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概论PPT(共 58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环境设计成功的前提,必须是设计者建立为 使用者的行为需要服务的思想”,而“设计过程实 际上就是探索怎样满足这种行为需要。”
——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
环境行为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高潮; 1969年《环境与行为》期刊; 1970年,环境设计研究会出版了第一本年会会议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英、德、日与北欧的许多国家都出版
了大量教科书。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诺伯格.舒尔茨《存在、建筑、空间》
环境—行为研究就是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它既 是心理学、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此外,它还广泛涉及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环境工程学的知识。
人、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行为、环境关系的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与环 境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之中。
天津美术出版社,1998 美)约翰·O·西蒙滋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
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郝卫国编著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 《艺术发展史》天津美术
出版社,1998 相马一郎 佐古顺彦著,周畅、李曼曼译 《环境心理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杨.盖尔著,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
3)社会性活动:指人们在公共空间内各类活动有 赖于他人的参与,共同实现的活动。
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决定了人们对室外公共场所的空间依赖性不同, 同时也决定了在外部环境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类型活动,提供不同的环 境设施。
1、门厅 2、水池 3、多功能教堂 4、播音室 5、普通教室 6、中庭 7、职员室 8、美术教室 9、音乐教室 10、机械室 11、校长室 12、接待室 13、办公室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课程任务与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讲授现代城市环境场所的设计问 题。其内容涉及景观环境艺术、室内环境艺术、公共艺 术设计及其他学科等方面。通过课程讲授及设计课题的 练习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设计方法,建立“以人为本,注 重功能”的设计观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综合分析及 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藤学园,缜文彦 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门狭隘的纯技术或纯艺术的学问,而涉及许多学科领域。
2.2 环境空间设计的基础
人的行为往往是外环境设计时确定场所和动线 的根据,环境建成后会影向人的行为,同样,人的 行为也会影响环境的存在。因此,行为是空间的基 础,空间为行为提供载体,空间促进各种形式交往 的展开。
为了理解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有必要对人的基 本需要与内驱力作一初步了解。
1.人的基本需要
1)马斯罗(Maslow )的层级论
(1)生理的需要(physioloபைடு நூலகம்ical needs),如:饥、渴、寒、 暖等。
(2)安全的需要(security needs),如:安全感、领域性、私 密性等。
(3)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affiliation needs),如:情感、归 属某小团体、家庭、亲属、好朋友等。
版社,1992
课程内容
环境艺术的涵义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 课题练习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1、什么是环境 1.1 环境
第一环境(原生环境) 第一环境,即自然环境,指自然界中尚未被人类开 发的领域,是由山脉、平原、草原、森林、水域、 水摈等自然形式和风、雨、雪、霜、雾、阳光、温 度等自然现象所共同构成的系统。
第二环境(次生环境) 第二环境是指人类改造、加工过的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 它包括被耕种的田野,被改造的山脉、河流、湖泊、草 原等,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
第三环境(人工环境) 第三环境是人工建造的景观、建筑、艺术品及各项环境 设施组成的人工环境系统。景观包括公园、滨水区、广 场、街道、住区景观、庭园景观等。
“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 ——丘吉尔
客家民宅
萨斯喀彻温的一所医院
最初的座椅排列平面,社会离心空间
调整后的座椅排列平面,社会向心空间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在公共空间中 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
1)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人们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
2)自发性活动:指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 间和地点可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活动。
课程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与范畴及相关理论;
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各要素间的关系:人、环 境、功能、心理、行为、人文等;
学习创作宜人的环境场所,了解相关设计规范, 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要点及表 达;
培养善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
(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 重庆大学出版社 (美)H.H阿纳森著,邹德侬等译 《西方现代艺术史》
(4)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如:威信、自尊、受到人 们尊重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actualization needs)。 (6)学习与美学的需要(learning and aesthetic needs)。
2)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 希腊学者道C.A.Doxiadis曾对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 做过扼要概括。
(1)安全 (2)选择与多样性 (3)需要满足的因素
在下列五个方面的需要予以最大、最低或最佳限度地满足。 (1)最大限度的接触。 (2)以最省力、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3)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
(protective space)。 (4)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 (5)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
第四环境(社会环境) 第四环境是指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所构成的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环境系统。
“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生态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又经过自 身分化,并由人的自身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态体系。”
——今西锦二
1.2 环境的组成 环境由实体与空间组成。
2、环境与行为
2.1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必要性
“环境设计成功的前提,必须是设计者建立为 使用者的行为需要服务的思想”,而“设计过程实 际上就是探索怎样满足这种行为需要。”
——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
环境行为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高潮; 1969年《环境与行为》期刊; 1970年,环境设计研究会出版了第一本年会会议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英、德、日与北欧的许多国家都出版
了大量教科书。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诺伯格.舒尔茨《存在、建筑、空间》
环境—行为研究就是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它既 是心理学、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此外,它还广泛涉及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环境工程学的知识。
人、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行为、环境关系的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与环 境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之中。
天津美术出版社,1998 美)约翰·O·西蒙滋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
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郝卫国编著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 《艺术发展史》天津美术
出版社,1998 相马一郎 佐古顺彦著,周畅、李曼曼译 《环境心理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杨.盖尔著,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
3)社会性活动:指人们在公共空间内各类活动有 赖于他人的参与,共同实现的活动。
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决定了人们对室外公共场所的空间依赖性不同, 同时也决定了在外部环境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类型活动,提供不同的环 境设施。
1、门厅 2、水池 3、多功能教堂 4、播音室 5、普通教室 6、中庭 7、职员室 8、美术教室 9、音乐教室 10、机械室 11、校长室 12、接待室 13、办公室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课程任务与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讲授现代城市环境场所的设计问 题。其内容涉及景观环境艺术、室内环境艺术、公共艺 术设计及其他学科等方面。通过课程讲授及设计课题的 练习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设计方法,建立“以人为本,注 重功能”的设计观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综合分析及 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藤学园,缜文彦 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门狭隘的纯技术或纯艺术的学问,而涉及许多学科领域。
2.2 环境空间设计的基础
人的行为往往是外环境设计时确定场所和动线 的根据,环境建成后会影向人的行为,同样,人的 行为也会影响环境的存在。因此,行为是空间的基 础,空间为行为提供载体,空间促进各种形式交往 的展开。
为了理解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有必要对人的基 本需要与内驱力作一初步了解。
1.人的基本需要
1)马斯罗(Maslow )的层级论
(1)生理的需要(physioloபைடு நூலகம்ical needs),如:饥、渴、寒、 暖等。
(2)安全的需要(security needs),如:安全感、领域性、私 密性等。
(3)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affiliation needs),如:情感、归 属某小团体、家庭、亲属、好朋友等。
版社,1992
课程内容
环境艺术的涵义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 课题练习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1、什么是环境 1.1 环境
第一环境(原生环境) 第一环境,即自然环境,指自然界中尚未被人类开 发的领域,是由山脉、平原、草原、森林、水域、 水摈等自然形式和风、雨、雪、霜、雾、阳光、温 度等自然现象所共同构成的系统。
第二环境(次生环境) 第二环境是指人类改造、加工过的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 它包括被耕种的田野,被改造的山脉、河流、湖泊、草 原等,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
第三环境(人工环境) 第三环境是人工建造的景观、建筑、艺术品及各项环境 设施组成的人工环境系统。景观包括公园、滨水区、广 场、街道、住区景观、庭园景观等。
“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 ——丘吉尔
客家民宅
萨斯喀彻温的一所医院
最初的座椅排列平面,社会离心空间
调整后的座椅排列平面,社会向心空间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在公共空间中 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
1)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人们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
2)自发性活动:指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 间和地点可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活动。
课程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与范畴及相关理论;
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各要素间的关系:人、环 境、功能、心理、行为、人文等;
学习创作宜人的环境场所,了解相关设计规范, 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要点及表 达;
培养善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
(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 重庆大学出版社 (美)H.H阿纳森著,邹德侬等译 《西方现代艺术史》
(4)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如:威信、自尊、受到人 们尊重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actualization needs)。 (6)学习与美学的需要(learning and aesthetic needs)。
2)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 希腊学者道C.A.Doxiadis曾对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 做过扼要概括。
(1)安全 (2)选择与多样性 (3)需要满足的因素
在下列五个方面的需要予以最大、最低或最佳限度地满足。 (1)最大限度的接触。 (2)以最省力、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3)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
(protective space)。 (4)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 (5)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
第四环境(社会环境) 第四环境是指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所构成的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环境系统。
“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生态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又经过自 身分化,并由人的自身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态体系。”
——今西锦二
1.2 环境的组成 环境由实体与空间组成。
2、环境与行为
2.1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