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及思考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疑难问题及思考二年级疑难问题征集汇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疑难问题及思考一、人民币相关问题疑难问题1:教材第(10 )页人民币互换以及用人民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1.实物模拟,多练习。
2.创造环境,让孩子亲生经历。
如:跳蚤市场。
疑难问题2:人民币的换算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高正确率?疑惑问题3:教材中的两元两角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老师会教,但考试时会考查两元两角吗?疑难问题4:教材第(10--13 )页随着支付方式的改变,人民币逐渐远离孩子们的生活,特别是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已经退出使用,因此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显得非常抽象,学生理解显得困难。
请问这部分内容我们应怎么处理?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参与购物,积累购物经验,认识常用的人民币,并学会怎么付钱和理清付的钱、花的钱、找的钱之间的数量。
疑难问题5:教材第(10 )页物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但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是小数,在讲解时需要提及吗?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小数不是本学期的内容,可以不提及,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运于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感觉可以提及。
疑难问题6:教材第(10 )页人民币单元,如何让学生有生活感?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现在人们都是移动支付,学生们对于人民币都比较陌生,尤其是分钱,在生活中更不常见。
付钱的方法,大小面额人民币间的兑换,对学生来说生活中不经常运用,理解掌握困难。
除了开展年级上的旧物市场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活动让学生更好掌握这一单元呢?疑难问题7:教材第(13 )页练一练第4小题:有10元,20元和50元的人民币各有一些,让你正好拿出100元,可以怎么拿?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根据这一问题,首先让学生理解正好拿出100元是什么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汇报。
在汇报中,学生会发现在无序汇报时无法确认是不是把所有的方法都找到。
让学生思考,怎样可以找到所有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找到有序思考的方法。
在小组内确定汇报的顺序,再进行整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乘法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2.能够将乘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3.能够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强化学生的乘法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乘法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乘法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2.如何应用乘法解决较为复杂或多变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复习乘法的基本概念及公式。
2.分析实际问题,确定什么信息需要使用乘法来解决。
3.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熟悉使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巧。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呈现案例,强化乘法概念。
2.实例法:通过实例演示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3.讨论与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学,合作完成练习和任务,加深对乘法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MAX对学生提出有关东西数量的问题及乘法与东西数量的关系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乘法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2.概念讲解使用图示,解释乘法计算方格面积的方法及公式,强化乘法与实际问题结合的意义。
3.案例分析以问题解决的过程为主,引导学生思考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教师出一道“一盘有16个葡萄,共5盘,共有多少个葡萄”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乘法或加法来解答问题。
4.小组讨论与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组长拟定实际问题,并让组员依据所学的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交替切换解决方案,加深对乘法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5.反思与总结在课程结束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所学的乘法知识及其应用之处。
七、课后作业1.复习乘法的基本概念及公式。
2.思考如何将乘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练习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资源1.教科书及相关练习册。
2.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
3.乘法图示工具。
小学二年级孩子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
小学二年级孩子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小学二年级阶段,孩子们开始接触和面临各种问题,如数学题、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等。
有效解决问题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探讨一些帮助小学二年级孩子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明确问题孩子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具体内容。
鼓励孩子将问题具体化,确保清楚地理解问题所在。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面临的是一个数学题,他们应该将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都明确下来,确保自己全面理解题意。
二、分析问题在明确问题之后,孩子需要学会分析问题。
他们可以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逐步解决。
比如在解决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题时,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然后一步一步解决。
这样可以使问题更易于理解和解决。
三、寻找解决方法一旦问题被明确,并且分析过程也完成了,孩子们需要学会寻找解决方法。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技巧来解决问题。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问题,可以寻求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帮助。
此外,还可以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来寻找相关的解决方案。
四、制定解决计划解决问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
孩子们可以制定解决计划,将问题分成若干个小步骤,并逐一解决。
在每个步骤之后,都可以进行验证和检查。
如果发现错误或问题,可以及时调整计划和解决方法。
五、实施解决计划制定好解决计划后,孩子们需要付诸实施。
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耐心和专注,不要急于求成。
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回顾之前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并进行调整。
六、评估解决结果一旦问题解决,孩子们应该对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他们可以思考解决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想想自己下次如何更好地解决类似问题。
此外,也可以请教他人对解决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获得更多的建议和意见。
总结起来,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制定解决计划、实施解决计划和评估解决结果。
通过这些方法,孩子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二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反思
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学生看木偶戏”的人数的变化,“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着重让学生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 《问题解决》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本 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较差,从实际 生活中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 考经验;根据问题情景理解与选择最大化与最小化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 解决问题的思考经验。
4.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做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回答:我是这样做的:因为:有5个鸡笼,每个 鸡笼可以装6只鸡,也就是5个6相加,所以6+6+6+6+6=30 (只);正因为是5个6相加,所以我是这样做的:6×5=30 (只)或者5×6=30(只) (4)集体订正 5.教师:养鸡场中还藏着许多这样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 去解决呢!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进行活动。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你能明白这道题的要求吗?
(1)指名回答:算一算,画一画,第一排有5个圆圈,要求在第二排画 的圆圈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 (2)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 (4)指名汇报:我在第二排画了10个圆圈,我是这样想的:第一排有5 个圆圈,第二排画的圆圈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也就是2个5是10个, 所以我画了10个圆圈...... (5)集体订正
用算式表示:8÷2=4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
4.教师:同学们,这是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最后还要回答这个问题,所以, 就要写出答语。 教师一边解释,一边板书:5个鸡笼不能装下31只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问题的实质,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材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比较大小等基本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如加减法、比较大小等。
他们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加减法、比较大小等基本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加减法、比较大小等基本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加减法、比较大小等基本数学运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归纳知识点。
6.巩固练习:设计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新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5)》参考教案人教版
《解决问题(例5)》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比较容易的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目标分析:在学生学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基础上,初步接触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为学生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尝试补充缺少的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1.课件出示题目(1)拍球比赛,小华拍了34个,小强比小华多拍9个,___________?(2)阅读兴趣小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阅读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2.认真审题,明确每道题需要补充的是条件还是问题。
3.你能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吗?4.指名学生补充条件、问题,再解答。
(二)小结: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已知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自主理解题意。
(1)春暖花开,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组织到郊外写生,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2)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2.尝试提出问题出示: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___________?(1)学生审题,发现缺少问题。
(2)补充问题。
①男生有多少人?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创设一种现实情境,从中提炼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了解此类问题的结构,体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1)要解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什么已知条件?(女生和男生的人数)(2)缺少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到哪里去找。
小学二年级数学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导语】数学可以训练你的思维能⼒,思维⽅式。
当然最重要的是与⾃⼰能在社会上⽣活有关,你想找到好的⼯作,基本都是和数学都是有关系的。
因此从⼩的学习⼗分有必要。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问题⼀:数学阅读能⼒差 ⼩学⽣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从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这时,如果⽼师将题⽬读⼀遍,强调重点的字眼,或者加以停顿、重⾳,就会有学⽣喊:“哦,原来如此!”马上列出解题算式。
这说明学⽣对题⽬的重点词句抓得不够明确,从⽽不能快速正确的答题,由此可见数学阅读能⼒极⼤地影响着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阅读⽔平低的学⽣,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造成知识接受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出现错误或偏差,影响了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能⼒,甚⾄影响了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对策:正确阅读和梳理数学信息 1、在⾃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让学⽣抓住主要概念以及重点词句,体会题⽬的主要意思,引导他们正确地阅读和梳理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法。
2、部分学⽣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理状态,审题时⾛马观花,粗⼼⼤意,对于做错的题⽬上,引导学⽣形成错题分析法,⽽分析的⽬的在于让学⽣充分认识到由于不正确的阅读导致的解题错误,从⽽形成“我要正确阅读”的内部动机,引导学⽣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3、低年级⼩学⽣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理⽔平的限制,很难⾃主、细致地进⾏数学阅读,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等到错了,在⽼师的要求下再来更改,这使得学⽣解决问题的能⼒提⾼缓慢甚⾄停滞不前,部分学⽣甚⾄会产⽣反感或畏惧⼼理。
⽼师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学⽣的⾝⼼特点,通过奖赏和⼀些信任、⿎励的话来引导学⽣加深认识,并实现不断地强化。
问题⼆:对数量关系分析不明确 应⽤题教学把分析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解决问题”教学中,学⽣感兴趣的是情节、题⽬被分解得⽀离破碎,以致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淡化,⽐如说只是⽤单纯的加、减、乘、除符号来抽象教导学⽣记住⽽忽略了其中的关系具象化,让孩⼦难以理解更加难以运⽤,这是造成⼤部分学⽣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小学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错题成因及解决策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错题成因及解决策略徐州解放路小学袁讴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解题时难免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他们完成数学习题的错误率居高不下,事实上有不少错题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而造成的。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以下面的例子来说:(1)有12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2)有12个苹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3个,还剩几个?(3)分给幼儿园小朋友12个苹果,还剩3个,原来有几个苹果?解决第一题,全班同学都做对了。
解决第二题,错误解法12÷3=4解决第三题,错误解法1:12÷3=42:12-3=4归因:我觉得他们之所以会做错,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一些学生往往思维定势,这段时间学习除法,所有的题就用除法,没有仔细分析数量关系。
2、由于题目的这种叙述形式,学困生不易理解,只从字面上看在信息获取与思维运算中存在较多的困难,学困生明显依赖形象思维,其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相对欠缺,思维受阻状况严重。
3、对加减乘除概念不清。
4、做完不检查,解决策略:1、要求学生每次拿到题目,要多看,多读,边读边思考,已知条件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表述题目的意思。
重点说清为什么用加、减、乘、除法,反复中理解它们的含义。
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加强学生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意思。
2、二年级学生依赖形象思维,分析题目的时候,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帮其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如第1题指导学生画图:怎样是每个小朋友分3个?第二题指导学生画图:哪一部分是还剩的?怎样求?第三题指导学生画图:哪一部分是原来的?怎样求?总之,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只要我们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讲究教学的艺术,那么,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的。
二年级学生对乘除两步解决问题的错误原因分析及解决策...
二年级学生对乘除两步解决问题的错误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叔同实验小学数学组胡小萍一、问题与现象“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以下简称“新教材”) 有别于传统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旨在解决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材料呈现形式单一、情境人为编制痕迹过重、结构呆板、解题策略不够开放等问题。
与传统应用题相比,“解决问题”突出的新特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明显前移。
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学生要在复杂情境中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体现数学学习应用价值的同时, 实现更为多元的“解决问题”课程目标。
然而, 实践中,发现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乘除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二年级学生对乘除两步解决问题的错误原因分析二年级学生学习乘除两步解决问题的学习起点低,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生开始接触乘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解决问题,二年级下册,首次接触到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解决除法的简单问题,在教材的29页,例3,就在孩子刚刚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教材马上就安排了乘除两步的解决问题。
教材31页,例4,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副儿童商店购物的情景图,货架上摆有练习本、文具盒、熊猫、布娃娃……画面上用售货员阿姨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给出了要求解决的问题:“你应该付多少钱?”虽然教材的情景图下,以小精灵明明和聪聪的话揭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考虑到在实际的练习中一般都是没有中间问题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和问题,自己会读信息和问题,然后想想解决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究,有小部分学生能自己算出,买5辆小汽车要多少钱?但大部分学生不能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毕竟这才是二年级学生会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后的第三节课,对部分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解决一步的除法问题还有困难,更不用说是乘除两步的了。
于是在教学中让会做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从而总结出两种思考方法:方法一,从信息出发,先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得出买1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用除法进行计算。
小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推理
小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推理小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实际问题解决的综合推理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不同的计算方法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混合运算既考验了学生对于基本运算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推理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推理展开讨论。
一、加减法实例解析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理解问题的意思,抓住关键信息,并从中提取出数学运算所需的数据。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加法运算求解,计算3 + 5 = 8,即小明和小红一共有8个苹果。
而对于减法运算,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解答问题。
比如,小明有8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请问他还剩下几个苹果?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通过减法运算来解答,计算8 - 3 = 5,即小明还剩下5个苹果。
二、乘除法实例解析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乘法和除法也是常用的运算符号。
例如,小明有3个篮球,每个篮球的价格是10元,请问他需要花多少钱购买这些篮球?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使用乘法运算来解答,计算 3 ×10 = 30,即小明需要花30元购买这些篮球。
而对于除法运算,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解答问题。
比如,小红有15个苹果,她想要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3个朋友,请问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通过除法运算来解答,计算15 ÷ 3 = 5,即每个朋友可以分到5个苹果。
综上所述,小学二年级下册的混合运算实际问题解决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运算,并能够正确理解问题中的关键信息。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数据的提取和计算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的答案。
三、实际问题综合推理在解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综合推理来确定所需的运算步骤,并得到最终的答案。
例如,小明有10块糖,他按照每天吃2块的速度吃完糖需要多少天?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使用除法运算来解答,计算10 ÷ 2 = 5,即小明需要5天才能吃完糖。
二年级数学问题梳理和改进措施
二年级数学问题梳理和措施改进张睿经过了三个多月的线上教学,我们二年级数学已经上完六个单元,还剩七、八单元和总复习了。
由于空中课堂有时间上的限制,学生就不能按平常上课那样有较多的时间思考,而且不能与老师实时互动,所以网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理解不透彻。
经过这近两周的教学观察和作业批阅情况,我把我们二1、二2班学生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梳理如下:一、学生存在问题分析1.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
2.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3.计算正确率低,出现错误较多。
4.存在错误的类型: (1)书写不规范出现的错误(2)读题与思维不合拍造成错误(3)题目的开放性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造成失误二、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后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多关注学生,找准学生的“弱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基础训练,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
2、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坚持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
3、有效加强必要练习,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关键。
4、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今后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理清解题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及时与学生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加强对“后进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今后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
只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细心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成绩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问题解决》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3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问题解决》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3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问题解决》活动教案,主要内容是表内乘法应用题。
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表内乘法的应用,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表内乘法的应用,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片、卡片和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出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们理解问题的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大家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我会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清晰地展示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步骤,让大家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1. 小明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一共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2. 小红有4个糖果,每个糖果分给3个小朋友,一共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答案:1. 3 × 2 = 6,一共可以分给6个小朋友。
2. 4 × 3 = 12,一共可以分给12个小朋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大家对于表内乘法的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仍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提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会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尝试解决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涉及到多位数的乘法应用题,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够解决!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二年级锯木头问题解题技巧
二年级锯木头问题解题技巧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锯木头问题常常让小朋友们感到困惑。
但别担心,只要掌握了一些小技巧,这类问题就能轻松解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锯木头问题的解题奥秘吧!一、理解锯木头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锯木头的过程。
当我们锯一次木头,会把木头分成两段;锯两次,就会分成三段;锯三次,会分成四段……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发现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 1 。
例如,如果要把一根木头锯成 5 段,那么需要锯的次数就是 5 1 =4 次。
二、常见的锯木头问题类型1、已知木头的长度和每段的长度,求能锯成几段以及锯的次数比如,一根木头长 12 米,要锯成每段 3 米长,能锯成几段?需要锯几次?第一步,我们先计算能锯成几段,用木头的总长度除以每段的长度,即 12 ÷ 3 = 4 段。
第二步,因为锯的次数比段数少 1 ,所以锯的次数就是 4 1 = 3 次。
2、已知锯的次数和每段的长度,求木头的总长度假设锯了 5 次,每段木头长 2 米,那么木头原来多长?因为锯了 5 次会得到 5 + 1 = 6 段木头,每段长 2 米,所以木头的总长度就是 6 × 2 = 12 米。
3、已知木头的长度和锯的次数,求每段的长度例如,一根 8 米长的木头锯了 3 次,每段多长?锯 3 次会得到 3 + 1 = 4 段,木头总长度 8 米,所以每段的长度就是 8 ÷ 4 = 2 米。
三、解题技巧1、画图法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锯木头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
比如,要把一根木头锯 5 次,我们就可以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记出锯的位置,这样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会分成 6 段。
2、列式计算熟练掌握锯的次数和段数的关系公式,即段数=锯的次数+ 1 ,可以直接列式计算。
3、反向思考有时候从问题的结果反向思考,能让思路更清晰。
比如,已知锯成的段数,先想一想锯了几次,再去计算其他相关的量。
四、易错点分析1、忘记锯的次数比段数少 1 这个关键关系,导致计算错误。
二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难点都有哪些如何克服
二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难点都有哪些如何克服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正处于从基础启蒙向更深入知识探索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面临一些教学难点,而如何有效地克服这些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二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难点1、抽象概念的理解二年级数学开始引入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乘法、除法的初步认识,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这些抽象概念往往难以通过直观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吃力。
2、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是数学的基础,但二年级的学生在计算方面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例如,加法和减法的进退位容易出错,乘法口诀的记忆不熟练,除法运算的理解困难等。
计算过程中的粗心大意也是常见的问题,如看错数字、写错符号等。
3、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数学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是重要的一环。
二年级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能难以准确地理解题意,找不到问题中的关键信息,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他们可能会机械地套用公式,而不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4、空间观念的建立涉及到图形和位置等内容时,学生需要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二年级的孩子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对于方向、位置的判断,以及图形的特征和变换等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
5、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二年级的学生可能还没有养成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仔细审题等习惯,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克服教学难点的策略1、化抽象为形象针对抽象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授乘法概念时,可以用一排几个物体,有几排这样的直观图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对于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自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如一节课的时间、课间休息的时间等,让学生体会时间单位的意义。
2.3.3《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
2.3.3《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2.3.3《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2.3.3章节的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涉及到如何计算两个连续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答。
具体内容包括:例题1,小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花了9元,问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多少?例题2,小华有5个糖果,他先给小明2个,然后又给小红3个,问小华剩下几个糖果?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连续两问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连续两问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PPT、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花了9元,请问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多少?”2. 例题讲解:我会在黑板上展示例题1和例题2,并逐步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答。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互相讨论。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板书设计:在板书上,我会将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清晰地展示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5.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解答,并写下解答过程和答案。
六、作业设计1. 题目:小华买了4个苹果和3个香蕉,一共花了10元,问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多少?2. 答案: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决连续两问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二上《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活动背景:请学校指导老师来听课指导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预设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想法挺好,但是学生提问题的时候不够积极,发言的就是那几个,更多的学生是用眼睛不知所措的望着我或是赶紧把头低下去。
以后我要在平时多多提倡学生自己想提问、敢提问、会提问这方面的能力。
2、在巩固练习的时候,我设计的作业深度深了点,应该把这些作业放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才使用。
平时我要注意学生学情上多研究,在作业设计上注意技巧,难易适度。
3、学生在画图表示题意时,老师可以多加强调,让他们分清用图表示4×5和4+5的含义,多说一说,通过观察图和画图的实践操作,明白4×5是4个5相加,4+5是4和5合起来,我在这个难点的突破上做得不好,没有真真切切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两道题中都有4和5,都是问一共有多少张桌子这个问题,列不同算式的实质区别。
4、在板书的设计上,可以多注意细节,好的板书是一节课的精髓,这上面也要花花功夫。
帮助二年级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惑与挫折
帮助二年级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惑与挫折学习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挫折。
这些困惑和挫折可能来自于学科知识的难度、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自身的学习态度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将为二年级孩子们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与挫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困惑和挫折在学习过程中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和困难,而成功往往是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之后才能获得的。
因此,孩子们不应该因为遇到困难就灰心丧志,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方法。
在面对困难时,孩子们可以向老师、父母或同学寻求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其次,学习方法的选择也是解决学习困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学科和知识点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孩子们可以尝试使用多种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比如,在学习数学时,可以通过做更多的练习题来提高计算能力;在学习语文时,可以多阅读,提升理解能力。
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孩子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解决学习困惑的关键。
学习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的事情,孩子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勇敢面对挑战。
当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给予孩子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困难。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可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天都有专门的学习时间。
在学习时要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
另外,良好的作息时间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孩子们应该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最后,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也是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困惑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上,孩子们要积极听讲,参与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互动,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课外时间,孩子们可以参加一些兴趣班或俱乐部,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培养综合素质。
总之,困惑和挫折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困惑和挫折,则需要孩子们努力去寻找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及思考
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自低年级数学教学以来,我们就深深地意识到即使学生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已经理解其含义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在面对一个生活中实际问题时,知道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量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只是掌握了有关的概念、计算法则,却缺乏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些概念、法则解决问题的经验。
由此,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困惑,也引起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困惑及思考之一:教材的编排让我们很为难?
是不是内容安排真得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了一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揭示平均分中有剩余的现象,这就是有
余数的除法。
不过关于余数的理解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年龄小,思维还不够开阔,所以要直接跟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接触还是有很多的不适应,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把一根绳子,每几米剪一段是平均分;用50张纸做纸灯笼,一个灯笼用6张纸也是平均分,这些例子看似很生活化,但学生没有亲身感受过,所以理解还是有些模糊的。
可教材中还提高了一些要求,如在第7页安排的一个搭正方体的解决问题,提出了最多可以搭几个?学生的理解更模糊了:怎么算出来的余数没有用呢?还有在相应的配套练习中还安排了至少要运及次的练习,学生又模糊了:怎么算出来有余数的,还要在商后面再添一次呢。
像这样的对比练习都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有余数基础上的,但是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但对意义并不真正理解,这要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
如果放在以后再教学,学生也许更容易理解了。
困惑及思考之二:基本的解题思路还要说吗?是不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帮助
目前的解决问题教学,关注的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采用生动直观的“图画式”,让学生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列式计算。
那现在的基本的解题思路还要说吗?这是我的另一个困惑。
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发现:对于教师来说,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出已经
知道的条件和所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第八单元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除了对题中的条件了解外,特别对于题目中的问题要更加重视,一定要引领学生去分析思考: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什么还不知道?必须要先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不必进行规范。
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孩子也要耐心教导,这样学生对照着自己思考的过程才能正确合理的列出相应的算式。
久
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对解
决问题的审题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的。
困惑及思考之三:教学中的“ 算”与“用”孰轻孰重?
“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充分地体会计算的价值所在。
那么,落实到具体的
一堂课,教学重点又是什么?是解题的计算,还
是解题的策略或者说解题思路的明确?这又是一
大困惑。
我想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应该是学生的
实际,要关注学生,思考这其中的哪一方面是学
生能在原有基础之上能主动建构的,哪一方面还
是需要老师的帮助引导的,促使他们发展的。
例如:教学了笔算加减法后,后面都有相应的解决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对加减法的计算思路已经不陌生了,让其解决电费单的用电数和用水量还着实有些困难,所以我觉得应侧重让学生阐述解题的思路。
于是我把数字改小让学生先进行体会:用电量等于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再通过迁移得出用水量等于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
让学生通过列式说一说,从而掌握这种计算
方法。
我们看到尽管类似的表达方式学生开始时不太习惯,会有点困难,但通过教师铺垫加以引导,学生完全可以摒弃数据的干扰对数量进行分析表达。
如果一味停留在计算教学的表达要求上,对学生理清思路不利,对学生理解数学关系和掌握分析方法也同样有碍。
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一道实际问题的数据较大,或者说由整数改成小数,分数时,不少学生就会感到费解,甚至无从下手。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尚不能主动排除数据对理解题意和选择算法的干扰,不习惯着眼于量与量之间关系来思考问题。
我们现在的新课程的解决问题教学是紧密联系生活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生活的思维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
真正的让学生把问题在生活中解决,把解决的问题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