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用地空间演变与布局优化研究_关小克

合集下载

《2024年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范文

《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浅山区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为北京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北京市的浅山区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及部分山区。

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历史变化;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最新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对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三、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变化研究1. 绿色空间现状北京浅山区的绿色空间主要包括公园、绿地、湿地等。

这些绿色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同时也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2. 绿色空间变化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北京浅山区的绿色空间面积不断减少,但同时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浅山区绿色空间的保护力度,通过建设公园、湿地等措施,使得绿色空间的面积得到了有效的增加。

四、北京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1.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北京浅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其中,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措施的加强,北京浅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2.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通过对北京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北京市的环保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浅山区的空气质量、水质等生态环境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基于ArcGIS平台的北京大型公园空间格局及演变机制研究

基于ArcGIS平台的北京大型公园空间格局及演变机制研究

基于ArcGIS平台的北京大型公园空间格局及演变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已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空间发展特征,其大型公园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对于理解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绿地规划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ArcGIS平台为基础,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大型公园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的研究进展,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北京大型公园的空间分布、规模结构、形态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北京大型公园的空间格局特征。

结合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北京大型公园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大型公园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

本研究旨在为北京城市绿地规划、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也为其他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实现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以北京市的大型公园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这些公园在空间格局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机制。

研究区域涵盖了北京市内的所有大型公园,包括但不限于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知名公园。

这些公园不仅是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通过ArcGIS平台获取了北京市大型公园的地理空间数据,包括公园的地理位置、边界、面积等基本信息。

这些数据为我们研究公园的空间格局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另一方面,我们还通过文献查阅、政府公开数据等渠道获取了关于公园建设历史、管理政策、游客流量等方面的信息,以揭示公园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与国土空间利用战略——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启示

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与国土空间利用战略——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启示

3 . 东营 市土地 综合 整治服 务 中心 ,山东 东营 2 5 7 0 9 1 )
摘 要 :国土空间的功能重构与优化是加快治理_ 城市病} '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东京、 首尔、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疏解主要经验有童( 1 ) 采取利益导 向机制引导制造业和零售业向郊区转移 ;
局 ,增强有效对接 ;( 4 ) 重视生态规划,建设宜居城市 关键词 :国土空间;功能疏解 ; 启 示 北 京;国际大都市 。
中 图分 类号 :F 0 6 2 . 1 ;F 3 0 1 . 0 文 献标 识码 :C 文章编 号 :1 6 7 2 - 6 9 9 5( 2 0 1 5 )0 2 - 0 0 2 7 - 0 4
提 与基 础 ,合理 的空 间布 局 能够 激 活北 京 的发展 潜 力 ,促 进 国土 空间利用 效率的提升 ,进而实 现都市 区
东京在 1 9 5 9 年通 过的 工业控 制法 中就提 出劳 动 密集型企 业外迁 的计 划 ,针对首 都圈 内部分 城市 中

定规模 以上 的企业 、大学等的新增 项 目实行控制 。
资 源行政 管理与法 制建设 0 § 辫熊 赫 蕊 鼗 黼 穰黎} 辩
才司目 土 资 源谨碲
同时 ,加 大 其基 础设 施 投 资力 度 ,对 于首 尔 市 区的 新建 企业 则 实行 高 额 罚款 ,以此 促进 和 鼓励 企 业外 迁 J 。美国是 世界上 为数不多 的 以郊 区人 口为 主 的国 家之一 ,在 人 口向郊 区迁移 的过程 中, 由政府主导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作者 简介 : 关小克 ( I 9 8 1 一 ) , 男 , 河南省汝州市人 , 郑州轻工业 学院社会发展 研究中心副教授 , 土地 资源管理博士, 研 究方 向为土 地资源规 划

《2024年北京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预测》范文

《2024年北京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预测》范文

《北京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预测》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东部平原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然而,近年来,该地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和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北京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预测,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特征1. 空间分布特征北京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沉降中心主要分布在城区及近郊区域,其中一些老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是沉降的高发区。

同时,该区域的沉降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的趋势。

2. 时间变化特征北京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的时间变化特征表现为持续性和阶段性。

自上世纪末以来,该区域的地面沉降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且在不同时间段内,沉降速率有所差异。

其中,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沉降速率有所增加。

三、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北京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而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过度开采地下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工程建设等。

其中,人为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尤为显著。

四、地面沉降预测1. 预测方法目前,地面沉降预测主要采用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方法。

其中,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地质模型和水文模型,模拟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过程;统计分析方法则主要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建立地面沉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预测。

2. 预测结果及分析根据预测结果,北京东部平原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地面沉降仍将呈持续发展趋势。

其中,老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的沉降趋势将更为明显。

同时,预测结果还显示,人为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将逐渐减弱,但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仍将对地面沉降产生重要影响。

五、应对措施及建议1. 加强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区域,为预防和应对地面沉降提供依据。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近年来其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伴随其发展步伐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市民对更优生活环境的渴求。

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与城市绿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式,探究了北京生态环境变化的现状与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绿化建设策略。

二、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1. 空气质量变化近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如减少燃煤排放、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北京的PM2.5浓度已经有所下降。

然而,冬季由于供暖需求,空气质量仍然存在波动。

2. 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高楼大厦、柏油马路等硬质地面使地表难以有效吸收和散发热量,导致城市内部温度高于周边地区。

3. 绿地空间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利用压力,北京的绿地空间相对不足。

这使得市民的休闲空间有限,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绿化建设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城市绿化建设策略:1. 加大绿地建设力度通过增加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各类绿地,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同时,加强社区绿地的建设,使市民能更好地享受到绿地带来的舒适与便捷。

2. 科学规划绿地布局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需求,科学规划绿地布局。

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使城市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使市民参与到城市绿化建设中来。

四、结论综上所述,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加大绿地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绿地布局以及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建设,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北京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北京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北京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北京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对于全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北京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第二章:北京土地资源概况北京市位于中国华北平原中北部,有长城、故宫等著名旅游景点。

目前,北京市的土地面积大约为1,680平方千米,人口数量超过2100万。

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为1250人左右,属于较大城市范畴。

同时,由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所以在国家的重大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土地资源方面,北京市的土地利用采取了严格的划分方式。

其中,市区和周边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作为城市用地进行利用,而其他地区主要为农业用地、林业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总体来看,北京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率较高,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和平衡。

第三章:北京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1. 城市用地开发北京市的城市用地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周边的开发区,主要用于房地产、商业和工业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因为任何一方面的过度发展都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而在城市用地开发时,开发商和政府不仅需要考虑房屋建筑的效益,也需要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比如交通状况和空气质量等。

2. 农业用地和林业保护北京市除了市区和周边的发达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农业和林业等资源,相应的土地利用主要是针对这些领域的。

其中,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市郊和周边的村庄,而林业保护主要集中在西山和北山等环境优美的山区。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开发要求,北京市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需要对农业和林业进行适度的开发,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3. 野生动物保护作为城市的生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保护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尽管城市不同于森林或草地等原生态环境,但在北京市的公园和山区内,依然存在大量的野生动物资源,这也是需要重视和保护的。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研究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研究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北京市提出了“留白增绿”政策。

该政策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为核心,通过精细化治理,实现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和提升。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生态空间的精细化治理进行研究,探讨在“留白增绿”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和数量,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1.分析北京市生态环境现状,包括城市绿地分布情况、植被覆盖率、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数据。

2.研究北京市“留白增绿”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分析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3.探讨“留白增绿”对北京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身心健康、生活舒适度等方面。

4.提出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包括优化绿地布局、提高绿地质量、加强植被保护等。

5.对比分析北京市与其他城市的生态空间治理情况,探讨北京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搜集北京市生态环境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政策背景和实施情况。

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北京市绿地分布情况和植被覆盖情况。

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北京市居民对“留白增绿”政策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4.统计分析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北京市生态空间的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同时,可以促进“留白增绿”政策的深入推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及空间布局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及空间布局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及空间布局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可避免地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也面临着多种自然环境破坏的威胁,比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承载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对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的构建及其空间布局的研究,对于保护北京市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主要研究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的构建及其空间布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现状和构成:基于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现状进行概括,并总结其构成情况。

(2)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基于北京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和空间分析的方法,探讨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空间布局原则及其合理性。

(3)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根据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

结合国际和国内相关保护区的实践和经验,提出适合北京市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模式,并分析其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GIS技术及多种数据分析方法。

3.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及其空间布局提供科学参考,从而减缓人类活动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促进北京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具体预期结果包括:(1)分析总结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现状和构成情况,掌握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面积分配情况。

(2)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探讨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的原则及其合理性,有效降低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的风险。

(3)结合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适合北京市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模式,并为当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研究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研究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北京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污染,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北京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留白增绿”政策,旨在提升城市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仅仅依靠“留白增绿”政策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精细化治理生态空间,使之更加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市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留白增绿”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管理城市生态空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未来城市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在北京市“留白增绿”背景下,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北京市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的政策环境和法规依据,总结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措施,以期为未来的生态空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北京市“留白增绿”政策的背景和意义,揭示政策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探讨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的概念和内涵,阐明其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3. 分析北京市现有的生态空间布局和绿地资源状况,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4. 总结北京市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的实践探索,分析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和成就;5. 评估北京市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本研究旨在为北京市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北京市“留白增绿”政策解读北京市“留白增绿”政策是北京市政府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绿色空间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政策。

该政策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和利用未利用的空间,增加绿地覆盖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与国土空间利用战略--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启示

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与国土空间利用战略--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启示

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与国土空间利用战略--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启示关小克;汤怀志;薛剑;李乐【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5(28)2【摘要】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with regard to urban functional dispersal such as Tokyo, Seoul, New York. These experiences are: using incentive mechanism to guide manufacturing and retailing move to the suburb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tellite towns with pertinent policy; building efifcient and fas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o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professional commuter; shif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such a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ublic facilities towards the suburb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gives some tactics for the functional dispersal and land space utilization in Central Area of Beijing. These include:controlling land source to promote industrial adjustment and guide the population lfow; scientiifcally planning the land space and optimizing function with a view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atellite towns; improving the trafifc layout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ecological planning to build up livable city.%国土空间的功能重构与优化是加快治理“城市病”,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其中城乡绿地建设与更新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正积极开展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工作,以期在满足生态、景观和人文等多方面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本文将针对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进行深入探讨。

二、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绿地建设与更新的需求日益迫切。

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路径框架(一)制定规划在制定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规划时,需充分考虑到北京市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绿地更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绿地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实施策略。

(二)技术手段在绿地更新的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对绿地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了解绿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

此外,还要借助科技手段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

(三)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工作。

例如,通过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地更新项目;同时,要加大对绿地更新的资金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介入场景(一)社区层面在社区层面,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公园、小游园等公共绿地的改造上。

这些绿地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增加设施设备等措施,可以提升绿地的使用率和居民的满意度。

(二)城市层面在城市层面,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涉及城市生态走廊、绿化隔离带等大型绿地的建设与改造。

《2024年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范文

《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近年来其城市化进程迅猛,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其中,浅山区作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其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尤为重要。

本篇研究报告主要关注北京浅山区的绿色空间发展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实例的研究,探讨浅山区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善策略。

二、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概述北京浅山区指的是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地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公园、绿地、林地、湿地等绿色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运动和呼吸新鲜空气的场所。

同时,这些绿色空间也起到了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

三、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1. 空气质量变化近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有了显著改善。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如减少工业排放、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增加绿化面积等,浅山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周边地区的工业活动影响,仍需持续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空气质量的恶化。

2. 水质变化北京的水资源主要依赖外部调水,而浅山区的水质对于整个城市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浅山区的水质曾一度恶化。

近年来,通过加强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雨污分流等,浅山区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3. 生物多样性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浅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然而,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推动生态修复工程,浅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机会。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矛盾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浅山区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绿色空间管理不足目前,北京的绿色空间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公众参与度不高等。

北京市耕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

北京市耕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
耕地的自然适宜程度对耕地的经济利用的影 响很大,耕地的自然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也是高产稳 产田多的区域,以同样的投入可以得到较高的产 出,自然适宜程度较低的耕地存在限制因素,即使 同样投入,产出较低。因此,在自然适宜性评价的 基础上,通过建立评价修正指标,确定耕地的经济 适宜性。耕地的经济适宜性是耕地利用的一个经 济特性,它反映社会平均生产的相对获益程度。北 京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在 区域内部的差距依然很大,尤其在郊区不同区位农 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结合北京市的 实际,在对耕地的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时,充分考 虑不同耕地的收益、影响耕地利用的经济因子,以
摘 要:从土地具有多宜性和耕地具有多功能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耕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经济适 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形资料,运用 GIS 地理空间 分析功能,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了北京市耕地不同利用目标下的适宜性级别和面积,结合不同 的发展阶段耕地承担的不同功能,对耕地的多目标利用类型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自然适宜性高、中、低的面 积分别为 1207.65km2、920.16km2、193.99km2;耕地经济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1077.86km2、1002.55km2、 241.39km2;耕地生态适宜性高、中、低的面积分别为 1170.46km2、1044.25km2、107.09km2。为了体现耕地多目标适 宜的弹性空间,设计了经济效益型、社会效益型、生态效益型 3 种方案,并对不同的发展目标下的投入水平做了探 讨,评价结果可为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时空配置提供参考。Fra bibliotek2~5
5~8
8~15
>15
0.30
(3)耕地区位分布。围绕北京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市城乡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存量绿地的更新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及其介入场景,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存量绿地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其城乡发展在绿色空间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存量绿地的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存量绿地进行更新,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

三、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一)明确更新目标首先,要明确存量绿地更新的目标,包括提升绿地生态功能、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提高绿地使用效率等。

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确保更新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制定更新策略根据更新目标,制定相应的更新策略。

具体包括:科学规划绿地的布局和功能,推进绿地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发展;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计理念,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和观赏性;加强绿地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其长期稳定地发挥功能。

(三)实施更新措施在实施更新措施时,要注重多方参与和协同合作。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居民应提高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城市绿色空间。

四、介入场景(一)老旧公园改造针对老旧公园存在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等问题,可通过更新策略对其进行改造。

例如,增加休闲设施、优化植物配置、提升夜景照明等,使公园焕发新的活力。

(二)城市废弃地再利用对于城市中的废弃地,可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绿地建设。

通过科学规划,将废弃地打造成具有生态功能的绿地空间,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三)社区绿地的建设与维护社区绿地的建设与维护是存量绿地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社区绿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环境。

北京市生态用地空间演变与布局优化研究

北京市生态用地空间演变与布局优化研究
扎实的农业基础和 良好 的环境质量 , 但 是建成 区“ 摊大 饼” 式的大规模扩张对原有 的 自然和生态价值空 间造成 了较大的冲击 , 导致城 市空 间结 构不尽 合理 、 优 质农业 土壤快速退化、 水资源严重短缺 、 景观破碎化趋势 明显 、 绿色空 间体系没有形成等系列问题 的出现 , 扩张型 的增 长模式 已经难 以维系。在此背景下 , 北京市依据发展 中
承 载 的 不 同功 能 , 制 定 了首 都 功 能 核 心 区 ( 东城 区、 西 城
区) 、 城市功能拓展 区( 石景 山区 、 海淀 区、 丰 台区 、 朝阳 区) 、 城市发展区 ( 通州 区、 顺义区 、 大兴 区、 昌平 区、 房山
区) 和 生态 涵 养 区 ( 门头 沟 区 、 平 谷 区、 怀柔 区、 密云区 、
能 的 改变 大 多 是不 可 逆转 的类 型

由于 城 市 化对 城 市 地 域 范 围 内生 态 系 统 的结 构 、 功 , 并具 有 一 定 的空
间异质特征 , 这些 空间分异与人 类活动 、 经济建 设等 的
空 间地 域 特 点 一 起 , 决 定 了城 市 生 态 安 全 的空 间 格 局 。
性 空 间 布局 。


词 :生 态用 地 ; 演变 ; 布局 ; 北 京 市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3 . 2 3 6 3 ( 2 0 1 3 ) 0 3 . O 1 1 9 . 0 6
中 图 分 类 号 :F 1 2 9 . 9
0 引言
在快速城镇化 的背景下 , 受城市 向外扩张及郊 区城 市化作用 共 同推 动 , 城 市郊 区大量 的农 地被 非农 化利
性 的评 价模 型 , 并 以重要 生态用地空 间为 刚性框 架, 分别按照保 留城 市面积 4 0 %, 5 0 %, 6 0 %作为 重点生 态用地 的情

《2024年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探索》范文

《2024年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探索》范文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探索》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土空间规划成为了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为首都的北京,其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仅是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指导,更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制度保障。

本文旨在探讨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北京控规环评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1. 概念及重要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以国家、区域和城市为单位,综合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布局,制定合理的国土空间利用策略和规划体系。

该体系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北京的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国土空间规划在考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应有所体现。

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但仍然需要在环境保护、交通优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

三、北京控规环评的优化探索1. 控规环评的内涵与意义控规环评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评估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控规环评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2. 北京控规环评的实践与挑战北京在控规环评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对城市绿化、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重视。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控规环评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需进一步优化控规环评的流程和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北京控规环评优化的策略与措施1. 完善控规环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控规环评有效实施的关键。

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明确控规环评的职责、程序和标准,为控规环评的优化提供法律保障。

2. 强化跨部门协同与沟通机制控规环评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加强跨部门协同与沟通机制。

应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确保控规环评的顺利实施。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研究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研究

“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留白增绿”的理念,以加强对生态空间的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本文将围绕“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生态空间的精细化管理,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留白增绿”背景下的北京生态环境现状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承载着巨大的人口和资源压力。

多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北京的生态环境一度受到了严重破坏,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问题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北京市政府提出了“留白增绿”的理念,通过在城市规划中保留更多的绿地和景观空间,减少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此举旨在通过提高城市绿地率和增加生态空间,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质量。

二、“留白增绿”对北京生态空间精细化治理的影响1. 增加绿地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留白增绿”理念的实施,将有效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创造更为宜居的城市环境。

增加绿地空间还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稳定。

2.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城市形象“留白增绿”理念的实施,将有利于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实现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和高效利用,提升城市景观质量和形象。

通过增加绿色景观空间和生态廊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留白增绿”理念的实施,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有效调整城市布局,提高生态环境品质,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2 - 07 - 15 ; 修回日期: 2013 - 03 - 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40901287 ) ;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 41271535) ;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0903009) 作者简介: 关小克( 1981 - ) ,男,河南汝州市人,讲师,博士,主
文章编号: 1003-2363( 2013) 03-0119-06
0 引言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受城市向外扩张及郊区城 市化作用共同推 动,城 市 郊 区 大 量 的 农 地 被 非 农 化 利 用[1 -3],使得城市农业及生态空间大量被侵占和割裂,土 地生态环境日益 恶 化,区 域 发 展 可 持 续 性 受 到 严 重 挑 战。土地作为城市的自然载体,是城市生态安全的核心 组成要素,而 由 城 市 用 地 扩 展 而 引 起 生 态 环 境 变 化,也 是生态安全研究的重点[4 -6]。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维护着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健康与完整,既是实现城市 精明保护与增长的刚性格局,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 得综合生态 系 统 服 务 的 基 本 保 障[7]。 众 多 学 者 运 用 景 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城市用地空间 扩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及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对城市 生态安全的响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8 - 21]。
摘要: 以北京市为例,在全面探讨生态用地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 GIS 技术和景观格局理论,分析生态用地空
间的演变规律,通过对生态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景观空间结构和生态敏感性的全面分析,构建生态用地空间重要
性的评价模型,并以重要生态用地空间为刚性框架,分别按照保留城市面积 40% ,50% ,60% 作为重点生态用地的情
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 2001, 2010) 、北京市土壤数据库、北京市 DEM( 1 ∶ 10 000) 数 字高程分布图、《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 》。 将相关信息矢量 化,统 一 各 专 题 图 件 空 间 投 影 坐 标 系 统,获取评价指标的属性数据,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库。
将 2001,2010 年提取的生态用地以 20 m × 20 m 做 栅格化处理,借助于 FRAGSTATS 3. 3 软件对区域生态 用地的斑块数 量、平 均 斑 块 面 积、边 界 密 度 等 指 标 进 行 判读,进而分 析 北 京 市 域 内 生 态 用 地 空 间 的 演 变 特 征。 由于城市化、土 地 开 垦 等 多 种 人 类 活 动 的 逐 步 加 剧,直 接导致生态用地空间的改变,而这种现象在城市近郊区 尤为明显。2001—2010 年间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生 态涵养区的斑块数量( number of patches) 均呈现大幅增 加,而平均斑块面积( mean patch area) 均明显下降,表明 生态用地空间 由 成 片 分 布 趋 于 破 碎 化、分 离 化,形 状 由 团聚状向不规则的多边形演化; 边界密度( edge density) 在发展新区明 显 上 升,平 均 斑 块 面 积 急 剧 减 小,说 明 该 区域生态用地的斑块破碎化程度最为激烈; 生态涵养区 的边界密度 有 所 下 降,平 均 斑 块 面 积 也 呈 现 减 小 趋 势, 说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该区域生态用地斑块的形状 趋于规则化( 表 2) 。
因此,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从复杂的土地利用 / 土 地覆盖变化中分离出生态性用地空间的变化特征,有针 对性地定量研究生态用地变化过程及其特征,应用生态 安全格局理论 和 方 法,以 优 化 城 市 空 间 结 构、降 低 生 态 风险、推进宜 居 城 市 建 设 为 目 标,在 生 态 用 地 空 间 重 要 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 布局模式,丰 富 城 市 生 态 安 全 研 究 内 容,为 快 速 城 市 化 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空间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作 用。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用地空间的概念给予 相应的解释[23 - 26],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作为生态 用地空间,已得到学者们的公认,而 R. Costanza 等认为 城市扩张所占 用 的 森 林、农 田、草 地、湿 地、水 域 等 非 建 设用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27]。参照相关研究 对生态用地的 界 定,凡 是 具 有 生 态 服 务 功 能、对 于 生 态 系统和生物生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的地区、地表无人工 铺装、具有透 水 性 的 地 面 都 可 作 为 生 态 空 间 的 范 畴,包 括农田、林地、草 地、水 域、沼 泽 等。 对 生 态 空 间 概 念 的 界定是由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在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对区域环境保护认识的 深化,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响应。
·120·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 32 卷
大,加之城市 空 间 的 非 理 性 扩 张,造 成 发 展 和 保 护 的 双 重矛盾,给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2001—2010 年间,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从占土地总 面积的 16. 38% 增加到 20. 57% ,由于土地利用的空间互 斥性,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矛盾十分突出。为了实 现“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 标,北京市亟 需 维 持 优 良 的 城 市 生 态 质 量,提 供 宜 居 的 生态环境,对维持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起重要作用 的生态用地空间进行保护性的布局和引导。 1.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景,提出北京市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的布局模式。结果表明: 基于保护重点生态用地的城镇发展格局,既能够不以牺
牲土地利用的经济价值为代价,又能够保障城市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是实现“效率”与“安全”双赢的良
性空间布局。
关类号: F129. 9
文献标志码: A
考虑到区域 实 际 情 况,仅 研 究 功 能 拓 展 区、发 展 新 区和生态涵养区 的 生 态 用 地 面 积 的 变 化 情 况,结 果 表 明,随着城市 化 进 程 的 推 进,北 京 市 生 态 用 地 空 间 在 不 同城市功能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表 1) 。就绿色空 间而言,与 2001 年相比,2010 年 3 个区域的耕地面积都 出现了下降,而林地面积则均呈现出增加的势头; 蓝色 空间在 3 个功能区均呈现出大幅下降,在功能拓展区、 发展 新 区 和 生 态 涵 养 区 的 降 幅 分 别 为 26. 04% , 28. 81% ,35. 14% ; 未利用空间主要分布在生态涵养区, 随着开发强度 的 增 加,未 利 用 空 间 规 模 迅 速 减 小,现 有 规模仅为 2001 年的 28. 07% 。 2. 2 生态用地空间的景观结构变化
由于城市化对城市地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功 能的改变大多是不可逆转的类型[22 - 24],并具有一定的空 间异质特征,这 些 空 间 分 异 与 人 类 活 动、经 济 建 设 等 的 空间地域特 点 一 起,决 定 了 城 市 生 态 安 全 的 空 间 格 局。 北京作为我国高度城市化区域的典型代表,历史上有着 扎实的农业基础 和 良 好 的 环 境 质 量,但 是 建 成 区“摊 大 饼”式的大规模扩张对原有的自然和生态价值空间造成 了较大的冲击,导 致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不 尽 合 理、优 质 农 业 土壤快速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 绿色空间体系没有形成等系列问题的出现,扩张型的增 长模式已经难以维系。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依据发展中
第 32 卷 第 3 期 2013 年 6 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32 No. 3 Jun. 2013
北京市生态用地空间演变与布局优化研究
关小克1 ,张凤荣2 ,王秀丽2 ,赵华甫3 ,姜广辉4
( 1. 郑州轻工业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郑州 450002; 2.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193; 3. 中国地质大学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4. 北京师范大学 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参照全国过渡时期土地分类体系,基于区域特点和 研究对比的需要,在 ArcGIS 9. 2 的支持下,将两期土地 利用数据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7 个二级地类提取,综合归并为 绿色生态空间用地(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 地) 、蓝色生态空间用地 ( 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 面、养殖水面、苇地、滩涂、坑塘水面) 、未利用生态空间 用地( 未利用土地) 。通过对两期数据的对比,剖析生态 用地空间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以 2010 年土地利用 现状为基础,根据对生态用地所处的空间位置及所具有 的服务功能,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因子构建生态用地空 间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数据的分析、计算, 实现对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的定量化表达,为生态用地空 间的优化布局和引导提供科学参考。
2 生态用地空间演变的定量分析
2. 1 生态用地空间的规模结构变化 北京市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由 2001 年的 13 721. 51
km2 减少 至 2010 年 的 13 033. 09 km2 ,平 均 每 年 减 少 76. 49 km2 ,城市空间扩展导致生态空间在逐步地收缩。 从生态空间的构成来看,以耕地、园地、林地等农用地为 主的绿色空间由 11 072. 48 km2 减少至 10 959. 81 km2 , 其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分别由 2001 年的 3 088. 90, 1 143. 33,6 791. 45 ,48. 80 km2 演变为 2010 年的2 316. 88, 1 316. 26,7 312. 85 ,13. 82 km2 ,绿色空间中耕地与草地 的面积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园地和林地面积出现较大幅 度的增加; 由于用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在地表水资源 日益减少而再生水资源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 地下水被严重超 采,城 市 硬 化 的 地 表 阻 碍 了 地 下 水 回 补,加上农田围垦,导致河湖库塘、滩涂等具有较大生态 服务功能价值的蓝色空间规模由 789. 74 km2 迅速下降 至 545. 32 km2 ,另一方面,河道渠化、固化也在一定程度 上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降低了水质净化和提供生境等 多方面的生态功能; 随着区域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逐 步加大了对未利 用 的 开 发 利 用,未 利 用 地 生 态 空 间 由 2001 年的 1 859. 28 km2 减少至 2010 年的752. 31 km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