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对高句丽的政策及其演变
唐朝与高丽的交往与文化影响
![唐朝与高丽的交往与文化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c9a776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2.png)
唐朝与高丽的交往与文化影响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广泛交流的时期之一。
在其发展的同时,与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古代朝鲜的前身)之间也有着密切的交往。
唐朝与高丽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的交流,更深层次地影响了两国的文化。
一、政治交往唐朝与高丽在政治上的交往主要体现在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唐朝时期,双方经常派遣使节互访,以表示友好与合作的意愿。
这些使节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还为后来的政治合作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外交事件是唐朝与高丽的结亲之事。
高丽的第二位国王王建曾向唐朝派遣公主赴唐嫁予唐朝皇帝,这种姻亲关系不仅加强了两国的政治联系,还帮助高丽巩固了国内的统治地位,并借此获取了唐朝的支持。
二、经济交流唐朝与高丽之间的经济交流主要表现为贸易往来。
双方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商品的交换,这对于唐朝来说,是获取高丽的特产和稀缺资源的一种途径。
在海上贸易中,唐朝海商常常将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等商品运往高丽,而从高丽则进口高丽瓷器、铁、鹿茸等特产。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三、文化影响唐朝与高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双方交往的重要方面。
唐朝文化对高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宗教、文学、建筑等领域。
在佛教传播方面,唐朝的佛教文化对高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唐朝的僧人通过传教,使佛教在高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同时,唐朝的文献、佛经也传入高丽,对高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文学方面,唐朝的文学成就对高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丽的文人往往崇尚唐朝的文化风格,并以之为楷模来塑造自己的文学形象。
唐朝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通过与高丽文学的交流,促进了高丽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在建筑方面,唐朝的建筑风格对高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丽时期的建筑多采用唐朝的建筑风格,如金刚宝座、青石平台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体现了两国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https://img.taocdn.com/s3/m/3b93c23e5901020207409c68.png)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7259dc50a26925c52dc5bf16.png)
唐灭高句丽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 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君主。
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新罗王。
626年,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半岛的三个政权之中保持主导地位。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631年,在得到高句丽荣留王的同意后,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丽重新安葬阵亡的隋兵。
但唐太宗对于高句丽还是没有放弃征服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4] 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641年,唐太宗派陈大德出访高句丽。
陈大德在高句丽访问期间,遇到了许多在高句丽安顿了下来原隋朝兵将。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将这一情况禀告了唐太宗。
唐太宗于是萌生攻打高句丽的想法,但又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说是为免使山东人劳累。
642年,高句丽荣留王打算处死暴力而凶残的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闻讯后,设下陷阱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视察他的军队并设宴款待。
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大臣,继而弑杀荣留王,并立其侄子高宝藏为王。
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控制高句丽军政大权进行摄政。
唐朝得知这一消息后,亳州刺史裴庄曾建议攻打高句丽。
但唐太宗却说他对荣留王的去世表示悲哀,但以乘国丧攻打高句丽并不合适。
历史趣谈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历史趣谈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https://img.taocdn.com/s3/m/6a3b337bf5335a8102d22034.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导语: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1、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
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历史的外交
![唐朝历史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12e3d3c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c.png)
唐朝历史的外交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小编在此整理了唐朝历史的外交,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突厥和吐谷浑唐三彩,駱駝背上的西域商人主词条: 突厥、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吐谷浑、唐与西域诸国战争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中原,唐初北方割据政权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建国初期一大边害。
高祖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李靖、李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投降,大可汗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
大量突厥人迁到长安,太宗将降众左右安置在灵武至幽州地区,设羁縻府管辖。
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
唐于640年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东南),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平定焉耆,648年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
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即唐与突厥的战争。
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另一大帝国大食国开始交往。
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朝在与大食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失败,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
东突厥灭亡后,常年臣服突厥的回纥又受到了薛延陀的控制。
公元646年,唐联合回纥击溃薛延陀。
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蒙古高原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契丹人也投诚后突厥并与其狼狈为奸,并把牙帐设在阴山一带。
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一直困扰武则天。
武后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
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回纥建国。
贞元五年(公元790年)勒令唐朝对其更名回鹘。
回鹘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勒索唐朝,并再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后,大肆烧杀掳掠。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解释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df457e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f.png)
隋炀帝三征⾼句丽的原因解释我们知道隋炀帝杨⼴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糟糕的,当然,更多带有后世主观⾊彩。
其实,隋炀帝杨⼴⼀⽣在位15年,做了很多⼤事,其中两项功绩尤为耀眼,那就是科举考试和京杭⼤运河,⼀直影响到今天。
事实上,隋炀帝杨⼴之所以那么快亡国,⾃⼰命丧江南,很⼤原因在于他做了⼀件事,那就是三征⾼句丽。
为了消灭⾼句丽,隋炀帝不惜倾国之⼒,以⾄于亡了国。
问题是,何以如此? ⾸要原因⾃然是⾼句丽不知好⽍,不断侵犯⼤隋王朝。
⾼句丽这个⼩⼈,⼀边勾结东突厥,⼀边讨好⼤隋帝国,⽽且还出尔反尔、趁机侵占辽河⼀带。
所以,对付这种阳奉阴违、两⾯派的⼩⼈,从来就⽆须客⽓。
可惜结果是隋炀帝征⾼丽接⼆连三地惨遭失败。
与此同时,隋王朝国内的反隋⽃争在隋炀帝三征⾼句丽中⼤规模爆发。
换⾔之,隋炀帝是栽在⾼句丽上的,是以亡国的代价来进攻⾼句丽的。
据说公元612年,隋⼤业⼋年正⽉,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聚集了总数⼀百万,号称两百万的⼤军,结果安全回家只剩下两千七百⼈。
⽽次年,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杨⽞感还造反了。
杨⽞感是杨素的⼉⼦,杨⽞感的造反标志着关陇集团开始不相信隋炀帝。
可惜隋炀帝还是不⽢⼼,于是第三次远征⾼句丽。
由于隋炀帝的⼀意孤⾏终于让⼤隋帝国跌⼊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隋炀帝的三次远征,已经彻底败光了⼀切,国内已是烽烟四起。
等待隋炀帝的也只有⼀个结局,那就是他的这个头颅有谁来砍。
问题是隋炀帝为什么不惜亡国的代价也要消灭⾼句丽? 远征⾼句丽的⽬的只有⼀个,那就是变更政治路线,脱离关中本位政策。
京杭⼤运河和三征⾼丽都是为此⽬的⽽做的事。
隋⽂帝杨坚之所以轻⽽易举的取得江⼭,很⼤程度上是依靠关陇集团的⽀持。
同时,也产⽣⼀些弊端,那就是关中本位政策。
关陇集团从北魏开始形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边境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怀荒等六⼤军事基地。
这些军事基地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演化成⼀个政治军事集团。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https://img.taocdn.com/s3/m/e15eac39b90d6c85ec3ac65d.png)
古韩猖獗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导读】: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
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唐自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北、东、西南各方面,展开扩张之攻势。
贞观八、九年征吐谷浑。
十四年灭高昌。
十八年灭焉耆;第一次征高丽。
二十年灭薛延陀。
二十一年再征高丽;灭龟兹。
二十二年三征高丽。
二十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
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
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摄政。
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
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积、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再也无法前行。
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
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
646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
唐太宗以弓服赐给盖苏文,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唐太宗于是下诏削弃朝贡。
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积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
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
略说朝鲜史(12)唐朝三征高句丽
![略说朝鲜史(12)唐朝三征高句丽](https://img.taocdn.com/s3/m/c6fdfd3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4.png)
略说朝鲜史(12)唐朝三征高句丽隋朝经过三次征高句丽不但没有将高句丽征服,反而因穷兵黩武,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自己竟然灭亡了。
唐朝初立,曾与高句丽互派使者通好。
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句丽王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但是高句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通过政变推翻高建武正式上台。
泉盖苏文上台之后与百济结成同盟,全力进攻新罗,眼看新罗无力抵挡,灭国在即,新罗只能遣使入唐求救。
唐太宗认为:“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
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其寝。
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
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
然恐於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
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再也无法前行。
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
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
十七日,李勣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
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
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
高句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
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果,“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
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
高句丽
![高句丽](https://img.taocdn.com/s3/m/5022a35a3c1ec5da50e27030.png)
高句丽高句丽民族并不属于我们北方民族体系中的。
濊貊族系(东北亚地区的民族)。
之所以给大家在最后介绍这个民族,我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前面讲到的鲜卑、渤海、契丹等民族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提及到高句丽这个民族。
2、大家对高句丽这个民族很陌生。
有可能存在很多误解,比如朝鲜、韩国人认为高句丽、渤海是他们的祖先,尤其是高句丽这个民族,很容易就和高丽混淆,所以,在我国有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民族发展演进历史的人也有类似的想法。
看似无关紧要的民族归属问题,却很容易上升到政治高度,如果高句丽是今天朝鲜或韩国的祖先,那么今天遗留在中国境内的遗存是他们祖先的遗存,进而认为在古代这些地区曾经是属于他们祖先,再往上就可以认为这些地区是后来被中国侵略的。
所以,高句丽民族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朝鲜、韩国关注的焦点,也是比较敏感的研究课题。
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清楚的认识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3、私心。
2004年巴黎遗产大会,中国高句丽遗存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那我们就从前面提到的传说中的高句丽的始祖朱蒙,在我国《魏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夫余:属于濊貊族系。
这个民族分布的中心地区,或是说他的王城所在,称在今农安或吉林市。
总之,皆在吉林省中部一带。
豕(shi3)朱蒙实际是夫亲王室庶出的王子,其母可能只是个婢女。
他被迫远走他乡,很可能是夫余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朱蒙建国前辽宁新宾境内已经存在一个被称为句骊胡、句丽蛮夷的高句丽部族。
因此,汉武帝灭朝鲜设四郡的时候,在这个部族所在地设了高句丽县。
汉武帝为什么要在朝鲜半岛设立四郡呢?如果向前追溯的话,还要从武王伐纣说起。
《史记朝鲜列传》,周武王伐纣后,传说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领着五千殷民逃到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将耕织、养蚕等生产技术传到那里。
秦末汉初时候,箕子朝鲜已经传到第40世,准。
由于战乱中原大量人口向东北迁移,其中有一个燕国人卫满,箕子朝鲜封他为国师,并封地于西部,作为和中原地区间的缓冲,随着卫满势力的强大,卫满在中原逃亡人的支持下,取代了箕子朝鲜,将箕子朝鲜赶到了南部。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https://img.taocdn.com/s3/m/3b93c23e5901020207409c68.png)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唐朝的战争和军事活动有哪些重要事件?
![唐朝的战争和军事活动有哪些重要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50271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c.png)
唐朝的战争和军事活动有哪些重要事件?一、高句丽战争(645年-668年)1. 高句丽的崛起与威胁(50字)高句丽是东北亚的一个强大国家,对唐朝北方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2. 唐太宗发起进攻(80字)645年,唐朝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军发起进攻高句丽,连年征战,最终使高句丽灭亡。
3. 渤海的崛起(60字)为了防范高句丽的复兴,唐朝在新疆建立了一个属国——渤海,加强了对东北边疆的控制。
4. 唐朝东北边疆的巩固(100字)唐朝通过修筑辽东长城和设立屯田,巩固了对东北边疆的控制,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全。
二、安史之乱(755年-763年)1. 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叛乱(70字)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大的叛乱,安禄山、史思明等节度使发动叛乱。
2. 朝廷与叛军的对抗(100字)唐朝朝廷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经历了多次战役,双方互有胜负。
3. 唐明皇的逃亡与地方割据(90字)唐明皇逃亡期间,地方军阀割据,局势混乱,破坏了中央集权体制。
4. 唐朝的恢复与重建(120字)唐朝通过调整官制、加强军队训练和改革税制等措施,逐渐恢复了统一局面。
三、黄巢之乱(874年-884年)1. 黄巢的起义(80字)黄巢是唐末民变领袖,发动大规模起义,声势浩大。
2. 东征北伐与战果(100字)唐朝朝廷派遣将领东征北伐,经历了多次战役,一度取得了一定战果。
3. 叛乱的失败与唐朝的动荡(90字)黄巢之乱虽然最终失败,但使得唐朝进一步陷入政治动荡和国力衰败的境地。
4. 中央和地方对唐朝统治的动摇(120字)黄巢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和地方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裂痕,为后来的割据局面埋下了伏笔。
通过对唐朝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在这些重要事件中所经历的艰难与改变。
无论是高句丽战争、安史之乱还是黄巢之乱,都对唐朝朝廷和统一局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唐朝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改革,最终能够重新统一局势,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这些历史事件也给我们留下了重要启示,唐朝的战争经验和军事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88f804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6.png)
●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李道宗率数千士 兵到新城。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今营口盖州青石岭)进军,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级。 [17] 李世勣 攻占高句丽的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市),俘获两万多人,粮食十余万石。 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 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五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俘获男女八千人。 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 唐太宗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唐朝的战果、收获远大于损失、消耗。其实这次 出征是唐太宗与唐军取得了胜利。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 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 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八百、但是 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 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 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朝的战果远大于损失。
●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 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 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 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 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 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c62d689eefdc8d377ee3206.png)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 年,灭亡于公元668 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 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 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隋炀帝东征高丽
![隋炀帝东征高丽](https://img.taocdn.com/s3/m/073a995c7fd5360cba1adbcd.png)
隋炀帝东征高丽三征高句丽是指隋炀帝时,三次都御驾亲征高句丽。
612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国王高元不肯朝见为由,一征高丽,御驾亲征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二征高句丽,613年四月,隋炀帝亲统六十万右路军开到辽东城614年二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高句丽多次抵御,隋军损失惨重。
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大大的消耗的隋朝的国力,激起了阶级矛盾。
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一.高丽的由来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
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今辽宁桓仁地区),建立高句丽。
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
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
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
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
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
开始与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古代韩国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
朝鲜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5世纪末,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
高句丽五部研究(一)
![高句丽五部研究(一)](https://img.taocdn.com/s3/m/835920ce19e8b8f67d1cb900.png)
高句丽五部研究(一)【摘要】中、朝史书对高句丽五部的名称记载不同,但可以发现两种史料间的对应关系。
高句丽五部以夫余人为主,融合了秽貊及部分汉族。
各部的部长都不止一人,且地位不是平等的。
在高句丽建国之初,五部的部长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权力,既是领主,也是中央官。
随着对外扩张中高句丽国家机构的完善,五部的部长渐演变为地方官,形成五耨萨制,各方面权力受到制约。
五部也不再强调部族的意义,而是成为行政区划概念。
【关键词】高句丽;五部;秽;貊AStudyoftheFiveBusofGaoGouliAbstract:ThereliesdifferentbetweentheChineseandKoreanhistorybookonthenameoftheFiveBusof GaoGouli.Butwecandiscovertheonetoonerelationshipbetweentheretwohistoricalmaterials.Fuyup eoplewhichintegratewithHuimoandsomeHansarethemainpartoftheFiveBusofGaoGouli.Theheadso ftheseFiveBusaremorethanonepersonwhosestatusareunequal.AttheearlyperiodofthefoundingofG aoGouli,theministerswhoarebothlairdandofficialsofthecentralgovernmenthadpowerssuchasadmi nistration,military,judiciary.WiththeimprovementofthestateinstitutionsofGaoGouliinthecourseofe xternalexpansion,theheadsevolvedintothelocalofficials.TheFiveRusaswasformed,thepowerswerea lsorestrained.FiveBusbecomeaconceptofadministrationaldivisionsinsteadoflayingemphasisonthesi gnificanceoftribes.Keywords:GaoGouliFiveBusHuiMo高句丽以五部为基础建立自己民族的政权,随着政权性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五部进而与中原五方土观念相结合,形成“五褥萨”制。
高句丽的疆域及其变化
![高句丽的疆域及其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a5adf0b14791711cc791760.png)
的。
一
脉 以东地 区正是一块狭长的沿海平原 ,与
东 沃 沮 的地理 情 况 契合 ,盖 马 大山 当 即今
、
高句丽早期疆域
成镜山脉和赴 战岭山脉 。西盖马县的得名
应 来 自于 其位 于 盖 马大 山西 面 的地 理位 置 ,
由于高句丽是 由第二玄菟郡境内减貊 系土著建立的 ,其最初 的疆域 与第二玄菟
因此这里的溅貊人指的应是东减。由此可
《 三国志 ・ 东夷传 》 : “ 正始三年 , ( 高 句丽王位 ) 官寇西安平 ,其五年 ,为幽州
王官奔沃沮 ,遂进师击之。沃沮邑落皆破
可能将一定数量的马韩人收入其军队当中, 刺吏毋丘俭所破 ……毋丘俭讨句丽 ,句丽 见 ,至迟至建光元年 ( 1 2 1 年) ,高句丽占
互有 胜 负 ,其 疆 域也 因此伸 缩 不 定 ,变化 较 大。总 体 来看 , 高句丽 前期 以 浑 江 、鸭 绿 江 流域 为 中心 ,后 期 以 大 同江 流域 为 中
郡下辖的高句骊县县治位于辽宁省新宾县
境 内,上殷 台县县治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赤 柏松汉代古城。对于西盖马县县治所在 ,
心 ,建立 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王 国。 关键词 :高句丽 百济 新 罗 疆域
学界有不同意见 ,多认为在今朝鲜慈江道
DOI : 1 0 . 1 3 3 6 8 / j . c n k i . mu r e . 2 0 1 7 . 0 3 . 0 1 3
境内 , 但也有学者认为西盖马县县治位于 朝鲜两江道惠山附近 ,产生分歧的原因主
博物馆研究
2 0 1 7 年第 3 期 ( 总第 1 3 9 期)
・ 历史研究 ・
隋唐征高句丽绝不是侵略战争
![隋唐征高句丽绝不是侵略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6e08ebc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2.png)
隋唐征高句丽绝不是侵略战争自汉武帝灭亡卫氏朝鲜(卫氏朝鲜之前的历史相比大家也了解)以后在朝鲜半岛设立四郡统治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完全成为中国领土。
虽然史书上说南部存在马韩、辰韩等三韩部落,但实际上这些小部落是从属于乐浪郡的,可以说至此朝鲜半岛已经全部成为中国领土。
当时在大同江流域,中国移民基本占据的这一地区的一半以上,即使在南部,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移民。
在乐浪郡东部都尉之下地区,也是执行中央政策的。
魏晋南北朝时,来自南部部落的新罗、百济政权兴起并接受了中国册封的官职,向中国进贡。
高句丽族最初是生活在汉朝玄菟郡高句丽县的部族,其最初是完全的中国臣民,其地方政权也完全是中国的基层政权。
高句丽最初的首领官号为主簿,是中国县级官员。
其后高句丽向朝鲜发展,但其对中国的朝贡关系却更加增强,这些都可以在史书中看到。
虽然这三国内部结构向国家演变,但是事实上其性质仍旧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
前燕曾册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说明高句丽此时为中国地方政权。
此后高句丽王一直任都督营州诸军事这样具有地方管辖权的官职,历代高句丽王也兼任东夷中郎将,东夷都尉等官职,表明其代表中国中央政府行使安抚东北少数民族的权力,此时的高句丽绝对不是主权国家,而是彻彻底底的中国地方政权。
随着高句丽实力增强,其独立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国方面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后来中国在册封高句丽时只授予其勋官而不授予其具有地方实际管辖权的官职,这种明显的不满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这种战争的实质是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的讨伐,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正义战争,完全不是今天某些人所讲的侵略战争!在韩国人疯狂篡改历史的今天,我们必须记住这段历史隋唐征高句丽的原因隋唐时期多次进攻高句丽,对于进攻高句丽的原因及其性质,目前国外学者还存在模糊或歪曲的认识,在此试做一些分析。
高句丽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境内的一个民族,这一点无论从中国史籍还是朝鲜史籍中都可得到证实(见《史记· 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汉书· 王莽传》、《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现代学者对此也多有论述(杨昭全、孙进已、刘子敏、黄斌、刘厚生等皆有专文、专著论述)。
历史趣谈高句丽拥兵50万屡犯中原 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大患
![历史趣谈高句丽拥兵50万屡犯中原 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大患](https://img.taocdn.com/s3/m/f9ebb28e6bec0975f465e2c0.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高句丽拥兵50万屡犯中原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大
患
导语: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隋唐两朝的五位皇帝连续不停的进攻高句丽。
从隋文帝杨坚开始一直到唐高宗李治,才最终完结。
在此期间,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隋唐两朝的五位皇帝连续不停的进攻高句丽。
从隋文帝杨坚开始一直到唐高宗李治,才最终完结。
在此期间,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还御驾亲征,不过都以失败而告终。
那么高句丽究竟是一个什么养的国家,在没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隋唐两朝为什么要不竭余力的进攻高句丽。
在7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依靠什么一次次的击败了中原王朝的进攻。
一、高句丽拥兵50万,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高句丽这个国家是南北朝时期盘踞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和朝鲜的前身高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不过现在一心要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韩国人,昧着良心乱认祖宗,在他们的教科书中高句丽是高丽的前身。
包括朝鲜北部的广大地区从秦朝到西晋时期,一直是中国的领土。
在五胡乱华时期,这片地区独立,才出现了高句丽这个国家。
这个国家本来也只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国家,但是它渐渐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
到了北周与北齐对抗时期,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小视的国家。
北周进攻北齐的过程中,高句丽出兵援助北齐,北周的实际当家人杨坚对高句丽恨之入骨。
此时的高句丽并不好对付,全国人口500多万。
由于它属于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因此保留了50多万的常备军,而且战斗力强悍。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进攻南方的陈朝上。
但就
生活常识分享。
高句丽研究
![高句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4ffcbf1a37f111f1855b2f.png)
高句丽研究——相关文献“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也简称高丽(非后来王建建立的王氏高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
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
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
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
高句丽政权发轫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三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迁都至平壤。
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
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
许多墓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的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仍然色彩鲜艳。
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
●五女山城: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高句丽初期山城●丸都山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山城●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平城相关文献高句丽山城研究集安高句丽积石墓王陵研究高句丽都城历史演变体系研究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论高句丽的历史与物质文化高句丽民族服饰的考古学观察高句丽墓室壁画的装饰表现手法研究高句丽史研究综述辉煌的高句丽文化高句丽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思想渊源国内高句丽族源研究综述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山城集安高句丽丸都山城的筑城理念浅析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汉魏高句丽古都_集安集安高句丽王城中国境内发现的高句丽山城关于高句丽中期都城几个问题的探讨浅析高句丽古坟壁画中的建筑形象关于高句丽两座土城的一点思考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都城高句丽民族对东北开发的贡献高句丽_渤海国与长白山文化五女山城历史久远文化厚重传奇考古发掘报告与简报,调查报告(一)中国[1]曹桂林、王铁军.铁岭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简介[J].辽海文物学刊,1994(2):15-17.[2]陈大为.淸原县英额门山城子调査记[J].辽宁文物,1982(3):33-34.[3]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J].辽海文物学刊.1995(1):147-148.[4]崔玉宽.凤凰山山城调査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4(2):1-7.[5]崔玉宽.凤城市文物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6]崔研茹、冯永谦、崔德文.营口市文物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7]大连市文物考古硏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査报告[J].东北史地,2006(4):71-80.[8]董学增.吉林市龙潭山高句丽山城及附近卫城调査报告[J].北方文物,1986(4):32-35.[9]董学增.吉林东团山原始、汉、高句丽、渤海诸文化遗存调查简报[J].博物馆硏究,1982(1):85-91.[10]方起东.吉林辑安高句丽覇王朝山城[J].考古,1962(11):569-571.[11]抚顺市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辽宁抚顺市高尔山古城址调査简报[J].考古,1964(12):108-111.[12]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J].文物,1985(2):46-51.高句丽王城遗址[13]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转水湖山城[J].北方文物,1991(1):43-45.[14]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J].考古,1992(4):318-323.[15]富品莹、吴洪宽.海城英城子高句丽山城调査刊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4(2):12-14,142.[1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17]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编纂委员会.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M],1990.[18]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高句丽国内城址的调査与试掘[J].文物,1984(1):47-54.[19]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上机房营子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1):46-55.[20]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辑安县文物保管所.吉林辑安高句丽南道和北道上的关隘和城堡[J].考古,1964(2):76-79.[21]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査简报[J].文物,1985(2):39-45.[22]吉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査试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4.[41]李龙彬、华玉冰、崔丽萍.辽宁丹东凤凰山山城首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信息网,2007-3-26.[42]李晓钟、刘长江、佡俊岩.沈阳石台子高句丽山城试掘报告[J].辽海文物学刊,1993(1):22-31,21.[4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票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1(8).[44]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五女山城-1996~1999,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査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4.[45]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8(10):1-12.[46]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西门址的补充发掘[J].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C].科学出版社,2007:92-101.[47]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史迹资料[M],1962.[48]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内考古调査简报[J].文物,1994(3).[49]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遗址的调査[J].考古,1997(2):28-35,51.[50]刘岚、邵春华.吉林通化市汉代自安山城调査和考证[J].博物馆硏究,1991(3):73-78.[5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遗址2005年度发掘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1):1-8.[52]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J].考古,2007(7):17-27.[53]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2001(3):35-50.[54]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4年Ⅲ区发掘简报[J].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C].科学出版社.2007:67-91.[55]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6年Ⅲ区发掘简报[J].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科学出版社[C],2007:102-106.[56]佟达,新宾五龙高句丽山城[J].辽海文物学刊,1994(2):18-24.[57]五女山志编纂委员会.五女山志[M],2004.[58]徐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87(2):43-62.[59]延边文物简编[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60]扬永芳、扬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4(2):8-11,24.[6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洛阳汉魏故城北垣一号马面的发掘[J].考古,1986(8).[62]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市催阵堡山城调査[J].考古,1996(7):60-65,90.[63]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张楼子山城调査[J].北方文物,2001(2):39-42,54.[64]周向永、赵守利、邢杰.西丰城子山山城[J].辽海文物学刊,1993(2):22-31.[65]周向永、赵俊伟、李亚氷.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J].北方文物,1996(1):36-42.(二)朝鲜[1]安炳灿、崔承泽.关于最近发掘的平壤城[J].朝鲜考古硏究,1998(4):37-41.[2]崔昌彬.关于瓮津古城(高句丽瓮川城)[J].历史科学,1986(2):39-43.[3]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1号建筑址[J].朝鲜考古硏究,1991(4):34-38.[4]崔承泽.关于凤势山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4(4):11-13.[5]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内的冶铁址[J].朝鲜考古硏究,2002(4):28-31.[6]蔡熙国.太白山城踏查记[J].考古民俗,1965(2):53-58.[7]蔡熙国、田提宪.大岘山城踏查记[J].考古民俗,1966(2):41-43.[8]崔羲林.关于黄州城[J].历史科学,1982(7):44-48.[9]金基雄.白川山城踏查报告[J].考古民俗,1966(1):24-27.[10]金仁哲.关于温井里古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4(2):29-32.[11]金日成综合大学考古学及民俗学讲座.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M].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73.[12]金钟赫.加应山城调查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1992(3):33-36.[13]南一龙.关于鹤城山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4(4):7-10.[14]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对于大圣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迹报告[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64.[15]孙寿浩.关于忽骨山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1(1):39-40.[16]田提宪.大城山城的蓄水池发掘中间报告[J].考古民俗,1964(3):46-51.[17]张尚烈.高原隘守镇城[J].历史科学,1985(3):47-48.[18]新发掘的德山土城朝鲜考古研究[J].朝鲜考古研究,2002(4):48.(三)韩国[1]中原文化财研究院.清原芙蓉面地域山城地表调查报告书[M],2005.[2]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峨嵯山第3堡垒第1次发掘调查报告书[M],2007.[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2007.[4]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堡垒第1次发掘调查报告书[M],2007.[5]高句丽研究财团.平壤一带高句丽遗迹[M],2005.[6]国立文化财硏究所.峨嵯山4堡垒城墙发掘调査[J],2007.[7]韩国土地公社土地博物馆.涟川瓠芦古垒发掘调查报告书-第1次发掘调査报告书[M],2003.[8]韩国土地公社土地博物馆.涟川瓠芦古垒发掘调查报告书Ⅲ-第2次发掘调査报告书[M],2007.[9]九宜洞报告书刊行委员会.汉江流域的高句丽要塞-九宜洞遗迹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1997.[10]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涟川堂浦城-1次发掘调査报告书[M],2003.[11]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京畿道博物馆.涟川堂浦城Ⅱ-试掘调査报告书[M],2008.[12]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波州德津山城试掘调査-指导委员会资料[J],2004.[13]首尔特别市.首尔所在城郭调查报告书[M],2003.[14]首尔大学校博物馆.梦村土城-东北地区发掘调査报告书[M],1988.[15]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第4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2000.[16]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2002.[17]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发掘调查(4次)约报告[J],2009.论著(一)中国[1]冯永谦.北方史地硏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2]耿铁华.高句丽考古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3]耿铁华.高句丽史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耿铁华、倪军民.高句丽历史与文化[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5]金毓黻.东北通史.台北:乐天出版社,1971.[6]李殿福.东北考古硏究(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7]李有升.营口地方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8]刘景玉.鞍山地方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9]刘叙杰.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城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陆锡兴.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兵器、刑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1]孙进己、冯永谦.东北历史地理(1?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2]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3]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硏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4]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硏究汇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15]魏存成.高句丽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6]魏存成.高句丽遗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7]曹德全.高句丽史探微[M].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2001.(二)朝鲜[1]蔡熙国.大圣山-平壤城[M].平壤:朝鲜劳动堂出版社,1963.[2]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高句丽的建国与为三国统一斗争、城郭[M].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85.[3]池承弼.高句丽的城郭[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5]李华善.朝鲜建筑史(1)[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9.[6]南一龙.中世我国西北地区的城防御体系[M].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95.[7]朴真旭.朝鲜考古学全书(高句丽篇)[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1991.[8]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高句丽文化[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9]社会科学院考古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概要[M].平壤:科学百科出版社,1977.[10]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全史(3)[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1.[11]孙永钟,高句丽史(2)[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7.(三)韩国[1]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M].首尔:书景,2006.[2]白钟伍.高句丽瓦的成立与王权[M].首尔:周留城出版社,2006.[3]车勇杰等.京畿道的城郭[M].水原:京畿文化财团,2003.[4]崔武藏.高句丽考古学Ⅰ[M].首尔:民音社,1995.[5]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5[M],1998.[6]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8[M],1998.[7]金贤淑.高句丽的领域支配方式研究[M].2005.[8]九里文化院.峨嵯山的历史与文化遗产[M],1994.[9]孔锡龟.高句丽领域扩张史硏究[M].首尔:书景文化社,1998.[10]李丙焘.韩国古代史硏究[M].首尔:博英社,1976.[11]李殿福、孙玉良(姜仁求、金英洙译).高句丽简史[M].首尔:三省出版社,1990.[12]李殿福(车勇杰、金仁景译).中国内的高句丽遗迹[M].首尔:学研文化社,1994.[13]李元根.韩国的城郭与烽燧(上、中、下)[M].韩国boyscout联盟,1989.[14]卢泰敦.高句丽史研究[M].首尔:四季节,1999.[15]潘永焕.韩国的城郭[M].首尔:世宗大王纪念事业会,1978.[16]潘永焕等.韩国的城郭[M].首尔:大原社,1991.[17]申莹植等.高句丽山城与海洋防御体制研究[M].首尔:白山资料院,2000.[18]申莹植.高句丽史[M].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00.[19]孙永植.韩国城郭的硏究[M].文化财管理局,1987.[20]魏存成(辛容民译).高句丽考古[M].首尔:湖岩美术馆,1996.[21]徐锃锡.百济的城郭[M].首尔:学研文化社,2002.[22]余昊奎.高句丽城Ⅰ-鸭绿江中上流篇[M].首尔:国防军史研究所,1998.[23]余昊奎.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M].首尔:国防军史研究所,1999.。