该位点基因型为ss的植株即使在激烈拍打时不落粒或部分落粒。
有了这个可靠的表型检测方法,我们种植了12000株F2代秧苗并将扫描它们在分子标记RC-123R和M280之间的重组。
我们对一个标记位点的基因型为ns而另一标记位点为ss的单株进行选择,总共有134个单株符合条件并将其种植以进行表性检测。
对标RC-123R和M280之间的SSR标记和SNP标记进行检测,最终将栽培水稻中的不落粒的突变基因定位在一个未知功能基因的1.7kb处(Fig. 1B and table S1)。
经预测该基因是一个转录因子,它的编码区域被定位到水稻第四条染色体上已有基因LOC_Os04 g57530上的第34014305和34012126碱基对之间(The TIGR Rice Genome Annotation Database)。
我们对两个作图群体亲本中的1.7kb序列进行比较发现了七个突变(Fig. 1C)。
这七个突变包括一个内含子突变:(a)1-bp的替换;第一外显子处的三个突变:(b)一个15-bp或是三个氨基酸的插入或缺失,(c)一个3bp或一个氨基酸的插入或缺失,(d)一个1 bp或一个氨基酸的替换;以及起始密码子5,端上游的三个突变:(e)-55位点1bp的替换,(f) -343位点和-344位点之间3bp的插入和缺失(g)-558位点和-559位点间8bp的插入或缺失。
为估测这些突变的多态性及进化的方向,我们对以下品种中的1.7kb进行测序:可以代表O.sativa多样性的14个栽培品种(14),可以覆盖野生品种分布的21个O.nivara的品种(15) ,O. rufipogon的六个品种,现存的四种野生A种基因组的水稻(Fig. 1C and table S2)。
栽培种在f位点具有多态性,其它的栽培种内含有和O. nivara相同的序列。
在剩余的六个突变位点中,所有的栽培种都具有相同的序列,而这些同源序列和O. nivara并不相同。
令人惊奇的是三个O. nivara品种在这六个位点的序列和O. sativa相同。
我们随后发现由这三个品种所得的植株都具有非落粒的性状。
温室观察发现这三个品种具有栽培稻的其它特性,如:直立的分蘖、短刺或光周期敏感。
这暗示三个品种是杂草稻,并且从栽培稻中获得并固定了sh4的等位基因。
其它的具有明确的落粒性状的野生稻品种在d位点与栽培稻明显的分离,而在O. sativa中此位点由T突变为G导致天门冬氨酸替换为精氨酸。
在剩余的五个突变中,序列多态性存在于野生品种中(Fig. 1C)。
也就是说,在这些位点处,一些野生品种和栽培品种虽有相同的序列但具有落粒性。
因此,结果证明水稻进化中非落粒品种的形成是对d 位点氨基酸替换选择的结果。
在Genbank中对蛋白序列进行BLAST搜索发现了三个与sh4相似的预测基因,包括水稻基因(XP_469180),与sh4的氨基酸具有32%的同源性;两个拟南芥基因(NP_174416 and NP_181107)与sh4分别具有32%和29%的同源性。
这些基因的功能都尚未被鉴定。
据预测两个拟南芥基因是转录因子(16),并且其中一个在数据库中具有cDNA序列(AAT99796)。
其它一组较为相似的基因也是来自于水稻和拟南芥,但是和sh4的氨基酸序列只有20-22%的相似性。
我们运用Prosite和核定位技术对sh4蛋白进行检测,发现其包括一个Myb3 DNA结合域及一个核定位信号,据此可推测说是一个转录因子。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将该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融合形成sh4-GFP基因,并且该基因被质粒中的Ubi启动子启动。
我们将该结构导入日本晴品种Taipei309中,经测验该品种适合于基因转化,由此可以确定GFP连接sh4的核定位信号(Fig. 2)。
这些结果都支持sh4是一个转录因子的生物假说。
利用RT-PCR检测sh4在花和茎(谷粒脱离体的位置)中的表达发现,sh4并不在花、茎或叶子中表达。
我们利用RT-PCR扩增了两个作图亲本sh4基因cDNA序列的编码区域,将这两种cDNA进行比较后发现,和水稻基因组预测的一样,cDNA合成过程中是在内含子的同一位置进行剪切。
我们运用RT-PCR来比较sh4基因在双亲花和种子的不同发育阶段表达的相关程度(Fig.3b)。
及检测当种子成熟时该基因的表达量虽有增加,但明显的增加发生在授粉后的第12天。
在O.sativa中sh4的表达量在第18持续增加,而在O.nivara中的表达量因落粒而无法检测。
我们检测了同一发育阶段的花和谷粒与茎之间的连接强度,授粉后第九天花和谷粒与茎脱离所需的力量与其它发育阶段所需的力量在任何一亲本中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Fig. 3C)。
该力量在授粉后的第12天开始下降,O.nivara中的下降速度比O.sativa中的要快。
授粉后的第、18天O.nivara的谷粒几乎落尽而无法检测。
在O.sativa中谷粒脱离茎所需的力量是早期阶段所需力量的一半;之后该力量一较慢的速度下降但并不会降低到像O.nivara中允许落粒的程度。
我们运用转基因水稻来确认基因的功能并检测替换氨基酸的功能:我们制作了两含有O.sativa的启动子及两个亲本间重组的编码区,两个结构只在d点具有差异。
结构1具有O.nivara中3,未翻译区到突变位点d之间的序列和O.sativa中突变位点e到5,调控区之间的序列。
结构2具有O.nivara中3,端到突变位点c之间的序列及O.sativa中突变位点d到到5,调控区之间的序列(Fig. 1B)。
将具有两种结构的质粒导入Taipei309中。
经RT-PCR检测转基因植物中导入片段的表达后发现在突变位点b和c处有一断18bp的缺失。
结构1经转化表达后显示谷粒与茎之间的连接强度显著性的减少,而转化表达结构2后,发现其和对照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Finger.3D)。
因此该结果支持了由遗传图谱和序列比较所得到得结论,d位点氨基酸的替换是水稻驯化过程中落粒性减弱的主要原因。
衰老树叶、凋萎的花器及成熟果实等程序化的器官分离是植物功能和适应性的基础活动,并且这些活动受离层的控制(植物器官和母体的结合处)。
然而,遗传控制离层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尚不清楚。
对大豆、马铃薯和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的研究发现,离层由许多小的,密集的薄壁细胞层组成。
做为响应环境和激素信号的一种机制,离层的破裂伴随着细胞扩张和控制离层中层薄壁细胞破裂的水解酶的分泌(18)。
在包括杂草的单子叶植物中,有关离层的发育和功能的机制人们知之甚少。
离层发育的基因调控机制尚未弄清。
在此我们发现组成水稻离层的细胞大多数是单层的薄壁细胞。
在O. nivara中谷粒和花梗之间有一层完整的离层细胞,经观察它是由在维管束和表皮细胞之间的一层径向连续的离层细胞构成(Fig.4A)。
然而在O. sativa中的离层是不连续的。
在径向上离层细胞线是不连续的,并且在维管束处取而代之的是与相邻花梗细胞类似的后壁细胞(Fig. 4, B and C)。
在两种品种中,这种解剖学特征在幼花(检测的花为开花前15天的花)至谷粒成熟阶段都能观察到。
因为Japonica品种比indica较难落粒(19),Taipei309的谷粒与花梗之间的连接强度比indica的作图亲本强(Fig.3, C and D)。
相应的japonica的离层不连续程度较高并且离维管束较远。
谷粒与花梗之间的连接强度低于100g的转基因植株中,离层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并且这些细胞的连续性较高,离维管束较近(Fig. 4D)。
结果显示sh4在花发育的早期阶段对离层细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种子成熟后期sh4的过量表达说明该基因可能在离层活动的激活中叶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