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课件
0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北魏的建立和发展
拓跋鲜卑的兴起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 特东)建立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在接下来的几 十年里,北魏通过战争和征服,逐渐统一了北方地区。
北魏的统治基础
北魏在建立之初,实行了“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 将游牧的鲜卑人定居在中原地区,与汉人杂居,加速了鲜卑 人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北魏政权也积极拉拢汉人地主阶级 ,为其统治提供支持。
提高民族自信心
孝文帝推崇儒学,提高了 鲜卑族的民族自信心,增 强了民族凝聚力。
0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局限和不足
改革的局限
民族矛盾加剧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和汉 族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
安。
经济基础薄弱
改革未能有效解决经济基础薄弱的 问题,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
政治体制不健全
改革未能建立起健全的政治体制, 导致权力斗争激烈,政治腐败滋生。
改革前的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
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不断加剧,导致民族矛盾 激化。例如,北魏初期实行的“门阀制度”,将人民分为不同等级,使得汉人 与鲜卑人之间的不平等加剧。
阶级矛盾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也日 益尖锐。同时,官僚地主阶级的腐败和奢靡之风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
提供了改革经验
孝文帝的改革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如宋元明清 时期的变法。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孝文帝推崇儒学,传承了中华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历史意义和价值
维护国家统一
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 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 国家的统一。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选拔重用儒学家,让他们担任官职,推动儒家思想在政治、社会上 的影响力。
推崇儒家经典
要求各级官员学习儒家经典,推崇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儒家价 值观来引导社会风气。
兴办教育
01
02
03
设立国子学
在洛阳设立国子学,作为 最高学府,培养皇族和高 级官员的子弟。
重视教育普及
鼓励民间设立私学,推广 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 质。
06
影响及意义
对北魏政权的积极影响
促进政治稳定
孝文帝通过改革,加强了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 权,提高了政治稳定性,减少了
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为北魏政权提供了更多的财 政收入,增强了国力。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北 魏政权的民族凝聚力。
02
北魏初期,政治体制比较落后, 官场腐败,民生困苦,阶级矛盾 尖锐。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北魏的统治地位。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 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提高北魏的实力和稳 定性。
02
措施一:政治改革
中央官制改革
减少官员数量,提高官员素质
通过精简机构和裁撤冗员,提高官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政府更高效地运转 。
要点一
总结词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北魏孝文帝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善的社 会福利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他规定每个 家庭必须赡养孤寡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机会。此外 ,他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来管理社会福利事务,确保弱势群 体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8人教PPT课件
一 改革新制显成效
小结: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改革; 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经济改革; 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实行新的租调制——赋税制度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学思之窗]P37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 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 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 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 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 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 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氏丘穆陵氏 穆氏步六孤氏 陆氏贺赖氏
贺氏
拔拔氏
长孙氏
独孤氏
刘氏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主要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 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甲:试想一下,假如要现在的中国人全部改说英语, 改英文姓名,禁止说汉语,禁止穿有传统特色的衣 服,遵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多么不可思议, 多么伟大! 乙:伟大个头, 他在改革中不注意保护自身民族特 征 ,最终使强悍一时的鲜卑民族迷失方向,完全湮 灭于历史中 ,功焉,过焉?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828人教PPT课件
经济 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农业发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改革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军事 北方柔然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2.目的:便于学习汉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过程:以“南伐”为名,495年迁都洛阳 启示:改革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同时还要讲 究策略。
➢ 面对众多的守旧势力,孝文帝用了什么方法达到 迁都的目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女如:果20你亩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 少是土什地么??又有多少土地归实你质家:所封有建?土均地田国制有的制实质
(3)均田制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均田制的影响 积极: (1)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2)使流民归农,加强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4)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哪两个阶段?各有哪些改革措施? 改革重点各是什么?
阶段
主要措施
重点
第一阶段 经济:实行均田制、租调制
冯太后主持 政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
第二阶段
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一、改革前期(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1)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内容:建立俸禄制;
——《魏书》卷四十 请回答: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 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移风易俗 1.主要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人教版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人教版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汇报人:2023-12-02CATALOGUE 目录•背景与目的•改革措施及影响•改革成效及意义•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总结与反思01背景与目的北魏的扩张与统治危机北魏初期,政权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加上地方豪强势力,导致政治腐败,财政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孝文帝的改革意愿为了稳定政权,缓和社会矛盾,孝文帝决心推行改革。
北魏政权的建立公元386年,拓跋珪在代北建立北魏政权,逐步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背景介绍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汉化进程改革经济制度,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广汉语、汉字,加强与南方政权的联系,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030201改革目的02改革措施及影响通过分配土地,减轻贫困农民的负担,刺激农业发展。
详细描述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要求农民承担赋税和劳役。
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财产征收税款,改变了过去以家为单位征税的方式。
总结词户调制是北魏孝文帝实行的一项税收制度,以户为单位,按照家庭人口和财产状况征收税款。
这种税收制度相对较为公平,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详细描述建立基层管理组织,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详细描述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在基层建立管理组织,由三长负责管理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劳役等方面的事务。
这种制度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迁都洛阳总结词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和推进汉化政策。
详细描述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同时推进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也有利于北魏王朝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圈,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5人教PPT课件
谥称“文明太皇太后”,历史上又称她
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
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
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帝、孝文帝
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
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
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
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 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二.内容: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4 8 4年),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4 8 5年) ;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公元442-490年)
归属于这位了不江起苏省的六合巾高帼级中人学 物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孝文帝
拓跋宏,复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 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兴元年 (公元467年)八月,出生于平城皇宫之内,其 父献文帝非常高兴,因喜生贵子而大赦天下。拓跋 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母亲李夫人按照北魏 “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定,身遭厄运。 拓跋宏在宫中奴婢抚养之下,自幼聪明,秉性孝谨, 四岁时,就懂得为父亲吸吮脓疮,深受世人称赞。 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岁的献文 帝在永安殿暴崩,冯太后于延兴元年(公元471 年)辅佐拓跋宏临朝听政。
二.内容: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4 8 4年),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4 8 5年);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841人教PPT课件
冯太后主持,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主要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①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不许官吏自筹;严厉惩治贪污。 ②影响:A、吏治有所好转,为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
利的政治局面。 B、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
2、主要内容:
2)移风易俗
①易邙为服山使装又鲜,名、下北汉令芒两鲜,族卑横进贵卧一族于步一洛融律阳合改北,穿侧孝汉,文装邙帝山还是大洛力阳提北倡面鲜的卑天人然 ② 屏与障讲汉,汉人也话通是,婚军下。事令他上官带的员头战上纳略朝范要时阳地改卢。说敏俗汉、谚话清说河:“崔生宗在伯苏、杭荥,阳死郑葬羲北、 ③ 第 ④ 邙 令 城 阳 及要“下音姓太为其者卑己皇改高通”,。北求不令汉或原六余的AB太人带族汉低婚规自郊。、、孝朝得官姓重王个都利和和头、姓选姻定从邙将参文4邙臣以员。复琼弟是益二9大北穿,拔,迁魏山鲜照帝山“北上他,5、弟中和十年臣方戴定人提到孝一汉卑宣又断俗朝在都陕聘原命年十的门才倡其汉洛文带族姓布是诸之时诏要西室的运(二陪第,鲜阳帝。他族门改以古北语要令更李,著紧4月葬等任卑的建少服加阀为汉9代语,讲中改冲六名密6二墓级命人鲜都上数装制汉语帝,言汉说。)等个汉联日,。官同卑洛东族,度姓为王一于话:”正汉王族系,总汉吏汉人阳人并,,“理从朝,“于月族妃大在下数、;人,起一在确正想正廷但自是,大中士一诏在曹通死,律会定音中音,代,3孝士,族起0禁千魏婚后先改见鲜”的”若郡当文岁族除。,止座、;要后穿群卑。埋。有迁时帝以的次通以士以西葬有汉臣贵称骨六违到,下上女弟过巩民上晋在四人时族鲜处月者洛他令的儿之这固穿,十河位服,门所卑,,阳带改官以妻种统胡几南北第装 “。语正免的头鲜员充 出联治服个,魏高。班孝为式所诸将卑一后于姻。,帝不皇下孝赐文“发居功拓复时宫鲜把规王得帝,文冠帝北布官臣跋姓难,卑两定的还葬按帝服发语诏。旧氏为改并贵族鲜陵葬在门自”布”令”族改单,亲族统墓平洛。诏:,自外治, ⑤可为改仍元籍讲氏贯鲜,:卑因凡话为迁,北到暂人洛不称阳处土的罚为鲜;拓卑、30人称岁一后以律为下以跋官洛,员阳魏必为主须原认严籍为格,他执死们行于祖 洛法先阳令出的,于鲜否黄卑则帝人要,,降以必职土须。德葬王于,邙就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 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 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65人教PPT课件
3、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
的根本原因。 (2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
信心坚定。 (4)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
的愿望
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社会转型); 都遇到守旧势力反对和阻碍, 结果都取得成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471年-499年)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471——490)
1、重点: 创建新制
2.措施
1).俸禄制(政治):使吏治有所好转; 2).均田制(经济):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3).三长制(政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租调制(经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按一定的标准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北朝
方
东 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隋
东晋 宋齐梁陈 朝
南
南朝
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分裂割据、战争频繁、民族大融合、江南经
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 不得买卖。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但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一些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和徭役。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
1、重点:汉化 2、措施: (1)迁都洛阳(原因?) (2)移风易俗: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68人教PPT课件
吏治好转(政治保障)
均田制
国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 农民,向政府交租赋, 承担徭、兵役(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
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和 封建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三长制
(地方基 层组织)
设邻、里、党三长,检 查户口,征收租赋,征 发徭役、兵役,推行均 田制
健全地方基层组织,加强中 央集权,保证国家对人民有 效控制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部分,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二、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 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三、文化和习俗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 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力地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 消除,为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 了基础。
(2) 过程:“南伐”借口(改革过程中的策略性,减小改革的阻力)
(3)意义:
迁都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也有利于推动深层次 改革,迁都是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2、后期改革重点:移风易俗
(1) 后期改革特点:孝文帝主持,
以学习汉文化为主
(2) 目的:促使鲜卑族进一步向汉族学习, 完整接受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巩固 已有改革成果。
北魏 统一 黄河 流域
社会安定
民族融合 基础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
经济恢复
汉化(改革的可能性)
社会矛盾尖锐(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改革——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 创建新制度为改革重点
2、目的:改革旧制度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4人教PPT课件
2 、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冯太后与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度)
①制度官吏俸禄制,整顿整治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① 迁都洛阳 ② 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北朝(439-581)
北
东 方魏
汉
25220
南 方Βιβλιοθήκη 蜀 吴十六国西晋 266-316 东晋
东魏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齐
581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朝
南朝(420-589)
背诵抽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合作探究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一、孝文帝改革背景
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 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2、民族融合的几种主要形式
①民族迁徙 ②友好交往 ③联合斗争 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 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封建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
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 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 法律。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⑤作用: a.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 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 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c.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 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d.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 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 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2)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④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邻长一五邻设里长一五里设党长。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 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 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③职能:基层行政组织。 职责 a.检查户口;b.征收赋税;c.征发徭役兵役;d.推行均田制。 ④影响: a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 有效控制; b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①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 一定的绢帛。 ③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②内容: a.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 b.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6人教PPT课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结论形成]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2.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 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影响 (1)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 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 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3)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活,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4)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 基础。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清单三 后期的风俗改革
移风易俗
1.推行 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话,否则予以降职,30
岁以上的可暂不处罚。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Fra bibliotek结束(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 门__第__高__低__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 廷的支持,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深化认知]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 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 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 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②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③军事上:与北边强敌柔然 相毗邻,很不安全。
④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过程 (1)493 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迫使鲜卑贵族接受了迁都 决定。 (2)495 年,北魏正式迁到 洛阳。
3.影响 (1)有利于北魏统治者加强对中原 的统治;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 深入,有利于民族融合。 (2)使 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 局,对后来城市建设也有较大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 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 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材料说明(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3.作用 (1)经济:农业成为北魏经济的主要成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政治: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为孝文帝后期改革奠 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②
1.原因 (1)北魏都城平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政治上:平城是 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
大,不利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2)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 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 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 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取代了宗主督护制,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 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①原因:配合均田制 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改变了原先 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财政收入。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99人教PPT课件
租调制
向政府交纳一定 数量的租调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 象
【认识】 孝文帝前期推行的各项措施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 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 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各项制度配合,共同作用, 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融合,稳定北魏统治,为孝文帝后
期继续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基础。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
州郡(党长、 里长、邻长)
农民 农民
冯太后前期改革
措施
内容
作用
官俸制
俸禄由国家筹集、 惩治贪污
吏治有所好转
前期 (冯太 后改革)
建 立 新 制
均田制 三长制
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
邻长——里长— —党长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 制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重点解析3 赋税制度——租调制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 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C 缓和矛盾,形成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 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露田国家所有,桑田农民所有)
重点解析2 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 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资治通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18张PPT)
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
邻长 5户 里一党长,负责清查户口和田亩、征收赋
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里长 25户 党长 125户
经过三长体系的清查和核实,改变了隐瞒 户籍的情况,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 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也使北魏的地方 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三国魏文帝曹丕曾讲:“三世长者知被 服”(三代富贵的家族才懂得如何穿衣)。
当时的人认为穿衣不仅是为了御寒,而且 是一个人身份与地位的标志。(衣冠人物)
说汉 语
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
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
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免)。
——《北史·魏本纪》
孝文帝皇后冯氏 被废出家为尼,终于瑶光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
2、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 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的支 持,有 (结辫左衽,夹领小袖短袄)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北魏洛阳龙门石窟《皇帝礼佛图》孝文帝
6)均田制的局限性
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 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 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3、设立三长制(基层管理制度)
1)原因 A、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
方与中央的矛盾。 B、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98人教PPT课件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3.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 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影响) (1)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2.迁都
材料一: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
欲通运四方…….
-----《魏书》七九卷
材料二:延兴二年冬十月,“蠕蠕犯塞”; 延兴三年,七月
“蠕蠕寇敦煌”,十月“蠕蠕犯边”; 延兴五年七月,蠕蠕
再次“寇敦煌” .
-------《魏书》
材料三“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根本抑制土地兼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485);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源自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两个
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第一 阶段
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创建 新制
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实行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
迁都洛阳;
第二 孝文帝主持,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小结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 奠定了基础(前提)
2.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 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78人教PPT课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
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
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
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
了北方长期分裂混乱的拓跋珪像
知识梳理
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 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 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回来后准 备上朝如实禀报。
生产方式农耕化
促进了北方经济复苏、繁荣
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加速北魏政权 封建化进程
缓和民族矛盾 促进民族融合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 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 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敕勒歌
北魏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
东 方魏 汉蜀
南吴
方
北朝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北魏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 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 秦吞并。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
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
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平城:受柔然威胁
洛阳:经济文化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北 方 东魏
十六国
北齐 北周 隋
北魏
西魏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西晋 东晋
宋
齐 南朝
梁
陈 朝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考古证实,位于内蒙大兴安岭嘎仙洞 考古证实,位于内蒙大兴安岭嘎仙洞 内的石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 内的石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 鲜卑族拓跋部
从图片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从图片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祖文字,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祖文字,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一、背景
1 、前 2 、基 提:北魏崛起 → 统一黄河流域 → 社会安定 础: 拓拔珪改革 → 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3、必要性:阶级矛盾 + 民族矛盾 → 统治危机 必要性: 宗主督护制 重 赋 税 国家×地主阶级 国家× 地主× 地主×农民 各民族× 各民族×鲜卑族 人民 起义
二、内容 1、484起:创立新制,卓有成效 、 起 创立新制, 俸禄制 三长制 制 效 制
国家 国家吏治有所好转 保证国家控制人民
卓 有 成
土 地 制 度 改革
BC356 商鞅 VS 孝文帝 AD484
背 景
铁器牛耕 推广 ↓ 生产力 水平提高 ↓ 土地私有 确立 中原战乱 百姓流亡 ↓ 大量荒地 农耕生活 ↑ 少数民族 内迁
平城: 平城:受柔然威胁 平城:位置偏北, 平城:位置偏北, 难于控制中原地区
洛阳: 洛阳:经济文化发 交通方便, 达,交通方便,方 便统治中原地区
目的:推进改革, 目的:推进改革,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
南伐
陛下,雨太大了, 还是在洛阳休整 一下,准备撤兵 吧。
那……那? 不南伐也可以,必 须迁都洛阳 那好吧……
敕 勒 歌
北魏民歌
敕勒川, 敕勒川, 阴山下, 阴山下, 天似穹庐,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笼盖四野。 天苍苍, 天苍苍, 野茫茫,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
李波小妹歌
北魏民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霜, 左射右射必叠霜, 妇女尚如此, 妇女尚如此, 男儿安可逢。 男儿安可逢。
改革的不足之处
1、忽视了北部边境 3、全盘吸收汉文化 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4、后继乏人
材料二 2006年12月 新闻晨报》 材料二 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中国形象标志将 来可能不再是“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 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 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 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龙在西方 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会 让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 中国应改换新的形象标志。 想,中国应改换新的形象标志。
商 鞅 变 法 VS 北魏孝文帝改革
项目
商鞅变法 BC359
孝文帝改革 484
背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背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内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习俗改革; 内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习俗改革;
相 同 点
实质: 实质 封建化改革; 。 :封建化改革; 结果: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但取得了成功; 结果: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但取得了成功; 影响:增强国力,发展经济,为统一奠定基础。 影响:增强国力,发展经济,为统一奠定基础。 侧重 点 目的
平城
495年 495年 迁都
洛阳
二、内容 1、创立新制 484起 、 起 2、迁都洛阳 495年 、 年 3、全面汉化 移风易俗 、 ① ② ③ ④ ⑤ 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①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魏书·序记》
生 产 方 式
生 活 方 式
文 明 类 型
落
北方 民族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 城的开始; 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 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材料一 材料一
有学术观点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 有学术观点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
儒化” 消极的汉化” 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是汉人的繁缛腐 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 ——勇武质朴 朽,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 思考:你认为材料一的观点是否正确? 思考:你认为材料一的观点是否正确?
不 同 点
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 获 胜
制度更新、 制度更新、迁都 移风易俗 缓和社会矛盾, 缓和社会矛盾, 改变鲜卑族的落后
民族压迫
4、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可能性:
目的:缓和矛盾,改变落后 目的:缓和矛盾,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 441
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 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 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12 12岁 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12岁,尊冯 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 盾越来越深。公元471 471年 18岁的献文 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18岁的献文 帝被迫禅位于5岁儿子拓跋宏( 帝被迫禅位于5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 自己做了太上皇。 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 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 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 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 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 于公元476 476年 将年仅23 23岁的献文帝毒 于公元476年,将年仅23岁的献文帝毒 死。 献文帝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 再次临朝听政。 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 进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 人,进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统一 度量衡,推行"三长制" 实行均田制。 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 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 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冯太后的生活俭朴,不好华饰。 冯太后的生活俭朴,不好华饰。
社会发展趋势及阶段特征:分裂→ 社会发展趋势及阶段特征:分裂→统一
南 北 对 峙 北 朝 北魏 386-534 孝文帝改革 东魏534-550 东魏 西魏535-557 西魏
民族融合
北齐550-577 北齐 北周557-581 北周
刘裕] 萧道成] 萧衍] 陈霸先] 南 宋[刘裕] 齐[萧道成] 梁[萧衍] 陈[陈霸先]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朝
—— 肖 川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背景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内容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改革的影响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改革的影响
220—58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25 东 汉 220 220 魏 蜀吴 280 265 西 晋 317 十六国 386北魏 分裂 北魏→分裂 北魏 分裂581 581 前秦一度统一 隋 朝 317东晋 东晋420 420宋齐梁陈 宋齐梁陈589 618 东晋 宋齐梁陈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后
逐水草 而居 游牧 文明
游牧 为主
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 根据材料和图片, 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 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吗?分属何种类型文明? 分属何种类型文明? 南方 民族 农耕 为主 定居 农耕 文明
先
进
文明冲突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动力。 文明冲突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动力。 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动力 历史上每一次文明冲突的结果往往是 形成文明共存与进一步的融合,…… 形成文明共存与进一步的融合, 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种文明不同的特质, 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种文明不同的特质, 弃不合时宜的文明, 弃不合时宜的文明,形成多元化的新 的文明体系。 文明体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 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 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70页
三、影响
生产方式农耕化
促进了北方经济复苏、 促进了北方经济你同意吴友富的观点吗?为什么? 思考:你同意吴友富的观点吗?为什么? 启示: 启示: 以上材料给我国今天的改革以哪些启示? 以上材料给我国今天的改革以哪些启示? 改革要注意选择, 1、改革要注意选择,吸取他人长处
2、不能割裂本民族的文化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
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 生产方式、 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 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 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 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 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