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论

合集下载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形式为主,通过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论范畴。

这些文论范畴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的文论主要可以分为经学、儒学、道家等几个范畴。

其中,经学是先秦时期文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经学是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经学研究中,尤其重要的是《易经》的研究。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研究不仅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启示。

而在先秦时代,《易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易经》文本的解读和注释上。

另一个重要的文论范畴是儒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上。

先秦时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的研究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儒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的研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者的研究和启迪至关重要。

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研究其中的儒家思想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经学和儒学,道家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经》和《庄子》两部著作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不仅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庄子》是另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的文论研究主要涉及经学、儒学和道家等几个重要范畴。

经学研究注重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儒学研究注重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传承,道家研究注重《道德经》和《庄子》的研究。

《先秦文论下》课件

《先秦文论下》课件
思想交流:先秦文论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
学术研究:先秦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教育普及:先秦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 美能力。
汇 报 人 :
PPT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PPT






起源:先秦时 期是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的萌 芽时期,主要 表现为对文学 创作的认识和 探讨
发展:先秦时 期的文学理论 逐渐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体系, 包括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文 学鉴赏等方面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 荀子、庄子 等
墨家文论: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实用主义,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法家文论: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治,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纵横家文论:以苏秦、张仪为代表,强调权谋,注重文章的辩论技巧和说服力。
特点:注重文辞、修辞、文风等
特点: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思想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
诗歌的鉴赏:先秦时期的诗歌鉴赏注重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注重诗歌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 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歌的传承:先秦时期的诗歌传承注重诗歌的传承和传播,注重诗歌的教育和普及,注重诗 歌的文化价值和种文学形式开始出现 散文的特点:自由、灵活、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散文的题材: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散文的创作方法:注重观察、体验、思考、表达,强调真实性和艺术性
强调创新:先秦文 论提倡创新,对现 代文学创作具有启 示作用。

先秦文论3

先秦文论3
16
“大美”: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即合乎道的无人为痕迹的自然之美。
这种美学思想具体运用到文艺批评上,庄 子则提出了著名的“天籁”、“天乐”说: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 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 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 ――《庄子· 齐物论》
17
庄子学派认为言是为了传达意,但意所 依随的“道”却是“不可以言传”的。“道” 之不可言传,首先在于它是普遍、无限、绝对, 是从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中抽象出来的观念, 说它不可言,是说普遍、无限、绝对不可能把 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 定。当人们看到一个具体事物的时候,头脑中 会产生相应的形态,但当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 它已经经过抽象了,因为语言本身便是对事物 的一种抽象。所以一方面思想不能离开语言而 存在,另一方面语言在表达人的思维内容,反 映现实生活时,又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从这个 角度讲,这便是"言不尽意"。
庄子强调“道”支配者自然界的万 物,道无所不在又神不可知,有限相 对的具体生命对于无限绝对的抽象之 道根本无法把握,也就无能为力。因 此,人们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 这就是“无为”。
6
2、终身不仕
庄子对权力、金钱抱着孤芳自傲甚至不屑 一顾的态度。表现了超越的价值追求和清高孤傲、 洒脱不羁的人格风范。这种人格风范作为一种潜 在的精神力量,对后世封建士大夫的心理产生了 巨大的心理影响,乃至于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积 淀。 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 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 历史事件。
26
“得意忘言”说
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 关的“得意忘言”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 (一种装兔的工具)者所以在兔,得兔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古代文论选翻译

古代文论选翻译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第一章 先秦文论2

第一章 先秦文论2

第一章先秦文论第一节儒家的文学思想1、孔子文学思想;2、孟子文学思想;3、荀子文学思想;4、先秦儒家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说: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三个方面:1、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

舜要求夔用音乐来教化自己的子弟,使他们的品行和德操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2、“诗言志”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言志”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3、诗乐舞三位一体《尧典》并提到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诗言志“诗言志”是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

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

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战国中期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先秦文论

先秦文论

先秦文论:“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朱自清《诗言志辨》——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孔子“兴观群怨论”: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可以学,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引壁连类”进而“感发意志”,从诗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观,“观风俗之盛衰”而“考见得失”,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社会风俗风尚及政治得失。

(奠定儒家现实注意文艺思想)群,“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广大接受者沟通情感,和谐相处,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怨,“怨刺上政”,“怨而不怒”,批评指责为政者的政治得失。

孟子,“以意逆志”:“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解说作品是,不能拘泥个别作品中的个别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能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文意,应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以此理解作品的思想的感情。

老子,虚静玄览,“致虚极,守静笃”。

讲究心境的虚净,排除杂念、欲望,守住内心的澄净空明。

创作主体进入艺术世界,孕育灵感,诱发创作动机,也要虚静。

只有结聚精气以致柔顺,心平气和,机器静定。

老子,“涤除玄览”,清除固有的学识,道德,欲望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庄子,“朴素为美,法天贵真”,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不是全部的否定人为创造的艺术,所否定的是显露人工斧凿痕迹的艺术,提倡的是出于人的自然流露又与客观自然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庄子,“得意忘言”:《外物》篇云:“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语言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得意”,但并不是意,要真正的理解文艺作品的意思,就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本身,要通过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象征和暗示的作用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意思;这需要读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到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悟无限“言外之意”庄子,“言不尽意”:是关于言意的重要命题,语出《庄子天道》。

第一章先秦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一、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二、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儒家的文艺观一、“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形态:礼乐歌舞,诗乐不分家。

●功能:乐教——教育胄子,表达生命、和合群体、沟通神人●审美理想:和●诗“以声为用”(诗歌生命的功能活力通过声音节奏的起伏变化而发挥体现。

比较:以义为用。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孔颖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1)《诗经》《楚辞》作者的自述“惟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心之忧兮,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介渺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九章·悲回风》)(2)在先秦,“诗言志”是普遍的观念。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诗言志”的内涵不仅包括作诗明志,还包括朝政上献诗陈志、外交上赋诗言志,官府采诗观风,士大夫观乐观志、讲学教诗明志,著述引诗证志等。

先秦文论下

先秦文论下

庄子文论颇不容易讨论,他关于文学的议论很 少;讲庄子文论依据《庄子》这部书,而这部书里 很少的关于文学的议论,看法还不完全一致。所以 不一致,是因为这部书并不都是庄子本人所写。现 存《庄子》这部书分内、外、杂篇,内篇七篇,外 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这大约是西 晋时郭象根据西汉以来流传的本子编定的。学界一 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 所著。我们采用这种看法。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 物将自宾。”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素朴也就是无为。
3、无为与审美
(1)老子把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有为显然 是不正确的,所谓无为而治,这种政治主张也是不 可能真正实现的。但是,老子深刻揭示了文化和自 然的对立,强调文化的负面影响的问题,值得我们 注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 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 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 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 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 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奚以 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湌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 又何知!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 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的文章主张缥缈婉转,正揭示出 文学的特点。
按照古注,“瑰玮”是奇特的意思;“参差” 是变化的意思;“諔诡”,是诡异的意思。所谓 “其书虽瑰瑋,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 诡可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思诡异,章法 变化。我们接着看《逍遥游》:
“绝学无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先秦两汉文论选读

先秦两汉文论选读

第二讲先秦两汉文‎论选读一、先秦文论选‎读1、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忽视‎和否定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源头。

我们都知道‎,不论研究什‎么事物,历时性的溯‎源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即平时我们‎常说的必须‎弄清楚该事‎物的来龙去‎脉。

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连续‎性的封建社‎会历史很长‎,而它的思想‎文化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大体上‎奠定了,其中主要是‎儒家的思想‎文化,还有与之相‎反相成的道‎家思想文化‎,以及其他诸‎子文化。

具体到文学‎理论批评上‎来也是如此‎,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2、本课要学习‎的先秦文论‎内容广义的先秦‎时期的文论‎资料很多,也很杂,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只能遴选其‎中一小部分‎进行讲解和‎学习。

根据同学们‎的情况,我们选定了‎比较重要的‎儒、道两家文论‎。

儒家文论以‎《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为代表‎,道家文论以‎《庄子》选读为代表‎。

◎◎儒家文论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先秦文论介绍

先秦文论介绍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 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 不可以言傳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 。 —— 《莊子·天道》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 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 者,不期精粗也。——《莊子·秋水》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思他提出要用得意忘言来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又不拘泥于语言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面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以获得言外之意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第一章
先 秦 文 论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 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 古代贵族社会的解体,文化话语权力由贵族社会转移到 庶民社会 • 新兴的士人阶层的社会境遇:基本焦虑与主体意识 • 诸子百家之学的勃兴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 傷。‛
——《論語·八佾》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C、思无邪的评判标准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
——《論語·爲政》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D、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 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 哉!——《莊子·外物》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先秦文论(上)

先秦文论(上)

g、荀子主张对一切有不正确的思想倾向的音 乐要加以修正,所谓
“修其形,正其乐。” 回到雅颂之声的轨道上来。他这样描述雅颂之声的 音乐境界: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 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 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h、荀子还明确说过音乐言志的话,他说: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2、社会思想文化概况
(1)夏以前的情况很不清楚,因为甲骨文的 发现,殷商的情况清楚一点。武王克商,西周开始。 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建立完善。厉王、幽王以后,国 势衰败,西周灭亡,诸侯兴起。春秋以来,社会动 荡,战乱频仍。最终秦灭六国,实现短暂统一。
(2)商以后是一个中国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 的时期。从甲骨文可见,殷商时期,汉字已基本定 型。商末周初,许多经典得以创制。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
再说“刺”。《诗经》篇章流露出作诗是为 了讽刺的比较多。《大雅•桑柔》说: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复 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小雅•节南山》说: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 邦。”
《小雅•巷伯》说: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彼豺虎。 豺虎不食,投彼有北。有北不受,投彼有昊……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2)伯有赋《鹑之贲贲》(鄘风,“鹊之 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赵 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得 闻也。”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单单。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丕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 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烝民》说:

先秦文论介绍.

先秦文论介绍.


(1)“知言养气”说
•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公孙丑上》
说明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具 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2) “以意逆志”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 万章上》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 傷。”
——《 读

C、思无邪的评判标准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
——《論語·爲政》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D、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先秦文论的意义:
先秦文论是后世两千多年中 国文学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确立 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
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 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 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 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一、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及意义
“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 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 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 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 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 为模糊和宽泛。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 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 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 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 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4)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4)

(二)《周易》的卦、爻、辞 周易》的卦、
《周易》文化系统包括六十四卦,皆由重卦 周易》文化系统包括六十四卦, 方式结构而成。这种重卦由内卦和外卦( 方式结构而成。这种重卦构而成,内卦和外卦的基本符号 形式由八个,那就是原始八卦的八个符号形式。 形式由八个,那就是原始八卦的八个符号形式。 原始八卦,即伏羲八卦, 原始八卦,即伏羲八卦,其符号系统是阴爻 与阳爻组合而成的。阳爻写作“ 与阳爻组合而成的。阳爻写作“——”,阴爻写作 , “——”。阳爻与阴爻作为抽象符号,分别象征天 。阳爻与阴爻作为抽象符号, 日月、男女、尊卑、大小、高低、 地、日月、男女、尊卑、大小、高低、强弱等既 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方面。共有384爻。( 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方面。共有 爻。(64X6) ) 阴爻与阳爻的不同组合变化, 阴爻与阳爻的不同组合变化,象征着宇宙自 然生生不息的运动,象征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 然生生不息的运动,象征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 原始八卦,每卦三爻,分别是由三个阳爻、 原始八卦,每卦三爻,分别是由三个阳爻、 三个阴爻, 三个阴爻,或者是三个阳爻与阴爻的不同组合构 成的。 成的。
《周易》之“易”字,从日从月,日从阳,月 周易》 从日从月,日从阳, 从阴, 从阴,所以其深层文化内涵当是指如日月变化的 阴阳之道。 阴阳之道。 周易》 易经” 易传”两部分组成。 《周易》有“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 易经”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易经”与“易 合称《周易》 传”合称《周易》。 易经》 六十四卦” 《易经》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为八卦相 重而成。八卦的作者,相传是包牺氏, 重而成。八卦的作者,相传是包牺氏,大约成书 于殷末周初。关于八卦、六十四卦及卦、 于殷末周初。关于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辞的 作者是谁,说法很多。一般认为, 易经》 作者是谁,说法很多。一般认为,《易经》部分 是在伏羲八卦、连山易、归藏易的基础上, 是在伏羲八卦、连山易、归藏易的基础上,在巫 术文化长时期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 术文化长时期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并非一人一 时之作,这一点没有争议。 时之作,这一点没有争议。 易传》 文言》 篆传》上下, 象传》 《易传》由《文言》、《篆传》上下,《象传》 上下, 系辞》上下, 说卦传》上下和《 上下,《系辞》上下,《说卦传》上下和《杂卦 组成。 传》组成。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

第三,唐孔颖达《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中 云:"此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 也." 所以说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大家公认最早说 明诗的来源的"诗言志"的志,乃是以感情为基 底的志,而非普通所说的意志的志.普通所说的 意志的志,可以发而为行,并不一定发而为诗. 发而为诗的志,乃是由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情, 蓄积于衷,自然要求以一发快的情的动向.情才 是诗的真正来源,才是诗的真正血脉.
法家虽没有完全否定文艺,但将文艺视为无用之 物,认为文艺是供消遣的玩物.如《韩非子五 蠹》: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 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 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 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 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 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 法."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中国上古文字的象征功能. 第二,《易》中的八封象喻之义. 第三,《诗经》中的文学理论思想. 正如美国文艺理论家布鲁克斯所说:"自始以来 的诗人,多喜欢谈论自己的作品,把文学见解写 入自己的诗篇.所以,人类自有了诗歌,雏形的 文学理论便相偕出现.荷马在他的史诗卷首,向 缪斯女神呼求灵感.这种行为便暗示一种诗的创 作理论----即是诗篇的形式乃是神赐灵感的结果. 这种看法对于后世诗歌理论史,有其重大的影 响".(《西洋文学批评史》)
》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 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11)!大风也哉!表东海者, 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 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 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 "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 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 "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 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I之衰乎?犹有先王 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 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 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 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 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 所同也!"

【中国古代文论】第二章 先 秦 文 论

【中国古代文论】第二章  先 秦 文 论

一、先秦文论概述
•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 发育萌芽期,许多文论观都在这 一时期产生。特别是儒、道两家 对立又互补的文论思想也是这时 形成的。
1、先秦思想文化对文论 的影响
先秦文化思想主要集中于周王朝的礼乐 文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中。
① 礼乐文化与文论
周王朝崩溃后,礼崩乐坏,新的士人围 绕礼乐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先秦对礼乐功 能的认识属文艺美学理论范畴。 乐,在歌乐舞三位一体时代不单指音乐, 泛指歌乐舞艺术。
二、孔子及儒家文论
1、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 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创始人,也是 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孔子的学 说是“仁学”,以“仁”为内容,以 “礼”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准则, 以“诗三百”和“乐艺”为教育人的材 料,目的是达到天下安定和谐。在这一 指导思想下,孔子的文艺观有以下4个要
① 把文艺视为启发仁爱的教科书。
孔子的学说是“仁学”,仁爱是其追求,仁爱 的基础是血缘亲情,由血缘之仁爱推及社会,就有 “泛爱众而亲仁”,因而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社会就会安定和谐, 才不会犯上作乱。 怎样激发仁爱之心呢?文艺就是很好的手段,可 以陶冶情感。孔子曰:“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 者不如乐知者”,要快乐地去实践仁爱活动。又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者以礼为中心 ,诗乐均为礼服务,非礼之诗之乐均不可以有。孔 子认为“八佾”之乐舞在鲁国祭祀中运用,是犯上 作乱,是不能忍受的。
第二章 先 秦 文 论
• 先秦时期是指从远古至秦代统一六国。 先秦文论主要指周代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此期间有《诗经》、屈原 《楚辞》、历史散文《战国策》和诸子 散文等,文学创作成就显著。此时的文 学观也是广义的文学观,尚未将文学与 文化、学术、艺术严格区分开来,相应 的文论则在文化与文学典籍中,没有专 门文论著作与论文。

第1章 第2节 孔子孟子的文艺观

第1章 第2节 孔子孟子的文艺观

C、诗、乐的教育作用。在上古时期,通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学艺术创作的长期实践,人们认识到诗 乐等文艺形式的社会教育作用。所以,舜 命令夔“典乐,教胄子”,有目的地运用 文艺手段,发挥文艺感染人心,陶冶性情 的作用,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 符合理想的思想和情操。诗教和乐教在我 国教育史上源远流长。
2《诗经》——美刺
(1)《魏风·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 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2)《陈风·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 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 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3)《小雅· 巷伯》
(二)围绕“诗教”展开的文艺观
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提出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修身要学诗,立身要学礼,陶冶性情要学 乐。 兴于诗——人的道德修养要从具体、感性 的榜样学起,《诗》提供了许多典范,使 人们的言谈身行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义的依 据。
立于礼——从道德修养过程来说,是比“兴
于诗”要更深入的阶段。礼,是贯穿“仁” 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可 以区别上下贵贱,匡正名分,使不同的等 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从 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 原则规定,是认识的提高和进步。
成于乐——道德的修养到“立于礼”并没有
完成,还要通过音乐陶染,来改造自己的 情性,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从本 能出发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所说的乐是 雅乐,非一般的乐。
4)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 观、群、怨”说;

第一章先秦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二,孔子的文艺思想
1,孔子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泰伯》 《论语 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 季氏》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 季氏》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子曰: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子曰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论语 子路》 子路
二,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
1,文学观念的萌芽 2,以儒家诗乐论为中心的功用主义文艺 观的形成 3,道家法天贵真的审美主义思想的确立
1,文学观念的萌芽
(1)《国语》中有"物一无文" ) 国语》中有"物一无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错画也,象交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这是 象形之" 礼记乐记 中说"五色成文" 乐记》 象形之"纹";《礼记 乐记》中说"五色成文",这是 色彩之" 色彩之"文"; 易传系辞 系辞》 物相杂,故曰文" 《易传 系辞》说"物相杂,故曰文" 文心雕龙情采 情采》 形文 形文" 声文" 情文" 《文心雕龙 情采》 "形文","声文","情文" (2)先秦所说的"文",尤其是那些元典著作中的 )先秦所说的" 主要指"文化" 文化典籍" 论语八佾 八佾》 "文",主要指"文化"和"文化典籍".《论语 八佾》 中说: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中说:"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先进》中,孔子按学生的特点把学习内容分为 论语 先进》 先进 德行" 语言" 政事" 文学" "德行","语言","政事","文学"四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论第一节概述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可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先秦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文学和文学批评尚未形成专门学科,文史哲合一,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诸子之学是文学批评的摇篮。

先秦尚无专门的文学及文学理论,文艺思想往往和哲学,史学等杂糅在一起。

2,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应是“诗以言志”而不“诗言志”)。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包括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3,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时期,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吉光片羽,散见于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

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程中,先秦诸子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长河之源先秦对“文学”概念的认识: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但在古代,“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先秦典籍中,如《论语·先进》:“德行:额渊,阂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员;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是说子游、子夏在熟悉,掌握古代文献典籍方面最有成绩。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

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谓学问也。

……子赣,季路。

故鄙人也,被文学。

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汉代依然如此。

《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据《史记索隐》引如淳曰。

指历法,度量衡的制度,法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

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如《史记·孝武本纪》:“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绍,王威等以文学为公卿。

”又《儒林列传》;“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总之,先秦两汉时代,“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

当然,如果从学问的对象,所研习的典籍的角度说,今天看来是文学作品的典籍,如《诗经》,也是包括在内的。

它也是子游,子夏所熟悉的典籍,是荀子所提倡的“学问”的对象,但仅仅是其中之一而已,而且并不被视为审美欣赏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学问”的资料、教材看待的。

第二节《尚书·尧典》《尚书·尧典》所提出的“诗言志”说,朱自清称之为文学批评的“开山的纲领”;《尧典》显露出重视文艺的教育功能的倾向;《尧典》并提到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一、作家作品《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是我国最早的历史载籍之一,也是我国散文的一个源头。

相传有百篇。

西汉初存28篇。

相传是由伏生口授,晁错用汉是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是为《今文尚书》。

《尧典》是其中之一。

后来,鲁共王从孔氏旧宅壁中得《尚书》等数种书。

用先秦篆文书写,《尚书》比伏生所献多16篇,是为《古文尚书》。

东晋时,今古文尚书俱已不全。

梅赜(zé)又献上一种本子,凡58篇,即今传世者,或称为《伪古文尚书》。

现传《十三经注疏》即收此本,共有58篇正文及一篇孔安国的序,计59篇。

我之所以对此作较详细的介绍,意思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尚书·尧典》是后人伪作,应是秦汉以后的作品。

二、内容分析《尚书·尧典》记载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理论,概括起来,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三个方面:(一)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舜要求夔用音乐来教化自己的子弟,使他们的品行和德操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

这里对于乐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音乐,而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

当然,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乐与礼是联系在一起的,礼主外,而乐主内。

礼是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制定的礼节仪式等规定,而乐则是人们从内心很自觉地服从礼的规定,控制好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心悦诚服地按照礼的规定来实行应有的行为举止。

所以那时的乐不是简单的艺术,不只是美的享受,而是能起到治心的功效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尧典》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早期口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原始歌谣。

这是诗歌的鼻祖,应该也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在开始乃至其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与乐、舞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它的特点之一,也是与当时人的进化,文明程度紧密相关的。

《尚书·尧典》及《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是原始歌谣此一特点的文献佐证。

(三)“诗言志”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自清先生称之为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诗以言志”的观念,在先秦时代相当普遍。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曾记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

但这里的“诗”却不是指创作诗篇,而是指“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

襄公二十七年(前546),郑伯享赵文子于垂陇、郑国子展等七子应赵文子之请,赋诗言志。

所谓赋诗言志,是借“诗三百”中的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即借该诗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之句表达自己与赵文子相见的愉快心情,《左传》记载这种史实很多。

可知春秋时列国间公卿大夫在进行外交活动时,常常这样赋诗言志。

赋诗者往往不管原诗的整体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这叫做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齐国卢蒲癸的话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清楚地表明了当时人们的这种观念。

除外交方面外,当时人们在一般言辞中间,也颇多断章取义地运用”诗三百篇”。

春秋以后,赋诗言志的情况不复存在,但在言辞和论著中断章取义地引用“诗三百”,却一直延续到战国和汉代。

这种“诗以言志”风气对文学批评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陈良运认为“诗言志”是从文献《诗》文本中提升出来的一个观念,也就是说从春秋时代“《诗》以言志”发展起来的,是从接受理论发展而来的创作理论。

具有创作意识的“诗言志”只能在屈原、荀况的时代或稍后才能形成。

(见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49页)由于对“志”的含义的不同理解,以及相应的文学倾向的影响,“诗言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支派:1、重志:要求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行道德规范。

志,指规范性的情,要合乎礼义道德。

如,孔子提出“思无邪”,《诗大序》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要“温柔敦厚”等等;唐韩愈、柳宗元、元白等人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宋代朱熹等理学家的相关理论等。

这一派的观点违背了艺术规律,片面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严重窒息了文学的发展。

2、重情:强调诗歌对于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

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纬文”,萧纲《答张赞谢示集书》曰:“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等等。

重情理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客观性及其教育作用,因而对文学创作带来了不良影响;是对诗言志理论的片面发展。

但同时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贡献较大。

3、情志并重。

从批评史的角度来看,“诗言志”理论的主流是情志并重。

近人闻一多先生曾从分析字形入手,指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并进一步阐述说”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

(见闻一多《歌与诗》)唐代孔颖达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孔颖达的理论使情志并举在理论上得以确立,这标志着中国传统诗学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体认已趋于成熟。

此外,刘勰、钟嵘、白居易、叶夑、王夫之等人都是主张情志并举的。

这一认识既强调了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重视了文学本身的抒情性特点,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陈良运对闻一多先生的观点进行了阐发,认为:“志”从“止”从“心”,本意是停止在心上,也可以说是藏在心里(荀子《解敝篇》有“志也者,臧(藏)也。

”),主要是思想、志向和抱负之义。

而据《说文》:“志者,心之所之”,这种“志”已经超越了止于心上的认识活动,完全成了人的精神领域内的一种定向的追求和信仰,不同的人,因性格、学识、修养的不同,便表现出人各有志。

如果说,“心中所藏”之志还只表现为由感觉接受向内部意识事实的转化,那么,“心之所之”之志则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行为、动作的转化,这时的“志”主要不再表现为意识性,而更多地表现为观念性,因而更富有理性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在热衷于社会政治的儒家那里,这种理性与理想主义又有更强烈的政治倾向。

从接受角度提出的“《诗》以言志”,其言志具有随意性,“人无定诗,诗无定指”;从创作角度提出的“诗言志”,所言之志就有一定的甚至是严格的规范了,于是必然地人有定诗,诗有定指。

第三节《论语》与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孔子及《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周灵王二十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敬王四十一年)。

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任鲁国司寇,摄行政事。

其后因道不行,54岁时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但终不见用。

68岁归鲁,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编古籍。

其思想学术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祖庭广记》:“先圣有异质:面如蒙倛(神像),手垂过膝,眉一十二材,目六十四理。

立如凤峙,坐如龙蹲。

手握天文,足履度子。

望之如仆,就之如升。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可见,《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及弟子言行语录体的书。

撰写的不止一人,成书可能在曾参逝世的公元前四三六年以后。

《论语》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现存《论鲁》二十篇。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论乐,论诗,论文的一些见解,为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艺理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