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合集下载

谈谈对高职教学管理的几点认识

谈谈对高职教学管理的几点认识
关键 词 : 学 管理 ; 教 高职 教 育 ; 高职 院校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 不断更新知识 , 拓宽知识面 , 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 督促教师 支非常重 要的力量 , 近年来 , 随着在校高职学生 努力建立紧跟时代脉搏 的思想体系和教育观念。 履行岗位职责 , 真上好每一堂课 , 学期 末对 认 每 的增多、 教学规模 的扩大 , 高职院校出现 了各种 三是教学管理人员平时要 深入基层 和教学 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 撰写评价意见。 各样的问题 , 高职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 如何 第一线 , 了解教学情况 。 掌握第一手材料 , 及时反 二是教学 质量监控系统 。确立 以教务处 为 有效地组织高职教学 、 提高教学效率 、 为社会培 馈 和处理教学 中存在的问题 , 增强管理 的能动 主体 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院领导 、 教学管理 养合格 的应用型人才成为 了高职 院校的当务之 性。 人 员组 成的教学质量检查组及校聘专家组成 的 急。 四是增强服务意识 。 提高管理质量。 在管理 督导组 , 采取定期听课、 开座谈会 、 集中交流和编 1 高职教学管理界定 工作中应增强服务 意识 , 减少矛盾 出现的概率 , 发督导信息等方式, 对教学运行过程和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是管理者根据高职院 使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更协调 , 使学校的工作更有 实施有效 监控 ,及时 、 高效地进行教学质量管 校 的特点和教学任务 , 依据教学客观规律 , 按照 序、 高效 。 理。 定的 目 、 、 标 原则 程序和方法 , 对教学工作进行 3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管 _ 2 三是教学质量评估 系统 。建立由院长负责 科学 的计划 、 组织 、 、 指挥 协调 和控制的过程 , 它 理模式 的创新 的学院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 , 通过对教学运行过 起着指挥 、 协调、 控制等重要作用。 高水平 的教学 高等职业教学管理模式 的创新必须在素质 程 的各环节考核 , 全面评价各教研室教学工作质 管理能促进教学改 革, 提高教学水平 , 保证教学 教 育理论指 导下 , 的发展为中心 , 以人 更好地 协 量 ,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与管理 。 质量 , 增加教学效益 , 是实现人才培养 目 的重 调 思想进 步与智力 开发 、 标 知识与技 能、 智力 与非 四是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立由学生会负 要保证 。 智力 因素的内在关系 , 教学基本功与教学业务 素 责 , 由各班班长组成 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 定期 2 国高职教学管理 的现状 我 质 在每个人身上 的最佳结合 , 并努力把这种 “ 优 回收有关信息。同时, 教务处还可以聘请教学改 2 教学管理的创新理念落后 . 1 良+ 特长” 的结合落实到每个人 的身上 。 革信息员 , 时了解教学动态 , 及 变静态管 理为动 从高 职院校现实来看,人们 的思想和观念 33积极构建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态管理 。 . 还普遍 比较落后, 经验主义 、 教条主义仍是一些 体系逐步实现 目标管理 总之, 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的 教学管理者 的思维定势。 教职工普遍缺乏竞争意 为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对课堂 重点 , 只有科学地管理、 组织、 协调教学活动 , 不 识, 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 目 前高职院校的教学 教学质量 的检查和评价 , 是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 断优化教学管理 , 才能有效地全面提升人才人才 管理不能够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不 内容。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其 培养质量。 能够密切的结合学生的实际, 不能够与人才需求 评价体 系总体上要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 课 参考文献 市场紧密的结合 。 堂教学是学院现有教学模式的最主要、 最基本的 【 欧小松 , 1 】 方成智 , 中等师范教 育的 困境及适应 2 . 2管理模式陈旧, 管理制度不完善 教学组织形式 , 是教学 的“ 细胞” 利于教学问题 性 思 考 .衡 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会 科 学) ; 社 ,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以过程管理和经 的分析和解决。 因此,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可发现、 2 0 ,2 ) l. 0 12 (: 1 2l 验管理为主, 此种管理模式注重了管理的整齐划 反映教学质量的问题 , 并有助于解决。 其次 , 要有 【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 2 】 教育 学基础【 ] M. 北 强调共l培养, 生 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增 适 当的评价方式 ,就是要实行师生 自 我评价、 专 京 : 育科学 出 教 版社2 0 : 3 03 7. 1 加, 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家庭背景、 个性特 家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 教学管理工作常规评 『 刘忠琴 , 义峰. 3 1 杨 对深化 师范专科 学校教 学管 点, 传统的管理模式 , 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合 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 建立集引导和制约两种功 理改革的思考l. J安康师专学报 ,0 2 1 ̄ : . J 20 , ) 8 4 7 理的进行教学, 忽视了教育的科学性 抛弃 了教学 能于一体的评价体系。 『 秦国棱 冯用军. 4 】 中国高等教 育的主要 问题厦其 的人性化, 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 科学 的教学质量 目标管理是一种 “ 以人为 对策分析 . 教育与现代化, 0 ,6 - 7 2 5 : 6. 0 33 展。 本” 的管理模式 , 假定人人都有实现 自我潜能 的 【 冯用军. 5 ] 高等教育学学科合法化 的一种理性诠 2 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 3 需要 , 通过设置合适 的目 以激发达到该 目 的 释【 . 岛科技 大学学报( 标 标 J青 J 社科 ̄) o4 ) 5 6 . 2 o , : -7  ̄6 教学管 理人 员是教学管理 工作的实施者 , 成就需要 , 目 用 标激励来 引导行为 。首先在确立 f 高静. 6 】 管理科学理论在高校教 学管理 中的应 用 对教学管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目前高职院 学校总体 目标的基础上 , 把总体 目 标分解为部 门 『. J 1 科技广场, 0 ,2 2 24 2 8 : —4 . 0 94 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深入分析发现, 主要 目标和个人 目标 ; 其次 , 对实现 目标的全过程进 l 杨红霞. 7 1 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考『. 定 J 1 保 原 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教学管理人员学历结 行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 ; 最后 , 依据相关指标体 师范专科学校 学 ̄ 2 0 ,6:0 — 0 . 0 3 1) 3 14 ( 1 构较低, 以大专学历为主, 以上学历很少。第 系及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 f廖祖荷. 硕士 8 1 重视高校教学秘 书工作, 稳定教 学秘 书 二, 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结构混乱, 专业不对 口, 专 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 , 奖优罚劣 , 总结经验 , 队伍【. 找出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9 ( 1 1 6 9 增刊) . 业知识不扎实 。 不足 , 制订下一步更高水平的工作 目标。 【 江燕 , 9 ] 建立与 完善 高校教 学质 量监控体 系m. 3完善我国高职教学管理的对策 3 . 4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0 5 1. 20 ( ) 3 不断深入学 习教育 理论 努力提升教学 形成有效的教学运行监控机制 . 1 fl 1 杨建立、 O 杨京楼 。 高职院校教 学改革的必要性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学院党政一 把手 及其 实 践探讨Id J 1 教育与职业 , 0 ( ) 2 69. 0 是要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 、 业务素质好 、 作为学院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 主要职责是主 【1 11 韩承江 , 高职职业活动导向教 学模 式探析I. J 1 爱岗敬业 、 具有丰富知识和创造 能力 、 年富力强 持制订教学发展规划 , 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专 职教 论坛 ,o 62 . 定期 20 ( ) 的教学管理队伍。 要把懂得教育规律 , 专 , 题研究教学工作 , 懂得 业 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 主 作者简介: 鲍玮(9 5 ) , 18 ~ , 天津市人 , 女 天津 具有教学工作能力 , 现代管理知识 , 掌握 知识面 管教学 工作的副院长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 , 海i g _ 学院研 究实习员, g  ̄k , l 本科 学历, 南开大学 广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 , 这 通过定期召开系部负责人会议 ,了解教学动态 , 项 目管理硕 士在 读, 从事航海教育 , 学管理等 教 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 研究部署阶段性教学工作; 系部负责人作为教学 方面研究。 二是教学管理人员要深入研究教育理论 , 工作 的第一责任人 , 通过教研室主任认真组织各 责任编辑: 杨丽荣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的管理工作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的管理工作
, “
” 。

















和矛盾





计划性

















服务



思想性
(


) 遵循 教学 原 则 高 职院校 的 切 教学 管理 工 作 都是 为 教 学 工 作做准备 的 教 学 管理 工 作 要 遵循 教 育 教学 原 则 教 学 原 则 反 映 了 教学 的 客 观 规律 对 规 范 高 职 院校 的 教 学 管 理 科 学 的进 行 教 育 教 学 提 高高职 院 校 的 教 学 质 量 有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所 以 首先 探 讨 教 学 原
教 育 对 象 的 共 性 与 个性 相 统 的 原 则 学 校 由于 专 业 不 同 所 以 教 学 的 内容 和 教 学 计 划 教 学 的 方 法 就是 不 同 的 但是 他 们 郜有 着 个 共 同的培 养 目 标 另 外 同 班 的 学 生 来 自不 同的地 方 而 且 学 生 有 着 个 性 差 异 教 学要 因 材 施 教 遵 循学 生 的 身 心 发 展 规律 使他 们 在 毕 业 的 时候 成 为 第 线 需 要 的 高 等技 术应 用 性 人 才 4 掌握知识 和 发展 智能统 的原 则 专 业 技 术性 人 才 不 仅 要 有 知 识 还 要 有 智 力和 创造 力 创 造 力是 在 智 力 的 指 导 下 运 用 知 识 来 分 析 解 决 实 际 问题 进 行 发 明创 造 的 本领 专业 技 术 活 动 是 项 创造 性 活 动 专 业 技 术 人 才 的 本 质 在 于 创 新 在 高职 院校 的 教学 管理 中要 使 学 生 达 到 掌 握 知 识 和 发 展 智能 相 统 (二 ) 坚持正 确方 向 1 遵 循 国 家 的 教 育方针 和 培 养 目 标 教 学 管理 工 作要 为 贯 彻 党 的 教 育 方针 培 养拥 护 党 的 基 本 路 线 适 应 生 产 建 设 管 理 服 务第 线 需 要 的 德 智 体 美等 方 面 全 面 发 展 的 高 等技 术 应 用 性 专 门 人 才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特殊的定位和使命,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教学改革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增强学生竞争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1、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

2、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技术研发,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

4、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结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繁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提供 了一种质量保证 的组合 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创新 教育教学管理 的 目标 之一就是从传统 的管理制度 向现代
化 的 、 进 的 、 学 的管 理 制 度 转 变 , 现 制 度 创 新 , 正 先 科 实 真 实 现 由管 理 者本 位 向学 生 本 位 转 变 。因 此 , 须 建 立 严格 必
目前 我 国 技 能 型 人 才 的 紧缺 ,已经 成 为 我 国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和 实 现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转 变 的关 键 时期 。 随 着 产 业 结 构 的技 术 装 备 、 术 水 平 的提 高 , 技 越来 越 多 的 职 业 岗位 从 业 人 员 需 要 接 受 与 其 行 业 特 色 相 结 合 的 高 等 职 业 教
文 章 编 号 :6 2—4 2 (0 10 17 0 X 2 1 ) 1—0 8 0 2—0 3


高职 教 育 的 作 用 与发 展 前 景
制 做 出 了 以下初 探 :
1 .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 , 形成有效组 织保 障。完善
教 育 教 学 工 作 决 策 、 行 、 控 和 信 息 反 馈 系 统 , 建 结 执 监 构 构 完 整 、 环 相 扣 、 现 整 体 优 化 的 教 学 管 理 工 作 。一 是 环 体 完善 教 学 工 作 决 策 子 系统 : 成 一 个 中心 和 一 个 委 员 会 , 形 即 由校 长 、 主管 教 学 工 作 副 校 长 、 务 处 长 构 成 的 教 学 工 教


作决策 中心 , 制定教育事业发 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 , 研 究 和决定教学工作 中的重大 问题 ;委员会 即校教学指导 委员 , 通过其 专业 、 程 、 材等专 门委员会对教 学工作 课 教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 , 把知识传授
型的内容限制在“ 够用” 的范围内, 而对学生学习中所 需 的知识加 以巩固 , 对没 有联系 或联 系不多 的 内容进
14 7

肃 科
的“ 削枝强干”去除或精简公式 的指导 等级评价学生的能力 和最后成绩。这种成绩考核方 , 过程 , 只要求 学生会 应 用 。对 必 需 的理论 教 学 , 采用 式 , 使学生从一 味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有利于提 技 “ 加强、 补充和提高” 的方法 , 讲授中要求“ 少而精”对 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对一般的课程实行理论、 , 学生入学前已接触过的重点部分放在加强上 , 借以巩 能双重考核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对计算机和外语能力 固和加深; 对以前未讲过或讲得少的部分进行必要的 的要求 , 重点对这两科 的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补充 ; 对以前讲过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 穿线”使 对英语课 的考核突 出语言应用能力 , , 增加 口语 的实 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较全面的掌握 , 并再提高一步。 测, 重点考核其会话、 语言掌握程度; 计算机理论课与 实际操作课的比例调整为各 5% , 0 每个学生单独进行
实训考试 , 实际操作不合格者取消理论考试资格 , 此
4 实施“ 块 、 ” 面、 点 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 , 师可 区分 学 生 的不 同情 况 , 教 总 科重修。上述做法突出了能力培养, 效果也较好 , 学 体抓 “ ”保证 学生学 习完成所有教 学计划 安排 的内 生也很感兴趣 。同时学校还可 积极创 造条件 , 面 , 计算 机
生的能力、 知识结构有详细 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 , 确 育技术 , 做到计算机进教室 , 实行计算机联网教学, 学 定出高职专业 , 拟定 出高职教学计划 , 并适时地根据 生边学边操作。 市场的需求予 以调整 。如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在 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 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 , 申报了化

浅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浅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教 育 教学 改 革 是 教 育 工 作 永 久 的 话 题 , 近年 来 我 国 高等 职
业 教 育取 得 的成 就 有 目共 睹 。 教学 理 念 、 学模 式 、 才培 养 从 办 人 目标 等方 面都 有 了很 大 的 变 革 。 目前 . 等职 业 教 育 的 改革 正 高 在 向教 学 领域 不 断 深 入 但 同时 . 快 速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也逐 渐 在 暴 露 出一 些 亟 待 解 决 的 问 题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迫 在 眉 睫. 势在 必 行 。 近 几 年 来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始 终 是 学 校 的 一 项 重 要 工 作 . 多 专家 、 许 教授 也 在 不 断 地 探 讨 新 的教 学 模 式 , 取 得 了 不 并 小 的成 就 。“ 务 驱 动 教 学 法 ” 工 学 结 合 的 教 学 模 式 ” 基 于 工 任 “ “
学条 件 、 资 力 量 等都 需要 适 应 新 的教 学模 式 改革 。 师
关 键 词 : 业 教 育 教 学 改革 : 在 问题 ; 对措 施 职 存 应
上 都 没 有 体 现 出 学 生 主动 性 的一 面 . 然延 用 的 是传 统 的教 材 仍
编 写 方 法 . 然 注 重 的 是 教材 的完 整性 、 科 性 。一 般情 况下 , 仍 学
件 确 实 得 到 了很 大 的 改 善 . 就 目前 的 现 状 来 看 . 学 条 件 的 但 办 改 善 远 远赶 不 上 教 学 的 需求 。 方 面 , 职 教 育 发 展 很快 。 多 一 高 许
高 职 院 校 的办 学 规 模 二 三 年 内 就增 加 一倍 之 多 . 得 教 学 资 源 使 还 是无 法 满 足 教 学 的 需 求 。 一 方 面 , 分 实 训 器 材 的使 用 , 另 部 还 需 继 续 增 加 投 入 . 这 部 分 投 入 尽 管 金 额 较 多 , 却 不 容 易 到 而 但 位 如 何让 现 有 的 教 学 资 源 得 到最 有 效 的利 用 。 也是 值 得 大家

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管理体制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以及相关的创新举措。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有的学校过分追求学生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的学校过分追求学术研究,忽视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

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存在着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质量评估不到位等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改革。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更新教学手段,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有创新的举措作为支撑。

针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可以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成长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针对教学手段滞后的问题,可以引进互联网教育、移动教学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针对教学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可以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可以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四、总结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

通过改革和创新,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相信,随着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一定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五年制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探索

五年制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探索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一种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混合形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五年制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
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适应。

可以通过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创新
五年制高职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教学方法需要与这种教育模式相适应。

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课堂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共享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开发在线教学平台、资源库等,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和整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学质量。

实践环节加强
五年制高职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开展需要得到加强。

可以通过拓展实习基地、建立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
五年制高职教育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五年制高职教学管理改革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共享、实践环节加强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通过不断的教学管理改革,可以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要 : 着 经 济 社 会 的发 展 , 校 招 生规 模 不 断 扩 大 , 国 高等 教 育 正 迈 入 大 众 化 阶 段 。 高 等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在 此 进 随 高 我
程 中 也 获 得 了快 速 发 展 , 不仅 为 高职 院校 带 来 了发 展 机 遇 , 同 时 带 来 了挑 战 。 如 何 提 高 高 职 院校 的 办 学 效 率 、 学 水 这 也 教 平 、 才 培 养 质 量 已成 为 热 点 问 题 , 教 学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与 创 新 更 是 热 点 中 的 难 点 问题 。 分 析 教 学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与 创 新 对 人 而 高 职 院 校 发 展 的 重 要 意 义 、 述 当前 高职 院 校 教 学 管 理 体 制 存 在 的 若 干 问题 , 而 提 出改 革 与 创 新 的 几 点 建 议 。 论 进
为 高等学校 管理 体 系中 的主 要 部分 , 的 目的是 建立 稳定 学 管 理 体 制 , 小 院 级 教 学 管 理 者 的 管 理 跨 度 , 予 系 部 更 它 缩 赋
的 教 学 秩 序 和 最 优 化 的 教 学 过 程 , 而 确 保 教 学 效 果 、 高 多 的教 学 管 理 自主 权 , 高 管 理 效 益 。并 且 , 据 办 学 层 次 从 提 提 根
1 教 学 管理体 制 改革 与创新 的 必要性
最后 , 教学 管理 体 制改 革 与创 新 是 高职 院 校探 索新 型
提 形 教 学 管 理 体 制 是 在 不 断 探 索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规 律 的 过 程 的管 理 模 式 、 高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 成 特 色 专 业 的 必 然 需 以 中 得 以 发 展 完 善 的 , 又 普 遍 滞 后 于 教 学 理 念 和 教 学 内 容 要 。 高 职 院 校 教 学 管 理 是 以 教 学 组 织 机 构 为 主 体 , 教 学 但 以 以 的更新 , 传 统的 高职 院校 教 学 管理 体 制 已严 重 地影 响 了 而 工 作 为 对 象 , 实 施 管 理 职 能 为 内容 , 人 才 培 养 为 根 本 任 务 的工作过程 。教 学管理体 制改 革与创 新是 为 了减 少管理 高等职业教 育 的发 展 。因而 , 职院 校应 当改 变 传统 的管 高 提 改 理方法 , 断更新 管 理理 念 , 善 现代 化 教 学管 理 手 段 , 不 完 推 层 次 , 高 管理 效 能 , 变 学 院 集 权 的 教 学 管 理 模 式 。 这 样 可 以使 得 学 院 教 务 处 将 重 心 放 在 制 定 学 校 各 项 教 学 制 度 、 进 教 学 管 理 体 制 的 改 革 与 创 新 。这 不 仅 是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的 迫 切 需 要 ,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的 的 必 然 选 择 。 随 着 教 监 控 提 升 人 才 培 养 的 质 量 和 指 导 系 部 开 展 教 学 管 理 工 作 等 也 同时 也 让 系 部 获 得 更 多 的 管 理 自 主 权 。 系 部 通 过 围 学 改 革 的 深 入 进 行 , 本 院 校 一 级 的 教 学 管 理 体 制 逐 渐 过 方 面 , 原 按 自 渡 为 院 系 两 级 的 教 学 管 理 体 制 , 成 为 了 目前 高 职 院 校 普 绕 本 系 的 教 学 工 作 , 照 培 养 计 划 和 教 学 大 纲 要 求 , 主 安 并 拓 开 遍 应 用 的 管 理 模 式 , 院 系 两 级 教 学 管 理 体 制 刚 刚 建 立 仍 排 各 专 业 的教 学 计 划 和 课 程 设 置 , 宽 专 业 口径 , 展 专 业 但 科 认 不 完 善 , 在 一 些 问题 需 要 加 以 解 决 , 此 深 化 教 学 管 理 体 方 向 分 化 , 学 合 理 地 安 排 教 学 活 动 的各 个 环 节 , 真 开 展 存 因 教 学 活 动 , 强 教 学 过 程 的 组 织 、 理 , 保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加 管 确 制改革 与创新就显 得十分必要 。 首先, 深化教 学管 理 体制 改 革是 高 职 院 校提 高 管理 效 的顺 利 落 实 和 本 系 部 特 色 专 业 的创 建 。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摘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模式千篇一律等局限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就是要改变旧有的管理模式,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根本的职业教育中提升水平,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育模式;双师型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技能、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但是,随着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有许多新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教学管理理念的革新教学管理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实力。

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理念,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高职教学定位于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管理应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来实施。

学校应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提供学生学习的保障,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把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生能力及其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明确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跟踪制度,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因为它的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恰到好处,那么就要把实际操作作为职业性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

在条件允许时,还应该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纳入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充分将市场的需要反应在教学过程中。

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就要开拓思路,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探讨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探讨


高职院校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彰显出的问题
( 一 )高职 院校教 学管理者思想观念缺乏创新
高职 院校 中的教 学管理工作是一项 具有 系统性和延续性 的工作 ,它涉及到学校所 有的学生和教学人 员, 以及在教 学 过程 中教 学设备的管理 、教学计划 、教学 实施、教学质量监 控等方面 。 目前的大 多数 高职 院校是 由中专 升格 或组建 的, 教学管理人 员文化程度相对较 低,按照 中专 的管理思想 ,观 念陈 旧落 后,缺乏创新意识 ,教务管理 中几 乎是教务管理 的 老员工 ,得 过且过 ,个别存在 应付办事和官僚作 风 。没有树 立 “ 以人 为本”积极主动 的服 务意识和大局观 ,办公室工作 人员在制 订和 落实教学管理制度 时 ,缺乏调 查,脱离实际 , 效果不佳 ,甚至混乱 ,严重影响教学 的质量 。 ( 二 )管理制度陈 旧,信息化程度低 ,缺乏其他师生参 与 高职 院校中 ,传统 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比较严 重 。很多老 的 管理 人 员对 信 息 化 的 管 理方 法 和 技术 不 接 受 , 多数 没 参加 高 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系统学习,工作时主要采用传统的纸质的办 公方 式 ,信 息化 程 度 非 常低 ,导 致 工作 效 率 和质 量 不 高 。在 日 常 的教 学 管 理过 程 中, 管理 人 员 一般 不 参 与 教学 任 务 ,又缺 乏 调查和深入教学一线,对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够熟悉,甚 至导致 了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之间存在分歧,跟学生产生矛 盾 ,影响 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高职院校中的学校教 学管理者与系 ( 部 )教学管理者在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学籍 管理和教学检 查等 日常工作 中,缺少协调,分工不够明确,互 相 推 诿 。 在教 学 检 查 过程 中 ,多 数任 课 教 师和 学 生 认 识 不够 , 应付和走过场式的对待 ,效果不佳 。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
的稳步 提高 , 证培 养质量 , 促 保 是 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二 、 何 进 行 有 效 的教 学 管 理 如 国 家 教 育 部 《 于 加 强 高 职 高 专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工 作 的意 关 见 》 高 职 院 校 教 学 管 理 的 基 本 内容 规 定 为 : 学 计 划 管 理 , 对 教 教学运行管理 , 学质量管 理与评价 , 师队伍管理 , 验室 、 教 教 实 实 训基 地 和 教 材 等 教 学 基 本 建 设 管 理 。 其 中 形 成 教 学 管 理 新 理 念 、 整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强 师 资 建 设 、 强 教 学 质 量 监 控 调 加 加 等 工 作 对 于 有效 进行 教 学 管理 非 常重 要 。 ( ) 新教 学 管 理 理 念 。 一 更 高 职 院 校 对 于 学 生 的教 学 管 理 更 应 侧 重 于 发 展 学 生 的动 手 能力 、 践 能 力 、 新 能力 , 养 创 新 型 高 素 质 人 才 。 们 在 实 创 培 我 强 调 教 育效 果 的 同 时 , 要 强调 教 育 的 效 率 , 教 的 效 率 和 学 还 即 的 效 率 。 基 层 管 理 者 开 始 往 往 注 重 规 范 建 设 , 少 提 倡 实 践 而 较 创 新 , 师 个 体 的 创 造 性 受 到 限 制 。 教 改 最 终 的操 作 者 — — 教 就 教 师 而 言 , 们 往 往 习 惯 于 研 究 “ 何 教 ” 而 不 太 考 虑 学 生 他 如 . “ 何 学 ”往 往 将 各 种 考 试 作 为 “ ” “ ” 如 , 教 和 学 的指 挥 棒 , 成 了 造 “ 什 么 ” “ 什 么 ” “ 什 么 ” “ 什 么 ” 风 气 , 果 不 但 考 就 教 、考 就 学 的 结 影 响 了 师 生 的 教 和 学 的积 极 性 .而 且 使 学 生 失 去 了 学 习 的兴 趣 。因此 在 教 学 管 理 过 程 中 , 高职 院校 老 师 就 应 该 把 课 程 从 知 识 讲 授 型 为 主 , 成 知 识 应 用 型 为 主 ; 课 程 从 以理 论 思 维 为 变 把 主 . 成 以 能 力 训 练 为 主 : 课 程 内容 从 以教 师 讲 授 和 课 本 知 变 把 识 为 载 体 。 成 以 完 成 项 目任 务 为 载 体 : 课 程 从 教 师 讲 解 为 变 把 主 . 成 由教 师 积 极 引 导 、 造 学 习 的环 境 为 主 。 教 学 的 根 本 变 创 是 让 学 生 动 起来 , 他 们 在 做 中 学 , 中做 , 做 边 学 , 做 后 让 学 边 先 学 。 是 高 效 学 习 的必 由之 路 。 把课 程 从 学 生 被 动 听讲 , 成 这 变 学 生 主 动参 与操 作 。 极 参 与 新 知 识 探 索 。 定 要 以学 生 为 主 积 一 体 . 是 看 老 师 “ 演 ” 而 是 学 生 自 己动 手 动 脑 操 练 , 生 必 不 表 。 学 须 充 分 动起 来 。 老 师 可 以不 讲 或 少 讲 知 识 ,但 要 带 领 学 生 做 事 , 做 事 过 程 中 , 生 自 己学 到 了知 识 , 是 真 正 的 “ 课 ” 在 学 这 好 。 高 级 的 好课 , 是 老 师 “ ” 精 彩 . 不 讲 得 而是 学 生 “ ” 好 。要 教 学 得 “ ”不 要 教 “ ” “ ” 内容 是 根 据 毕 业 生 职 业 岗位 要 求 制 课 , 书 。课 的 定 的 ,书 ” 内容 是 按 照 知 识 体 系 或 叙 述 体 系设 计 的 。 程 教 “ 的 课 学 必 须 以课 程 目标 为 准 , 能 以课 本 为 准 。 师 要 树 立 新 的观 不 教 念 : 识 不 是 老 师 “ ” 的 . 是 学 生 “ ” 的: 力 不 是 老 师 知 教 会 而 学 会 能

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浅析

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浅析

升格而来 ,在 中专时期长期形成 的以教育管理者为中心 ,以命令 式 严 格 管理 为主 要 或唯 一 管 理方 法 的 模式 。已 经不 适 合 高职 发 展 需 要 。 普通 高校 过 于宽 松 的 管理 模 式 也并 不 适 合 自控 能 力 差 、 自
理 能 力 弱 的 高职 学 生 。相 对 于普 通 高 校 的 “ 任 ”管 理 和 中职 的 信
能 力 、身 体素 质 、心 理 素 质 等得 到 全 面 而协 调 的 发展 ,追 求学 生 综 合 素质 的全面 发展 既是 教育 的 目的 ,又是 学校 教育 的归宿 。 2坚 持 以 人 为本 和 全 员 参 与 的原 则 。 坚持 以人 为 本 和全 员参 . 与 。落 实 在 高 职 教 育 教 学 管 理 中 ,就 是 要 在 教 育 教 学 管 理 过 程 中 , 以学 生 为关 注 焦点 。实 施 以预 防 为 主 ,全体 人 员参 与 的管 理 过 程 。并 持续 改 进 管理 过 程 和组 织 功 能 ,提 供 最优 质 的教 育教 学
育 教 学 管理 工 作 中 ,正 确 认识 教 育 教 学 各发 展 要 素之 间的 关 系 , 理 顺 他 们 之 间 的轻 重 主次 ,依据 可 循 规 律进 行 有 效管 理 。 其 中包 括 三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是 要 从 大教 育 的 角度 出发 正确 认 识 教育 目 标 。教 育 教学 管 理 要尊 重 教 育本 质 及 其 规律 ,尊 重人 的本 质及 其

育 向就 业 与创业 并 重 、就 业指 导与 创业 教育 并举 转变 。 ( ) 视 加 强 创 新创 业 教 育 的 培 养 。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育 很 3重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的原则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摘要]如何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所有高等院校必须直面的问题,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例外。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的改革以及合理的体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

鉴于此,文章细致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推行的教育管理方法,找出了其中存在的弊端,并且围绕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探讨了对教学管理的正规化、专业化改革,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教学管理高职院校改革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新世纪经济迅猛发展,毕业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职院校首要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切实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基于现阶段高等职校内部推行的相关管理模式以及体系,我们应当进行探索与研究,其核心的一环就是对教学管理做出合理的改革。

也就是说,需要围绕当前形势的变化,对教学管理的运行模式以及有关执行机制,进行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与创新,以期让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极大范围与程度上的改善,进而培育出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最终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达到更高的水准。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1.管理思想老旧落后,没有与时俱进。

能够主宰支配一个学校管理模式的直接因素是管理层秉持的教育管理思想,其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实际办学水平的高低。

然而“管理层”仍然执著于“管”而非“理”这一落后的理念,“家长制”的管理方法依旧屡见不鲜,频频制约着学校的健康发展。

这些观念在高职院校的有关管理人员中也是根深蒂固,自主探索意识的欠缺与不足,使其往往运用家长式教育管理,如上级领导先下发有关条文指令,各个院系与教学科研室,还有学校老师都忙得不可开交;对于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以及教育革新等相关活动,大多是接收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通知或者命令才开始着手进行,并非自主探索与钻研。

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探讨

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探讨
对于 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 定 的 目的性 ,针 对学生 的不
同特点和专业 的不 同情 况合理分析学生 在实践活 动中 所需 要 的能力结构 和知识 结构 ; 其次 , 要坚 持整体优化 的原则 ,高职 院校 的实践 教学活动可能会 涉及到教 学 的 内容 、 实践过 程 的保 障 、 监控 、 理 以及实施各 个方 管 面的各个要素 , 不仅要搞好 这些要素之 间的协调统一 , 还要 从学生 的实际情况 出发 ,合理考察学 生 的能力 和 各方面素质 , 加强实践教学 各个 环节之 间的相互配合 , 注重与理论教学之 间的相 互渗透 ,适应教 育改革 的要 求; 次, 再 遵循 规范化 和一体 化 的原 则 , 良好 的环境 和 氛 围对 学生 的实践 活动能够 产生 非常积 极 的影 响 , 在 实行实践 教学活 动 中 , 以将 实训 室 、 验室 、 可 实 教室 三 者融 为一 体 , 实 践教 学 的“ 、 、 ” 将 做 学 教 有机 结合 , 另
目的就 是增 强学生的专业技 能 ,保 证学生在毕业后 能 够顺 利就业 , 因此 , 在进 行实践 教学 的过程 中, 一定 要 构架科 学的实践教学体 系 ,加 强对学生专业技 能的培 养 , 此过程 中渗透进对学生人 文素质 的培养 , 断促 在 不 进学生 的全方 位进步 , 改进 自己的教 学形式 , 将社会 实 践、 实训 、 实验等锻炼学生实践操作 技能 的教学形 式纳 入实践教学体 系当 中, 注重对学生 的综合实训 , 高学 提 生解决 问题 的综合能力 ,教 师在实践教学活动 中主要 是起指 导性的作用 , 积极组织 学生 参与社会实践 活动 , 对课 堂知识 进行有益 的补充 ,加强 对教学 内容 的改 进 和丰富 , 合理配置教学 中的课程体 系 , 将教学 的额 任务

浅谈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

浅谈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

浅谈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渐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支持。

而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稳定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但是,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学科细化、教学分离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全面提升,不能适应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应运而生。

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指将各个学科进行融合,将知识系统化、科技化和社会化,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并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具体来讲,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将在一个综合性学科、综合性课程或综合性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强调问题导向、协作探究、实践操作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二、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现状目前,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推开。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在某些专业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改革,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在地方中职学校中,也有部分已经开始尝试一体化教学改革,但大多只停留在探索阶段,还没有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

那么,在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首先是存在资源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些学校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很难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

其次,师资队伍不够强大。

一体化课程的实施需要老师具备跨学科、多元化的教学经验和技能,而现实中,一些老师对一体化教学缺乏认知和理解。

此外,学校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限制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虽然目前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但是相信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突破。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教学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教学管理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繁琐。

要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效率,提升管理水平,适应当前时代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就必须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特点存在问题提升措施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1 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教学管理是高校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连接教与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纽带和桥梁,高效、有序、科学的教学管理通常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整体性。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影响的,每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其它方面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

教学管理的效益,不仅是从单个方面做得好与不好中体现出来,而是各个方面协调综合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下,高校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二,动态性。

教学管理过程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边相互交流的过程,同时管理又是多种功能交织在一起的,人、物、信息、时间、空间等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学管理要根据管理对象和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顺利完成保障学生发展的根本任务。

第三,学术性。

“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是一门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

教学管理主要是对智力活动的管理,管理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管理起来必须以专业知识为中介,按客观规律科学地运作。

教学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应该懂得教育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较强的管理专业意识,有改革创新精神并能准确全面地和教师、学生沟通。

第四,服务性。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对策研究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9 ・ 4 0 6 7 ( 2 0 1 3 ) 1 3 ・ 1 8 2 — 0 1
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管理改革涉及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 是

五 、教学质 量监控 系统的建设
评价 的本质 目的不是甄别教师 ,而是沟通师生、改进教学 ,从而优 化教学过程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的目的。在评价指标 的制定上 ,既要考 虑教学内容 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教学方法 和手段的先进性 , 也要考虑教 师的教学态度和受教育者的感受 : 在评价办法上, 要逐步形成学生评价 、 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 的评价过程相互独立,但评价的结果又
六、加强学 生社 团活动和校 园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是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组织 。各种社 团为大
化学生的观念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 实现学习观、成才观的转
变 ,使学生走 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被动而非能动、竹筒式而非探 索性创兴性学习的心理定式 。
学生提供 了挖掘多方面潜能、施展才华 的天地。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社 团 活动 ,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社 团活动 ,以锻炼 自身能力 、提高
深化 自己的认识 ,并进行 自我设计 、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通过社会实
和教学费用 ,用于教室 、实验室 、图书馆 、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建设 ; 现代教学管理系统的研制和引进 ; 选课 中心 、 教材供应中心 、实践教学 基地的建设等 ,以满足学生学 习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科研的需要。 总之 ,只有从实际 出发 , 认真切实地落实以上措施 ,才能更大限度
教学管理改革的实施是一项 系统工程,要求有灵活 的教育管理体制
培养计划 的科学灵活与否 ,很大程度上映在课程体系上 ,课程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始加大改革力度,如何做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促进高职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以及经济的发展服务,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本文就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展开了论述和探讨。

标签: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对策
0 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高职教育正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中切实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找到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管理效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取得繁荣发展。

1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内容
1.1 教材的改革
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而对于高职教育这种地域性比较强的教育类型,教材选择存在盲目性、缺乏针对性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过剩或不足。

高职院校一般是春季征订教材,但是到了秋季由于招生人数及专业调整带来了学生数量的变化会导致教材过剩或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第二,教材过时。

高职教育说到底是为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也会发生改变,教材更新不及时就会导致很多高职学生使用的是过时的教材,影响教学质量。

第三,教材不适用。

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突出的是岗位性和职业性,要求教材要充分显示专业及岗位的特点。

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没有自主编制适用教材的能力,又无法套用普通高校本、专科教材,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对高职教育教材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2 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了。

市场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课程设置上调整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的变化进行改革,优化和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目标的实现。

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形势,高职教育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学生知识结构和层次、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变化,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和思考,比如引进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开始远程教育课程等,以此来吸引学生,促进招生规模的扩大,为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4 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和方法改革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

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来说,面对新时期教师及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加大力度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进而更好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促进高职教育与市场接轨。

2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2.1 改革高职教育教材
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材供应及适用性方面的问题,高职教育教材管理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教材供应社会化。

高职院校可以与大型书店建立合作机制,由书店统一招标或由书店直接向学生提供。

大型书店运营资本相对充足,短期或部分的教材积压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第二,加强各地区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建立专门的教材调剂机构,加强信息交流,通过计算机网络协调各院校的教材需求及供应情况。

第三,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以及配套的印刷服务机构,以保证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印刷数量的可控性。

2.2 改革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层次、能力等也都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一改变,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紧密围绕社会的需求,以职业对人才技能知识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按照具体的社会职业和岗位所包含的技能体系进行课程设置,适当扩展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内容,加大实践性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进而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改革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复合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
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改革的适应性。

首先,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充分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改革和制定毕业生标准,尽量从专业素养、思想道德、职业能力、身心素质、计算机及外语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的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

另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来实施,以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目的,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使高职院校及学生都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

2.4 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电脑等智能化设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应用的也非常普遍,这就给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契机和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构建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以此来拉近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可以创建论坛,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建议的平台,如此教学管理者可以了解学生或教师的需求,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策略,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同时也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改革的现代化。

2.5 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打破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丰富教学方式,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

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比如当今最为流行的慕课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实现了新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充分的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创新。

慕课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了授课、互动、测评、反馈等多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而且课程多为十几分钟的独立模块,不会出现传统的集体授课中由于课时太长而引起学生反感情绪的现象。

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为课程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监测、预测和评价,突出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为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途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引进远程教育、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改革提供动力。

2.6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打造特色职业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改革要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地域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使其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首先地方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学科设置,打造特色强势专业,以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积极开设特色专业,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院校的教育科研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更好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建成.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144-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